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致病力及分子分型研究

合集下载

副溶血弧菌简介

副溶血弧菌简介

预防控制措施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对海产品等副溶血弧菌易污染的食品进行严格检验,确保食品新鲜 、无污染。
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海水养殖区、沿海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减少副溶血弧菌 的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
避免生食海产品,煮熟的食物是预防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最佳选择。同 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
生理生化特性
副溶血弧菌呈杆状或弧状,革兰氏染 色阴性。
副溶血弧菌具有趋化性,能够产生多 种酶和毒素。
培养特性
副溶血弧菌需在特定培养基上进行培 养,如TTC培养基。
分布与栖息环境
分布
副溶血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 尤其是沿海地区。
栖息环境
副溶血弧菌主要栖息在海洋动物体内 ,如贝类、鱼类等。同时,在海洋植 物表面、海底沉积物以及海水中也能 检测到副溶血弧菌的存在。
疫苗与药物研究
针对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开展了疫苗和药物的研究,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
未来研究方向预测
跨种属感染研究
副溶血弧菌不仅感染人类,还可感染其他动物,未来需要深入研究 其跨种属感染的机制。
耐药性研究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副溶血弧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需要加强 耐药性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
基因组学研究
通过对副溶血弧菌基因组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可用于检测的基因 片段。
实时荧光定量PCR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针对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行检 测,可实现快速、准确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
通过将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性抗体或基因片段固定在传感器上,实现 对副溶血弧菌的快速检测。
人群特点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马立芝;郭李平;邱业峰【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讯》【年(卷),期】2013(000)006【摘要】Vibrio parahaemolyticus, the leading cause of food-borne microbial infections of human beings, causes three major types of clinical illness: gastroenteritis, wound infections, and septicemia. Over the past years,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V.parahaemolyticus has been known partly. In this review, we mainly introduced the main virulence factors, the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of toxin-related genes, and the methods commonly used for virulence phenotype of V.parahaemolyticus.%副溶血性弧菌是引发微生物食源性疾病的首要病原菌,其在临床上主要引起3种疾病,即胃肠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

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着重介绍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毒力基因表达调控及常用的毒力表型研究方法。

【总页数】6页(P871-876)【作者】马立芝;郭李平;邱业峰【作者单位】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北京 100039; 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北京 100071;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北京 100071;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北京 1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3【相关文献】1.一株副溶血弧菌D3112致病性和抗药性的表征 [J], 李妍;李培海;刘长水;马庆军2.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0630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酶活力的影响[J], 李春艳;白晓慧;刘义;张振国;张丽;刘克明;郝爽;罗璋;尤宏争3.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0630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酶活力的影响[J], 李春艳;白晓慧;刘义;张振国;张丽;刘克明;郝爽;罗璋;尤宏争4.拟穴青蟹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J], 陈小龙;程长洪;邓益琴;马红玲;苏友禄;冯娟;郭志勋5.拟穴青蟹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J], 陈小龙;程长洪;邓益琴;马红玲;苏友禄;冯娟;郭志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6
2)培养特性 4)致病性
2)培养特性


嗜盐:VP 在含氯化钠5 –(20-30-最适) g/L的培养基
上生长,无盐和110g /L以上不生长。
生长温度:最适为37℃,4 ℃不生长
pH: 最适pH为7.4-8.0

需氧性:需氧性很强, 厌氧条件下生长缓慢
7
3)抵抗力
敏感:淡水等无盐环境 不耐热 对酸敏感,在2%冰醋酸或食醋中立即死亡, 对氯、碳酸、来苏水等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对磺胺噻唑、氯霉素、合霉素敏感。 耐受:耐高浓度NaCl-海水,盐渍酱菜中存活时间较长; 耐低温的抵抗力较强 耐青霉素、磺胺嘧啶。
12
5.5 ONPG试验:
5.6 甘露醇试验:
生化试验 5.7 赖氨酸试验:
5.8 MR-VP试验:
13
结果
样品经过增菌培养、 分离培养后,根据形 态观察、生化试验的 结果判断是否发现副 溶血性弧菌并报告。
14


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为0.8-1.0微米,镜检 时呈单个、成对、四联或不规则的簇群; 无芽孢,不运动; 兼性厌氧菌,在好氧条件下生长最好。
历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于1950年在日本首发,副溶 血性弧菌(V. parahemolyticus)于我国大陆沿海地区食物中 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原菌。
3
中毒原因: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污染后未再彻 底加热。
中毒食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海产品大量上 市时。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次为咸菜、 熟肉类、禽肉、禽蛋类,约有半数为腌制品。
大多数菌株能生长在6.5-46℃之间(最适温度30-
37℃)能在pH4.2-9.3之间生长(最适pH为7.07.5);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耐药性分析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耐药性分析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耐药性分析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耐药性,为该类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06年以来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样品,分离根据国标GB/T4789.7-2003进行,用GNID革兰阴性菌鉴定板进行生化鉴定,用血清玻片凝集实验进行血清学分型,用法国梅里埃ATB Fungs 酵母菌药敏反应板进行药敏实验。

结果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7~10月,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未彻底加热的熟肉食品为主。

血清型主要以O3:K6型为主,占52.4%。

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AMP)、替卡西林(TIC)、头孢唑啉(KZ)的耐药率分别为61.5%、50.0%和42.3%。

结论要重点防制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治疗时应合理用药。

副溶血性弧菌是我国沿海地区最为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该菌广泛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中。

我国沿海城市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往往位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1]。

为了解深圳市福田区近年来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病学特点和耐药性情况,对福田区2006年以来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和药敏实验。

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资料来源于2006年以来食物中毒的档案资料,血清学分析和药敏实验样品来源于从食物中毒病例中分离得到的副溶血性弧菌。

1.2 方法用描述性研究分析2006年以来食物中毒的档案资料,用血清玻片凝集实验进行血清学分型,用法国梅里埃药敏分析板进行药敏实验,选用药物共15种,各种检测副溶血性弧菌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统计分析本次调查用Excel录入数据,用SPSS10.0进行资料分析。

2 结果2.1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自2006年以来,共报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1起,中毒人数共95人。

中毒全部发生在5~11月,发病高峰季节为7~10月,占中毒起数的81.0%。

副溶血弧菌对南美白对虾致病力及黄酮抗菌作用初步研究

副溶血弧菌对南美白对虾致病力及黄酮抗菌作用初步研究
病 害问题 日益突出, 疾病暴 发的 次数越 来越频 繁, 模越 规 来越大, 造成 的损失越来越 重, 而 导致 了抗生 素 的大量 从 滥用。弧菌作为一种条件 致病 菌 已成 为养殖 对虾 的主要 致病细菌之一, 它与暴发性 流行病相 关… , 是暴 发性 流行
病的重要 元 凶。副溶 血 弧 菌 ( ii Vb n抛rhe oyi s是 a am l c ) t“
近几年 , 从沿 海 到 内地 掀 起 了南 美 白对 虾 ( eau P ne s
121 注射感染 将培养的副溶血弧菌分别配制成 60 .. ,
×1 6 0 0 、 . ×1 6 0×1 6 0 1 mL 5个 0、 . ×1 06 0 0、 . 0、 . × 0/
vna e 养殖高潮。然而, anm i )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采用注射 、 浸泡、 创伤 3 种不 同 的感 染方 式。将 虾放 人 65 L的圆形 桶。 . 圆形桶在 使用前先 用高锰 酸钾 消毒。
2 结 果
2 1 人工 感 染 实验 .
再用新鲜海水冲洗几次。每组用虾 l 尾, 0 水体容积为 5 L 均重复 2次。实验在海南热 带研 究开 发中心试验 基地 '
生物残 留。 从而减少环境抗生素对人体的危害; 同时也有
利于对虾的清洁生产, 消除 对外 贸易 中的技术 壁垒 。 从而 增强出 口创汇能力。
1 材料 与方 法
1 1材料 .
南美白对虾体长 38 .e 体质量 05 . 体 .~56m、 .~19
健康. 自海南热带养殖 中心。 来
的饲料。 照组 投 喂不 舍黄 酮 的普 通 饲料 。每 天喂 3次 对
密度梯 度, 用无 菌注射 器 向南 美 白对虾 第 2 3腹节 侧 面 、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技术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技术

2.6 无菌试管:18mm×180mm、15mm×100mm
2.7 无菌吸管:1mL(具0.01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2.8 无菌锥形瓶:容量250mL、500mL 1000mL 2.9 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
2.10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2.11 无菌手术剪、镊子
225ml 3%氯化钠碱性蛋白陈水
液体
25mL
摇匀 36±1℃ 均质
25g
样品
8~18h
固体 样品
划线分离
氧化酶 试验
革兰氏 染色
•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 TCBS上呈圆形、半透明、 表面光滑的绿色菌落,用接 种环轻触,有类似口香糖的 质感,直径2mm~3mm。
TCBS琼脂 科玛嘉显色琼脂
3%氯 化钠TSI
GB 4789.7-2013 标准解读
5 操作步骤
5.1.3 以无菌操作样品25g(mL)加入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225mL,用旋转刀片式均质器以8000r/min均 质1min,或拍击式均质器拍击2min,制备成1:10的样品匀液。如无均质器,则将样品放入无菌乳钵,自 225mL3%氯化钠碱性蛋白水中取少量稀释液加入无菌乳钵,样品磨碎后放入500mL无菌锥形瓶,再用少量 稀释液冲洗乳钵中的残留样品1~2次,洗液放入锥形瓶,最后将剩余稀释液全部放入锥形瓶,充分振荡,制 备1:10的样品匀液。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一、副溶血性弧菌概况
副溶血性弧菌属弧菌科,是一种生活在近海的海洋微生物,深海一般未发现,大多 在温暖的季节水体中分离到该菌。从多种海产品中均能分离到该菌。
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胃肠炎一般表现为骤发性剧烈腹痛。所有的副溶血性弧菌胃肠炎 起因均是由于进食了海产品或海产品相关的一些食物。在日本,有副溶血型弧菌引发 的胃肠炎相当普遍,约占全部胃肠炎爆发事件的50%,原因是日本人爱生吃鱼。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危害分析与检验论文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危害分析与检验论文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分析与检验【摘要】副溶血性弧菌是广泛分布于近海岸海水、海产品和海底沉积物中的一种嗜盐性细菌,同时也是引起我国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也是全国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病因的主要致病物质,近年来,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生规模及人群暴露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显示,在2001——2010年我国的13个监测地区发现,一共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事件是最多的,占了385%,这其中副溶血弧菌占了311%,是最主要的病因物质[3]。

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一个严重的食源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在中国内地,最早报道副溶血性弧菌的中毒事件是在1962年,在随后几十年当中,由该菌引发了大量的中毒事件,其中沿海地区最为严重。

据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上海市大型中毒事件的分析报道中发现,1990——2000年期间上海市一共发生了细菌性食物中毒170起,中毒人数为3695人,死亡3人,其中由副溶血性弧菌造成的中毒事件占据了首位,达到了106起,占所有细菌性中毒的625%[5],可见副溶血弧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之大,所以为了增加人们对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了解,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减轻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本文就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危险因素、毒力因子、检测方法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等方面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食品;副溶血弧菌;危害;检测方法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71-02副溶血弧菌,简称为vp,是一种典型的性革兰氏阴性嗜盐杆菌,它主要分布于海洋环境之中,比如海底沉淀物、海产品以及盐渍类食品之中,该细菌主要的特点就是需在盐性条件下才能生存,因此海产品是其主要的宿主条件。

人们在食用了受该细菌污染的海产品以后,特别容易引发急性的胃炎、胃溃疡等,该细菌致病的最小剂量为105-108cfu[1]。

5株副溶血弧菌O血清型决定簇的破译及特异基因的鉴定的开题报告

5株副溶血弧菌O血清型决定簇的破译及特异基因的鉴定的开题报告

5株副溶血弧菌O血清型决定簇的破译及特异基因
的鉴定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重要的致病菌,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众多食物
中毒和水源感染事件。

其中,O血清型是副溶血弧菌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副溶血弧菌的分类、流行病学调查、疫苗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经鉴定出了一些副溶血弧菌O血清型特异的基因,为快速鉴定O血清
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破译5株副溶血弧菌O血清型的决定簇,并鉴定其中的
特异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副溶血弧菌的分类、流行病学和疫苗研究提供
基础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样品采集:采集来自自然环境和食品中的5株副溶血弧菌菌株作
为研究对象。

2.O血清型的决定簇的破译:利用PCR技术,采用已知的引物对5
株菌株的O血清型的决定簇进行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鉴定。

3.特异基因的鉴定:将已知的副溶血弧菌O血清型特异的基因作为
探针进行引物设计,采用PCR技术对5株菌株进行扩增,并将扩增产物
进行测序鉴定。

四、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破译5株副溶血弧菌O血清型的决定簇,并
鉴定其中的特异基因。

这些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副溶血弧菌的分类、流
行病学和疫苗研究提供基础支持。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快速鉴定副溶血弧菌O血清型,为副溶血弧菌的分类、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研究提供基础支持;同时,本研究的方法和结果也可为其他致病菌O血清型的破译及特异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致病力及分子分型研究[摘要]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2009年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疫情分离株和监测食品样品分离菌株菌型分布、致病力及分子分型特征,为四川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对2009年从食物中毒疫情和常规监测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孤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应用PCR方法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小鼠腹腔注射进行致病力实验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等。

结果40株菌分属于5个血清群,疫情分离株分属于O3和O4群,监测分离株主要为O1群占43.75%(7/16),其中2起疫情分离到多个血清型的菌株;所有菌株trh基因均为阴性,其中20株携带tdh毒力基因,携带tdh毒力基因和不携带tdh、tlh毒力基因的菌株均有致病力。

40株菌通过PFGE分型,共得到29个带型,同一疫情分离株具有多个PFGE型别。

. 结论四川省食品分离株和暴发疫情无太多联系,食品分离株血清型和PFGE型别呈多样性。

对于从同一起暴发疫情中检出的不同血清型和不同PFGE型别的副溶血性弧菌需要确认各菌株与暴发的关系。

副溶血性弧菌作为一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其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在全世界均有报道,但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和美国,而欧洲少有报道[1]。

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临海,海产品摄入量多,导致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高发。

据报道,自1998年以来,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高居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首位,主要发生在中国沿海区域。

然而,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流动频繁,内陆地区也经常见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疫情报道[2、3]。

四川省近年来也陆续发生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疫情,本研究对四川省2009年发生的3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疫情的23株分离株和从省内各超市、农贸市场水产品样本中分离的17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血清学分型实验、毒力基因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挑取部分临床来源和食品来源的菌株进行致病力实验、以了解四川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23株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由四川省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四川省达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9年5—11月从3起食物中毒中分离获得;17株食品样本中副溶血弧菌从全省各地市售的水产食品中分离获得(表1)。

1.2 菌株血清分型副溶血弧菌11种0分型血清、9种K多价及65种K单价分型血清为日本Denka Seiken公司。

1.3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挑取菌株过夜培养物于100ul重蒸水中,100℃水浴10min,10000转离心10min,取上清夜作为DNA模板。

1.4.tdh和trh的检测tdh、trh引物参考文献[4]。

tdh上游引物:5 一CCA CTA CCA CTC TCATAT GC一3 ;下游引物:5 GGT ACT AAA TGGCTG ACA TC 3 。

trh 上游引物:5 一GGC TCAAAA TGG TTA AGC G一3 ;下游引物:5 一CAT TTCCGC TCT CAT ATG C.3 ,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PCR反应条件为:94℃5 rain;94℃30 S,58℃30 S,72℃60 s,35个循环;72℃4 rain。

tdh、trh扩增产物预期长度分别为251 bp、250 bp。

1.5、致病力实验:将副溶血弧菌接种到普通营养肉汤,培养18—24 h,每株菌液接种4只健康小白鼠,雌雄各2只,每只小自鼠腹腔注射0.3 ml,对照组接种无菌3%NaCl碱胨水,72h内观察小鼠死亡情况,试验小鼠体重为18-22g。

小鼠死亡后,解剖小鼠,取其脾脏横切面涂抹TCBS平板接种培养。

1.6 PFGE分子分型实验取新鲜琼脂培养物集菌均匀悬浊于1ml细胞悬液(100mMTris-HCL[pH值8.0],100 mM EDTA [pH值8.0])中,调节浓度,使其OD值为4.0~4.2。

取400µl 菌悬液37℃孵育5 min,分别加入蛋白酶K20µl(储存液浓度为20mg/ml)至终浓度0.5mg/ml,再与等体积1% Seakem Gold琼脂混合,加入模具。

在室温下凝固后取出胶块加5ml细胞裂解液(50mM Tris[pH值8.0],50 mM EDTA[pH值8.0],加1%十二烷基肌氨酸钠)和25µl蛋白酶K(终浓度0.1mg/ml),混匀,54℃水浴轻摇2h,转速约170rmp。

预热DDH2O 50℃水浴15min 洗胶块2次,预热TE 50℃水浴15min洗胶块4次。

切2mm胶块加入195µl酶切缓冲液中,再加入5µl NotⅠ,37℃酶切3h。

酶切好的胶块粘在梳子上制胶、电泳,电泳时泵设为70,电泳温度14℃,电压梯度6V/cm,脉冲时间12.55s~30.82s,电泳时间19h。

0.1µg/ml EB 染色30min,纯水中脱色30min,凝胶成像仪上读取图像[5]。

1.7 聚类分析方法使用BioNumerics(Version 5.10)数据库软件(Applied Maths BVBA,Belium)进行聚类分析,方法采用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using Arithmetic averages),聚类相似性系数(距离)采用的是基于条带比较的Dice。

Dice=2×N(N+M),式中N 表示能匹配的条带的个数,M表示所有条带的个数(2个菌带型上的条带个数总和,再减去匹配的条带个数)。

根据聚类结果,按不同菌株的相似性系数进行分型,小于90%的定为不同的型,大于90%而小于100%的为不同的亚型,相似系数等于100%的不同菌株为同一亚型。

2 结果2.1 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所有40株菌分属于O1、O2、O3、O4和O10共5个血清群,暴发疫情分离株分属于O3 、O4群和O10群,食品监测分离株主要为O1群占43.75%(7/16),其次为O10、02和O3,共检出14个血清型,有4株菌无法定型。

暴发1和暴发3两起疫情均分离到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仅暴发2分离菌株为单一血清型O4:K63。

17株食品监测分离株有9个血清型,其中有一株自凝菌,2株无法定型菌株,无优势血清型,呈现血清型多样性(表1)。

2.2 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对从暴发疫情和食品监测中分离的40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tdh 和trh基因扩增。

结果显示共21株菌携带tdh毒力基因,23株暴发疫情分离株中有17株携带tdh 毒力基因,占73.91%,有4株疫情可疑食物和2株患者分离株未检出tdh毒力基因,17株食品监测分离株中有4株携带tdh毒力基因,占23.53%;所有菌株均未检出t rh 毒力基因。

(表1)。

2.3 副溶血性弧菌致病力实验结果从疫情患者、疫情可疑食物和食品监测分离株中分别随机取未携带tdh毒力基因和携带毒力基因的菌株共8株进行小鼠腹腔注射,结果显示对照组4只小鼠均未死亡,从患者、可疑食物、监测食品中分离的携带tdh毒力基因和未携带毒力基因的所有菌株均能对小鼠致死(表1)。

2.4 副溶血性弧菌PFGE分子分型结果40株菌PFGE 酶切条带分子量约在25kb ~1200kb之间,酶切条带主要集中30kb ~700kb。

经XbaⅠ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后,均能分出可分析的条带,条带数为12 ~19,将图像的数据导入BioNumerics5.0,40株菌共分为29个PFGE型别,见表1、图1、图2和图3。

暴发疫情和食品分离菌株之间无相同PFGE 型别。

食品分离株之间也无相同PFGE型别。

暴发疫情 1 从患者分离的相同血清型菌株2009ZD001至2009ZD004 属于同一PFGE型别。

暴发疫情2 从患者和从食物中分离的8株相同血清型的菌株分属4个PFGE型别,从患者分离的2009ZD006至2009ZD010共5株菌属于同一PFGE型别,而从3个可疑食品样本中分离的菌株2009ZD011、2009ZD012和2009ZD013分属于3个PFGE型别。

暴发疫情3 分离的3株O4:K8菌株分属2个PFGE型别,3株O4:K9菌株也分属于2个PFGE型别,3株O10:K?血清型菌株属于同一PFGE型别。

3 讨论副溶血性弧菌至从首次分离至今已发现有13 种O 血清群和65 种K 血清型,其中已知与人胃肠炎有关的O 与K 的组合已超过84 种[6]。

2009年四川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株的主要血清型为O3∶K6、O4:K8和O4:K9,而水产食品株无优势血清型,占较高比例的是O1群。

表明食物中毒株与水产食品株血清型不一致。

此结果与文献[7~10 ] 报道的一致。

2009年四川3起暴发疫情中除了暴发2分离到相同血清型菌株,暴发1和暴发3均分别分离到不同血清型的细菌,尽管这些血清型都是已经被证明能引起人类胃肠炎的副溶血性弧菌,但是具体到某一起暴发疫情,并不能说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都是引起同次暴发的病原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分离在某次暴发中可能只是一次独立于暴发的感染事件,其感染源与暴发感染源可能并不相同。

而且,血清分型实验简易快速,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时候,血清学分型能首先将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表型区分,因而在暴发调查中病原体的血清学分型是必要的。

如2009年四川的暴发疫情1和暴发疫情3均分离到不同血清型的菌株,暴发疫情1 患者的血清型一致,而可疑食品分离株血清型和患者不一致,说明此可疑食物不是引起此次疫情的原因食物,因此仅从血清型便能确诊感染源和暴发源不同。

但是,如果要进一步确证菌株与暴发疫情的关系,仅有表型区分是不够的。

需要一种灵敏度高、分型力和重复性都很好的分型方法来用于进行确诊,PFGE方法由于其自身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暴发追踪溯源。

PFGE 是基于菌株的DNA指纹原理来确诊暴发菌株之间的关联、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分析不同来源菌株是相关的暴发还是无关联的散发[11]。

如2009年四川暴发疫情2 从患者和从食物中分离的8株副溶血性弧菌都是属于同一血清型,却分属4个PFGE型别,5名患者分离株PFGE型别一致,说明为单一污染物,但是5名患者分离株PFGE型别和3株从3份可疑食品分离株PFGE型别不同,说明3份可疑食品中分离的菌株和暴发均无关,需要进一步全面采集可疑食物确认暴发源。

2009年四川40株副溶血性弧菌共有23株菌携带tdh基因,所有菌株均不携带trh基因。

一些研究表面携带tdh 和trh 基因或者两者之一的菌株被认为是产毒株[12],进而根据菌株是否具有tdh或trh毒力基因来判断菌株是否具有致病性,然而,现有研究得出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源于侵袭性、溶血素和脲酶[13]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