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

合集下载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概述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

•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

病原学特征
•副溶血弧菌系弧菌科弧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为多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

•本菌嗜盐畏酸,对酸较敏感,当pH6以下即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l一3min即死亡。

•在3%一3.5%含盐水中繁殖迅速,每8~9min为一周期。

对高温抵抗力小,50℃20 min;65℃
5 min 或80℃1 min 即可被杀死。

本菌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浓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

致病机制
•吞服10万个以上活菌即可发病,个别可呈败血症表现。

该菌有侵袭作用,其产生的TDH和TRH的抗原性和免疫性相似,皆有溶血活性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致肠袢肿胀、充血和肠液潴留,引起腹泻。

TDH对心脏有特异性心脏毒,可引起心房纤维性颤动、期前收缩或心肌损害。

治疗措施
•及时对脱水患者输入生理盐水及葡萄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以纠正失水。

血压下降者,除被补充知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外,可酌用血管活性药。

•抗菌药物轻者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较重者可给复方新诺明或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发生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并到医院医治。

副溶血性弧菌对氯霉素敏感。

呕吐、腹泻严重者要补充水和盐。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返回
嗜盐性试验培养基
成分
蛋白胨 氯化钠 蒸馏水
2g
按不同量加
100mL
供碳氮源、维生素和生长因子 控制弧菌生长情况(7%生长最旺盛)
pH7.7
制法 配制2%蛋白胨水,校正pH, 共配制3瓶,每瓶100mL。 每瓶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氯化钠: (1)3g;(2)7g;(3)10g。 待溶解后分装试管。 121℃高压灭菌15min。
2. 本菌嗜盐畏酸,若盐浓度低于0.5%则不生长,pH值为 8.0—8.5。
3. 本菌对酸较敏感,当pH6以下即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
4. l一3min即死亡。
5.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蔗糖。
6.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常隆起,圆形,表面光滑,湿润。在 3%一3.5%含盐水中繁殖迅速,每8~9min为一周期。 对高温抵抗力小,50℃ 20 min;65℃ 5 min 或80℃ 1 min 即可被杀死。本菌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浓度 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
凝固剂
返回
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
供碳氮源、维生素和矿物质
可发酵糖类,其产酸时通过酚红指示剂测出, 酸性呈黄色,碱性呈红色
较高含量可维持均衡的渗透压 硫代硫酸钠可被某些细菌还原为硫化氢,
与硫酸亚铁中的铁盐生成黑色硫化铁
凝固剂
此 斜菌 面的 颜反 色应 不为 变底 或层 红变 色黄 加不 深变 ,黑 有, 动无 力气 。泡
组员: 李铭艳(食品国标) 黄敏慧(进出口食品) 刘伟 (PCR定量检测) 刘建焕(ELISA快速检测)
概述
1. 副溶血性弧菌属弧菌科,是一种嗜盐性细菌。是 一种生活在近海的海洋微生物,深海一般未发现, 尤其是在洗浴者和海产加工工人的伤口中。

副溶血弧菌简介

副溶血弧菌简介

预防控制措施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对海产品等副溶血弧菌易污染的食品进行严格检验,确保食品新鲜 、无污染。
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海水养殖区、沿海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减少副溶血弧菌 的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
避免生食海产品,煮熟的食物是预防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最佳选择。同 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
生理生化特性
副溶血弧菌呈杆状或弧状,革兰氏染 色阴性。
副溶血弧菌具有趋化性,能够产生多 种酶和毒素。
培养特性
副溶血弧菌需在特定培养基上进行培 养,如TTC培养基。
分布与栖息环境
分布
副溶血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 尤其是沿海地区。
栖息环境
副溶血弧菌主要栖息在海洋动物体内 ,如贝类、鱼类等。同时,在海洋植 物表面、海底沉积物以及海水中也能 检测到副溶血弧菌的存在。
疫苗与药物研究
针对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开展了疫苗和药物的研究,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
未来研究方向预测
跨种属感染研究
副溶血弧菌不仅感染人类,还可感染其他动物,未来需要深入研究 其跨种属感染的机制。
耐药性研究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副溶血弧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需要加强 耐药性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
基因组学研究
通过对副溶血弧菌基因组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可用于检测的基因 片段。
实时荧光定量PCR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针对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行检 测,可实现快速、准确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
通过将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性抗体或基因片段固定在传感器上,实现 对副溶血弧菌的快速检测。
人群特点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规范。
01
02
03
采用适当的生物安全防护措 施,如穿戴防护服、戴手套
、口罩等。
对实验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 ,防止交叉污染和环境污染

04
05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 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
隐患。
废弃物处理与环保要求
建立废弃物处理制度,对实 验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处 理。
04
遵守环保法规和相关标准, 确保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符合 环保要求。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汇报人:XX
• 引言 • 病原学特性 • 检验方法与步骤 • 临床意义与解读 •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 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 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 制
提高对副溶血性弧菌 感染的防控意识和能 力
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 检验方法和诊断标准
副溶血性弧菌概述
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质量 控制意识。
对实验仪器进行定期维护 和校准,确保其处于良好 状态。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采用标准化的实验方法和 操作程序,减少实验误差 。
生物安全管理与防护
对实验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 训,提高其生物安全防护意
识。
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 确实验室人员的食品卫生管理,防止海产品污染;避 免食用未经煮熟的海产品;加强个人卫生 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对于食品加工人员 ,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止带菌者污染 食品。
05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 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 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 记录等。
抵抗力与传播途径
抵抗力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 嗜盐性细菌。主要来 自海产品以及含盐分 较高的腌制食品。 该菌存活能力强。
传播途径
分布极广,主要分 布在海水和水产品 中 畜禽肉、咸菜、咸 蛋、淡水鱼等都发 现有副溶血性弧菌 的存在。 海水是本菌的污染 源,海产品、海盐、 带菌者等都有可能 成为传播本菌的途 径,另外有肠道病 史的居民、渔民带 菌率偏高,也是传 染源之一。


症状
起病急骤,常有腹痛、腹泻、呕吐。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
般表现为急发病,潜伏期2-24小时
预防措施
1、动物性食品应煮熟煮透再吃。 2、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 3、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时交叉污染。 4、水理盐水,以纠正失水。 副溶血性弧菌对氯霉素敏感。 发生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 毒食品。 一定去医院就医,不能硬抗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预防和措施课件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预防和措施课件
高风险人群包括免疫系统受损者、孕妇 和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总结
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应及时就 医治疗。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避免细菌滋生。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
彻底加热食材 - 确保食材充分加热到达杀菌温度,
避免生或未熟透的食物。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
注意食品安全和卫生 - 使用干净的切菜板和刀具
,避免交叉污染。 - 洗手后才进行食材的准备
和烹饪。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的症 状和处理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预防和措施课件
目录 导言 副溶血性弧菌简介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 措施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症状 和处理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风 险人群 总结
导言
导言
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细 菌,能够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 物中毒。本课件将介绍副溶血 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措施 。
症状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常表现为腹
泻、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 - 严重时可能引发高热、休克等并发
症。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处理方法 - 饮食护理:多饮水,补充
电解质。 - 就医治疗:如症状严重,
应及时就医治疗。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的高
风险人群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风险人群
具有一定风险的人群包括: - 免疫系统受损者。 - 孕妇和老年人。 -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总结
总结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一种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 毒。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பைடு நூலகம்的 措施包括确保食材新鲜和卫生 ,彻底加热食材以及注意食品 安全和卫生。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与传播
分布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分布在近海岸的海 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 ,尤其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沿海水 域更为常见。
传播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 海产品,尤其是生的或未煮熟透的鱼 、贝类等传播给人类。此外,也可通 过直接接触带菌的水或食物传播。
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结果报告
根据检测结果,撰写并提交检测报告。
04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应用 与意义
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食品生产过程监控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是食品安全监 控的重要环节,用于确保食品在 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卫生
安全。
食品质量评估
通过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数 量和种类,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性,确保消费者健康。
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数据可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促进 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05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挑战 与展望
当前面临的挑战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常用的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如培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存在灵敏 度不高、特异性不强、操作繁琐等问题,难以满足快速、准确检测的需求。
分离培养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检测时间较长,且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 异性结合来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包括 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等。
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优 点,但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 果。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利用DNA或RNA的特异性序列来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如聚合酶 链式反应(PCR)、基因芯片等。
检测规范

副溶血性弧菌 标准

副溶血性弧菌 标准

副溶血性弧菌标准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主要存在于海水和淡水中,也可以在一些动
物体内生长繁殖。

这种细菌在水产养殖业中被广泛关注,因为它可以对养殖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副溶血性弧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其形态为短小的弧形杆菌。

它具有一定的耐
盐性和耐热性,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存活和繁殖。

在水产养殖业中,副溶血性弧菌常常引起养殖动物的疾病,如虾、蟹等。

同时,人类如果摄入感染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品,也会引起食物中毒和感染。

为了有效防控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措施。

首先,对于水
产养殖业来说,要严格控制水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减少细菌的滋生环境。

其次,需要加强对养殖动物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动物,防止疾病传播。

此外,对于加工和销售海产品的环节,也需要进行严格的卫生监管,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

除了在养殖业中的防控措施,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应该注意一些食品安全的常识。

在购买和食用海产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和有品牌保障的产品,避免购买来源不明或质量存疑的海产品。

在食用海产品时,要保证烹饪熟透,避免生吃或半生食,以免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和其他细菌。

总的来说,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水产养殖业和消费者来说
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测,以及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确保水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希望相关部门和个人都能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维护水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

2设备和材料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2.1恒温培养箱:36 ℃±1 ℃。

2.2冰箱:2 ℃~5 ℃、7 ℃~10 ℃。

2.3恒温水浴箱:36 ℃±1 ℃。

2.4均质器或无菌乳钵。

2.5天平:感量0.1 g。

2.6无菌试管:18 mm×180 mm、15 mm×100 mm。

2.7无菌吸管:1 mL(具0.01 mL刻度)、10 mL(具0.1 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2.8无菌锥形瓶:容量250 mL、500 mL、1000 mL。

2.9无菌培养皿:直径90 mm。

2.10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2.11无菌手术剪、镊子。

3培养基和试剂
3.1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见附录A中A.1。

3.2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TCBS)琼脂:见附录A中A.2。

3.3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见附录A中A.3。

3.4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见附录A中A.4。

3.5嗜盐性试验培养基:见附录A中A.5。

3.63%氯化钠甘露醇试验培养基:见附录A中A.6。

3.73%氯化钠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见附录A中A.7。

3.83%氯化钠MR-VP培养基:见附录A中A.8。

3.93%氯化钠溶液:见附录A中A.9。

3.10我妻氏血琼脂:见附录A中A.10。

3.11氧化酶试剂:见附录A中A.11。

3.12革兰氏染色液:见附录A中A.12。

3.13ONPG试剂:见附录A中A.13。

3.14Voges-Proskauer(V-P)试剂:见附录A中A.14。

3.15弧菌显色培养基。

3.16生化鉴定试剂盒。

4检验程序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程序见图1。

5操作步骤
5.1样品制备
5.1.1非冷冻样品采集后应立即置7℃~10℃冰箱保存,尽可能及早检验;冷冻样品应在45 ℃以下不超过15 min或在2℃~5℃不超过18 h解冻。

5.1.2鱼类和头足类动物取表面组织、肠或鳃。

贝类取全部内容物,包括贝肉和体液;甲壳类取整个动物,或者动物的中心部分,包括肠和鳃。

如为带壳贝类或甲壳类,则应先在自来水中洗刷外壳并甩干表面水分,然后以无菌操作打开外壳,按上述要求取相应部分。

5.1.3以无菌操作取样品25 g(mL),加入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225 mL,用旋转刀片式均质器以8 000 r/min均质1 min,或拍击式均质器拍击2 min,制备成1:10的样品匀液。

如无均质器,则将样品放入无菌乳钵,自225 mL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中取少量稀释液加入无菌乳钵,样品磨碎后放入500 mL无菌锥形瓶,再用少量稀释液冲洗乳钵中的残留样
的样品匀液。

5.2增菌
5.2.1定性检测
将上述1:10样品匀液于36 ℃±1 ℃培养8 h~18 h。

2.2.2定量检测
5.2.2.1 用无菌吸管吸取1:10样品匀液1 mL,注入含有9 mL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匀,制备1:100的样品匀液。

5.2.2.2 另取1 mL无菌吸管,按5.2.2.1操作程序,依次制备10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一支1 mL无菌吸管。

5.2.2.3 根据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三个连续的适宜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三支含有9 mL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的试管,每管接种1 mL。

置36 ℃±1 ℃恒温箱内,培养8 h~18 h。

5.3分离
5.3.1对所有显示生长的增菌液,用接种环在距离液面以下1 cm内沾取一环增菌液,于TCBS 平板或弧菌显色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分离。

一支试管划线一块平板。

于36 ℃±1 ℃培养18 h~24 h。

5.3.2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TCBS上呈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绿色菌落,用接种环轻触,有类似口香糖的质感,直径2 mm~3 mm。

从培养箱取出TCBS平板后,应尽快(不超过1 h)挑取菌落或标记要挑取的菌落。

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弧菌显色培养基上的特征按照产品说明进行判定。

5.4纯培养
挑取三个或以上可疑菌落,划线接种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板,36 ℃±1 ℃培养18 h~24 h。

5.5初步鉴定
5.5.1氧化酶试验:挑选纯培养的单个菌落进行氧化酶试验,副溶血性弧菌为氧化酶阳性。

5.5.2涂片镜检:将可疑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形态。

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氏阴性,呈棒状、弧状、卵圆状等多形态,无芽胞,有鞭毛。

5.5.3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转种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斜面并穿刺底层,36 ℃±1 ℃培养24 h观察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在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中的反应为底层变黄不变黑,无气泡,斜面颜色不变或红色加深,有动力。

5.5.4嗜盐性试验: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0%、6%、8%和10%不同氯化钠浓度的胰胨水,36 ℃±1 ℃培养24 h,观察液体混浊情况。

副溶血性弧菌在无氯化钠和10%氯化钠的胰胨水中不生长或微弱生长,在6%氯化钠和8%氯化钠的胰胨水中生长旺盛。

5.6确定鉴定
5.6.1生化试验:取纯培养物分别接种含3%氯化钠的甘露醇试验培养基、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MR-VP培养基,36 ℃±1 ℃培养24 h~48 h后观察结果;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隔夜培养物进行ONPG试验。

可选择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5.7报告
如果进行定量检测,根据证实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的试管管数,查最可能数(MPN)检索表,报告每g(mL)副溶血性弧菌的MPN值。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性状与其他弧菌的鉴别见表2 表1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化性状
表2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性状与其他弧菌的鉴别
6血清学分型(可选择项)
6.1制备:接种两管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试管斜面,36 ℃±1 ℃培养18 h~24 h。

用含3%氯化钠的5%甘油溶液冲洗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斜面培养物,获得浓厚的菌悬液。

6.2 K抗原的鉴定:取一管上述制备好的菌悬液,首先用多价K抗血清进行检测,出现凝集反应时再用单个的抗血清进行检测。

用蜡笔在一张玻片上划出适当数量的间隔和一个对照间隔。

在每个间隔内各滴加一滴菌悬液,并对应加入一滴K抗血清。

在对照间隔内加一滴3%氯化钠溶液。

轻微倾斜玻片,使各成分相混合,再前后倾动玻片1 min。

阳性凝集反应应可以立即观察到。

6.3 O抗原的鉴定:将另外一管的菌悬液转移到离心管内,121 ℃灭菌1 h。

灭菌后4 000 r/min 离心15 min,弃去上层液体,沉淀用生理盐水洗三次,每次4 000 r/min离心15 min,最后一次离心后留少许上层液体,混匀制成菌悬液。

用蜡笔将玻片划分成相等的间隔。

在每个间隔内加入一滴菌悬液,将O群血清分别加一滴到间隔内,最后一个间隔加一滴生理盐水作为自凝对照。

轻微倾斜玻片,使各成分相混合,再前后倾动玻片1 min。

阳性凝集反应应可以立即观察到。

如果未见到与O群血清的凝集反应,将菌悬液121 ℃再次高压1 h后,重新检测。

如果仍旧为阴性,则培养物的O抗原属于未知。

根据表3报告血清学分型结果。

表3 副溶血性弧菌的抗原
7 神奈川试验(可选择项)
神奈川试验是在我妻氏琼脂上测试是否存在特定溶血素。

神奈川试验阳性结果与副溶血性弧
菌分离株的致病性显著相关。

用接种环将测试菌株的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18 h培养物点种表面干燥的我妻氏血琼脂平板。

每个平板上可以环状点种几个菌。

36 ℃±1 ℃培养不超过24 h,并立即观察。

阳性结果为菌落周围呈半透明环的β溶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