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教学提纲
副溶血性弧菌课件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 生化鉴定操作
用接种环将测试菌株的3%氯化钠胰蛋白胨 大豆琼脂点种表面干燥的我妻氏血琼脂平板。 每个平板上可以点状环种几个菌。36℃±1 ℃ 培养不超过24h,并立即观察。阳性结果为菌 落周围呈半透明环的β溶血。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培养基和试剂
3%氯化钠碱性蛋白陈水〔APW)
蛋白胨 10g 氯化钠 30g 蒸馏水 1000ml
O抗原的鉴定:
将另外一管的菌悬液转移到离心管内,121℃灭菌 1h。灭菌后4000rpm离心15min,弃去上层液体,将细 胞浆弹起制成上层清液。用蜡笔将玻片划分成相等的 间隔。在每个间隔内加入一滴菌悬液,将O群血清分 别加一滴到间隔内,最后一个间隔加一滴生理盐水作 自凝对照。轻微倾斜玻片,使各成分相混和,在前后 倾动玻片1min。阳性凝集反应应可立即观察到。如果 未见O群血清的凝集反应,将菌悬液121℃再次高压1h 后重新检测。如仍旧为阴性则培养物的O抗原属于未 知。
NaOH调整pH为7.0,再加水至50ml)5ml,置4℃冰箱中保存。
0NPG溶液为无色,如出现黄色,则不应再用。
(3)方法:从培养基上取菌,于0.25ml无菌生理盐水中制
成菌悬液,加入一滴甲苯并充分振摇,使酶释放。将试管置37℃
水浴5min,加入0.25ml ONPG试剂,水浴20min~3h观察结果。
混浊不透明,表面光滑,较湿润,边缘不整齐。
增菌
定性检测
1.将上述1:10稀释液于 36 ℃ 士1 ℃ 培养8h ~18h .
分离
在所有显示生长的试管或增菌液中用接种 环沾取一环,于TCBS 平板或弧菌显色培养基 平板上划线分离。一支试管划线一块平板,于 36 ℃ 士1 ℃ 培养18h--24h.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预防和措施课件

总结
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应及时就 医治疗。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避免细菌滋生。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
彻底加热食材 - 确保食材充分加热到达杀菌温度,
避免生或未熟透的食物。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
注意食品安全和卫生 - 使用干净的切菜板和刀具
,避免交叉污染。 - 洗手后才进行食材的准备
和烹饪。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的症 状和处理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预防和措施课件
目录 导言 副溶血性弧菌简介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 措施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症状 和处理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风 险人群 总结
导言
导言
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细 菌,能够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 物中毒。本课件将介绍副溶血 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措施 。
症状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常表现为腹
泻、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 - 严重时可能引发高热、休克等并发
症。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处理方法 - 饮食护理:多饮水,补充
电解质。 - 就医治疗:如症状严重,
应及时就医治疗。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的高
风险人群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风险人群
具有一定风险的人群包括: - 免疫系统受损者。 - 孕妇和老年人。 -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总结
总结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一种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 毒。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பைடு நூலகம்的 措施包括确保食材新鲜和卫生 ,彻底加热食材以及注意食品 安全和卫生。
副溶血性弧菌讲解

2、增菌
(1)定性检测
将制备好的 1:10 样品匀液于 36 ℃±1℃培养 8 h~18 h。
(2)定量检测
•用无菌吸管吸取 1:10 样品匀液 1 mL,注入含有 9 mL 3% 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匀,制备 1:100 的样品匀液。
•另取 1 mL 无菌吸管,按之前操作程序,依次制备 10 倍系 列稀释样品匀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一支 1 mL 无菌吸 管。
MR:阳性 (红色)
左侧为阴性 对照
VP:阴性
五、抗原的特征
O抗原是耐热的菌体抗原,目前有O1~O13共 13种,可用于血清学鉴定。 K抗原是一种荚膜抗原,现有K1~K71,也用于 血清学鉴定。 中国大陆副溶血弧菌大部分是O3:K6。
六、检验实验
目前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采用国标法(GB/T 4789.7—2013 )
-
生 化
乳糖 硫化氢 赖氨酸脱羧酶
性
VP
+ -
状
ONPG
-
阳性:+ 阴性:-
3 %氯化钠三糖铁琼脂中的反应为底层变 黄不变黑,无气泡,斜面颜色不变或红色 加深。
嗜盐性试验
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 0%、 6%、8%和 10%不同氯化钠浓度的胰胨水,36 ℃±1 ℃培养 24 h,观察液体混浊情况。
b.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 TCBS 上呈圆形、半透明、 表面光滑的绿色菌落,用接种环轻触,有类似口香 糖的质感,直径 2 mm~3 mm。从培养箱取出 TCBS 平板后,应尽快(不超过 1 h)挑取菌落或标记要 挑取的菌落。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弧菌显色培养 基上的特征按照产品说明进行判定。
4.纯培养
在SS平板上,菌落中等大小,长出1~2mm扁 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 粘稠状。
KJ0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上课讲义

流行病学
➢ 季节分布,多见于春夏季;
➢ 中毒食品种类多,多见于奶、肉、蛋、鱼及 其制品。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鼻腔带菌率83%, 所以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污染源。
耐受力
➢ 几乎所有的消毒试剂以及热加工过程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都有严重的破坏作用
➢ 肠毒素可耐受100℃ 30分钟不被破坏。
➢ 对于加工过的食品或食品加工设备而言,此菌或 其肠毒素的存在通常作为卫生条件差的一种指标。
生物学特性
---菌体形态及培养特征
大多数菌株能生长在6.5-46℃之间(最适温度3037℃)能在pH4.2-9.3之间生长(最适pH为7.07.5);
大多数菌株产生类胡罗卜素,使细胞团呈现出深 橙色到浅黄色,色素的产生取决于生长的条件, 而且在单个菌株中可能也有变化。
生物学特性
---菌体形态及培养特征
3
2、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 ➢ 本标准适用于动物性水产干制品、腌醉制生食动物性水
产品、即食藻类食品、鱼糜制品等水产食品和水产调味 品以及食物中毒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
4
3、生物学特性
1)菌体形态学特征 3)抵抗力
2)培养特性 4)致病性
1)菌体形态学特征
本菌为G-,可两端浓染 ,多形态,无芽孢,单端单鞭 毛,有嗜盐特性,在30-37℃最适温度时增长较快,一般冬 季不易检出。
生化试验
12
结果 样品经过增菌培养、 分离培养后,根据形 态观察、生化试验的 结果判断是否发现副 溶血性弧菌并报告。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 检测
生物学特性
---菌体形态及培养特征
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为0.8-1.0微米,镜检 时呈单个、成对、四联或不规则的簇群;
第七节 副溶血性弧菌

二、致病性
1、致病因素 ★侵袭力:活菌(105~107/g),可使人致病 . ★产生溶血毒素:内毒素,成分是脂多糖,100℃30min不 被破坏。 2、媒介食品 主要是海产品(鱼、虾、蟹、蛤等), 含盐量较高的食物亦可带菌。 3、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败血症等。
二、致病性
4、预防措施 (1)海产品加工前用消毒水冲洗干净,接触过海产品的 厨具、容器和手及水池等均要洗刷干净,以免污染食品 (2)若要吃凉拌菜应充分洗净,现在沸水中烫后,加醋, 放置10min后,再放其他调味剂 (3)严格执行生熟食品分开制度 (4)剩饭菜,在食用前要回锅热透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凸起,混浊不透明,表面
光滑,较湿润,边缘不整齐。 在血平板上可见溶血环。
3、生化特性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蔗糖。 H 2 S (-)、 V-P (-)、靛基质(吲哚试验)( + )、
精氨酸(-)
甲基红(+)、赖氨酸(+)、溶血+/-
V.P反应
• 检测某种细菌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乙酰甲 基甲醇[CH3CH(OH)COCH3]的反应。 通常把细菌培养在葡萄糖蛋白胨液体培养 基中,加入强碱可见显有红色。此反应用 于细菌的鉴别
8
4、抗原结构结构
O抗原(菌体抗原):O1~O13
H抗原(鞭毛抗原): K抗原(荚膜抗原):K1~K71
13种。
65种。
( 缺编:K2 、 K14 、K17、 K35、 K62)
血清分型:所有副溶血性弧菌的H 抗原均相同,但是O 抗
原和K 抗原存在差异,以13种O抗原及65种K抗原将其分为 13个群和845个型。
5
• 2、尿素酶(Urease,脲酶)试验
浅谈副溶血性弧菌课稿

浅谈副溶血性弧菌摘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又称为嗜盐性细菌。
该菌广泛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贝虾蟹等海产品中,其特点是必须在有盐份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受害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
污染了大量副溶血性弧菌而又未经良好加工处理的海产品被人类食用后会引起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
本文综述了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理学特性,来源,中毒特点,检测,预防措施等概况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品中毒;食品安全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又称为嗜盐性细菌。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贝虾蟹等海产品中,其特点是必须在有盐份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故其在含盐量高的培养基上(2%-5%)生长良好,但在无盐的培养基上则不能生长,因此被称为嗜盐性弧菌。
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受害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
污染了大量该菌而又未经良好加工处理的海产品被人类食用后会引起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
2010年爆发的对虾“偷死病”就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一、生物学特性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多形态弧状杆菌。
其菌体呈弧状、杆状、或丝状,无芽孢且无荚膜。
大多数菌体在液体培养基中有单端鞭毛、能运动。
此菌具有细胞色素氧化酶,不分解蔗糖,但能在不产气及不产生硫化氢的情况下分解葡萄糖而产酸等生化特性。
副溶血性弧菌为一嗜盐性细菌,必须在含盐0.5%-8%的环境中方可生长,尤以含盐量在2%-4%的情况下最佳。
故其在无盐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含盐浓度过高(10%以上) 的培养基上也无法生长。
副溶血性弧菌能够在温度为5-44℃范围内生长,但以30-35℃为最佳,当温度低于40℃时则停止生长,适宜生长的pH 为7.5-8.5,以pH7.7为最佳,在pH 低于6 的酸性条件下则生长不佳。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健康宣教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症状
感染后可能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 者可能会出现败血症。
这些症状通常在摄入后24小时内出现。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海鲜或接触受污染的水源 传播。
环境温度和水质是影响弧菌生长的重要因素。
在就医时,尽量提供详细的饮食史。
如何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 毒?
如何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安全食用海鲜
选择新鲜、合法的海鲜产品,避免食用生食 或未煮熟的海鲜。
烹饪时确保海鲜内部温度达到安全标准。
如何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加工海鲜前后应彻底洗手,并保持厨房卫生 。
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了解当地疫情有助于预防感染。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症状严重时
如果出现持续高热、腹痛剧烈、血便等症状,应 立即就医。
早期就医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何时就医?
特殊人群
高风险人群在感染后应及时就医,即使症状较轻 。
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提供抗生素治疗。
何时就医?
就医途径
可以选择医院急诊或就近的医疗机构,确保及时 获得救治。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健 康宣教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2. 谁可能受到影响? 3. 何时就医? 4. 如何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5. 何时进行健康教育?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定义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主要存在于 海洋环境中,尤其是温暖的海水中。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健康教育PPT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
不食用有疑问的食物: - 如果贝类和其他水产品有异味、变
色或质地异常,应避免食用。
结论
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一种 常见但可预防的食物中毒型别 。
通过选择新鲜食材、充分烹煮 、保持卫生和注意个人卫生, 我们可以有效防止副溶血性弧 菌食物中毒的发生。
- 避免生食贝类和其他水产品。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
注意交叉污染: - 在烹调中,避免生食与已
熟食接触,以防止交叉污染。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
注意存储温度: - 贝类和其他水产品应储存于低温环
境中,避免细菌滋生。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
做好个人卫生: - 维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健康
教育PPT
目录 引言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症状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 措施 结论
引言
引言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介绍: -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
的细菌,存在于海洋中的贝类 和其他水产品中。
- 食用未经充分烹煮的感染 食物,可能导致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引发消化道不适和 其他健康问题。
引言
本PPT旨在提供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的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的症
状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症状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常见 症状包括:
- 腹泻和腹痛 - 呕吐 - 发热 - 体力衰弱 - 头痛和肌肉疼痛
预防副溶血性 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源自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
选择新鲜食材: - 贝类和其他水产品在购买时应选择
新鲜、无异味的货品。 - 避免购买已过期的海鲜和水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菌在伊红美兰琼脂上 不生长,某些菌株在麦 康凯上生长,生长的菌 落呈圆形,平坦、半透 明或浑浊,略带红色。
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主要成分:蛋白胨、乳 糖、磷酸氢二钾、伊红、美蓝、琼脂粉、蒸 馏水。 麦康凯培养基:蛋白胨 17g,脙胨 3g,猪 胆盐(或牛、羊胆盐) 5g,氯化钠 5g,琼脂 17g,蒸馏水 1000mL,乳糖 10g,0.01%结 晶紫水溶液 10mL,0.5%中性红水溶液 5mL
从患者样品中分离的致病菌株在人或家兔红 细胞的培养基中生长,能产生β溶血。
海水中及海产品中分离的菌株不溶血,这个 现象称为“神奈川现象”。能在神奈川培养 基上产生β溶血者,称为神奈川实验阳性。
副 溶
试验项目 革兰氏染色镜检
氧化酶
血
动力
性
蔗糖
弧
葡萄糖
结果 阴性,无芽孢
+ + +
菌
甘露醇
+
的
分解葡萄糖产气
注:显色培养基成分:特殊营养物质(75.0 g/L)、混合显色剂(2.3g/L)、琼 脂(15.0g/L)。显色培养基是一类利用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酶与相应显色底 物反应显色的原理来检测微生物的新型培养基。
四、生化特性
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淀粉和阿 拉伯胶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蔗 糖、纤维二糖等。
-
生 化
乳糖 硫化氢 赖氨酸脱羧酶
性
VP
+ -
状
ONPG
-
阳性:+ 阴性:-
3 %氯化钠三糖铁琼脂中的反应为底层变 黄不变黑,无气泡,斜面颜色不变或红色 加深。
嗜盐性试验
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 0%、 6%、8%和 10%不同氯化钠浓度的胰胨水,36 ℃±1 ℃培养 24 h,观察液体混浊情况。
成分:酵母粉 5.0 , 蛋白胨10.0, 硫代硫酸钠10.0, 枸橼酸钠10.0, 牛胆粉5.0, 牛胆酸钠3.0 , 蔗糖20.0 , 氯化钠10.0, 柠檬酸铁1.0 , 麝香草酚兰0.04, 琼脂15.0, pH值8.6 ± 0.1,
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弧菌显色培养基上呈圆 形、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粉紫色菌落,直径 2mm--3 mm.
3、易感者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 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本病多发生于夏秋 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近年来沿海地区发病 有增多的趋势。
预防措施
1、动物性食品应煮熟煮透再吃。 2、注意海鲜是否干净、新鲜,食前应用淡水
反复冲洗,吃时煮熟煮透,再加适量食醋; 3、生熟食品分开存放,装海产品的器具及接
触海产品的手应洗净擦干再接触其他食品。
二、基本情况及特征
大小:0.7~1.0μm,有时有丝状菌体,可长达15 μm 特征:一端有鞭毛,运动活泼,菌周有鞭毛
革兰染色阴性需氧菌,无芽孢,两端有 浓染现的形态有球状、 球杆状、卵圆状和丝状。
三、培养特性
1966年国际弧菌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副溶血 性弧菌。
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鱼、虾、蟹、贝类和海 藻等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
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 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
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
致病因子: 1、耐热直接溶血素TDH,肠毒素
2、耐热相关溶血素TRH,与TDH 相似。
在SS平板上,菌落中等大小,长出1~2mm扁 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 粘稠状。
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TCBS琼脂培养基呈圆形、 半透明、表而光滑的绿色菌落,用接种环轻触, 有类似口香糖的质感,直径2mm--3 mm 。
注:TCBS中文名: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
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目录
一、引起疾病症状(致病性、流行病学情况) 二、基本情况及特征 三、培养特性 四、生化特性 五、抗原特征 六、检验方法(举例阐述检验某一食品、商品中该菌的 详细操作过程)
一.副溶血性弧菌疾病症状
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 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致可食物中毒,也称嗜盐 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弧性菌常导致肠胃不适,伴随食物中毒 等症状。表现为急性肠胃炎,腹痛、吐泻、发 烧等特征。少数重症者引起原发性败血症。
副溶血性弧菌的发现
于1950年10月从日本大阪市,发生的一起咸 沙丁鱼食物中毒,患者肠道排泄物和食物中首 次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
在日本,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约占细菌性食 物中毒的70%~80%.1958年上海市防疫站也从 烤鸭所致食物中毒的患者中分离出此菌。以后 在我国、日本、印度、美国等许多国家均陆续 报道有本病的发生。
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传染源为病人,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 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 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 迅速减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
2、传播途径 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 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 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 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
副溶血性弧菌在无氯化钠和 10%氯化钠的胰胨 水中不生长或微弱生长,在 6%氯化钠和 8%氯 化钠的胰胨水中生长旺盛。
10% NaCl
嗜盐性试验
6%NaCL
MR 试验方法
MR试验方法:取一种细菌的24h 培养物,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培 养基中,置37℃培养48~72h,取 出后加甲基红试剂3~5滴,凡培养 液呈红色者为阳性,以‘‘十”表 示;橙色者为可疑,以“±”表示; 黄色者为阴性,以“—”表示。
➢ 1、需氧菌,需氧性很强,营养要求不高。 ➢ 2、在含盐3~3.5%培养基中生长最好,无盐
条件下不能生长。 ➢ 3、最适温度30~37℃,PH7.4~8.0。 ➢ 4、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
抵抗力弱。
➢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现浑浊,表面形 成菌膜,R型菌发生沉淀。
➢ 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通常为隆起, 圆形,稍混浊,不透明,表面光滑湿润, 传代之后出现不圆整、粗糙型菌落,或灰 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的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