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基本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基本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基本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实验要求:

用TC对计算机的串口进行编程,并作一个简单的串口查询通讯程序。

实验方案:

用RS-232串口通讯线将两台计算机A、B的串口相连。

实验步骤:

1、首先对计算机串口通讯控制芯片8250的控制寄存器进行初始化和设置;

2、对计算机B的串口发送一个数据前,查询计算机A的串口的发送移位寄存器是否为空,如果是则发送数据,如果为否则继续查询,直到条件成立;执行完发送指令后,再次查询计算机A的口的发送移位寄存器是否为空,如果是则结束发送;如果为否,则继续查询,直到条件成立。

3、从计算机A的串口接受刚才从计算机B的串口发送的数据前,先查询计算机A的口的接收数据标志位是否为1,如果是则表示计算机A的口接收数据准备就绪,执行接收指令,即从计算机A的口读入数据,若否则表示没有准备好接收,继续查询计算机A的口的接收数据标志位,直到为1;接收完数据后,再次查询计算机A的串口的接受寄存器是否为空的标志位的状态,如果为1则程序转入计算机B的串口的数据发送程序;如果否,则继续查询等待,直到接收。

实验内容:

1.在COMDEBUG中针对串口通信各寄存器进行设置,掌握各寄存器在串口通信中

的作用及各参数的含义。

Com1口中的10各可编程寄存器

地址寄存器名称备注3F8H 发送保持寄存器(THR)DLAB=0

3F8H 接收缓冲寄存器(RBR)DLAB=0

3F8H 波特率因子寄存器[低](DLL)DLAB=1

3F9H 波特率因子寄存器[高](DLM)DLAB=1

3F9H 中断允许寄存器(IER)DLAB=0

3FAH 中断识别寄存器(IIR)

3FBH 线路控制寄存器(LCR)

3FCH Modem控制寄存器(MCR)

3FDH 线路状态寄存器(LSR)

3FEH Modem状态寄存器(MSR)

注:com1口的基地址为:3F8; com2口的基地址为:2F8。

在上表中,10个可编程寄存器,使用了7个地址,其中部分寄存器共用一个地址,由DLAB=0/1来区分,在DLAB=1,用于设定通讯所需的波特率;

8250的控制寄存器控制/状态字:

1)接收缓冲寄存器(RBR)和发送保持寄存器(THR)

RBR暂存从线路上接收到的有效字符,等待本地读取。THR暂存等待发向线路的数据。它们共用同意I/O地址,在半双工工作环境下,互不干扰。

2)中断识别寄存器(IIR)和中断允许寄存器(IER)

IIR状态

中断类型中断原因复位动作IER状态

b1b2b3中断允许中断静止X X 1 无

1 1 0 线路状态中断线路状态变化读LSR b2=1 b2=0

1 0 0 接收中断RBR输入有效读RBR b0=1 b0=0

0 1 0 发送中断THR空闲,可

发送下一字符读IIR或写

THR

b1=1 b1=0

0 0 0 Modem状态中

断Modem状态变

读MSR b3=1 b3=0

3)线路状态寄存器(LSR)

b7b6b5b4b3b2b1b0

0不用发送移位

寄存器

(TSRE)

空,可发

送发送保持

寄存器

(THRE)

空,可接收

数据

断点中

断(BI),

收到停

顿信号

帧格式

错(FE),

即没有

收到正

确的停

止位

奇校验

错(PE)

超载错

(OE),

即数据缓

冲出错

数据准

备就绪,

即数据

缓冲区

中尚有

数据未

取走

4)线路控制寄存器(LCR)

b7b6b5b4b3b2b1b0访问分频器开关

(DLAB位)

中断控制位奇偶校验停止位宽字符位数

0:常态

1:访问DLL,DLM 0:禁止

1:允许

xx0:不校验

001:奇校验

011:偶校验

0xx:1位停止位

100:5位字符,1.5位停止位

101:6位字符,2位停止位

110:7位字符,2位停止位

111:8位字符,2位停止位

5)波特率因子寄存器(DLL,DLM)

DLL与DLM组成一个16位寄存器,存放一个波特率因子(分频值),对振荡时钟进行分频,以得到用户需要的波特率。计算方法:

波特率因子= 振荡时钟/ (波特率*16)

一些标准波特率对应的波特率因子寄存器的设置

波特率(b/s)DLM设置DLL设置9600 00H 0CH

19200 00H 06H

38400 00H 03H

115200 00H 01H

6)modem控制寄存器(MCR)

MCR的b7~b5位恒为0,b4~b0中的各位产生对modem的控制信号。

b4=1 设置loopback模式-内部输入输出短接,构成反馈测试模式。

b3=1 辅助输出2

b2=1 辅助输出1

b1=1 请求发送(RTS)

b0=1 数据终端准备好(DTR)

7)modem状态寄存器(MSR)

参考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main()

{

char ch;

/************************串口初始化*************************/

outportb(0x3fb,0x80); //设置LCR,访问DLL、DLM,禁止串口中断,无校验,1位停止

位;

outportb(0x3f8,0x0C); //设置串口的波特率低八位(DLL);

outportb(0x3f9,0x00); //设置串口的波特率高八位(DLM);

outportb(0x3fb,0x03); //设置LCR,禁止访问DLL、DLM,禁止串口中断,无校验,1位

停止位;

outportb(0x3fc,0x03); //初始化MCR,数据终端准备好,请求发送;

while(1) //保持监听状态

{

/*************************发送数据*************************/

if(bioskey(1))

{

ch=bioskey(0)&0x0ff; //若有键盘输入,获取ASCII码

if(ch==27) //若输入字符为“ESC”,退出程序

exit(0);

outportb(0x3f8,ch); //否则将字符送入发送端口

}

/*************************接收数据*************************/

ch=inportb(0x3fd); //读取接收端口的线路状态寄存器LSR的状态

if(ch&0x01) //若线路状态寄存器LSR的末尾为1,表示接收就绪{

ch=inportb(0x3f8); //读取数据

putch(ch); //显示数据

}

}

}

注:com1口的基地址为:03F8; com2口的基地址为:02F8。根据串口线的连接,选择通信的是com1口还是com2口

单片机串口通讯必备基础知识

单片机串口通讯必备基础知识 你想熟悉单片机,那必须先看看单片机的结构和特殊寄存器,这是你编写软件的关键。至于串口通信需要用到那些特殊功能寄存器呢,它们是SCON,TCON,TMOD,SCON等,各代表什么含义呢? SBUF 数据缓冲寄存器 这是一个可以直接寻址的串行口专用寄存器。有朋友这样问起过“为何在串行口收发中,都只是使用到同一个寄存器SBUF?而不是收发各用一个寄存器。”实际上SBUF 包含了两个独立的寄存器,一个是发送寄存,另一个是接收寄存器,但它们都共同使用同一个寻址地址-99H。CPU 在读SBUF 时会指到接收寄存器,在写时会指到发送寄存器,而且接收寄存器是双缓冲寄存器,这样可以避免接收中断没有及时的被响应,数据没有被取走,下一帧数据已到来,而造成的数据重叠问题。发送器则不需要用到双缓冲,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写发送程序时也不必用到发送中断去外理发送数据。操作SBUF寄存器的方法则很简单,只要把这个99H 地址用关键字sfr定义为一个变量就可以对其进行读写操作了,如sfr SBUF = 0x99;当然你也可以用其它的名称。通常在标准的reg51.h 或at89x51.h 等头文件中已对其做了定义,只要用#include 引用就可以了。 SCON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 通常在芯片或设备中为了监视或控制接口状态,都会引用到接口控制寄存器。SCON 就是51 芯片的串行口控制寄存器。它的寻址地址是98H,是一个可以位寻址的寄存器,作用就是监视和控制51 芯片串行口的工作状态。51 芯片的串口可以工作在几个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其工作模式的设置就是使用SCON 寄存器。它的各个位的具体定义如下: SM0 SM1 SM2 REN TB8 RB8 TI RI SM0、SM1 为串行口工作模式设置位,这样两位可以对应进行四种模式的设置。串行口工作模式设置。 SM0 SM1 模式 功能 波特率 0 0 0 同步移位寄存器 fosc/12 0 1 1 8位UART 可变 1 0 2 9位UART fosc/32 或fosc/64 1 1 3 9位UART 可变 在这里只说明最常用的模式1,其它的模式也就一一略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相关的硬件资料查看。表中的fosc 代表振荡器的频率,也就是晶振的频率。UART 为(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的英文缩写。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串行通信是指两个功能模块只通过一条或两条数据线进行数据交换。发送方需要将数据分解成二进制位,一位、一位地分时经过单条数据线传送。接受方需要一位一位地从单条数据线上接收数据,并且将它们重新组装成一个数据。串行通信数据线路少,在远距离传送时比并行通信的造价低。但是一个数据只有经过若干次以后才可以传送完,速度较慢。 串行通信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双方约定的发送与接受速率(波特率)。 ●约定采用的数据格式(贞格式)。 ●接受方怎样知道一批数据的开始、结束(贞同步)。 ●接受方怎样从数据流中采样每位数据(位同步)。 ●接受方怎样判断接收数据的正确性(数据校验),如何处理收发错误。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大体有同步通信与异步通信两种。 (1)异步通信 异步通信以字符为单位传送,为了解决贞同步,每个字符都附加了一些控制信息,由4部分组成一位起始位(低电平)、5——8位数据位、一位奇偶校验位、1——2位停止位(高电平)。两个字符之间的间隔是任意的,中间可以填充空闲位(高电平)。 只要接受方检测到数据线上出现了由高电平向低电平的跳变,并且低电平能持续一段时间,就表明已经就收到一桢数据的开始。这时可以按照接受时钟从数据线上采样数据,直到接收到了停止位表明接受完一桢数据。接收方还可以通过奇偶校验位判断数据传送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 异步传送控制比较简单,对发送与接收时钟要求不很严格,不会造成错误累积,但是由于每个数据在传送时都要附加控制信息,约有20%的冗余,传送效率并不高,为50——9600波特之间。 (2)同步通信 同步通信以数据块为单位进行传颂,为了解决贞同步,在每一批数据流之前,附加同步信息(1——2个同步字符),最后以校验字符结束。如果在数据传送过程中,发生数据断流(即发送方没有数据可发送)应以同步字符填充。 接收方检测到协议要求的1——2个同步字符后,就可以认为双方已经取得一致,之后就可以在严格的时钟控制下采样数据线接收数据。当然同步通信可以根据校验字符判断所接收的一批字符是否在传送过程中出现错误。 同步通信的传送速率较高,在1——2个同步字符的带领下,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发送接收。但是同步通信对双方的时钟要求很严格,并且容易造成错误累积。 串行通信中的常用术语 (1)传送机制 穿行传送有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三种传送方向。单工是指发送方与接收方只有一条数据线路,而且这条数据线路永远只能进行余个方向的传输。半双工是指发送方与接收方也只有一条数据线路,但这条数据线路可以在不同时刻进行两个方向的传输。全双工是指发送方与接收方有两条数据线路,同一时刻可以利用这两条数据线路进行不同方向的数据传输。 (2)调制与解调 计算机内使用的是数字信号,要求的频带很宽,而一般的通信线路如电话线路的频带只有

串口通讯

串口通信的基本知识概念(232 422 485) 串口通信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串口? 2,什么是RS-232? 3,什么是RS-422? 4,什么是RS-485? 5,什么是握手? 1,什么是串口 串口是计算机上一种非常通用设备通信的协议(不要与通用串行总线 Universal Serial Bus或者USB混淆)。大多数计算机包含两个基于RS232的串口。串口同时也是仪器仪表设备通用的通信协议;很多GPIB兼容的设备也带有RS-232口。同时,串口通信协议也可以用于获取远程采集设备的数据。 串口通信的概念非常简单,串口按位(bit)发送和接收字节。尽管比按字节(byte) 的并行通信慢,但是串口可以在使用一根线发送数据的同时用另一根线接收数据。它 很简单并且能够实现远距离通信。比如IEEE488定义并行通行状态时,规定设备线总 常不得超过20米,并且任意两个设备间的长度不得超过2米;而对于串口而言,长度可达1200米。 典型地,串口用于ASCII码字符的传输。通信使用3根线完成:(1)地线,(2)发送,(3)接收。由于串口通信是异步的,端口能够在一根线上发送数据同时在另一根线上接收数据。其他线用于握手,但是不是必须的。串口通信最重要的参数是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奇偶校验。对于两个进行通行的端口,这些参数必须匹配: a,波特率:这是一个衡量通信速度的参数。它表示每秒钟传送的bit的个数。例如 300波特表示每秒钟发送300个bit。当我们提到时钟周期时,我们就是指波特率例如如果协议需要4800波特率,那么时钟是4800Hz。这意味着串口通信在数据线上的采 样率为4800Hz。通常电话线的波特率为14400,28800和36600。波特率可以远远大于这些值,但是波特率和距离成反比。高波特率常常用于放置的很近的仪器间的通信,典型的例子就是GPIB设备的通信。 b,数据位:这是衡量通信中实际数据位的参数。当计算机发送一个信息包,实际的数据不会是8位的,标准的值是5、7和8位。如何设置取决于你想传送的信息。比如,标准的ASCII码是0~127(7位)。扩展的ASCII码是0~255(8位)。如果数据使用简单的文本(标准 ASCII码),那么每个数据包使用7位数据。每个包是指一个字节,包括开始/停止位,数据位和奇偶校验位。由于实际数据位取决于通信协议的选取,术语“包”指任何通信的情况。 c,停止位:用于表示单个包的最后一位。典型的值为1,1.5和2位。由于数据是在 传输线上定时的,并且每一个设备有其自己的时钟,很可能在通信中两台设备间出现 了小小的不同步。因此停止位不仅仅是表示传输的结束,并且提供计算机校正时钟同

第7章PIC单片机串行口及串行通信技术.pdf

第7章PIC18FXX2串行口及串行通信技术 ?教学目标 串行通信基本知识 串行口及应用 PIC18FXX2与PC机间通信软件的设计

本章知识点概要 ? 1.什么是串行通信,串行通信有什么优点? ? 2.串行通信协议 ? 3.什么是波特率? ? 4.PIC18FXX2中的串行口工作方式及应用 ? 5.PIC18FXX2点对点通信 ?针对PIC18FXX2串行口而言,概括为以下问题: 1、波特率设计,初始化SPBRG 2、设定通信协议(工作方式选择,SYNC) 3、如何启动PIC18FXX2接收、发送数据? 4、如何检查数据是否接收或发送完毕?

7.1 7.1 串行通信基本知识串行通信基本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的CPU 与外部设备之间常常要进行信息交换,一台计算机与其他计算机之间也要交换信息,所有这些信息交换均可称为通信。 ?通信方式有两种,即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 ?采用哪种通信方式?----通常根据信息传送的距离决定例如,PC 机与外部设备(如打印机等)通信时,如果距离小于30 m ,可采用并行通信方式;当距离大于30 m 时,则要采用串行通信方式。PIC18FXX2单片机具有并行和串行二种基本通信方式。

并行通信 ?并行通信是指数据的各 位同时进行传送(发送 或接收)的通信方式。 ?优点:传送速度快; ?缺点:数据有多少位, 就需要多少根传送线。 ?例如,右图PIC18FXX2 单片机与外部设备之间 的数据传送就属于并行 通信。

串行通信 ?串行通信是指数据一位(bit)一位按顺序传送的通信方式。?优点:只需一对传输线(利用电话线就可作为传输线),大大降低了传送成本,特别适用于远距离通信; ?缺点:传送速度较低。假设并行传送N位数据所需时间为T,那么串行传送的时间至少为N*T,实际上总是大于N*T。 接收设备发送设备 D2 D1 D0 D3 D7 D6 D5 D4

C#串口通讯编程

C#中串口通信编程收藏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NET平台下使用C#创建串口通信程序,.NET 2.0提供了串口通信的功能,其命名 空间是System.IO.Ports。这个新的框架不但可以访问计算机上的串口,还可以和串口设备进行通信。 我们将使用标准的RS 232 C 在PC间通信。它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而且我们不打算使用任何的握手 或流控制器,而是使用无modem连接。 命名空间 System.IO.Ports命名空间中最重用的是SerialPort 类。 创建SerialPort 对象 通过创建SerialPort 对象,我们可以在程序中控制串口通信的全过程。 我们将要用到的SerialPort 类的方法: ReadLine():从输入缓冲区读一新行的值,如果没有,会返回NULL WriteLine(string):写入输出缓冲 Open():打开一个新的串口连接 Close():关闭 Code: //create a Serial Port object SerialPort sp = new SerialPort (); 默认情况下,DataBits 值是8,StopBits 是1,通信端口是COM1。这些都可以在下面的属性中重新设置 : BaudRate:串口的波特率 StopBits:每个字节的停止位数量 ReadTimeout:当读操作没有完成时的停止时间。单位,毫秒 还有不少其它公共属性,自己查阅MSDN。 串口的硬件知识

在数据传输的时候,每个字节的数据通过单个的电缆线传输。包包括开始位,数据,结束为。一旦 开始位传出,后面就会传数据,可能是5,6,7或8位,就看你的设定了。发送和接收必须设定同样 的波特率和数据位数。 无猫模式 没有Modem模式的电缆只是简单地交叉传送和接收线。同样DTR & DSR, 和RTS & CTS 也需要交叉。 RS232针图 这里,我们三条线。互连2和3(一段的2pin连接3pin),连接两端的5pin。 [示例程序] 主程序 如果想使用默认属性,按“Save Status”按钮,如果想改变属性按“Property”。它会弹出下图:

串行通信技术基础知识

串行通信技术基础 在串行通信中,参与通信的两台或多台设备通常共享一条物理通路。发送者依次逐位发送一串数据信号,按一定的约定规则为接收者所接收。由于串行端口通常只是定义了物理层的接口规范,所以为确保每次传送的数据报文能准确到达目的地,使每一个接收者能够接收到所有发向它的数据,必须在通信连接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由于借助串行通信端口所连接的设备在功能、型号上往往互不相同,其中大多数设备出了等待接收数据之外还会有其他的任务,例如,一个数据采集单元需要周期性地收集和存储数据;一个控制器需要负责控制计算机或向其他设备发送报文;一台设备可能会在接收方正在进行其他任务时向它发送信息。因此,必须有能应对多种不同工作状态的一系列规则来保证通信的有效性。这里所讲的保证串行通信的有效性的方法包括:使用轮询或者中断来检测、接收信息;设置通信帧的起始、停止位;建立连接握手;实行对接收数据的确认、数据缓存以及错误检查等。 一、串行通信基本概念 1、连接握手 通信帧的起始位可以引起接收方的注意,但发送方并不知道,也不能确定接收方是否已经做好了接收数据的准备。利用连接握手可以使收发双方确认已经建立了连接关系,接收方已经做好准备,可以进入数据收发状态。 连接握手过程是指发送者在发送一个数据块之前使用一个特定的握手信号来引起接收者的注意,表明要发送数据,接收者则通过握手信号回应发送者,说明它已经做好了接收数据的准备。 连接握手可以通过软件,也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在软件连接握手中,发送者通过发送一个字节表明它想要发送数据;接收者看到这个字节的时候,也发送一个编码来声明自己可以接收数据;当发送者看到这个信息时,便知道它可以发送数据了。接收者还可以通过另一个编码来告诉发送者停止发送。 在普通的硬件握手中,接收者在准备好了接收数据的时候将相应的握手信号线变为高电平,然后开始全神贯注地监视它的串行输入端口的允许发送端。这个允许发送端与接收者已准备好接收数据的信号端相连,发送者在发送数据之前一直在等待这个信号变化。一旦得到信号说明接收者已处于准备好接收数据的状态,便开始发送数据。接收者可以在任意时候将握手信号变为低电平,即便是在接收一个数据块的过程中间也可以把这根导线带入到低电平。当发送者检测到这个低电平信号时,就应该停止发送。而在完成本次传输之前,发送者还会继续等待握手信号线在此变为高电平,以继续被中止的数据传输。 2、确认 接收者为表明数据已经收到而向发送者回复信息的过程称为确认。有的传输过程可能会收到报文而不需要向相关节点回复确认信息。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通过确认告之发送者数据已经收到。有的发送者需要根据是否收到信息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因而确认对某些通信过程是必需的和有用的。即便接收者没有其他信息要告诉发送者,也要为此单独发一个数据确认已经收到的信息。 确认报文可以是一个特别定义过的字节,例如一个标识接收者的数值。发送者收到确认报文就可以认为数据传输过程正常结束。如果发送者没有收到所希望回复的确认报文,它就认为通信出现了问题,然后将采取重发或者其它行动。 3、中断 中断是一个信号,它通知CPU有需要立即响应的任务。每个中断请求对应一个连接到中断源和中断控制器的信号。通过自动检测端口事件发现中断并转入中断处理。 许多串行端口采用硬件中断。在串口发生硬件中断,或者一个软件缓存的计数器到达一个触发值时,表明某个事件已经发生,需要执行相应的中断响应程序,并对该事件做出及时的反应。这种过程也称为事件驱动。

通用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通用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作者:和光同尘版本:V1.0 序 做硬件开发近20载,花了近十年做基础开发,对硬件开发略知一二,接触的做国防/工业大项目的人才我就是和他们沟通中获取了很多思想;人生已过而立之年,不惑解疑,总想写点什么。从一线研发(做了4年),开发(3年),硬件开发主管(12年),算起来人生从不到弱冠之年(中专毕业)开始接触MCS51、AVR等8位处理器到ARM v7核、CoretxM 核的32位处理器,CPLD/FPGA、PLC…………啰嗦了!! 最近因为工作原因需要把一些自己感悟的记录下来,希望传递给入门的有心沉下心做基础健壮扎实的初学者。

正文 做嵌入式硬件开发一般都会用到通讯数据交互,这就涉及通讯协议/规约的设计。本文从基础的串口(RS232、RS485等)为模型进行讲解。 说道串口通讯,就是编写串口程序,简单的就是1个字节的发送,1个字节的接收,但这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实际工作业务需求,实际需要一串字节数据的交互,A发送,B接收……Z 接收;Z机……B机收到根据情况需要回复(ACK)A机,这个过程就叫交互双向通讯(本文不讨论多主机、1主机相对复杂通讯机制。)。这种通讯就需要提前设计好通讯的规约(大家约定好暗号——每个字节代表什么意思)。 接下来编写通信程序(发送/接收),如何写出一个健壮高效串口程序?是否健壮高效其实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通讯接收程序的架构。 通讯程序编写依据是——通讯规约,通讯帧的设计。 ●I类通用型: ||帧头段|===|数据段|===|校验码|===|帧尾段|| ●II类时隙通讯: ||开始时隙T(T1T2T3T4T5T6)|=|功能码|=|数据段|=|校验码|=|结束时隙T(T1T2T3)|注意:时隙只是纯粹的前后两帧数据的间隔时间,这期间坚决不能有数据产生。 1.1I类通用型 ◆帧头段 帧头段用于鉴别一串字节流中1帧数据起始位置,这个帧头段必须具有足够的特殊标识(易分辨)。 什么样的特殊标识可作为帧头? 根据个人经验: ①具有监测通讯波特率功能特点:0B01010101(55H)、0B10101010(AAH)或0B00000000(00H)、0B11111111(FFH); ②利用ASCII码如MODBUS ASCII规约以冒号‘:’(3AH)作为帧头。也可以采用ASCII ‘U’(55H)、‘@’(40H)等等 只要保证帧头字节数据内容,在所有通讯数据字节流中,除帧头有意为之而出现,那就是帧头。建议最好有两个字节及以上,这样数据出现与帧头一致的概率更加小,才做到独一无二的特殊性。

串口基本常识

串口引脚图.jpg 串口通信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串口? 2,什么是RS-232? 3,什么是RS-422? 4,什么是RS-485? 5,什么是握手? 1,什么是串口 串口是计算机上一种非常通用设备通信的协议(不要与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或者USB混淆)。大多数计算机包含两个基于RS232的串口。串口同时也是仪器仪表设备通用的通信协议;很多GPIB兼容的设备也带有RS-232口。同时,串口通信协议也可以用于获取远程采集设备的数据。 串口通信的概念非常简单,串口按位(bit)发送和接收字节。尽管比按字节(byte)的并行通信慢,但是串口可以在使用一根线发送数据的同时用另一根线接收数据。它很简单并且能够实现远距离通信。比如IEEE488定义并行通行状态时,规定设备线总常不得超过20米,并且任意两个设备间的长度不得超过2米;而对于串口而言,长度可达1200米。 典型地,串口用于ASCII码字符的传输。通信使用3根线完成:(1)地线,(2)发送,(3)接收。由于串口通信是异步的,端口能够在一根线上发送数据同时在另一根线上接收数据。其他线用于握手,但是不是必须的。串口通信最重要的参数是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奇偶校验。对于两个进行通行的端口,这些参数必须匹配: a,波特率:这是一个衡量通信速度的参数。它表示每秒钟传送的bit的个数。例如300波特表示每秒钟发送300个bit。当我们提到时钟周期时,我们就是指波特率例如如果协议需要4800波特率,那么时钟是4800Hz。这意味着串口通信在数据线上的采样率为4800Hz。通常电话线的波特率为14400,28800和36600。波特率可以远远大于这些值,但是波特率和距离成反比。高波特率常常用于放置

Java串口通信编程指南

Java串口通信编程指南

1. 概述 在java中,利用Java Communication包可以操作串口,但官方的包在3.0之后就只支持Linux和Solaris平台了,Windows平台的只支持到98年出的2.0版本,不过在XP下还能使用。另外,也可以用开源的Rxtx实现串口通信,这里仅以Java Communication包,在Windows 平台实现串口通信进行说明。 2. 前期准备 2.1. 下载Java Communication包 ?下载地址如下:https://www.360docs.net/doc/bd11278744.html,/Jolt/javacomm20-win32.zip。 ?如果是非Windows平台,请到Sun网站选择其他版本下载。地址如下: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1278744.html,/download/products.xml?id=43208d3d 2.2. 配置 ?解压缩javacomm20-win32.zip ?把win32com.dll拷贝到{JAVA_HOME}\jre\bin ?把comm.jar拷贝到{JAVA_HOME}\jre\lib\ext ?把https://www.360docs.net/doc/bd11278744.html,m.properties拷贝到{JAVA_HOME}\jre\lib ?set CLASSPATH={JAVA_HOME}\jre \lib\ext \comm.jar;%classpath%

3. 实现过程 主要步骤包括: ?获得串口标识 ?打开串口 ?设置串行端口通讯参数 ?获取输入(出)流 ?进行读写操作 3.1. 获得串口标识 指定串口的端口号,生成串口的标识类的实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1278744.html,mPortIdentifier是通讯端口管理器,控制访问到通讯端口的中心类。一个应用程序首先使用CommPortIdentifier中的方法,通过相关的驱动去获取那些通讯端口是可用的并且选择一个端口便于开始。它包括如下功能: a. 通过驱动决定通讯端口是可用的。 b. 打开通讯端口为了I/O操作。 c. 决定端口的拥有者。 d. 解析端口拥有者的争夺。 e. 管理事件显示在端口拥有者的中的状态改变。 示例代码如下: 代码: 3.2. 打开串口 示例代码如下: 代码:

PC机串口通信的工作原理

PC机串口通信的工作原理 MCU资料2008-08-27 09:03:59 阅读2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串口是计算机上一种非常通用设备通信的协议(不要与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或者USB 混淆)。大多数计算机包含两个基于RS232的串口。串口同时也是仪器仪表设备通用的通信协议;很多GPIB兼容的设备也带有RS-232口。同时,串口通信协议也可以用于获取远程采集设备的数据。 串口通信的概念非常简单,串口按位(bit)发送和接收字节。尽管比按字节(byte)的并行通信慢,但是串口可以在使用一根线发送数据的同时用另一根线接收数据。它很简单并且能够实现远距离通信。比如IEEE488定义并行通行状态时,规定设备线总常不得超过20米,并且任意两个设备间的长度不得超过2米;而对于串口而言,长度可达1200米。 典型地,串口用于ASCII码字符的传输。通信使用3根线完成:(1)地线,(2)发送,(3)接收。由于串口通信是异步的,端口能够在一根线上发送数据同时在另一根线上接收数据。其他线用于握手,但是不是必须的。串口通信最重要的参数是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奇偶校验。对于两个进行通行的端口,这些参数必须匹配: a,波特率:这是一个衡量通信速度的参数。它表示每秒钟传送的bit的个数。例如300波特表示每秒钟发送300个bit。当我们提到时钟周期时,我们就是指波特率例如如果协议需要4800波特率,那么时钟是4800Hz。这意味着串口通信在数据线上的采样率为4800Hz。通常电话线的波特率为14400,28800和36600。波特率可以远远大于这些值,但是波特率和距离成反比。高波特率常常用于放置的很近的仪器间的通信,典型的例子就是GPIB设备的通信。 b,数据位:这是衡量通信中实际数据位的参数。当计算机发送一个信息包,实际的数据不会是8位的,标准的值是5、7和8位。如何设置取决于你想传送的信息。比如,标准的ASCII码是0~127(7位)。扩展的ASCII码是0~255(8位)。如果数据使用简单的文本(标准ASCII码),那么每个数据包使用7位数据。每个包是指一个字节,包括开始/停止位,数据位和奇偶校验位。由于实际数据位取决于通信协议的选取,术语“包”指任何通信的情况。 c,停止位:用于表示单个包的最后一位。典型的值为1,1.5和2位。由于数据是在传输线上定时的,并且每一个设备有其自己的时钟,很可能在通信中两台设备间出现了小小的不同步。因此停止位不仅仅是表示传输的结束,并且提供计算机校正时钟同步的机会。适用于停止位的位数越多,不同时钟同步的容忍程度越大,但是数据传输率同时也越慢。 d,奇偶校验位:在串口通信中一种简单的检错方式。有四种检错方式:偶、奇、高和低。当然没有校验位也是可以的。对于偶和奇校验的情况,串口会设置校验位(数据位后面的一位),用一个值确保传输的数据有偶个或者奇个逻辑高位。例如,如果数据是011,那么对于偶校验,校验位为0,保证逻辑高的位数是偶数个。如果是奇校验,校验位位1,这样就有3个逻辑高位。高位和低位不真正的检查数据,简单置位逻辑高或者逻辑低校验。这样使得接收设备能够知道一个位的状态,有机会判断是否有噪声干扰了通信或者是否传输和接收数据是否不同步 ------------------------- 一、RS485串口通信电路图

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原理与应用流程解析

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原理与应用流程解析 一、原理简介 51 单片机内部有一个全双工串行接口。什么叫全双工串口呢?一般来说,只能接受或只能发送的称为单工串行;既可接收又可发送,但不能同时进行的称为半双工;能同时接收和发送的串行口称为全双工串行口。串行通信是指数据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送的通信方式,其突出优点是只需一根传输线,可大大降低硬件成本,适合远距离通信。其缺点是传输速度较低。 与之前一样,首先我们来了解单片机串口相关的寄存器。 SBUF 寄存器:它是两个在物理上独立的接收、发送缓冲器,可同时发送、接收数据,可通过指令对SBUF 的读写来区别是对接收缓冲器的操作还是对发送缓冲器的操作。从而控制外部两条独立的收发信号线RXD(P3.0)、TXD(P3.1),同时发送、接收数据,实现全双工。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见表1)。 表1 SCON寄存器 表中各位(从左至右为从高位到低位)含义如下。 SM0 和SM1 :串行口工作方式控制位,其定义如表2 所示。 表2 串行口工作方式控制位 其中,fOSC 为单片机的时钟频率;波特率指串行口每秒钟发送(或接收)的位数。 SM2 :多机通信控制位。该仅用于方式2 和方式3 的多机通信。其中发送机SM2 = 1(需要程序控制设置)。接收机的串行口工作于方式2 或3,SM2=1 时,只有当接收到第9 位数据(RB8)为1 时,才把接收到的前8 位数据送入SBUF,且置位RI 发出中断申请引发串行接收中断,否则会将接受到的数据放弃。当SM2=0 时,就不管第位数据是0 还是1,都将数据送入SBUF,并置位RI 发出中断申请。工作于方式0 时,SM2 必须为0。

VC++串口编程(基本概念)

在PC机的主板上,有一种类型的接口可能为我们所忽视,那就是RS-232C串行接口,在微软的Windows系统中称其为COM。我们可以通过设备管理器来查看COM的硬件参数设置,如图1。 图1 在Windows上查看PC串口设置 迄今为止,几乎每一台PC都包含COM。本质而言,COM是PC为和外界通信所提供的一种串行数据传输的接口。作为一种物理通信的途径和设备,它和目前风靡的另一种串行接口――USB所提供的功能是一致的。不过RS-232C显然已经开始被后起之秀USB赶超,因为USB的传输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RS-232C。 尽管如此,RS-232C仍然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难以被USB 等接口取代。RS-232C接口(又称EIA RS-232C),1970年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联合贝尔系统、调制解调器厂家及计算机终端生产厂家共同制定,全名是"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讯设备(DCE)之间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接口技术标准"。 本文将对这一接口进行硬件原理的介绍,随后我们将逐章学习DOS平台的串口编程,及Windows平台下基于API、控件和第三方类的串口编程,最后本文将给出一个综合实例。 在本文的连载过程中,您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联系作者(热忱欢迎读者朋友对本文的内容提出质疑或给出修改意见): 作者email:21cnbao@https://www.360docs.net/doc/bd11278744.html,(可以来信提问,笔者将力求予以回信解答,并摘取其中的典型问题,在本系列文章最后一次连载的《读者反馈》中予以阐述); 硬件原理 众所周知,CPU与存储芯片和I/O芯片的通信是并行的(并行传输的最大位数依赖于CPU的字长、数据总线的宽度),一种叫做UART(通用异步收发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C#中串口通信编程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NET平台下使用C#创建串口通信程序,.NET 2.0提供了串口通信的功能,其命名 空间是System.IO.Ports。这个新的框架不但可以访问计算机上的串口,还可以和串口设备进行通信。 我们将使用标准的RS 232 C 在PC间通信。它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而且我们不打算使用任何的握手或流控制器,而是使用无modem连接。 命名空间 System.IO.Ports命名空间中最重用的是SerialPort 类。 创建SerialPort 对象 通过创建SerialPort 对象,我们可以在程序中控制串口通信的全过程。 我们将要用到的SerialPort 类的方法: ReadLine():从输入缓冲区读一新行的值,如果没有,会返回NULL WriteLine(string):写入输出缓冲 Open():打开一个新的串口连接 Close():关闭 Code: //create a Serial Port object SerialPort sp = new SerialPort (); 默认情况下,DataBits 值是8,StopBits 是1,通信端口是COM1。这些都可以在下面的属性中重新设置: BaudRate:串口的波特率 StopBits:每个字节的停止位数量 ReadTimeout:当读操作没有完成时的停止时间。单位,毫秒 还有不少其它公共属性,自己查阅MSDN。

串口的硬件知识 在数据传输的时候,每个字节的数据通过单个的电缆线传输。包包括开始位,数据,结束为。一旦 开始位传出,后面就会传数据,可能是5,6,7或8位,就看你的设定了。发送和接收必须设定同样 的波特率和数据位数。 无猫模式 没有Modem模式的电缆只是简单地交叉传送和接收线。同样DTR & DSR, 和 RTS & CTS也需要交叉。RS232针图 这里,我们三条线。互连2和3(一段的2pin连接3pin),连接两端的5pin。 [示例程序] 主程序

51单片机的串行通信口基本常识

MCS-51单片机内部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通信口,即串行接收和发送缓冲器(SBUF),这两个在物理上独立的接收发送器,既可以接收数据也可以发送数据。但接收缓冲器只能读出不能写入,而发送缓冲器则只能写入不能读出,它们的地址为99H。这个通信口既可以用于网络通信,亦可实现串行异步通信,还可以构成同步移位寄存器使用。如果在传行口的输入输出引脚上加上电平转换器,就可方便地构成标准的RS-232接口。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1].基本概念 数据通信的传输方式 常用于数据通信的传输方式有单工、半双工、全双工和多工方式。 单工方式:数据仅按一个固定方向传送。因而这种传输方式的用途有限,常用于串行口的打印数据传输与简单系统间的数据采集。 半双工方式:数据可实现双向传送,但不能同时进行,实际的应用采用某种协议实现收/发开关转换。

全双工方式:允许双方同时进行数据双向传送,但一般全双工传输方式的线路和设备较复杂。 多工方式:以上三种传输方式都是用同一线路传输一种频率信号,为了充分地利用线路资源,可通过使用多路复用器或多路集线器,采用频分、时分或码分复用技术,即可实现在同一线路上资源共享功能,我们盛之为多工传输方式。 串行数据通信两种形式 异步通信 在这种通信方式中,接收器和发送 器有各自的时钟,它们的工作是非同步 的,异步通信用一帧来表示一个字符, 其内容如下:一个起始位,仅接着是若 干个数据位,图2是传输45H的数据 格式。 同步通信 同步通信格式中,发送器和接收器 由同一个时钟源控制,为了克服在异步 通信中,每传输一帧字符都必须加上起 始位和停止位,占用了传输时间,在要

求传送数据量较大的场合,速度就慢得 多。同步传输方式去掉了这些起始位和 停止位,只在传输数据块时先送出一个 同步头(字符)标志即可。 同步传输方式比异步传输方式速 度快,这是它的优势。但同步传输方式 也有其缺点,即它必须要用一个时钟来 协调收发器的工作,所以它的设备也较 复杂。 串行数据通信的传输速率 串行数据传输速率有两个概念,即每秒转送的位数bps(Bit per second)和每秒符号数—波特率(Band rate),在具有调制解调器的通信中,波特率与调制速率有关。 [2].MCS-51的串行口和控制寄存器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

微机原理串口通信.课程设计概要

1基础理论知识 1.1通信的方式 通信的基本方式可以分为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两种。 串行通信时数据用一根传输线逐为顺序传送。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是CPU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基本方法。采用并行通信时,构成一个字符或数据的各位同时传送,每一位都占用一条通信线,另外还需要联络以保证和外围设备协调地工作,它具有较高的传输速度。但由于在长线上驱动和接收信号较困难,驱动和接收电路较复杂,因此并行通信的传输距离受到限制,这种通信方式多用于计算机内部,或者作为计算机与近距离外围设备传输信息用。 1.2串行通信 串行通信分为两种类型:串行异步通信和串行同步通信。 串行异步通信是指通信中两个字符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固定的,而在一个字符内各位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 同步通信时指在约定的数据通信数率下,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信号频率和相位始终保持一致,通信双方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具有完全一致的定时关系。 串行通信的数据传输方式分为单工传送,半双工传送,全双工传送。 单工传送:单工传送时指在通信时只能由一方发送数据,另一方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 半双工传送:指在通信时双方都能够接收或者发送,但是不能够同时接收和发送的通信方式。 全双工传送:通信双方之间有两条通路,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可以同时进行。

2 串口通信芯片8250 2.1 8250的内部结构 INS 8250是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 ,用作异步通信接口电路。INS 8250的引脚信号基 本上可 以分为两大类:与 CPU 系统总线相连的信号线和与通信设备 MODEM 连接的信号 线 CTS 2. 8251A 的 数据总线缓冲器 状态字 寄存器 发送数据 寄存器 接收数据 寄存器 发送 缓冲器 并一串 TxD RESET ---- CLK —— C/D --- RD ---- WR —y CS —— DTR ~KC DSR RTS - 读/写 控制逻辑 调制解调 控制逻辑 * TxRDY ■ TxE -TxC --- RxRDY RxC SYDNETZBRKDET 6 ? D ()

MFC串口通信编程详解解析

MFC串口通信编程介绍 主要介绍了用CreateFile(函数和WriteFile(函数读写串口的实例,以及设置串口属性的实例. 在工业控制中,工控机(一般都基于Windows平台经常需要与智能仪表通过串口 进行通信.串口通信方便易行,应用广泛. 一般情况下,工控机和各智能仪表通过RS485总线进行通信.RS485的通信方式是半双工的,只能由作为主节点的工控PC机依次轮询网络上的各智能控制单元子节点.每次通信都是由PC机通过串口向智能控制单元发布命令,智能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正确的命令后作出应答. 在Win32下,可以使用两种编程方式实现串口通信,其一是使用ActiveX控件,这种方法程序简单,但欠灵活.其二是调用Windows的API函数,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掌握串口通信的机制,并且自由灵活.下面只介绍API串口通信部分. 串口的操作可以有两种操作方式:同步操作方式和重叠操作方式(又称为异步操作方式.同步操作时,API函数会阻塞直到操作完成以后才能返回(在多线程方式中, 虽然不会阻塞主线程,但是仍然会阻塞监听线程;而重叠操作方式,API函数会立即返回,操作在后台进行,避免线程的阻塞. 无论哪种操作方式,一般都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 (1打开串口 (2配置串口 (3读写串口 (4关闭串口

一打开串口 Win32系统把文件的概念进行了扩展.无论是文件、通信设备、命名管道、邮件槽、磁盘、还是控制台,都是用API函数CreateFile来打开或创建的.该函数的原型为: HANDLE CreateFile( LPCTSTR lpFileName, DWORD dwDesiredAccess, DWORD dwShareMode, LPSECURITY_ATTRIBUTES lpSecurityAttributes, DWORD dwCreationDistribution, DWORD dwFlagsAndAttributes, HANDLE hTemplateFile; ?lpFileName:将要打开的串口逻辑名,如“COM1”; ?dwDesiredAccess:指定串口访问的类型,可以是读取、写入或二者并列; ?dwShareMode:指定共享属性,由于串口不能共享,该参数必须置为0; ?lpSecurityAttributes:引用安全性属性结构,缺省值为NULL; ?dwCreationDistribution:创建标志,对串口操作该参数必须置为 OPEN_EXISTING; ?dwFlagsAndAttributes:属性描述,用于指定该串口是否进行异步操作,该值为FILE_FLAG_OVERLAPPED,表示使用异步的I/O;该值为0,表示同步I/O操 作;

RS232串口通信基本知识与实例

1,RS232串口通信基本知识 (1)目前较为常用的串口是9针串口(DB9。通信距离较近时(<12m),可以用电缆线直接连接标准RS232端口;若距离较远,需附加调制解调器(MOD EM)。 (2)RS232C串口通信接线方法(三线制) 接收数据针脚(或线)与发送数据针脚(或线)相连,彼些交叉,信号地对应相接 (3)DB9接口三线引脚定义 2 ---- RXD 接收数据 3 ---- TXD 发送数据 5 ---- GND 信号地 (4)串行通信方式 1)单工:信息只能单向传送 2)半双工:信息可双向传送但不能同时进行 3)全双工:信息可同时进行双向传送 (5)RS232逻辑电平 逻辑0电平规定为+5 ~ +15V之间;逻辑1是电平为-5 ~ -15V之间,因此在与单片机进行通信时需要进行电平转换 (6)RS232串行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7)51单片机串行通信接口软件设计 1)两个重要指标:可靠性和速度,可靠性是第一位。 2)与串口通信相关的几个寄存器和控制位 TMOD:可以用它来设置定时器工作方式(如果在MCU中使用的是定时器来产生波特率,就需要对这个寄存器进行设置,通常设为0x20,即设置定时器1为8位自动重装定时器,即工作方式1) TH1和TL1:定时器1初始值(可通过波特率计算软件获得) TR1:开启定时器1 SCON:串口控制寄存器,通常设为0x50,即10位异步传输,由定时器1

产生波特率,无奇偶校验位,允许接收 PCON:这个寄存器主要用到它的最高位SMON,当最高位设为1时,原波特率加倍 ES:串口中断使能位 EA:全局中断使能位 3)波特率计算方法(使用一个名为“51波特率初值计算.exe”的小软件)第1步:选择定时器工作方式(方式2) 第2步:输入晶振值(11.0592) 第3步:选择波特率(9600) 第4步:设置SMOD值(0) 第5步:点击确定 第6步:将软件上显示值赋给TH1和TL1 4)串口初始化程序 void Initial_RS232(unsigned char rate) { //默认晶振值为11.0592MHz unsigned char Reload1; switch(rate) //根据拨码器设置波特率 { case 0: Reload1 = 0xE8; //2400bps break; case 1: Reload1 = 0xF4; //4800bps break; case 2: Reload1 = 0xFA; //9600bps break; case 3: Reload1 = 0xFD; //19200bps break; default: Reload1 = 0x00; break; } PCON = PCON|0x80; //SMOD = 1 ;波特率加倍 TMOD = 0x20; //0011,00010设置定时器1为8位自动重装计数器 SCON = 0x50; //0101,0000 8位可变波特率,无奇偶校验位 TH1 = Reload1; //设置定时器1自动重装数 TL1 = Reload1; TR1 = 1; //开定时器1 ES = 1; //允许串口中断 EA = 1; //开总中断 }

串口通信原理

一、串口通信原理 串口通讯对单片机而言意义重大,不但可以实现将单片机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端,而且也能实现计算机对单片机的控制。由于其所需电缆线少,接线简单,所以在较远距离传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串口通信的工作原理请同学们参看教科书。 以下对串口通信中一些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作一点说明: 1、波特率选择 波特率(Boud Rate)就是在串口通信中每秒能够发送的位数(bits/second)。MSC- 51串行端口在四种工作模式下有不同的波特率计算方法。其中,模式0和模式2波特率计算很简单,请同学们参看教科书;模式1和模式3的波特率选择相同,故在此仅以工作模式1为例来说明串口通信波特率的选择。 在串行端口工作于模式1,其波特率将由计时/计数器1来产生,通常设置定时器工作于模式2(自动再加模式)。在此模式下波特率计算公式为: 波特率=(1+SMOD)*晶振频率/(384*(256-TH1)) 其中,SMOD——寄存器PCON的第7位,称为波特率倍增位; TH1——定时器的重载值。 在选择波特率的时候需要考虑两点:首先,系统需要的通信速率。这要根据系统的运作特点,确定通信的频率范围。然后考虑通信时钟误差。使用同一晶振频率在选择不同的通信速率时通信时钟误差会有很大差别。为了通信的稳定,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时钟误差最小的频率进行通信。 下面举例说明波特率选择过程:假设系统要求的通信频率在20000bit/s以下,晶振频率为12MHz,设置SMOD=1(即波特率倍增)。则 TH1=256-62500/波特率 根据波特率取值表,我们知道可以选取的波特率有:1200,2400,4800,9600,19200。列计数器重载值,通信误差如下表: 因此,在通信中,最好选用波特率为1200,2400,4800中的一个。 2、通信协议的使用 通信协议是通信设备在通信前的约定。单片机、计算机有了协议这种约定,通信双方才能明白对方的意图,以进行下一步动作。假定我们需要在PC机与单片机之间进行通信,在双方程式设计过程中,有如下约定: 0xA1:单片机读取P0端口数据,并将读取数据返回PC机; 0xA2:单片机从PC机接收一段控制数据; 0xA3:单片机操作成功信息。 在系统工作过程中,单片机接收到PC机数据信息后,便查找协议,完成相应的操作。当单片机接收到0xA1时,读取P0端口数据,并将读取数据返回PC机;当单片机接收到0xA2时,单片机等待从PC机接收一段控制数据;当PC机接收到0xA3时,就表明单片机操作已经成功。 3、硬件连接 51单片机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通讯口,所以单片机和计算机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串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