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投入产出分析系数计算

12年投入产出分析系数计算
12年投入产出分析系数计算

2012年投入产出表分析

---投入产出系数上的差异

摘要: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对投入产出关联的剖析,是深刻展示产业结构变动内在机理的重要途径,一般可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影响力系数等指标来描述。本文试图利用2012年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的经济分析方法,主要计算出我国三个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两个指标,从而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及各产业间的关联。

关键词: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产业结构分析

投入结构是指投入产出表的纵列的费用结构。它以中间产品的投入形式反映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上的联系,其联系是用“投入系数”,即“直接消耗系

a)来衡量的。

数”(

ij

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也为现存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提供了判别准则,为这一结构比例的合理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由表1可知,第二产业部门生产得到1元第二产业部门的产品,需要直接消耗本部门0.6134元的产品,第三部门0.1119元的产品。

但由于各产业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除了与相关产业有直接联系外,还存在着一定的间接联系,因此各产业产品在生产中除了有直接消耗外,还有间接消耗,即用

b)表示,该系数不仅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直接的技“完全消耗系数”(

ij

术经济联系,还反映了各部门之间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并通过线性关系,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与最终使用联系在一起,矩阵公式为

1

()

=-

B I A-

由表2数据可知,第二产业部门每提供1元的最终使用时,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2.9078元的本部门产品,0.4480元的第三部门产品。与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得出的

结果相比,都可得出第二产业部门的产品主要依靠本部门和第三部门提供的产品,但其差异在于对产业内部结构关联的程度范围分析,后者(完全消耗系数)更具体地计算了一次性间接消耗、二次性间接消耗等间接消耗系数,深刻地反映一个部门的生产与本部门发生的经济数量联系,因此它比直接消耗系数能更本质、更全面地反映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其经济意义在于在实际生活中,第二产业部门的实际生产消耗对本部门和第三部门有较大的依存关系。这对正确分析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十分重要,也对经济预测和计划制定有很大作用。

(附表1)中国2012年三部门投入产出表

单位:亿元

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系数 投入产出系数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工具。投入产出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和各种诱发系数。由于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是最基本的投入产出系数,这里只介绍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a ij(i,j=1,2,…,n),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表示。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X j去除该产品部门(或产业)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 ij,用公式表示为: a ij=x ij/X j (i,j=1,2,…,n) 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列昂惕夫模型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的基础。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强弱,并为构造投入产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参数。

从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a ij <1之间,a ij 越大,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a ij 越小,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弱;a ij =0则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 2、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 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表示。 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 111111++++=∑∑∑∑∑∑======kj sk ts n t n s n k it kj sk n s n k is kj n k ik ij ij a a a a a a a a a a b (i,j=1,2,…,n) 式中的第一项ij a 表示第j 产品部门对第i 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二项kj n k ik a a ∑=1表示第j 产品部门对第i 产品部门的第一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三项kj sk n s n k is a a a ∑∑==11 为第二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四项kj sk ts n t n s n k it a a a a ∑∑∑===111为第三轮间接消耗量;依此类推,第n+1项为第n 轮间接消耗量。按照公式所示,将直接消耗量和各轮间接消耗量相加就是完全消耗系

投入产出分析题附答案

单选: 1.抽入产出分析是由经济学家( B )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数量 分析方法。 A.瓦尔拉斯 B.列昂惕夫 C.萨缪尔森 D.索洛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投入是指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及其来源 B产出是指经济活动的成果及其使用去向 C投入产出表按照计量单位的不同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 D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式:中间产品+中间投入=总产品 3 .下面哪个不是投入产出的基本假定( D ) A同质性假定 B比例性假定 C相加性假定 D消耗系数绝对稳定性假定4. 投入产出按资料范围可分为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两大类,下列不属于宏观模 型的是( C ) A国家模型 B地区模型 C 企业模型 D部门模型 5. 下列不属于经济要素的是( A ) A企业 B原料 C价格 D劳动力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马克思把国民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量大部类的再生产理论B费兰索。魁奈提出“全部均衡理论”,把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联系起来考察C物质生产部门指那些能创造物质产品以及直接实现产品价值的部门。 D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7.利用投入产出表,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整个社会产品中,两大部类各自的总量及其价值构成。其具体计算过程分为四个步骤:(B ) (a)计算第二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 (b)计算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总量 (c)计算各部门的部门消耗系数.劳动报酬系数和社会纯收入系数 (d)计算第一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 它们的正确排序为: A.abcd B.bcad C.cbad D.abdc 8.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投入产出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D ) A.分析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B.分析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C.分析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D.分析国民经济大型项目建设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9.投入产出模型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中的作用为:( B ) (a)为从社会最终产品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b)能够成为加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工具 A.(a) B.(a)(b) C.(b) D.一个都不是 n n n 10.∑(vj+mj)/∑∑Xij是分析:( A ) j=1 i=1 j=1 A. 国民收入与物资消耗的比例 B. 社会总产品与社会化成本的比例

第三章投入产出表

第三章投入产出 一、名词解释 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产品部门 二、思考题 1、投入产出表第Ⅰ象限每一个元素在行向和列向分别代表什么样的经济含义? 2、试述投入产出表中四个象限各自所包含的内容。 3、试述产品×产品表,产品×产业表(U表)以及产业×产品表(V表)各自的构成和经济意义;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三、单项选择题 1、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是() A投入产出表B资金流量表 C资产负债表D国际收支平衡表 2、同质生产单位与基础单位的区别在于() A两者都只包含主要生产活动 B前者既包含主要生产活动也包含次要生产活动,而后者仅包含一种生产活动 C后者既包含主要生产活动也包含次要生产活动,而前者仅包含一种生产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一家企业主要生产钢铁,同时从事小规模的煤炭开采和炼焦,则在编制投入产出表该企业创造的总产出应该计入() A钢铁业B炼焦业 C煤炭开采业D分别计入以上三个产业部门 4、中国目前公布的投入产出表是( A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B产品部门×产业部门表 C产业部门部门×产品部门表 D 产业部门×产业部门表 a的数值是0.2864,则它的意义是()5、在一个三产业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 21 A第一产业生产1单位总产出对第二产业的消耗量 B第二产业生产1单位总产出对第一产业的消耗量 C第一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二产业使用部分所占比重 D第二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一产业使用部分所占比重 四、多项选择题 1、第Ⅲ象限的行标题包括() A固定资产折旧B劳动者报酬C生产税净额D营业盈余E存货增加

2、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有() A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B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总产出 C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D总投入=总产出+进口 E总投入=总产出 2、投入产出表上的最终产品包括() A进口B出口C固定资本形成总额D存货增加E最终消费 3、下列关于投入产出表中数据口径问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进口项可以作为一列处理,也可以以矩阵形式表示 B投入产出表的价格一般选择生产者价格 C中国目前投入产出表中应用的部门分类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大体一致 D现有统计制度所提供的数据大体符合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 E以上说法都正确 4、工业部门总产出的口径与投入产出表相比,其差异体现在() A前者是产业部门口径,后者是产品部门口径 B前者采用生产者价格,后者采用购买者价格 C前者仅包括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后者包括全部企业的数据 D前者是价值量,后者是实物量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在居民最终使用部分,被称为虚拟消费支出的是() A所在单位提供的实物报酬B实物转移C自有住房服务D金融保险服务E自产自用的货物 五、判断题 1、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同属于生产核算的范畴,前者是后者的进一步延展() 2、第三产业行、存货增加列的数据是85亿元,该值表示当年第三产业部门的存货投资额为85亿元() 3、第Ⅳ象限的功能一般认为是反映分配关系,但它并非是第Ⅲ象限与第Ⅱ象限的简单交叉,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是一个空象限() 4、把进口品放置在第Ⅱ象限,是为了表示它仅与最终使用有关() 5、一英国旅游者在游览故宫时,购买了一瓶矿泉水,由于这没有通过海关进行交易,所以不能认为是我国货物的出口() 6、直接分配系数是第Ⅰ象限每个元素除以所在行的部门总产出,其含义是i部门产品分配给j部门使用部分所占的比列() 六、计算分析题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

第三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 学习目标 1.理解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2.掌握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的计算方法; 3.了解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4.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应用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核算是国民经济生产总量核算的延伸和发展,它侧重于中间产品的核算,能提供更为丰富、详细的信息,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物流量核算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本章主要阐述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分析。 第一节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一、中间消耗和投入产出的含义 中间消耗反映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在我国以前沿用的物质生产的MPS体系中,只计算物质生产,中间消耗只限于物质消耗。但现在所采用的SNA体系,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还包括了服务生产,从而中间消耗也得到了拓展,既包括了物质消耗,又包括了生产中的各种劳务消耗。 所谓中间消耗由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构成,其中不包括固定资产。这些货物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完全用掉了就是被改变了形式。有些物质投入在生产过程中其物质形式被改变并形成产出之后又会重新出现在新的生产过程中,如:铁矿石在生产中被炼成钢铁之后,又会进入新的生产过程,比如汽车制造。 投入分初始投入,即增加值投入,和中间投入,即中间消耗。因此,投入具体指生产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劳务,以及固定资产。产出指的是生产活动中所生产的产品——货物和服务。 投入产出核算就是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经济和技术关系的宏观数量方法。它是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在1931年开始提出的,1936年,他撰写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一文,由此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并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整个投入产出核算包括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的分析应用。其中,投入产出调查是基础,它是编制投入产出表的重要资料来源;编制科学的投入产出表是关键,它决定了能否正确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建立投入产出模型为投入产出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数理工具,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为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微观上的投入产出分析也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和预算提供重要依据。 部门分类是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首先要遇到的问题。以前经济体制中的各种部门都是以企业为基本单元进行划分的,部门是企业的组合。但因为企业一般不止从事单一的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不是单一的,既生产能归属到此部门的产品,又生产能归属到另一个部门的产品,显然这样的分类不能够分析出社会生产中各类产品和生产的消耗比例结构和技术关系。投入产出核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投入产出表分析部门之间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要求分类能够满足分析过程中的消耗结构和技术分析的需要。因此,一般不按行政管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概述

第二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编制投入产出表是应用投入产出法的基础。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得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种产品)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可以得到反映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关系的主要数据,这样就可以把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经济计划、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可以编制各种投入产出应用模型。 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相比,实物型表的编制方法比较简单、单一,而且许多国家已不编制实物型表,例如前苏联1977年、中国1987年、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中都没有实物型表。所以,本章的内容主要针对价值型表的编制。 §2.1 概述 编制投入产出表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例如,日本编制1975年产业关联平衡表(即投入产出表),以行政管理厅为主,十一个省厅合作,成立了专门机构。从1975年5月确定方针,到1978年6月分布第一批结果,1980年3月印发全部结果,共花费近五年时间。又如,前苏联编制1977年部门联系平衡表,一次性调查的规模为:40000个工业企业、23000个建筑单位、5000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数万个运输、商业、采购企业和单位以及40000个非生产领域的企业和单位。 在我国,目前的计划、财务和统计口径与投入产出表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异,这是编表的不利因素;但另一方面,我国有较为健全的统计体系和统计队伍,有大量统计资料可供应用,只要在编表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统计资料,选择既满足编表要求又符合国情的编表方法,是能够较快地编制出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我国第一次正式编制的198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仅用了两年时间。 由于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艰巨性,所以除极少数国家(例如北欧的挪威、瑞典等)每年编制外,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数年正式编制一次、每年修正一次的途径。我国国务院曾发出通知,决定每隔5年编制一次全国表(逢二、七年度),在两个编表年度间修正一次(每逢O、五年度),即可满足应用的需要,又可节省一定的人力财力,是比较适当的。 下面首先就表的编制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几个要点作些讨论。 一、四种调查方法的选择 通常有四种调查方法: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关于它们的概念,在统计学中已经介绍了。这里主要介绍它们在投入产出表编制中的应用。 普查,主要用于所有总量数据、重要的中间投入数据(例如发电的煤耗等)和所有进出口数据的调查。因为这些数据要求完整与准确。 重点调查,主要用于大部分中间投入数据和投资构成的调查。例如钢铁部门的中间投入数据,必须对占总产量90%以上的大中型钢铁企业进行调查;关于投资构成,必须对大中型投资项目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主要与重点调查配合使用。对于重点调查之外的部分,例如数量很多但产量很低的小型钢铁企业,只需要选择几个典型进行调查,然后进行推算即可。 抽样调查,主要用于数量众多、又无重点的调查对象。例如居民消费构成、商业等部门的投入构成等。 二、两种收集数据方法的选择 编制投入产出表时可以按行收集数据,也可以按列收集数据。 按行收集数据,如果以生产产品的企业和提供劳务的单位为调查对象,则要求这些基

投入产出表基础知识

一、基本结构和主要概念 (一)基本表式和结构 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由三部分组成,称为第Ⅰ、Ⅱ、Ⅲ象限。基本表式如下: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 (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 计量单位:万元

1.第Ⅰ象限 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中间产品矩阵,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具有双重意义: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各产品部门使用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使用;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投入。 第Ⅰ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 2.第Ⅱ象限 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目组成。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价值量;沿列方向看,反映各项最终使用的规模及其构成。 第Ⅰ象限和第Ⅱ象限连接组成的横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使用去向,即各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数量。 3.第Ⅲ象限 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各种增加值项目组成;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第Ⅲ象限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情况。 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连接组成的竖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投入来源及产品价值构成,即各产品部门总投入及其所包含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数量。 投入产出表三大部分相互连接,从总量和结构上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从生产到最终使用这一完整的实物运动过程中的相互联系。投入产出表有以下几个基本平衡关系: (1)行平衡关系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其他=总产出 (2)列平衡关系 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3)总量平衡关系

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表分析

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摘要本文利用某地区投入产出表计来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关联效应,计算并运用影响力系数、感应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等指标来描述来分析该地区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得出各产业关系及各产业的优势劣势。 关键词:产业关联,产业结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系数 引言:地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既广泛又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因而某一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变化,都将通过产业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一定的波及作用。利用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它是国民经济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关联度是对关联关系的量化,指一个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对其它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的波及程度和影响程度。 一产业关联的分析基本工具

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是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包括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种类型,使用最广泛地是价值型分析工具。如下两张表: 本文基于的投入产出表为附表1

表行向表示该产业的分配或者是去向,即产出部门的产品或者是服务提供给投入部门的作为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量。列向表示产品的价值组成,即在投入过程中消耗的产出部门的产品或者服务的量。 在投入产出表中,总投入等于总产出。中间投入等于中间使用,从而最初投入部分等于最终需求部分, 按照上述分类,投入产出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纵横交错,构成相互联系投入产出的相关理论的三个部分:中间需求部分、最终需求部分和增加值部分。中间需求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几个经济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横向的数据表示某一产业向包括本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提供其产出的中间产品的状况,纵向的数据表示某一部门在生产中所有部门购进中间产品的状况。最终需求部分反映了各个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流向;增加值部分反映了各个部门增加值的数额及其构成。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平衡 水平方向: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产出 即 i X Y i ij X =+∑ 垂直方向: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 即 j j ij X Y X =+∑ 1、直接消耗系数:其经济意义是某部门j 生产单位产品对i 部门的直接消耗。其计算方法是根据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部门所消耗的各种投入要素分量除以其总产品,计算公式为: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的直接应用

第三章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 §3.1 投入产出表的直接应用 投入产出表提供了经济系统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大量信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分析 ⒈产业结构分析 ⒉投入结构分析 ⒊使用构成分析 ⒋消费结构分析 ⒌投资结构分析 ⒍进出口结构分析 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分析 二、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实用经济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得到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结论。 ⒈部门之间各种结构的比较 主要是投入结构(中间投入结构和最初投入结构)的比较。 ⒉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 利用投入产出表进行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在经济结构、技术水平迅速变化的时代,更具重要性。 为了进行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必须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为什么? ⑴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 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具有以下特点: ①部门分类一致。例如18个部门和30个部门的1981、1983、1987、1990、1992和995年的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 ②价格基准年一致。例如都以1990年的价格为基准价格。 ⑵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的编制 步骤: ①各年现价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归并; ②将部门分类相同的各年现价投入产出表的各部门总产出进行价格缩减; ③将各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按比例调整; ④可比价的总投入减去可比价的中间投入得到最初投入。 关键是各部门相对于基准年价格指数的确定。 ⑶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的应用 ⒊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比较 ⑴作用 ⑵注意可比性

三、产业关联分析 ⒈ 产业关联分析是投入产出表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主要用于产业选择 ⒉ 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j F 的计算公式如下: n j n b F n i n j ij n i ij j ,,2,11111 ==∑∑∑=== 其中,ij b 为矩阵1)(--A I 的元素。 当影响力系数1>j F 时,表示第j 部门的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1=j F 时,表示第j 部门的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1i E 时,表示第i 部门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感应度系数1=i E 时,表示第i 部门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感应度系数1

第四章 投入产出核算练习题

第四章投入产出核算 一、简答题 1.试述投入产出表中四个象限各自所包含的内容。 2. 在投入产出表中,如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计算方法?投入产出表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3.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 二、单项选择题 1.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行与第一产业列交叉项的数值,从横向上看表示( ),从列向上看表示( )。 A. 第三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 B. 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第一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C. 第一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 D. 第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第三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2.一家企业主要生产钢铁,同时从事小规模的煤炭开采和炼焦,则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该企业创造的总产出应该计入( )。 A. 钢铁业 B. 炼焦业 C. 煤炭开采业 D. 分别计入以上三个产业部门 3.在一个三产业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a21的数值为0.2864,则它所代表的含义是( )。 A. 第一产业生产1 单位总产出对第二产业的消耗量 B. 第二产业生产1 单位总产出对第一产业的消耗量 C. 第一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二产业使用部分所占的比例 D. 第二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一产业使用部分所占的比例 4.投入产出表的第一象限()。 A.反映最终产品的实物构成和最终使用B.反映各部门之间的物质技术联系 C.反映各产品部门增加值的形成过程和构成情况 D.反映最终产值通过分配再分配形成的最终使用情况 5.下列系数中,哪一个可能是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 A.-2.31 B.2.31 C.1.01 D.0.89 三、多项选择题 1.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有( )。 A. 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 B.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总产出 C.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总产出 D. 总投入=总产出+进口 E. 总投入=总产出 2. 在居民最终使用部分,被称为虚拟消费支出的是( )。 A. 所在单位提供的实物报酬 B. 实物转移 C. 自有住房服务 D. 金融保险服务 E. 自产自用的货物

投入产出核算

?行、列各部门的关系如下: ①总供给=总产出+进口 =中间使用合计+最终使用合计=总需求 ②总产出=中间使用合计+最终使用合计-进口=中间投入合计+增加值合计=总投入 ③中间投入合计=中间使用合计 ④增加值合计=最终使用合计-进口 ?①和②成立的条件是每行或每列;③和④成立的条件是全部产业部门的合计或者说是总量平衡关系。 一般来说,分析用投入产出表不仅包括基本流量表,同时也包括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表和列昂惕夫逆矩阵。 ①基本流量表 基本流量表是以价值的形态记录各部门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易的情况. ②直接消耗系数和列昂惕夫逆矩阵 直接消耗系数表和列昂惕夫逆矩阵,都是由基本流量表派生出来的,也是重要的经济参数,在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经济含义增加某一部 门单位最终需求 时,需要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的生产额是多少?反映的是对各部门直接和间接的诱发效果.之所以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他是投入产出法的创始人.列和反映对整个国民经济生产诱发额的合计. 假设对A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为了满足这一最终需求,A部门必须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进行这一个单位的生产活动,就需要增加0.1A部门和0.2B部门原材料的投入(这就是第一次的生产波及效果),之后,为了增加0.1A部门和0.2B部门的生产,又引起对投入原材料的需求(第二次波及),这样的波及效果会不断地继续下去,直至第N次的波及效果为零。 直接增加的生产额A部门:1 第一次生产波及:对A部门:1*0.1=0. 1;对B 部门:1*0.2=0. 2. 第二次生产波及:对A部门:0. 1*0.1=0.01, 0.2*0.3=0.06;对B 部门:0.1*0.2=0.02,0.2*0.5=0.1 第三次生产波及:对A部门:0.01*0.1=0.001,0.02*0.3=0.006,0.06*0.1=0.006, 0.1*0.3=0.03 对A部门的合计=1+0.1+(0.01+0.06)+(0.001+0.006+0.006+0.03)+‥=1.282 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154(=120*1.282),对 B 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62(=120*0.513);同样B 部门的最终使用为190,对A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146 (=190*0.769),对B 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438(=190*2.308). 对A部门的生产额诱发合计154+146=300 对B部门的生产额诱发合计62+438=500 二.基本的数学知识(代数知识) (1)矩阵和向量的概念 ?将若干个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成长方形 就是矩阵。当矩阵的行和列的数目一致时称其为方阵。当矩阵行数或列数为1时,前者称为行向量,后者称为列向量。另外,构成矩阵的每个数字称为元素,一般用符号表示i行j列的元素。 ?单位矩阵,对角线(从左上到右下)的元素均为1,非对角线上的元素均为零的方阵称为单位矩阵,通常用符号I表示。 ?逆矩阵,假设有一个n*n方阵A,无论是在它的后面还是在它的前面乘上与它阶数相同的方阵B,它们的乘积之和都是单位矩阵时,称方阵B为A 的逆矩阵,记作 (1)主要经济参数 ①影响力系数 -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

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 §4.1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 一、投入产出法及其产生和进展 (一)产业关联性与投入产出核算 生产过程从产出看,各部门相互提供产品; 生产过程从投入看,各部门相互消耗产品。 由此形成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它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一定的数量界限和规律,需要制订和运用专门的投入产出方法来加以研究。 投入产出核算:以适当的国民经济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通过专门的平稳表和消耗系数描述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经济分析和推测。——“投入产出法”、“产业关联分析法”或“部门联系平稳法” (二)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进展 法国重农学者魁奈:“经济表”;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比例关系; 瓦尔拉斯:“一样均衡理论模型”,多部门间的比例关系; 1920年代,前苏中央统计局:社会产品棋盘式平稳表; 1930年代,瓦西里?列昂节夫:投入产出表和经济数学模型; 二战后,投入产出法广泛应用于经济治理实践,形成现代经济分析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SNA和MPS:投入产出核算均构成其重要部分。 中国:1974~1976年试编投入产出表,1982年正式编制;新国民核算制度规定:每隔五年(逢二或七的年份)采纳全面调查方法编表,其间通过局部修订编制“延长表”。 二、投入产出法的部门分类 (一)产品部门及其特点 差不多特点: 1.产出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 假如一个部门除了要紧产品之外,还生产其他次要产品,就必须把后者的产出划归到将其作为要紧产品来生产的相应部门。例如:林场生产林木、木材和木制家具。 2.投入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以相同或相似的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 假如在生产同类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投入结构或生产工艺,也应该把有关生产活动分别划归到不同产品部门。例如: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 (二)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关系 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的相似之处:差不多上从生产的角度进行的部门分类,都要适当考虑各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同质性,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目的和分析要求。 不同之处:产业部门并非完全满足同质性要求的“纯部门”;只有产品部门才是真正的纯部门。 国民核算需要将产品部门、产业部门和机构部门等分类有机结合,分别应用于不同研究领域。 (三)产品部门划分的方式 产品部门分类也可参照“产业部门”分类标准中有关部门的名称来确定产品部门,并依照分析需要和核算条件来确定产品部门划分的粗细程度。 但仍应注意到,“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是两种既相似、又不同的部门分类方法。 注意

12年投入产出分析系数计算

2012年投入产出表分析 ---投入产出系数上的差异 摘要: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对投入产出关联的剖析,是深刻展示产业结构变动内在机理的重要途径,一般可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影响力系数等指标来描述。本文试图利用2012年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的经济分析方法,主要计算出我国三个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两个指标,从而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及各产业间的关联。 关键词: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产业结构分析 投入结构是指投入产出表的纵列的费用结构。它以中间产品的投入形式反映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上的联系,其联系是用“投入系数”,即“直接消耗系 a)来衡量的。 数”( ij 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也为现存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提供了判别准则,为这一结构比例的合理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由表1可知,第二产业部门生产得到1元第二产业部门的产品,需要直接消耗本部门0.6134元的产品,第三部门0.1119元的产品。 但由于各产业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除了与相关产业有直接联系外,还存在着一定的间接联系,因此各产业产品在生产中除了有直接消耗外,还有间接消耗,即用 b)表示,该系数不仅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直接的技“完全消耗系数”( ij 术经济联系,还反映了各部门之间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并通过线性关系,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与最终使用联系在一起,矩阵公式为 1 () =- B I A- 由表2数据可知,第二产业部门每提供1元的最终使用时,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2.9078元的本部门产品,0.4480元的第三部门产品。与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得出的

投入产出分析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1.3 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如前所说,投入产出表作为一种模拟实际经济系统的模型,可以清晰地描述经济系统以及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它的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从表中可以求得若干反映经济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系数,然后利用这些系数建立各种经济数学模型。最重要的系数是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一、直接消耗系数 ⒈ 直接消耗 直接消耗包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的生产消耗、直接用于管理的消耗、直接用于劳动保护的消耗和直接用于中小修理的消耗等。 ⒉ 直接消耗系数 ⑴ 定义 第j 个部门(或第j 种产品)的1个单位产出量所直接消耗的第i 个部门(或第i 种产品)产出量的数量。用ij a 表示。 ⑵ 计算 j ij ij X x a = 注意,计算公式中分母是j X 而不是i X ,为什么?(如果分母是i X ,计算得到的ij a 表示什么经济意义?) ⑶ 性质 ① n j n i a ij ,,2,1,,,2,10 ==≥ ② 对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存在: n j n i a ij ,,2,1,,,2,11 ==< 11<∑=n i ij a 为什么? ③对于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是否存在: n j n i a ij ,,2,1,,,2,11 ==< 11<∑=n i ij a 为什么? ⒊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将直接消耗系数按照投入产出表中部门(或产品)的顺序排列而成的矩阵。用A 表示,为一n 阶方阵。 ????? ???????=n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212222111211A 对于表1-2-1所表示的投入产出模型,有

投入产出核算报告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GDP核算实验 实验室机房一 所属课程名称国民经济核算原理 实验类型综合型 实验日期2012年4月28日 班级 学号 姓名赵玉超 成绩 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及要求】 实验目的

1.熟悉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表式,掌握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2.熟悉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表式,掌握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3.理解产品部门(“纯”部门)分类,掌握简化对称型投入产出表部门的方法。 【实验原理】 一.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记:xij 为第j 种产品在生产中消耗的第i 种产品的数量 yi 为第i 种产品的最终产品数量 Xj 为第j 种产品的总产出 d1j 、vj 、mj 分别为生产第j 种产品投入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 Nj 为第j 种产品的增加值,即Nj = d1j + vj + mj 平衡关系: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 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同一部门:总产出=总投入,Xi =Xj (当 i=j 时) 全社会总产出=全社会总投入,∑Xi =∑Xj i i n j ij X y x =+∑=1 j j n i ij X N x =+∑ =1

全社会最终产品=全社会增加值, ∑yi =∑(d1j + vj + mj) 二.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对供给表: 记:si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第i种产品的数量 qi为全社会第i种产品的生产数量 g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总量即总产出 平衡关系:一种产品全社会供给总量=∑各部门生产的该产品 一个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总产出 对使用表: 记:uij为第j个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i种产品的数量 yi为第i种产品的最终产品数量 qi为全社会第i种产品的使用总量 zj为第j部门的增加值 g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总量即总产出 平衡关系: 一种产品全社会使用总量=∑各部门用作中间产品的该产品+ 全社会作最终产品的该产品, 一个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生产中消耗的中间产品+ 该部门增加值,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集及解答-陈正伟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及解答 陈正伟2010-05-26 第一章投入产出法概论 1、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名词解释、填空 2、国民经济:是指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各种经济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本处研究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名词解释、填空 3、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劳动力和支付的各种费用及利润、税金等项目的总和。-名词解释 4、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贷款利息支出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5、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 6、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获得的捐赠物质 B 国家的奖金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补贴 7、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总成果及其分配使用去向。-名词解释 8、某地区总投入为3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则各地区总产出为()亿元。 A 3000 B 2000 C 1000 D 5000 9、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C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最终使用总和 10、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 C 总投入=增加值+最初投入 [ D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终使用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总产出的总和 11、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简答 12、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的一种(矩阵)棋盘式表格。名词解释 13、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各种产品生产的()。 A 投入来源 B 使用去向 C 棋盘式表 D T型结构表 E 上下结构表 14、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名词解释、填空 15、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能够反映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简答 16、投入产出表的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品;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17、价值性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是()。 A 中间使用+最终产品=总产品(实物) B 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 C 增加值=最终使用 D 总产出=增加值 E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 18、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如下:-简答 1)它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整体性是投入产出法最重要的特点。整体性。 2)投入产出表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3)从方法的角度,它通过各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系数是:直耗系数、完耗系数。-系统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4)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结合。-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投入产出学练习及答案汇总

例:假设有一张包含3个产品部门的简化价值型表,要求: 1填补表中的数字 2、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完全需要系数矩阵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3、中间投入系数矩阵、初始投入系数矩阵 4、直接固定资产折旧系数的行向量、 直接劳动者报酬系数的行向量、 直接生产税净额系数的行向量、 直接营业盈余系数的行向量

建立行模型:Y=(I-A)X 2.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0.5803 0.7614 0.7132、 B = (I-A)'i -I = 04918 0.4674 0.6552 03367 0.4898 04786; 中间投入系数矩阵: (3 Σ? O O 4 = O ??2 J=I O O O j=∣ ) <02151+02151+0.1075 O O —— O 0.3297+ OJ 099+0.2198 O O O 0.2326 + 0.2907 + 0.1744) <0.5376 O O ) O 0.6593 O < O O 0.6977J <20 93 20 93 10 30 91 10 9\ 20 9? 20、 86 25 86 15 r 0.2151 =0.2151 .0.1075 03297 0」099 02198 0.2326、 02907 0」744丿 < 1.5803 07614 0.7132、 B + I = {I-A)~' = 0.4918 14674 0.6552 ?(λ3367 0.4898 14786) 93 86 J 完全需求系数矩阵: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0.7849 03297 02326、 = 0.2151 0.8901 0.2907 』丿 ?0.1075 0,2198 0.8256 丿 建宜列模璃N=U -心X ?4624 0 0 ) = 0 03407 0 < 0 0.3023丿 生 3.价值模型的主要系数 直接固定资产折旧系数: 丿元素: = d* / JV Z ( / = 1,2,冲 向量: 直接劳动者报酬系数: 丿丿素: =PjXQ = 1,2,- i ΛT) 向量: =(EM Ci v2 …-U Vtt ) 直接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系数: 元素: J -Z - \ 小、 向量: f 4. Wl^l 定资产折IH 条数的行向呈: 直接劳动者报酬系数的行向量: / 1 1 1 A Q \ A l = — — — =ι(λll83 0.1099 0.0930) (93 91 86丿' J 直接生产税净额系数的行向量: (12 Q 6、 A = - — — = (OJ 290 0.0879 0069刘 (93 91 86 丿* 7 也L 2? <93 9? 86; = (0.1075 0.0769 0.08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