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宦官专权原因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之比较 (自动保存的)

合集下载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标目标】通过了解明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新课导入】《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朱元璋简介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1328——1398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朱元璋简介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朱元璋简介主要经历:1328年——1344年主要工作是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动乱波及全国。

佃农出身的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1、朱元璋废除宰相制解说:1380年,朱元璋下令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 并“罢丞相不设, 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皇帝亲理万机,“自操威柄”。

因胡惟庸的擅权放肆进而谋逆犯上 ,明太祖对大权独揽的丞相制度深恶痛绝 ,在罢相废制的十五年后,犹告诫臣下“联罢承相、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权归于朝庭,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以请者、置重典”。

这条硬规矩一定 ,太祖之后确也无人再言及置相一事。

于是,自秦以来延续了一千五百余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

(1)原因①直接:明太祖多疑专断,迷恋权力。

胡惟庸专权乱政。

解说:胡惟庸本是元朝一个县的低级官吏,通过行贿、攀附同乡李善长,得以投靠朱元璋。

东汉末年的腐败与社会动荡

东汉末年的腐败与社会动荡

东汉末年的腐败与社会动荡东汉朝廷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然而,在东汉末年,腐败与社会动荡成为了主要问题,对帝国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东汉末年腐败的原因、表现以及所引发的社会动荡。

一、腐败原因1. 权臣专权,政治黑暗东汉末年,随着政治权力的集中,权臣们在朝廷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些权臣为了谋取私利,往往利用职位之便从事贪污腐化的行为。

此外,由于宦官势力的抬头,朝政日益黑暗,吏治腐败愈演愈烈。

2. 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态度东汉末年,封建贵族享受特权和财富的同时,却缺乏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他们沉浸在奢华豪宅、美酒佳肴的享受中,对政治、经济及社会问题漠不关心。

这种腐朽的生活态度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国家治理能力下降。

二、腐败表现1. 官员贪污,财政困境官员贪污是东汉末年最严重的腐败表现之一。

他们往往利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收受贿赂。

这些贪官们滥用职权,使得国家财政困境日益加深,加剧了社会动荡的发展。

2. 地方豪强的崛起东汉末年,一些地方的豪强势力蜂起,他们往往是富有的地主或商人,利用财富来收买关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些豪强利用各种手段压榨百姓,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三、社会动荡的影响1. 经济困境,民不聊生东汉末年,腐败的导致国家财政困境,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严重问题。

税收负担加重,百姓生活艰难,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这使得百姓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社会动荡不安。

2. 民间起义与军阀割据由于社会的不稳定,东汉末年涌现了大量的民间起义和军阀割据。

这些起义军和军阀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和权力,不断与朝廷发生冲突,加剧了社会动荡。

3. 文化与科技的衰落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也给学问与科技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社会不稳定导致学者难以安定学术研究,许多学问成果被遗忘和破坏。

科技进步受限,使得农业和生产力发展受到抑制。

结语东汉末年的腐败与社会动荡,是由权臣专权、贵族腐朽生活态度以及官员贪污等多方面原因所引发的。

东汉外戚宦官和皇权之间的制衡

东汉外戚宦官和皇权之间的制衡

东汉外戚宦官和皇权之间的制衡戚宦是皇帝的亲戚也就是皇亲国戚与皇帝身边的宦官大臣之间的争权夺位,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与皇帝十分亲近的。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东汉外戚宦官和皇权,欢迎阅读!东汉外戚宦官和皇权一、东汉延续时间很长吗?东汉理论上只存续了195年,这是从刘秀公元25年称帝,到汉献帝公元220年退位之间的时间,还不到两百年,已经不算是很长了,还得掐头去尾。

头上,刘秀公元25年称帝,36年才基本统一天下,这里面有11年是在东征西讨;尾巴上,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东汉的统治逐渐被瓦解,已经进入“群雄逐鹿”的时代,这里面有大约36年的时间,实际上已经是军阀统治,所谓的“三国”时期虽然名义上还没有到来,但这段时间却占了大众认识的“三国”的主要时期,《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一多半都是发生在这段时间。

因此,195年减去这一头一尾,只有134年。

一个王朝存续134年,虽然不能说是短命,但也委实不算长。

而所谓外戚和宦官当政,主要从汉和帝开始,他105年登基,到黄巾起义只有八十年。

二、东汉的中央朝廷较弱东汉虽然是西汉在理论上的延续,血统上也是延续的,但实际上两个王朝差别很大。

这一点,其他的答友也有论述。

我这里仅就一点来说,那就是东汉的中央朝廷较弱,这决定了其中央的统治即使很混乱,但对天下的百姓来说,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剧烈。

东汉的诞生,本身就是军阀集团通过战争取得的成果,刘秀本人是军阀之一,他手下的那些将帅也都是军阀,他的统一,有不少都是通过怀柔实现的。

因此,东汉从一开始就留下了军阀割据的种子。

整个东汉统治期间,中央政府的权力在地方并不能像西汉那样强势。

这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割据,在黄巾起义期间得到了空前强化。

因此,一个较弱的中央,对地方的影响也是较弱的。

东汉朝廷的政治斗争,其影响也会打折扣。

三、儒家士大夫集团的强力制约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很难分出善恶,他们都是皇帝的“身边人”,谁控制了皇帝,谁就控制了朝廷;而谁拥有了权力,谁就会腐败、作恶。

历史故事-外戚宦官专政

历史故事-外戚宦官专政

历史故事-外戚宦官专政 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事件,对当时的朝野震动颇⼤。

⼤凡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崩坏,皇帝昏庸⽆能,这就为外戚、宦官操纵朝政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专政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典型说明。

下⾯让⼩编给⼤家讲⼀讲外戚宦官专政的故事吧。

外戚宦官专政 外戚、宦官之争是东汉政治的⼀⼤特⾊,也是造成东汉迅速由盛⼊衰的⼀个重要原因。

章帝死后,和帝继位(88-105),从和帝⾄灵帝(167-189),即在东汉后期的⼤约⼀百年间,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相互倾轧,使朝政陷⼊极端⿊暗、混乱之中。

⾃和帝起,东汉有⼗个皇帝均系冲龄即位、短命⽽死。

每次幼主登基,多由太后临朝听政。

太后必然要重⽤⾃⼰的家族,造成外戚专权。

通常是由太后的⽗兄担任⼤将军兼录尚书事,同时掌握了军权和尚书台的监察、⾏政权。

外戚专政,削弱了皇权。

君主⼀旦成⼈,要掌握实权,就必然寻求⽀持⾃⼰的政治⼒量。

因在外戚当政下,朝⾂多被其控制,皇帝只能依靠⾝边最亲近的宦官来剪除外戚。

于是,宦官在⽀持皇帝反对外戚的⽃争中,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便发展为⼀种政治势⼒,形成宦官专政的局⾯。

不久,皇帝死了,新的幼主即位,⼜是太后临朝、外戚专政、排斥宦官,然后是宦官剪除外戚、取代外戚专政,如此周⽽复始、循环不已。

东汉后期就是在这种戚宦相互倾轧、交替专权的局势下度过的。

如果要⽤两个字来形容东汉的外戚和宦官,可⽤「虎」、「狼」⼆字。

外戚是虎,宦官是狼。

东汉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甚⾄是「虎狼同往并进」,⼀起把东汉政权撕成碎⽚。

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事件,对当时的朝野震动颇⼤。

⼤凡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崩坏,皇帝昏庸⽆能,这就为外戚、宦官操纵朝政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专政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典型说明。

外戚与宦官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建⽴政权后,为防⼤权旁落,对外戚的防范极严。

所以,刘汉政权机制运转还属正常。

宦官史

宦官史
阉割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无麻醉剂)
• 心理上:
古人有浓厚的孝的观念,“人之发 肤,受之 父母”,连头发都不得随便剪;“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
宦官的来源
• 宦官不一定都是阉割过的人担任,有极少 数是天阉。先天性发育不良。 • 如秦朝大宦官赵高 • 宦官的主要来源有:
• 1 自宫 • 即自行宫术,不是刑法所致。最早出现于 西汉。明代刮起“自宫风“。 • 2 罪人 • 古代不是一人犯罪一人当,有时会牵连全 家及九族,宾客好友。 • 如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宫刑。唐代高 力士因父亲犯罪而受牵连受宫刑。
• 3 战俘 •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朝代更替或社会动荡时期。 • 如秦朝在统一六国的征战中,经常对战俘进行阉 割,据史书记载有70万囚徒都是受过宫刑的人。 • 4 进贡 • 这种情况以唐代和明代最突出。边远地区和属国 为了讨好中央政府,每年进贡土特产,奇珍异宝, 阉人也是贡物之一。
二 宦官的发展
• 先秦的宦官 • 夏商时期史料中找不到关于宦官的记载。 周朝对宦官记载也是片言只语。 • 《周礼》的《天官。冢宰》记载:酒人, 阉十人。 • 《周礼》还记载”寺人,内竖“等称呼。
回主頁
• 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于东西厂之外设立「內 厂」,权势更大更大。
明武宗 刘瑾 坐皇帝 立皇帝 朱皇帝 刘皇帝
• 明熹宗时,魏忠贤操天下生杀大权,全国陷 入恐怖時代。
回主頁
东林党人与宦官之爭
• 神宗時,大臣顾宪成在无锡与高攀龍等人在 东林书院讲学,批评宦官的暴政, 形成「东 林党」。 • 朝廷另一些官員則依附宦官, 与东林党对立。
• 太监与宦官 •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太监 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 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 太监。 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 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 为宦官代名词了。

宦官制度

宦官制度

3.3.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 黑暗的政治之一

宦官生理畸形,总要最大限度地攫取权力 和财富,以取得心理平衡;宦官社会地位 低下,宦官制度等级森严,在充满利害倾 轧的环境中,宦官要卑屈以固宠,一旦得 势,则以残害臣民作为补偿;宦官缺乏儒 学的熏陶,只知仗势求个人眼前之利,不 顾国家长治久安;他们是皇帝的奴才,不 受监察,他们擅权往往比官僚擅权为祸更 烈。
3.宦官及宦官制度产生的特点

中国封建君主集权制的产生以及封建专制 主义的长期延续,是宦官制度得以在中国 封建社会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
主要特点是:


1.宦官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 2.宦官专权是皇权的异化,皇权的旁落 3.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政治之 一 4.宦官制度比其他政治制度有更大的弹性
5.2.将受宫刑者罚做宦官

宫刑,是古代的刑罚之一。西周时,统治阶级 为了镇压人民,在商代刑法的基础上制定了 一套完整的刑法。有墨刑即后来的黥刑)、 劓刑(割鼻子)、宫刑 (男子下蚕室破坏生殖 机能,女犯人则禁锢)、 非刂刑(砍掉脚,即后 来的刖刑)和大辟(杀头)等刑罚。《尚书•吕 刑》及《周礼•秋官•司寇》都谈到西周有这 五种刑罚。宫,是生殖器之意,因此宫刑又被 称之为淫刑。



如权在宰相之上的宦官高力士,就是广东奉 献的。因其聪明伶俐而特别受到宠信,四 方进奏文件,都要经高力士传给唐玄宗,一般 事情他可以决定。 此外,福建供应的宦官里也有几个权位显赫 的人物。 因此,福建、两广一带就成了宦官的特产地, 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明朝。
6.严格的宦官选用


1.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宦官的选用就有专门 的机构管理,阉人进入宫廷首先必须经过 查验确认。 2.对于新进宦官,历朝还有年龄上的限制。 3.除了年龄上的限制之外,宦官的选用还存 在伶俐与勤谨的问题。

宦官制度

宦官制度

宦官制度的确立
——皇权的困境
• 在古代中国,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权力是立国的 基点,其他制度和权力皆围绕着这一权力而衍生 。但是,以官僚体制为依托的常规权力却时时循 着自身特定的利益、价值取向对专制权力构成潜 在或现实的限制。 • 为了驯服压制官僚集团,援用其他的政治力量便 势在必然,吊诡之处在于,这些新生的政治集团 反倒更容易成为君主(皇权)的最大威胁。 • 其中最显著的集团便是后妃、外戚和宦官。
主要内容
• • • •
宦官的由来与宦官制度的确立 宦官制度的发展过程 宦官专权 宦官制度的历史评价
宦官的由来与宦官制度的确立
• 据历史学家介绍,用宦官在宫内供驱使,中外历 史都曾经有过,在古代奴隶制时期的埃及,希腊 、罗马、波斯等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宦官,而且其 活跃程度不亚于当时的中国,但上述这些国家的 宦官,均较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 而中国的宦官制度发展持续到明代,以所谓“二 十四衙门”为基本主体,包括十二监,四局、八 局,还陆续设立了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成为 一整套完整的运作机构,中国的宦官制度产生之 早,延续之久,组织之严密,影响之大是世界少 见的。
宦官专权
唐玄宗 高力士
唐肃宗
唐代宗
李辅国
程元振、鱼朝恩
李辅国:“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鱼朝恩:“天下事有不由我乎!”
宦官专权
宪宗 僖宗 ↓ 昭宗 → ← 穆宗 懿宗 → ← 敬宗 宣宗 → ← 文宗

武宗
→ 哀帝
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 立。宪宗以后的皇帝中,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 死于宦官之手。有些宦官甚至自称“定策国老”,视皇帝 为“门生天子” 。
锦衣卫印
明朝废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权力真空,这为明 代宦官专权提供了空间,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 奴的身份窃取了部分皇权。

明代宦官的原文及译文

明代宦官的原文及译文

《明代宦官》的原文《明代宦官》的原文有明一代宦官之祸,视唐虽稍轻,然至刘瑾、魏忠贤,亦不减东汉末造矣。

初,明祖着令,内官不得与政事,秩不得过四品。

永乐中,遣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番,马骐镇交趾,且以西北诸将多洪武旧人,不能无疑虑,乃设镇守之官,以中人参之,京师内又设东厂侦事,宦官始进用。

宣宗时,中使四出,取花鸟及诸珍异亦多,然袁琦、裴可烈等有犯辄诛,故不敢肆。

正统以后,则边方镇守,京营掌兵,经理仓场,提督营造,珠池银矿,市舶织造,无处无之。

何元朗云,嘉靖中有内官语朱象元云,昔日张先生(璃)进朝,我们要打恭,后夏先生(言),我们平眼看他。

今严先(嵩),与我们拱手始进去。

按世宗驭内侍最严,四十余年间未尝任以事,故嘉靖中内官最敛戢,然已先后不同如此,何况正德、天启等朝乎。

稗史载,永乐中,差内官到五府六部,俱离府部官一丈作揖。

途遇公侯驸马,皆下马旁立。

今则呼唤府部官如属吏,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跪拜矣。

此可见有明一代宦官权势之大概也。

总而论之,明代宦官擅权,自王振始,然其时廷臣附之者,惟王骥、王佑等数人,其它尚不肯俯首,故薛瑁、李时勉皆被诬害。

及汪直擅权,附之者渐多,奉使出,巡按御史等迎拜马首,巡抚亦戎装谒路,王越、陈钺等结为奥援。

然阁臣商辂、刘翊尚连章劾奏,尚书项中、马文升等亦薄之而为所陷,则土大夫之气犹不尽屈也。

至刘瑾,则焦芳、刘宇、张^等为之腹心,戕贼善类,征责贿赂,流毒几遍天下,然瑾恶翰林不屈,而以《通鉴纂要》善写不谨,谴谪诸纂修官,可见是时廷臣尚未靡然从风。

且王振、汪直好延揽名士,振慕薛瑁、陈继忠之名,特物色之。

直慕杨继忠之名,亲往吊之。

瑾慕康海之名,因其救李梦阳,一言而立出之狱。

是亦尚不敢奴隶朝臣也。

迨魏忠贤窃权,而三案被劾、察典被谪诸人,欲借其力以倾正人,遂群起附之。

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龙、倪文焕,号五虎;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号五彪;又尚书周应秋,卿寺曹钦程等,号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自内阁、六部至四方督抚,无非逆党,骏骏乎可成篡弑之祸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宦官专权原因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之比较摘要:宦官专权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黑暗的一页。

本文就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的共性与个性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透视。

从中可以看出,两朝宦官专权,从根本上说是君主专制主义特别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

但是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又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为东汉宦官专权提供了阶级基础,加之东汉诸帝多不永年,幼主继位,母后临朝。

造成了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的局面。

而明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背景下,完备的宦官机构与宦官对厂卫的操纵,为宦官专权提供了可能,从而使宦官危害较深。

关键字:东汉明代宦官专权原因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宦官源远流长,从夏商时代就已经产生了,一直到清朝从未间断过,其中“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

【1】1宦官阶层这个庞大的集团在历代政治生活中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东汉和明代就是宦官揽权比较严重的两个朝代。

两朝宦官专权原因既有共性,也有各自专权的特点。

下面就其东汉和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了以11下分析。

一.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的共同点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从根本上说都是君主专制特别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

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贯穿于中国官僚制度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要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问题。

东汉建立后你,刘秀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加强皇权。

即“光武帝愠数世之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2】东汉王朝仍然设置各为宰相的三公——司徒(丞相),太尉,司空(御史大夫)。

三公虽然享有尊荣的地位和名誉,秩禄高达万石,但是三公虽不能管理具体的事物,仅仅是“坐而论道”而已。

光武帝把具体的权力,交给了号称“台阁”的尚书台。

尚书台的正负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另设尚书左右臣各一人,作为尚书令仆射的辅佐官。

尚书台下设置“六曹”为侍郎。

六曹分别管理国家的各项事物:二千石曹负责刑法诉讼;吏部曹负责任免官吏;民曹负责赋役税收;客曹负责少数名族事物和外交事务;“三公曹”负责监察;“中都曹”负责首都治安。

尚书官员的品味并不高,尚书令秩仅二百五。

尚书台各级官员的官阶虽低,但是朝廷之上,事五巨细,无所不掌,权利极大,直接听命于皇帝。

东汉对尚书台“官小权大”的这种安排,目的是为了皇帝的控制。

但是到了东汉中后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利转移。

尚书台权重职卑,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

这就为外戚、宦官扩展势力,干预朝政提过了条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有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尚书台,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指控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从根本上说就是东汉皇权的极度膨胀导致了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

与之相比,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宦官专权较烈的的朝代为明代。

究其根本原因,明代宦官专权也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与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产物。

在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明初,朱元璋深谙历史上阉官之祸带来的灾难,便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曰:“内丞不得干预朝政,犯者斩”。

【3】甚至特别特别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可见,朱元璋对宦官的防范措施不可谓不严。

明朝初年,宦官的权利跌入了低谷,不仅不得干预朝政,与宦官交通,甚至连置产业的权利也没有。

但正是朱元璋不遗余力的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为日后宦官干政埋下了祸乱的种子。

自古君权与相权就有矛盾,要加强君权,就必须削弱相。

朱元璋当政后,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成为空前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独裁者,并将此规定制度化,“此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不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见《明太祖实录》卷239)。

废除中书省,罢丞相,揽大权于一身,日理万机,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种情形难以持久,其结果必然仰赖宦官。

所以,严禁宦官干政的朱元璋,在不知不觉中将那些曾被他视为权柄天敌的宦官当作助手,继而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了,如洪武八年(1375)派“内侍赵成往河州,以绫绮市马”。

【4】洪武十一年(1378)“遣內臣吴诚谐总兵官指挥杨仲名行营观方略2”。

【5】洪武十九年(1386)“行人刘敏,唐敬谐内巨赉磁赐真腊等国”。

【6】成祖时,他以藩王起兵夺取皇位,曾得到宦官的支持,自然宦官得到了重用,并将乃父规定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3】悄悄的该为擅自做主。

此后在锦衣卫之外,于永乐十八年(1420)设置了东厂,专门用以监视召民的活动,并命亲信宦官做东厂的提监。

宦官有了“出师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

【7】明宣宗即位后,怕他的叔父朱高熙步明成祖后尘夺位,对大臣防范更严,对宦官的依靠也愈深。

他规定: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以根据内阁所拟字样,按皇帝的旨意,用朱笔批行称“批红”,他废除祖禁,首次在宫中设内书堂,促使宦官的权利愈演2愈烈。

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在文官集团的权利依然非常强大的情况下,为了加强皇权,当朝皇帝只有依赖身边的宦官集团来和文官集团做斗争。

于是宦官的到了重用,并开始通过批奏章来干预朝政。

明代中后期皇帝疏于朝政,给宦官专权可趁之机。

后期的皇帝或无能,或荒淫,有数年甚至数十年不上朝的现象。

“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不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内阁亦听命矣”。

【1】如明武宗在豹房.宣府,通过宦官传达圣意,管理朝政。

至于明熙宗,更是历史上有名的顽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木匠,斗蟋蟀,戏水,走马,漆工,无所不能,就是不理朝政。

于是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揽政祸民,以至世人“只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

【7】另外,那些帝王们为了能有足够的财物挥霍,也是想方设法的让宦官们帮助聚敛财物,因为他们“非士大夫,不知法纪,而可以搜乱之能事”。

【7】这又给宦官们可乘之机,于是负责采榷的监管遍布天下,矿监,税使,盐监,珠监等无奇不有,他们“吸髓饮血,以供进奉,入公帑布及什一,而天下生灵涂炭”【7】。

矿藏不仅没有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反而带来了灾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汉和明代宦官专权的的根本原因都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

虽然从总体上看,东汉宦官专权与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与皇权的极度加强有密切关系,但是具体来分析其表现形式又有诸多不同之处。

东汉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

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力。

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族地主上层的代表。

但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一般人所不齿。

然而他们在掌权后,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为地主阶级,宦官虽都不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却一定是黑暗的,这是因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第二宦官没有后代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

第三宦官没有任何的政治经验。

这一时期的宦官不仅在政治上与外戚争权,在经济上也疯狂的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胡作非为,民愤极大。

“侯览前后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顷。

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皆有高楼池苑,堂阁相望,饰以绮画丹漆之属制度重深,僭类官醒。

又豫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破人居室,发掘坟墓。

虏夺良人,妻略妇子”。

【8】到了东汉后期时“宦官得志,无所惮畏,并起第宅,拟则宫室”。

【9】正是由于豪族政治势力的发展以外戚专权的形式出现,从而架空了皇权。

而皇帝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不求助于宦官,便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机会。

再者,东汉诸帝多不永年,从中期的和帝开始,皇帝多数夭折,往往是幼主继位,母后临朝。

“国家皆气运隆盛时,人主大抵长寿,其生子亦必早多。

独东汉则不然。

光武帝年六十二,明帝年四十八,章帝年三十二,和帝年二十七,殇帝二岁,安帝年三十二,顺帝年三十,冲帝三岁,质帝九岁,桓帝年三十六,灵帝年三十四,此诸帝年寿也。

人主既不永年,则继位者必幼主,幼主无子而母后临朝。

自必援立孩稚以久其权。

其殇帝即位时生仅百余日。

冲帝即位二岁,质地即位八岁,桓帝即位年十五,灵帝即位年十二,安晨王即位年十七,献帝即位年仅九岁,此诸帝即位之年岁也”。

【10】由于皇帝多数夭折,太子年幼继位。

于是就有母后临朝,垂帘听政的情况。

年轻的太后掌权后没有起码的社会经验,根本没有能力驾驭国家机器,只好靠自己娘家的父兄,这样国家政权变落到了外戚的手中。

当皇帝成年后,为了夺回政权,解除外戚的威胁,只有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了。

皇帝幼年深宫势单力薄,关系最密切者,莫过于宦官。

正如“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于居者,唯阉宦而已”。

【11】皇帝自幼一切由宦官照管,当皇帝长大成人,要求拿回本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力时,必然同外戚集团产生矛盾。

再者,东汉时,宫廷内官全部由宦官担任,“中心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用它士”。

【11】因此在同外戚集团的斗争中,宦官也就天然地成为皇帝的盟友。

皇帝夺权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遂享土地之封,超登公卿之位”。

【11】这样宦官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操纵或干预朝政,控制了皇权。

宦官专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另一个朝代则是明代,明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正是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明朝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宦官机构,为宦官毫无忌惮的专权提供了场所。

明代有一个庞大的宦官机构,为历代所罕见。

明太祖朱元璋时已设置了很多的宦官机构,共有十二监,二司,七局。

明太祖以后,宦官机构又有所增加,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

在二十四衙门外,明代宦官还拥有其他相当多的组织机构。

如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臣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称库,御酒房,御药房,御茶房,这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了宫廷内的一切饮食起居,还掌握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

在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其主要人员有提监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九员。

提督太监掌管全部大小宦官,“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堪合。

秉笔,随堂掌管全部大小宦官,照阁票批朱”。

【12】明朝在制度上所规定的司礼监的地位和职掌,必然使其凌驾于内阁之上,使宦官得以干预封建国家大政,进退大臣。

司礼监的职权有:一是批阅奏章,传递圣意。

大学士的票拟要仰仗宦官转达并在皇帝面前作补充说明;皇帝所颁发的命令,批示,或口谕,也有宦官转达。

这样就给宦官专权提供了机会。

案明代首辅权虽重,而司礼监之权,又在首辅之上。

这项职权是历史上宦官拥有的最大权力,也是明代司礼监权倾朝野的主要原因。

此外司礼监的宦官们还兼领其他重要官职,如东厂提督,南京守备等,或有司礼监领,或为司礼监指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