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代宦官制度
太监在明清宫廷的地位与作用

太监在明清宫廷的地位与作用明清时期,太监是宫廷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他们的地位与作用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太监的起源、地位、作用三个方面来探究太监在明清宫廷中的角色。
一、太监的起源太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贤良制。
这种制度是在商周时期出现的,早期是一个封建的制度,主要目的是照顾宫廷中的女性及其后代。
到了汉代,贤良制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只服务于皇帝。
此时的太监不仅负责看守后宫,还担当重要的间谍工作。
唐朝时期,太监逐渐晋升为皇宫高层,成为皇帝的亲信。
到了明清时期,太监日趋强大,权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一时期,太监不仅成为皇帝的亲信,还干扰了朝政,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二、太监的地位明清时期,太监的地位可以说是高于一般官员。
首先,他们有很大的权力,是宫廷中的唯一势力。
太监在管理内务时有着非常大的自由度,不受朝廷通令的限制。
在这一制度下,一个太监可以成为一家之主,可以轻易地获得财富和权力。
其次,太监在宫廷中也有特殊的礼遇。
他们住在与太监地位相同的大院子里,也享有皇室级别的待遇。
在皇宫中,太监的宽敞房间高大过于一般官员,而他们的阅读教育跟实际上也不亚于一些官员。
这种对太监的礼遇,加上他们获得的权力和财富,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
三、太监的作用太监在明清时期的作用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管理内务、监督纲纪、处理审判、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首先,太监在管理内务方面非常得当。
他们负责宫廷中的卫生、膳食、公文以及后宫嫔妃的起居等。
由于后宫的数量庞大,需要太监进行精心的管理,确保后宫的秩序和运作。
太监们会时常巡视夜间宿卫的嫔妃,保障夜间的安全。
同时,他们还负责处理宫廷中的卫生问题,减轻皇帝的负担。
其次,太监在监督纲纪方面也非常得当。
太监可以直接参与皇帝的管理工作,对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进行监督,确保他们的举止合乎礼仪。
他们还负责跟踪宫廷中的情况,并上报朝廷中的问题。
这种监督的作用,使得皇宫中的管理趋于纯洁,确保了皇帝在朝廷中的权威。
中国历史上的宦官政治与影响力剖析

中国历史上的宦官政治与影响力剖析中国历史上的宦官政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从汉代到明清时期,宦官在中国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掌握着相当的权力。
尽管他们受到了许多负面的评价,但也不能否认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力。
宦官这一身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仪仗部队。
由于他们在宫廷中丧失了家庭和社会联系,因此不会被任何亲属绑架,这使得他们成为皇帝的忠诚支持者。
皇帝也看中他们没有生活上的牵挂,认为他们更能尽忠职守,遵循命令。
宦官在政治中的地位最早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他首创宦官专制,将宦官纳入政治体系中,赋予他们重要的职务。
这种做法在以后的朝代得到延续,宦官逐渐垄断了宫廷内的许多要职,从而在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宦官政治的鼎盛时期,他们不仅掌握了皇帝的耳目,也经常参与决策。
他们通过对皇帝的言行举止的观察和了解,成为了皇帝的亲信和幕僚,间接地影响了朝政的稳定。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与富有势力的大臣展开明争暗斗,有时甚至能够借此对政局进行干预。
然而,宦官政治也有其负面的一面。
宦官的权力往往会导致他们私欲勃发,妄图干涉国家大政方针。
在唐代,宦官张易之、高力士等人成为秘密集团,通过控制皇帝的婚姻、家族和密谈等手段,对国家政权产生了严重破坏。
这种情况在明代时尤为明显,明成祖朱棣曾因宦官的干涉而频繁废立皇后、太子、皇嗣等,使得政局动荡不安。
宦官政治对于中国历史的长期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方面,宦官的存在给了后续朝代借鉴的机会。
例如,清代皇帝康熙、乾隆扶植了一批得力的宦官,使得朝廷中的权力分散,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皇权的稳定。
另一方面,宦官政治也暴露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端。
由于宦官的介入,政务逐渐变得不透明,而世袭的制度使得能够掌握权力的宦官越来越多,导致政治的腐朽。
然而,宦官政治的兴起和衰落并不意味着整个历史时期的彻底改变。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的影响力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曲线发展。
尽管有些朝代对宦官进行了限制,但他们的地位仍然远超一般臣民。
清朝太监的规矩

清朝太监的规矩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
在这个王朝中,太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宫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待遇。
然而,太监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必须遵守一系列严格的规矩。
太监必须尊敬皇帝和皇后。
在清朝宫廷中,皇帝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太监对皇帝必须保持绝对的忠诚和敬意。
太监不能直接面对皇帝,必须通过内阁大臣传达消息和意见。
同时,太监还要对皇后保持尊重,不能擅自接触或侵犯皇后的权威。
太监必须遵守严格的宫廷礼仪。
在清朝宫廷中,有许多繁琐的礼仪规定,太监必须严格遵守。
例如,太监在进入宫廷之前必须洗净身体和衣物,不得携带任何异物进入。
太监在皇帝面前行礼时,必须以一种谦卑的姿态行礼,不能有任何骄傲和轻慢的表现。
第三,太监必须保守宫廷秘密。
在清朝宫廷中,有许多重要的决策和机密事务需要太监参与。
太监必须对这些事务保密,不能泄露给外界。
同时,太监也不能私自传播宫廷中的八卦和流言,必须维护皇室的形象和尊严。
第四,太监必须遵守清朝的法律和纪律。
太监在宫廷中有一定的权力和特权,但也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力。
太监必须遵守清朝的法律和纪律,不能违法乱纪。
同时,太监还要严格遵守宫廷的纪律,不能擅自离开岗位或违反宫廷规定。
第五,太监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和安排。
在清朝宫廷中,太监的地位是有层级关系的,高级太监会指导低级太监的工作。
太监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和安排,不能擅自决定或行动。
太监之间也不能相互争斗或争权夺利,必须和睦相处。
第六,太监必须遵守宫廷的服饰规定。
在清朝宫廷中,太监的服饰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随意更改。
太监必须穿着统一的服装和标志,以示标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同时,太监的发型和发饰也是有规定的,不能擅自改变或过分修饰。
第七,太监必须维护宫廷的稳定和安全。
在清朝宫廷中,太监负责守卫和维护宫廷的安全。
太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防止任何可能的危险和威胁。
太监还要参与宫廷的巡逻和警戒工作,确保宫廷的安宁和秩序。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古代中国的宦官制度是指在宫廷中服侍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宦官系统。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较早,对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演变:主要特点:1. 身世背景:-宦官一般是通过阉割手术失去生育能力的男子,他们可以是自愿选择宦官生涯,也可能是被强迫或作为罪犯被阉割。
有时,一些家庭出于谋取利益,将儿子送入宦官队伍。
2. 职责和地位:-宦官主要在皇宫中担任侍奉皇帝和皇室成员的职务,包括宫廷侍卫、太监、内侍等。
他们在朝廷中通常不具备官职,但在宫廷内享有相当的权力。
3. 政治影响:-在一些历史时期,宦官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在皇帝身边,可能成为权臣。
有时,皇帝由于过于信任宦官,导致宦官干涉朝政、干预宦官所任命的官员。
4. 宫廷生活:-宦官生活在宫廷中,负责管理后宫、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同时还可能参与一些文化艺术活动。
一些宦官因才华或深得皇帝宠爱而在文艺、宫廷娱乐方面产生影响。
演变历程:1. 早期时期:-在早期的封建社会,宦官主要在宫廷中充当侍奉角色,不具有明显的政治地位。
他们的数量相对较少。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宦官的数量逐渐增多,开始参与到政治事务中。
唐代宦官有时对皇权形成威胁,甚至出现过一些宦官发动政变的事件。
3. 宋明时期:-宋明时期,宦官制度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宦官的数量相对较少,对朝政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宦官干政的情况。
4. 清代:-在清代,宦官制度逐渐式微,清朝皇帝更加重视文官的地位,对宦官的限制增多。
最终,清代中后期,宦官基本上没有了对政治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宦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波动和变迁,时而对朝政产生深刻的影响,时而受到限制和整顿。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宦官的存在既是宫廷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政治运作的一种特殊体制。
清朝太监的权力之争

清朝太监的权力之争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太监则是清朝宫廷中特殊的群体。
太监在清朝社会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不仅负责宫廷内务,还参与了政治和社会事务。
然而,太监的权力之争也是清朝历史上一场引人注目的事件。
一、太监的背景和地位太监在清朝宫廷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由青少年男子经过阉割而成,被视为无所畏惧、不受诱惑的宫廷杂役。
由于不具备家庭和子嗣,太监们更加忠诚于皇帝,这使得他们成为皇帝身边的亲信人员。
太监在宫廷内部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组织,他们按照职位和地位被分为内廷太监和外廷太监。
内廷太监担任着皇帝居住区内的重要职责,如负责皇后和嫔妃的管理;而外廷太监则负责皇帝出巡、会议和军事行动中的各种事务。
二、太监的权力斗争在清朝历史上,太监们争夺和产生权力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争夺皇帝的青睐和支持,以获取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1.干预政治尽管太监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宫廷事务,但一些雄心勃勃的太监试图插手政治事务。
他们利用他们与皇帝的亲密关系,参与朝廷政治,并试图干预皇帝的决策。
2.交际手段太监们利用与皇帝的亲密关系,与朝廷中的重要官员、外国使节以及商人进行交往,以扩大他们的影响力。
他们在宫廷外部建立了许多人际关系网络,以实现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目标。
3.内讧与厮杀太监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争斗。
一些太监为了争夺更高的地位和特权,不惜使用阴谋手段,甚至进行暴力行动。
这些内部斗争对清朝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4.权力巅峰与衰落在一些时期,太监们能够获得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例如,康熙和乾隆时期的太监在朝廷中具有相当大的权威,甚至能够对重要官员产生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清朝太监的权力逐渐衰落。
三、太监权力之争的影响清朝太监的权力之争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和影响。
1.政治动荡太监们在权力之争中使用了许多不正当手段,这给清朝的政治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内部的争斗导致朝廷内部的分裂和混乱,进一步削弱了王朝的统治能力。
宦官制度的始末

宦官制度的始末宦官,古代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史书上称为侍人、阉人、阉宦、阉者、中宫、内宫、内臣、内侍、内监等。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宦官,到战国时赵国就设有宦者令;秦汉宦官属少府,用阉人(阉割睾丸的男子)充任。
起初“去势(阉割生殖器)”是作为一种刑法来治裁有罪人员的,后来这些没有了生殖器的人走进了宫廷,专门负责侍奉宫中的皇帝、皇后及嫔妃们。
西周时期,宫中侍奉皇室的人不全是阉人,像与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私通而生了两个儿子的缪毒就是一个正常的人。
这些男子在宫中不守“规矩”的不仅仅是缪毒,像汉朝的李延年,相貌俊美,不仅在后官染指皇帝的嫔妃,还兼职男宠。
到汉光武帝时,为了不让后宫再生淫乱之事,以维护皇室的威严,下旨令为皇室服务的所有男性全部“去势”。
此法自这时起,便被历代君主延用至清朝。
这些“去势”的男人明朝以前被称为宦官,自明代以后便以太监的称谓正式出现在史书上了。
1.太监,一群畸形人一个堂堂的男人被割去了生殖器,剥夺了生儿育女的权力,这在重视子嗣延续、家族血脉承传的封建时代是迫不得已的。
而太监们多是苦寒人家的子弟,因家贫无以生计方入宫当太监的。
身为太监需承受生理上的极大痛楚,饱尝世人的不齿及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除少数专权者外,绝大多数的太监的境遇都是悲惨的。
他们在宫里时要尽心侍奉,侍年老力衰后,只能流浪街头,孤独地死去。
太监是封建君主制度的最大受害者,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可怜人。
“去势”的太监,失去了生殖能力,再也不是男性,但也未变成妇性,实是不男不女的阴阳人。
其容貌难看,声音沙哑如泣如诉,媚不可睹,未老先衰,正如清初思想家唐甄所描述的:“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以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似人情。
”历代宫中都豢养了一大群这种不男不女的人,明代是豢养太监最多的时期,多达10万;清初虽锐减,也不下数千人,光绪帝革除弊制时亦有两千多人。
然而正是这一大群变态的畸人,有辱禁官的尊严,与宫中佳丽或难耐寂寞的失宠者偷情,甚或与宫女结成伉俪,称为“对食”、“菜户”。
中国宦官历史

2011-6-25简述中国宦官的历史宦官, 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习称为太监,是指古代宫廷中侍奉君主及其家族的成员。
宦官一般由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男子充任。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宦官与宦官制度始终与君主专制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整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是浅谈一下“宦官”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加深对中国宦官制度的理解,以及宦官制度与中国政治文化之内在联系的最初环节。
一、封建集权体制下的毒花——“宦官”中国的宦官,产生的年代大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同。
但是,其制度之严密、数量之庞大、左右政治之能力、影响之范围、持续时间之久远,恐怕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宦官并不是中国惟一的独特的历史现象。
据考证,宦官具有很强的世界普遍性。
距今三四千年前,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印度王国,都曾出现过宦官这一特殊群体。
首先,宦官现象的出现,必须是在私有制、阶级社会产生以后,而且是相当于“东方专制主义”的国家地区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君主专政时代。
在中国,人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宦官在中国就已经出现。
史书所说:“自书契以来,不无阍寺。
”这里的阍指宫门,阍寺就是指看守宫门的阉宦奴隶。
其次,宦官现象出现在男性中心家天下的社会。
按男系确立血统和父系的继承权,在这样的社会中,男子“家长”成为政治的权威,掌管着人的生杀予夺大权,众多女性成为男性主人泄欲的工具,使得宦官这一群体的出现成为必然。
随着父权制的确立,男性取代女性成为姓氏始祖,需要明确父子间的血统关系,而父子间血统关系的确立,必然以夫妻关系的固定为前提,由此,新的婚姻意识形态产生。
原始的祖先祟拜,集中体现在对担负繁衍后代职能的性器官祟拜上。
意识形态的另一变化是女子贞操观的出现。
宗法制要求血缘的纯正宗主——天子无比高贵,血统也就更加重要。
我国从夏朝开始,就已经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帅土之滨莫非王臣。
刍议清朝宦官制度

和深 思。
[ 关键词] 清朝 ;宦官制度 ;内务府 ;十三衙 门
[ 中图分 类号] 1 3 7 1
一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7 4 2 7( 2 0 1 4 )0 8 — 0 0 6 6 . 0 2 例 ,如 《 宫中现 行则例》 、《 各 处首领太 监处分则例 》 、《 宫殿 监凡例 》等等 。种类完备 ,内容齐 全,使得清朝 的宦官制 度 趋于系 统化 、 法规 化 。 嘉庆年 间爆发 了天理 教反清武装起义 , 起义军得 到了富内太监协助 , 一度攻入 了紫禁城 。 嘉庆认 为, 内监交 结匪人 , 总 由告假 出外 得有 暇隙 , 并著 内务府 大臣详
亡 。[ 3 】 2 0 7
康 熙继位后 ,对宦官机构进行 了较 大力度的改革整顿 ,
使清代 的宦官制度逐步趋 向完 备和 稳定。 针对顺治年 间出现 的宦官乱政 的现象 ,防止和避 免宫禁事务被宦官长期独断 , 裁撤 了十三衙 门,恢复 内务府 ;同时 ,为 了增大对 宦官的管 理 ,增 设敬 事房 。康熙在位期 间,建立起一系列相 关的管理 制度 ,对有关宦 官的选用 、职衔 、品级 、员数、赏 罚等 作出
满清入关之后 ,虽然经历 了由包衣 向宦 官的转变 ,但是
并未并没有设立专 门的宦官机构 , 有关 的宫禁 事务一直都归 内务府管辖 。 由于清初 内务府的 内部机构 比较简 单, 不能满
足皇室 的 日益增长 的需要, 加之 当时的顺 治皇 帝受到宦官吴 良辅 的山煽 动蛊惑 ,认为 “ 内府事务殷繁 ,须各 司分理 ” 。 因此于顺治十年 ,建立专 门的宦官机构—— 十三 衙门 , 与此 同时裁撤 了内务 府。清初十三衙 门的设 置, 标 志着清代宦官 制度 的正式 建立【 l J 卵。十三 衙门建立后,权势越 来越大,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清代宦官制度
历史文化学院
09级2班
朱恩会
209012530
宦官,已成太监,文书上称为很多,例如阉人,阉臣,宦者,中官,内官,内侍,内监等,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
据《后汉书·宦官列传序》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
“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用调他士”。
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后妃以及宫女等,女眷较多,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所以决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中当差。
在封建社会消亡之前看,没有与宦官的时代不多,太监作为皇帝和后妃的仆役,支撑着皇家宫廷的金碧辉煌,成就了皇宫内统治者优裕舒适的生活条件。
宦官制度是封建专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对穷苦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
由于太监不仅涉足于王公贵族的日常生活,而且或多或少的接触复杂的政治斗争,所以当中不乏专横暴虐这结党营私蒙蔽圣听,残害忠良。
中国古代历代的衰亡大都与太监作乱有关。
而且汉,唐,明三朝的覆灭就与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
这些人虽数量不多,但残忍狠毒,狡黠阴险,危害性极强。
我想这不仅与外部条件有关,更是由于他们生理残缺所造成的心理畸形。
鉴于宦官势力膨胀危害极大,故历朝都有些许限制宦官的规定。
然而在朝代后期,皇帝一旦没有威信或者过于幼小,都会依赖于其一起生活的太监。
生活上的依赖一旦升级为心理依赖,后果不堪设想。
宦官专权时期往往是一个朝代最为黑暗的时期。
宦官主演过一幕幕祸国殃民的惨剧,其中以明朝最甚,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
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他们权倾朝野,专横跋扈,加剧了明朝的腐败,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鉴于明朝宦官为害之烈,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改革了明朝臃肿的太监机构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即宫规宫法。
清初规定宦官鬼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辖。
敬事房亦称宫殿兼办处,设总管,副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一般太监和下层打扫处大小太监之分。
发展至清代末期,太监等级更加复杂,在宫殿监中就有总管,首领,掌案,回事和大小太监之分。
在各处所中又有领班,大师傅,师傅,带班,陈人,徒弟之别等等。
如此层层节制,一级压一级,统治的十分严密,而总监并不大过四级官职。
裁明代“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人数大幅度缩减,顺治时设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年间增至三千余人,直至清末过此数。
宦官升迁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尤禁其干政。
顺治帝仿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
些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虽在清末有慈禧太后宠臣安德海李莲英等屡犯例禁,朝臣为之侧目,终未出现汉唐明宦官专权的现象。
例如,公元1813年,爆发李文成,林清理教起义,宫内太监刘金、刘德才、杨进忠等在入宫前即是天理教徒,他们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推翻清王朝。
起义失败后,刘金等人被杀害。
经此变故,清廷对宦官的约束更加严格,规定宦官一经当差,就不准回本主私宅。
违者都要严惩,杖毙宦官时有发生。
这时,宦官们的地位很低,管束又严,生活困苦,反抗行为也在所难免。
清朝后期,朝廷内忧外患的同时出现了母后垂帘的局面。
在母后的支持下,出现了像安德海,李莲英等大宦官,虽然没有如前朝一样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但这些大宦官们也曾经威风一时。
安德海是清咸丰帝时的太监总管。
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安德海与权力欲极为旺盛的懿贵妃相互勾结。
适逢咸丰帝病死在热河,遗诏载垣、肃顺等人为顾命八大臣,辅佐皇子载淳。
已经晋升“西太后”的懿贵妃企图制服八大臣,实现自己专权的目的,急需联络远在京城的恭亲王。
安德海献苦肉计,被打得皮开肉绽后被赶回京师,正好成为与恭亲王通气之人。
安德海还联络了手握京城兵权的胜保等武官对西太后加以支持。
在恭亲王与胜保等人强有力的支持下顾命大臣或被杀或被斥,西太后政变成功。
西太后掌权后,安德海又帮助西太后免除了已成为议政王的恭亲王奕的职务。
至此,清廷中已无人能与西太后争锋。
大权在握的西太后根本不把小皇帝同治看在眼里,专横跋扈,不可一世。
安德海亦步亦趋,不仅不敬畏皇帝,反而经常在太后面前说皇帝的坏话。
对安德海充满仇恨的同治帝,因为安德海是太后的红人,也无可奈何。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安德海以为太后采办龙衣织料为名,在太后的默许下出宫。
按清廷祖制,宦官是不能随便出京的,擅出都门者就地处斩。
安德海自恃有太后撑腰,耀武扬威地离开京城,与随从乘坐两条大船,冒名钦差,挂着“奉旨钦差”、
“采办龙袍”的条幅,顺京杭大运河南下,很快到达了山东的德州。
山东巡抚早已接到了同治帝一旦发现安德海立即逮捕就地正法的密令。
当时西太后正在生病,这为同治帝除掉安德海、削弱西太后势力提供了大好的时机。
山东巡抚果断地逮捕了安德海,安德海最初还有恃无恐,声言自己奉西太后旨意出宫办差。
决心已定的山东巡抚以“太监私自出宫,违背祖制,本大臣并未接到朝廷的命令,必诈无疑”为由,处死安德海。
由此可见,清朝的宦官制度虽然过于残忍无情,对于尽心尽力服侍自己的太监们没有丝毫的怜悯,甚至是残酷的剥削,但它极大地防止了宦官专权,为保障政治的清明,人民的安居乐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是牺牲了受部分人的利益,保证了大多数人的生存权利,也是无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