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专权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般称谓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C、大哥(25岁) D、二哥(22岁)
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 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 别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 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 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 ) A 实行了内阁制 C 实行了分封制 B 设立了军机处 D 郡县制受到挑战
专题一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夏:
1.公权力 2.王位继承
中 国 古 代 政 治 制 度
夏商与西周制度
商: 1.内外服制度 2.神权色彩 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西周政治制度 目的: 分封制
巩固和扩大周王统治 分土地和人民给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 1.形成等级贵族制度 2.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方面的矛盾,维护分封制、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大宗、小宗体 系 1.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2.证了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4、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史
D宋朝的枢密史
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 武帝:
“推恩令”
收精兵:三衙与枢密院分掌领兵权与调兵权
宋:
削实权:1、夺权 2 、通判 3、文臣做地方官
制钱谷: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积极方面:改变了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的 分裂局面。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4.“齐人”“鲁人”“楚人”“宋人”这种表述, 逐渐让 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 制度因素是()

东汉、唐、明三代宦官专权之比较

东汉、唐、明三代宦官专权之比较

中国古代东汉、唐、明三代宦官专权之比较宦官专权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面,同时也是专制政权所特有的毒瘤。

宦官的历史几乎和中国的封建史共始终,最早的宦官据说出现在周朝。

而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宦官专权应该是嫪毐,在他之后就是臭名昭著的赵高,他才是第一个由宦官执掌大权的人。

此先例一开,之后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个问题,其中尤以东汉唐明三朝最为严重。

一、共同点:1.这三个朝代都是长期统一的朝代,东汉唐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几个统一王朝。

由于国家的长期统一稳定,往往使得统治者生活腐化,久而久之皇帝就容易相信他身边的宦官,而愿意把权力交给他们。

2.宦官专权大多出现在王朝的中后期,因为一般王朝初期,统治者大多有出生入死打江山的经历,因此都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面对繁重的国事,他们往往能坚持下来。

但到了中后期,皇帝大多生长在宫廷,既没有充沛的体力,也没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来应付繁重的国事,这就给了最接近皇帝的宦官们以窃取最高权力的机会。

3.这三个朝代都是汉人的政权。

少数民族统治汉人,因为他们在人数上远远少于汉人,因此他们的统治者警惕性很高,因此他们的皇帝不像汉人那样娇生惯养,同时生活也不太奢华,对宦官的依赖也就少,宦官也不大容易取得权利。

二、不同之处:1.起因不同。

①东汉的宦官专权是为了对抗外戚而产生的,因为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比较短命,即位的皇帝年龄小, 太后要依赖外戚掌握权力。

当皇帝长大后,要想夺权就必须依靠身边的宦官。

如此宦官在推翻了外戚之后,就得到了信任和皇帝赏赐的权力,并且宦官容易控制皇帝来打击反对他们的文官集团。

②唐代中后期由于藩镇的问题,认为宦官就是家奴,比较容易控制,皇帝就不断的削弱武将的权力,转而交给宦官,如派往各地的监军就是为了防止武将的叛变。

但皇帝把禁卫军的军权也交给宦官时,形势就发生变化了,皇帝就变成了傀儡了,任由宦官们摆布。

③明朝的宦官专权则是由于制度的原因,皇帝的权力由于宰相被废除而大大的加强,随之而来的是皇帝要处理的事务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在皇帝身边就必须有人来帮助他,而宦官则是最好的人选。

中国古代官员职位与职权

中国古代官员职位与职权

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

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

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

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

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

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

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

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

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

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

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

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

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_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_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员,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夏代的中央官制
分管 各 种事 务 的官 职:
牧正、乐正、车正、疱正、
大禹像
御(主管驾御战车)、遒人
(主管宣示命令)、太史 (主管天文历法档案)、官 占(主管卜筮)、瞽师、御 龙(负责王之生活娱乐)、
啬夫(主管收税和监察),
另设有采风之官。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
僚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士在西周时
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一
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
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 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 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 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都堂
• 唐代尚书省的总办公处(都堂)居中, 东有吏、户、礼三部办公处,西有兵、刑、 工三部办公处,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左右 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等官总辖各部, 称为“都省”,故总办公处称为都堂。
•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 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 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 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 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 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 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 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 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中国古代加强专制制度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国古代加强专制制度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国古代加强专制制度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4、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

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出现外戚专政。

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

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大小国家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

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

唐中叶以后,藩镇权限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到 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 贞观年间,以明经和进士为主;开元年间,开始任 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 宋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为三级(乡试、省 试、殿试),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 • 明清的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 的思想。
3、发展演变(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职能 监察 朝代 部门名称

汉 宋
御史大夫 御史府(御史大夫、刺史) 通判 督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
明清 中央 (顶峰) “科道”
地方
隋唐 谏议 宋
门下省 谏院
4、评价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不能杜绝腐败和低效
Ⅲ、选官制度 (读教材,填表格)
朝代 西周 制度 标准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西汉初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九品中正 门第 晋南北朝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掌握了察举六名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 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 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 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根据材料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1、容易任人唯亲
三、宋代:设“中书门下”、“枢密院
”和三司分割相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专权-----与封建专制制度的兴衰摘要:宦官是一群非正常人,是一群“可怜”人,那么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站在正常人的角度去看这群非正常人,他们可怜又可恨,下贱显高大,宦官是中国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的肿瘤,它的存在和灭亡始终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和更替,伴随着封建王权的兴衰强弱,与专制王权同根而生,同期而亡,宦官是王权的赘生物,如同癌症和肿瘤一样,愈割愈扩散,直到主体死亡,宦官才能死亡.正文: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丧失了性功能,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人,就是宦官,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太监。

在古代宫廷,宦官的主要职责是侍奉皇帝和其他贵族。

太监一制并不为中国所独有,但中国的宦官制度是所有国家中产生最早,延续最久,组织最严密,影响最大的,太监的总数也是最多的。

宦官之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天文学已相当发达,人们观察星空,为了区别星座,给星星取名字,人简称帝王为天子,人民是上帝创造的,换是一个星座的名称,在帝星之侧,侍奉帝王的家奴也在帝侧,天文称天官,所以有了宦官这一名称,而且已经有了使用宦官的情况,春秋时期,就秦国而言,那时已经有了使用宦官的记载【1】,宦官制度不仅在中国起源较早,而且发展迅速,根据文献记载及以往发现的考古文物资料,秦统一前后宦官制度的发展基本趋势表现为:宦官人数规模逐渐扩大,与宦官有关的机构不断新设增值,上层宦官的权势地位发生了变化【2】,宦官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和封建王权一起,日臻强大。

宦官是一群特殊体,关于它的由来,用一句话概括为:宦官是专制制度的必然产物。

“宦官是研究历史,是深入认识封建专制制度一个必不可少的侧面。

”【3】首先,中国从夏朝开始了家天下的统治,有了国王,便打破了一夫一妻制,国王拥有无限的权力,便要求许多人来为其及其家庭服务,这就产生了宫廷和那群为其服务的宫女,宫女为国王私有品,肉体为其所占有,这种一夫一妻制从根本来说是十分不合理的,而且为宦官的出现买下了种子,宫廷里不可能只有宫女,因为这样一个大家庭必然会有很多重活,而这些是女仆不可能做的,但是如果男人放入宫中有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一群女人和一个男人的圈子里,纳入其他男人必然会引起淫乱宫帷的问题,封建专制体制的唯一性和排他性让这种问题不可能发生,于是采取了一种极其残忍的办法:将这些男人阉割,使其丧失性功能,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那种问题的发生,由此,宦官的产生是封建专制制度自私的产物,他是封建专制制度产生的附带品。

其次,从这些人自身来说,他们之所会愿意做这部分人,还是和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有关,封建社会的弊端必然会造成相当一部人的贫困和落后,忍饥挨饿,农民受地主阶级欺压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样一部分下层群众为了摆脱这种受压迫受欺辱的局面,也采取了比较极端的办法:进宫做太监。

太监虽然不能再生育,不能传宗接代,但可以去陪王伴驾,他朝富贵飞黄腾达的愿望一定可实现,这样一样可以光耀门楣,说到底,是借助封建专制制度来耀武扬威,因此,这再次说明了宦官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附属品。

最后,有了这两厢情愿的事情,便只需要东风了,这个东风,还是封建专制制度,主权集中于一人手中,生杀大权全凭一个人的喜好,宫刑出现为满足国王自身的需要,将一些“违法反罪”的人赐以宫刑,让他们进宫当太监,成为其家奴,当然正好成为那些梦寐以求到宫中飞黄腾达之人的借助物。

于是,中国宦官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而且发展惊人,人数庞大,“到明朝初期,宦官的人数就号称10万,到明朝崇祯年间,才削减为9000人,即使是清朝末年,记录在册的太监也达到了上千人。

”【4】总之,宦官的产生和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密不可分,是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封建专制制度相辅相成。

而且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后,宦官制度应中央集权制度而愈益发展壮大。

宦官是中国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的肿瘤,他始终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而周期性的为祸社会,流毒全国,给当时的政治带来危害,给当时的人民带来灾难,秦朝有发动沙丘政变,断送大秦的赵高,汉朝有党锢罪魁侯览和祸乱朝纲,最后殉葬东汉王朝的张让,唐朝有宦官宰相,只手遮天的李辅国,恃宠而骄,权倾朝野的鱼朝恩,和心狠手辣,协君凌相的仇士良,宋还有宦官封王,卖国亡朝的童贯,明有三大恶宦,谋略制胜,造成土木之变的王振,恶贯满盈,权奸八虎之首的刘瑾,还有末期阉党罪魁,号九千岁的魏忠贤。

东汉,唐末,和明后期是宦官发展的三大顶峰期。

但宦官中也不乏有有识之士和杰出之人,在秦国发展史上有推荐商鞅变法的伯乐式宦官景监,西汉有大音乐家李延年,东汉有经学家郑众,改进造纸术的蔡伦,支持清流朝官与十常侍作斗争的吕强,五代后唐宦官张承业是一个辅弼贤臣,北宋宦官多有功于边陲,张崇贵,王中正,李宪都建功于西北,还有水利专家程昉,至于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和赫赫功业,更是青史留名,光照千古,宦官不是一个阶级,他只是皇帝的家奴,由此可以看出皇权和宦官的关系,皇权强大,宦官依靠其主体也就强大了,但是宦官本身也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历史上专权乱政的只是宦官上层,宦官下层更多遭受压迫,清代竟发生了宦官加入天理教的,如刘德才,杨进忠,王福禄,刘金等人义反朝廷。

“宦官是皇帝的家奴”【5】,宦官的这一历史地位,决定了宦官奴性十足!鲁迅先生说过: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陋习,一个是女人缠足,一个是宦官,本身是陋习陋规,是一种丑恶,这种丑恶是封建制度的产物。

赵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倾危国家政权的大宦官,他是因犯罪而被判宫刑,与其说他是借助二世的信任来掌握政权,倒不如说是始皇成全了他的野心,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凡是独断,刚愎自用,他任用宦官掌管皇帝车马,并管理符玺和中央疏密文书档案,开了一个宦官揽权的恶例,由于始皇独断,声威显赫,他在世时,赵高不敢为非,始皇死后,胡亥立,威权不立,自以为聪明,信任阿谀逢迎的赵高,大权旁落,赵高正借助皇帝的这种大权胡作非为,从此,历代宦官专权,皆由此开始,因此,宦官制度是集权政治的恶性的肿瘤,是无法割除无法根治的,他将伴随着集权政治的终结而一同消亡。

秦始皇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伴随着宦官为祸加剧,始皇集权,欲传之万世,二世而亡,权力过分集中,就必然旁落群小,这是始皇所始料不及的,赵高为祸,其特点是内外朝勾结,发动宫廷政变,最后,必然是内外朝分裂,由于宦官靠近皇权,所以内外朝的斗争,外朝总是处于劣势,一旦宦官控制了外朝,这是皇权本身将皇帝异化为对立物,皇帝被假有皇权的宦官所控制。

几次宦官为祸的高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东汉宦官之祸。

东汉政治的特点,是宦官外戚轮流执政,外戚宦官朝臣三股势力,交叉斗争,东汉光武中兴,鉴于王莽篡权之祸,严厉抑制外戚,但外戚却假手太后垂帘控制朝政。

东汉皇帝多短命,前后五太后临朝,桓帝,灵帝相继都以诸侯入继大统。

皇帝与太后争权,联合宦官,形成宦官与外戚的激烈斗争,东汉经学发达,出身清流的朝官,从正统立场出发,反对外戚,又深恶宦官,朝臣与宦官斗,外戚胜,因外戚靠近皇权,外戚与宦官斗,宦官胜,因宦官为皇帝所亲用。

在三股势力中,朝官占有道义,他们以维护皇帝正统和大局利益出发,很得人心,但朝官距离皇权较远,总是劣势。

最后,朝官与外戚联合对抗宦官,导致党锢之祸,外戚与朝臣均失败,从而矛盾激化不可调和,终于有袁绍尽诛宦官,宦官陷入灭顶之灾,东汉随即灭亡。

侯览是东汉后期宦官政治的代表人物之一,一个最贪婪无耻的宦官。

侯览是制造东汉党锢之祸的主要人物之一,当梁冀杀死质帝,桓帝成为傀儡,此时外戚势力发展到顶峰,侯览因逢迎梁冀而得到提拔,后也因参加诛杀梁冀而封侯,当外戚势力被压制下去之后,东汉的朝政大权又转到侯览这样一帮宦官手中。

宦官得势,他们竞相贪赃枉法,正直朝臣不满其行为,于是宦官和朝臣之间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斗争,官僚,士人纷纷反对宦官专权,代行天威的宦官将反对者罢官禁锢,甚至株连杀害,东汉后期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称“党锢之祸”,这也是东汉政治的一大特点。

宦官和朝臣之所以能够专擅朝政,是与皇帝的孱弱有关,桓灵二帝是中国历史上极其腐败的皇帝,灵帝“好在积蓄”,在西园标价卖官。

“聚钱以为私藏”,又“是天下之真货,每郡国贡献,先输重署,名为‘导行费’”【6】,即在郡国贡品外另加收一份,作为自己私有。

他作乐无度,在后宫建街市,仿商场,“使诸采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著商贾服,从之饮宴作乐”【7】。

所以,这两帝在位,主要是宦官集团专擅朝政,始终遭到外戚和朝臣的激烈反抗,也因宦官和外戚之间的激烈争斗,让董卓有机可趁,带兵入朝,自任相国,独揽朝政,宦官和外戚两败俱伤,至此,东汉长期交替掌权的外戚和宦官集团的斗争结束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宦官专权的第一个高峰也随之结束,代之而起的,是官僚地主武装集团之间的争斗,即军阀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东汉王朝的政治就是在宦官和外戚的斗争推进中发展,最终也因宦官和外戚的不断争斗而灭亡,东汉王朝也因此成为我国封建王朝中宦官势力发展的第一个顶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皇权相对分裂,宦官为祸就少。

唐代武则天称制以后,为了对付反对派,宦官势力迅速增长,到中宗神龙时期,宫中宦官增至三千余人,其中授予七品以上官阶的达一千余人,然五品以上的尚寡,到玄宗天宝年间,情况又发生了急剧变化,宫中宦官人数增多,且稍有称旨者,即授三品大员。

之后李辅国从幸灵武,程元振翼卫代宗,乃至守三公,封王爵,干预国政。

如代宗鱼朝恩任观军容宣慰使,由此,宦官得以监军。

从德宗开始,宦官更掌握了禁军,窦文场,霍仙鸣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移,正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不仅巨镇强藩,争其出门,连皇帝的废立也有宦官决定。

王室颓废,党类歼灭,四海崩离,唐由是灭亡。

唐末朱全忠大杀宦官,唐王室与宦官同归于尽,可以说是东汉宦祸的又一次重演。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动乱——安史之乱,给我国历史上的鼎盛王朝唐朝最大的宦官李辅国提供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契机,李辅国因灵武政变有功而受到重用,当然几百年后的大明发生的靖难之役也给三宝太监郑和提供了同样的契机,只不过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靖难之役是明成祖开盛世的础,当然国家的强盛跟这个得到重用的宦官也有莫大的关系,李辅国得到重用后利用这种权力来铲除异己,祸国殃民,最终是唐朝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当然唐朝的衰落不光是李辅国的错,但是李辅国为代表的宦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到明朝,郑和作为宦官一代表,他七下西洋,沟通了大明和南洋各国的联系。

虽然日后明代宦官愈演愈烈,人数越来越多,但此时以郑和为代表的宦官对明代社会发展还是起促进作用的。

正是李辅国当宰相的先例一开,后来唐朝的太监都掌握大权,甚至更参与掌握皇帝的废立,唐后期有几个皇帝是宦官毒死的,又有诸多皇帝是宦官拥立的,他们自然是依靠宦官来掌握政权,较明智的皇帝先利用宦官掌权,后培植自己的势力将其一网打尽,较昏庸的皇帝则依靠宦官来享乐,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废被杀的厄运,王守澄是唐末曾横行于政治舞台的宦官,他经历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玩皇帝于鼓掌之中,或杀或扶,悉听其变,他依恃手中兵权,胡作非为,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他毒死宪宗,拥立穆宗李恒,穆宗属于昏庸无知的一类皇帝,最终在他的引诱下早逝,拥立文宗,但最终死在了文宗的谋划之下,说明文宗还是属于较明智的一类,唐末的宦官专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唐朝是大一统国家,前期经历了贞观之治,武周盛世和开元盛世,四方来朝,朝民膜拜,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后安史之乱给宦官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机遇,宦官则依附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耀武扬威,并将皇帝转化为对立物,宦官作为皇帝的家奴,却借助皇权来掌握政权,而依附这些宦官的朝臣,轻则挑起朋党之争,重则破坏用兵计划,肆意祸国殃民,使朝政更加腐败不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