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的宦官制度

中国的宦官制度

中国的宦官制度
中国的宦官制度起始于汉朝,是指将男子(有时也包括女子)征召到宫廷担任宦官,专职为皇帝服务,其权力范围是在宫廷内部。

宦官负责管理皇宫内部的日常事务,如照管后宫、保卫禁脔、处理禁中之事,又涉及到文书筹备、娱乐活动等等,相当于宫廷的内务部门。

在古代中国的皇帝不能亲自处理所有的政务和内务,因此需要大量的助手来共同营运国家大事。

宦官的身份因特异而受到极高的注目,他们作为皇室的眼睛、耳朵、喉舌和手脚,不仅促进了中央政局的顺利运作,同时拥有为皇帝做出决策的隐蔽渠道和行使权力的机会。

宦官个人在中央政局中拥有的实际权力因时代不同而异。

在不同时期,宦官曾被认为是‘东厂大老爷’、‘锦衣卫中郎将’等等头衔,按照等级来分配内务与与娱乐办事人员,往往能够与皇帝亲密交往,插手朝政,甚至干预国家大事。

因此,宦官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宦官制度总体上令许多人望而却步。

在中国历史上一度产生了许多反对宦官的民间运动,因为官宦的特殊身份十分尊贵,他们在官场上往往滥用权利、横行霸道。

他们对形式不太敏感,其他的官员的位阶、级别、职务、效率等等一概不考虑,他们把内部权贵游戏放在第一位。

直到明清时期,宦官制度被彻底废除。

总的来说,中国的宦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朝廷贵族的权
力,但也使得官场腐败,导致许多政治和社会问题。

它也展示了封建王朝运作的一种特殊方式,既是中央政府的主抓手,同时也被许多人所痛恨。

太监怎么净身

太监怎么净身

太监怎么净身太监,又称宦官,是古代中国宫廷中的一类特殊人群。

太监通常在年幼时被割除生殖器,再经过一系列仪式和培训,最终成为宫廷中的侍奉官员。

太监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中国历史,他们被称为内侍院的成员,负责服侍皇帝和皇后,并担任宫廷纪律和后勤管理的职责。

太监怎么净身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古代中国,割礼和成为太监被视为一种贵族家庭的荣耀,因为成为太监代表着一位男子能够进入宫廷,接近皇帝和皇后,有机会获得权力和荣耀的机会。

然而,太监的生活并非美好无忧。

他们失去了人类最基本的权利和尊严,被剥夺了生育和性生活的能力。

而太监如何净身则成为了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太监净身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割礼手术并不像现代那样安全和精确。

在执行手术前,太监通常会被安置在一个特殊的净身房中,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纯净。

手术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他们通过使用特殊的手术刀和草药来完成。

手术过程非常痛苦,而且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如果手术过程不当,可能会导致感染和大出血等并发症。

随着医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太监净身的方法得以改善和提升。

现代医学通过使用更安全和精确的手术工具,如尖端的电烙刀和激光器,使太监净身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此外,现代医学还提供了更好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方案,以减少并发症和促进伤口更快地愈合。

太监净身并非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手术,还涉及心理和情感上的挑战。

太监在割礼后会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困扰和身份认同问题。

他们失去了作为男性的标志和能力,同时又无法参与生育和家庭的重要事务。

因此,太监净身手术后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议题。

为了帮助太监更好地适应新的身份和生活,许多社会组织和心理专家提供了心理辅导和支持。

这些辅导项目旨在帮助太监重新建立自信,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并提供相关的心理技巧和工具,以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

此外,太监净身手术也引起了伦理和道德上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割礼手术侵犯了人的权利和尊严,是一种不必要的残酷行为。

宦官制度

宦官制度

宦官制度的确立
——皇权的困境
• 在古代中国,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权力是立国的 基点,其他制度和权力皆围绕着这一权力而衍生 。但是,以官僚体制为依托的常规权力却时时循 着自身特定的利益、价值取向对专制权力构成潜 在或现实的限制。 • 为了驯服压制官僚集团,援用其他的政治力量便 势在必然,吊诡之处在于,这些新生的政治集团 反倒更容易成为君主(皇权)的最大威胁。 • 其中最显著的集团便是后妃、外戚和宦官。
主要内容
• • • •
宦官的由来与宦官制度的确立 宦官制度的发展过程 宦官专权 宦官制度的历史评价
宦官的由来与宦官制度的确立
• 据历史学家介绍,用宦官在宫内供驱使,中外历 史都曾经有过,在古代奴隶制时期的埃及,希腊 、罗马、波斯等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宦官,而且其 活跃程度不亚于当时的中国,但上述这些国家的 宦官,均较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 而中国的宦官制度发展持续到明代,以所谓“二 十四衙门”为基本主体,包括十二监,四局、八 局,还陆续设立了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成为 一整套完整的运作机构,中国的宦官制度产生之 早,延续之久,组织之严密,影响之大是世界少 见的。
宦官专权
唐玄宗 高力士
唐肃宗
唐代宗
李辅国
程元振、鱼朝恩
李辅国:“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鱼朝恩:“天下事有不由我乎!”
宦官专权
宪宗 僖宗 ↓ 昭宗 → ← 穆宗 懿宗 → ← 敬宗 宣宗 → ← 文宗

武宗
→ 哀帝
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 立。宪宗以后的皇帝中,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 死于宦官之手。有些宦官甚至自称“定策国老”,视皇帝 为“门生天子” 。
锦衣卫印
明朝废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权力真空,这为明 代宦官专权提供了空间,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 奴的身份窃取了部分皇权。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古代中国的宦官制度是指在宫廷中服侍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宦官系统。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较早,对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演变:主要特点:1. 身世背景:-宦官一般是通过阉割手术失去生育能力的男子,他们可以是自愿选择宦官生涯,也可能是被强迫或作为罪犯被阉割。

有时,一些家庭出于谋取利益,将儿子送入宦官队伍。

2. 职责和地位:-宦官主要在皇宫中担任侍奉皇帝和皇室成员的职务,包括宫廷侍卫、太监、内侍等。

他们在朝廷中通常不具备官职,但在宫廷内享有相当的权力。

3. 政治影响:-在一些历史时期,宦官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在皇帝身边,可能成为权臣。

有时,皇帝由于过于信任宦官,导致宦官干涉朝政、干预宦官所任命的官员。

4. 宫廷生活:-宦官生活在宫廷中,负责管理后宫、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同时还可能参与一些文化艺术活动。

一些宦官因才华或深得皇帝宠爱而在文艺、宫廷娱乐方面产生影响。

演变历程:1. 早期时期:-在早期的封建社会,宦官主要在宫廷中充当侍奉角色,不具有明显的政治地位。

他们的数量相对较少。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宦官的数量逐渐增多,开始参与到政治事务中。

唐代宦官有时对皇权形成威胁,甚至出现过一些宦官发动政变的事件。

3. 宋明时期:-宋明时期,宦官制度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宦官的数量相对较少,对朝政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宦官干政的情况。

4. 清代:-在清代,宦官制度逐渐式微,清朝皇帝更加重视文官的地位,对宦官的限制增多。

最终,清代中后期,宦官基本上没有了对政治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宦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波动和变迁,时而对朝政产生深刻的影响,时而受到限制和整顿。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宦官的存在既是宫廷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政治运作的一种特殊体制。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讲义)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讲义)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讲义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宦官的起源及宦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2、把握中国古代宦官的群体特征。

3、掌握宦官制度对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影响。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宦官的群体特征。

教学难点:宦官制度对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艺术性讲述)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上课之前我先告诉大家一条旧闻:1995年,新华通讯社曾播发了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新闻: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老人因病辞世,享年94岁。

这条消息的“新闻点”或者历史意义,显然在于它标志着从西周到清末,有着2700余年历史的中国古代宦官制度及其遗绪的最后终结。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伴随了我国整个古代社会始终的宦官制度以及这一特殊制度对我国古代政治体制所产生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宦官的起源有人认为,中国有两大特殊的“发明”:一是女人缠足,二是宦官。

这是中国古代的“两大陋习”。

女人缠足出现较晚,一直到五代时候才出现(南唐后主李煜之过);而宦官在中国的产生却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大约从夏代起,宫庭中就有了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的宦官。

当时,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侍奉帝王及其家族的衣食住行,地位十分低下。

到了西周,“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

这样,天子的后宫除了一个嫡妻之外,还有数百位嫔妃和成千上万的宫女。

如此之多的嫔妃、宫女,势必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和侍从人员。

在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性被统称为“宦官”。

最初的宦官可都是纯爷们儿。

到后来,皇帝为防止宦官出入宫禁而与嫔妃宫女们发生淫乱,就采取了一种绝妙的办法:割去他们的外生殖器。

所以宦官也称阉人、奄人、阉宦、竖阉、椓人、私白、净身等。

又由于他们常侍禁中,也被称寺(侍)人、巷伯、正内、司宫、内侍、内官、中人、中官、内监、内臣、公公、太监等。

东汉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大约自此时起,宦官才成为“阉人”的代名词。

宦官制度的始末

宦官制度的始末

宦官制度的始末宦官,古代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史书上称为侍人、阉人、阉宦、阉者、中宫、内宫、内臣、内侍、内监等。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宦官,到战国时赵国就设有宦者令;秦汉宦官属少府,用阉人(阉割睾丸的男子)充任。

起初“去势(阉割生殖器)”是作为一种刑法来治裁有罪人员的,后来这些没有了生殖器的人走进了宫廷,专门负责侍奉宫中的皇帝、皇后及嫔妃们。

西周时期,宫中侍奉皇室的人不全是阉人,像与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私通而生了两个儿子的缪毒就是一个正常的人。

这些男子在宫中不守“规矩”的不仅仅是缪毒,像汉朝的李延年,相貌俊美,不仅在后官染指皇帝的嫔妃,还兼职男宠。

到汉光武帝时,为了不让后宫再生淫乱之事,以维护皇室的威严,下旨令为皇室服务的所有男性全部“去势”。

此法自这时起,便被历代君主延用至清朝。

这些“去势”的男人明朝以前被称为宦官,自明代以后便以太监的称谓正式出现在史书上了。

1.太监,一群畸形人一个堂堂的男人被割去了生殖器,剥夺了生儿育女的权力,这在重视子嗣延续、家族血脉承传的封建时代是迫不得已的。

而太监们多是苦寒人家的子弟,因家贫无以生计方入宫当太监的。

身为太监需承受生理上的极大痛楚,饱尝世人的不齿及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除少数专权者外,绝大多数的太监的境遇都是悲惨的。

他们在宫里时要尽心侍奉,侍年老力衰后,只能流浪街头,孤独地死去。

太监是封建君主制度的最大受害者,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可怜人。

“去势”的太监,失去了生殖能力,再也不是男性,但也未变成妇性,实是不男不女的阴阳人。

其容貌难看,声音沙哑如泣如诉,媚不可睹,未老先衰,正如清初思想家唐甄所描述的:“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以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似人情。

”历代宫中都豢养了一大群这种不男不女的人,明代是豢养太监最多的时期,多达10万;清初虽锐减,也不下数千人,光绪帝革除弊制时亦有两千多人。

然而正是这一大群变态的畸人,有辱禁官的尊严,与宫中佳丽或难耐寂寞的失宠者偷情,甚或与宫女结成伉俪,称为“对食”、“菜户”。

太监起源于哪个朝代

太监起源于哪个朝代

太监起源于哪个朝代太监的起源太监也称宦官,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

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

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先秦时期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

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

秦国宦官嫪毐受太后宠幸,权势显赫,封为长信侯。

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贱的人充当。

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

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宦官由少府管辖。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间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势力。

元帝以后,宦官势力复萌。

东汉时,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

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

其时,外戚势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牵制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团专政局面。

唐宋时期唐代,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

掌管宫内的簿册、门卫、病丧、仓库供应等事项。

各局长官称令或丞。

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

太宗死后,制度渐弛。

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

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大有人在。

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

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

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

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兵的兵权。

军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

因军政大权被宦官集团把持,不仅文武百官出于其下,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

在宪宗到昭宗期间登基的9个皇帝中有7个是由宦官所拥立,两个被他们所杀。

宦官专政成为中、晚唐社会的一大痼疾。

太监为什么要割掉器官

太监为什么要割掉器官

太监为什么要割掉器官宦官是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那么,太监为什么要净身?史载,秦始皇始设”中常侍”一职,主要任务是自由出入宫廷、侍奉皇帝及其家属、传达诏令、掌握文书等,这些人被称为宦官。

为了防止这些可以自由出入宫廷的宦官们在美女如云的宫中惹事生非,朝廷规定,宦官入宫之前必须先将生殖器阉割掉,宦官因此而成了非男非女的”阉人太监起源释1:太监(tàijiàn)也称宦官,[2]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宦官表示“太监”,就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低的内监就被称作“太监”。

唐高宗时,改为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补授太监,少监。

后宦官亦俗称为太监。

至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称呼“太监”,太监也就称作宦官代名词了。

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出自《后汉书宦者列传序》)。

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后、妃以及宫女等,女眷较多,如果允许男侍出入,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

所以绝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

据考证,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太监名叫吴腾宇,今江西上饶人。

监,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名称很多,诸如中宦、宦官、宦者、内侍、内宦、阉人、中涓、内斜、中贵人等。

在中国历史上,在封建社会消亡之前,没有宦官的时代不多。

太监,作为帝王与后妃的奴仆,支撑着皇家宫殿那广厦高台的金碧辉煌,成就了皇宫内统治者舒适优裕的生活条件。

常人想要沦为太监必先去势,即为割下生殖器。

这称作“净身”,并使他们沦为“六根不全系列”的人。

太监面不生明须,喉头并无胫,声变变细,骂人女声女气,谈吐动作似女非男,变成了“中性”人。

其实,太监并不是中国的特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宫中专用宦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制度。

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有产物。

历史上多次发生宦官专权、干预朝政,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有重要影响。

沿革宦官指经过阉割,失去正常性能力后进入皇宫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性官员,此后亦用以泛指宦者。

宦官来源不一,有自宫,因罪被宫,进贡,拐卖、挑选后被强行阉割而成等。

史书上对宦官称谓很多,如以曾经阉割称为阉宦、刑臣,以任职宫中称为内侍、中官,以官职称为军容、太监,以服饰称为貂,尊之为公公,贬之为宦孽等。

宦官制度始于周代,《周礼》中对带有各种职衔的宦官的人数、职掌已有明确记载。

这时宦官人数不多,是家臣的一部分,主要担负看守宫门、传达命令、侍奉起居等杂役,地位低贱。

但由于宦官侍君侧,容易得到君王的宠信,能对君王施加某些影响,甚至参与政治。

春秋战国时,齐竖刁、宋伊戾等个别宦官开始挤入统治者的行列,参与政治活动。

秦汉时,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宦官制度也在强化,对宦官的任使已越出宫内范围,正式进入政治领域。

秦朝宦官赵高任中丞相,势力足以总揽朝政,策动废立。

汉朝宦官担任的中书谒者令、中常侍均拥有丞相之实权。

但从制度上来说,宦官仍属少府,要受到大臣的监督。

东汉以后,内官职属全部由宦官担任,宦官可以和廷臣同样享有俸禄、食邑、食租。

从此宦官正式有了自己的权力体系,成为一种特殊的、干预国家政治的势力。

“宦官”一词亦正式见于《后汉书》。

和帝以后,幼帝频更,母后临朝,导致外戚、宦官轮流执政。

在权力斗争中,宦官集团得胜,出现五人同日封侯,十常侍势力遍于各州郡,禁军亦为其把持的局面。

魏晋以后,接受前代的教训,历代对宦官干政均有严格限制,但都由于没有触动宦官制度而终成空文。

唐朝自玄宗以后,宦官可裁决一般政事,监军、统兵出征。

安史之乱后,宦官担任的枢密使可代替皇帝裁决政务,宦官还出任兵部尚书、观军容使,统领神策军,充当节度使等,宦官典军成为定制。

其势力的强大,以致唐朝后期从肃宗到昭宗十三帝,无一不是宦官所立。

真所谓“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皇帝与官僚联合反宦官的斗争,“二王八司马事件”、“甘露之变”均以朝官惨败而告终。

宋朝童贯掌兵权20年,有“媪相”之称。

元朝的侍卫制度虽不利于宦官窃权,但仍有宦官插手废立。

明朝皇权空前膨胀,宦官制度发展到顶点,其机构的庞杂,人员的冗滥,为史上仅见。

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如元辅”;秉笔太监可代皇帝批,实权凌驾于内阁首辅之上。

明朝后期,阁臣被任命后要先去拜见司礼大。

掌管东厂的司礼监太监“权如总宪”,东厂作为“朝廷心腹”,可以侦察王府以下臣民。

明朝灭亡前夕,城防大权全部由宦官掌握,终至开门迎降。

但是,明代宦官未构成对皇权的威胁,显赫的宦官如“立皇帝”刘瑾、“九千岁”魏忠贤,其命运仍操纵在皇帝手里。

清代宦官制度比较严格,规定不准领军,奏事一律改姓王等,使宦官不能形成自
己的权力系统。

宦官干政的程度已远逊于前朝。

历代宦官机构设置宦官员额在各朝均无严格的限制,其统属、机构设置、职掌,历代繁简不一。

早在西周就有宦官,时称巷伯、司宫、寺人等。

战国赵有宦者令,秦有监。

秦汉时有宦者令,属少府。

东汉以后,由宦官担任的职务有:中常侍、小黄门、黄门令、黄门、画室、玉堂、丙等署长、中黄门冗从仆射,中黄门及掖庭、永巷、御府、祠祀、钩盾等令。

皇后官属大长秋以下,太后官属长信、长乐少府,全部用宦官,属少府。

南朝梁宦官属大长秋。

北齐有长秋寺掌诸宫阁;又有中侍中省,置中侍中、中常侍。

隋、唐、宋朝均有内侍省。

隋朝内侍省设内侍、内常侍等,领内尚食、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等局。

大业三年(607),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参用士人。

唐朝内侍省又称内侍监、司宫台、北司,全部用宦者,设监、少监、内侍等,下属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等局。

宋朝于内侍省外增置更为亲近的人入内内侍省,称前后省。

南宋时合并为入内内侍省,职名有都都知、都知等。

官称有内客省、延福宫等使。

元丰改制改为通侍、正侍等大夫。

辽内省有内省使、副使等。

内侍省有黄门令、内谒者等。

金朝内侍省隶属宣徽院,有中常侍等。

元朝宦官掌于侍正府,有侍正、同知等。

明朝宦官总数最多时达到10万,宦官机构有二十四衙门,即司礼等十二监,惜薪等四司,兵仗等八局;另有内府供用诸库,甲字等十库,御酒、御药等房,盔甲、安民等厂,提督东、西厂,京营。

二十四衙门的太监还常被派充任外地守备、织造、镇守、市舶、监督仓场、诸陵神宫监,以及监军、采办、粮税、矿税、关隘等使。

清朝初年曾沿用明制,省并为十三衙门,后裁撤,以敬事房(又称宫殿监办事处)办理宫内一切事务,隶属内务府。

宦官以总管太监、首领太监为首。

产生的原因和特点中国封建君主集权制的产生以及封建专制主义的长期延续,是宦官制度得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

主要特点是:
①宦官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

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皇位实行宗法世袭制。

帝王设立宦官的主要和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既有人侍奉自己和众多的后妃等皇室成员,又要确保自己家天下血统的纯洁性。

皇帝时刻防范臣下不忠,担心皇位被篡,深居宫禁,成为孤家寡人,而宦官近侍皇帝左右,直接听命于他。

他们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后代,必然紧紧依附于皇权,不会成为皇权的威胁。

故宦官在历史上的乱政虽曾引起不少君臣警惕,但宦官制度却与封建王朝相始终。

②宦官专权是皇权的异化,皇权的旁落。

皇帝独揽大权,如随侍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

历史上,宦官专权往往出现于皇帝昏庸、幼主临朝、母后主政之时。

随着封建专制主义走向顶峰,宦官专政的程度和危害也越来越加深。

秦汉时宦官主要是掌握政权,唐朝以后进一步控制军权,明朝则从中央到地方、军政刑财狱无所不包。

宦官专权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化密切相关。

它往往促使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更加尖锐剧烈,导致或加速农民起义的爆发,使旧王朝更快覆亡。

③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政治之一。

宦官生理畸形,总要最大限度地攫取权力和财富,以取得心理平衡;宦官社会地位低下,宦官制度等级森严,在充满利害倾轧的环境中,宦官要卑屈以固宠,一旦得势,则以残害臣民作为补偿;宦官缺乏儒学的熏陶,只知仗势求个人眼前之利,不顾国家长治久安;他们是皇帝的奴才,
不受监察,他们擅权往往比官僚擅权为祸更烈。

④宦官制度比其他政治制度有更大的弹性,宦官职务的考核、升降、俸禄待遇、职掌虽有一般规定,实际上并未严格遵行。

宦官虽然有官品,实际上只是大大小小的家奴,除极少数宫外有第宅,年老被恩准退休外,大多数均衣食于内庭,终身供职。

生杀予夺一任君主的喜怒,往往成为宫廷派系斗争的牺牲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