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官服等级制度
汉代颜色等级制度

汉代颜色等级制度
汉代颜色等级制度是指汉代时期根据官员的职位和身份,使用不同颜色的服饰来表示等级和身份的制度。
汉代颜色等级制度与宫廷官制和统治等级密切相关,被用于区分不同级别的官员和识别其身份。
在汉代,官员的服饰颜色被严格规定,其等级和身份可以直接通过服饰颜色来辨认。
一般而言,颜色越鲜艳、越高贵的官员等级越高,身份越尊贵。
汉代官员的颜色等级制度大致如下:
1. 黄袍: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色服饰,黄色袍服代表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和地位。
2. 紫袍:紫袍代表皇族,只有皇室成员有权利穿着。
一般来说,皇帝的儿子、兄弟、侄子等亲属可以穿紫袍。
3. 红袍:红袍是高级官员的象征,一般是担任国家重要职位的文武官员穿红袍。
例如丞相、大将军等重臣。
4. 蓝袍:蓝袍是一般官员的标志,代表地位适中的官员,如中央政府的一些厅官、御史等。
5. 绿袍:绿色袍服一般是各地地方官员的服饰颜色,代表地方政府的官员。
此外,还有白袍、黑袍等颜色,但它们的地位并不明确,通常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例如,白袍一般被给予医生、祭祀等专业人士,黑袍可能被赋予哀悼、惩罚等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颜色等级制度在汉代并不是唯一的标志身份的方式,其他因素如服饰的面料、饰品、冠帽等也与官员的等级和身份有关。
古代官服形制

古代官服形制古代官服形制自古以来,官服形制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官服的制定和升迁与官吏的身份和地位紧密相连。
在不同的时期,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官服形制也有着不同的演变和变化。
下面是有关古代官服形制的一些介绍。
一、周代官服周代的官服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等为五彩龙衣、玄冠,中等为赤缟衣、方冠,下等为白布衣、束带。
其貌与质均极为简单,符合周代初期的文字、礼制和产生的豪族贵族地位。
这些官服在周代逐渐普及,成为普通百姓也可制的田间劳作服装。
二、秦代官服秦代官服主要是统一的,服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官员的等级分为九品官服,罗绸为主要面料,出现了一些胡、匈、西域的步骑服式。
秦朝的官服,以“简洁、实用、端庄”为主,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
三、汉代官服汉代官服有很大的变化,官服的等级增为二十四级,官员的身份和等级从服装上有了明显的区别。
大将军以下的军官,身穿甲胄,佩戴带盔、执干将,装束雄壮;四、唐代官服唐朝是中国很灿烂的一个时期,唐代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官服的品级有了明显的区分,在式样、色泽、刺绣等方面都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唐代的官服很多时候用锦缎做成,颜色丰富,上面有着美丽的刺绣图案,富丽堂皇,装饰华丽。
五、明代官服明代的官服色泽丰富,各级别官员的服饰有了非常明显的区别,官服以红、蓝、绿、紫、黑、黄等六种基色为主,上面多有云纹、龙纹、凤纹、麒麟纹等,十分富丽堂皇。
明代的官服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它的领子是正方形的,这样做就是为了表现其严肃之象征。
以上是古代官服形制部分的介绍,每个时代的官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审美以及社会经济情况。
古代的璀璨文化遗产,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仅代表了历史,也对于今天的我们有很深的启示意义。
古代官员的衣服颜色与品阶.doc

古代官员的衣服颜色与品阶.doc
古代的官员的衣服颜色与其品阶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来说,古代官员的官服象征着其品阶,大多以红色为主色调,并且在不同的品阶中着装也不尽相同,其次也有白色、黄色及其它彩色。
唐朝官服大致存在十几个官制,从最高级的“九品”,一直延伸到普等、贡等等。
九品官服是包括“绣缀披肩”和“插翅假袖”,着装以红色为主,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黄色和白色图案;八品官服是类似的,也以红色为主;七品官服是主要以黄色为主,在绣花上也有红黑相间的图案。
宋朝以后,衣物的着装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九品官服仍以红色为主,但有时也会出现玉绿色;八品官服以染色为主,会采用多种条文图案;七品官服多以紫色为主调,绣上的纹样有的是人物图案,有的则是吉祥的图案。
元朝初期的‘施金新法’重新定制了官员的着装,任免都要以红为主调,不仅对九品官卫有所规定,同时也规定其它的官服要着红色的褐料,才能表明其官再级职。
穿着七品官用的服饰有汗衫和斗篷,以紫色和灰色为主,并采用不同颜色条文来装饰。
五品官以及以下官服则以衣袜为主,用颜色上有黄色、灰色和蓝色。
总而言之,古代官员的衣服颜色随着其品阶的不同也有着不同。
以上是古代官服与其品级之间衣色的联系,也反映了当时权力分配和着装礼俗的本质特点。
古代九品十八级制度详解

古代九品十八级制度详解
古代九品十八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员等级制度的一种,它是根据人们的身份、地位和资历来区分官员职位和等级的体制。
九品:古代把官员分为数个等级,最高的是一品官员,最低的是九品官员。
九品分别是:正品、从一品、从二品、从三品、从四品、从五品、从六品、从七品、从八品。
十八级:每一个九品官员等级又可再细分为两个级别,通常称为上下两级,这样九品就可以细分为十八级。
上下两级通常被称为“品级”,上级为“正品”,下级为“副品”。
具体的九品十八级如下:
一品正品、一品副品;
二品正品、二品副品;
三品正品、三品副品;
四品正品、四品副品;
五品正品、五品副品;
六品正品、六品副品;
七品正品、七品副品;
八品正品、八品副品;
九品正品、九品副品。
官员的晋升是按照这个制度来进行的,官员在任职期间或者根据个人的能力和表现还可以有逐级晋升的机会。
此外,九品十八级制度也不仅仅适用于官员,还适用于其他社会阶层和职业(如军队将领、文人学士等)的分级。
九品十八级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体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维持官员等级秩序、管理和分配资源、控制权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权利和地位的差异。
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

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
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即指古代中国官员的等级和职务体系。
它起源于秦朝,发展并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较为完备和复杂的状态。
一般来说,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可以分为九品官人制、三品官人制以及文武官员制。
1. 九品官人制:在这个制度下,官员被分为九个品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荫、客、庸、吏。
这九个品级又可细分为品、秩等不同的具体官职。
2. 三品官人制:唐代改革官制,将九品制改为三品制,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为正一品,中品为从一品至正九品,下品为从九品至正二十七品。
这个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广泛推行。
3. 文武官员制:这是明清时期推行的官员制度,通过将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个体系来规范官员的等级和职务。
文官制度按照九品制,武官制度则按照官阶进行划分。
同时,官员还有特殊的衔号和贵族头衔,如王、侯、伯、子等,这些是在官阶制度外的额外身份和尊贵地位。
官阶等级制度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规范了官员的等级和职务,还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古代官服

•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
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 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 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 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 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这 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 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清代官服原则上都 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 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 武官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 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 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xiè zhì。
•
•谢谢观赏~•
• 清末服饰尤为繁杂,依官位大小不许滥用。 仅就其袍、服来说,有蟒袍和补服。蟒袍, 是官员穿的上面绣有蟒形的长袍。一品至 三品是九蟒五爪;四至六品是八蟒五爪; 七品至九品(及未入流)为五蟒四爪。
• 补服,是加在蟒袍之外的外褂,正中用金线绣织 鸟兽形的正方图案。 • 文官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 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鸬鹚,七品鸂鶒 xī chì , 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 • •
鱼袋 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始,赐五品以上官员鱼袋,饰以金银,内装鱼 符,出入宫庭时须经检查,以防止作伪。武则天时,曾改佩鱼为佩龟。三品 以上穿紫衣者用金饰鱼袋,五品以上穿绯衣者用银鱼袋,此即为“章服制 度。” 至宋代,不再用鱼符,而直接在袋上用金银饰为鱼形。 亲王有被赐以玉鱼者。金鱼袋紫色衣称为“金紫”,银鱼袋绯色衣称为 “银绯”,一旦受赐,十分荣耀。 官员出京外任或作使臣时,还可“借紫”、“借绯”,即借用比原先高一 等的章服。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被赐以银色袋及绯色公服。
中国古代官服制度

中国古代官服制度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
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
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
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
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
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
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
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流行,女服色彩艳丽。
五代十国享祚日浅,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
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
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紫衫、毛衫、葛衫、鹤氅等。
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
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
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
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
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
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
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
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
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
宫廷汉服与等级制度

宫廷汉服与等级制度一、西汉后宫等级:1、西汉时期,皇后及其以上等级:皇上的奶奶:太皇太后皇上的母亲:皇太后皇上的正妻:皇后皇后称“中宫”皇上的妾全都被称呼为:夫人(夫人只是称呼,不是职位)2、西汉时期,比皇后低的等级,从高到低:昭仪→婕妤(又名“倢伃”)→娙娥→傛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上家人子、中家人子。
从昭仪到夜者一共14等级。
汉元帝设立昭仪。
汉武帝设立:婕妤、娙娥、傛華、充依。
西汉选官婢年纪8岁以上,35岁就出嫁。
二、东汉后宫等级:皇后→贵人→美人→宫人→采女东汉皇帝选妃范围:在洛阳寻找13岁以上,20岁以下的美女。
三、汉朝20级爵位,从低到高:公士、上造、簪褭(又名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侯(又名关内侯)、列侯(又名彻侯、通侯,原名彻侯,为了避汉武帝的讳,于是称之为通侯或列侯)《汉书卷97上外戚传第67上》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適稱皇后,〔一〕妾皆稱夫人。
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
〔二〕至武帝制婕妤、娙娥、傛華、充依,各有爵位,〔三〕而元帝加昭儀之號,〔四〕凡十四等云。
〔五〕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婕妤視上卿,比列侯。
娙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
〔六〕傛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七〕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八子視千石,比中更。
〔九〕充依視千石,比左更。
〔一0〕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
〔一一〕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
〔一二〕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
〔一三〕少使視四百石,比公乘。
〔一四〕五官視三百石。
〔一五〕順常視二百石。
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皆視百石。
〔一六〕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視有秩斗食云。
〔一七〕五官以下,葬司馬門外。
師古曰:「除皇后,自昭儀以下至秩百石,十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时官服有明显的等级制度,但直到明朝才出现了一个大变化。
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最狠的皇帝之一,官员的衣服自然也不能乱穿的,于是出现了“补子制度”。
“补子”,就是明清时期在官服的前胸及后缀,用金线或彩丝锈成的图象徽识。
补服是明代最具特色的装束,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补服形式各朝有不同。
明代类袍,盘领右衽,长袖施缘;清代比袍短,又类似褂,但略长,其袖端平,对襟。
因此,补服又称补褂。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鵣,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虎,四品绣豹,五品绣熊罴,六品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杂职未入流绣练鹊
风宪官绣獬(风宪官即御史监察官,黄案。
)
不过黄强先生认为,补子纹样到了明代中期及后期,文职官吏尚能遵守,武官则有不遵循者,如武职品官后期补子概用狮子,也不加以禁止。
麒麟补子原为公、侯、伯、驸马、一品武官专用,后来锦衣卫至指挥、事而上也有服用麒麟补子者。
明武宗正德年间,滥用麒麟补子,甚至波及中低级官员。
这实际是朝代纲纪紊乱的结果。
至嘉靖年间、崇祯年间,又重行申饬,禁止僭越官职品服。
此外,明代尚有葫芦、灯景。
艾虎、鹊桥、阳生等补子,乃是在品服之外的一种补子,是随时依景而任意为之的。
在中国古代,清朝人的服饰和发型是最有意思的。
满族人建立大清政权后,要求剃发易服,但在某些方面却保留了前朝的一些东西,补服即是其中之一。
清朝区别官品级的标志比明朝还多,有冠服(以顶珠区别)、蟒袍(以所织蟒纹、
蟒爪之数区别)、马褂(以黄马褂为贵,非特赐不得服)以及补子等。
清代的补子在纹样、标识上与明代比较是有变化的。
《清会典图》有详细的规定,兹抄录如下:
皇子龙褂,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五肩前后各一,间以五采云。
亲王补子,绣五爪金龙四团,两肩行龙,色用石青,凡补服,服色都如此。
郡王,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
贝勒,绣四爪正蟒二团,前后各一。
贝子,绣四爪行蟒二团,前后各一。
辅国公和硕额附、民公、侯、伯的补服,与贝子相同。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鵣,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
未入流补服制同。
都御史绣獬豸,副都御史、给事中、监察御史、按察史,各道补服,制同
武官:一品绣麒麟,镇国将军、郡主额附子,补服制同。
二品绣狮子,辅国将军、县主额附子,补服制同。
三品绣豹,奉国将军、郡君额附一等侍卫,补服制同。
四品绣虎,奉恩将军、县君额附二等侍卫,补服制同。
五品绣熊,乡君、额附三等侍卫,补服制同。
六品绣彪,蓝翎侍卫,补服制同。
七、八品绣犀。
九品绣海马。
神乐暑有文、武生。
武生袍,销金葵花,无补子,文生袍有补子。
不过袍子样式与文武官补服有区别,主要是袖口。
和乐生袍服,红缎为之,前后方澜,绣黄鹂,从耕农官,补服绣采云捧日。
图:清代一品文官仙鹤补子实物图案,明显比明代的色彩更丰富
清代的补子很华丽,有闪金地蓝、绿深浅云纹,间以八宝、八吉祥的纹样。
四周加片金缘如禽鸟大多白色,兽类如豹则用橙黄的豹皮色等。
明、清两朝“补子”的区别,黄强先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明代补子大致为正方形,据上海松江县诸纯臣夫妇墓出土的武官补子实物测量,高36·5厘米,宽34厘米。
清代贝子以上皇亲,补子用圆形,绣龙蟒,其余皆方形,尺寸比明代略小,在29厘米间。
明代补子是织在大襟袍上,因此明朝补子前后都是整块。
而清朝补子由于是缝在对襟褂子上,前片都在中间剖开,分成两个半块。
明朝的补子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用金线盘成各种规定的图案,无彩绣蟒的比较少见,四周一般不用边饰。
清朝补子则大多用彩色,底子颜色很深,有绀色、黑色及深红,补子周围全部饰有花边。
明代文官补子除风宪官、二品锦鸡谱、三品孔雀谱外,其余的禽兽织绣为一对。
而清朝的补子是单只。
说到这里,网友应该很清楚了,明清官服上绣的不是仙鹤、锦鸡这些禽类图案,就是麒麟、狮子这些兽类图案。
自然,“衣冠禽兽”的说法就此就出现了,一开始是文武官员的统称,服装上有禽兽是地位的象征,是一种荣耀。
但后来词性变了,成为讥骂为官不尊者的专用术语。
那么,这个与武则天有什么关系?原来,服饰上的等级制度并非明代的创造。
柳诒征编著的《中国文化史》称,“虞舜欲观古人之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于是衣裳之文绣,盛行于中国者数千年。
”以服饰别等差,其历史颇为久远,至少在西周就已形成了服色等差的制度。
唐、宋时期主要以服色来区分宾品官等级,但尚不足以将各种等级差别明确表现出来。
于是武则天当政时颁命绣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可见,“衣冠禽兽”的始作俑者是武则天,而不是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继承了武则天的思维。
洪武三年(1370)正式制定,龙纹成为皇帝衣礼仪制度的专用图案。
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常服用补子分别品级,文官绣鸟,武官绣兽。
何以以鸟兽为徽识,道理很简单,既然皇帝以龙为代表,文武百官自然该以禽兽比拟,方好“百兽率舞”了,于是,文臣武将只能以一种特定的动物为标志,把它绣在前胸及后背的两块织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