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的归趋及残留——原理详解
除草剂原药的残留分析方法及检测技术研究

除草剂原药的残留分析方法及检测技术研究摘要: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民对高产高效农作物的需求增加,除草剂的使用日益广泛。
然而,除草剂的残留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研究除草剂原药的残留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以便确保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1. 引言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大规模农作物种植的普及,农药的广泛使用助力了农业的发展。
除草剂作为一种重要的农药类型,可以有效地杀除杂草,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然而,除草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也不容忽视。
因此,研究除草剂原药的残留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除草剂原药的残留分析方法2.1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除草剂原药残留的检测。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准确度高。
在该方法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样品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检测。
通过选择合适的柱和检测条件,可以实现对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原药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
2.2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C)通过样品中化合物的蒸发和分离,利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
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快速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挥发性溶剂的检测。
然而,该方法对于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不适用,且需要样品预处理过程,增加了操作复杂度。
2.3 质谱联用技术质谱联用技术(MS)结合了质谱仪和色谱仪的优势,可以实现对除草剂原药及其代谢物的快速有效检测。
这种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分辨率等优点,可以用于复杂样品矩阵中微量目标分析物的检测。
3. 除草剂原药的检测技术3.1 抗体法抗体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特点。
该方法利用抗体与目标物质结合并产生特异性反应,通过检测这种反应来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检测。
然而,抗体法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抗体稳定性、交叉反应等因素的限制。
3.2 光谱法光谱法利用样品中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或发射进行分析。
除草剂原理

除草剂原理
除草剂,又称除草药,是一种能够杀灭或抑制杂草生长的化学药剂。
其原理是
通过影响杂草的生长和代谢,最终导致其死亡。
除草剂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杂草,保护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除草剂的原理。
首先,除草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影响杂草的生长激素,另一
种是通过影响杂草的光合作用。
对于影响生长激素的除草剂,其原理是通过模拟植物生长激素的作用,干扰杂草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杂草死亡。
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除草剂,则是通过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阻断其能量来源,使杂草无法维持生存。
其次,除草剂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杂草种类和生长环境来进行。
对于不同的杂草,选择不同的除草剂,可以取得更好的除草效果。
同时,除草剂的使用也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比如气温、湿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除草剂的喷洒效果。
除草剂的喷洒方法也是影响除草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除草剂的喷
洒应在杂草生长期内进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除草效果。
此外,除草剂的喷洒应注意避免对农作物造成伤害,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喷洒器具和调整喷洒时间来减少对农作物的影响。
最后,除草剂的使用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来进行,避免过量使用
或者错误使用导致不良后果。
同时,对于不同的农作物和生长环境,也需要选择合适的除草剂种类和使用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除草效果。
总的来说,除草剂的原理是通过影响杂草的生长和代谢,最终导致其死亡。
除
草剂的选择、喷洒和使用方法都会影响除草效果,因此在使用除草剂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操作,以取得最佳的除草效果。
农药残留的原因、危害与控制

农药残留的原因、危害与控制农药残留,是农药使用后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农药残留原因农药性质与农药残留现已被禁用的有机砷、汞等农药,由于其代谢产物砷、汞最终无法降解而残存于环境和植物体中。
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和它们的代谢产物化学性质稳定,在农作物及环境中消解缓慢,同时容易在人和动物体脂肪中积累。
因而虽然有机氯农药及其代谢物毒性并不高,但它们的残毒问题仍然存在。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施用后,容易受外界条件影响而分解。
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存在着部分高毒和剧毒品种,如甲胺磷、对硫磷、涕灭威、克百威、水胺硫磷等,如果被施用于生长期较短、连续采收的蔬菜,则很难避免因残留量超标而导致人畜中毒。
另外,一部分农药虽然本身毒性较低,但其生产杂质或代谢物残毒较高,如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属致癌物,三氯杀螨醇中的杂质滴滴涕,丁硫克百威、丙硫克百威的主要代谢物克百威和3-羟基克百威等。
农药的内吸性、挥发性、水溶性、吸附性直接影响其在植物、大气、水、土壤等周围环境中的残留。
温度、光照、降雨量、土壤酸碱度及有机质含量、植被情况、微生物等环境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药的降解速度,影响农药残留。
使用方法与农药残留一般来讲,乳油、悬浮剂等用于直接喷洒的剂型对农作物的污染相对要大一些。
而粉剂由于其容易飘散而对环境和施药者的危害更大。
任何一个农药品种都有其适合的防治对象、防治作物,有其合理的施药时间、使用次数、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
合理施用农药能在有效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农药对农副产品和环境的污染,而不加节制地滥用农药,必然导致对农产品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
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对健康的影响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引起的食物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事故。
除草剂的原理

除草剂的原理
除草剂,又称除草药,是一种用于防除杂草的化学药剂。
它可以有效地控制或杀死一些对农作物有害的杂草,从而保障农作物的生长。
那么,除草剂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首先,除草剂的原理是通过影响杂草的生长和代谢来实现除草的目的。
它可以干扰杂草的生长素合成,阻碍杂草的细胞分裂和伸长,从而导致杂草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除草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抑制光合作用,除草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干扰杂草的光合作用,影响其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导致杂草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最终导致杂草枯萎死亡。
2. 干扰生长素合成,除草剂中的化学物质可以影响杂草的生长素合成,阻碍其生长和发育,使杂草无法正常生长,最终死亡。
3. 破坏细胞膜,除草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破坏杂草的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渗,细胞死亡,从而实现除草的效果。
除草剂的原理是通过以上几种作用机制来影响杂草的生长和代谢,从而达到除草的效果。
但是,除草剂也需要谨慎使用,因为除草剂对农作物和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除草剂时,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期和杂草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总的来说,除草剂的原理是通过影响杂草的生长和代谢来实现除草的目的,它可以通过抑制光合作用、干扰生长素合成和破坏细胞膜等作用机制来达到除草的效果。
在使用除草剂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除草剂,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以确保除草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怎么去除除草剂的残留(除草剂除掉的不只是草还有美丽人生)

怎么去除除草剂的残留(除草剂除掉的不只是草还有美丽人生)我们先认识一下除草剂:有机化学除草剂时期始于1932年选择性除草剂二硝酚的发现。
20世纪40年代2,4-滴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有机除草剂工业的迅速发展。
1971年合成的草甘磷,具有杀草谱广、对环境无污染的特点,是有机磷除草剂的重大突破。
加之多种新剂型和新使用技术的出现,使除草效果大为提高。
1980年时世界除草剂已占农药总销售额的41%,超过杀虫剂而跃居第一位。
一、根据作用方式分类(1)选择性除草剂:除草剂对不同种类的苗木,抗性程度也不同,此药剂可以杀死杂草,而对苗木危害程度较小。
(2)灭生性除草剂:除草剂对所有植物都有毒性,只要接触绿色部分,不分苗木和杂草,都会受害或被杀死。
主要在播种前、播种后出苗前、苗圃主副道上使用。
如草甘膦等。
二、根据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情况分类(1)触杀型除草剂:药剂与杂草接触时,只杀死与药剂接触的部分,起到局部的杀伤作用,植物体内不能传导。
只能杀死杂草的地上部分,对杂草的地下部分或有地下茎的多年生深根性杂草,则效果较差。
如除草醚、百草枯等。
(2)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药剂被根系或叶片、芽鞘或茎部吸收后,传导到植物体内,使植物死亡。
如草甘膦、扑草净等。
(3)内吸传导、触杀综合型除草剂:具有内吸传导、触杀型双重功能,如杀草胺等三、按使用方法分类(1)茎叶处理剂:将除草剂溶液兑水,以细小的雾滴均匀的喷洒在植株上,这种喷洒法使用的除草剂叫茎叶处理剂,如盖草能、草甘膦等。
(2)土壤处理剂:将除草剂均匀地喷洒到土壤上形在一定厚度的药层,当杂草种子的幼芽、幼苗及其根系被接触吸收而起到杀草作用,这种作用的除草剂,叫土壤处理剂,如西玛津、扑草净、氟乐灵等,可采用喷雾法、浇洒法、毒土法施用。
(3)茎叶、土壤处理剂:可作茎叶处理,也可作土壤处理,如阿特拉津等。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1)无机化合物除草剂:由天然矿物原料组成,不含有碳素的化合物,如氯酸钾、硫酸铜等。
除草剂在环境中消失途径

除草剂在环境中消失途径作为人工合成的化学品的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后,在防治杂草的同时,必然进入生态环境中,了解除草剂在环境中的归趋不仅对合理、安全使用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与避免污染也是必要的。
1物理过程(1)挥发挥发是除草剂从固态或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由于挥发使除草剂从土壤表面迅速消失,不仅降低除草效果,而且还易伤害敏感作物。
除草剂的挥发决定于化合物的物理特性与环境条件。
饱合蒸气压高的除草剂,其挥发作用强,在现有各类除草剂中以二硝基苯胺类化合物的挥发性最强,其次是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
温度与湿度是影响除草剂挥发的重要环境因素,低温条件下,挥发作用缓慢,高温时挥发迅速。
温度愈高,化合物的饱合蒸气压愈大,因而挥发性也愈强。
除草剂的挥发是结合水分的蒸发作用而进行的,因而挥发作用的强弱与土壤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
土壤含水量高时,水分子与除草剂分子竞争土壤吸附表面,使除草剂在土壤溶液中呈游离态,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挥发于大气中;当土壤含水量低时,土壤胶体强烈吸附除草剂分子,使挥发性显著下降。
如将氟乐灵喷洒于士表后,在30℃、24小时内的挥发量是:土壤湿度1%时•,挥发量为17%;土壤湿度14%时,挥发量为42%;土壤湿度26%时,挥发量为70%;土壤湿度33%时,挥发量高达94%。
凡是饱合蒸汽压高、挥发性强的除草剂在喷药后,需及时耙地,将药剂混拌于土壤中,以增加吸附表面,降低温度,避免受气流的影响,以达到控制挥发、保证除草效果的目的。
高挥发性除草剂二硝基苯胺类及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在生产上均采用混土施药法。
此外,施药后也可以通过喷灌,使药剂随水下渗以防止挥发。
一般喷水量以充分湿润7-10厘米土层为宜,喷水太少反而会增加气化损失。
(2)淋溶除草剂在土壤中随水移动称为淋溶。
由于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方向不同,故除草剂可以向下、向上以及横向移动。
通常,在降雨和灌溉后,随着水分渗透,除草剂在土壤中主要向下淋溶。
除草剂的原理

除草剂的原理
除草剂是一种用于去除杂草的化学物质,它的原理是通过抑制杂草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从而达到除去杂草的效果。
除草剂通常是由一种或多种活性成分组成,这些成分可以通过影响杂草体内的生物过程来实现除草的作用。
除草剂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杂草体内,如通过叶片表面吸收、根部吸收或经由杂草叶片的切割等,然后在杂草体内发挥作用。
一般来说,除草剂会以一种或多种方式影响杂草体内的细胞代谢或生理功能,从而导致它们的生长受到抑制。
具体来说,除草剂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光合作用抑制:除草剂的某些成分可以干扰杂草叶绿素对光合作用的利用,从而降低杂草的能量供应和生长速度。
2. 细胞分裂抑制:一些除草剂的成分可以阻碍杂草细胞的分裂过程,从而阻止其生长和增殖。
3. 蛋白质合成抑制:除草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干扰杂草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使其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
4. 激素调节:部分除草剂通过模拟或阻断杂草体内的激素信号传导,影响杂草的生长、繁殖和营养摄取。
需要注意的是,除草剂一般只对杂草有杀灭或控制作用,对于其他作物或有益植物应谨慎使用。
正确使用除草剂需要遵循相
关的使用说明和安全操作规范,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防除多年生杂草除草剂使用技术要点除草剂除草原理与棉田常见杂草防除措施

防除多年生杂草除草剂使用技术要点除草剂除草原理与棉田常见杂草防除措施近年来,由于播种方式与灌水方式的改变,杂草的危害越来越大,特别是禾本科与茄科(龙葵)及旋花科(田旋花)杂草,并且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大,杂草防除劳动强度增加。
为此,针对除草剂除草的原理及杂草的习性,探索适合新疆地区的杂草防治方法。
1除草剂除草原理农作物与杂草同属高等植物,化学除草剂必须有特殊的选择性,才能安全有效地在农田使用。
有些除草剂对植物的杀伤力具有选择性,有些虽然不具备选择性或选择性不强,但可以利用它们的某些特点或农作物与杂草之间的某些差异,采用恰当的施药方法,也能达到安全除草的目的。
1.1利用形态差异除草有些化学除草剂是利用杂草和农作物形态上的差异来防除杂草的,如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差别很大,单子叶植物叶片窄小且直立,表面角质层和蜡质层较厚,表面积小,药液难以附着,即使附着也不易吸收;双子叶植物叶片宽,表面角质层和蜡质层较薄,表面积大,药液易附着,而且吸收的药液多。
即单、双子叶植物由于形态的差异性,为化学除草剂提供了选择性,当农作物是单子叶植物,而杂草是双子叶植物时,就可以施用喷洒在叶片上的化学除草剂来防除杂草。
1.2利用生理差异除草植物的茎叶或根系在对除草剂的吸收与输导上有很大差异性。
从茎叶的吸收来看,除草剂主要是通过叶的角质层进入植株内。
角质层的基本成分是类脂,其中还有亲水性很强的果胶质束和开放的小孔。
对于亲水性除草剂,则是通过含水的小孔进入植株内。
农作物与杂草在吸收与输导上存在差异时,就可以被利用来防除杂草。
这类化学除草剂主要是利用农作物与杂草对除草剂在吸收与传导上的差异性来防除杂草,称为生理选择性除草剂。
1.3利用位置差异除草有些化学除草剂对农作物有毒害,可利用植物根系在土层中分布的深浅不同或植物生长点高低的差异而达到安全有效除草的目的。
在作物播种后出苗前,用化学除草剂处理土壤,药剂仅在土壤1~2 cm 表土层形成处理层,这一处理层恰好又是大多数杂草种子的萌发层,一旦杂草种子萌发,就会接触到药剂而被杀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草剂的归趋及残留——原理详解
现今,除草剂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农业领域,但是在不断的使用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除草剂的归趋与残留。
1.挥发
挥发作用是那些蒸汽压较高的除草剂(如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氰基甲酸酯类)从土壤中消失的主要途径之一。
挥发作用可使除草剂从土壤表面迅速消失,而使除草作用下降。
如土壤喷施氟乐灵后,如果不立即混土,氟乐灵会大量挥发掉,使得除草效果差。
另外,挥发作用还可能造成飘移药害,如喷施2.4-D丁酯,其蒸汽极易飘移出施药区,对邻近的敏感作物(如棉花、瓜类、蔬菜)造成药害。
2.淋溶
淋溶是除草剂随着水流在土壤中移动的现象。
除草剂在土壤中淋溶移动方向主要是向下。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淋溶作用影响到它的除草效果,同时也影响到对作物的安全性。
淋溶可能使除草剂从浅层杂草根区到较深的作物根区而降低除草效果,并造成作物药害。
淋溶作用使除草剂移动到深层土壤中而污染地下水。
除草剂淋溶作用大小受除草剂水溶性和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和降水量的影响。
水溶性高的除草剂淋溶性强;除草剂在沙性、孔隙大、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中的淋溶大于在粘性、致密、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的淋溶。
除草剂淋溶量与降雨量成正相关。
3.径流
径流是指除草剂随着雨水或灌溉水在地表水平移动。
径流主要发生在水田和坡地。
径流是除草剂进入河流、湖泊的主要途径。
4.吸附与解吸附
土壤含有大量的无机胶体(粘粒)和有机胶体(腐植质),具有极大的界面。
它能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吸附除草剂分子。
吸附作用又可分为可逆吸附和不可逆吸附。
不可逆吸附使除草剂丧失除草活性,可逆吸附则可防止除草剂迅速从土壤消失,保持残留活性。
因为被吸附的除草剂不易挥发、淋溶和降解。
5.光解
有很多除草剂对光敏感(主要是紫外线),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分解而失活。
如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极易光解。
为了防止这类除草剂的光解,提高除草活性,喷施后立即混土,避免被光照射。
对大多数除草剂来说,光解不是它们在环境中消失的主要途径。
6.化学降解
除草剂能与土壤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消失。
这些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形成非溶性盐和络合物。
其中水解是最主要的。
7.微生物降解
微生物降解是有些除草剂在土壤中降解的主要途径。
参予除草剂降解的微生物有真菌、细菌和放线菌。
微生物降解的途径有脱卤、脱烷基化、水解、氧化、羟基化、环裂解、硝基还原等。
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有一个滞后期,即在初期,除草剂的降解速度极慢,过一段时
间后,降解才迅速加快(图5-5-2)。
这一个滞后期是由于在除草剂使用初期,可降解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群还未建立。
在除草剂的诱导下,微生物种群才逐渐扩大,种群建立后除草剂的降解迅度加快。
连续多年施用某种除草剂可使得土壤中降解这种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群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使得这种降解滞后期缩短,甚至消失。
这样降低土壤处理除草剂的持效期,从而降低除草效果。
8.植物吸收
植物吸收也是除草剂从土壤中消失的途径之一。
被植物吸收的除草剂在植物体内可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环化、环的裂解、共轭等作用而消失。
被吸收的除草剂也可随着作物收割被移出农田。
9.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影响到除草剂的持效性和对环境的安全性。
从防除杂草的角度,除草剂应具有一定的残留期,残留期太短,除草效果不好,残留期太长,又会造成下茬作物的药害。
但从环境的角度,除草剂的残留期越短越好,除草剂太稳定,不易降解,在环境中的残留量大,污染环境。
如莠去津,在环境中较稳定,对地下水的污染严重。
除草剂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主要由它本身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所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不同除草剂在土壤中稳定性相差甚远。
如敌稗在土壤中极易被降解,无残留活性,而有的除草剂,如甲磺隆、绿磺隆、广灭灵、普施特和莠去津在土壤中的残效期极长,被称为长残效除草剂。
这些长残效除草剂易造成对下茬敏感作物的药
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