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正式报告

滑坡正式报告
滑坡正式报告

第一章概述

一、工程概况

子洲至靖边段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GZ35)青岛~银川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省高等级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段高速公路的修建,对改善陕北地区交通环境,促进和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

该段公路目前处于施工建设阶段。2005年7月,K130+460~760天云煤矿改线段,路基侧边坡开挖过程中,由于施工放炮及连续暴雨等因素,导致K130+460~760段基岩以上3-6级边坡失稳滑塌,后经重新刷坡处理该段目前已处于稳定状态,刷坡后共分十六级边坡,每级边坡高7-10m,平台宽4-8m,综合坡率约为1:1.75(见附录照片1)。2006年6月,K130+575.3~744.7段已施工完毕的高边坡3-6级边坡又产生局部滑塌,并产生错台裂缝,错台高度2-3m,为保证6级以上边坡稳定,防止产生边坡整体失稳,受院经营室委托,我通盛岩土公司对该滑坡进行了勘察,通过本次勘察确定了滑坡的范围和规模,评价其稳定性,提出了治理建议。

二、目的与任务

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查明滑坡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滑坡体的结构,滑动面、滑动带的位置,分析滑坡的成因及演化过程,评价和预测滑坡的稳定性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分析边坡的稳定性,为整个边坡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具体任务有:

(1)在充分搜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及研究分析原线路勘察设计文件、施工文件的基础上,分析掌握滑坡的自然地质背景条件;

(2)查明勘察区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提供各地层岩性及滑坡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3)查明滑坡体的分布范围、形态、规模、类型,分析滑坡空间分布特征;

(4)查明滑坡体厚度、滑面埋深及展布特征,提供滑面(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5)在综合分析滑坡形成条件,产生机理及运动模式的基础上,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6) 对滑坡防治提出经济技术合理的建议措施。

三、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工作依据和执行的规范、规程、技术标准及要求有:

1.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2.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3.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

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6.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7.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8.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10.《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

11.《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四、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以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和室内试验为主,并辅以工程测量(包括1:1000地形图测量、断面测量及定点测量)、挖探等多种现场勘测手段进行工程勘察,对所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工程测量采用尼康牌全站仪完成;钻孔采用一台XY-100型和一台XY-150型岩芯钻机完成,对土体部分完全采用干钻,取土用薄壁取土器;探井布置在滑坡周界,以便揭露滑带;室内对所取滑体和滑带土做了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及抗剪强度试验。所布置的勘察工作量查明了该滑坡的分布范围、地质条件、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完成实物工作量详见“勘察工作量统计表”表1。

表1 勘察工作量统计表

五、勘察工作概况

勘察工作是在院总工办、经营室统一安排下,由陕西通盛岩土工程公司承担完成。外业工作于2006年9月20日开始,10月13日结束,我院总工办和岩土公司领导对本项目非常重视,勘察工作前期及外业验收期间到现场指导和解决疑难地质问题,对保证勘察质量和勘察资料的准确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于2006年10月中旬完成报告的编写,及时为设计部门提供了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

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

一、自然地理

工作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魏家楼乡天云煤矿对面,处于正在建设中的子靖高速公路K130+460-760左侧。

滑坡所在地属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且昼夜温差较大,春季多大风扬沙天气,沙尘暴时有发生。据地方气象部门资料,勘察区多年平均气温 6.5o C,一月平均气温-8.9o C,七月平均气温22.5o C,极端最高气温

35.9o C,极端最低气温-17.3o C;多年平均降水量300~500mm,最大年降水量802.4mm,最小年降水量140.3mm,雨季多在七、八、九三个月,多以雷阵雨和暴雨形式发生,多年平均蒸发量1800~2200mm,是降水量的5倍;滑坡勘察区内多年平均风速3.1m/s,最大风速可达17.9m/s;季节性冻土深度0.7~1.0m。

滑坡勘察区主要水系蚂蚁河属黄河二级支流大理河的支流,年平均水位较低,但雨季易发洪水,冲蚀两岸较严重。

二、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滑坡所在地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冲沟发育,切割强烈,沟谷多呈“V”形,基岩外露,谷坡较陡,25o~65o,水土流失严重。黄土梁峁与河谷相对高差达150余米。

滑坡地貌明显,上部有圈椅状滑坡壁,坡面呈台阶状,上部陡,中下部变缓。

(二)地层岩性

勘察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更新统滑坡堆积层(Q4del),上更新统风积马兰黄土(Q3eol)、中更新统风积离石黄土(Q2eol)、中更新统河流三、四级阶地冲积层(Q2al),其下局部下伏中侏罗系直罗组(J2z)灰色、浅绿色泥岩-砂岩,细粉砂岩夹泥岩互层等,产状较平缓,倾角2o~5o,分布在河谷两岸,构成了滑坡中前部的滑床。各时代的地层特点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4)

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层(Q4del)。主要分布在第四系中更新统风积离石黄土(工作区主要地层)与第四系中更新统河流三级阶地冲积层、中侏罗系直罗组泥岩-砂岩与过渡的斜坡地带。成分以浅黄色粉性黄土状土、棕红色古土壤为主。土质不均匀,结构松散,可塑~硬塑状态。

2.第四系上更新统(Q3)

岩性为风积的马兰黄土(Q3eol)。主要分布在该边坡上部,厚约10-15m,颜色以浅黄色为主,局部灰白色,粉粒含量较高,具大孔隙,结构疏松,垂直裂隙较发育。其下与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黄土整合接触。

3.第四系中更新统(Q2)

根据钻探及工程地质调绘可知勘察区分布的中更新统地层主要为风积离石黄土(Q2eol)、河流三级阶地冲积层(Q22al)、河流四级阶地冲积层(Q21al)。分述如下:

(1)、中更新统风积离石黄土(Q2eol)

主要分布在三级至十五级边坡范围内,并夹有2-3层古土壤,颜色以浅黄色为主,粉粒含量较高,夹杂少量粘粒、黑色斑点及白色菌丝,结构较密实,可塑~硬塑状态。其下与中更新统河流三级阶地冲积层(Q2al)、中侏罗系直罗组(J2z)泥岩-砂岩层不整合接触。

(2)、中更新统河流三级阶地冲积层(Q22al)

该层在边坡三级至十一级边坡范围内呈不连续分布,成分以圆砾土及亚砂土为主,颜色较杂,厚度5~8m,夹有锈黄色斑点,弱胶结,结构致密,呈坚硬~硬塑状态。其下一般与中侏罗系直罗组(J2z)泥岩-砂岩层整合接触。

(3)、中更新统河流四级阶地冲积层(Q21al)

该层在十级至十五级边坡范围内呈不连续分布,成分以圆砾土及亚砂土为主,颜色较杂,厚度0~30m,夹锈黄色斑点,弱胶结,结构致密,呈坚硬~硬塑状态。

4.中侏罗系直罗组(J2z)

根据钻探可知,该层主要为中侏罗系直罗组泥岩及砂岩。上部泥岩全-强风化,多呈浅绿色,层状结构;弱风化砂岩多呈浅绿色-灰绿色,块状结构,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总体上产状较平缓,倾角2o~5o,直接出露地表,构成了滑坡中前部的滑床。

(三)地质构造与地震

滑坡勘察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稳定地块区,属陕甘宁盆地的一部分,褶皱、断裂不发育,地块隆起是其主要表现特征,地震活动较少,总体上表现出地块较强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未发现有断裂带。

勘察区地震活动相当微弱,据历史记载仅发生过4~6级地震,且分布零散。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陕西省活动性构造与地震震中分布图》,勘察区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场地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T=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0.05g。

(四)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下水含水层的岩性、赋存状态和水动力学等特征,勘察区地下水可分为黄土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二种。

1.黄土孔隙裂隙水

勘察区黄土层地下水量极小,以上层滞水为主,虽然钻孔及挖探均未发现地下水,但根据调查,在路线两侧局部地段存在黄土陷穴,其周边黄土存在上层滞水的可能性极大。含水岩组的特性决定了本层地下水富水性差,分布极不稳定。2.基岩裂隙水

主要赋存在中侏罗系泥岩-砂岩层的节理、裂隙中。赋水性与岩体节理、裂隙的大小、密度、以及连通性等密切相关,分布不均匀,主要取决于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上部全-强风化泥岩层节理裂隙较发育,接受补给条件有利,因此富水性较好,其下微风化砂岩层则富水性较差,总体上看,勘察区基岩裂隙水基本上以点滴状下渗,下渗面不连续。说明该类型地下水贫乏。

第三章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一、滑坡形态

该滑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魏家楼乡天云煤矿对面。整体上形态呈“簸箕”形(见照片1及附件工程地质平面图),滑坡后缘高程为1099.71m,前缘高程为1073.32m,高差约27.0m。路基三级边坡切削滑坡前缘,边坡坡度约为45?。滑坡前缘宽度约为76.0m,顺主滑方向长约50.0m,滑体最大厚度约为14.0m,体积约

2.1?104m3,为一中型土质滑坡。

二、滑体岩土特征

由滑坡上钻孔ZK2-1、ZK2-2及探井柱状图可知(见附件),组成滑坡体的岩土沿深度范围可以分为三层。上层为黄土状土(原黄土),多呈浅黄色,厚度5.0~7.0m,滑体前缘最薄处约3.0m,中间约6.7m,后缘最厚处约8.0m,垂直裂隙发育,岩性呈可塑~硬塑状态,结构较松散,钻孔岩芯呈散块状,夹有少量植物根

系及黑色斑点,粉粒含量较高;中层黄土状土(原古土壤),褐黄-棕红色,厚度约2m ,硬塑状态,结构致密,钻孔岩芯呈柱状,夹有白色菌丝及少量钙质结核;下层又为浅黄色黄土状土(原黄土),厚度在1.0~3.0m 之间,硬塑状态,结构致密,钻孔岩芯呈散块-短柱状,夹杂黑色斑点及白色菌丝,ZK2-2该层下部可见砾石及泥砂岩层,但ZK2-1揭示该层下部缺失砾石层,分析认为是由于滑坡造成此处砾石层被推出。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见表2。

根据钻孔及探井所揭露的滑动面位置,可以推断出该滑坡的滑动面剖面形状

为近似圆弧形,滑坡前缘大致与基岩面紧密接触。

照片1

三、滑坡变形破坏与成因分析

根据野外调查和勘探,该滑坡是在边坡重新刷坡完毕后,发生连续暴雨,雨水沿土体表面垂直裂隙及落水洞下渗而引发的。滑坡产生后,边坡中上部出现错台裂缝,错台高度达2-3m ,严重威胁到了路基安全;坡体表层也出现了弧形的张

拉裂缝,裂缝宽度0.5~3cm ,深度1~6m ,个别裂缝已深入至强风化基岩中(见附录照片6)。

从总体上来看,造成滑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坡体结构是形成滑坡的物质基础。上覆黄土,下伏伏泥岩-砂岩是易滑坡地层,本边坡上部黄土易渗水,下部泥岩相对隔水,从而形成滑动带,使其具备了滑坡的条件。

2、连续暴雨是滑坡产生的直接诱因。

3、高边坡开挖过程中,由于放炮及土方开挖等工程因素,造成土体结构松动,边坡前缘形成高陡临空面,边坡土体发生应力重分布,是形成滑坡的另一重要因素。

表2 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第四章 滑坡稳定性评价

一、滑坡区域稳定性评价

1、定性评价

现场调查表明,滑坡体所反应的宏观变形迹象已很明显(附录照片),主要是

由于以前爆破施工刷坡及连续暴雨而造成的。坡体后缘错台裂缝不断扩展和下挫,前缘土体有被推出顺坡滑落的现象,均反应了该滑坡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对公路建设已造成直接威胁。 2、稳定性计算 2.1计算方法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推荐的滑坡稳定性计算公式计算本滑坡的稳定系数。

∑∏∑∏-=-=-=-=+??

?

??+???

??=1111

11n i n n i j j i n i n n i j j i S T T R R F ψψ (1)

其中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n i i i n i

j j

i i i i i j w T w N L c u N R θθ?ψψψψψ

?θθθθψsin cos tan )(.......tan sin cos 1

2111

11==+-==---=-++-=+++∏

式中: F s —稳定系数;

w i —第

i块段滑体所受的重力(kN/m);

R i —作用于第

i块段的抗滑力(kN/m);

T i —作用于第i块段的滑动分力(kN/m); c i —第i块段土的粘聚力(kPa);

?i —第i块段土的内摩擦角(?);

L i —第i块段滑动面长度(m)。 滑坡推力计算公式为:

1sin cos i i i i i i i i i E kw E w c L αψα-=+- (2)

式中: E i —第i 块剩余下滑力(kN/m );

E i-1—第

i -1块剩余下滑力(kN/m);

k —安全系数;

其余参数同前。

若所得某条块的滑坡推力为负值时,说明自该条块以上的滑体是稳定的,并考虑其对下一条块的推力为零。 2.2滑坡稳定性计算

选取滑坡主剖面计算稳定性,计算分块见图1。

图1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分别计算正常工况(天然状态)和非正常工况Ⅰ(饱水状态)下滑坡稳定性及滑坡推力。利用极限平衡法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一般要提供滑坡土体的重度,滑动面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该滑坡为土质滑坡,滑体土土质比较均匀,天然状态下滑体土的重度参考土工试验成果取18 kN/m 3;饱水状态下滑体土的重度取22kN/m 3。

滑面强度参数取值根据土体室内试验值及反算综合考虑。由于该滑坡目前处于蠕动挤压状态,天然状态下稳定系数应在1.00-1.05之间,根据土工试验成果另结合经验给定滑动面的抗剪强度c 值为12kPa ,反算滑动面的?值。在1.00-1.05之间给不同的稳定系数反算,反算结果如表3。

根据反算结果及经验,滑动面强度参数取值如下:c =12kPa ,?=16.0?。

表3 滑动面参数反算结果表

运用公式1和公式2分别计算正常工况(天然状态)和非正常工况Ⅰ(饱水状态)下滑坡稳定性及滑坡推力。滑坡稳定系数及滑坡推力计算结果见表4和表5。

表4 滑坡稳定系数及滑坡推力计算表(天然状态下)

表5 滑坡稳定系数及滑坡推力计算表(饱水状态下)

考虑到拟建公路的等级及滑坡发生后的破坏性大小,计算滑坡推力时安全系数取k=1.25。

由表4和表5可见,天然状态下,最终滑坡推力E1=250kN/m;饱水状态下最终滑坡推力E2=465kN/m,稳定系数为0.957,说明在连续降雨的条件下,可能失稳。

二、边坡未滑区域稳定性计算

依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路基两旁高边坡均应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以评价是否需要进行治理。

1、Ⅱ-Ⅱ′剖面未滑坡段整体稳定性评价(六至十五级台阶)

运用规范推荐的Bishop法计算边坡稳定系数,计算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由土工试验结果报告取平均值,计算剖面图及参数取值如图2所示。

最危险滑动面

c=27kPa, =28

c=21kPa, =24

c=32kPa, =31

c=45kPa, =29

图2

计算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Ⅱ-Ⅱ′剖面未滑坡段(六至十五级台阶)整体稳定性系数为1.202,应进行治理。

2、Ⅰ-Ⅰ′剖面整体稳定性评价(三至十六级台阶)

同理运用Bishop法计算稳定系数,本计算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参考Ⅱ-Ⅱ′剖

面,计算剖面图及参数取值如图3所示。 最危险滑动面

c=21kPa, =24

c=27kPa, =28

c=32kPa, =31

c=45kPa, =29

图 3

计算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Ⅰ-Ⅰ′剖面未滑坡段(三至十六级台阶)稳定性系数为1.253,但在各种不利条件下可能失稳,建议进行加固处理。

第五章 边坡治理方案建议

由于该滑坡所在的斜坡已经发生明显的蠕滑错动,因此应按滑坡治理原则选取治理方案。滑坡治理原则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不留后患。对于支挡工程的位置,尽可能利用滑体抗滑段的抗滑力,以减少支挡结构的荷载。同时应针对滑坡的具体特点,根据滑坡各部分的稳定性、推力大小、滑动面埋深及滑坡体的特点,可分段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工程措施 1、支挡措施

现场变形迹象和稳定性计算均表明,该滑坡处于临界极限平衡状态,在刷坡、护坡等工程活动及降水作用下,随时都有可能滑塌下来,对滑坡前缘的路基施工造成直接的威胁,因此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由滑坡横断面图可以看出,滑

体厚度较大,滑坡前缘地形陡(约30 ),若完全清除现有滑坡体,将可能导致其后缘坡体失去支撑而下滑,因此建议在滑坡前缘采用挡土墙或抗滑桩等工程支挡措施,对坡面进行不同程度的防护加固处理。

2、截排水措施

降雨入渗是加剧该滑坡活动的触发因素。因此,在滑坡坡面上的排水,具体

可根据地形和已有自然冲沟设置截排水系统。

二、建议

1.建议在工程施工前,应先回填边坡上已有拉张裂缝及落水洞并夯实,防止

降雨时地表水大量渗入滑体内,进一步恶化滑体的稳定性。施工时,应尽量避免对坡体的大量扰动。

2.应该不定时地清除截排水沟中的淤泥,以免截排水设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建议在施工期间对滑坡进行人工观测,及时了解施工对滑坡的影响和滑坡

变形的发展趋势,保证施工安全。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山体滑坡灾害报告

山体滑坡灾害报告 案例: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山体滑坡 成员:刘兴,马艳春,蒙丽颖,潘运江沈连红,石福英,谭桂华, 王芳,吴艳香,夏高义 班级:2011级地理2班 2014年6月17日

一、滑坡灾害地点、受灾范围以及灾害的程度(蒙丽颖,潘运江) 当地时间2014年5月2日上午11点左右,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的一处偏远山区发生山体滑坡,大量碎石和泥土涌入阿卜巴利克村庄,阿卜巴利克是阿富汗东北部山区的一个贫穷村落,居民们大多住在土坯房中,这种房屋极其脆弱。村里有近千户人家,其中至少有300座房屋在灾难中被摧毁。阿富汗巴达赫尚省省长的发言人表示,山体滑坡已经确认导致超过2100人死亡,当地官员当时预计有超过2000人失踪。 二、灾害的形成原因(刘兴,马艳春,谭桂华) (一)地形因素 阿富汗的地形复杂,堪称穷山恶水,全境85%的地方不是崎岖的岩石就是险恶的谷地。事发地的巴达赫尚省位于阿富汗东北部,是阿富汗最偏远的地区之一,与塔吉克斯坦、中国和巴基斯坦接壤,山脉贯穿这一地区。省内分布着众多山脉,地形复杂。一旦遭遇雨雪天气,这里非常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等各种自然灾害。由于地处山区,当地大多居民的生活十分贫困,很多还居住在简易的土坯房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二)地质因素 当地山体植被发育极差,风化严重,地震多发,山体陡峻。同时,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山区有大面积黄土层发育,在这些黄土斜坡上发生了大量的斜坡破坏,表明当地地质环境较为脆弱。

(三)气候因素 当地官员说,连降暴雨是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在阿富汗有这么一句形容一年四季的话“冬阴春雨夏秋干”。当地三四月甚至五月初虽然云量比冬季少,但雨量却是全年相对最多,占全年的50-60%以上。因此,这几个月是当地全年最美的季节,但也是事故多发的季节。由于连日暴雨,所以导致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发生山体滑坡。 (四)缺乏设备 由于经历了多年的战乱,阿富汗的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国家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缺少各种救援设备。再加上交通不便,一旦发生自然灾难救援力量很难尽快到达。 三、防灾减灾建议(石福英,沈连红,夏高义) (一)工程性措施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①水平钻孔疏干;②垂直孔排水;③竖井抽水;④隧洞疏干;⑤支撑盲沟。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 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

山体滑坡自然灾害事故案例分析

山体滑坡自然灾害事故 案例分析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山体滑坡自然灾害事故案例分析 一、事故经过 2005年5月26日,××单位负责电站进水塔混凝土施工的××协作队的6名施工工人,正在330m高程的进水塔1#机基础部位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施工现场安全员张某某突然听到施工作业面上方边坡平台(高程370m)的一名放料人员在大喊“石头塌方了,快跑”,张某某听到后意识到危险,便立即向正在砼仓内施工的6名工人大声呼喊,并用手向他们比划有塌方迹象,示意工人赶紧撤离,就在工人撤离的时候,进水塔1#机基础部位上部370m—385m高程的边坡局部发生瞬间滑坡,约200立方米的土石滚落到进水塔1#机基础砼仓内。土石滚落1-2分钟后,分局的现场安全员梁某某和郝某某、协作队的现场安全员张某某在确定再无塌方迹象的情况下,迅速到砼仓内查看伤亡情况并组织施救,发现6 名施工工人中有2人已经被当场砸死,2人受伤,2人安全撤离。于是他们迅速电话上报分局领导及建设公司、质安部等相关领导。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相关领导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赶到了事故现场,组织人员立即将2名伤员送往当地镇医院急救中心进行抢救,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随后,分局又通知派出所、监理、设计等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并安排人员进行现场警戒、保护现场。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1)滑坡地段地质结构状况差。进水塔1#机基础部位上部370m-385m的高程的边坡地段基岩是灰岩,偶含灰白、灰黑色燧石结核。下部为灰黑色、薄层灰质页岩,夹有少量炭质页岩及劣质岩线,中部为深灰色泥质灰岩,钙质灰岩层。 (2)存在着诱发山体塌方外在的非人为干扰因素。进入5月以来,大多为少晴多雨天气,最高降雨量为17.8mm。该地段由于受连续不断降雨的影响,大量积水灌入高边坡土层和岩层之中,导致岩层中泥土发生膨胀使外层岩石移位,使移位后的外层岩石稳定性不够而发生滑坡。同时,滑坡地段与施工现场上下垂直距离高达60多米,信息传送不便,从而导致了瞬间无法避免的事故发生。 2、间接原因 (1)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四方在地质灾害防治上虽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在地质灾害防治上能力不足,认识上、技术上存在着局限性。据调查:2005年1月21日,工程设计代表处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考虑到进水口右侧高程375m以上边坡卸荷和风化带较为严重,为确保边坡长期稳定,设计代表处向工程建设公司送发了《关于地下电站进行右

山体滑坡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 工程简况 2.2 设计要求 第三章工程施工目标 第四章施工部署 4.1 施工准备工作 4.2 现场项目组织管理 4.3 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 4.4 施工设备配置 4.5 劳动力配备计划 4.6 施工进度计划 第五章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法 5.1 坡面危岩体清理及削坡 5.2 锚索施工 5.3 挂网 第六章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6.1 质量保证措施 6.2 工期保证措施 6.3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6.4 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附图表: 1、施工进度计划表 2、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编制依据 1.1清原县武警支队后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招标文件。 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GB50330-2002)。 1.3《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1.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DZ/T0219-2006)。 1.5《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 1.6《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2-2002)。1.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4-2002)。 1.8国家现行有关其他施工验收规、操作规程及技术标准。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工程简况 本工程为清原县武警支队后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地点为清原县,工程质量优良,开工日期为2012年8月17日,竣工日期为2012年9月17日。 2.2设计要求 本工程边坡采用清除坡面岩体,锚索,锚头,垫板,挂网。 一、坡面危岩体清理及削坡 1、彻底清理坡面危岩体及浮石为主。 2、、边坡高25m(标高31m)以下的坡面基本保持原有坡度不变彻底清理坡面危岩体及松动岩体,坡高25m(标高31m)以上的坡段直接削坡至坡顶,坡率按1:0.5。 3、削坡应采取自上而下施工的原则,造价人才网严禁从坡脚开挖削坡。 4、边坡削坡清理后应对坡面进行检查、验收。 二、锚索 1、锚孔直径Φ110mm,采用孔底注浆法,灌注M30水泥砂浆。砂浆灌注必须饱满密实,注浆材料固化前不得移动锚杆。 2、单孔设计拉力120KN,锚固段长4m,锚杆规格Φ25的Ⅱ级精轧螺纹钢筋,锚杆倾角200,。平面上呈3.0*3.0的菱形布置,共5排,第一排锚孔标高为32m,第一、二排锚杆长度8m,第三四五排锚杆长10m。锚杆每隔2m设置一个对中器,锚头采用20cm*20cm,厚10mm的钢板,外部配上紧固器,并采用C30细石砼封锚头。 三、坡面挂网 1、固网小锚杆采用Φ18Ⅱ级钢筋,锚杆采用菱形布置,水平、垂直间距均为2m,长度2.0m,钻孔直径42mm,M30水泥浆灌注,建议水泥浆配比为:水泥:砂=1:1,水灰比0.4。 2、钢筋网采用Ⅰ级钢筋6.5双向配筋,间距200*200mm,每隔2m设置一道加强筋,钢筋网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30mm,加强筋与锚杆焊接牢靠,并用C20砼喷面,厚为12cm。 3、泄水孔采用Φ100PVC管,斜底5%,外露长度10~15cm,梅花型布置,间距3m*3m,断层或节理发育处,泄水孔适当加密。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言 (1) 第一节任务由来 (1) 第二节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1) 第三节勘查目的与任务 (1) 第四节勘查工作评述 (2) 第二章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7) 第一节自然条件 (7) 一、勘查区地理位置与交通及区域经济状况 (7) 二、气象与水文概况 (9) 第二节地质环境条件 (9) 一、地形地貌 (9) 二、地层及岩性 (9) 三、地质构造与地震 (11) 四、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13) 五、不良地质现象 (14) 六、人类工程活动 (14) 第三章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14) 第一节滑坡地形地貌 (14) 第二节滑坡空间形态及其类型与规模 (15) 一、Ⅰ号滑坡上段 (15) 二、Ⅰ号滑坡下段 (16) 三、Ⅱ号滑坡 (17) 第三节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7) 一、Ⅰ号滑坡上段 (17) 二、Ⅰ号滑坡下段 (18) 三、Ⅱ号滑坡 (19) 第四节滑坡水文地质 (19) 一、滑坡区含水层的含、富水性及隔水层的性质 (19) 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24) 三、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与性质 (26) 第五节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一、滑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二、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27) 三、滑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32) 四、滑坡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32)

第一节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34) 一、Ⅰ号滑坡上段 (34) 二、Ⅰ号滑坡下段和Ⅱ号滑坡 (34) 第二节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35) 一、计算的工况条件 (35) 二、计算参数 (35) 三、计算方法及公式的选择 (36) 第三节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56) 第四节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57) 第五章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58) 第一节发展变形趋势 (58) 第二节危害性预测 (58) 第六章综合分析与建议 (59) 第一节综合分析 (59) 第二节建议 (59) 一、防治工程设计参数(表17) (59) 二、防治工程措施 (61) 三、下步勘查工作建议 (61) 结语 (62)

冰雹的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崆峒区遭受暴雨冰雹灾害的调研报告 我区近期遭受暴雨冰雹灾害情况调研报告 中共崆峒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2011年8月) 入夏以来,我区暴雨冰雹灾害频发,尤其是7月中旬以来,就 发生了5次较为严重的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群 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按照区上分管领导的指示,为了全面翔实地 掌握各乡镇灾情、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和对全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意 见建议以及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情况,我办深入受灾乡镇、村社 进行了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灾害造成的损失和采取的应对措施 今年7月15日、16日、18日、19日和26日,我区连续发生五 次较为严重的暴雨冰雹灾情,造成四十里铺镇、崆峒镇、草峰镇、 索罗乡、香莲乡、大秦乡、安国乡7个乡镇23个村127个社6132 户26132人受灾,降雹最长时间长达15分钟(7月19日草峰镇),雹粒最大直径达到30毫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22231亩,成灾面 积14144亩,其中:玉米受灾13022亩,成灾8851亩;胡麻受灾3276 亩,成灾2206亩;洋芋豆类受灾4276亩,成灾2081亩;荞麦受灾 1677亩,成灾1006亩;损坏拱棚140座、日光温室4座,直接经济 损失978.45万元。 灾害发生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抗灾救灾工作,采取了有力的应对措施。一是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 领区委农办、区民政局、农牧局负责同志第一时间深入受灾乡镇, 与乡村干部一起查看灾情,做好群众安抚工作,同时对地质灾害隐 患点、防灾薄弱地段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二是认真做好灾情的统 计、核实工作。组织区乡村干部深入现场和农户,认真调查核实受 灾情况,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全面摸清受灾损失情况,迅速 形成报告,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三是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对受灾的农作物加强田间管理,抓好扶苗和补种,对受灾较重和绝 收的地块,及时进行了清理,能补种的补种,不能补种的进行翻耕 沤肥,努力降低灾害损失。全区完成复种 万亩,占计划的104%,其中29.12:粮 食作物 物18.66万亩,蔬菜等经济作3.61万亩),9.21万亩(胡萝卜 饲草1.25万亩。四是及时与平凉市财产保险公司崆 峒营业部衔接,组成冰雹灾害评估组,对受灾较重的1626亩玉米(草 峰镇1206亩、索罗乡420亩)实地查勘、定损,申请保险理赔。五 是加强值班值守工作。各乡镇和区直有关部门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坚守岗位,实行领导、干部带班值班,及时监测灾情,妥善处置紧急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和广大群众防灾意识不强。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文

山体滑坡应急预案-(1)

山体滑坡应急预案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山体滑坡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办法,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宁西第二项目部所辖区域内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灾害。 1.4应急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山体滑坡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项目部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及各架子队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山体滑坡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负责的

管理体制。 2 应急分析 2.1概况 我项目部辖区内,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灾害的工点主要集中在隧道及靠近大山的施工工点。 2.2山体滑坡灾害风险 (1)山体滑坡灾害有可能直接造成的人身伤亡、设施、设备毁损; (2)山体滑坡灾害有可能造成的供电、通信、供热、供气、道路等设施毁损所次生的影响和灾害; (3)山体滑坡灾害有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灾害; (4)山体滑坡灾害有可能造成的工期延误。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a) 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项目部成立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依照法定职责和相关责任制负责,并与所在地国家市(县)级政府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相衔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组长:杨前进; 副组长:刘文其、宋克鹏、洪富义、张留柱; 成员:各部室负责人及各架子队队长; 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项目部综合办公室,张娟任应急救援办公室主任;

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2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 矿区范围地质灾害情况 调查报告 二〇一八年五月

报告会审意见

矿区范围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 一、矿井概况与矿区范围 1、矿井概况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堕却乡及新窑乡境内,行政区划属贵州省六枝特区管辖。矿区距六枝特区县城约10km,煤矿有简易公路与贵(阳)烟(嘴山)公路相接,交通较为方便。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属于整合、扩界、扩能矿井,由原新河煤矿和新发煤矿整合为现在的新兴煤矿。 原新河煤矿建于1994年,2001年10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设计生产规模3万吨/年。 2005年,该矿办理有关延续采矿证的有关手续,煤炭生产许可证核准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该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开拓,主要开采3、7号煤层,回采工艺方式采用炮采。 原新发煤矿建于1999年,采用斜井开拓方式,2000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1万吨/年,每年仅产出原煤3-5千吨,2001年11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设计生产规模6万吨/年,几年来虽生产一直未间断,但由于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瓦斯、顶、底板管理困难等原因,导致产量不高,一直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回采工作面仅布置在3号煤层,回采工艺方式采用炮采。煤矿整合后,进行新系统的布置及开拓,主斜井、副斜井及风井均为斜井,现已形成+1250运输大巷、C3和

C7煤层运输巷及采煤工作面、+1200运输东、西运输大巷,井底车场、永久避灾硐室。 整合后的新兴煤矿,于2014年自行停产至今,目前矿井处于启动阶段,仍处在隐患排查整改治理之中。 2、矿区范围 新兴煤矿为30万t/a生产矿井,本矿井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为1.3902km2。 表1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矿区拐点坐标 二、气象 本区属山地温暖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矿区地处山区,气候受地形、高程控制,高山与谷地气候差异大,垂直分带明显,六枝气象局1994~2003年气象:年平均气温12.7℃。日最高气温31.9℃(2002年5月1日),最低-12.6℃(99年元月12日)。年平均降水量1148.0毫米,最大1665.3毫米(1969年),最小884.8毫米(1966年)。每年5~9月份为暴雨、大雨季节,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70~75%,其余月份为绵绵细雨。年蒸发量1000~1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日照时数1090~1500小时,无霜期254天。

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研报告材料

第一章绪言 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XX县人民政府、XX县国土资源局、XX县水务局、XX镇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亲临现场查看,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预案,对地质灾害危害区居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受XX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调查,于2010年1月20日至1月22日会同XX市国土资源局领导、XX县人民政府领导及相关人员和XX 镇主要领导对灾害现场进行了实地踏勘和调查。 第二章地理位置及乡镇概况 2.1地理位置 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安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位于XX镇东部XX村XX组的下侧,大沟左岸,距XX镇约1km。镇和村组之间有水泥路,交通便利。 2.2乡镇概况 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XX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镇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2平方公里,是XX县第三大坝子。镇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坝区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

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96%;居住着傣、佤、拉祜、回等14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936 人,占总人口的33.12%。人口自然增长率 4.74‰,人口密度 56 人/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8.16万亩,其中,水田2.03万亩,旱地6.13万亩,人均耕地2.85亩。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亿元,增长13%;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增长31%;农民人均有粮292公斤。 XX县XX镇XX村XX组共有村民168户740余人,建筑物以1~2层为主,基础为浅基,墙体采用实心或空心砖砌成,局部为土墙。 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 3.1气象、水文 (1)气象 XX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北热带和南亚热相交的结合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干、湿两季。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境内地形起伏,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脚和河谷坝区气候炎热多雨,终年无霜;海拔800m以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多雾,时有霜降。 据XX县气象站统计资料,全县年平均气温18.8℃,年平均日照时数2162小时,年平均总积温6883.3℃,年平均无霜期318天,年平均降雨量1331.84mm,年平均蒸发量1640.1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 据XX气象局资料:县域内年降雨量最大为1757.10mm,出现于2001年,最大日降雨量152.10mm,出现于2006年10月7日;XX镇近10年

山体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 前言 1.1任务由来 鹅项岭滑坡位于绵阳市盐亭县云溪镇指南村6社,经现场调查访问,该滑坡位于一古滑坡堆积体上,1981年间暴雨过后,该古滑坡曾“复活”过,滑坡造成坡前民房倒塌,导致老绵—盐(绵阳—盐亭)公路交通一时中断。由于坡体前缘挖方切坡,2004年8月连日降雨后,该古滑坡再次“复活”,具体变形特征为:滑体后部山包岩体拉裂破碎,坡体出现拉张裂缝,滑坡前缘地面隆起,坡体前缘低洼地带有地下水渗出。此后,该滑坡体一直处于基本稳定状态,2009年8月中下旬持续降雨后,滑坡体再次发生急剧变形,坡体多处出现拉张裂缝,斜坡前缘地面鼓胀变形强烈,民房开裂垮塌。在持续降雨、地震等诱发因素作用下,该滑坡随时都有可能加速下滑,形成地质灾害。由于该滑坡地处城市规划建设区,滑体前缘要进行开发建设,根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指示,需要对盐亭县云溪镇鹅项岭滑坡作进一步的勘查和治理工作。 根据“关于组织支援开展我省地震灾区2008年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及监理工作的函”(川国土资函[2008]1545号),按照《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为了切实作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消除安全隐患,保证灾后重建的顺利实施,受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委托,建材成都地质工程勘察院承担了绵阳市盐亭县云溪镇鹅项岭滑坡的应急勘查与初步设计工作。接受任务后,我院迅速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先后于2009年11月9日、2009年11月28号两次进场进行现场踏勘,编制了《绵阳市盐亭县云溪镇鹅项岭滑坡应急勘查设计书》,于2009年12月23日报省国土资源厅邀请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审查并合格,并按《设计书》开展勘查和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1.2主要目的及任务 治理工程目的: 根据云溪镇鹅项岭滑坡的危害程度及地质勘查报告对滑坡稳定性的分析评价,四川省绵阳市云溪镇鹅项岭滑坡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在暴雨等不利工况的组合下,从工程治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活动并造成危害,以保证坡下指南针村6社22户75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101省道的正常运营。 主要任务: ⑴对鹅项岭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评价。 ⑵对地勘确定的地质灾害体物质组成、岩性和物理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⑶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工况组合进行概率分析比较,以选择最合理的工况作为设计控制工况,以避免投资浪费或安全度不足等情况的发生。 ⑷对设计工况进行力学数值计算。 ⑸根据计算结果,选择最合理的防护工程型式; ⑹对工程项目进行投资估算,并作经济比较,选择推荐方案。 ⑺作出各方案布置图。 ⑻作好灾害治理前后的监测设计。 ⑼对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2013地质灾害排查的情况报告

重庆市XXX国土资源管理分局 关于2013年地质灾害排查情况的汇报 根据《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的要求,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于2013年2月25日至3月14日,进行了为期12天的地质灾害排查。查明全区范围内各地质灾害点的分布、类型、隐患的严重程度及存在的问题,为编制预案、工作计划、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现将排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排查人员的组成及方法 (一)排查人员 由XXX国土资源管理分局牵头, 负责地质灾害的分管领导xx 带队,有地质矿产科和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人员参加,对全区9街3镇的每个地质灾害点进行排查;每到各街、镇后,有分管主任、镇长、科长和工作人员参加;到了每个点上有社区、村、社的相关人员和监测人员参加组成。 (二)排查方法 对全区幅员面积xx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逐街、逐镇、逐村、逐社、逐点的拉网式排查。重点排查沿江消落带和高边坡危岩崩塌带。如消落带的xx和xx;危岩崩塌带有xx、xx、xx危岩;其次是排查库岸线外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每到一个地质灾害点都与监测人员一道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危岩、滑坡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了解监测设施、警示标致的设置和损坏情况。 二、排查的主要任务 (一)查明区域范围内各街、镇、村地质灾害点的情况。如地灾的类型,地灾点的危险、危害程度,受威协的人数和房屋等设施;查明地质灾害点的动态变化,掌握地质灾害点的分布范围。为编制预案、年度计划、搬迁避让、治理、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观测提供

依据。 (二)在排查中,将明白卡发到地质灾害监测人手上,并给讲解填报方式;同时给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作一些科普知识宣传,当大雨、暴雨来临时,要注意观测屋前屋后的岩土体的变化、构筑物变化、水位、水质的变化等情况,一旦有险情和异常出现,首先人要撤离危险区,确保人员的安全,然后电话逐级报告。 (三)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查实各街、镇对地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是否到了监测人和受灾群众,是否与监测人员建立了联系电话,以及该设置警示牌是否设置了,对没有设置的要求补设;对监测人员和责任人没落实到位的要求一定落实;检查各地质灾害点的监测记录情况,分析各地质灾害点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的监测网络,要求始终保持网络的畅通。 (四)对各街、镇和社会单位所有新、旧地质灾害点进行是否存在地灾隐患的确认。查明危岩、滑坡、崩塌的特征、范围大小、危险、危害程度等进行划分和确认;对各街、镇及相关工作人员和监测人提出要求,在汛期应加强巡视观测和监测。 (五)给监测人员宣传、讲解地灾知识和监测的方法,以及怎样观查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现象,对监测人员提出的问题在现场及时解答和解决。 三、排查后对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一)历经12天的排查,对各街、镇的各类地质灾害点进行了逐个调查核实,经确认2013年全区范围内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68处,比去年排查确认的87处相比减少了19处,其原因:一是移交两江新区7处,二是征地后开发整治、搬迁避让等有12处。 按地质灾害类型划分:滑坡48处,危岩14处,库岸6处。 按地灾危险、危害程度划分:地灾严重的有7处;地灾较严重

南山山体公园调研报告

南山公园调研报告 一、公园概况 南山公园位于九江轻机厂对面的十里老飞机场,南至南山路,北至昌九高速,西至十里大道,东至欣荣路。公园以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命名,据说总投资3.5亿。公园东至欣荣路,西至十里大道,南至南山路,北至昌九高速,用地面积1330亩。公园分为广场部分和山体公园部分,其中,山体公园面积约700亩,山下市民广场面积约130亩,其他用地面积500亩。而我们主要是呈现山体公园部分的调研介绍。 公园设计紧扣山水田园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将园林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重点打造集行政、休闲、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主题公园。 二、公园设计分析 南山公园项目是我市实施“强工兴城”战略的一重大德政工程。公园建成后,将结束十里乃至整个城区西南片区无大型城市公园的历史,大大提升九江的人居环境和宜居指数,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和个性,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繁荣城市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突出优点: 1、紧扣山水田园特色,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南山公园的名称源起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包涵了深厚的人文气息,而南山公园十字形的布局,更彰显出现代与自然的融合。与南山公园紧紧相依的是五柳湖,由于陶渊明非常喜欢柳树,并自称五柳先生,所以五柳湖因此得名,这着实体现了既南山公园特有的人文底蕴,也体现了南山公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相地合宜,因地制宜。 南山用地西临十里大道,东至螺丝山东侧山体,北临规划道路(赣北商城),南至规划道路。公园建设共分三个区,即东南侧的螺丝山山体保护区及昌九高速公路南、北两个功能区。其中: ⑴螺丝山山体保护区:强化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保留原有的山体植被,配套相应设施,完善旅游、体闲、健身、观赏及烈士纪念的功能。 ⑵北区:位于高速公路以北,完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市民集会广场、商贸购物街区及部分行政办公设施等。(此区不在我们调研范围) ⑶南区:位于高速公路以南,规划设计与螺丝山一道,结合现有地形,完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并形成与北区的“功能互补、景观衔接、空间统一、天人合一”的整体形象,同时强化日景与夜景的变化,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统一,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融合。 3、彰显功能、生态、宜人设计原则。 南山公园整体由城市客厅、南山山体公园以及五柳湖公园三部分组成。且

山体滑坡隐患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项目号:612-20xx-2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装置及油罐区山体滑坡隐患治理 可行性研究报告 长岭炼化岳阳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二O一O年八月 项目号:612-20xx-2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装置及油罐区山体滑坡隐患治理 可行性研究报告 行政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经济负责人: 设计负责人: 长岭炼化岳阳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二O一O年八月

项目名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装置及油罐区山体滑坡隐患治理 建设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建设单位负责人:李华 编制单位:长岭炼化岳阳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编制人员名单: 总图:孔张明张林芝周双喜结构:钱阳南张波龙秋盛技术经济:潘强陈蕾谢正炜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编制的依据和原则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节项目范围及实施计划 第四节技术方案 第五节研究结论 第二章总图运输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总平面布置 第四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第一节投资估算 第二节资金筹措 附图1:总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一、项目编制的依据 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装置、油罐区山体滑坡隐患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任务委托书。 二、编制原则 1、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2、积极采用成熟、可靠、先进的技术,力求经久耐用、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位于岳阳市云溪区,地处长江东南,洞庭湖盆地边缘丘陵地带,距长江约12㎞,距岳阳市城区28㎞。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暖湿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443.2㎜,年平均降水日数为xxxx,西面地势较平坦,形成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谷,地形复杂。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地处盆地西北边缘方向,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系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目前,截至目前,全县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01处,其中威胁到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90处,共威胁5424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威胁财产约2.7846亿元。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我局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每年汛前编制修订《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防灾明白》、《避险明白卡》并发放至乡镇、村民手中,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了解如何防灾避灾,构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相关部门、各县区、各乡镇(街道)及工作人员都能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值班管理、灾情速报、险情巡查、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制度。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严格落

实,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日益完善,逐步进入了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轨道。 (二)基础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全县13个乡镇和2个牧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重要场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工作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区域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形成条件、发育规律,对其稳定性、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划定了各行政区内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地段,提出了防治目标和方案,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为防灾减灾规划部署打下了基础。新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确认工作基本完成,正在整理汇总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更新。 (三)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 已建立县、乡(镇、场)、村(寨)、监测员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年编制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戒线、安装警示牌,向地质灾害威胁单位、群众发放“两卡一表”。国土、气象、水利三方共建“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共享平台,利用雨量站对降雨进行时时监测,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雨量监测站24台,裂缝位移计49套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仪器,形成了覆盖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网络。 (四)治理工程有序推进。

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分析报告

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言 2010年2月,XX 县XX 镇XX 村XX 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XX 县人民政府、XX 县国土资源局、XX 县水务局、XX 镇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亲临现场查看,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预案,对地质灾害危害区居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受XX 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 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XX 县XX 镇XX 村XX 市国土2.1XX XX 县XX 镇XX 1km 。2.2XX 乡、XX 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 镇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2平方公里,是XX 县第三大坝子。镇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坝区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96%;居住着傣、佤、拉祜、回等14种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9936人,占总人口的33.12%。人口自然增长率4.74‰,人口密度56人/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8.16万亩,其中,水田2.03万亩,旱地6.13万亩,人均耕地2.85亩。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亿元,增长13%;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增长31%;农民人均有粮292公斤。 XX县XX镇XX村XX组共有村民168户740余人,建筑物以1~2层为主,基础为浅基,墙体采用实心或空心砖砌成,局部为土墙。 3.1 (1 XX 据小时, 蒸发量 据 1600mm,最大日降雨量149mm,出现于1983年8月1日。 (2)水文 滑坡区处于忙枕大河的大沟支流,大沟发源于XX镇镇政府驻地下方,沟谷呈“V”字型,全长14.8km,汇水面积3.91km2,多年平均洪峰流量7L/S,10年一遇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2.1L/S,调查期间流量0.04~0.06L/s(见照片1),向北西方向迳流,于滑坡下方约100m与忙枕大河交汇。沟内中下游侧蚀较强烈,局部已发生小规模的坍塌、垮塌现象。

山体滑坡勘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山体滑坡勘察报告 篇一:滑坡勘察报告 第一章概述 受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我院承担了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左K120+085-K120+169)段滑坡工程地质勘察任务。 第一节序言 该边坡位于仙居市埠头镇红岩村,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段境内,由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里程左 K120+085-K120+169路堑边坡,右侧为半溪1号桥。设计路面标高393.11~391.152米,线路最大纵坡2%。20XX年8月右线桥梁开始施工。20XX年11月9日至14日连续降雨后,20XX年11月16日下午2时许,突然发生山体滑坡,滑体长约75m,宽约80.0m,形成错落台高约12.0m,滑动方量约45600m3,右线已施工的桥梁人工挖孔桩柱被毁,并在已滑动边坡后侧形成一个更大的潜在滑坡危险区。

第二节目的、任务及依据的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滑坡的位置及分布范围,分析斜坡失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提出治理建议。按照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左K120+085-K120+169)段滑坡勘察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为: 1、查明滑坡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层岩性、地 质构造特征;2、查清滑坡规模及破裂壁、滑床、滑带、滑 坡台地、滑坡裂缝等滑坡要素特征; 3、查明滑坡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滑动面的抗剪强 度指标,对无法取 得强度指标的碎石土类反演求得其c、υ值; 4、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滑坡体稳 定分析;5、根据滑坡体现状等提供滑坡治理措施与建议。 执行规范有: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XX); 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XX);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第三节工作方法、过程及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钻探和室内试

变形监测报告

变 形 监 测 报 告 姓名:王育强 班级:工测1401 学号:20141020627 指导老师:李聚方 实习时间:12-13周

工程概述: 变形、沉降监测是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或专用仪器通过对物体上有代表性的变形、沉降监测点的变化状况(包括平面位移和沉降变化)进行监视、监测。其任务是周期性的对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求得观测点在观测周期的变化量,并用仪器记录其瞬时位臵。其目的是要获得物体的空间位臵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对建筑物体采取的可行性纠偏措施。因此它的要求是: 1、重复观测。需要重复观测。而且每一周期的观测方案要尽量一致。 2、精度要求高。因为变形基本是细微的变化,基本单位是毫米级和厘米级。 3、测量方法综合运用。为了达到较高的要求,往往综合运用大地测量、导线测量、极坐标法、水准测量等专门测量手段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校核,从而提高监测精度和可靠性。 4、数据量大,处理分析复杂。因为重复观测和周期长,大量的数据需绘制成图并分析其动态趋势。 5、责任重大。工程项目动辄千万、亿计。若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护措施可避免工程项目损失。 沉降监测 一、监测内容 此次变形监测的对象是宿舍楼的整体沉降情况和鲲鹏山的水平位移情况(山体滑坡监测)以及校内微波塔的倾斜情况。 宿舍楼位于黄河水院东北角,整区共有十六栋住宿楼一号楼为国际留学生宿舍和校内上善酒店的住址因此建筑完工时用于检测的水准点在墙体进行装修改造时遭到破坏。测量工作有一定难度。为保护建筑物的稳定,防止发生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以后运营过程中进行检测,进行控制预报,并为有关单位提供有关数据。 一、监测方法 沉降监测 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2、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 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3、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有关规定执行。 4、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在观测过程中,如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