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

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
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

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02-24T16:43:28.73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作者:刘永俊[导读] 慢性腰肌劳损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其多是由于患者在出现急性腰扭伤之后。

湖南省衡东县中医医院 421400 【摘要】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加减在慢性腰肌劳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 月至2016 年1 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64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2)仅接受中医按摩治疗法;观察组(n=32)在中医按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身痛逐瘀汤,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腰部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为78.13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为3.24±0.64 分,对照组为4.47±0.82 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ODI评分为13.84±2.35分,对照组为17.19±2.74 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为66.02±8.04 分,对照组为59.81±9.74 分,P<0.05。结论中医按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身痛逐瘀汤可有效提高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腰部的疼痛程度、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身痛逐瘀汤;慢性;腰肌劳损【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ody pain by stasis tonga subtraction in application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train of lumbar muscles.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15 and January 2016 of our hospital,6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rain of lumbar muscles,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method,the control group(n = 32)only accept the Chinese medicine massage therapy;Observation group(n = 32)on the basi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massage therapy using body pain by stasis soup,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the degree of pai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the waist movement abilit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was 93.75%,78.13%,the control group (P < 0.05;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pain VAS score was 3.24 + / - 0.64 points,4.47 + / - 0.82 points,the control group(P < 0.05;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ODI score was 13.84 + / - 2.35 points,17.19 + / - 2.74 points,the control group(P < 0.05;SF - 36 score after treatment group was 66.02 + / - 8.04 points,59.81 + / - 9.74 points,the control group(P < 0.05).Conclusion the Chinese medicine massage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using body pain by stasis soup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train of lumbar muscles,to improve the degree of pain in patients with lumbar,athletic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has a positive effect,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 Key words 】 the body pain by stasis soup;Chronic;Strain of lumbar muscles

慢性腰肌劳损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其多是由于患者在出现急性腰扭伤之后,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或由于患者长期腰部过度劳累、姿势不良和先天性腰骶椎畸形所致[1]。慢性腰肌劳损会造成患者腰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对腰部的运动能力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推拿按摩治疗法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常用方法,其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中医推拿按摩仅是“对症治疗”,无法针对病因给予有效治疗,基于此我院在中医推拿按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身痛逐瘀汤进行联合治疗,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15年1 月至2016 年1 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64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32 例患者仅接受中医按摩治疗法,作为对照组;32 例患者在中医按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身痛逐瘀汤进行联合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13 例,年龄27~52 岁,平均年龄40.54±7.24 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27±1.36 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12 例,年龄25~51 岁,平均年龄40.16±7.84 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77±1.59 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中医推拿按摩治疗法,即首先采用软组织放松手法,患者取俯卧位,医师对患者的腰部进行多点按压,并询问按压处是否有疼痛感,确定患者的疼痛部位,于患者疼痛部位采用?法推拿10 min,而后继续按揉10 min,再弹拨5 min[2],最后采用擦法进行按摩,而后采用调整小关节紊乱手法,患者取侧卧位,医师于患者面前站立,行腰部斜扳推拿法,左右各进行1 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身痛逐瘀汤进行联合治疗,处方如下:熟地黄25 g、杜仲15 g、鸡血藤 15 g、川芎 10 g、当归10 g、桃仁 10 g、没药6 g、红花10 g、香附 10 g[3]、五灵脂 6 g、菟丝子10 g,其中腰痛连腿者,加牛膝6 g、独活6 g,随证加减;寒湿者,加白术5 g、茯苓 5 g、肉桂5 g、干姜3 g,随证加减;湿热者,加黄柏5 g、薏苡仁5 g;气滞者,加佛手5 g、青皮5 g、香橼5 g,随证加减,上述诸药加水煎煮,取300 mL水煎液为一剂,1 剂/d,早晚温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

1.2.2 评价指标以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腰部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作为评价指标。治疗效果评价,痊愈:治疗后患者慢性腰肌劳损症状完全消失,腰部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半年内未复发;有效:治疗后患者慢性腰肌劳损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腰部运动能力轻微受限,不影响正常生活;无效:治疗前后患者慢性腰肌劳损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较治疗前恶化。疼痛程度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价量表(VAS)进行评价,腰部运动功能使用改良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生活质量采用SF-36 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

1.2.3 统计学方法各组患者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VAS、ODI和SF-36量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效果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治疗结果比较

咳嗽特效中药处方

组成:金沸草(旋覆花)、前胡、细辛、荆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 1 风寒咳嗽,不论久暂,可直接用本方,如喉痒咳痰不爽,似燥咳而实非,加桔梗; 2 风热 咳嗽,去荆芥、前胡,合贝母瓜蒌散;3兼喘,合三拗汤;4 痰壅气促,上盛下虚,去荆芥、前胡,合苏子降气汤;5 咳嗽日久,无明显外证,合止嗽散; 5 脾胃虚弱,合五位异功散。 贝母瓜蒌散 药物组成:贝母一钱五分(4.5g)瓜蒌一钱(3g)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各2.5g)用法:水煎服。 功效: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苏子降气汤 【组成】紫苏子、半夏、前胡、厚朴、陈皮、甘草、当归、生姜、大枣、桂枝 【功能】降气疏壅,引火归元,袪痰止咳。 主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止嗽散 药物: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 克,食后,临卧时开水调服,初感风寒者,用生姜汤调下。功效:调肺下气,止嗽化痰。 适应症:诸般咳嗽,不论新久。 五位异功散 [组成药物]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生姜、大枣。 [主治效能] 小儿病后衰弱,元气未足,食欲不振。 金沸草散(除痰之剂) 总结:伤风欬嗽编号:007 组成:旋覆花、前胡、细辛、荆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主治: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加减:(1)如满闷,加枳壳、桔梗。(2)有热加柴胡、黄芩。(3)头痛加川芎。归经:手太阴药。方义:(1)痰涎内结,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气。(2)半夏燥 痰而散逆。(3)风热上壅,荆芥辛轻发汗而散风。(4)甘草发散而和中。

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种子安胎. 【主治】少腹积块,或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或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减,并无伤损,三个月前后,无故小产,常有连伤数胎者。对妇科多种疾患,如冲任虚寒、瘀血内阻的痛经,以及慢性盆腔炎、肿瘤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用于安胎时,一般多在习惯性流产的基础上,且孕妇身体壮实,确属血瘀所致,并有瘀症可查者,方可使用。> 【方解】方取《金匮》温经汤之意合失笑散化裁而成。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元胡、没药利气散瘀,消肿定痛;蒲黄、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其中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灵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损胃气;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合赤芍用以活血行气,散滞调经。全方能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医案】

1 .不孕证:道光癸未年,直隶布政司素纳公,年六十,因无子甚忧,商之于余。余曰:此易事耳。至六月,令其如君(妾)服此方,每月五付,至九月怀孕,至次年甲申六月二十二日生少君,今七岁矣。 2. 恶露不绝:王某某,女,农民。自诉产后已二个月,恶露不绝,中西药治疗均无效。患者面容愁苦,面色苍白,气短,恶露淋漓不断,出血量少,微有血块,小腹疼痛及下坠感,伴腰痠痛,舌质淡红,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此为瘀血阻滞胞宫,滞留不化。治宜活血化瘀。当归6g,赤芍药6g,川芎6g,没药9g,五灵脂6g(炒),延胡索6g(醋炒),生蒲黄15g,肉桂粉1.5g(冲),小茴香1.5g,炮干姜1.5g,黄耆20g,槐花15g(炒黑)。共服三剂,血止,症状消失。以归脾汤二剂调理善后。 3.痛经:用此方治疗54例痛经,症见经来少腹疼痛,腰痠痛,其痛可有胀痛、坠痛,痛时喜按、拒按等不同,或兼见月经不调,白带多,因痛而致恶心呕吐,不能食等,属于气滞血瘀者,服本方加减1-8剂后, 46例痊愈, 4例显效, 3例暂效,1例无效。 4.月经量少、淋漓、经闭、痛经、不孕、崩漏、症瘕、堕胎小产:共治疗上述六种病证各一例,六例患者均有少腹瘀血见证。辨证要点为: a.所见经血其色或黑,或紫,其质有块。 B.腹痛,少腹尤甚,疼痛性质,多见绞痛、冷

痹证方歌总结

痹证: 1、风寒湿痹: 1)行痹:防风汤加减,出自金?刘完素《宣明论》, 药物组成:防风、麻黄、桂枝、杏仁、葛根、当归、赤茯苓、秦艽、 黄芩、甘草。 功用: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歌诀:防风汤用甘草归,杏仁桂枝与赤苓; 秦芩葛根麻黄配,风湿痹痛此方施。 2)痛痹:乌头汤加减,出自《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黄芪。 功用: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歌诀:寒湿痹证乌头汤,黄芪草芍配麻黄; 益气蠲痹通关节,专除少气寒湿僵。 3)着痹:薏苡仁汤加减,出自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药物组成:薏苡仁、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当归、生姜、川芎 、防风、白术、制川乌、制草乌。 功用: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歌诀:薏苡仁汤用当归,独活羌活与桂枝;

川芎防风白术配,川乌草乌麻黄姜。 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加减,出自《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 功用: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歌诀:金匮白虎桂枝汤,膏桂知母粳草帮; 清热通络又止痛,温疟热痹服之康。 3、痰瘀痹阻:双合汤加减,出自《回春》,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生地、赤芍、桃仁、红花、白芥子、茯苓、法夏、陈皮、竹茹、甘草。 功用: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歌诀:痰瘀痹阻用双合,桃红四物与二陈; 白芥竹沥方中加,化痰行瘀此方佳。 4、肝肾两虚:补血荣筋丸加减,出自《杏苑生春》, 药物组成:肉苁蓉、牛膝、天麻、木瓜、鹿茸、熟地黄、菟丝子、五味子。 功用: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歌诀:补血荣筋肉苁蓉,牛膝天麻与鹿茸; 木瓜熟地菟丝子,五味培补筋骨舒 。

5、寒热错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出自《金匮要略》,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炮附子。 功用:通阳行痹,祛风逐湿,和营止痛。 歌诀: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生姜与麻黄; 白术防风炮附子,寒热错杂此法良。 狐惑: 1.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 药物组成: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人参。功用:清热解毒,泻火培中。 歌诀: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2.狐惑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药物组成:黄连、熏草。 功用:清热解毒。 3.五皮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功用:利水消肿,行气祛湿。 歌诀: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

活血益肾汤加减治疗腰腿痛临床疗效观察

活血益肾汤加减治疗腰腿痛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6-08-25T16:13:42.18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9期作者:石新明 [导读]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给予患者活血益肾方,此方由活血效灵丹加味而成,可治之症多为肝肾不足,经络瘀阻所致。 石新明 公安县中医医院湖北荆州 434300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益肾汤加减治疗腰腿痛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腿痛患者104例作为实验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2例)和观察组(n=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活血益肾汤加减治疗,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JOA 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组间治疗后对比,观察组VAS、JO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腿痛患者采用活血益肾汤加减治疗,临床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一定临床运用价值。 【关键字】活血益肾汤;腰腿痛;加减;临床疗效 腰腿痛指以腿部、腰部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伤科病症,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该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病情严重者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临床上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104例腰腿痛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探讨活血益肾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整理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院收治的腰腿痛患者104例作为实验对象,入选标准:所选患者均经MRI、X线检查确诊为腰腿痛患者;排除标准:骨外伤、恶性肿瘤等导致的疾病,伴有用药禁忌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男21例、女31例;年龄37-60岁、平均年龄(43.1±3.8)岁;病程12d-1.8年;平均病程(0.6±0.2)年;观察组男22例、女30例;年龄36-60岁、平均年龄(43.5±4.1)岁;病程11d-1.7年;平均病程(0.5±0.2)年;将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p>0.05),可将两组患者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方案,给予患者金乌骨通胶囊(贵州盛世龙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643621)3粒/次、3次/d。观察组:给予患者活血益肾汤加减治疗,配方:当归、丹参、续断、杜仲、木瓜、牛膝、茜草、枳壳、乳香(醋)、没药(醋),红花,白芍,桃仁,地龙,威灵仙,党参等,文火水煎,1次100ml,3次/d,早中晚饭后服用;兼有风湿者,肢体困重,阴天加重,加独活、羌活、狗脊;腰痛引胁,加柴胡、郁金;有跌仆、扭伤病史,加三七、苏木活血止痛;腰痛日久,加全蝎、蜈蚣、白花蛇等虫类药通络止痛;脾虚气血不足:白术、黄芪 [1],湿热重者,加薏苡仁、防己、苍术。 1.3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判断患者疼痛程度,总分0-10分,分数与患者疼痛程度成正比;采用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对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评估,总分0-29分,分数与功能障碍成反比。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关节功能逐渐恢复;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2]。 1.4统计学方法 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0.0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前者采用()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后者采用(n%)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JO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组间治疗后对比,观察组VAS、JO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2。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注释:*与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给予患者活血益肾方,此方由活血效灵丹加味而成,可治之症多为肝肾不足,经络瘀阻所致。因肾主骨、藏精,为腰之腑;肝主筋,藏血,主疏泄。若肝肾亏虚,则精血不足,筋骨失养。故腰腿酸麻胀痛,复因痛久入络,易感外邪,致使腰腿痛症经久不愈,方中当归活血通经养肝,杜仲益肾强筋骨,以二药为君,加白芍、丹参、桃仁、红花活血柔肝通经以助当归之力;用党参、续断、

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汤: 功能与作用:身痛逐瘀汤具有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血挟风湿,经络痹阻,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 来源:《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灵脂6克(炒) 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去土)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主治:瘀血挟风湿,经络痹阻,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 加减: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耆30~60克。 方论:本方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牛膝、五灵脂、地龙行血舒络,通痹止痛;秦艽、羌活祛风除湿;香附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祛瘀,祛风除湿,蠲痹止痛之功 药理作用:1.抗炎:给大鼠灌胃身痛逐瘀汤混悬液,日1次,每次3ml/只,连续3日。结果表明,身痛逐瘀汤可降低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或减少炎性渗出,具有抗炎作用。 2. 镇痛:给大鼠灌胃身痛逐瘀汤混悬液,日1次,每次3ml/只,连续8日后,腹腔注射(iP)0.3%醋酸0.2ml引起疼痛,然后计数20分钟内动物扭体反应数。结果表明,身痛逐瘀汤混悬液有明显镇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3.抑制免疫反应:(1)抗过敏作用:给小鼠灌胃身痛逐瘀汤混悬液,每次0.3ml/只,连续9日,于第4日在小鼠尾根皮下注射50μl SRBC悬液(含SRBC10 9),致敏第五天测量致敏前后尾部宽度。结果表明,身痛逐瘀汤混悬液对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2)抑制溶血素反应:依前法给小鼠灌胃身痛逐瘀汤混悬液,9日后检测溶血素反应。结果表明,身痛逐瘀汤混悬液对小鼠的特异性溶血素反应有抑制作用。

六味地黄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宋代儿科医生钱仲阳,根据小儿生机蓬勃,表现阳多阴少的特点,取张仲景肾气丸(八味地丸)减云附子、桂枝,以熟地黄易干地黄,成为六味地黄丸,用治小儿多种疾病。后世亦常用于成人,每作煎剂,成为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的组成:熟地25g,山萸肉12g,准山12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水煎服,后人用于阴虚火炎,以生地换熟地,名为生六味。? 方解: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少阴、厥阴、太阴)并治之列,补中有泻,寓泻于补。如方中以熟地养血补肾,益阴填精,配泽泻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温补肝肾,固涩精气,配丹皮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准山健脾补肺,兼能涩精,配茯苓淡渗脾湿以和之。此方药性平和,统治六经,而功专于肝肾。? 功用:滋阴补肾(能益五脏之阴)。? 适应症:善治肝肾阴亏,精血不足,虚火上炎者。如腰痛足酸,骨热跟痛(足跟痛),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遗精,咽干喉痛,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牙齿动摇,舌红苔少,脉象细数或虚大;小儿行迟,齿迟,肢软,囟开,阴虚发热等症。? 体会: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体正气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二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反映。六味地黄汤是补真阴的良方,若人体因阴虚而致的阴阳相对平衡失调,或阴虚兼有邪气而发生疾病,运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每每取得疗效。因此六味地黄汤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已散见于医科各书,恕不备述,现笔者仅就个人的体会举例如下:? (1)血崩证:因肝肾阴虚,血热妄行,从阴道大量出血不止,其色鲜红,有血块,自觉心悸,头晕,面唇淡白,但舌质红,有黄白苔,脉沉取有力。以生六味去泽泻加旱连草30g,侧柏叶15g,益母草30g,莲蓬炭6g,凉血止血;肉苁蓉25g,龙骨30g,牡蛎30g大补肝肾,益阴止血。? (2)高血压眩晕:因阴虚阳亢,而症见头痛,头晕,眼花,面赤唇红,舌红而光,或有黄白苔,脉弦滑数而有力。以生六味加生石块30g,龟板24g育阴潜阳;知母12g,黄柏10g 清肝降火;地龙10g,双钩藤12g镇肝熄风止晕。? (3)产后眩晕:因阴血不足,肝风内动,症见头晕,眼花心跳,心慌,舌淡,薄白苔,脉细。以六味地黄汤加桑寄生30g,川仲15g,龙骨24g,牡蛎24g,大补肝肾,熄风止晕。? (4)石淋(泌尿系结石):由于湿热蕴结下焦,灼烁津液,使尿中杂质胶凝成砂成块,腰部稳痛,或绞痛难忍,尿中夹有砂石,排尿刺痛,有时因砂石堵塞,致尿来中断或排尿不出,或是血尿(但本病不发作时,可无明显症状),大便干结,舌红有齿印,黄白湿苔,脉弱细数,中按无力,面色萎黄,全身乏力,以生六味加血珀6g,金钱草30g,党参24g,砂牛末3g冲服,补气化石利尿。? (5)胃痛便黑(溃疡出血):胃痛时作,由于素体肝肾阴亏,血不潜藏。症见上腹部隐痛,大便色黑如柏油,面黄,舌淡苔薄,脉弱细。以六味地黄汤去萸肉,加白芨24g,侧柏叶18g,地榆炭6g,海蛸10g,清肝止血止痛。? (6)腰痛:肾虚腰痛,不能久坐,面色不华,舌质淡,薄白苔,夜尿较多,脉象弦细。以六味地黄汤加杜仲15g,川断15g,狗脊18g,桑寄生30g,补肾壮腰止痛。? (7)筋挛拘急:病后失调,精血大伤,筋失所养,手足活动不灵,甚至两脚屈而不伸,动之则痛,难以入睡,面色不华,舌质淡,薄白苔,大便结,脉沉细。以六味地黄汤加双钩藤15g,宽筋藤12g,舒筋活络。? (8)疟疾:疟疾发8~10次,正气已伤,每日逐有轻微寒战,发热,或热少寒多,面唇舌淡白,薄白苔,脉弦细无力,精神萎靡。以六味地黄汤加附子18g,肉桂15g(?服),川楝皮12g,扶正祛邪,乌梅2个截症。? (9)夜尿多或遗尿:因肾虚不能固摄,小便清白,次数多及量多,甚至夜尿5~6次,睡

痔疮采用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痔疮采用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17T11:17:41.477Z 来源:《大众医学》2018年9月作者:李鹏英张小强* [导读] 关于对痔疮进行治疗选择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案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 【摘要】目的关于对痔疮进行治疗选择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案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收治的痔疮患者,选择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平均42例。对照组配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则选择采用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以后的疼痛评分、肉芽组织和创面相平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痔疮过程中选择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法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创面的愈合,值得推广。 【关键词】痔疮;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 痔疮是肛肠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也是较为多发的病症,这种病情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较大,也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痔疮在进行治疗时从中医角度出发选择药物进行干预可有效的促进患者迅速恢复,确保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预后,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1]。最近几年通过中医方案对于痔疮进行治疗被普遍应用在临床上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基于此主要分析采用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案对于痔疮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并且将主要的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所收治的痔疮患者,本文选择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患者均为42例。本文观察组当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5岁,最小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36.5±10.4)岁;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33.4±11.8)岁。本文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肛肠病学会关于痔疮的诊断标准,本文排除存在直肠疾病的患者,排除肛周存在脓肿或存在肛裂等疾病的患者,本文所有患者排除存在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的情况,排除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经统计学软件检验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治疗时对照组选择采用常规治疗方案,为患者进行坐浴,主要选择苯扎溴氨溶液每日为患者进行3~4次的干预,每次坐浴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患者坐浴以后选择马应龙痔疮膏敷于患处,同时为患者选择痔根断片进行治疗,每日为患者给药三次,每次为患者给药2片,还要为患者选择化痔丸,每日为患者给药三次,每次为患者给药3g,对所有患者连续治疗一周作为一个疗程[2]。 对于本文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时应用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案进行治疗。止痛如神汤的方剂主要为:秦艽10g,苍术10g,当归12g,防风12g,泽泻10g,桃仁15g,皂角刺13g,黄柏12g,槐花13g,大黄20g。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以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为患者加水蛭30g,蜈蚣1条,还要不要换着加地鳖虫10g,红花15g,以此方案对外痔患者进行治疗;如果患者肛门存在灼痛感,需要为患者加冰片15g,薄荷10g;如果患者存在有炎症性外痔,为患者加金银花15g,紫花地丁20g,蒲公英25g;如果患者存在内痔脱出嵌顿导致出现水肿,在治疗的时候需要为患者加五倍子10g,制乳香10g,没药10g,土茯苓15g,苦参20g。药物用水煎两次,最终取500ml装瓶。 对患者进行熏洗的时候在装有大约1000ml开水的坐浴盆当中放置500ml药液,当水温降为60℃的时候对患者进行熏蒸,当水温降为35℃的时候,可以选择纱布蘸取药液对肛门部位进行擦洗,每日对患者进行两次学习,每次时间为15分钟,连续治疗一周。 1.3观察指标 对本文所有患者治疗结束以后对患者的疼痛评分进行评价,主要为患者选择采用视觉评分法(V AS)进行评价,评分为10分,6分为中线,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疼痛越严重;对患者的肉芽组织和创面相平时间进行评价,评价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文所有研究对象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统计学检验的过程中计量资料选择t值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异性选择P<0.05表示差异明显,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注:本文的统计学软件版本为IBM SPSS25.0。 2.结果 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以后的疼痛评分、肉芽组织和创面相平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进行比较,本文观察组患者分别为 (1.2±0.5)分,(13.0±2.4)d和(19.3±3.3)d,对照组分别为(1.7±0.8)分,(15.8±2.5)d,(22.9±2.8)d,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请参见表1所示。 表1 本文两组患者的疼痛状况和创面愈合状况比较 项目n疼痛评分(分)肉芽组织和床面相平时间(d)创面愈合时间(d)观察组42 1.2±0.513.0±2.419.3±3.3 对照组42 1.7±0.815.8±2.522.9±2.8 t- 1.6315 1.0364 1.0082 P-0.0153<0.050.0089<0.050.0071<0.05 3.讨论 本文主要分析痔疮患者选择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案治疗的效果,通过对本文结果的观察可以得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也说明了对患者选择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案进行治疗的价值。止痛如神汤对于肛肠科的病症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剂,止痛如神汤当中的药物能够起到清热利湿的作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去痛化瘀,起到活血止痛,解毒通便的作用,能够对患者进行消肿。药物还能

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肺炎咳嗽的临床研究

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肺炎咳嗽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析对肺炎咳嗽患者行以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肺炎咳嗽患者,随机 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西医治 疗基础上加行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9.70%,研究组临 床总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咳嗽及咳痰消失时间、退热时间、 肺啰音消失时间以及胸片阴影吸收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肺炎 咳嗽患者行以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提高治疗效率,促进 患者康复,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肺炎咳嗽;临床效果 肺炎咳嗽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中以常规西药治疗为主,但西药治疗会产生一定 毒副作用,长时间使用会损伤患者的身体机能,所以应选择更加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1]。 据相关研究指出,中医药对肺炎咳嗽治疗的效果良好。基于此,本文择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肺炎咳嗽患者,探析对其行以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的临 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肺炎咳嗽患者,所选患者均与疾病诊断标准相符合,且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重要器官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随 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3例患者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最大为 79岁,最小为25岁,年龄均值为(35.6±3.3)岁,14例为风热咳嗽、11例为风寒咳嗽、8 例为风燥咳嗽;研究组33例患者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最大为80岁,最小为26岁,年龄均值为(35.7±3.4)岁,15例为风热咳嗽、10例为风寒咳嗽、8例为风燥咳嗽。两组患 者各项资料数据对比结果提示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止咳化痰、抗感染等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 础上加行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基础药方组成包括20g麻黄、15g桑白皮、15g半夏、15g贝母、10g甘草、10g杏仁,若为风寒咳嗽,则可另加12g紫菀、12g僵蚕;若为风热咳嗽,则可另加15g蒲公英、12g菊花、12g金银花;若为风燥咳嗽,则可另加15g百合、15g 花粉,煎煮后取汁,每天1剂,分早晚服用,持续用药7天。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评定和记录,判定标准如下:经过治疗患者的咳嗽、咳痰等症 状均完全消失,各项体征均恢复至正常状态为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咳嗽、咳痰等症状均得 到明显改善,各项体征趋于好转为有效;经过治疗患者的咳嗽、咳痰等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为无效,显效+有效=总有效。对两组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及咳痰消失时间进 行记录,并通过胸部X线检查对肺部啰音消失和胸片阴影吸收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9.70%,研究组临床总有效明显 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肺炎是终末气道中出现在肺间质、肺泡的炎症,通常是因疾病微生物、理化以及免疫损 伤等因素而引发。对于肺炎患者来说,临床主要症状通常为咳嗽,同时还会伴随咳痰、发热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7477312.html,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观察 作者:刘露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摘要】通过临床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表明少腹逐瘀汤加 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型;痛经 痛经,又称为经期疼痛,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常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继发性痛经是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见于育龄妇女。在临床上采用少腹逐瘀汤为主要方药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4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观察患者4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为16-40岁,平均年龄21.5岁。病程最长着为12年,最短者3个月。其中原发性痛经25例,继发性痛经1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妇科学》[1]痛经的诊断标准,以及《妇产科学》[2]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予少腹逐瘀汤加减变化,原方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加减变化:寒凝甚加艾叶、吴茱萸;血瘀甚加桃仁、红花;有气滞者加香附、柴胡;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有血虚者加熟地、阿胶;肝肾亏损者加枸杞子、女贞子。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早晚分两次温服,通常是饭前服用,经前一周开始服药,月经来潮后,继续服原方三天,按此法服用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服药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3个月未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好转,有复发,不能维持三个月以上。无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加减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加减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加减六味地黄丸属于是一种中药方剂,在平时的时候是可以治疗一些疾病的。并且使用加减六味地黄丸对于人体的健康是很有好处的。接下来我们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处方】 茯苓1两5钱,熟地4两,泽泻8钱,炙甘草5钱,枸杞1两5钱(盐水炒),萸肉1两5钱,青皮5钱(盐水炒),半夏8钱,粉丹皮8钱,煅龙骨1两,煅牡蛎1两,杜仲1两(炒黑),白芥子1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切勿火焙。 【功能主治】 温补肝肾固脾。主寒痰凝结所致的阴火疠,颈际夹起,大如卵形,坚硬异常,或一边,或两边,或带小核数粒,体质羸弱或后天亏损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早、晚饭后淡盐汤送下。加减作汤剂亦可。

【摘录】 《疬科全书》 【处方】 熟地6两,山药4两,茯苓2两,丹皮2两,莲须1两,龙骨3两(生研,水飞),芡实2两,萸肉4两,鱼鳔胶(蛤粉炒成珠)4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遗精,体虚不甚者。 【用法用量】 早、晚各服3钱。 【各家论述】 此方系六味地黄丸去泽泻,加龙骨、芡实、莲须、鱼鳔胶组成。方中熟地、萸肉、山药、鱼鳔、芡实为强壮药;龙骨、茯苓、丹皮为镇静药;莲须、芡实、龙骨为制泌药,合而为强壮镇静制泌

之复方。 【摘录】 《医学碎金录》引《家庭常识》第七集 【处方】 生地15g,丹皮9g,茯苓9g,泽泻9g,山药9g,当归9g,丹参9g,茜草9g,红花9g,生甘草6g。 【功能主治】 滋阴清热,活血软坚。主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摘录】 方出《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名见《千家妙方》卷下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加减六味地黄丸的作用与功效已经有所了解了,也让我们为古人留下的财富感到惊叹。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347人已访问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聂娅 【关键词】头痛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从医50年,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学习,受益匪浅。现择其辨治头痛经验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辨外感内伤 熊教授认为治头痛当首辨外感内伤。外感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多,因风性轻扬,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李中梓亦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且风为百病之长,故常兼寒、热、湿邪致病。风寒头痛者,其痛常连及项背,畏风怕冷,川芎茶调散主之;若寒甚而见肢厥、背冷、脉沉细,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风热头痛者,其痛胀甚,恶风或发热,芎芷石膏汤主之。风湿头痛者,其痛如裹,身困、苔腻,羌活胜湿汤主之。然临床常有风寒头痛而兼见苔黄、口苦等热象者,是风寒与风热夹杂头痛,可用清上蠲痛汤加减治之。 1.1 外感风寒兼热头痛典型病案:患者,男,48岁,2005年9月4日初诊。诉右侧头痛连及项部,吹风受凉或劳累加重,患者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予清上蠲痛汤加减:川芎20g, 白芍10g, 荆芥10g, 蔓荆子10g,防风10g,薄荷10g,羌活10g, 白芷20g, 僵蚕20g, 黄芩10g, 法夏10g, 细辛3g, 甘草6g。服上方15剂而愈。

按:清上蠲痛汤出自《寿世保元》,称“能治一切头痛,不论偏正皆效。”熊教授常用于治疗风寒兼热的头痛而效佳,方中川芎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且上行头目,为风寒头痛之要药;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白芷,辛温散寒,菊花、蔓荆子,辛凉散热,均能疏风止痛;黄芩清热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风散寒,清热止痛之功。若兼湿邪可加苍术;防辛温过于伤阴,可配伍麦冬。 1.2 内伤头痛内伤头痛则应分清虚实。虚证主要责之气虚与肾虚,盖“头者,精明之府”,而“脑为髓之海”,故气血不足及肾虚均可致头痛。临床又以气虚头痛最为多见,其痛绵绵,遇劳则甚,兼神疲、气短等,顺气和中汤主之;若见气虚而有目胀、颈胀、耳鸣等症,则改用益气聪明汤。肾虚头痛者,其痛为空痛,以后头为主,兼腰膝酸软等,杞菊地黄汤主之;若虚热甚可合大补阴丸,若有水不涵木而肝阳化风者,则加天麻、钩藤、僵蚕等平肝息风。 内伤头痛之实证主要为痰浊、瘀血或肝阳上亢所致。《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因头为清窍,而痰为有形之浊邪,易随气流行,上扰清窍,故临床痰浊头痛者居多。若头痛而昏蒙,伴胸痞呕恶等症,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肝阳头痛者,其痛且眩,以两侧及巅顶为主,伴心烦易怒、胁痛、脉弦等症,天麻钩藤饮主之。瘀血头痛者,其痛如锥刺,固定不移,昼轻夜甚,通窍活血汤主之。 此外,因久病入络,故凡属慢性头痛,无论头痛性质或部位,均可配合天蝎散(天麻、全蝎、僵蚕)以祛风通络,加强疗效。 1.2.1 气虚头痛典型病案:患者,女,58岁,2005年10月23日初诊。诉前额痛,遇冷或劳累加重,精神疲乏,时有眩晕,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予顺气和中汤加减:西参片10g, 黄芪3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陈皮10g, 升麻3g, 柴胡10g, 川芎10g, 白芍10g, 葛根20g, 蔓荆子10g,防风10g,细辛3g,炙甘草10g。10剂,水煎服。2005

咳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优.选)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 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有其他兼证。 (二)西医诊断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38度。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热闭心包证: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惊厥或四肢厥冷。舌降少津,苔黄,脉眩数或沉数。 5.气阴两虚针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6.邪陷正脱证: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身热剧降。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中成药:乐频清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清开灵颗粒1包每日3次口服。 2.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素肺。 方药:清金化痰汤或桑白皮汤加味。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贝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中成药:急支糖浆10ml 每日3次口服;鲜竹沥口服液10ml 每日3次口服。 3.肺胃热盛证 治法:泻肺泄热,清胃通腑。 方药:麻杏石甘汤、银翘白虎汤合凉膈散加减。生石膏、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瓜蒌、甘草。 4.热闭心包证 治法:清营解毒,化痰开窍。 方药:清营汤合猴枣散加减。水牛角、丹参、玄参、麦冬、金银花、连翘、黄连、淡竹叶、猴枣散。 5.气阴两虚证 治法:银翘白虎汤合生脉饮加减。 方药:银翘白虎汤合生脉饮加减。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麦冬、人参、五味子、甘草。 中成药:百合固金口服液10ml 每日3次口服;川贝止咳糖浆10ml 每日

王清任的六个逐瘀汤精编版

……………………………………………………………医药资料推荐………………………………………………… 王清任的六个逐瘀汤 1.通窍活血汤乃治疗头面部瘀血神方。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老葱,生姜,大枣,麝香,黄酒。 方歌为: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酒葱姜; 当归川芎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2.会厌逐瘀汤是治咽喉部瘀血的良方。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枳壳,甘草,生地,柴胡,桔梗,玄参。 方歌为: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 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3.血府逐瘀汤是治疗心胸中瘀血奇方。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甘草,生地,柴胡,牛膝,桔梗。 方歌: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归芎草赤芍。 柴胡桔梗枳牛膝,血化下行不作劳。 4.膈下逐瘀汤善治疗瘀血在膈下,即肝胆经所过的两胁部,周围痞胀不舒。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甘草,五灵脂,延胡索,香附,牡丹皮,乌药。 方歌为: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5.少腹逐瘀汤乃治疗血瘀少腹及下腹部的妙方,也是女人调经种子的要方,一般在月经当天服,连服3~5付,能令少腹子宫内瘀血因势下导,便于推陈出新。 方为:当归,川芎,赤芍,五灵脂,延胡索,小茴香,肉桂,干姜,蒲黄,没药。 方歌为:少腹逐瘀桂茴姜,当归川芎赤芍黄。 元胡没药五灵脂,经暗腹痛急煎尝。(种子安胎第一方) 6.身痛逐瘀汤是治疗周身经络血脉被瘀血阻闭的效方,不管是肩痛,臂痛,指痛,腰痛,背痛,腿痛,甚至是周身风湿痛久不愈,只要是瘀血阻滞,皆可用此方活血行气,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没药,甘草,五灵脂,香附,川牛膝,羌活,秦艽,地龙。 方歌为:身痛逐瘀桃归芎,红花秦羌膝地龙。 灵脂香附没药草,通络止痛力最雄。 1

老中医: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的妙用

清代名医王清任的一部《医林改错》,对后世众多医家的影响还是挺深远的呢!尤其是书中记载的那些方剂,比如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现如今,依旧是临床上常用的方剂,而且被很多中医大家青睐。 1.通窍活血汤 赤芍3克,桃仁泥10克,红花10克,川芎7克,生葱10克,生姜10克,红枣7枚(去核),麝香0.15克(绢包)。用黄酒250克将前七味煎一小碗去渣,入麝香再煎三沸,临卧服。成人一连三晚服三剂;七八岁小孩两晚服一剂,麝香可煎三次,再换新的。 主治:头发脱落,眼痛眼红,糟鼻子,耳聋,白癜风,紫印,牙疳等头面疾病;此外,还治妇人干血痨,男子痨病,小儿疳积等。 邓氏用此方法治一脑膜炎后遗症,收到良效。患儿男性,11岁,5年前脑膜炎后遗症,癫痫经常发作,至9岁即开始有发育征,出阴毛,嘴唇有稀疏的须,身型矮胖,无小孩性格,举动如成人,日饮茶水达7茶煲(1煲约5磅),经治数年未效。曾经针灸治疗,癫痫发作稍减轻,其他症状无改变。邓氏诊其脉沉实而有力,舌诊如常,证无虚象,其病在头,与血瘀有关,因而采用王氏法,予通窍活血汤原方,

隔日一剂。约15天后,癫痫发作较轻,饮水减少,服至50剂,患者已愿和其他小孩玩耍,恢复小孩征象,体重减少5000克,并长高。桃仁、红花虽每剂各10克,而患者精神却日佳,智力逐步发育,能记一些单字(此前因病未上学读书),但癫痫未能完全控制,饮水已减少一半。前后治疗约1年,诸症皆愈,独余癫痫,后经精神病院治愈。追踪十多年,该患者发育基本正常,已当工人,唯智力稍差于正常人。又曾用此方治一患颅咽管瘤之男孩(15岁),症状有所改善,如视力有所提高,但一年后X线检查肿瘤未见缩小,亦无增大。 2.血府逐瘀汤 当归10克,生地10克,桃仁13克,红花10克,枳壳7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5克,川芎5克,牛膝10克。水煎服。 主治:头痛(无表证、里热证、元气虚、痰饮等证),胸痛,天亮汗出,心里热,瞀闷,急躁,夜睡梦多,不安,小儿夜啼,呃逆,干呕,心悸,易怒等。 此方为伤科医生普遍采用。邓氏曾治疗一位被手推车压伤胸部的患者,经其他法治疗十多天,胸痛仍甚,用此方内服,药渣复煎,加酒、醋各一两,热洗痛处,3日后痛消,继服数剂(并加外洗)以巩固疗效。

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疗效观察

Guid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第19卷第2期Vol.19No.2 2013年2月 February.2013 身痛逐瘀汤加减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疗效观察 孙明星,曹斌 (岳阳市中医院,湖南岳阳 430600) [摘要]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 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4例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神经营养剂、腰椎牵引等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对照组为88.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 ;治疗后两组疼痛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身痛逐瘀汤;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951X (2013)02-0059-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纤维环因退变或损 伤破裂后,髓核向椎管内突出,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或脊髓所产生的症状。本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多发于壮年体力劳动者,男性多发于女性。笔者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参照 《中医骨伤科学》[1] 拟定,⑴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痛反射痛,咳嗽、用力排便时疼痛加剧;腰部前屈活动受限;病程较长者,可出现下肢反射痛部位感觉麻木,冷感、无力等。⑵体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或仰卧挺腹试验 阳性;腰部压痛、叩击痛阳性;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 或消失。⑶CT 、MRI 检查显示髓核突出位置及神经根受压情况;X 线检查示腰椎侧凸,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等退行性变。⑷排除急性腰扭伤、腰椎结核、肿瘤、腰椎增生性脊柱炎及腹部病变。1.2纳入标准⑴符合诊断标准;⑵年龄30-60岁;⑶经CT 、MRI 等辅助检查确诊为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⑷根据病史、 病理阶段和临床表现明确适于非手术疗法的患者[2];⑸同意参加本次临床研究, 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⑴不符合诊断标准;⑵年龄<30岁或 >60岁;⑶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外侧型腰椎间盘 突出症及向前方突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⑷二便功能障碍、 广泛肌力减退、瘫痪及椎间盘破裂髓核脱出游离等不适于非手术疗法的患者;⑸妊娠期或月经期妇女;⑹严重骨质疏松、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强直性脊柱炎、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等全身性疾病患者;⑺不同意参加本次临床研究者。 1.4一般资料70例病例为本院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的住院患者,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0-60岁,平均(4 2.9±2.9)岁;病程15d 至2年,平均(1.1±0.5)年;L4-L5突出者22例,L5-S1突出者12例。治疗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0-58岁,平均(42.1±2.3)岁;病程10d 至2年,平均(1.0±0.7)年;L4-L5突出者25例,L5-S1突出者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1.5 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⑴卧床休息,下床活动时佩戴腰围,避免负重、弯腰搬物等;⑵萘丁美酮胶囊(北京秦武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口服,1g/次,1次/d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调整剂量或停药;⑶伴有下肢麻木者,予甲钴胺(福建华海药业有限公司)口服,0.5mg/次,3次/d ,根据年龄、症状酌情调整剂量;⑷腰椎牵 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