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

散体文章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第一部散文集《尚书》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

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

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

“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

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

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

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

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

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3.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

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二)两汉两汉时代,散文进一步发展。1.政论文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论》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除贾谊外,汉初还有不少散文家,他们的文章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中以晁错和邹阳成就较高。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2.史传文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史记》、《汉书》。

3.赋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汉赋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因其篇章宏大,后世称为“大赋”。

(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坛,在各种文体中,辞赋创作的时代特征最为突出,与汉赋的对比也最为鲜明。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的句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赋体受诗的影响,也趋于骈化,有些赋其实就是骈文。北朝文坛虽然整体上受骈化的影响,但仍有别具风格的散体名篇大放异彩,从而构成对唐代文坛发展的多重影响。

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

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

(四)唐宋时期。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以韩柳为首的古文运动的胜利,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中唐以后,古文运动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此后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

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将他们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

宋八大家”。北宋的历史文学家司马光编有一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它除具有史学价值外,还非常具有文学价值。

(五)元明清时期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明

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出

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明初的宋濂是“开国

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等。明中叶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

的束缚,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

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进而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

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袁宏道最为著名。他们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袁宏道更出于作家的主观

要求提出了“性灵说”。公安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是:冲破传统古文的

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与公安派存在的同时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

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方苞继承归有光的传统,提出

“义法”主张,并使之成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桐城派代表作品有方

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清初有不少成绩突出的散文家,如王猷定、魏禧。王猷定的传奇性散

文以小说传奇体打破了传统古文写法,代表作有《李一足传》、《汤琵琶记》、《义虎记》等。魏禧以人物传记最为突出,代表作是《大铁椎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