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对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危害与防护
浅谈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的危害

浅谈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的危害赵杰(上海市避雷装置检测站工程部,上海201204)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迎来了大数据时代,信息是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计算机扮演着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加工、处理、存储、传输等主要角色。
正当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雷电对计算机的安全隐患也逐渐加剧。
现首先阐述了直击雷对架空线的危害以及为高压输电线路防御直击雷而采取的措施,接着简要介绍了机房位置的选择和防雷电波侵入措施,然后分析了感应雷过电压的危害以及为预防感应雷过电压而采取的措施,以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防雷保护;直击雷;感应雷0引言雷电是大自然中灾害性天气之一,是一种特殊的、极为壮观的声、光、电现象,在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高速发展下,应认真对待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信息领域,这些精密的电子计算机设备中的CMOS 半导体集成模块,在耐受过压、过电流的冲击下会变得极其脆弱,美国通用研究公司通过对磁场的研究发现,当磁场脉冲超过0.07Gs ,就可引起计算失效;磁场脉冲超过2.4Gs 就可以引起集成电路永久性损坏。
可想而知,计算机网络如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在雷电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1直击雷1.1直击雷对架空线的危害架空是较为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布线方式,线路裸露在自然界中,遭受到雷击的概率相对其他敷设方式要高得多。
主要是云对大地放电时,可能会直接击中架空线路、电线杆或横担,或雷云对架空线路附近的大地或设备放电,使金属导线上的电压瞬间升高,同时产生巨大的热效应、机械效应和电磁效应,从而破坏计算机或击断线路。
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来减少直击雷对架空线的危害。
1.2架空线的防雷措施架设接闪线不但是高压输电线路防御直击雷的好方法,同样也可以用在网络线上来抵制雷电的危害。
这是因为接闪线的原理与常规的接闪杆是相同的,接闪线可以避免或减少直击雷对计算机金属管线的袭击,又能起到分流作用,减少雷电流对网络的传输。
计算机网络的雷电防护

放 电时产 生 的静 电过 电压 以及 雷 电放 电时形 成的雷 击 过 电压 。 它们 以 电流耦 合 或 者 电感 以及 电容耦 合方 式 ,并且 借 助 于放 射 或者 电波影 响 ,通 过相连 的供 电线路 、数 据线路 进入 设备 。
2 网络 的雷 电防护措施
21 网络 系统 设计 施工 时应注 意 的防护措 施 . 电源 线路 要 尽 量埋 地穿 管 引 入 ,并 安装 相应 的 保 护水 平 的 防 雷 器 。空 调 等 大功 率设 备 用 电线 路 和 网络设 备线 路 分 离 。 网络设 备最好采用U S P 不间断电源供 电。信号线布线要合 理 ,尽量减少 大 的闭合 环 ,室 内长 的 网线 改为 光 缆或 采用 屏蔽 线 ,室 外线 路采 用光 纤 ,并 作 好接 口的过 电压 保 护 。在 防雷 设计 时 ,要 搞清 楚线 路 的敷设 情 况 ,进 行 分 区分 级防 护 。还 要掌 握被 保 护 设 备 的耐过 电压 ( 电流 )水平 ,匹配 相 应残 压 标准 的 防雷器 进 行 保 护 ,还应 该考 虑产 品 残 压 和线 路感 应 电压 、反射 波 电压 总和 应 低 于设 备 的 耐 冲击 水平 ,才能 达到有 效的保 护 。 22 通信 光缆 防 雷措 施 . 1 光 纤遭 受 雷击 的方 式主要 有 两种 :光纤 内部 金 属加 强筋 和 ) 地 面产 生 高 电压击 穿光纤 。光 纤设 备遭受 雷击 。 2 )针 对 光 缆 的 防雷 措 施 。① 采用 光 缆 接 头处 金 属 构 件 接 地 处理,接头处将缆内金属物件短接为一体 ,以均衡电位 ,防止接 头 处产 生 电弧 放 电 。② 对于 光 端机 和放 大 器 等做 好 电源 的 可靠 防 雷 ,并有 效接 地 。 23 网络线 路 防雷措 施 . 建立 有 效 的 过压 保 护系 统有 二 种基 本 可 能性 :绝 对 的电位 隔 离 ,杜 绝 任何 影 响 ,或 者在 所 有 带 电和 不带 电 的设 备 部件 之 间采 取 彻底 的电位 均衡 措施 。 不 论是 电位 隔 离还 是 电位 均衡 ,两种 措施 都 只 能 在全 面 实施 的情况 下 才起 作 用 。 如果 还必 须 抗御 感 性和 容性 影 响 ,绝 对 电位 隔离实 际上 是不 可能 做到 的。 全 面对 进 人 设 备 的供 电线 路 和 网络线 进 行通 过 匹 配 的 防雷器 进 行 有效 的 电位 均 衡 措施 能有 效 的 防止 网络 设备 因瞬 间 电压 差造 成 损坏 。 在 正 常 工 作 情 况 下 ,这 些 防雷 器 可 以被 看 作 是 不 影 响 电 路 的 、断开 的 开 关 。它 们将 在 毫微 秒 范 围造 成对 地 短路 ,施放 过 电 流 ,不影 响 设 备工 作 。 瞬间 泄放 电流后 ,防雷 器 又对 地 形 成高 阻
信息机房雷电防护技术

信息机房的雷电防护技术摘要:以某大型信息机房为例,根据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规定,通过电源系统防护、等电位联结、接地等措施对信息机房进行雷电防护,从源头上确保信息机房的防雷安全。
关键词:信息机房雷电防护概述雷电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其电压可高达数百万伏,瞬间电流更可高达数十千安或上百千安。
千百年来,雷电所造成的破坏可谓不计其数。
落雷后在雷击中心1.5-2km半径的范围内都可能产生危险过电压,损害线路上的设备。
在联合国国际十年减灾委员会公布的对人类造成最严重危害的十大自然灾害中,雷暴由于其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巨大侵害,被列在了显著的位置。
近些年来,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尤电子元件的微型化、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类电子设备的耐过电压能力下降,造成雷电和过电压破坏的比例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据统计,雷电对微电子设备的破坏而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雷击火灾的损失,已成为当今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因此,如何设置防雷措施,保障通信设备运行完好及人身安全,以及如何有效抑制雷击过电压和电磁干扰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大多数信息中心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防雷分类界定根据国标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二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规定,该信息机房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根据国标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雷电防护分级的有关规定,确定该机房雷电防护级别为b级。
2 电源系统的防雷及过电压保护由于计算机网络设备的耐压较低,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规定,还应该防雷电电子脉冲。
对其系统进行信息雷害风险评估,系统应该按评估等级进行防雷设计,一般需要采用2-3级spd保护才能保证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
一般多级保护的作用是在第一级选择开关型或限压型避雷器,以泻放大的雷电流;第二级使用限压型避雷器保护敏感设备;当第二级避雷器钳制电压仍不够低时,用第三级避雷器进一步降低设备两端电位,使被保护设备承受的电压低于其冲击耐压。
雷击对变电所电子设备的危害及其防护

雷击对变电所电子设备的危害及其防护雷击对变电所电子设备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雷击对变电所电子设备的危害以及防护措施。
雷电击中变电设备会造成设备损坏,甚至导致短路、电弧等严重事故。
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损坏:雷电对电子设备的高电压及高电流冲击会导致设备受损。
例如,雷电可能击毁开关设备或熔断器,从而导致变电所停电。
此外,雷电还可能导致电缆损坏、电子元件烧毁等问题。
2. 数据损失:变电所中的电子设备通常用于监测和控制电力系统运行,存储着大量的数据。
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冲击可能导致数据的丢失和损坏,使得变电所无法准确记录和分析电力系统运行情况。
3. 安全隐患:雷电击中变电所设备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
例如,电弧产生的高温可能点燃可燃物质,导致火灾发生;电弧的电磁辐射可能损坏敏感设备,如监控摄像头、通信设备等。
为了防止雷电对变电所电子设备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 接地保护:良好的接地系统可以将雷电冲击的电流迅速导入地下,保护设备不受雷电影响。
变电所的各种金属设备,如变压器、电缆等,都应进行可靠的接地。
2. 避雷装置:安装避雷针、避雷线等装置可以吸纳和引导雷电冲击的电流,保护变电所设备。
避雷装置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选择和安装,定期检查和维护。
3. 绝缘保护:在电力系统中使用合适的绝缘材料和绝缘设备,可以有效阻隔雷电冲击对设备的影响。
例如,使用具有良好绝缘性能的绝缘胶带、绝缘管等进行绝缘保护。
4. 屏蔽保护:在电力系统的电缆和控制线路中使用屏蔽材料,可以减少雷电对电缆和线路的干扰。
此外,对于容易受到雷电干扰的设备,如监控摄像头、通信设备等,可以采用金属屏蔽来防止雷电干扰。
5. 远离高危区域:避免将容易受到雷电冲击的设备安装在高危区域,如高处、阳台等。
同时,在雷电天气条件下,应及时关闭设备,避免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除了以上的防护措施,还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及时排除可能存在的隐患。
雷电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各种途径及防护措施

雷电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各种途径及防护措施作者:刘谦刘玉平金乾林靳小秋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07期摘要现代生活生产中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雷击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此,研究雷电入侵计算机系统的途径及防护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了雷电入侵计算机系统的2种主要途径,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计算机信号线系统、计算机电源系统、接地系统、机房所在的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雷电灾害;防护措施中图分类号 TP271;P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7-0281-02近些年来,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
电子器件的集成化、超大规模集成化及新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都为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但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的设备普遍存在着绝缘强度低、过电压耐受能力差等致命弱点,一旦遭受雷击过压的冲击,轻则造成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中断、设备永久性损坏,重则对系统所承负的需实时运行的后续工作造成中断瘫痪,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直接与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影响,对于金融、证券、医疗、保险、航空、航天、国防等国家重要关键部门尤其如此,雷击侵害的程度越来越严重。
因此,研究计算机系统的防雷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雷电入侵计算机系统的途径雷电入侵计算机系统主要有2种方法:直击雷入侵和感应雷入侵。
雷击直接击在物体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称为直接雷击。
直击雷击中建筑物会发生强大的雷电流,如果电压分布不均则会产生局部高电位,对周围电子设备形成高电位反击,会损坏计算机系统硬件设备,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
而由雷电电流产生的强大电磁场经导体感应出过电压、过电流形成的雷击称为感应雷。
感应雷由电磁感应产生,通过电力线路、计算机网络的信号线路入侵计算机网络,造成计算机系统设备的大面积损坏。
雷电感应对通讯信息系统的危害及安全防护

其 中 1~ 雷 电流 ( ;0 雷击 点 与 屏 蔽 空 间 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 平 均 0 A)S ~
随 着 电力 事 业 的 发展 . 信 、 通 电子 设 备 在 整个 电力 行 业 中的 间距 。 当 采 用 上 述 3米 屏 蔽 网 格 时 .有 屏 蔽 L Z P 1区衰 减 后 的磁 应用 也 1趋 广 泛 . 3 数量 与规 模 也 不 断 扩 大 , 力 行业 的通 信 技 术 电 也 由原 来 的 单 一 模 拟 通 信 发 展 到 现 在 的 多 元 化 大 规 模 数 字 通 场强 度 H1 : 信 . 电力 载 波 、 频 电 缆 、 群 通 信 、 台通 信 、 点 多址 通 信 、 如 音 集 电 一 微波通信、 星通信 、 纤通信等 等。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 卫 光 通 讯 、 子设 备 的工 作 电压 不 断 降 低 , 电 磁 环 境 的要 求 则 越 来 越 电 对 高 。在 电力行 业 中 , 于强 电系 统 的 防雷 措 施 比较 完 善 , 验 也 对 经 比较 丰 富 . 是 对 于弱 电系 统 ( 通 讯 系 统 、 但 如 自动 化 系统 、 算 机 计 及 网 络 系统 、 电 电 源 系统 等 ) 防 感 应 雷 却 显 得 很 薄弱 , 年 弱 的 近 来 . 电感 应 对 电力 行 业 各 种 电子 系 统 危 害 的 事 例 也 1趋 增 多 . 雷 3 如某 电力 公 司一 年 内连 续 四 次 遭受 感 应 雷 击 .其 内部 的载 波 通 讯设 备 自动 化 系统 、 讯 系 统 、 控 交 换 总 机 、 通 程 自动 化 系统 接 1 3 分别 受 损 , 成 直接 、 接 经 济损 失 惨重 , 造 间 因此 , 护 电力 系 统 弱 保 电设 备 免 遭损 害 也 越 来越 引起 高度 的 重 视 本 文 主要 根 据 几年 来在 电力 行业 中通 讯 信息 系统 防 雷 工 程 的设 计 和施 工 的经 验及 其实 例 . 述 雷 电感 应 对 电力 行 业 通 讯 系统 的危 害 和 防护 。 论
计算机网络系统防雷措施浅析

由于计 算机 网络 系统 的核 心设备 都放 置在计 算 机 机房 内, 因而对 机房 提 出了较 高的环 境要 求 , 良好
的接地 系统 是 保 证 机 房 计 算 机 及 网络 设 备 安 全 运 行, 以及工 作人 员 人 身 安 全 的重 要 措 施 。按 照 现 行
维普资讯
5 2
文 章 编 号 :058 5 (07 0 —0 10 1 0 .6 6 2 0 )50 5 —2
内 蒙 古 气 象
2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年第 5期
计 算 机 网络 系 统 防 雷 措 施 浅 析
刘树青 , 司幸利 , 凤 英 赵
( 阳县气象局 , 蒙古 固阳县 固 内 04 0 ) 12 0
《 子计算 机机 房设 计 规 范 》 求 , 算 机 机 房应 采 电 要 计
用 下列 四种 接地 方式 : 1 交 流 工 作 接地 , () 接地 电 阻
网络如 果不 采取任 何 防雷 防范措 施 , 一旦遭 受雷击 ,
系统 将 会遭受 巨大的损 失 。 为 了避 免 因 通信 电缆 引入 雷 电侵害 的可 能性 。 通 常采用 的技 术是 在 电缆 接入 网 络通信设 备前 首 先 接入 信号避 雷器 ( 号 s D) 即 在链 路 中串入 一 个 信 P , 瞬态过 电压保 护 器 , 可 以 防 护 电子 设 备 遭受 雷 电 它 闪击 及 其它 干扰 造 成 的传 导 电涌 过 电 压 , 断过 电 阻 压及 雷 电波 的侵 入 , 可 能 降低 雷 电对 系统 设 备 的 尽
由于雷 电产 生 了强大 的过 电压 、 电 流 , 过 无法 一 次性 在 瞬间完 成 泄 流 和限 压 , 以电 源 系统 必 须 采 所 取多 级 的防雷 保 护 , 至少 必 须 采 取 泄 流 和限 压 前 后 两级 防雷 保护 。按 照 规 定 , 电源 系统 应 该 采 取 三 级
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危害及其防护

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危害及其防护作者:张小成来源:《机电一体化》2014年第02期【摘要】感应雷击是指雷云放电时,在附近金属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等现象称之为感应雷击。
并且这种感应高压可以通过电力线、电话线等传输到很远,致使雷害范围扩大。
【关键词】雷电防护;侵入设备;电磁脉冲;地电位反击;无源保护;信号保护1 雷电防护概述有史为据,雷电所造成的破坏可谓不计其数,落雷后在雷击中心1.5~2公里半径的范围内都可能产生过电压损坏线路上的设备。
计算机网络系统易遭受雷击损坏的设备有:MODEM (调制解调器)、ROUTER(路由器)、SWITCH(交换机)HUB、网卡、通讯卡、UPS、计算机电源及主板,除传统的避雷针引雷拦截技术外,已拥有消散削减、屏蔽隔离、抑制分流、疏导均衡等电位、优化接地泄放和雷电控测定位等预警技术并相应研制出多种高科技的隔离装置、信号涌浪保护器、电源涌浪保护器、高效接地防腐降阻剂等设备、器件和产品。
出现了火箭与激光等人工影响雷电的装置和雷电探测预警系统设备,这都为有效防御治理雷电灾害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 雷击侵入设备的途径直接雷击是指雷电直击在建筑物、动植物上,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造成建筑物等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感应雷击是指雷云放电时,在附近金属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等现象称之为感应雷击。
雷电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的放电过程中,会在附近的户外传输信号线、埋地电力线、设备间连接线产生电磁感应并侵入设备,是串联在线路间或终端的电子设备遭到损害。
感应雷虽然没有直击雷猛烈,这种感应高压可以通过电力线、电话线等传输到很远,致使雷害范围扩大。
装有避雷针的建筑物,是雷击通过避雷针的引下地线从建筑物顶端泄放到大地时,会产生很强的电场,建筑物内的金属物品均会产生感应电压,这些感应电压的高低随着金属形状、距引下地线的距离和雷击大小而变(根据IEC61312标准,当雷击中建筑物时,即使装有避雷针,直击雷电流的50%是通过引下线和接地系统入地,仍然会有大约50%的雷击能量会分配到信号、电源系统,一旦你的电源输入线、电话线、网络信号线或其他电子设备的金属引出、引入线感应到瞬间高压,避雷针就无能为力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全宇辰 第 1 页 共 10 页 1
雷电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危害 1990年~2000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的十年。由联合国国际十年减灾委员会公布的严重影响着人类正常生活、工作基本安全的十大自然灾害中,雷暴由于它对人类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被列在了显著的地位。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由雷暴所引起的人身伤亡、火灾、爆炸、建筑物的倒塌、森林大火等事例数不胜数,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电子用电设备的广泛应用,各种电子用电设备遭受雷击的事例也时有发生。雷害事故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是严重的,甚至是无法估量的。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也将其称为“电子化时代的一大公害”。 我们也始终关注着由雷害所造成的过电压对电子设备破坏的前期防护这一关键和新的技术问题。近些年来,在这一新的技术领域,北京恒实诚信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加大了防雷技术开发的投入,并与有关科研院所密切合作,自行研制开发出了专项的防雷技术产品系列,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进一步加强与我们的最终合作伙伴──使用着和正在准备使用我们的产品的用户对这一问题的沟通和讨论,共同提高预防雷患的意识,并且应用必备的技术和产品,实施必要的防护措施,以期保证防止人身伤害事故,保证用电设备和系统的安全运行,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下面就让我们与您一起共同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沟通互补和讨论。
一、对雷电危害的新认识:
近些年来由雷电引发的灾害频繁发生,并呈迅速上升的趋势,由雷害所造成的严重破坏作用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和关注。虽然从世界上人类活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有关的统计结果表明雷电现象发生的绝对值并没有多大增加,但为什么雷电引起的灾害的频度却日趋增多,而且造成的破坏程度也日趋严重呢?客观上的原因我们在前面已提到过。近些年来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电子用电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其中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处理、数据处理、自动化控制、网络通讯、设计开发等,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先进的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耐受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相对较低,同时也缺乏必要的雷害防护技术措施,另外,在现代高新技术电子产品的生产中大量采用了大规模及超大规模的电子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且集成的程度越高,内部的线间距离越小,则元器件的耐压程度也就越低,受到过电压后即损坏,更经受不起雷电强烈冲击的破坏;另电子一方面,当今电子设备、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如通讯系统、视频、信号、工业自动化控制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它们的传输线路,特别是暴露在室外的长距离输送线,以及动力电源输送线路等,都有可能遭受雷击,产生雷过电压,并侵入设备,将设备击毁。但目前对在雷害现象环境下运行的各种电子用电设备所能够提供有效防护的防雷技术研究和防雷技术产品却相对发展滞后,特别是高品质的防雷技术产品相对馈乏,未能对置身于雷害现象下运行的电子产品形成有力的防护,致使雷害事故日趋增多。 中国科学院-----全宇辰 第 2 页 共 10 页 2
同时是由于人们主观认识的局限性所造成的,限于人们对雷电现象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使人们对雷害的巨大破坏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防御意识,而未能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也是雷害肆虐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从传统的建筑物防雷和避雷的观念和认识上也容易把人们对雷害防护的认识引向一个误区。在传统观念上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按照国家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做好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如安装好建筑物的防雷装置(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总合)均压环等,建筑物内外的所有防雷工作就“万事大吉”了。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当雷击现象发生时,建筑物的外部防雷装置确实有效的抵御了雷击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同时均布的避雷引下线与建筑物的均压坏也形成和起到了稀疏法拉第网笼的作用,保证了建筑物内的人员不致因跨步电压升高而导致跨步死亡。但这时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却非但不能保护好建筑物内的各种用电设备免遭雷击,反而使其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增大,而且建筑物的避雷装置接闪能力越强,遭雷击的侵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因为当雷电击中建筑物避雷装置的避雷针上或击中附近其它建筑物的避雷针时,避雷针引下线就承担起了使雷击入侵电流入地释放的作用,在雷击电流快速的由引下线导入大地时,瞬时间内在引下线上自上而下的产生了一强力的变化磁场,处在这个强力变化磁场作用范围内的所有用电器、信号、电源及它们的传输线路都因相对地切割了这个强力变化磁场的磁力线而产生出感应高压,进而在与地线的低电位之间产生电压差,从而迅速将用电设备及通信设备击毁。 基于上述原因,迅速提高和增强人们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和防御意识,深入开展防雷技术的研究,推出高品质的防雷技术产品,实施有效的雷害防护技术措施,确保用户的设备系统安全运行,不但是所有雷电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愿望,同时也是我们公司在雷害防护事业上的发展意识。
二、雷电损坏计算机系统的机理分析
我们公司自行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的产品广泛的与电子计算机行业的产品和通讯行业的产品协调运作。我们的防雷技术研究、开发和防雷技术产品应用的切入点,就是计算机行业产品的应用用户,即运行在各行各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此我们先仅就雷电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及防护作重点的阐述。 通过前面的讨论,使我们意识到,研究电子计算机的雷电防护,首先应对雷电的形成、雷电的活动强度等有关知识有所了解,同时还应弄清楚雷害究竟是通过那些渠道、途径侵入计算机系统的,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防雷害的侵入,然后还应了解被保护的对象──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耐雷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防护措施达到更高的防护水准。下面让我们就这些问题做逐一的讨论。
1、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雷电是一种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常见的一种气象现象。耀眼的闪光、沉闷的雷声,以及雷电对大自然造成的巨大破坏。这些雷电现象的表征,是人们对雷电现象的感性认识。这一自然现象曾经使人们困惑不解,但人们一直试图了解和解释这一现象,直至1749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科学研究,特别是著名的“风筝试验”后,确定和证实雷闪的电本质之后,才奠定了现代防雷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开始了人类以科学方式致力于雷电现象中国科学院-----全宇辰 第 3 页 共 10 页 3
机理及防护技术的研究。 (1)雷云的形成
雷云的形成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温度、压力的变化使大气中的水分子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无数个小水滴大量积聚便形成了积雨云。在积雨云的形成和运动过程中由于起电则成为了雷雨云。关于积雨云起电的机理有多种解释理论,如辛普森的水珠分裂学说是这样解释积雨云的起电过程:“积雨云中的水滴在高速气流中作激烈运动,分裂成为一些带负电的较大颗粒和带正电的较小颗粒,后者被上升气流带上高空浮于云上部,前者则沉于云层底部,这样正负两种电荷在云层中被分离而分布在上下两层,这就是90%雷云下部带负电的原因。其它的解释理论如:威尔逊的静电感应学说、沃克曼的相变学说、雷纳德的冰的温度梯度学说等等,都能各自解释积雨云带电形成雷云这一过程。 由雷云进而产生的雷暴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好几种,主要的有三种,实际上的雷暴,其发生的原因不是单纯一种,而往往是几种成因的复合作用。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主要的三种雷暴和其成因: ①峰雷暴: 峰雷暴是指在两个大气团相对运动时,在其分界面上,也就是在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的峰面上发展起来的雷暴。峰雷暴能使相关地区的天气发生急剧变化。峰雷暴又分为冷峰雷和热峰雷。冷峰雷暴是由强大的冷空气侵入暖湿空气下面、排挤抬升了暖湿空气,暖湿空气在被抬升至一定高度后变化形成了雷云,由于冷空气往往来势凶猛,所以冷峰雷暴是雷暴中最强烈的一种,这种雷暴一般是在沿着冷暖空气交界处,即峰面好几百公里宽的带形地区发展,其最高移动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左右。热峰雷暴则是由于暖空气主动侵入冷空气地区,逐渐升到冷空气的上边形成淡薄的雾状,然后变成棉花似的云团,最后逐渐发展成积雨云。若天气炎热而空气中的水分很多,则强烈的潮湿气流上升到2~5公里高空时便形成积雨云。由于云中水气冷凝时放出的潜热很大,致使上升气流仍比周围空气热。积雨云继续发展最后变成巨大的浓积雨云直至形成雷云。但是热峰峰雷暴的发展一般情况下要比冷峰雷暴的发展要相对缓和的多,并且很少会发展成强烈的雷雨。 ②热雷暴: 热雷暴多发生在夏季,由于夏季强烈的日光照射,地表面附近的空气被晒热后便形成上升气流而形成热雷云,热雷暴经常伴随有暴雨,持续时间短,并带有区域性。 ③地形雷暴: 其为由于地形的影响而产生的雷暴。在地形起伏较大及海边的山地,暖湿空气随地形抬升时形成的雷云。 (2)雷云放电
雷云放电时由于正负电荷的中和而产生了耀眼的闪光,放电时强大的电流迅速加热了周围的空气,并使其猛烈膨胀而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这也就是在雷暴发生时我们看到的闪电和听到的雷声。 雷云放电又分为云中闪击和云对地的闪击。云闪为分云内放电和云间放电,云闪发生的概率比地闪大的多,但因它发生在数千乃至数万米的高空,因此对地面设备相对造成灾害性影响要小,为此我们着重考虑地闪的影响。所谓地闪就是雷云对大地的放电。地闪的发生和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云中放电、对地先导、定向闪击和回闪。地闪发生前,中国科学院-----全宇辰 第 4 页 共 10 页 4
雷云中放电频繁,云中的闪光和地面的场强变化显著,云中放电造成了云中电荷的重新分布和电场的畸变,当雷云近地端,电荷密集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限度时(25-30KV/cm²),雷云就开始了对地的先导放电,对地先导放电的顶端接近地面时,就会激发起大地上的感应电荷从地面的突出部分向上的“迎面先导”,一但当雷云对大地的先导放电与大地的“迎面先导”会合时,那么它们之间的强烈的电离通道就已形成,放电就变成了定向闪击,定向闪击总是沿最短的路径进行的,这是因为雷云对地先导放电的同时,大地的感应电场被激发开始向上发出一道“迎面先导”与之衔接,当雷云的先导放电距地面50~100米时,(我们一般称先导放电在这个高度的最前端叫做定位高度)。雷击点就选择趋向于电场强度最大且升起迎面先导的地方完成闪击放电。为此地面上比较突出的地方和导电良好之处,在这时都要比周边各处的电场强度大得多,且聚集着更多的电荷,从而成为了雷击的主要目标,如:山顶、高塔、高大的建筑物、旷野中的孤立大树、房屋的尖顶及屋檐,甚至一片导电不甚良好的地域中局部有部份导电良好的地点都容易遭受雷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雷击有选择性的道理。 雷电的破坏作用的具体表现为: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剧变的磁场和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现象,在计算雷电的能量时,一般是以雷击入地电流的为计量单位,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自然环境中,雷电的能量概率为: 95%的户外直击雷的电流强度超过14KA。 50%的户外直击雷的电流强度超过30KA。 5%的户外直击雷的电流强度超过150KA。 2%的户外直击雷的电流强度超过200KA。 表述雷电的活动强度,我国常用“雷电日数”和“雷闪频数”这二个统计指标,我们的工作,用前一指标就适用了。所谓“雷电日数”是指在一昼夜内的雷击强度,即一昼夜内只要有可闻雷,不管次数多少均记为一个雷电日,我国是个多雷灾的国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均雷电日在30~80天,华南地区70~90天,广东及海南地区是120天,西南地区是80~100天,东北地区是35天以上,其中大部分地区从2~3月至11~12都可听到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