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民俗
(完整版)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2.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3.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4.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5.行业语: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难以明白其中含义.6.行业神: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7.祖师崇拜: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8.中人:在买卖交易中凭借经验和口才,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从中获取酬金。
9.行商: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没有固定店铺。
10.市声:分为“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旨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12.招幌:从事手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形式,有音响、实物、文字及标志性等形式式。
13.四合院:华北地区民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14.十姊妹:一种社会组织,由十位成员结盟组成,任何情况,如婚嫁、死亡、迁移造成的减员都不会影响该组织在名义上的存在,只有十位成员都死亡的情况下,该组织才消亡。
15.宗族: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16.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用五种丧服来作为差等标志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民间用五服的范围表示血缘组织的范围。
语言民俗学

二 、语言民俗学的研究 内容与研究视野
这里说 的 “研究 内容”指相关 著述讨论语言 民俗 的什 么问题 、哪些 方面。 “研究 视野”指怎样看 待 和研究语 言民俗 ,包括研究视角 、研究方法 、学科背景 、学术兴趣 等。语 言民俗学的研究 内容与研 究视野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研究视野的差异 ,相关著述对相近的研究对象呈现出不 同面貌的研究内容 , 这些著述算不算 、在多大程度上算是语 言民俗学 的研究成果是需要斟酌的问题 。
由于语言是语言学 、哲学 、人类学 、民俗学 、社会 学等多种学科 的主要或重要研究 对象 ,关 于语 言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就很成 规模 。其 中,从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社会生活 的关 系角度所做 的研究呈现 出丰富 而复杂 的局面。以笔者有限的见 闻而论 ,国内学界这方 面的研究 可以举 出一下成果种类 :以罗 常培为代表 的文化语 言学研究 ,以陈原 、陈建 民、陈松岑为代表 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以郑也夫为代表 的语言社会学研究 ,以曲彦斌 为代 表的 民俗语言学研究 ,等等 。文化语言学 的研究是 着眼于语言与文 化关 系的研究 ,其主要 内容包括记 载中国文化有哪些词语 ,词语记载 了哪些 中国文化 ,这里所说的词 语不一定是 口头语汇或俗语 ,也包括 书面语汇 ,也偶有讨论语音语法现象;所谈 的中国文化有宫廷文化 、 官方文化 、精英文化 ,也有 民俗文化 。比如罗常培的 《语言与文化 》 主要 章名为 : “从语词 的语源和 变迁看过去文化 的遗迹 ” “从造词 心理看 民族的文化程度 ” “从借字看 文化 的接触” “从地名看 民族 迁徙的踪迹” “从姓 氏和别号看 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 “从亲属称谓看婚 姻制 度”。该 书被语言学者 广泛认 同为语言学著作 ,但是看章 名就知道有很多 内容讨论 了语 言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 “三陈”的社 会语 言学研究各有特色 ,他们讨论语 言与社会 生活关系的 内容与语言 民俗学关 注的内容有很多近似或 相同之处 ,其 中陈原的 《社会语言学 》⑨讨论 的 “塔布与委婉语词 ”就是语 言崇拜与语言禁忌现象 ,直
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研究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一直是中国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语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通过喻指、象征等手段传递思想和情感的固定短语。
民俗文化则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和信仰体系,包括节日庆典、民间故事、民间舞蹈等。
习语和民俗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习语和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语言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是中国人民生活、思想、价值观的体现。
习语和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语与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内涵1. 习语的概念及特点习语是一种具有固定形式、流行范围广泛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通过简练、形象的语言方式传递思想、情感、态度等。
习语具有言简意赅、易记易懂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丰富的信息。
习语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经验,是人们长期生活和劳动的结果。
习语的形成具有历史的痕迹,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2. 民俗文化的概念及特点民俗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一系列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宗教信仰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形式的文化表达。
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包括节日庆典、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民间习俗以及民间文学、民间舞蹈等。
3. 习语与民俗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习语与民俗文化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在概念及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习语是语言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一种短语,具有言简意赅、流传广泛等特点。
而民俗文化则包括更广泛的范畴,不仅包括语言交流中的习俗风俗,还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习语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语言文字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语言文字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民俗文化则是一座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宝藏。
这把钥匙能打开宝藏的大门,让我们领略其中的奇妙之处。
民俗文化包含着民间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
拿春节来说吧,这可是咱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到处都充满了语言文字的影子。
贴春联,那红红的纸上写着对仗工整、寓意美好的文字,什么“福满人间喜气盈,春临大地花开早”。
这些文字可不简单,它们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希望新的一年幸福美满、花开富贵。
要是没有语言文字,这春联就不存在了,春节的喜庆氛围恐怕也得大打折扣了。
民间艺术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像剪纸,那些精美绝伦的图案背后,往往有着特定的含义。
剪纸艺人可能会剪出一个“囍”字,这一个字就象征着新婚的喜悦。
或者剪出一些花鸟鱼虫的图案,这些图案可能代表着吉祥如意。
艺人怎么把这些美好的寓意传达出来呢?靠的就是语言文字的传承。
如果没有语言文字,谁能知道这些图案背后的深意呢?也许我们看到的就只是一些简单的形状罢了。
再说说民间的风俗习惯。
在一些地方,有给长辈拜年的习俗。
拜年的时候,晚辈会说一些吉祥话,像“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这简单的话语里包含着对长辈的敬重和祝福。
这种语言的表达就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体现。
如果没有这样的语言表达,这种尊老的民俗文化就少了一种传递的方式,就像火车没了轨道,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了。
民俗文化也在影响着语言文字。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俗文化,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方言和独特的词汇。
比如说,在海边的一些渔村,渔民们可能会有很多和渔业相关的词汇。
他们形容鱼的种类、大小、习性等都有专门的词汇,这些词汇可能在其他地方就不常用。
这就是民俗文化在语言文字上的烙印。
又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民俗文化非常独特,相应的语言文字也充满了民族特色。
像藏族的文字,书写起来就像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而且他们的语言中包含着对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等诸多民俗文化内容的表达。
方言与民俗——精选推荐

方言与民俗方言研究,从来就离不开民俗的研究。
通过民俗来收集方言,是方言研究的一个传统;透过方言来探求民俗,又是民俗研究的必由之路。
方言是民俗得以延续的载体,民俗是方言表现的重要内容。
方言随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亦随其消亡而消亡;而许多民俗如果没有方言的润色也会黯然无光。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一个分支, 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 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是相对于一个社会的共同语或一种语言中的标准语而说的。
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提出了民俗学对象的“三分法”: 习惯(社会技术);口碑(语言艺术) ;感情、观念、信仰(心意现象) 。
语言民俗是民俗的一大门类,广义的语言民俗指的是那些听得见的口传形式的民俗事象, 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两个部分;而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其中的民间语言部分, 不包括故事、歌谣等成篇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 是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 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因此,不管从客观存在的事实看,还是从我们研究方言和民俗的需要来讲,二者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一、民俗因不同地域的方言而差别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俗是第一性的,方言是第二性的。
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能产生与之相应的方言词;民俗是产生方言词的基础,没有民俗就没有方言。
然而,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不同的民俗形式在同一地区用不同的方言词表示;同一种民俗现象在不同的地区需要附着在不同的方言词上。
例如:在粤方言区和客家方言区, 宴席上一般要有“发菜焖猪手”这道菜。
这是因为, 方言中“发菜”谐音“发财”,“猪手(猪蹄) ”谐音“就手(轻易的意思) ”,“发菜猪手”谐音“发财就手”。
就是能轻易地发财、顺利地发财之意。
北方人虽然也希望发财, 却没有这个风俗。
因为北方不像粤方言、客家方言那样把猪前蹄叫猪手,即使叫猪手, 北方话也不与“就手”谐音,也就没有“发财就手”的谐音,也就不会有这个风俗了。
民间口头民俗

• ② 群众口头语言的语汇丰富、生动、形象
口头语言诉诸人们的听觉,是一种“耳治的语 言”,必须有交际对象的存在。
“说法、悦耳的韵律、语调、姿势、面部表情、 情感声调、强调、力度及元音辅音的组成物等等都
列为‘口头语言的各种成分’。”(爱德华·泰勒)
各种口头语言成分区分为人际交流的语言系统 和非语言系统。
• b. 神话对创造和传承人而言,是神圣的。只有德高 望重的人才有权力在特定的仪式活动中重现和叙述 祖先的事迹。这意味着,神话并非独立存在,往往 与礼仪、信仰、社会组织等因素联系在一起。
• C. 神话的内容一般是关于万物的起源的。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 地开辟。阳淸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 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 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4)图腾神话
图腾神话产生最早,主要讲述图腾物与氏族的亲缘关系
原始图腾神话由图腾物与男人或女人通婚,成为本氏 族祖先或图腾物直接生人。
随社会发展,图腾物逐渐被视为保护神。
• (5)神和神性英雄神话
神话的主角有时是动物,有时半人半兽,比较多的神 的形象是自然力的化身,它们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人神,被 奉为民族的始祖神。
•
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
(远古时代)。它是当时人们在原始思维基础上不自觉地把自然和社会
生活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一种幻想神奇的故事。
•
作为民间文学的源头之一,有力的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文
明的创造者,也揭示了民间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
切的联系 。
•
神话的发生晚于人类来源的神话。
9 10 11 口头民俗学 2

口头民俗学(语言民俗学)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是伴随着人民的生产劳动、宗教和其他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并成为人民生活中各种知识的宝库、进行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
第一节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一神话的种类分析:神话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
它是当时人们在原始思维基础上不自觉地把自然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一种幻想神奇的故事。
神话最主要的特质,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起源的揭示。
神话的分类1. 天地开辟和人类起源神话(盘古开天);2. 自然起源神话(日月神话);3. 洪水和人类再繁衍神话;4. 图腾神话,有些学者认为图腾神话产生的最早,它主要讲述图腾物于氏族的亲缘关系;5. 神和神性英雄神话(后羿,);6. 文化起源神话,关于人类社会早期文化现象的起源,神话大多归功于动物。
二传说的种类分析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其种类主要有:1. 人物传说,其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2. 地方传说,是关于各地特定山河泉石、名胜古迹的特点,以及某些地名由来的带有解释性的故事;3. 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
4. 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些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5. 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的等的传说,这类传说大多着重解释传说对象及其特点形成的原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
三民间故事及笑话的种类分析民间故事因其题材、形象、风格的不同细分为以下几种体裁: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动物故事(1)野兽和鱼鸟的故事(2)家畜的故事(3)人和动物的故事(4)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5)以人为主角的寓言幻想故事也称神奇故事、魔法故事、民间故事,主要分类:(1)超自然形象的故事(2)神奇宝物的故事(3)“难题”和法术的故事(4)鬼狐精怪的故事生活故事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巧女和呆子的故事;爱情婚姻和家庭内部矛盾的故事;机智人物的故事笑话(1)讽刺封建官吏的笑话(2)讽刺贪吝和迷信的笑话(3)讽刺迂腐无知和虚伪狡诈的笑话(4)讽刺思想性格怪谬的笑话第二节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流传和演变一、口头散文叙事文学传播的方式及途径故事由中心地向外传播的情况:1. 故事在它们的发源地附近通常得到最好的保留,即说它们更完整;2. 当故事离开发源地更远些,它就会于其他故事混合到一起,形成地方性发展形式;3. 故事传播开去,有时其原始形态在中心地反而少见,在它传播最遥远的边缘地区却可以发现某些最古老的情节特点;4. 故事的传播并不是有秩序的步步传播,更多是散漫自发的进行,大多是受故事携带者远距离移居或旅行的影响。
语言民俗包括民间语言和

语言民俗包括民间语言和摘要:一、民间语言概述二、语言民俗的体现与应用三、民间语言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四、如何传承和发扬民间语言五、结论正文:一、民间语言概述民间语言,顾名思义,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为广大民众所使用的语言。
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情,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习俗活动、节庆庆典等场合中所使用的自然语言。
民间语言不仅包括口头表达,还包括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
二、语言民俗的体现与应用语言民俗是民间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以及民众的心理特征。
在我国,民间语言丰富多彩,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俚语和谚语。
这些语言民俗在人们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沟通心灵、传承文化的桥梁。
三、民间语言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民间语言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它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古至今,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故事、戏曲等,都采用了生动、贴近生活的民间语言,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其次,民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民间语言的传承,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历史传说、民间信仰等得以延续和发扬。
最后,民间语言还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成语等,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生活的指导。
四、如何传承和发扬民间语言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语言的传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重视民间语言的保护,关注方言、俚语等独特语言的保存。
其次,通过教育、传媒等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民间语言。
此外,我们还应该挖掘民间语言的文化价值,将优秀的民间语言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使之焕发新的活力。
五、结论民间语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间智慧。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民间语言在新时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人体器官名称:
◎瓢(把子) -头、脑袋。 ◎招子 -指眼睛。 ◎顺风子 -耳 ◎海子或江子或樱桃子(女) -口 ◎金杠子-腿,
闯窑堂:指白天趁人不备隐藏在人家屋里, 偷空窃取财物。此语多流行于东北、西北 的江湖客和不法分子中间。 踩盘子:即指事先探风。属东北匪语。后 转为东北方言。其意是指预先勘察适当处 所,做某种事情的准备。 扯呼:即指离开。 挂彩:受伤。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 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辣子’,你 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同样第三回,王 夫人在向黛玉介绍宝玉时称的也是绰号 :“我 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你这些姊妹都不敢粘惹他。……他嘴里一时甜 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 休信他。”
一、称谓与民俗
1、古代人名称谓避讳
许慎《说文· 口部》认为:“名,自命也。从口 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道:“名以正体,字以 表德;名终则讳之,字则可以为孙氏。”
名字上避讳的方法,共有四种花样: (1)改字--用另外一个意义相近或声音相近 的字,来代替他想避讳的字。 (2)空字--把要避讳的字空一格。 (3)缺笔--把要避讳的字少写一笔,认为少 写一笔就恭敬了。 (4)用XX来代替;或用某某代替;或用 “讳”字代替。
新歇后语
涨工资
——空 调; 又说涨工资 ——美的空调; 中央发文件说涨工资 ——中央空调; 农民工涨工资 ——空调下乡; 十二五期间工资翻番 ——远大中央空调; 涨工资越涨越穷 ——变贫空调
四、行话、暗语、黑话等-特用型民 间熟语:
1.行话:是各行业为适应本行业特需而创 造的专门用语。一类是行业术语,一类是 行业隐语即暗语。
《书经》“汤誓篇”中记载:“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 夏桀说:“我有天下,如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
春秋战国时,谜语有了名称,叫“廋辞”“隐 语”。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 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 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 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 并侵,国业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 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 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 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 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 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 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 -《史记•滑稽列传》
《红楼梦》:“这薛公子的混 名人称‘呆霸王’,最是天下 第一个弄性尚气之人,而且使 钱如土”。
醉汉倪二的绰号叫“醉金 刚”:“有什么不平的事, 告诉我,替你出气。这三街 六巷,凭他是谁,有人得罪 了我醉金刚倪二的街坊,管 叫他人离家散。”
小说第三回,贾母就用一连串的绰号来 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
关于收藏的“行话”
玩:内行人称收藏为“玩”,初次见面问“玩什么”,意 思是你收藏什么,也是对自己收藏的一种谦虚说法,并非 真的是在玩。 掌眼:请有经验的收藏者鉴定收藏品的真伪,或者请人留 心观察出主意。 走眼,打眼:被人蒙骗,高价买了低劣的藏品、赝品等。 拉纤:就是中间人、介绍人。中间人收取佣金,旧时一般 是卖方出3%,买方出2%,俗称“成三破二”。
第三类,故事类
韩信点兵 ——多多益善; 张飞穿针 ——大眼瞪小眼; 刘备借荆州 ——只借不还;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谋荆州 ——赔了夫人又折兵;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猪八戒照镜子 ——里外不是人; 刘姥姥进大观园 ——眼花缭乱;
坑口(特指古钱币):钱币收藏所说的“坑口”, 是指发现时的情况,分为“生坑”、“熟坑”、 “水坑”三种。“生坑”指刚刚出土的钱币, “熟坑”指出土很长时间经过把玩或流通的钱币, “水坑”顾名思义指在水中发现的钱币。 水头:即玉的透明度。水头越 好,透明度越高,越晶莹亮丽。 反之,干涩不透明即为水头差 或水头短。
产生原因:
一是,由禁忌、避讳所形成的市井隐语。 二是,出于回避目的,免使外人知悉而形成的隐语行话。 如旧时东北的响马 称姓「杨」为「犀角灵万」 称姓「何」为「九江八万」 称姓「冷」为「西北风万」 还有: 刘——江湖术语叫“顺水万”。 王—一江湖术语叫“虎头万”。 白——江湖术语叫“雪花万”。 当代香港黑社会: 「四八九」称「大路元帅」 廿—洪 三是,语言游戏类隐语。
大名:又叫学名,是人在社会上使用的正式 名称,以前上学时起大名,现在为了上户口, 生下来就要起名。传统的大名还必须体现自 己在家族谱系中的位置,同一宗族的相同辈 分的人使用同一字。
如: 宝字辈:侯宝林、刘宝瑞、常宝华、常宝堃 文字辈:苏文茂、魏文亮、王文玉、刘文亨、 张文顺、王文林 德字辈:郭德纲、徐徳亮 云字辈:何云伟、曹云金、刘云天
孔丘 --------邱 庄襄王名子楚,秦朝就把“楚”改为“荆”
秦始皇名政,与“正”同音,把“正月”写成“端月”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把“邦”改为“国” 唐太宗名世民,“世”改为“代”或“系”,“民” 改为“人”
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元在“凌遲不救者三代”(《封建论》)句中把
“三世”改为“三代”,“生民”改为“生人”,
福禄寿:也有叫“桃园三结义”的。它是指 一件翡翠的原料或成品上同时出现红、绿、 紫或蓝三色,具有这一特征的翡翠很罕见, 深受行家喜爱。因此,造假也特别多。
2.黑话和暗语: 黑话是危害公众利益的盗贼土匪、反 动帮会、流氓团伙等黑社会集团所使 用的秘密语。
《林海雪原》中写到杨子 荣进威虎山时,记载了很 多东北黑话。像“蘑菇溜 哪路?什么价?”“天王 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二、谚语[视频]
1、谚语定义: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
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
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2、谚语的形式
成语式谚语:
“熟能生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句话谚语:
“实践出真知”、“众人拾柴火焰高”、 “家和万事兴”等。
3、谚语的类型
A.气象谚语——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 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
清末民国初 :“谜圣” 张起南
凭君传语报平安 morning “谭”
打一字
动作谜语 [视频]
四、歇后语 又称俏皮话,是由喻体、解体连缀而成 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
歇后语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谐音类 空棺材出葬 ——目(木)中无人; 外甥打灯笼 ——照旧(舅); 猪鼻子里插葱 ——装相(象) ; 老鼠啃碟子 ——满嘴都是词儿 (瓷); 纸糊的琵琶 ——弹(谈)不得; 苍蝇飞进花园里 ——装疯(蜂); 嗑瓜子嗑出虾米来 ——遇上好人儿 (仁)了; 唐三藏念紧箍咒 ——痛苦在后(猴) 头
绰号:又叫外号、诨名,指本名之外,他 人据其特征为之另起的名号。是中国传统 社交的一俗。有美称,如“大眼妹妹” 、 “黑珍珠”、“包青天”、 “小巨人”、 “飞人”,也有恶称如“秃子”“麻 子”“二胖”等。
《水浒》里的108人绰号: 如豹子头、黑旋风、及时雨、 智多星、花和尚、母夜叉等。
现代民间的人名称谓主要有三种: 小名、大名、绰号 小名:又叫乳名,是成年以前所用的非正 式名称,成年后一般不再使用,但也有在 长辈和同辈的口语中沿用的现象。取名常 以贱、丑为原则,如“狗子”“狗 剩”“铁蛋”“二呆”等,如魏武帝曹操 (字孟德)小名阿瞒,顾恺之小名“虎 头”,陶渊明小名“溪狗” 。
“洪门”的历史:洪门是中国
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秘密组织。 在明朝末年,明朝名将郑成功 派将领陈永华(化名陈近南) 到大陆湖北襄阳联合反清志士 成立“洪门”,但清朝当时国 力强盛,洪门反清复明失败, 洪门昆仲失散各地,但以中华 文化忠义精神继续凝聚“洪门” 力量,化为“青帮”、“三和 会”、“四川袍哥”、“哥老 会”、“小刀会”、“天地会” 等名称,继续在中国大陆活动。
中国 民俗文化
第二章
主讲:武艳红
语言与民俗
【视频导入:陕北方言搞笑视频】
“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 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 那种代代相传地决定着我 们生活面貌的风俗信仰总 体”
萨丕尔《语言论》
语言民俗:是民俗事项的一
大门类,指听得见的口传形式的 民俗事项,包括民间语言与民间 文学两部分,这里民间文学指的 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成篇 的作品。而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 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表 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 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 传承的俗话套语。
第二类,比喻类
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 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 八月十五吃粽子 ——不是时候; 白天打手电 ——多此一举; 百斤面蒸寿桃 ——废物点心;
癞蛤蟆打哈欠 ——好大的口气; 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 十五个吊桶打水 ——七上八下; 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 癞蛤蟆过马路 ——楞装那迷彩小吉普;
“民风”改为“人风”。
前明大学士朱国祯出版《明书》
雍正年间,主考官查嗣庭摘录《诗经》中的“维 民所止”作为科举考试题目: “维止”- “雍正” 李贺父亲:“李晋肃” -“进士”
田登-灯
宋代名相钱良臣 :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王国钧-亡国君 【视频】
2、称谓语
A、亲属称谓:分为父系、母系、姻系
B.人名称谓: 什么是名、字
《礼记· 檀弓上》说:“幼名、冠字。” 《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 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 加字。” 《仪礼· 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 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夏商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 庚、武丁、小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