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民俗的关系
(完整版)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2.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3.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4.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5.行业语: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难以明白其中含义.6.行业神: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7.祖师崇拜: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8.中人:在买卖交易中凭借经验和口才,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从中获取酬金。
9.行商: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没有固定店铺。
10.市声:分为“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旨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12.招幌:从事手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形式,有音响、实物、文字及标志性等形式式。
13.四合院:华北地区民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14.十姊妹:一种社会组织,由十位成员结盟组成,任何情况,如婚嫁、死亡、迁移造成的减员都不会影响该组织在名义上的存在,只有十位成员都死亡的情况下,该组织才消亡。
15.宗族: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16.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用五种丧服来作为差等标志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民间用五服的范围表示血缘组织的范围。
民俗与文学的关系

民俗与文学的关系
民俗和文学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伙伴。
民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
的传统习俗,是人们流传下来的知识、文化和信仰的集合体。
而文学
则是通过文字、语言等手段表达人们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这两者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民俗是文学的源头。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以民俗为主题的,
如《西游记》、《水浒传》等等,都是对传统民俗的演绎和延续。
另外,一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也常常被文学家们吸收并融入到自己
的作品中去,如《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
民俗有关。
其次,民俗也影响了文学的创作方式。
民俗的语言、节日、仪式
和礼俗等都成为了文学家们表达情感、意境的载体。
例如,在中国古
典文学中,将春天的开花、秋天的枯叶、冬天的雪景都用诗歌来表达,就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的节令思想和自然观的影响。
最后,文学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民俗。
文学作品可以将某些民俗
故事、仪式等传统文化形式通过文字的方式传播出去,使人们更加深
入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同时,现代文学作品也可以创新和拓展传
统民俗,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感。
综上所述,民俗和文学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无论是传统的文学
还是现代的文学,都需要汲取传统民俗文化的营养,并以此为基础来
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样,才能够使文学更加有意义、有生命力,同时也能够让传统的民俗文化持续发扬光大。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的影响也逐渐被文学作品所吸收和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充分体现了其作品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
下面就从民俗节日、习俗习惯、传说故事和文学语言等方面展开阐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一、民俗节日的体现民俗节日是人们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绝佳窗口,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原材料。
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节日成为了不少作者创作的素材,可以说日常文学作品中有一部分都是以民俗节日为背景展开的,如满清十大功臣中“大明湖畔的风景”、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三部曲”以及麦家的“琅琊榜”等作品,它们中均体现了民俗节日的影响。
其中,满清十大功臣中的《大明湖畔》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对粽子、龙舟赛等民俗活动的描述展现了民俗节日的热闹气氛,营构出了一个充满神秘与传奇的世界。
而麦家的《琅琊榜》同样以端午节、元宵节为背景,将文学创作与弘扬民俗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
二、习俗习惯的体现习俗习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在当代文学作品中,许多作者通过对习俗习惯的描写折射出了时代背景和人性主题。
如李昂的《死者复生》中的清明节、石锤山的胡同、吃姜饼等习俗习惯的描写,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现实与历史、人性的悲喜与荒诞。
三、传说故事的体现传说故事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也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脉搏。
当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作品选取了传说故事作为题材,通过对传说故事的改编展现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如莫言的《丰乳肥臀》就受到了唐代传说“白蛇传”的影响,在作品中通过对神话的演绎,探讨了当代人物的人性主题。
四、文学语言的体现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依托之一。
当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民俗文化语言的运用更显突出,有些作品的语言还采用了方言和古诗词等民俗语言,以突出作品的地域特色以及更好地贴合故事背景和人物特征。
中班语言学习中的节日与传统文化

中班语言学习中的节日与传统文化在中班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节日和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主题。
通过学习节日和传统文化,孩子们可以增加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并培养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
本文将探讨中班语言学习中节日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一、节日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 语言学习的情境化:学习节日和传统文化可以为语言学习提供情境化的语境,让孩子们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通过参与节日庆祝活动,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和应用相关的词汇和句型,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 培养文化意识:传统节日和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独特标志,通过学习节日和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文化意识和认同感。
孩子们可以学习到自己国家或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独特之处。
3. 拓宽知识面:通过学习节日和传统文化,孩子们可以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差异之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这样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国际观,增加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方法与活动1. 绘本阅读:选择与节日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绘本,通过绘本阅读,引入相关的词汇和故事情节,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可以事先准备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在阅读后进行讨论和表达。
2. 歌曲和舞蹈:选择与节日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歌曲和舞蹈,带领孩子们一起学唱和跳舞。
这样的活动既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手工制作:利用手工制作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教孩子们制作节日装饰品、传统手工艺品或简单的传统乐器等。
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每一个步骤。
4. 比赛和游戏:组织一些与节日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比赛和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可以进行拼图比赛、模拟传统游戏或者举办文化知识问答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
5. 视听材料:利用视频、音频等视听材料,带领孩子们观看和听取与节日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
语言与社会文化第八章 - 4语言与民俗1

第八章 语言的文化变异
第三节 语言与民俗
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人类文 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言和民俗文化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 透视该民族的社会习俗,研究它的来龙去脉 及文化内涵。
第八章第三节 语言与民俗
第八章第三节 语言与民俗
(二)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
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 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 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 十分自然、贴切。
谢 谢!
一、俗语与民俗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它 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能反映其生活经验和愿望,包括谚语、歇后 语、惯用语、俚语和口头性成语等。
第八章第三节 语言与民俗
(一)谚语 谚语是劳动人民对生活和生产劳动的
经验总结,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简练 通俗而富有意义的“现成语”。
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研究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一直是中国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语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通过喻指、象征等手段传递思想和情感的固定短语。
民俗文化则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和信仰体系,包括节日庆典、民间故事、民间舞蹈等。
习语和民俗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习语和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语言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是中国人民生活、思想、价值观的体现。
习语和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语与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内涵1. 习语的概念及特点习语是一种具有固定形式、流行范围广泛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通过简练、形象的语言方式传递思想、情感、态度等。
习语具有言简意赅、易记易懂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丰富的信息。
习语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经验,是人们长期生活和劳动的结果。
习语的形成具有历史的痕迹,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2. 民俗文化的概念及特点民俗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一系列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宗教信仰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形式的文化表达。
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包括节日庆典、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民间习俗以及民间文学、民间舞蹈等。
3. 习语与民俗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习语与民俗文化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在概念及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习语是语言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一种短语,具有言简意赅、流传广泛等特点。
而民俗文化则包括更广泛的范畴,不仅包括语言交流中的习俗风俗,还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习语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与民俗——精选推荐

方言与民俗方言研究,从来就离不开民俗的研究。
通过民俗来收集方言,是方言研究的一个传统;透过方言来探求民俗,又是民俗研究的必由之路。
方言是民俗得以延续的载体,民俗是方言表现的重要内容。
方言随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亦随其消亡而消亡;而许多民俗如果没有方言的润色也会黯然无光。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一个分支, 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 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是相对于一个社会的共同语或一种语言中的标准语而说的。
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提出了民俗学对象的“三分法”: 习惯(社会技术);口碑(语言艺术) ;感情、观念、信仰(心意现象) 。
语言民俗是民俗的一大门类,广义的语言民俗指的是那些听得见的口传形式的民俗事象, 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两个部分;而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其中的民间语言部分, 不包括故事、歌谣等成篇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 是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 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因此,不管从客观存在的事实看,还是从我们研究方言和民俗的需要来讲,二者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一、民俗因不同地域的方言而差别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俗是第一性的,方言是第二性的。
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能产生与之相应的方言词;民俗是产生方言词的基础,没有民俗就没有方言。
然而,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不同的民俗形式在同一地区用不同的方言词表示;同一种民俗现象在不同的地区需要附着在不同的方言词上。
例如:在粤方言区和客家方言区, 宴席上一般要有“发菜焖猪手”这道菜。
这是因为, 方言中“发菜”谐音“发财”,“猪手(猪蹄) ”谐音“就手(轻易的意思) ”,“发菜猪手”谐音“发财就手”。
就是能轻易地发财、顺利地发财之意。
北方人虽然也希望发财, 却没有这个风俗。
因为北方不像粤方言、客家方言那样把猪前蹄叫猪手,即使叫猪手, 北方话也不与“就手”谐音,也就没有“发财就手”的谐音,也就不会有这个风俗了。
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种类印记

标题: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种类印记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样性和深深的文化烙印,赋予我们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独特的方式。
而语言,作为民俗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无疑也在民俗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民俗文化中,语言种类更是丰富多彩,它们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生活习惯、信仰、价值观和审美观。
这些语言种类不仅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我们理解民俗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工具,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种类体现了这个族群的交流方式,而这种交流方式反过来又塑造了语言的使用方式。
在许多民族中,方言和土语往往是族群认同的重要标志,因为它们不仅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其次,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种类也反映了社会的分层和等级制度。
在某些社会中,上层阶级的语言往往成为社会通用的语言,而下层阶级的语言则可能被边缘化甚至遗忘。
这种语言上的差异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也反映了语言在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再者,语言也在民俗文化中扮演了象征的角色。
例如,某些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代表了特定的含义或情感,如爱情、忠诚、敬畏等。
这些象征性的语言在民俗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信仰的寄托。
最后,语言的变迁也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民俗语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尽管如此,许多民族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语言,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和传承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也体现了语言在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种类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宗教、艺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反映。
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民族认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0911班卢飞09134102
语言和民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语言和民俗关系紧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词:民俗社会习惯载体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所谓民俗,就是指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文化事项。
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逐步产生发展,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可以说,人类生活在由民俗构筑的世界里,无时无刻不感受着民俗文化的熏陶。
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加强语言的功能。
一,语言和民俗都是社会习惯
语言起源史告诉我们,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语言的产生绝非一朝一夕所就,通常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民俗抑或晚于语言问世,但其形成过程也很漫长。
语言和民俗都是人类社会中“习惯成自然”的产物,都是社会习惯。
从这个意义讲,语言和民俗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首先,语言和民俗都是人类意识、思维的社会表现。
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产物,语言和民俗无不发端和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民俗是思维的直观体现。
个人可以独有意识和思维,但作为它的“直接现实”的语言,却面向广大社会; 个人的意识和思维属于一己,而这种意识和思维一旦演变为民俗事象,则同样为广大社会所共有。
因此,语言和民俗所涵蕴的意识、思维,实际上都是社会的意识、思维; 它们所表现的主体、客体,相应地也只能是身为社会存在的群体。
其次,语言和民俗都是人类约定俗成的历史遗产。
它们都是长期相沿的文化结晶。
所谓一“长期相沿”,一是说语言和民俗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传承阶段,二是说人们对语言和民俗的一致认同源于自然而然的沿袭之中。
当然,在局部范围内,语言和民俗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代谢翻新; 但就总体而论,两者仍属“昨天”的传统,“历史”的遗存。
它们拥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地调整、规范自己。
因此,较之其他社会习‘质,语言和民俗又显得异常地稳定。
在此规范和稳定的氛围中,语言和民俗这两股“历史”的文化沿流,默默而依依地相辅而行。
第三,语言和民俗都是人类传统文化的自群壁垒。
一般地讲,饱经历史长河洗礼的传统文化,都具有程度不同的自群保守特征。
语言和民俗尤然。
大量语言和民俗调查表明,任何一个小小的语言共同体或民俗共同体,无不格循于自己的乡土传统或民族传统,顽强地保守着长期形成的“社会习惯”。
这就造成了不同语言、不同民俗的千差万别,出现了特色鲜明的自群壁垒。
然而,事物又总
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自群的语言共同体、民俗共同体,并非独自孤立地存在。
它们总是在自群中心的前提下,有节而又不停地和另外许多共同体发生着交往和交融。
于是,自群保守的另一面,便又经常促使语言和民俗的差异性得到这样那样的融合。
在不同的语言和民俗的传播中,充满着既相排斥又相融合的复杂局面。
当然,就总体讲,这局面仍维系着语言和民俗作为“社会习惯”的传统风貌。
二,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
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扩散、变化和发展的结果。
语言材料直接反映民俗,或是语言体系折光反射民俗;有五种承载方式。
(一) 语言单位源自民俗。
“语源”恰好反映“俗源”。
这种语言单位,以语词、词组和短语居多。
如“打平伙”、“打牙祭”,前者源起民间聚众会餐,与餐者各自均摊费用或食物,合在一起享用,既改善生活,又增进交往; 后者源起平素多进蔬食的人们,隔若干时日肉食一次,以改善饮食: 两者都来自民间的古旧食俗。
其俗其称,专语专用,语、俗完全相印。
(二) 语言单位陈述民俗。
一个词,一句或一席话,直接道出一宗民俗事象。
如讲节俗的“腊月八,把猪杀”、讲婚俗的“闹房三日无大小”、讲葬俗的“孝子不抬丧”、讲宴俗的“主不吃,客不饮”、讲农俗的“插秧酒,打谷饭,挖红若,吃破烂”,等等。
( 三) 语言单位旁涉民俗。
在这里,民俗事象通常被用作喻体,而“俗”在言外。
如,“出殡忘了抬棺材,好大意”、“乳名都是父母起的,坏名都是自己惹的”: 前者以“出殡抬棺材”之俗,喻指本体“粗心大意”; 后者援引父母给婴幼“起乳名”之俗,以对比强化本义“自毁其名”。
( 四) 语言单位夹带涉俗语词。
它是另一类“旁涉民俗”。
这些涉俗词语,或为中心语,或为一般词,统称“民俗语汇”。
如“宁为房上鸟,不作屋中妾”、“隔着锅台上炕”: 前者的“妾”,语涉旧时“纳妾”之俗; 后者的“炕”,语涉搭炕取暖之俗。
这些民俗语汇,有如一颗颗宝石,镶嵌在语言单位中,使之熠熠闪光,更富生活表现力。
( 五) 语言单位以集合形式反射民俗惯制或风貌。
某些语言单位,就其自身讲,并不涉及具体的民俗事象,但它们的总和,即其“集合形式”,却折光地反射着民俗。
如“一方一俗”、“万民同俗”、“入境问禁”、“入乡随俗”等语,与具体民俗事象无涉,却总体地道出了人们的民俗观。
再如许多社会谚、生产谚、自然谚,也未必直接陈述民俗,却凝聚一方或八方民众的智慧和经验。
透过这些智慧和经验,仍可洞见彼时彼地的文化风尚,世俗人情,从而领悟若干民俗的惯制和风采。
语言反映民俗的这一方式,是蕴藉的,却又是经常的、大量的、普遍的。
语言充当民俗的载体; 反过来,民俗也反映语言的变迁。
但是,两者毕竟分属两类文化,虽相辅而行,却非简单同步,更非完全汇流。
就时间讲,尽管都表现为历史的范畴,而语言比民俗稳定得多,一般历时更长; 就空间讲,尽管都广为传播,覆盖面却不尽重合—有的乡俗仅在某狭小方言土语区传承,而有的民俗大项,竟可横跨某种或数种语言的广裹地区。
语言和民俗各自遵循固有的发展规律,各有消涨变迁。
这样,它们在彼此照应的同时,也难免出现某些时空的错位: 一方面,业已消亡的旧时习俗,可以滞留于现行语言,如新娘“坐轿”之俗早已过时,而“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却仍留语言之中。
因此,语言素
有“风俗化石”之誉。
另一方面,在现存古俗中,也能追寻已泯古语的踪影。
如清人顾张思《土风录》所载“喷嚏曰人说我”一俗,迄今仍传于世。
穷溯其源,可知先秦曾云“愿言则嚏”,而此语仅存古籍,早已不见口传。
所以,民俗也可称“语言化石”。
总之,语言和民俗既不是非社会的自然现象,也不是超社会的个人行为。
它们自始至终是人类意识、思维的社会表现。
没有社会,就没有语言、没有民俗。
其次,语言和民俗都是人类约定俗成的历史遗产它们都是长期相沿的文化结晶。
所谓一“长期相沿”,一是说语言和民俗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传承阶段,二是说人们对语言和民俗的一致认同源于自然而然的沿袭之中。
当然,在局部范围内,语言和民俗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代谢翻新; 但就总体而论,两者仍属“昨天”的传统,“历史”的遗存。
它们拥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地调整、规范自己。
因此,较之其他社会习‘质,语言和民俗又显得异常地稳定。
在此规范和稳定的氛围中,语言和民俗这两股“历史”的文化沿流,默默而依依地相辅而行。
参考文献:
[1]马学良李耀宗, 论民俗语言[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5
[2]贾稀儒,语言是民俗的一面镜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2
[3]艾娣雅,语言与民俗[J],语言与翻译2000,4
[4]杨淑敏,语言与民俗[J],山东师大学报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