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受戒》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汪曾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小说以受戒为线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师徒关系、礼仪、道德等方面的内涵,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受戒这一仪式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师徒关系的重视。

在受戒仪式上,师父对弟子的教导和传授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关系,师父对弟子的教导和引导不仅仅是传授一门技艺,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对受戒仪式的描写,作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师徒关系中的情感和责任,让人对传统文化中的师徒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另外,小说中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礼仪的重视。

在受戒仪式上,礼仪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规范,师徒之间的每一个举动都要符合规范,不得有丝毫的差错。

这种对于礼仪的重视,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规范和秩序的追求,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尊重和维护。

通过对受戒仪式的描写,作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礼仪的重视,让人对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重视。

在受戒仪式上,师父对弟子的教导不仅仅是传授一门技艺,更是传授一种道德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准则,它贯穿于人们的一言一行之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对受戒仪式的描写,作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重视,让人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受戒》的阅读,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师徒关系、礼仪、道德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高中语文素材中外名作鉴赏与评析:《受戒》 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素材中外名作鉴赏与评析:《受戒》 新人教版

中外名作鉴赏与评析:《受戒》汪曾祺[题解]汪曾祺〔192O~1997〕, 现、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 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另有一些京剧剧本。

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

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本文选自《北京文艺》1980年第10期。

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低头薅起草来,傍晚牵牛“打汪〞,是明子的事。

——水牛怕蚊子。

这里的习惯,牛卸了轭,饮了水,就牵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滚扑腾,弄得全身都是泥浆,这样蚊子就咬不通了。

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

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

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让他回家吃饭。

——赵家自己没有场,每年都在荸荠庵外面的场上打谷子。

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格当的——〞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

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这孩子这条嗓子!〞连大英子也停下针线:“真好听!〞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一!〞晚上,他们一起看场。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中国现代作家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展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题材、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浅析。

从题材上看,《受戒》描写了一个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

整个故事基本上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小智准备受戒的内心世界以及接受戒律的仪式,展现了他对佛教的虔诚和浓厚的信仰。

作者还通过主人公与大师的对话,展示了佛教的智慧和教益。

这一题材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信仰事物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在叙事手法上,《受戒》采用了以主人公内心活动为主线,穿插对话和描述的叙事方式。

整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小智的思考和回忆,展现了他对接受戒律的内心挣扎和思考。

而在他与大师的对话中,通过互相追问和换位思考,大师对小智的引导和启示,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佛教智慧和教导的积极态度。

这种叙事方式既通过个人经历和思考展示了主题,又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

在语言风格上,《受戒》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力图达到“言简意赅”的审美追求。

作者运用大量的对话,使作品具有了生动的场景和自然的流动感。

作者还用大量的象征手法,如小智翻开《本愿经》,被书中的“墨脱”所迷惑,象征着他对戒律的迷惑和困惑,而后大师的指点使他茅塞顿开,洞悉了佛理佛义。

这种简约明快的语言风格不仅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也使读者更能深入领会到作者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展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从题材上看,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对待佛教的态度,呈现出他对信仰事物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在叙事手法上,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与大师的对话,展示了他的成长与领悟。

在语言风格上,作者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使作品具有了深度和感染力。

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受戒》中作者的审美追求,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的鉴赏方式。

四十年前的旧梦——漫谈汪曾祺小说《受戒》(续2)

四十年前的旧梦——漫谈汪曾祺小说《受戒》(续2)

四⼗年前的旧梦——漫谈汪曾祺⼩说《受戒》(续2)真善美的⼈性⼈情四,真善美的⼈性⼈情四,所谓⼈性, 包括两个⽅⾯, ⼀指⼈的⾃然属性, ⼆指⼈的社会属性。

⼈来源于动物, 但⼈的这种动物性是社会化了的, 与动物的动物性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受戒》的世界是⼀个充满着真善美的⼈性世界, 这⾥没有虚伪, 没有狡诈, 没有欺骗, 没有丑恶,⼈们都是⾃然的, 纯真的,善良的, ⼈和⼈之间的关系都是友善的, 和谐的。

在汪曾祺的笔下, 明海是聪明、淳朴的, ⼩英⼦是天真、美丽、多情的。

他们之间朦胧的异性情感呈现出浪漫的、纯真的⾊彩, 在⼈⽣的旅程中奏出了⼀曲美的旋律。

这种情感发⾃还没有受到世俗污染的童⼼,它是⼀种⾃由⼈格的闪烁, ⼀种极为真挚淳朴的爱, ⼀种充满热情的⽣命⼒的骚动,⼀种超乎于⽣活之上的⾃觉的责任感。

⽽这种内涵恰恰⼜是与未来⾼度⽂明的社会⾥的⼈的内涵相⼀致, 相吻合的。

似乎预⽰着这便是寻根⼩说的真正涵义。

譬如明海受戒后, ⼩英⼦接他回来时问: “我给你当⽼婆, 你要不要? ” 明⼦先⿎⼤眼睛, 然后说:“要———”在此表现了⽆邪的情感。

接下来结尾处写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串丝线。

有的地⽅结了蒲棒,通红的,像⼀枝⼀枝⼩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蜘蛛。

野菱⾓开着四瓣的⼩⽩花。

惊起⼀只青桩(⼀种⽔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这种充满诗意画意的芦花荡来暗⽰象征着明海和⼩英⼦爱情的清新美好,令⼈回味⽆穷。

在这个理想的⽥园野趣的民间⽣活⾥, 不只是爱情, ⼈和⼈之间的交往更充满了⼀种⼈情美, 没有尔虞我诈, 没有庸俗势利,有的是真情的流淌,温暖的⼈⼼。

明⼦和英⼦⼀家的和睦相处, 英⼦妈妈热情招待, 特别是明⼦的⼀声“⼲娘”叫出了⼈性的⾄亲⾄善,充满着浓浓的⼈性之光。

五、贯穿其中的儒道佛思想汪曾祺⼩说中蕴含的传统⽂化意识———儒道佛的相互渗透贯穿在整个⼩说创作中。

梦中的芦花荡——汪曾祺民俗风情小说《受戒》赏析

梦中的芦花荡——汪曾祺民俗风情小说《受戒》赏析

梦中的芦花荡——汪曾祺民俗风情小说《受戒》赏析
赵姗姗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汪曾祺的民俗风情小说<受戒>用不连贯的故事情节、散文化的描写,宣
扬善良、友爱.全文洋溢着朴素、纯真、自由的人性情感,使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人性中最纯最真的美和人们赤裸裸的情感.整篇文章格调清新明快,朴素而有光彩,充满着诗的蕴藉和散文的美感,是新时期民俗风情小说的典范之作.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赵姗姗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系,255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诗意空间的多维建构——论汪曾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的连环画改编 [J], 赵树勤;李岳峰
2.中国乡村民间文化视角透视的乡土民俗风情——当代京派作家汪曾祺小说《受戒》研究述评 [J], 杨妮
3.流水蕴墨味——评汪曾祺小说《受戒》散文化风格 [J], 容绮璐
4.人间有味是清欢
——汪曾祺小说《受戒》和《异禀》中的食物意蕴 [J], 段丽丽
5.汪曾祺小说《受戒》的语言艺术探析 [J], 武金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

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

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

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

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

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

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

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

论《受戒》的语言魅力

论《受戒》的语言魅力

论《受戒》的语言魅力作者:金烊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2期摘; 要:语言作为文学的第一要素对文学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魅力也是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成功的原因。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汪曾祺小说《受戒》的语言特征和用词特点,来挖掘其背后蕴藏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语言魅力;《受戒》;内指性;蕴含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0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每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背后一定存在着作家对语言的加工和构建。

汪曾祺也不例外。

作为当代文学的大家,汪曾祺的文学作品在众多作品中独树旗帜,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都给读者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这种感觉要归功于文学语言。

而文学语言是一个多层面的话语系统,它包括语音、语词、语句、语段等层次。

本文旨在从汪曾祺的语言特征出发,分析归纳其短篇小说《受戒》的语言魅力。

一、《受戒》中语言的内指性特征内指性是指文学语言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即文学语言不要求符合外部逻辑,只要求符合情感逻辑。

在汪曾祺的笔下,语言的内指性特征十分明显。

《受戒》中有一處很明显的不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地方——出家和尚。

在当地人眼里,出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因为家里的田少,上面又有三个哥哥,种田人手足够,而且当和尚也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

二是可以攒钱),因此明子去当了和尚;在荸荠庵,和尚也被作者还原成了普通人。

在这里,和尚不仅能够打牌、唱小曲、吃肉喝酒,还可以像风流的翩翩公子一样拐上几个小姑娘。

这明显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如果是现在,和尚开始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那一定会被世人唾弃。

但在《受戒》中,作者设定这样的情节并不奇怪——他是为了突出荸荠庵这个世外桃源的纯真和自由,是为了展现人性的美好和高雅。

因此在这里,现实主义是站不住脚的,世俗生活中那些迂腐的条条框框在这里是不可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和尚可以如此“猖狂”的原因。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说《受戒》⼈性美好的诗意彰显——解读汪曾祺⼩说《受戒》【摘要】汪曾祺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他的⼏个阶段的创作、他的“⼤器晚成”及其作品中独特的⽣命体验,使其成为现当代作家中独特的“这⼀个”。

本⽂以《受戒》为对象对汪曾祺⼩说创作进⾏了较深⼊的探讨,分析这篇⼩说中所体现出的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分别从⼩说的⽂化意蕴、结构特点、抒情叙事以及语⾔特⾊四个⽅⾯对《受戒》进⾏了具体的解读。

从⽽得出汪曾祺的⼩说创作在现代⽂坛独树⼀帜的原因。

【关键字】⽂化意蕴散⽂化诗化语⾔独树⼀帜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在⽂坛崭露头⾓,80年代初期重返⽂坛,他是新时期以来被公认为⼤器晚成的作家,是最后⼀位⼠⼤夫。

1980年⾄1981年,汪曾祺《受戒》和《⼤淖记事》的发表与获奖①,引起了⽂坛和读者的关注。

其实这两篇描述旧⼈旧事的诗意⼩说,并⾮空⽳来风,⽽是作者⼩说创作的厚积薄发。

从作家主体讲,汪曾祺是沈从⽂的嫡传弟⼦,对现代⽂学史上的⼏位抒情⼩说作家情有独钟、⼗分谙熟。

从40年代到60年代,他的⼩说创作虽然“断断续续”,但始终坚守的是这⼀创作路⼦,且已是⼀个有独特风格的成熟作家。

与前辈抒情⼩说作家不同的是,他有更丰厚的传统⽂化素养,并⾃觉不⾃觉地把⽂化融⼊他的⼩说创作,使他的作品富有⼀种浓郁的⽂化韵味。

因此他的⼩说是抒情的,⼜是⽂化的。

从⽂学环境看,“新时期⽂学”虽然冠以“新”的名号,但强烈的政治⾊彩和僵硬的表现⽅式犹在,⼈们并不满⾜于这样的⽂学。

社会和读者都在期待着⼀种纯粹的、真正的艺术出现。

于是年已花甲的汪曾祺“应运⽽⽣”了。

有评论家甚⾄认为:“真正使新时期⼩说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擎着《受戒》的汪曾祺。

”②《受戒》是汪曾祺⼩说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作者充满性情的叙写,是⼀部饱含诗情画意的⼩说。

⼩说描述的是庵赵庄的和尚们的宗教⽣活以及他们的世俗⽣活,以及⼩说主⼈公⼩和尚明⼦和⼩姑娘⼩英⼦之间清清爽爽、朦朦胧胧是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的汪曾祺,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地热爱,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创作上他追求回归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他则着力强调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

他的小说《受戒》,就体现出以上特点。

原文句子结构并不复杂,基本都是短句,但大量地方性特色语言,民俗词汇,民歌小调及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给翻译增加了不少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相同的生活环境,经历和人类认知的普遍共性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然而中西文化间在政治,宗教信仰,价值观,文化传统和风土民情间的巨大差异又造成两种语言间的词汇空缺及两种语言间的可译性限度。

异化与归化则是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才出现的一对新名词。

归化则是将原文中独特的异域文化内容,化归为译入语自身明白流畅的表达,尽量减少译入语读者的陌生感。

然而,在理论上,只讲异化和归化两个极端及其对立是不正确的。

异化归化的辩证统一才是事实和真理,也就是异化和归化都有个适度和分寸。

具体从语言角度看,对中国民俗文化语言的翻译可有以下策略:1. 音译;2. 音译加注;3.直译;4. 直译加注5. 意译。

本文将对比赏析汪曾祺《受戒》两个英译本(1.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英对照版,译者不详;2. 四川外语学院杨纡凡硕士论文《受戒》翻译报告)中民俗文化语言的翻译策略。

首先,对小说名“受戒”的翻译两个译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外研社版译文采取了意译法,将其译为“ the love story of a young monk”;杨将采取偏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 ordination ”。

“受戒”“ bEing prohibited into monkhood ”是佛家文化中出家的一种仪式,“ordination ” “神职授予”不仅保持了与原文的形式对等还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 the love story of a young monk则是在译者对小说内容做出整体考虑后得到的译文,摆脱了原文形式的限制却很好的保留了原文风格和整体意译也符合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

根据柰达“动态对等”理论,“功能对等”先于“形式对等”,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原语表达的意义内容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译文读者的感受被置于首位,关键是让他们能清楚了解原文信息内容的意图,所以必须尽可能消除异己文化的屏障。

所以外研社英译有其理论基础,这也是我更喜欢的版本。

“受戒”在字形上近似于“爱戒”,外研社版译文中“ love story ”与“ a monk”的和谐统一正好将这一特点体现出来。

原文1:庵,是因为有一个庵。

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

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

译文1a:As to the word an,that was easy to understand for there was a nunnery in the village ,which wasoriginally named Boddha ter it was wrongly called Biqi (Water Chestnut )Nunnery,and even those living within had called it that. (外研社版)译文1b:And it wasnamed“An” because there wasa nunnery,Bodhi Nunnery(“ An” is the equivalence of nunnery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However,peopleincluding monksof the nunnery mispronounced it as Biqi Nunnery (“ Biqi ” is the equivalence of water chestnut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 (杨译) 原文1 是在对文中一处地名“庵赵庄”名字由来做出解释,译文b 将“菩提庵”直译为“ Bodhi Nunnery ”并加注解说明在中文中“an”就是“ nunnery”的意思,这样有助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小说。

而译文a将其译为“ BoddhaNunnery” “佛教庵”,并未加注解解释“ an”的意思,这样对于不懂中文和中国文化的读者其实是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个“ nunnery”就要叫它“ an”呢?对于“荸荠庵”的翻译,两版译文都是采取了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

原文2: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

译文2a:There were also fractions amongthe monks,and one must have certain relations with them in order to join.(外研社版)译文2b:.However,there were factions among monks and it was not easy to be a monk because of the qualification,which shall be obtained through Guanxi (Guanxi literallymeans“connections ”or “relationships ”as it essentially boils down to exchanging flavors ). (杨译)“关系”算是重人情礼节的中国文化带来的特色词汇了,虽然在现代社会“有关系”很大程度上伴随着利益交换,但是在原小说中主人公明子通过其舅舅去当和尚并未提及利益关系。

译文2b,对“关系”一词进行音译加注的处理,并通过增译“ it was not easy ”表现了“关系”的引申意义:当和尚并不容易。

但其狭义地将“关系” 的理解为利益交换并附加上了译者主观评价, 使其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未免有些偏颇。

译文2a直译为“ have certain relations with ,将其模糊化处理似乎更要恰当。

原文3:仁山,即明子的舅舅, 是当家的。

不叫“方丈”, 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

他屋里摆的是一张帐桌,桌子上放的是账簿和算盘。

账簿共有三本。

一本是经帐,一本是租帐,一本是债帐。

译文3a:Renshan, whowas Mingzi&rsquo;s uncle , managedthe temple.It was very reasonable that people also called him“manager” instead of “abbot” .He alone attended to the daily life of the others.In his room on a desk lay an abacus and there volumes of account books.In one was recorded the accounts for money recEived for the Buddhist services , in the second the rent , and in the third the debts owedto the nunnery. (外研社版)译文3b:It was reasonable to call him “the monk in charge” instead of“the head monk” or“abbot”, because he did what the head should do , indeed.In his room , there was one counter with one abacus and three account books, namely, account book for recurrent expenditure andrevenue , account book forrent and account book for debt. 杨译)首先,这两段译文对“方丈”“主持”“当家的”进行了不同的处理。

根据《佛光大辞典》做出的解释:“方丈,一丈四方之室。

又作方丈室、丈室。

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亦称函丈、正堂、堂头。

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维摩禅室亦依此制,遂有方一丈之说;转而指住持之居室。

今转申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之尊称。

”“ &squo;住持&rsquo;之语义为&l squo;安住之、维持之&rsquo; 。

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

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

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

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lsquo; 方丈&rsquo; ,故&lsquo; 方丈&rsquo; 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因此,这两个词语实际上都是对寺院领导者的尊称,与“当家的”寺院的实际管理者区分开来。

另一方面,英汉词义本身存在差异,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宽,比较丰富多变,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比较大,独立性比较小。

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涵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小,独立性较大。

英文中“abbot ”一词便可同时表达“方丈”“主持”之意,于是译文3a将“当家的”译为“ man age”,将“方丈”“住持”合译为“abbot ”。

译文3b.试图对等地将“方丈”“住持”的区别在译入语中表现出来,选用了“ the head monk ”和“ abbot ”;两种表达。

而读者不难发现,这样处理同下文出现矛盾,既然“he did what thehead do ”那么为什么不叫他“the head mo nk”呢?而对“经帐”“租账”“债账”的处理,两译文都是在理解下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尽管直译意译的程度各不相同,但都正确再现了原文内容。

此外,“尚真”是这篇小说的一大语言特色,全文都是以平实、口语化语言记录,运用了大量通俗语言及民谣,将淳实真挚的语言与地域淳朴的风俗结合以实现“至情”。

对译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大难题,要忠实于原文,完整准确翻译原文意思,再现原文文化内涵,又要实现原文和译文的风格对等。

原文4a.唱完了,大家还嫌不够,他就又唱了一个: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点跳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