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间语言民俗

合集下载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三. 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四.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风情旅游复习资料[1]

民俗风情旅游复习资料[1]

民俗风情旅游复习资料[1]第一章民俗风情旅游概述(1)第一节民俗风情的涵义、特征和价值(1)一、民俗风情涵义(1)民俗风情,也称风俗民情、风土人情,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用folk和lore组成folklore,意为民众旧传、民众的知识。

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东渡学者开始使用民俗、风俗此词。

二、民俗风情的特征(3)1、民族性、地方性2、丰富性、多样性3、大众性、传播性4、时代性、稳定性三、民俗风情的价值(6)1、文化方面(一)民俗土,纯朴、宝贵、稀少、具有特色;(二)内容涉及广泛,涵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民俗风情能够直接参与、体验;2、经济方面第一、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第二、间接产生经济效益第二节现代旅游的定义、特点和类型(7)一、现代旅游的定义(7)1、我国“旅游”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如齐梁沈约的《悲哉行》中有记载,“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

2、在国外,旅游一词直到1811年才录入牛津词典,这个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广泛使用。

3、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是人们出于和平目的所进行的非定居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一切关系的总和。

二、现代旅游的特点(9)1、暂时性、异地性2、消费性、享受性3、综合性、多样性4、大众性、持久性三、现代旅游类型(重点了解——按主要目的、资源特征、旅游者活动区域、组织方式划分) (15)第三节民俗风情旅游的概念、特征和影响一、民俗风情旅游的概念民俗风情旅游——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

从性质上来说,它属于文化旅游;内容上十分广泛;从类型上来说包括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参与体验型。

中外民俗文化

中外民俗文化

第一章 民俗概述
4、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 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 美作用。如神像、供品、年画、婚嫁用 品等。 5、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 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 力和凝聚力。
第一章 民俗概述
五、民俗的形成 民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体有经济、政治、宗教、地域四个方面的 因素。 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民俗的产生和 发展。
第一章 民俗概述
2)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 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 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 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 方式。 主要包括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 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第一章 民俗概述
3)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 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 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 戏竞技民俗等等。
第二章 服饰民俗
东北少数民族服饰 1、满族 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 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朝鲜族 男子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袖,下穿宽腿、肥腰、 大裆长裤。年轻人戴鸭舌帽,中老年人带毡帽。 女服则为短衣长裙。
第二章 服饰民俗
西北少数民族服饰 1、蒙古族 蒙古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 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棉袍或皮袍。 2、维吾尔族 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袢”, “裕袢”过膝,外系腰带。 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还套绣花背 心。男女都喜欢带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第一章 民俗概述
为了研究方便,可将我国各民族民俗做如下分类: 1、物质民俗:1)居住;2)服饰;3)饮食; 4)生产;5)交通;6)交易。 2、社会民俗:1)家族、亲族; 2)村落; 3)各种社会职业集团; 4)人生礼仪式(诞生、婚姻、丧葬); 5)岁时习俗。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大学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免费完整版)

大学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免费完整版)

民间文学复习绪论关键概念1、民间文学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

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

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

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

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

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九章民间语言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九章民间语言
“董村有个孙粗腿,孙村有个董腿粗, 董村的孙粗腿和孙村的董腿粗比腿粗,到底 看谁的腿粗。”(山西忻州)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九章民间语言
第一节 民间语言的性质
❖ 一、民间语言的概念 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
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 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它自然生长于民众丰厚的 生活土壤,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是广大民众世代相传 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传达和反映着民众的思想、 感情和习俗。
词语。它在使用范围上有较强的局限性, 但具有特殊的功用,是民
间语言中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包括行话、 黑话、暗语、吉祥语、
忌讳语、咒语、绕口令等。
❖ 二、特用型民间熟语的类型 1、行话 2、黑话与暗语 3、吉祥语 4、忌讳语 5、咒语 6、绕口令
“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粉 凤凰,黄凤凰,粉黄凤凰红凤凰。”(山西 大同)
பைடு நூலகம்
3、歇后语:又称俏皮话,是由喻体、解体 连缀而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
4、称谓语:它是指说话人在称呼或指代某 人时根据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方的身份、 职业等因素而对他使用的指称用语,其类别 有亲属称谓、人名称谓、职务称谓、行业称 谓等。
5、流行语
第三节 特用型民间熟语
❖ 一、特用型民间熟语的概念 特用型民间熟语,指专用于某种特定的 群体或场合的较为定型的
例如,祈祷;念咒语;禁忌语;吉祥语等。
❖ 三、民间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
1.语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如,“打平伙”、 “打牙祭”;“马街书会”、“龙牌会”等。
2.语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如,“腊月八,把 猪杀”、“闹房三日无大小”、“七不出,八不归” 等。
3.语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如“出殡忘了棺材, 好大意”,“宁为房上鸟,不为屋中妾”等。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和社会过程,如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切;民俗学则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精神现象进行探究。

换句话说,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侧重于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是一门“现在的”学问。

4.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本质特征);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5.四大著名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6.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民俗是一种软控制,但却是最有力的深沉控制);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婚礼上的“闹房”)。

7.中国民俗分为史前,古代(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和近现代(整个中国民俗的体系,正在经历急剧地引进,斗争,分化,改组,融合等过程,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1.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特征表现在:地域性,季节性,功能型,科学性。

2.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主要体现在: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风习(“九曲莲灯”)。

3.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主要体现在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操作习俗;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中国民俗学第二章 口头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第二章 口头民俗学

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
• 二、神话的特点
• ①是一种事实与真实记录; • ②神圣性; • ③与万物起源相关; • ④主人公半人半神或神; • ⑤事件发生于太古时代
• 三、神话的起源与分类
• 上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
• 创世神话:盘古、女娲
• 英雄神话:伏羲、黄帝、禹、夸父、 后羿
• 四、中国神话问题
• 1.《山海经》
• 2.神话研究 • ①柏拉图《对话录》 • ②屈原《天问》 “子不语怪力乱神”
• 3.现代:茅盾—《中国神话研究》

袁珂—《中国神话史》
第二节 传说
• 1.传说的概念P61 • 2.传说的分类P68 • 3.传说的功能:教育
第三节 民间故事
• 1.什么是民间故事 • 2.民间故事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 • 3.民间故事的特征p74 • 4.民间故事的分类p77
第四节 谚语
• 1、谚语的概念 •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
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普遍经验的规律 性总结。
• 2、谚语的分类 • 认识自然:“长虫过道,大雨要到。” • 认识社会生活:“官不贪财,狗不吃屎。” • 总结经验:“寒从脚起,病从口入”、“女大一,
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砖。”
中国民俗学
第二章 口头民俗学
第一节 神话
• 一、神话的概念
• “神话”这个词是外来语,最早出现在希腊(Mrthos),原 意与传说、故事、寓言混同。清末民初传入我国,到二十世 纪二十年代才被广泛使用。
• 茅盾: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 • 神话是一种最具有统一性的综合的意识形态,包括原始人的
全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神话是原始人话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体现着人类童年时代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谜语
1、谜语的起源与发展: 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 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 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 来的,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 的表现。
中华谜语: 包括民间谜语和文义谜(灯谜)
远古时代,有了“谜语”的萌芽。
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奴隶社会,用隐晦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
产生原因:
一是,由禁忌、避讳所形成的市井隐语。 二是,出于回避目的,免使外人知悉而形成的隐语行话。 如旧时东北的响马 称姓「杨」为「犀角灵万」 称姓「何」为「九江八万」 称姓「冷」为「西北风万」 还有: 刘——江湖术语叫“顺水万”。 王—一江湖术语叫“虎头万”。 白——江湖术语叫“雪花万”。 当代香港黑社会: 「四八九」称「大路元帅」 廿—洪 三是,语言游戏类隐语。
清末民国初 :“谜圣” 张起南
凭君传语报平安 morning “谭”
打一字
动作谜语 [视频]
四、歇后语 又称俏皮话,是由喻体、解体连缀而成 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
歇后语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谐音类 空棺材出葬 ——目(木)中无人; 外甥打灯笼 ——照旧(舅); 猪鼻子里插葱 ——装相(象) ; 老鼠啃碟子 ——满嘴都是词儿 (瓷); 纸糊的琵琶 ——弹(谈)不得; 苍蝇飞进花园里 ——装疯(蜂); 嗑瓜子嗑出虾米来 ——遇上好人儿 (仁)了; 唐三藏念紧箍咒 ——痛苦在后(猴) 头
新歇后语
涨工资
——空 调; 又说涨工资 ——美的空调; 中央发文件说涨工资 ——中央空调; 农民工涨工资 ——空调下乡; 十二五期间工资翻番 ——远大中央空调; 涨工资越涨越穷 ——变贫空调
四、行话、暗语、黑话等-特用型民 间熟语:
1.行话:是各行业为适应本行业特需而创 造的专门用语。一类是行业术语,一类是 行业隐语即暗语。
《左传· 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 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 有假、有类。” 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 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 : 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 长对少的称呼。下对上,卑对尊写信 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 名。 别号: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 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 自号“稼轩”。
中国 民俗文化
第二章
主讲:武艳红
语言与民俗
【视频导入:陕北方言搞笑视频】
“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 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 那种代代相传地决定着我 们生活面貌的风俗信仰总 体”
萨丕尔《语言论》
语言民俗:是民俗事项的一
大门类,指听得见的口传形式的 民俗事项,包括民间语言与民间 文学两部分,这里民间文学指的 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成篇 的作品。而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 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表 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 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 传承的俗话套语。
1.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B.农业谚语——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 出来的农事经验。 1.枣芽发,种棉花。 2.今冬麦盖三层被, 来年枕着馒头睡。 3.庄稼一枝花, 全靠粪当家。
第二类,比喻类
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 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 八月十五吃粽子 ——不是时候; 白天打手电 ——多此一举; 百斤面蒸寿桃 ——废物点心;
癞蛤蟆打哈欠 ——好大的口气; 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 十五个吊桶打水 ——七上八下; 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 癞蛤蟆过马路 ——楞装那迷彩小吉普;
一、称谓与民俗
1、古代人名称谓避讳
许慎《说文· 口部》认为:“名,自命也。从口 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道:“名以正体,字以 表德;名终则讳之,字则可以为孙氏。”
名字上避讳的方法,共有四种花样: (1)改字--用另外一个意义相近或声音相近 的字,来代替他想避讳的字。 (2)空字--把要避讳的字空一格。 (3)缺笔--把要避讳的字少写一笔,认为少 写一笔就恭敬了。 (4)用XX来代替;或用某某代替;或用 “讳”字代替。
福禄寿:也有叫“桃园三结义”的。它是指 一件翡翠的原料或成品上同时出现红、绿、 紫或蓝三色,具有这一特征的翡翠很罕见, 深受行家喜爱。因此,造假也特别多。
2.黑话和暗语: 黑话是危害公众利益的盗贼土匪、反 动帮会、流氓团伙等黑社会集团所使 用的秘密语。
《林海雪原》中写到杨子 荣进威虎山时,记载了很 多东北黑话。像“蘑菇溜 哪路?什么价?”“天王 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洪门”的历史:洪门是中国
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秘密组织。 在明朝末年,明朝名将郑成功 派将领陈永华(化名陈近南) 到大陆湖北襄阳联合反清志士 成立“洪门”,但清朝当时国 力强盛,洪门反清复明失败, 洪门昆仲失散各地,但以中华 文化忠义精神继续凝聚“洪门” 力量,化为“青帮”、“三和 会”、“四川袍哥”、“哥老 会”、“小刀会”、“天地会” 等名称,继续在中国大陆活动。
《书经》“汤誓篇”中记载:“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 夏桀说:“我有天下,如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
春秋战国时,谜语有了名称,叫“廋辞”“隐 语”。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 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 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 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 并侵,国业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 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 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 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 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 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 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 -《史记•滑稽列传》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 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辣子’,你 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同样第三回,王 夫人在向黛玉介绍宝玉时称的也是绰号 :“我 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你这些姊妹都不敢粘惹他。……他嘴里一时甜 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 休信他。”
《红楼梦》:“这薛公子的混 名人称‘呆霸王’,最是天下 第一个弄性尚气之人,而且使 钱如土”。
醉汉倪二的绰号叫“醉金 刚”:“有什么不平的事, 告诉我,替你出气。”
小说第三回,贾母就用一连串的绰号来 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
2、称谓语
A、亲属称谓:分为父系、母系、姻系
B.人名称谓: 什么是名、字
《礼记· 檀弓上》说:“幼名、冠字。” 《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 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 加字。” 《仪礼· 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 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夏商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 庚、武丁、小辛等。
C.卫生谚语——卫生谚语 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 概括而成的。 1.冬吃萝卜夏吃姜, 不用医生开药方。 2.饭后百步走,活到 九十九。 3.要想人长寿,多吃 豆腐少吃肉。
D.社会谚语——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 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 1.强扭的瓜不甜。 2.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有志者事竟成。
如人体器官名称:

◎瓢(把子) -头、脑袋。 ◎招子 -指眼睛。 ◎顺风子 -耳 ◎海子或江子或樱桃子(女) -口 ◎金杠子-腿,
闯窑堂:指白天趁人不备隐藏在人家屋里, 偷空窃取财物。此语多流行于东北、西北 的江湖客和不法分子中间。 踩盘子:即指事先探风。属东北匪语。后 转为东北方言。其意是指预先勘察适当处 所,做某种事情的准备。 扯呼:即指离开。 挂彩:受伤。
大名:又叫学名,是人在社会上使用的正式 名称,以前上学时起大名,现在为了上户口, 生下来就要起名。传统的大名还必须体现自 己在家族谱系中的位置,同一宗族的相同辈 分的人使用同一字。
如: 宝字辈:侯宝林、刘宝瑞、常宝华、常宝堃 文字辈:苏文茂、魏文亮、王文玉、刘文亨、 张文顺、王文林 德字辈:郭德纲、徐徳亮 云字辈:何云伟、曹云金、刘云天
第三类,故事类
韩信点兵 ——多多益善; 张飞穿针 ——大眼瞪小眼; 刘备借荆州 ——只借不还;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谋荆州 ——赔了夫人又折兵;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猪八戒照镜子 ——里外不是人; 刘姥姥进大观园 ——眼花缭乱;
坑口(特指古钱币):钱币收藏所说的“坑口”, 是指发现时的情况,分为“生坑”、“熟坑”、 “水坑”三种。“生坑”指刚刚出土的钱币, “熟坑”指出土很长时间经过把玩或流通的钱币, “水坑”顾名思义指在水中发现的钱币。 水头:即玉的透明度。水头越 好,透明度越高,越晶莹亮丽。 反之,干涩不透明即为水头差 或水头短。
淳于髡,楚国名相
汉末还出现了离合式的隐语。 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董 卓
到了魏晋南北朝,谜语有了新的发展。
刘勰说:“自魏代以来,颇好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宋代谜风盛行,人才辈出。同时诞生了“灯谜”。 明朝时出现了一些研究谜语的论著和收录谜语的专集。 到了清朝中期以后,中华谜语进入成熟期,文义谜 更是大行其道。
关于收藏的“行话”
玩:内行人称收藏为“玩”,初次见面问“玩什么”,意 思是你收藏什么,也是对自己收藏的一种谦虚说法,并非 真的是在玩。 掌眼:请有经验的收藏者鉴定收藏品的真伪,或者请人留 心观察出主意。 走眼,打眼:被人蒙骗,高价买了低劣的藏品、赝品等。 拉纤:就是中间人、介绍人。中间人收取佣金,旧时一般 是卖方出3%,买方出2%,俗称“成三破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