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民俗
语言民俗学

二 、语言民俗学的研究 内容与研究视野
这里说 的 “研究 内容”指相关 著述讨论语言 民俗 的什 么问题 、哪些 方面。 “研究 视野”指怎样看 待 和研究语 言民俗 ,包括研究视角 、研究方法 、学科背景 、学术兴趣 等。语 言民俗学的研究 内容与研 究视野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研究视野的差异 ,相关著述对相近的研究对象呈现出不 同面貌的研究内容 , 这些著述算不算 、在多大程度上算是语 言民俗学 的研究成果是需要斟酌的问题 。
由于语言是语言学 、哲学 、人类学 、民俗学 、社会 学等多种学科 的主要或重要研究 对象 ,关 于语 言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就很成 规模 。其 中,从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社会生活 的关 系角度所做 的研究呈现 出丰富 而复杂 的局面。以笔者有限的见 闻而论 ,国内学界这方 面的研究 可以举 出一下成果种类 :以罗 常培为代表 的文化语 言学研究 ,以陈原 、陈建 民、陈松岑为代表 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以郑也夫为代表 的语言社会学研究 ,以曲彦斌 为代 表的 民俗语言学研究 ,等等 。文化语言学 的研究是 着眼于语言与文 化关 系的研究 ,其主要 内容包括记 载中国文化有哪些词语 ,词语记载 了哪些 中国文化 ,这里所说的词 语不一定是 口头语汇或俗语 ,也包括 书面语汇 ,也偶有讨论语音语法现象;所谈 的中国文化有宫廷文化 、 官方文化 、精英文化 ,也有 民俗文化 。比如罗常培的 《语言与文化 》 主要 章名为 : “从语词 的语源和 变迁看过去文化 的遗迹 ” “从造词 心理看 民族的文化程度 ” “从借字看 文化 的接触” “从地名看 民族 迁徙的踪迹” “从姓 氏和别号看 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 “从亲属称谓看婚 姻制 度”。该 书被语言学者 广泛认 同为语言学著作 ,但是看章 名就知道有很多 内容讨论 了语 言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 “三陈”的社 会语 言学研究各有特色 ,他们讨论语 言与社会 生活关系的 内容与语言 民俗学关 注的内容有很多近似或 相同之处 ,其 中陈原的 《社会语言学 》⑨讨论 的 “塔布与委婉语词 ”就是语 言崇拜与语言禁忌现象 ,直
语言与社会文化第八章 - 4语言与民俗1

第八章 语言的文化变异
第三节 语言与民俗
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人类文 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言和民俗文化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 透视该民族的社会习俗,研究它的来龙去脉 及文化内涵。
第八章第三节 语言与民俗
第八章第三节 语言与民俗
(二)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
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 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 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 十分自然、贴切。
谢 谢!
一、俗语与民俗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它 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能反映其生活经验和愿望,包括谚语、歇后 语、惯用语、俚语和口头性成语等。
第八章第三节 语言与民俗
(一)谚语 谚语是劳动人民对生活和生产劳动的
经验总结,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简练 通俗而富有意义的“现成语”。
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研究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一直是中国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语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通过喻指、象征等手段传递思想和情感的固定短语。
民俗文化则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和信仰体系,包括节日庆典、民间故事、民间舞蹈等。
习语和民俗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习语和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语言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是中国人民生活、思想、价值观的体现。
习语和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语与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内涵1. 习语的概念及特点习语是一种具有固定形式、流行范围广泛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通过简练、形象的语言方式传递思想、情感、态度等。
习语具有言简意赅、易记易懂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丰富的信息。
习语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经验,是人们长期生活和劳动的结果。
习语的形成具有历史的痕迹,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2. 民俗文化的概念及特点民俗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一系列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宗教信仰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形式的文化表达。
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包括节日庆典、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民间习俗以及民间文学、民间舞蹈等。
3. 习语与民俗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习语与民俗文化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在概念及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习语是语言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一种短语,具有言简意赅、流传广泛等特点。
而民俗文化则包括更广泛的范畴,不仅包括语言交流中的习俗风俗,还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习语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谈掌握语言民俗的好处

谈谈掌握语言民俗的好处
1、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民俗语言里不同的语音、不同的语调可以锻炼到孩子舌头的灵巧能力,语言的转化能力,再加上普通话和英语的组合,三种语言的自然切换能力对孩子来说这并不是困难的。
而当孩子掌握了这基本的三种语言后,对孩子头脑的思维的灵敏性以及孩子的情商和智商都是很好的锻炼。
而当孩子有了这些能力之后,孩子对食物的认知就会有很大的提升,也可以激发孩子对其它语言的学习。
2、相同时间让孩子掌握一门语言
在当今这个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里,普通户、英语已经是大部分人都已经掌握的语言了,要想让你人才济济的社会中有更亮的闪光点脱颖而出,语言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而方言作为一种语言更是值得每一个孩子学习和掌握的,孩子对民俗语言的学习不需要父母的刻意引导,在日常的交流中父母就是对孩子语言民俗的教学,让孩子在同样的时间内掌握一门语言,收获一项能力。
3、语言民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语言民俗是每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之一。
而孩子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的希望,有责任也有义务是这一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学好家乡话是可以拉近与家乡人的距离,增进与家乡的感情,
将每一种优秀的文化的保留传承才能使得中华民族更加生生不息地发展。
语言文字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语言文字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语言文字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民俗文化则是一座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宝藏。
这把钥匙能打开宝藏的大门,让我们领略其中的奇妙之处。
民俗文化包含着民间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
拿春节来说吧,这可是咱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到处都充满了语言文字的影子。
贴春联,那红红的纸上写着对仗工整、寓意美好的文字,什么“福满人间喜气盈,春临大地花开早”。
这些文字可不简单,它们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希望新的一年幸福美满、花开富贵。
要是没有语言文字,这春联就不存在了,春节的喜庆氛围恐怕也得大打折扣了。
民间艺术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像剪纸,那些精美绝伦的图案背后,往往有着特定的含义。
剪纸艺人可能会剪出一个“囍”字,这一个字就象征着新婚的喜悦。
或者剪出一些花鸟鱼虫的图案,这些图案可能代表着吉祥如意。
艺人怎么把这些美好的寓意传达出来呢?靠的就是语言文字的传承。
如果没有语言文字,谁能知道这些图案背后的深意呢?也许我们看到的就只是一些简单的形状罢了。
再说说民间的风俗习惯。
在一些地方,有给长辈拜年的习俗。
拜年的时候,晚辈会说一些吉祥话,像“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这简单的话语里包含着对长辈的敬重和祝福。
这种语言的表达就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体现。
如果没有这样的语言表达,这种尊老的民俗文化就少了一种传递的方式,就像火车没了轨道,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了。
民俗文化也在影响着语言文字。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俗文化,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方言和独特的词汇。
比如说,在海边的一些渔村,渔民们可能会有很多和渔业相关的词汇。
他们形容鱼的种类、大小、习性等都有专门的词汇,这些词汇可能在其他地方就不常用。
这就是民俗文化在语言文字上的烙印。
又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民俗文化非常独特,相应的语言文字也充满了民族特色。
像藏族的文字,书写起来就像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而且他们的语言中包含着对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等诸多民俗文化内容的表达。
学习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化了解地方文化和习俗传统

学习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化了解地方文化和习俗传统学习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化是了解地方文化和习俗传统的重要途径。
方言是一种地域特有的语言形式,它承载着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传承。
而民俗文化则涵盖着地方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
通过学习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发展历程,进而加深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一、学习地方方言学习地方方言是了解地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方言是一种特定地域内部的语言变体,它和标准语言相比,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
学习方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当地的文化内涵。
学习地方方言需要从基础开始,首先是掌握基本的语音系统和基本词汇。
例如,学习四川方言,要学会发音中的舌尖音、舌尖翘起以及浊化等特点,并掌握一些与四川地域特色密切相关的方言词汇,如“巴适”,“嘿咻”等等。
其次,学习地方方言要多听多模仿,通过和当地的人交流和互动,慢慢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领略方言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学习地方方言的过程是一个融入当地文化的过程,通过学习方言,我们能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民间传统。
二、了解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地方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民间故事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通过了解和学习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了解民俗文化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参观地方的博物馆、文化遗迹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参观春节期间举办的庙会、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
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从中了解当地的传统习俗和各种传说故事。
了解民俗文化还可以通过参加当地的节日庆典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节庆风情。
例如,参加西安的泼水节,亲身体验传统的水战文化;或者参加广东的舞龙舞狮表演,感受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地方方言和了解民俗文化,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的文化和习俗传统,还可以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民俗语言学

中国民俗语言学中国民俗语言学是指研究中国民俗与语言之间关联的学科,主要探讨民俗的语言特征、民俗中使用的特定词汇以及语言与民俗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的国家,民俗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民俗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探讨民俗的语言特征。
民俗是指传统习俗、风俗或仪式等群体行为的社会现象,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而民俗所使用的语言则具有独特的特征。
比如,中国农村地区的民俗中常出现一些特定的乡土词汇,这些词汇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另外,不同地区的民俗还会使用各自独特的方言或口语,这也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其次,民俗语言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探讨民俗中使用的特定词汇。
民俗中常有一些特定的词汇用于描述某种风俗习惯或仪式。
比如,中国传统婚礼中有很多特定的词汇,如"囍"和"闹洞房"等,它们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研究这些特定词汇可以揭示民俗中的文化意义,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此外,民俗语言学也关注语言对民俗的影响。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人们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的表达。
民俗活动中的语言使用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中国春节期间的贺年和拜年活动中,人们常常使用许多吉祥的祝福语言。
这些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祝福,还反映了人们对新年的期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通过研究语言对民俗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传承方式。
在中国,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历史演变的影响,民俗语言学的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
不同地区的民俗和语言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这使得民俗语言学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角度。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民俗语言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民俗和多样语言的内涵,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中国民俗语言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探讨了民俗的语言特征、研究了民俗中使用的特定词汇以及揭示了语言对民俗的影响。
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种类印记

标题: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种类印记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样性和深深的文化烙印,赋予我们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独特的方式。
而语言,作为民俗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无疑也在民俗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民俗文化中,语言种类更是丰富多彩,它们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生活习惯、信仰、价值观和审美观。
这些语言种类不仅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我们理解民俗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工具,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种类体现了这个族群的交流方式,而这种交流方式反过来又塑造了语言的使用方式。
在许多民族中,方言和土语往往是族群认同的重要标志,因为它们不仅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其次,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种类也反映了社会的分层和等级制度。
在某些社会中,上层阶级的语言往往成为社会通用的语言,而下层阶级的语言则可能被边缘化甚至遗忘。
这种语言上的差异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也反映了语言在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再者,语言也在民俗文化中扮演了象征的角色。
例如,某些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代表了特定的含义或情感,如爱情、忠诚、敬畏等。
这些象征性的语言在民俗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信仰的寄托。
最后,语言的变迁也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民俗语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尽管如此,许多民族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语言,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和传承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也体现了语言在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种类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宗教、艺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反映。
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民族认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民俗中的谐音口彩现象
摘要:语言直接映射了民俗心理。
口彩是民俗语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吉祥话、吉利话, 是对民间言语交际中吉祥话语的统称。
讨口彩就是在社会活动尤其是民俗活动中使用吉利话或者通过谐音等手段创造并使用吉利话。
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民俗心理和民俗思想。
关键词:民俗;口彩;谐音;民俗心理
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定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中沿而成的一些表现在生产活动、交换方式、家庭和社会组织、婚丧嫁娶、节日庆祝、文学艺术活动及服饰用具等方面的惯例。
[1]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人文意识形态, 精神与物质生活的民间传承模式。
一般认为民俗的范围由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岁时民俗、人生仪礼、精神民俗和口承语言民俗组成。
口承语言民俗作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语言与民俗的密切关系。
口头语言是口承语言民俗最主要的载体和传播媒介, 有些民俗现象直接表现为语言或言语形态。
语言与民俗在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中, 长期相互影响产生了民俗语言文化形态。
语言直接映射了民俗心理。
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最富于社会生活色彩的通用的语言材料, 往往包含了民俗要素。
“天啊”是中国人司空见惯的用以表达惊讶的口头禅,究其实, 却源自人类原始的自然崇拜信仰民俗。
同样,西方人常使用的口头语“My God!”也是源于人类的原始的自然崇拜。
这种约定俗成的、获得广泛认知的、习用的, 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语言材料就是民俗语言。
由此可知, 各类民俗文化现象虽然直观的表现为寻常的口语形式,但其中却浸染、凝积着深厚的民俗要素;而各类民俗语言也都能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中寻得它的源头和内容[ 2]。
口彩是民俗语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吉祥话、吉利话, 是对民间言语交际中吉祥话语的统称。
讨口彩就是在社会活动尤其是民俗活动中使用吉利话或者通过谐音等手段创造并使用吉利话。
口彩主要用于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传统的隆重场合和其他一些特别讲究、庄重的场合。
创造和使用口彩的目的是图吉利、讨彩头, 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望以及对他人的美好祝愿。
在热闹喜庆的场合,口彩还能大大增添喜庆的气氛, 加强人们愉悦、欢快的心情。
讨口彩是我国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 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口彩就其内容来说, 主要是关于吉利、喜庆、幸福、财富、长寿、后裔方面的。
[ 3]口彩就其形成方式来说,有固定的独立形式的“口彩词”, 如金榜题名、白头偕老、百年好合、福如东海、万年长青、寿与山齐等;有的是在相应的普通词前加上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语素, 如“寿面”、“寿礼”、“喜酒”;有的是用一般的吉祥词语代替普通说法,如把怀孕叫做“有喜”,别人的女儿叫做“千金”;最主要的是通过谐音方式创造的词、短语等谐音口彩,如过年倒贴“福”字以讨“福到”的口彩,除夕年饭中吃鱼谐音“年年有余”。
谐音口彩就其应用场景来说,主要有喜庆场合和不幸场合,其中最能体现人们使用口彩的民俗心理是在不幸事件中使用口彩。
中国民俗文化中,普遍的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当人们遇到不雅或不幸的事或凶兆时,往往用禳解性的口彩,以便逢凶化吉和给自己心理上的安慰。
在婚庆、喜宴等喜庆场合打破器物,就会解读为“岁(碎)岁(碎)平安”;办丧事送葬说成“发财(材)”;埋葬地挖出棺材会解为“官(棺)上加官(棺)”;比赛抽签
抽到四号,便将死读为“发”;称胖的人为“发福了”;直接说老人死了不雅,就代称为“百年了”。
当然,在喜庆场合使用口彩更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所谓的喜庆场合就是指婚嫁、开业、寿诞、建房等场合。
生意人开业时,客人会祝他的生意“红红火火”,“财源滚滚”;传统婚礼中,喜房里要放花生、大枣,讨“早生贵子”的口彩;南方人过年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老人寿诞时,在房间挂蝴蝶、猫的图画,谐音耄(猫)耋(蝶);北方人建房忌用桑木、桃木,喜用榆木,因为“丧(桑)”、“逃(桃)”不吉利,而“榆”谐音“余”,意为“余粮”;正月里见人就要说一些“身体健康”、“事事顺心”、“广开财路”、“生个龙宝宝”等吉祥话,在新年伊始讨个好彩头。
总而言之,口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以语言表达的形式映射了中国人趋吉避祸的民俗心理。
语言为民俗文化、民俗思想、民俗心理等一切符号性和非符号性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形式。
人类对于语言的灵活运用丰富了民俗文化,反过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充实和造就了不同的语词。
文献资料:
[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12
[2]曲彦斌. 中国民俗语言学[M ].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 28- 42
[3]冯桂华. 客家口彩的构成及形式[ J] . 嘉应学院学报,2004 , ( 3):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