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论严复其“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严复其“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严复及其“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首位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的翻译家,其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对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严复的翻译理论经过广大学者的层层解读和分析,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

但有的解读较为片面,甚至是对原观点的曲解和误读。

严复对“信、达、雅”的原始表达精明扼要,从其原始表达入手,我们可以摒弃学术界对“信、达、雅”片面的认识,对这一翻译理论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作为近代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严复不仅翻译了一大批重要的西方学术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对翻译工作有巨大启迪意义的翻译主张,其中尤以“信、达、雅”备受推崇,对翻译界乃至整个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严复的生平以及他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原始表达,以期对翻译实践能有建设性的指导作用。

一、个人简介严复(1854-1921),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西学大师、翻译家、教育家、诗人。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福建南台苍霞州。

7岁时,严复被父亲送到外地读书,两年后回故乡随其五叔祖严奎昌学习《大学》《中庸》之类的儒家经典,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后远赴英国留学,进入英国格林里治大学海军学院深造。

两年后回国,被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失败让严复深受刺激,满怀爱国热情的他将眼光投向西方,开始了他翻译和介绍西方知识的重要工作。

历史上对严复也有很高的评价。

康有为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与张之洞书》)。

蔡元培也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几道为第一。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四个字,时至今日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辗转于京、津、沪、皖等地,既执教讲学又专心著述,并首次明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开创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新纪元。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看作是一个翻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准确理解, 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认识严复的”信、达、雅”, 同样地有助于用其指导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对严复翻译标准的新认识来重新阐释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标签: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引言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有人完全否定他的翻译(像傅斯年先生),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他的译著评价还是很高的。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 在《译例言》的第三段严复又提出:”《易曰》: 修辞立诚。

子曰: 辭达而已。

又曰: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 按照严复”信、达、雅”的标准, 翻译作品一定要做到内容信实、语言畅达、文辞典雅, 译文除了讲求准确以外, 还必须考虑语言的优美度。

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评价对于严复的”信、达、雅”的标准,长期以来,各家都有各家的见解。

有的对于”信达雅”全盘否定,也有的大部分肯定以及不否定。

首先,大多数的翻译理论家还是从某种层面上对”信、达、雅”的标准给予肯定的。

因为这个标准不仅是近百年来中国翻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翻译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得以应用,并被广大翻译家所接受。

例如,我国翻译界前辈刘重德(1979)全面评析了严复”信、达、雅”三字原则。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异同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异同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异同
严复和泰特勒是翻译领域的两位重要学者,他们各自提出了独特的翻译原则。

虽然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同之处:
1.好的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含义:严复和泰特勒都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保持原文的风格和声音。

2.适应目标文化的需求:严复和泰特勒都主张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文化的需求,将原文的内容转化为目标文化读者容易理解的形式。

3.翻译应该是可读的:严复和泰特勒都认为,翻译应该是流畅、通顺的,读起来应该像一篇本地语言写的文章。

差异之处:
1.目标语言处理的角度不同:严复更加注重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效性,强调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泰特勒则更加关注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允许适度调整原文来满足读者的习惯和理解。

2.对流畅性的看法:泰特勒更加关注翻译的可读性,认为流畅通顺的翻译是最好的翻译。

而严复则更加注重准确性,即使读起来稍显生硬,只要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也是一个成功的翻译。

3.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严复强调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而泰特勒则更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认为翻译应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习惯。

总之,严复和泰特勒的翻译原则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传达原文意思的准确性上都有共同的关注点。

同时,他们也都认为翻译应该是可读的,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浅谈严复的翻译三原则 2

浅谈严复的翻译三原则 2

浅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任何时代,任何大师的翻译都离不开社会背景,个人经历,自身修养,因此我们在谈及严复的翻译原则时需要对他的教育经历,所处时代进行略析。

严复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就是严复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所谓“信”,即是忠实、准确、无误;“达”,即是达意、通顺、流畅。

而对“雅”却是众说纷纭,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共识。

有人将其理解为“典雅”、“高雅”;有人理解为“文采”、“雅致”;有人理解为“风格”、“韵味”。

所以在具体讨论“雅”字之前,需要了解“雅”在中国古语中的含义。

雅者,古正也。

是正确,合乎规范的一种标准。

我认为这三原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翻译时,要做到忠实于原文,能够切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主旨要点,具有可信度,当然,要语意通顺,流畅顺达,能够使读者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丰富情感,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思想的表达,这就需要一种标准,一种规范。

因此,后来的翻译家们都一直遵循翻译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力图使自己的翻译符合标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严复这三原则的影响。

现今,对于翻译的准则和规范是数代人经过不断改进和学习总结出来的,但是依然沿袭了严复的“雅”的思想内涵,即在“信”、“达”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遵循着一种准则与规范,当然也会结合时代的特色,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我们在关注和研究某位思想家,翻译家的翻译作品时除了要知道是否做到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流畅,也要了解翻译家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这样才能评价翻译家是否遵循一种准则与规范,翻译的作品是否是经典。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

2019年4月第35卷第4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Apr.2019Vol.35No.4*四川省英语写作大数据成都理工大学协同研究中心资助刘青青/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阎黎明/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4000)。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刘青青,阎黎明摘要: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达旨”翻译,并在译本中采用“词语颠倒增减”“以中国古书故事代之”“略为解释”“列为后案”等翻译手段,充分地体现其翻译思想,即重视对西方先进科学思想的学习、强烈的爱国主张、强调表达原文精神。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达旨”翻译;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19)04-0047-04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

作为翻译家的严复,关注西方科学著作,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社会通诠》等名著。

《天演论》是严复最早的翻译作品,给当时混沌的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自强保种”的重要性,也让更多民众行动起来改变中国当时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由此可见,《天演论》的确是一本成功的译作,这与严复采取的翻译手段——“达旨”翻译息息相关。

谈起“达旨”翻译,严复自己认为这种翻译方式“实非正法”,劝诫大家不要效仿他,但正是这种“非正法”的翻译方式才让《天演论》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那为什么其所谓不正确的翻译方式反而能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严复所采取的“达旨”翻译背后蕴含其独特的翻译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本文将分析研究“达旨”翻译的概念及其提出的背景,结合“达旨”翻译手段在《天演论》译本中的体现,更深入地了解严复的翻译思想。

一、“达旨”翻译概论及产生背景1896年,严复开始翻译《天演论》。

严复翻译思想

严复翻译思想
严 复
Yan Fu ( 8 January 1854 — 27 October 1921) was a Chinese scholar and translator, most famous for introducing western ideas, including Darwin's ''natural selection", to China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译文欣赏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 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 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 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有天照草昧,人工 未施。
其实并不是翻译,而是根据原书的意思重写一 遍。文字的详略轻重之间大有不同,而且严复 还有他自己的按语,发挥他自己的看法。所以 严复的《天演论》并不就是赫胥黎的《进化与 伦理》。”
《天演论》
(一)背景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接连失败的刺激下,以“公 车上书”为开端的救亡运动迅速开展,严复也积极投 身其中。1895年2-5月,严复先后在天津《直报》发表 《论世变之亟》《原强》《辟寒》《救亡决论》等一 批重要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中 西社会的差异,分析了西方列强 的全方位优势以及中 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 德”的应变策略。特别是他所译述的《天演论》产生 巨大的影响。

严复翻译思想讲解

严复翻译思想讲解
4.He became a respected scholar for his translations, and became politically active.
2019/6/6
1850 — 1900
•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今福建 候官县盖山镇 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 津主开平矿务局事,后任该局总办。
•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 总办。
•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该校第二任 校长;被安 徽巡抚恩铭聘去任安庆安徽师范学堂监督。
• 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 议官、福建省顾问官。
严复避祸于天津。
•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关于严复的评价: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的启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 学说的理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严复不赞成赫胥黎的“自然界没什么道德标准 ,而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而人类是高于 动物的,人性本善,能做到相亲相爱,不同 于自然竞争,所以社会伦理学不同于自然进 化论”。
(三)《天演论》的传播与影响: 1、它成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它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原动力
总之,严复为近代西学的传播,开启了一 代学风,影响了一代学人,为革命提供了理论 依据。
《中国教育译》 《支那教案论》 《欧战源起》
此时,其译作“更 为随便”。
严复译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著作是与“旧学 ”作较量,抵制当时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的陈词滥调,意在向国人证明学习“ 西学”不能只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船坚 炮利”,而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方法 和民主政治制度。

严复的翻译理论

严复的翻译理论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也是‎严复翻译理‎论的核心,‎但并非严复‎翻译思想的‎全部。

比如‎,在《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的“严复的‎翻译思想”‎一节中,除‎了这著名的‎翻译“三字‎经”外,王‎秉钦教授(‎2004:‎52-72‎)还提到,‎严复是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翻译家;‎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从根本‎上彻底改造‎中国,是严‎复翻译思想‎的灵魂;“‎非正法”的‎宏观翻译手‎段,即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和国人的‎需要,有选‎择、有取舍‎地摄取西方‎文化思想,‎且附有精辟‎的按语,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复的‎翻译理论不‎仅反映在他‎为多种译作‎所写的“译‎例言”、“‎译凡例”或‎者“译序”‎中,也体现‎在他的部分‎书信和有关‎翻译的几篇‎专文中。

除‎了“信达雅‎”翻译标准‎和刚刚提到‎的内容以外‎,严复的翻‎译思想至少‎还应包括他‎对可译性、‎翻译版权和‎翻译管理等‎方面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对雅的看法
“雅”不仅是风格的对等而已,还要兼顾 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否则就像玄奘大师的 经文翻译一样,虽精而不得流传甚久。而 且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的加快,通俗易 懂的文学作品显然更受人们的青睐;很少 有人能够静下心来细细揣摩译文是否古雅, 只需明白意思即可。所以,我认为翻译作 品时应在雅的指导下满足大众通俗易懂的 要求,笔译作品可重点突出雅,但口译以 通俗易懂为主。
雅不能脱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存在。 我们说翻译是创造性的工作是指翻译作为跨 语言跨文化交流会遇到巨大困难,译者必须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克服,而不是混淆翻译 与创作的界限。
“信达雅”说的整体性
严复认为“信达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 互依存的整体。但三者之中又有相对的主 次关系,即:总的说来,信是最主要的, 然信而不达,等于不译,在这种情况下达 又成了最主要的;雅是为达服务的。绝不 可脱离“信”去求“达”和“雅”,也不 能脱离“信”和“达”去求“雅”。应在 “信”的前提下和“达”的基础上求 “雅”;否则就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了。
评价
肯定
译书有二弊,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徇西文 而梗华读…凡译书者,将使人深知其意,苟其意 靡失,虽取其文而删增之,颠倒之,未为害也。 然必译者之所学与著书者之所学相去不远,乃可 以语于是。近严又陵新译治功《天演论》,用此 道也。-梁启超 译书只有信达雅三个任务,能信,能达,能雅, 三者都做到了,便算成功了。译诗却不然,译诗 有五个任务理。-曾朴
“信达雅”说的矛盾性
“信达雅”论的先天不足是“信”与“达”‍以 及“信”与“雅”的矛盾。赵元任说: “如果原文不雅,译文也应该雅吗?”有 时当雅的程度增加了的时候,信的程度就 降低了,又说:“一个小说家描写各种人物在 辞令上的个性不同,要是一个译者把人人 的话都说得流利通畅,那么达是达了,可 是对于原意就失信了,可见,故作华丽, 勉求铿锵的译法本身就是不信的。
现如今国内翻译标准的研究有了新 的进展 ,国外学者也提出了很多优秀 的翻译理论标准,如巴尔胡达罗夫(苏 联)的“意义不变”标准,奈达(美国) 的“最接近的等值”标准,卡特福德 (英国)的 “等值替换”标准 等。所 以,在未来的翻译道路上我们仍然要以 信达雅说为指导,博国内外其他先进翻 译理论研究方法之长,不断探索,为翻 译事业做出贡献。
我们的看法
在我们看来,信达雅各有自己的用途, 以“信”传 达出思想内容, 以“达”做到语言流畅, 以“雅”使 译文有较高的接受度(或者说社会效益)。雅, 一方面 迎合了读者的审美情趣, 一方面又因此提高了作品的 可读性, 使作者的思想得到了更有效的传播。当然, 忠实于原文思想内容最重要, 语言通顺次之, 社会效 益又次之, 因此,翻译时应运用各种调整的技巧, 取 得神似效果, 并同时将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其他需要考 虑在内, 使作品具有可读性, 使作者的真意影响深远。 由于 内容决定形式, 饰美必须以 真、 诚, 即信为前提, 不能因文而忽略了质。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 在《天演论· 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 《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 “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 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 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 “信”为忠实,就是忠实于 原文的内容。 • 讲到信的方面,严复第一 期的译品,似乎偏重意 译,· 赂亏于信;第二期的 译品则略近直译,少可讥 议。第三期所译《名学浅 说》,《中国教育议》, 不甚重要,且所用译法也 与前两期不同,我们可以 不必深究。‍
至于翻译中的具体语言转化 方法,我们则可以运用各式 的理论,大可不必死守“信 达雅”一隅不放。因为翻译 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但 并不是全部,它起指南针的 作用,怎样到达目的地,是跑 步抑或坐车。就要看译者的 选择了。
“信达雅”研究的误区
• 一、偷换概念与自相矛盾的论证过程。 • 二、牵强附会与“罢黜百家”的论证 手段。 • 三、盲目夸大的结论。 • 四、对时代背景异同的忽略。
我认为,除了“信”,一个优秀的译作更应 该追求“信”与“美”的结合。在这里“美” 就是提高可读性, 不论文学作品抑或非文学作 品, 增加可读性都是必要的, 其 途径是通过修 饰而实现的, 目的是使作品行远!因为翻译是 一门艺术,如果用科学化的理论来规范一个标 准,就无异于否认了它的艺术性,否认了艺术美 学所要求的直觉和模糊性。
“达”,即通达。在“达”上严复提 出“达为尚焉”。提出了翻译标准 中"信"与"达"的关系,指出"达" 是"信"的保障,"信"是"达"的最 终目的。翻译中译文的通达、流畅是 译文赢取读者、获取社会效益的标尺。
《辞源》对雅的解释一是“正确、规 范”,二是“高尚、文明”,三是“美 好”等。严复提出翻译要“用汉以前字 法句法”被大家理解为翻译的雅要做到 古雅,但我们翻译的作品不可能全都是 文学类作品,因此这种理解是对严复雅 的片面理解。其雅是泛指译文的水平, 并不是专指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
谈严复的
说 09二班第七组
严复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 登仕籍后改名为复,字几道。 我国近代思想启蒙家,翻译 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翻 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 义 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 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信 达 雅
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 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 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 三也。”——《天演论▪译利言》
信达雅三原则乃是一切工作的标准,鄙意 以为译书之事最紧要者是信,是达,信乃 是求其确实,达乃是求其通顺,前者是对 于原文而言。如果译文诚能信矣、达矣, 则雅的成分自然含其中。所谓雅乃信达之 附庸。-木曾
否定
董秋斯批评严复的“信、达、雅”不过是“几条空 洞的原则”,“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一种理 论体系算不得完整”。 严几道先生译的书中,《天演论》和《法意》最 糟……这都是因为他不曾对于原作者负责任,他只 对自己负责任。”又说:“严先生那种达恉的办法, 实在不可为训;势必至于改恉而后已。”—傅斯年 “……他(指严复)的译文,又很雅驯,给那时候的学 者,都很难读得下去。所以他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 来或嫌稍旧,他的译笔也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 —蔡元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