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完成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完成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完成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实验报告

心理11-1 罗捷110724108

摘要:

Sperling以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为实验方法,研究人的记忆,结果发现在部分报告的情况下,被试的报告成绩要远远大于全部报告,于是推断在短时记忆阶段之前还存在一个记忆阶段即瞬时记忆并证明了这个阶段的存在。我们将通过重做该实验对结果作进一步的讨论和证明。

关键词:

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报告法瞬时记忆

前言:

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再现法是早期瞬时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再现的方法不同又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但此方法不能用于研究刺激呈现在几十毫秒的情况。而部分报告法的特点是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出保存的总量。它避免了由于呈现时间短暂、回忆材料过多及其它干扰和遗忘因素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斯柏(Sperling 1960)采用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对瞬时记忆的保持量进行了研究。他使用的实验材料是字母(3×4矩阵),呈现时间为50毫秒。实验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识记4~5个,而部分报告法所保持的信息要比全部报告法要多。另外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结果发现,延迟时间逐渐增加时回忆成绩逐渐下降。当超过0.5秒时,部分报告法与全部报告法的回忆成绩基本相同,而当延迟超过1

秒时两种报告法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研究方法:

本次试验邀请到的被试是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本科10级以及11级的学生,实验年龄段在13到24岁,年龄基本集中在19至20岁。

本次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的文字排列,对于部分报告法而言,还有的自变量是要回答的文字行数不固定。因变量是被试的正确率。

程序:

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实验为组间设计。

全部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后,屏幕提示进行回忆。请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输入到屏幕上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部分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延迟部分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之后,屏幕提示延迟,2秒之后出现箭头。让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项目,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一共做30次,在第15次后有一段时间的休息。

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实验为组间设计。

数据呈现:

表1-1 部分报告法被试描述性统计

人数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总量24 1.5 8.2 4.54 1.81 上24 0.6 3.4 1.64 0.78 中24 0.6 3.2 1.88 0.85 下24 0.1 2.5 1.03 0.61

表1-2 全部报告法被试描述性统计

人数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总量22 2.1 9.7 4.49 1.86 上22 0.6 3.4 1.92 0.91

中22 0 4 1.54 0.91

下22 0 3 1.02 0.82

表1-3 延迟报告法被试描述性统计

人数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总量21 2.1 6.7 4.68 1.35 上21 0.6 2.7 1.67 0.63 中21 1 3 2.05 0.61 下21 0.3 1.9 0.96 0.51

表2 不同报告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

总量

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P值

组件比较0.436 2 0.218 0.076 0.927 组内比较184.415 64 2.881

表3 部分报告法中不同行数的字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字母个数

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P值

组间比较9.159 2 4.58 8.119 0.001 组内比较38.921 69 0.564

表4-不同延迟时间下部分报告法平均成绩的差异性检验

t df p 总量 1.005 39 0.321

分析与讨论:

通过表1三个数据表,可以从中发现:三种方法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其中延迟报告法的总量均值最大为4.68,其次为部分报告法为4.54,最后是全部报告法为4.49,此外,也可以看出,在三种情况下,对于第三行的字母记忆情况是最低的。

从表格2中可以发现F值为0.076,P值为0.927大于0.05,因此不同方法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表格3中可以发现F值为8.119,P值为0.001小于0.05,因此在部分报告法中,不同行数之间对于被试来说是存在差异的。

从表4在我们的记忆过程中,存在脑内加工机制,即我们将收集到的瞬时记忆信息在脑内可以进行进一步加工,进入短时记忆。如果延时反应的话记忆效果会不会更好呢?在本次试验中,延迟2s的部分报告法并没有与即时反应的部分报告法显著的差异(t=1.046,

df=33.02,P>0.05)

过往的研究的到的结论是: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所保持的信息要比全部报告法多。我们发现全部报告法确实一般只能记住4—5个,但是全部报告法所保持的信息要比部分报告法多。另外,全部报告法的波动并不是很大,而部分报告法的波动相对而言比较大。对于延迟报告发来说,能够记住的个数也在4—6个左右不等。

三种报告法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在实验过程中,被试在全部报告法中可以把自己凡是

记住的都输入,而部分报告法只要求被试输入要求输入行数里的字母,在短时间内,被试也许还来不及记住该行中的字母,最后导致了实验数据显示全部报告法比部分报告法保持的信息更多。当然,这个也可能和被试对实验不熟悉有关。因此,三种报告方法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还可以扩大被被试量进一步进行试验来得出结论。

本实验中,被试不同报告下的成绩与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学习模式有一定的关系。首先,在部分报告法中,被试并没有明确的靶向,所以这时当记忆材料出现后,被试会以自己最熟悉的记忆方式来进行材料的记忆,一般来说,该实验中被试采用的识记方法与平时的阅读方式应该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我们读书是从坐往右,从上依次往下,就实验数据来看,第一行平均记忆容量1.79,第二行平均记忆容量1.84,而第三行仅为1.03。所以说瞬时记忆的容量与对材料的识记方式有关。

从数据表中发现,上中下三行的保存量差异显著。其中第三行与第一,二行都有显著差异,并且保存量都低于其他两行。由此可以看出,在观察时,被试比较倾向于观察上半部分的字母,对于下面的可能还没有来得及看,就已经结束了,这与平日人们的习惯也是一样的,从前往后进行观察和记忆。按照Spering的理论,被试能够识记所有刺激,但实验结果表明上中下三行的保存量是有显著差异的。原因正如前文提到的一样。

对于实验方法,认为部分报告法可以将材料纵向呈列,随机让被试报告一列的字母。原因是大多数人习惯于横向阅读,而横向阅读可能出现被试根本来不及看下面的字母,因此可能导致被试在报告下面两行的结果明显较差。

实验结果显示了瞬时记忆保存时间很短。延迟报告法保持的个数最多,其次是部分报告法,最后是全部报告法。瞬时记忆容量有限。上中下三行保存量差异显著。性别之间不存在差异。三种报告方法之间不存在差异。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摘要实验为验证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在实验室对16名被试进行了内隐记忆的测验实验。将实验数据用配对T检验得出结果:实验假设成立,即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关键词内隐记忆再认回忆 1.导言 人类记忆具有相当复杂的认知功能,先前经验对记忆测验成绩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ex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近20多年来,研究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赖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Gazzaniga M S.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早在20世纪60年代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就已发现二者的分离现象(Warrington E K,1974),即在回忆和再认先前学习过项目的直接记忆测验中,与控制组相比,遗忘症病人的测验成绩差,表现出记忆缺陷。但在模糊词辨认、词干补笔等间接测验中,与控制组一样,遗忘症病人也表现出对学习过项目的优势,保存着完整的启动效应(孟迎芳,2006)。 在再认阶段,实验采用类似Rugg实验中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再认出旧单词、未再认出旧单词和新单词的原因。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现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采用这一范式的原因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已往对内隐记忆的测量多采用内隐记忆测验,但有证据表明,多数传统的内隐测验其信度要比外显测验低很多,因此通过不同的记忆测验获得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分离不一定是反映记忆系统的差异,有可能只是方法上的假象(Buchnert A,2000)。原因之二是“当学习过的项目在记忆测验中呈现时,回忆和启动都倾向于发生。”(Paller K A.,2000)实验在再认阶段采取信度系数较高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不同类型的旧项目与新项目之间的再认差异,以对旧项目的有意识提取并成功完成了当前作业来表示外显记忆,而对于没有意识再认出的旧项目,如果它产生的较高的回忆正确率也表现出与真正新项目引起的启动效应不同,则表明这些项目也对当前作业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被被试察觉。 2. 方法 2.1 被试 主试: 被试:、心理学本科班16个同学,矫正视力和裸视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仪器和材料 实验材料:两组英文单词(常见、不常见)每组十个,用于勾画的材料和用于补笔的材料。 2.3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验证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记忆系统。 自变量:测验项目类型(常见、不常见)因变量:再认、补笔的正确率 2.4 实验程序 1、主试指导被试做好实验准备,给予指导语。 2、主试依次呈现两组英文单词材料,让被试进行勾画填写。 3、休息一分钟,开始下一部分的实验,主试呈现未学习过的不常见的英文单词步骤同上,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 3.结果

注意广度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沈阳体育学院 研究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 实验名称:注意广度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 实验地点:科技楼210 学生姓名:贾月娥 学号:201504520200221 指导教师:冯琰 实验时间:2015年10月29日

1 实验目的 学习测量注意广度的方法,测定对随机分布的圆点的注意广度。 学习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测量方法,测定空间位置记忆能力。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实验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2015级研究生7班运动训练专业学生1名,性别女,身体健康,无严重视觉疾病。 2.2实验方法 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注意广度实验的材料为:随机呈现的红色圆点,数目从5个到12个,每种10张,共80张。每张呈现时间为0.25秒,让被试按相应数字键键入答案(或用鼠标点击输入框后通过选择菜单进行输入)。统计被试对不同圆点数的正确反应的百分数。从5个点开始算起,采用直线内插法求出第一个50%次正确反应的圆点数作为被试的注意广度。 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的材料为: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一个5×3的绿色表格,然后在这15个格中的某几个格中随机呈现粉色亮点(从一次连续呈现3个格开始),要求被试尽量记住圆点出现的位置及顺序。在圆点出现完之后,要求被试按照刚才圆点呈现的位置顺序点击表格,并用鼠标点击“确定”按钮输入。在某个广度做了3次之后,如果不是全错,则广度加1后继续,直到某个广度连续3次都错或完成数目为12的任务为止。主试要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强

调在每次输入答案时,如果有错误可以点击最后点过的表格进行修改,被试明白实验的要求后,开始正式实验。 3实验过程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注意广度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然后开始实验。仔细阅读操作说明。 2)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后打开注意广度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3)按操作提示进行试验,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4 实验结果 4.1注意广度 =====结果图片=====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关瀚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应时方法。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 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艾宾斯浩记忆法

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这种记忆方法即为艾宾浩斯记忆法。对所学知识和记忆效果及时进行复习和自测是艾宾浩斯记忆法的主要方式。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实验 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是德国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艾宾浩斯曾经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选用了一些没有意义的音节,毫无规律的的字母组合,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通过自我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如下图: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不使用任何工具的记忆效果图(如下图):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使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计划表后的效果图(如下图): 二、艾宾浩斯记忆法的益处 艾宾浩斯记忆法对于任何学习材料的记忆都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极大地提高记忆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记忆并不是最后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记忆的目的是储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欲知记忆效果,应该经常进行自我测验,自测也是一种很好复习的复习,都是对艾宾浩斯记忆法记忆法的具体应用。 三、学习与记忆的三种记忆模式 现代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的学习与记忆时,根据信息在头脑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区分为三个系统: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研究的是测试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结果: 不同位数的刺激之间的记忆广度有显著性差异,随着位数的增加,记忆广度开始下降。 关键词记忆广度短时记忆数字 一、引言 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其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用来呈现的顺序才算正确。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如“5”,“577”,“华东师范大学”这些数字、数字的集合和词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组块,甚至一个谚语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如“勤能补拙”。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_1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4605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Short term memory experiment report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 摘要:Miller(1956)通过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为7±2个单位。本研究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用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模式,记录被试作业的正确个数,以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关键词: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组块 一、前言 短时记忆( short term memory, STM) 在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看作信息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与长时记忆相比, 无论是在记忆容量、信息编码等方面, 还是在信息提取或遗忘等方面, 短时记忆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Miller通过总结大量的对线性刺激的绝对判断、速知、以及即时回忆广度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的感觉通道容量或者回忆项目的数量,也就是记忆的容量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大概是7±2。但这个结论大多是在成人记忆语言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得到的,未免过于笼统。而对语言文字材料以外的其它类型材料的研究还不多见。本实验正是记忆材料方面出发,对短时记忆容量的材料特点进行探索。 二、方法

(一)被试 实验课随机分组,本组的5人、以及旁边组的5人,共10人。男生4人,女生6人。 (二)仪器 JGW-B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两套; (三)材料 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四)程序 1、主试接通速视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致。“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3、用上述方法将4位、5位、6位数字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三次不能通过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三、结果 实验数据: 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 单因素T检验: 四、讨论 1、短时记忆的容量并不完全是处于7?2个单位中,有部分被试的数据是超出这个范围的,被试存在个体差异。

快速记忆方法

快速记忆方法 2、编写故事法来记忆英语单词:现有如下一些单词:joab(英人男子名),joan(英人女子名),load (担子),soap(肥皂),road(道路),goat(山羊),moan(呻吟),loan(借款),boat(上衣),(小船),汉义也提供给大家。 你们能不能很快记住它们呢?可能有人说:“这么多单词,怎能很快记得全呢?请同志们利用这些词象下边这样编个小故事,试试看,记忆速度是不是能快一些。 一天,joab 挑着担子(load) ,担子里装满了肥皂(soap) ,他准备到市场上去卖。 大路(road) 上风光美极了:山羊(goat) 在草地上吃草,弯弯的小河流向远方,一条小船(boat) 从河面上划来,仔细一看,原来上面坐着joab 的老同学joan 。 怎么,她今天竟面带愁容,呻吟(moan) 不已呢?仔细一问方才得知。 joan 遇到强盗,借来(loa n) 的钱连同父亲买给的上衣(coat) 都被掠走了。 没有办法,joab 逃到船(boat) 上。 适才见到了joab 才投奔而来。 joab 见到此情此景马上安慰joan 道:“我们快去报案,捉拿强盗。 于是二人去了。 由于把单词放到故事中去记就有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即

有了脉络。 这比分散地去记那些零散、孤立的单词容易得多了。 科学实验表明,这种记忆方法比一般的记忆方法效率高出7 倍,在复习单词的时候使用是很有效率的。 4 、定位联想法:所谓定位联想法,通俗地讲,既是在自己的“记忆仓库中准备好一系列位置固定的“货架,当识记一系列材料时,如名词、短语、条文、事物等,可以按顺序往“货架上存放,以保证提取时有条不紊。 定位联想法是以奇特联想法为基础的,其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定位联想法有自己预定的秩序,即定位词。 定位用的“货架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可以用人体器官:头发、眼睛、耳朵、舌头等;可以用家庭设施:衣柜、沙发、书橱、电视等;可以用常用词组:工、农、商、学、兵;东、南、西、北等。 5、渐近记忆法:在自学或学习中,如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不明白又无处询问的问题,可暂时放一旁不去理它,继续前进,一段时间之后,随着知识地增加,问题可能会得到自然的解决。 6、逻辑记忆法A:谐音利用字与字或词与词的读音相似进行记忆。 马克思诞辰:1818.5.5 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哭;三国称帝时间:221刘备喝了二两药(一),229孙权喝了二两酒;唐朝建国时间:618李渊见糖(建唐)留一把(六一八);珠峰高度:8848 爬爬试吧。 B:歌诀记忆法如历史歌: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短:春秋和战国。

(完整版)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安庆师范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师范学院教育学院10级应用心理,,) 姓名: 学号:100210117 合作者: 日期:

摘要: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以安庆师范学院10级心理学专业的36位同学为被试,在心理学实验教学程序上进行内隐记忆的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得到内隐记忆是存在的。 关键词: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知觉辨认;再认法 1 引言 所谓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或无察觉记忆(unaware memory)。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流露出先前经验的记忆而意识不到是在对这些经验进行回忆?这种内隐记忆的证据是什么?它们又以什么方式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动?内隐记忆的存在又向我们提示了些什么呢?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解答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注意广度实验报告123

注意广度实验报告 姓名:苏沴学号:32摘要实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试验系统测定了人的注意广度。通过实验,我们得出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知觉对象(点子)的个数、环境、注意状态、疲劳效应等。同时实验探究了注意广度是否有性别差异。采用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得出男性和女性的注意广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关键词注意广度记忆广度影响因素 引言 1871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在白盘子里抛撒黑豆并估计黑豆数目的实验研究。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成为注意广度、知觉广度或者领会广度。注意广度实验用来测定对随机分布的目标点的注意广度。 注意广度也叫注意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注意广度也表明知觉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广度越大,知觉的对象就越多,注意广度越小,知觉的对象也越少。研究注意广度,由于以很短的时间呈现刺激材料,被试的眼球来不及转动,因此他对这些刺激物的知觉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被试所能知觉的数量就作为他的注意广度。 目前许多研究结果已证实了,在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把握8~9个黑色圆点,及其它相关刺激材料。这证明注意广度是有一定限度的。 注意广度在生活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注意广度的扩大,有助于一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世界。 这次的实验目的是:通过测试视觉的注意广度,了解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我们即可改善、调节它,使注意广度扩大,并探究实验的缺陷。同时也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 2 方法 被试 被试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2位同学,身体正常,无色盲,色弱的人。 仪器和材料 注意广度: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试验系统 材料,个数从5~到12个大小相同的红点 实验设计 注意广度的实验设计:给被试呈现80组图片,图片上红点的个数分别为5~12个,呈现时间为250毫秒,间隔时间为1000毫秒,当呈现给被试一张图片后,就让被试做出选择,看到的红点个数,然后再继续呈现下张图片。 试验程序 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注意广度”。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1.题目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2.引言 R.Conrad(1964)的一项研究给被试视觉呈现字母,随后报告字母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使用听觉编码而非视觉。而Posner等人(1969)的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于不同字母对(Aa和AA)判断是否同一字母的反应时不同,这否定了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只用听觉编码的观点。对于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先后问题,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视觉编码在先。 根据R.Conrad的实验,研究者们还在探讨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本实验研究作为一个验证性研究,为存在视觉编码提供证据之外,还将探讨在不同时间间隔下反应时差的差异的内部机理。 3.方法 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 3.2仪器材料:字母对AA、BB、Aa、Bb、AB、BA、Ab、Ba 3.3实验程序: 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清楚不同判断的按键方式,尽量正确的判断,并尽快按键反应 3.3.2:第一次实验时,每对字母对随机出现6次,前12对时间间隔是0s,中间12对间隔0.5s,最后12对间隔2s。36次完毕后,被试休息30s。继续第二次实验,但这次时间间隔按0.5s-2s-0s进行;同样休息30s进行第三次实验,这次间隔按照2s-0s-5s进行。被试看到呈现的字母后,尽快正确判断字母是否相同,并尽快按相应的键。 4.结果 表a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反应时(ms) 间隔(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561.59 707.00 777.95 500 519.05 681.79 734.54 2000 489.62 639.46 725.00 表b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率(%) 间隔 (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97.86 91.88 90.38 500 98.08 92.95 89.53 2000 98.08 92.74 90.60 表a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时间水平下的反应时均值都要小;(多因素方差分析) 每种音形水平在时间间隔上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 表b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水平下的正确率均值都要大。而同一音形水平下的各个时间间隔水平上正确率均值相差不大。

部分报告法实验报告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1引言 过去的再现法实验是在被试识记完项目后,要求他尽量多地再现全部项目(全部报告法),以此确定其保存量,但此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极为短暂的记忆(毫秒级)。部分报告法的特点在于:它不要求被试再现全部项目,而只要求再现指定的一部分,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保存的总量。 在Sperling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2 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某大学本科学生一名,20岁,男生,矫正视力正常。 编号:201104021219 性别:男年龄:20 姓名:刘一玉学历:出生日期: 1992-10-20 所属:职业:测试日期:2013-06-14 11:16:40 2.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实验仪器:计算机, 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 实验材料: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

2.3 程序 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实验为组间设计。 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两次实验之间间隔约十秒钟,共做30次实验,实验中间阶段,被试适当休息。 3 结果 总量: 4.10 上: 1.10 中: 1.50 下: 1.50 4 讨论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用来说明人的感觉作用和记忆形成的术语。刺激物体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管,使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存贮形式便叫做感觉登记。 上中下三行的保存量不存在显着差异。对于实验方法,认为部分报告法可以将材料纵向呈列,随机让被试报告一列的字母。原因是大多数人习惯于横向阅读,而横向阅读可能出现被试根本来不及看注意以外的那两行字母,并且被试可能在实验中转移了注意。因此可能导致被试在报告第一行的结果时较差。 按照Spering的理论,被试能够识记所有刺激,实验结果也表明上中下三行的保存量是没有显着差异的。 5 结论

记忆的三个记忆系统(一)瞬时记忆

记忆的三个记忆系统(一)瞬时记忆 记忆的三个记忆系统(一)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又把视觉的瞬时记忆称为图像记忆,把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做声像记忆。 瞬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即瞬时记忆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因为瞬时记忆的信息首先是以感觉通道内加以登记,因此,瞬时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内容为9~20比特。 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没有注意到的信息过1秒钟便会消失,也就是遗忘了。 记忆的三个记忆系统(二)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或是几分钟的的记忆。 短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 ± 2,即5 ~ 9个项目,这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记忆广度。如果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或插入其他活动,短时记忆容易受到干扰而发生遗忘。为扩大短时记

忆的容量,可采用组块的方法,即将小的记忆单位组合成大的单位来记忆,这时较大的记忆单位就叫做块。例如,将单个的汉字(人、学、机)变成双字的词(人民、学习、机器)来记,记忆的容量便扩大了一倍。 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它们的形象;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记忆,而且视觉记忆的形象占有更重要地位。此外,也有少量的语义记忆。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在短时记忆中加工信息的时候,有时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时又要从长时记忆中把这些知识经验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因此,短时记忆中即有从瞬时记忆中转来的信息,也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它们都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所以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不管是机械复述,还是运用记忆术所做的精细复述,只要定时复习,就都可以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记忆的三个记忆系统(三)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长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是无限的。 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2类。语义编码是用语言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形象编码是以感觉映像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大脑进行记忆的规律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一、实验简介: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实验仪器:认知实验室电脑及内隐记忆相关仪器一套 实验材料:共有160个词语,分成两组,每组各80个词语。一组为学习用词,一组为混淆用词 三、被试选取:

工作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工作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篇一:记忆广度实验 数字、字母、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12级心理系师范班10120330131 李敏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称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通过对华师大12级10名被试的数字与字母的短时记忆实验和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测定了各个被试的不同材料记忆广度,比较个体差异、材料差异、性别差异等影响因素,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探索性别间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差异。发现数字记----------------精选公文范文---------------- 1

忆广度大于字母记忆广度,数字记忆广度同样大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记忆广度存在被试间差异和性别差异。 关键字记忆广度短时记忆字母数字空间位置 1 引言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 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 ----------------精选公文范文---------------- 2

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 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 有研究表明,不同性质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精选公文范文---------------- 3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 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 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关瀚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 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 应时方法。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 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2010-11-3的 摘要: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以西南大学09级师范班36位同学为被试,在心理学实验教学程序上做内隐记忆的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得到存在内隐记忆。 关键词内隐记忆(启动效应)辨认再认外显记忆 1 引言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 提取是无意识的。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

人因工程课程实验--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人因工程课程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年11月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摘要: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测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本实验测试了短时记忆广度。不同被试者的记忆广度有一定的差异,这与不同被试者的记忆方式有关系。例如将较长的数字组块记忆比单独记忆效果要好。 关键词:记忆广度短时记忆记忆方式 1.引言 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所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原来呈现的顺序才算正确。刺激系列可以通过视觉呈现,也可以通过听觉呈现。呈现的刺激可以是字母,也可以是数字。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 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

约为10%。但是超过15 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数字记忆能力的测试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瞬时记忆中简单易行又最为典型的一种方法。这是由于它最能体现记忆广度的特点:是决定记忆材料的数目,而不是材料的意义。目前,公认的记忆广度的平均数为7+-2。 2.方案 2.1 实验仪器:BD-Ⅱ-407型记忆广度测试仪(Memory Span Tester)2.2 被试者:东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大二学生4名。 2.3实验步骤: ①将键盘的插头与仪器被试面板上的插座连接好,接通~220V电源。 ②按下复位键,由程序将码Ⅰ灯、计分灯、顺答方式灯置亮,数码管显示为0202.00 ③被试者按下回车开始测试。在见到回答亮〔绿灯〕,用键盘按顺序回答记忆的数字,回答正确,回答灯灭,加0.25 分,被试再按回车键,仪器接着提取下一组以供再次回答。 ④基础分为2.0分,答对一个数组记0.25分,答对4个数组(一个位组)计1分,答对14个位组计满分16分。计分公式:F=2.0+0.25X(F 是被试者的得分,X是被试者正确回答的次数)。 ⑤由仪器自动计分、计位、计时、计错。 ⑥主试者可以随时改变码Ⅰ和码Ⅱ。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1 引言 实验逻辑 此次实验是根据短时记忆是以听觉编码为主的原理,该原理可以得出如果字母发音不同,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的推论。那么该实验就是要通过同时控制字母形状和发音形成的三个实验水平a1、a2、a3(其中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实验旨在通过三个不同水平下的比较,探索视觉编码是否存在短时记忆中。 实验假设 我们假设视觉编码存在短时记忆中。若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进行正常。那么可以得到,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因此在字母形状不同发音相同、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 实验预期 被试在不同刺激条件a1、a2、a3下(a1字母形状名称均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a3字母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方法 被试:五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85名被试。 实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实验卡片16张(见下表),注视点卡片1张。 实验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

实验程序: 统计方法 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3 结果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 在字母形状和发音都相同、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和字母形状和发音都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N=3) 条件M(SD)min max 形状和发音都相 同(a1) 形状不同但发音 相同(a2)

形状和发音都不 同(a3)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 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被试反应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异(F(2)=,P=0);再通过多重比较结果分析发现:a1≠a2,a1≠a3,a2≠a3,见表2. 表2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差异检验的结果 4 讨论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假设得到了验证。在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与(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被试反应时差异显着。这个结果表明,在字母形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字母发音的不同会影响到被试反应时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存在记忆的声音编码,这一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的设计是比较合理。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与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的条件下被试反应时差异显着,这表明,在字母发音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字母形状的不同也会影响被试反应时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存在记忆的视觉编码。 5 结论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摘 要 16名被试进 行了内隐记忆的测验实验。将实验数据用配对T 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关键词 内隐记忆 再认 回忆 1.导言 人类记忆具 (explicit)或内隐(im —plicit)类型。近20 (Gazzaniga M S 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早在20世纪60年代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就已发现二者的分离现象(Warrington E K 1974) ( 2006)。 Rugg 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现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采用这一范式的原因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已往对内隐记 Buchnert A 2000 项目在 Paller K A ,2000 实验在再认 2. 方法 2.1 被试 16 均为右 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仪器和材料 和用于补笔的材料。 2.3 实验设计 自变 2.4 实验程序 1、 2、 主试依次呈现两组英文 3、 习过的不常见的英文单词 3. 结果 实验对16 未 学习过单词正确数 学习过单词正确数 再认 补笔 再认 补笔 平均正确率 0.91 0.64 0.92

0.89 未学单词与已学单词再认未学单词与已学单词补笔配对样本T检验 -1.6 -4.8 的配对样本T检验显著大于未学单词与已学 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4. 4、讨论 的影响。Jacoby 和Dallas在关于此类的实验上要 记忆的任务则不受加工类型的影响。但是由于被试的内在学习基础差异和分心原因实验结果是再认成绩好于补笔。 5.参考文献 Gazzaniga M S1998469 534 Warrington E K Weiskrantz L1974The effect of prior learning on sub —sequent retention in amnesic patients Neuropsychologia12419428 孟迎郭春彦.2006.ERP研究.38(1)15 21. Jenikins R Burton A M Ellis A W2002Long—term effects of covertface recognition Cognition86B43B52 Buchnert A Wippich W2000On the reliabilit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memory measures Cognitive Psychology40 227—259 Paller K A2000.Neuro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human memory In D LMedin(Ed)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40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6.附录 7.你现在要进行的是内隐记忆实验。实验大概持续7 10 你看到的10 笔。明白后开始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