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斌教授从痰瘀辨治疾病经验
丹溪论咳+慢性咳嗽+中医治痰+中医论痰治

丹溪论咳+慢性咳嗽+中医治痰+中医论痰治中医之痰临症可分为两类,一类乃有形之浊痰,一类乃无形不可见之痰。
中医认为痰性黏腻,病情缠绵难愈,其性属阴,故其致病特点也多病程长,病位广,涉及脏腑、筋骨、皮毛及上下左右,无所不至。
故云“怪病多痰”。
痰之为病,虽症状复杂,但临床上大多是先有病而后生痰,故临证之时当辨病以求其因,若只重治痰,不重其因,以治痰为治病,而不去探讨因何生痰,其病总难治愈。
《医学正传》指出:“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悬饮,留饮、支饮、痰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
”可见治痰不求其因,自古有之,纵观临床一些看似与痰有关的疾病,从痰治疗,疗效不佳者多。
如单纯用化痰药治疗痹证痛症,能有疗效者少见。
《景岳全书》云:“今举世医流,但知百计攻痰,便是治病,竟不知所以为痰,及因何而起,是何异引指使臂,灌汁以救根者乎。
标本误认,主见失真,欲求愈病难也。
”此言不谬。
实际上,这些怪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其症以痰为标。
《明医杂著》指出:“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景岳全书》也云:“怪病之为痰者,正以痰非病之本,乃病之标耳”;“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生”;“盗贼之兴,必由国运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气之病。
”怪病之痰实则是脏腑功能失调之结果,故治疗上多以治痰为标,而调治脏腑功能才是治本之大法。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清·邹澍曰:“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
”从中可以看出痰饮病的形成与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器相关。
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风寒,或冒雨涉水,久坐湿地,寒湿浸渍,或食少饮多,思虑,劳倦过度。
中风病从痰论治--温胆汤12个加减---沈绍功

中风病从痰论治--温胆汤12个加减---沈绍功脑血管疾病的治疗-Ⅲ:中风病从痰论治第一条,中风的关键是痰浊闭塞。
刚才讲了病因病机:有风、有火、有痰,这三个证里面关键就是痰,这个痰不清,病人好不了,抢救成功率很低,所以中风的治疗原则一定要改过来,改成豁痰开窍。
这是一个新的思路,豁痰开窍。
因为常规治疗中风,有的放在肝风上面,用天麻钩藤饮;有的放在气虚血瘀上,用补阳还五汤为主方。
这个常规治疗不是天麻钩藤饮就是补阳还五汤,一个加风,一个加气虚血瘀。
其实它对中风病人这两个疗法效果都有限,因为中风病人痰浊哪一期都可以见到,三期里面绝大部分中风病人舌苔都腻的,苔腻呀!而且你痰浊不化,肝风也很难平熄,瘀血也很难化掉,所以熄风化瘀也必须要先祛痰浊,所以从这个里边来看呢,就中风病人你放在熄风,放在化瘀上面都没有对证,因为中风的三个期都可以见到痰浊,尤其苔腻的病人,中风病人甭管哪一期,见了苔腻,你用羚羊钩藤汤或者补阳还五汤不起作用的,你把痰化了以后,再反过来用补阳还五汤,病人就起来了,这是治疗的一个很大的一个关键,我的新的一个思路,和你治疗中风呀,第一个概念,一定要豁痰开窍,这是基本的前提。
在豁痰开窍的基础上,你再来熄风,再来化瘀,那就提高疗效了。
豁痰开窍的主要药就是温胆汤。
我今天重点要给你讲温胆汤,你掌握了温胆汤就掌握了祛痰的主方,你就会加减变化,你中医的实证,实证里面有瘀、有痰、有虫、有外感六淫,基本上就能掌握了。
另外实证,中医的实证归纳起来8个字,中医的实证呀,一个就淫,外淫,六淫呀;二一个痰;第三个瘀;第四个饮;第五个滞,气滞;第六个虫;第七个食;第八个湿。
外邪呀离不开这8种,中医的实证离不开8种,8种里面关键就是痰,很重要的病因痰,而且往往被临床医生疏忽了,他总想到瘀了,所以西学中的一个影响,对瘀研究得很透,对痰就往往就疏忽了,但是中医的化痰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手段。
比如:百病从痰治,怪病从痰治。
这个中医治不了,没有办法了,你用祛痰的办法起到疗效,所以痰是很关键的。
贾斌教授治疗慢性咽炎经验探析

贾斌教授治疗慢性咽炎经验探析
张颖;贾育新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贾斌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首批毕业生,2004年获得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甘肃省首批名中医”称号,是全国第5批,甘肃省第2,3,4批中医师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 a余,学验颇丰。
贾斌教授临证治疗慢性咽炎重视养阴润肺,宣散外邪;重视健脾和胃,化痰散结;重视疏肝健脾,调气和血;重视滋补肾阴,清降虚火;重视清心降火,养血安神。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张颖;贾育新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6.14
【相关文献】
1.贾斌教授治疗小儿胃肠型感冒经验介绍
2.贾斌教授治疗咳喘经验探析
3.贾斌治疗慢性咽炎经验
4.贾德蓉教授应用丹栀逍遥散治疗慢性咽炎经验浅析
5.贾斌教授治疗小儿感冒后咳嗽经验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贾兴鲁运用涤痰汤治疗中风病经验

贾兴鲁运用涤痰汤治疗中风病经验贾兴鲁运用涤痰汤治疗中风病经验1. 引言贾兴鲁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中医师,他在治疗中风病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
其中,他运用涤痰汤治疗中风病的经验尤为突出。
本文将深入探讨贾兴鲁运用涤痰汤治疗中风病的经验,了解其治疗原理、案例分析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
2. 涤痰汤治疗中风病的原理涤痰汤是中医经典名方之一,主治痰饮内扰等症。
在贾兴鲁看来,中风病的形成往往伴随着痰饮内扰的情况,因此他常常运用涤痰汤进行治疗。
涤痰汤可清热燥湿、化痰祛痰,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有着较好的调理作用。
贾兴鲁强调,涤痰汤治疗中风病的关键在于加强清热、燥湿和化痰作用,使得患者体内的痰饮得到有效的处理和排除。
3. 案例分析据贾兴鲁所述,他曾经治疗过一位中风病患者,病情严重,面部畸形,言语不清,肢体活动受限。
在经过长期的治疗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面部恢复正常,言语清晰,肢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这位患者正是经过贾兴鲁的涤痰汤治疗而逐渐康复的。
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涤痰汤在治疗中风病中的疗效和价值。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贾兴鲁的治疗中,他充分发挥了涤痰汤的清热、燥湿和化痰作用,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有效的调理。
从不同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涤痰汤在治疗中风病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我认为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其他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5. 总结涤痰汤治疗中风病是贾兴鲁的一项重要临床经验,其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为广大中风患者带来了福音。
通过深入探讨贾兴鲁的涤痰汤治疗经验,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风病的治疗原理,也可以为中医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通过对涤痰汤治疗中风病的深入探讨,了解了贾兴鲁的治疗经验和疗效。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中医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中风病治疗的认识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涤痰汤治疗中风病的原理和方法,为中医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临床疾病,要注意痰、瘀相关

临床疾病,要注意痰、瘀相关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医简中,其中一个医简的处方为:当归、川芎、牡丹皮、漏芦、蜀椒及虻。
虻,《诗经》有:“言采其虻。
”陆机疏:“虻,贝母也。
”故虻为贝母别称。
此方言治“瘀血”及“久瘀”之证,因此有称其为“瘀方”。
方中活血祛瘀,又加贝母化痰散结,是古代较早的、典型的痰瘀同治方,说明在2000多年前的医家,已有在祛瘀方中加治痰药的经验和认识。
《内经》无痰、瘀之名,然有痰、瘀之论述:如痰,称其为汁沫、水湿、水、唾等;瘀,称其为恶血、留血、衃(衃:李念莪注为:败血凝滞)。
痰与瘀是相关的,如《素问·调经论》有“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的记载;《灵枢·百病始生篇》对积的形成,更明确阐述了痰瘀同病的相关性,它说:“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后世医家自《内经》出,均从各种不同角度发展、推演了它的理论,因此痰瘀相关的见解,无形中贯穿在各家的医疗实践中。
推本穷源,从实践总结出理论,从生理推导到病理,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传统思路,由此导出了痰瘀相关的学术见解。
痰、瘀是阴精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
阴精具体包括津液和血;津液不归正化即为痰(狭义之痰)、饮、水、湿。
四者隶属于广义之痰,因“积水成饮,饮凝成痰”,脾失健运,则湿邪停滞,成饮、成痰、成水。
故痰瘀相关之痰,为广义之痰。
饮、湿、痰均属病理产物之名;然而水有生理与病理之别,这里所指的水均系病理性水。
因此,从病理角度来认识痰瘀相关的问题,它包含着狭义之痰、病理之水、饮邪、湿邪与瘀血的相互关系。
有人论瘀与水、瘀与湿、瘀与饮的相关性,其实皆是痰瘀相关的丰富内涵。
痰瘀相关,是根据津血同源在生理变化上的相关性,从而推导出在病理变化上,津化为痰,血变成瘀,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相关理论。
痰瘀相关,对于认识和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疑、难、奇症打开了新的思路。
金元时期的朱丹溪提出了“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之论,用痰瘀同治的方法;虽然隋代巢元方,唐代孙思邈,宋代许叔微,明代喻嘉言,清代张璐等都治过本病,但是只有朱丹溪强调痰瘀同治才收良效,这对后世治疗癥瘕积聚是很大的启发。
卫蓉教授从痰瘀论治脑胶质细胞瘤

卫蓉教授从痰瘀论治脑胶质细胞瘤介绍卫蓉治疗脑胶质细胞瘤的经验。
脑胶质细胞瘤是恶性程度较高的颅内肿瘤,卫蓉教授从“怪病多为痰作遂”、“久病成瘀”的理论角度治疗胶质细胞瘤,常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方法,兼以养阴散结,活血化瘀。
标签:脑胶质细胞瘤;痰瘀;名医经验;卫蓉脑胶质细胞瘤源于神经上皮肿瘤,是最多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脑胶质瘤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1]。
目前现代医学多以手术切除为主,以放化疗为辅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既可以减轻放化疗各种副作用,同时能给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手术的肿瘤患者实现“带瘤生存”,延长生命。
现将导师卫蓉教授治疗脑胶质细胞瘤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1 痰瘀作怪病传统医学认为,头者精明之府,元神所居。
《类经》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为精明之府”;头乃藏精气出神明之处,靠五脏六腑之精气养之。
《医宗金鉴》云:“头为诸阳之首,位居至高,内涵脑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者也。
”古代中医文献中,无“脑胶质瘤”病名的明确记载,但该病与中医病名“头痛、真头痛、眩晕、头风、厥逆、癫痫”有类似症状。
脑胶质细胞瘤病位在脑,痰瘀乃主要致病因素,朱震哼说:“凡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因此,痰随气机上升至神明之府,阻碍脑窍,致神机失用。
《丹溪心法》中提出“百病中多有兼痰者”,又言“以痰为重,诸病多因痰而生”,强调了“痰”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
痰具有黏滞胶着的特性,往往由痰所致的疾病病情多缠绵难愈。
《局方发挥》:“浊液易于攒聚,或半月,或一月,前证复作。
如此延蔓,自气成积,自积成痰,此为痰、为饮、为吞酸之由也。
”《格致余论·涩脉论》:“老痰宿饮,胶固杂糅。
”若痰瘀互结,则能导致一些怪病之症。
卫蓉教授治疗胶质细胞瘤常用化痰行瘀之法。
2 灵活辩证,把握病机变化朱丹溪临证,提倡“临机应变,机圆法活”。
傅元谋教授从阳虚痰凝辨治肿瘤经验

傅元谋教授从阳虚痰凝辨治肿瘤经验
程浩津;刘禹杉;蒋萃;傅元谋
【期刊名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7)3
【摘要】肿瘤系目前医学界一大难题、也是阻碍人类健康的一大祸首。
中医在肿
瘤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与应用前景。
傅元谋教授责肿瘤为阳气虚羸、寒痰凝结。
在治疗上,傅老尤重脾胃、阳气,亦重脉证一致与否,创制傅氏温阳散结汤进行治疗,在肺癌骨转移一例中疗效显著。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程浩津;刘禹杉;蒋萃;傅元谋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R228
【相关文献】
1.傅元谋教授应用小青龙汤治咳经验
2.寒热虚实须慎辨——傅元谋教授治疗急性
鼻窦炎验案一则赏析3.傅元谋教授应用小青龙汤临床理、法、量、药经验4.贾彦
焘教授育阴清热法辨治肿瘤相关性失眠经验5.傅华洲辨治肿瘤相关情志病经验介
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痰瘀虚为慢病之根

ʌ理论探讨ɔ论痰瘀虚为慢病之根❋王加豪1,张㊀伟2Δ(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济南㊀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济南㊀250014)㊀㊀摘要:本文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发现痰浊㊁瘀血㊁虚损三者病理特性既符合慢性病病种繁多㊁病程迁延㊁易复难治的特点,又常是慢性病发生的普遍病因以及病变进展必然要经历的病理结局㊂根据叶天士 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 的理论,发现络病具有 久㊁瘀㊁顽㊁杂 的特性,亦与慢性病特点不谋而合,因此总结慢性诸病传变途径总不离 由浅入深,由经入络,由气入血 ,病机总属虚实夹杂㊁络脉不通,而又以正虚㊁血瘀㊁痰阻为核心共性,三者相互影响㊁胶着一体,呈三角之势,既是疾病发生的病因,又为其进展的必然结局,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成为众多慢性疾病共有之夙根㊂临床治疗慢性病亦当着眼于此,从痰瘀虚入手,治以扶正固本,化痰去浊,逐瘀通络㊂㊀㊀关键词:痰浊;瘀血;虚损;慢性病㊀㊀中图分类号:R222.1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1-0017-03Discussion of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deficiency as the root of chronic diseasesWANG Jia-hao 1,ZHANG Wei 2ә(1.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Jin 'an 250014,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ncephalopathydepartment,Jin 'an 250011,China)㊀㊀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hlegm turbidness ,blood stasis and deficiency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multiple diseases ,long course of disease and easy relapse.In addition ,phlegm turbidness ,blood stasis and deficienly are common causes and outcomes of chronic diseases.Ancient Chinese doctors believed that prolonged illness would inevitably damage blood vessels.As collateral disea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course ,difficult to treat ,and many varieties ,it also coincid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ronic diseases.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chronic diseases all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collateral damage.Based on these theories ,we believe that deficiency ,blood stasis and phlegm obstruction are not only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its progress ,and become the common root of many chronic diseases.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should also start with the deficiency ,phlegm and blood stasis.㊀㊀Key words :Phlegm turbidity ;Blood stasis ;Deficiency ;Chronic disease❋基金项目: 泰山学者 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ts201712096)作者简介:王加豪(1991-),男,山东临沂人,医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㊂ә通讯作者:张㊀伟(1965-),男,山东济南人,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Tel :135****9899,E-mail :huxizhijia@ ㊂㊀㊀慢性疾病是一类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统称,一般存在以下共同规律及特点㊂其一,慢性病病种繁多,发病广泛,临床常见疾病可涉及心脑㊁脾胃㊁肝肾等各系统;其二,慢性病虽初病或在一脏一腑,然病至后期常波及他脏影响全身;其三,慢性病常迁延反复,具有久治不愈㊁反复发作的特点;其四,慢性病病至后期常形成有质实邪,造成脏腑器官实质性损害㊂据统计,现阶段慢性疾病致死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口的86%以上,而慢性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也占到总疾病的近70%㊂调查显示,在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罹患至少一种慢性病者的比例已超过70%[1]㊂因慢性疾病易反复发作,逐渐进展,其临床治疗手段局限且效果不理想,大量西药常用久服易产生较多毒副作用,进一步损害患者免疫力,致使患者临床满意度较低㊂因此,加强对慢性疾病发病规律及诊治的深入探究,成为临床研究的迫切需要㊂而中医疗法治病求本㊁平调阴阳㊁毒副作用小,对慢性病治疗具有独到优势,故以慢性疾病发病的中医病机为突破口进行深入剖析成为当代慢病研究的重点议题㊂而综合古典医籍及临床实践发现,临床中痰浊㊁瘀血㊁虚损致病特点与慢性疾病发病特点不谋而合,且现代慢性病其疾病进展规律亦符合痰瘀虚损病理演变规律㊂故本文综合古代医家理论及现代研究认为,痰瘀虚是慢性病发生以及进展的共同病因及必然病理结局,因此总结提出痰瘀虚为当代诸类慢性疾病的共有病根㊂1㊀慢病多兼痰浊痰 是水液代谢失常所致的病理产物,是多种慢性疾病常见的病理因素,为脏腑机能失调㊁津液不归正化㊁水液病理性积聚而成,涉及肺脾肝肾三焦等诸多脏腑,肺失宣肃㊁脾失运化㊁肝失疏泄㊁肾失蒸腾等皆可成痰,而痰饮一旦生成亦可碍气生化,反向损害五脏功能,因此痰饮之患非在一脏一腑,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性病理因素牵涉全身,影响整个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㊂故而痰邪具有致病广泛㊁影响全身的特点,痰饮一旦生成内入脏腑,外出肌肤,无处不到㊂‘杂病源流犀烛“云: 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㊂ 痰邪致病多种多样,而从现代西医学角度来看,痰浊亦是导致心脑血管系统㊁呼吸系统㊁内分泌系统等多系统慢性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符合其病种繁杂的特点㊂且现代慢性疾病虽初病多在一脏,病变局限,然一旦久病迁延必然导致全身整体机能损伤,进而并发其他多脏器病变,如慢阻肺后期易致肺动脉高压㊁肺心病,糖尿病后期易致冠心病㊁脑梗死等,都可说明病在整体,符合痰邪致病流动周身特点㊂其次,痰邪具有变化多端㊁易兼夹他邪的特点,所谓 百病皆由痰作祟 ,痰邪最易合他邪伤人致病,或夹风夹热,或夹瘀夹毒㊂而慢性诸病病因虽多,然不论外感六淫亦或饮食七情内伤,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都易损伤脏腑机能,造成精血津液代谢失调,从而酿湿生痰与痰合病,故而慢性病虽病因纷乱,病种繁杂,定多兼痰浊,由众因相生,与众邪相成,碍气留血,以致气血难行,水湿难化,酿生痰浊,变生杂病㊂此外,痰饮水湿异源而同类,皆为水液代谢障碍所成,其性属阴,缠绵黏滞,故而痰邪致病必然深留久伏㊁胶着难化,符合慢性病久治不愈㊁反复发作等特点,可见痰邪致病特点,符合慢性病病机发生演变规律及其临床特点㊂张安玲[2]认为,久病迁延,病必入络,气机不通,血流不畅,津液失于转输正化,则有痰浊内生㊁络瘀痹阻,故临床常见之慢阻肺㊁糖尿病㊁慢性肝炎㊁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多兼痰浊为患㊂因此,痰浊痹阻是慢性病之必要病机,或生于疾病初期以之为因,或成于疾病中后期由他邪并发演化,最终成为慢性疾病不可忽视的病根之一㊂2㊀慢病多兼瘀血瘀血是血液停积所致病理产物,或因气滞阻碍血行,或因气虚运血无力,或因寒邪凝滞,或因邪热煎灼,其产生原因各异,所致病种亦多㊂‘类经图翼“云: 凡病之作,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㊂ 瘀血致病,符合慢性病病种繁多的特点,因络脉运血,无处不到,故全身各处皆可血滞成瘀㊂如瘀血所致心脉痹阻㊁心悸胸痛,瘀阻于肺所致咳嗽气促,咯血喘满,瘀阻脑络所致痴呆癫痫㊁失语偏瘫等㊂其次,瘀血致病,符合慢性病病程迁延的特点,瘀血作为有形实邪,易成癥积实块,易致脏腑实质损伤,一旦瘀血形成,非轻易所能活化, 血瘀则气滞 ,瘀血一成,壅塞络道,不但妨碍气机运转,而且进一步影响血流畅通, 气血不和,百病由生 ,进展日久,人体枢机不利,阴阳平衡被打破,进一步损伤五脏生理机能,而且瘀血留于脉络,积久不散,使五脏失于气血滋养,生机乏力,势必影响新血生成,造成体内恶血不去㊁新血难生的局面,加重人体的虚衰破败,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百病丛生,积久难化㊂瘀血既是致病的病因,又是病变后期的必然结局㊂叶天士云: 久病必致瘀闭 ,当疾病迁延日久,必然会有瘀血产生㊂因络脉是血液循行通道,病邪入络,不论其外感内伤,必然损伤络脉,影响血液循行,从而积血留瘀㊂此外,因气为血之帅,气行才能血行,其病日久,当损及气或虚或滞,久则波及血分,碍血运行,导致血瘀㊂从整体五脏机能来看,脾统血,肝藏血,心主血脉,推动血行;肺朝百脉,助心治节,肾阴肾阳的协调平衡又是精血津液生化运行的根基,而慢性诸病迁延反复,定有正气虚耗,脏腑亏损,导致五脏机能失利进而血运失常留而成瘀㊂韩静[3]等认为,慢性诸病必与微循环病变相关,临床慢性病病因虽多,然只要存在久病迁延入络则亦有瘀滞产生,并进一步反向损害络脉造成疾病加深加重,因此瘀血亦是慢性病发生进展的病根之一㊂3㊀慢病多有虚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㊂慢病为患,当有正气亏虚㊂正气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根本,是抵御外邪入侵的根本屏障㊂‘素问玄机原病式“云: 气正即物和,气弱即物衰,气乱即物病㊂ 邪气侵入人体,初病在表在经,继而在诸多病理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正气未能抗邪外出,导致邪气渐进,入里入络,成为慢性病发生发展㊁迁延反复的根源㊂‘景岳全书“云: 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㊂ 因此,正气虚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㊂疾病是邪气损害与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正气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㊂而慢性诸病久病迁延,反复发作,势必日夜耗损正气,使人体始终处于疾病状态,必然存在正气亏损情况㊂‘临证指南医案“云: 经年宿疾,病必在络,因久延,体质虚馁㊂ 此外,气虚损耗影响五脏生理机能正常运转,则会引起精血津液生化失常,进一步造成血虚㊁精虚㊁阴虚㊁阳虚等整体虚损,终致五脏虚衰,使机体愈发衰弱,无力抗邪,以致于疾病进展遂成慢病且迁延反复㊂宋述财[4]等认为,体质亏虚是慢性疾病迁延反复的根本原因,虚损体质与疾病形成恶性循环,反复加重,造成病邪稽留难去,主张从体质学说入手,调理虚损体质,增补人体正气治疗慢性疾病㊂可见,虚损既是慢性病发生的病因,又是疾病进展的必然结局,故而成为慢性病必然兼具的病根之一㊂4㊀痰瘀虚胶着并见,共为病根综上分析,痰浊㊁瘀血㊁虚损三者既符合慢性病病种繁多㊁病程迁延㊁易复难治的特点,又是慢性病发生的普遍病因以及病变进展必然要经历的病理阶段,三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共同为害㊂气病可致痰瘀,气机流通是人体一切生理机能正常进行的根本㊂‘灵枢“言: 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㊂ 一旦气机不利,气化失常,则可致脏腑失调,留血积痰,导致痰瘀进一步加重㊂丁元庆[5]等认为,久发之病必以气病为基础,气病在先,络病在后,气病推动鼓舞失常,血行失和,络脉不畅,或气滞血瘀,或气滞津停,形成气病而痰瘀阻滞的病理变化,导致络病丛生,迁延不愈㊂其次,瘀血亦能致虚积痰㊂‘血证论“载: 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㊂ 巢元方亦曾言: 诸痰者,皆有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除,故成痰也㊂ 瘀血一旦成形,阻于络脉,势必碍气生化,渐致亏损,又能进一步影响五脏生理机能,造成水液代谢失常,致使痰浊汇聚,形成气虚痰瘀的局面㊂此外,痰邪也能留血耗气,痰邪一成势必碍气滞血,壅塞络道,影响气血正常循行,使气虚血瘀程度进一步加重㊂可见,痰浊㊁瘀血㊁虚损三者相互影响,胶着一体,呈三角之势,共同成为疾病胶着㊁迁延难愈的病根㊂现代学者对痰瘀虚在慢性疾病中的认识也逐渐深入㊂苏庆侦[6]对300例COPD患者肺功能进行分类评级以研究其病因病机的内在规律㊂结果发现,肺功能Ⅰ级患者多属痰证,肺功能Ⅱ级患者多与瘀血相关,肺功能Ⅲ级患者辨证多属虚损㊂杜明瑞[7]认为,正气虚衰㊁痰瘀痹络是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机㊂徐锐[8]从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出发,认为气血失调是冠心病的内在机制,其中又以正气虚损为本㊁痰瘀痹络为标㊂国医大师邓铁涛总结痰为瘀之初,瘀为痰之渐,痰瘀胶固病邪难除,临床诊治冠心病亦从痰瘀虚三者入手㊂而王鸿儒[9]认为虚损为老年人之常因,痰瘀为老年人之常变,对于现代常见多种老年慢性病如胸痹㊁咳喘㊁前列腺增生等,从痰瘀虚入手,采用通补兼施是治疗的基本准则㊂5 慢病多能入络‘临证指南医案“记载: 初病在气,久病入血,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也㊂ 在脏腑辨证基础上,叶天士提出久病不愈者,为邪气侵入比脏腑更深层次的络脉体系所致㊂认为疾病发病之初多为气病,邪在经脉及至病久行深㊁邪气渐入,多已由气入血㊁由经入络化为络病,稽留难去㊂因气属无形,故而气病多为功能性损伤,相对轻浅;而血有实质,血络留邪必已造成脏腑实质性损害,此时为病,病必有根,胶结难祛[10]㊂从叶天士理论及后世学者解读来说,络病与现代慢性疾病类似一般具有几个特点:首先,病变范围广泛㊂因络脉网络周身,无处不到,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处脏腑组织,因此五脏六腑㊁四肢百骸为病皆可入络,临床常见之肺胀㊁肺痿㊁胃痛㊁心悸㊁消渴㊁中风㊁痹证等慢性诸病可涉及心肺脾胃等全身各系统,符合络病病变广泛等特点㊂其次,具有病程迁延㊁久治难愈特点㊂叶天士认为: 久发㊁频发之恙,必伤及络㊂ 因此 久 是络病及现代慢性疾病的核心特点㊂此外,久病留邪,侵入营血,必然病位深伏,容易留瘀成积,凝成有质实邪,造成脏腑实质损害[11],甚至导致脏器结构损害及形态改变等㊂可见,病变范围较广,病程时间较长,病位伏藏较深,兼见脏腑实质损害为慢性疾病及络病的普遍规律㊂雷燕等将络病规律概括为 久㊁瘀㊁顽㊁杂 [4],与现代慢性疾病特点不谋而合㊂综合古典医籍及当代学者观点发现,络病病因复杂多变,叶天士认为寒热痰瘀皆可为病,其中尤以瘀血最易壅塞血络化成络病之根㊂张安玲[2]等认为,痰邪存在于络病演化的全过程,众多慢性病㊁疑难病皆存在痰浊阻络的共同病机,故而从痰论治陈疴顽疾符合 久病入络 的病机演变规律㊂李长香[13]等认为,六淫邪气㊁情志内伤㊁饮食不当等皆可成为慢病之源,久则易致络脉闭塞㊁虚滞不通,并总结了络病病机易瘀㊁易滞㊁易虚的特点㊂笔者综合古今医家学术论点,发现慢性诸病虽病因各有不同,病理性质各异,但其传变途径总不离 由浅入深,由经入络,由气入血 ,并进一步总结认为现代慢性诸病病机总属虚实夹杂,络脉不通,而又以正虚㊁血瘀㊁痰阻为核心,既是疾病发生的病因,又为其进展的必然结局,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成为众多慢性疾病共有之夙根㊂综上分析,痰瘀虚损致病特点尽皆符合慢性病 病久㊁顽固㊁繁杂 的特点,且慢性诸病既可由痰瘀虚所引发,又能在疾病进展过程中进一步造成痰瘀虚形成并加重,因此痰浊㊁瘀血㊁虚损三者是现代临床慢性诸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故云痰瘀虚为慢病共有之病根㊂现代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㊁呼吸系统疾病㊁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虽病变部位不同㊁病因各异㊁临床表现纷繁复杂,然究其根本则多有正气虚损㊁痰瘀伏藏㊂因此,基于中医治病求本思想,临床用药从痰瘀虚入手,治以扶正固本㊁化痰逐瘀,对于各种慢性疾病尤其是疑难杂证怪病,无从论治者常能收获良效㊂参考文献:[1]㊀崔娟,毛凡,王志会.中国老年居民多种慢性病共存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1):66-69.[2]㊀丁元庆,张安玲.痰与络病相关性的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第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13:3.[3]㊀韩静,刘莉.论血瘀证与络病的关系[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5):62-63.[4]㊀宋述财,许华,陈群,等.改善虚损体质调治慢性病证[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2):107-109.[5]㊀丁元庆.从 百病生于气 探讨络病病机与治法[J].疑难病杂志,2006,5(6):434-435.(下转第70页)注: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图8㊀各组小鼠肾脏炎症相关指标mRNA表达水平比较制可能是通过调控NF-κB/NLRP3信号通路㊁抑制炎性反应实现的㊂课题组亦进一步采用多种动物模型和细胞水平进行验证,并进行多角度多靶点探讨,深入阐明慢性心力衰竭对肾功能的影响,构建 水火相济 理论内涵网络㊂参考文献:[1]㊀邱伯雍,王永霞.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6):619-621.[2]㊀董艳,王阶.心肾综合征以传统 心肾相关 思路论治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10):1254-1257. [3]㊀马金,张艳.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 气虚-血瘀-水停 与 心室重构 的相关性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7):1936-1938.[4]㊀贺雅琪,孙定乾,陈汉裕,等.基于数据挖掘的冼绍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用药规律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12):2509-2512.[5]㊀王陵军,冼绍祥,高梦夕,等.益气温阳活血法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变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4,25(3):276-279.[6]㊀MARTINON F,BURNS K,TSCHOPP J.The inflammasome:amolecular platform triggering activation of inflammatory caspases andprocessing of proIL-beta[J].Mol Cell,2002,10(2):417-426.[7]㊀邱伯雍,王永霞.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6):619-621.[8]㊀段晓宇,朱虹,孙珊,等.芪苈强心颗粒对心肾综合征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9,35(3):522-529.[9]㊀刘莉,王智怡,姚春丽,等.益气温阳㊁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0):138-141.[10]㊀陈伟,吴建屏,管连城,等.从VitaminD-FGF23-Klotho轴角度关于 心肾相交 理论的现代医学本质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10):2491-2493.[11]㊀杜蕊,李文杰.从心肾相关理论探析心力衰竭中医辨治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3):505-508.[12]㊀吴辉,吴伟,李荣,等.心阳片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㊁超敏C反应蛋白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02):220-223.[13]㊀黄衍寿,冼绍祥,丁有钦,等.保心康治疗气阳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11(5):261-265.[14]㊀刘华荣,刘少波,阮蓉.养心康和保心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01,8(3):253-254. [15]㊀VILAYSANE A,CHUN J,SEAMONE ME,et al.The NLRP3inflammasome promotes renal inflammation and contributes toCKD[J].J Am Soc Nephrol,2010,21(10):1732-1744. [16]㊀潘徐彪,李向玉,王志鑫,等.NLRP3-(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1):41-44. [17]㊀陈林,许欢,邢莎莎,等.NLRP3炎症小体对肾脏疾病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18,21(12):2218-2223. [18]㊀冬花,付蓉,卞震炯.益气温阳活血方对慢性心衰大鼠心室重构NF-κB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77-80.[19]㊀冯庆涛,杨静,张燕,等.参桂益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23):146-151.收稿日期:2020-04-10(上接第19页)[6]㊀苏庆侦.COPD患者肺功能变化与中医痰㊁瘀㊁虚证的关系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8):240-241.[7]㊀杜明瑞,冯福海.从 痰 瘀 虚 论治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J].中医研究,2015,28(3):8-10.[8]㊀徐锐,万启南,张占先.从 虚㊁痰㊁瘀㊁毒 论治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探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9):15-18. [9]㊀王鸿儒.从虚㊁痰㊁瘀论治老年病[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8(4):29-30.[10]㊀苏垠旭,龚婕宁.从叶天士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 理论论治肺纤维化[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6):1280-1284.[11]㊀陈园,刘成海.络病理论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6(9):1860-1862.[12]㊀雷燕.络病理论探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2):17-22.[13]㊀李长香,刘原君,朱文翔,等.络病学说的4次大发展[J].中医药导报,2014,20(11):1-3.收稿日期:2020-05-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斌教授从痰瘀辨治疾病经验贾育新1,浦斌红2(1.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市城关区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收稿日期:2001—09—27;修回日期:2001—12—19作者简介:贾育新(1962-),女,副教授,医学学士,主要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工作及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摘 要:贾斌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痰瘀致病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在诊治多种病症中,善于识病认症,依据引发痰瘀的病理机制不同,而采用不同治法,但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散结之法必兼而用之,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关键词:贾斌;痰瘀;辨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50(2002)01-0003-02 贾斌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年,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中的痰饮瘀血认识透彻,理解颇深。
在临证时,善于运用痰瘀理论去分析病症,若其病症为痰瘀所致者,即可采用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散结之法治之,往往提高了疗效。
笔者随师学习,侍诊左右,耳提面命,获益甚丰,兹摘录跟师笔记一隅如下:1 胸痹胸痹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缺血性心脏病,主因胸阳不足,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吾师认为此病症是本虚标实。
本虚即胸阳不足或心阳心气亏虚,标实即痰浊、瘀血、气郁、寒凝,尤以痰瘀交阻为主,临床应标本兼治,方能奏效。
病案1:周某,女,69岁,护士,1999年9月24日初诊。
心悸、胸闷、偶发心痛半月,患者自述1992年即被诊为“冠心病”,时常有心悸、心慌,服用“地奥心血康”病情稳定。
本次因劳累、天气变化而病情加重。
刻诊: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动则加甚,偶发心痛,痛呈针刺样,伴有咳嗽,咯白痰,手足不温,畏寒,晨起右手浮肿,面色苍白略有虚浮,胃脘不适,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舌淡暗胖嫩,边有瘀点,苔薄白润,脉弱,证属心阳不足,痰瘀交阻,宜温通心阳,宽胸化痰,活血化瘀,桂枝加附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之。
药用:桂枝15g 、炙甘草10g 、白芍15g 、黑附片10g 、瓜蒌15g 、薤白15g 、半夏10g 、茯苓15g 、党参15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郁金10g 、香附10g 、川芎10g 、鸡血藤30g 、延胡索15g 、丹参15g 、黄芪30g 、当归10g 、炒薏苡仁30g 。
药进4剂,心悸、心慌、胸闷、右手浮肿减轻,曾发一次心痛,原方继服6剂,患者自感上楼才心悸心慌,右手浮肿已消,未再心痛,此后随症加减治之,共进24剂,病情平稳,心痛未再发作。
2 肝癖(脂肪肝)中医认为肝癖是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瘀积于肝,以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病症。
吾师认为肝癖是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影响津血而致气滞、血瘀、痰凝。
治疗时以疏泄肝气为主,兼以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散结。
病案2:高某,女,48岁,炊事员,2000年11月28日初诊。
右胁胀痛1周,患者1周前因外感而感觉右胁部胀痛,分别到两家医院做B 超、CT 检查均提示:“脂肪肝”。
患者因平素身体健康,突发此病,倍感焦急,求助于吾师。
现见患者右胁部胀痛,偶有针刺样疼痛,时有恶心、胸闷、五心烦热、腰痛,体胖,颜面红,唇红,大便正常,睡眠尚可,舌淡红,边有瘀点,苔淡黄微腻,脉弦。
证属肝失疏泄,气郁痰凝血瘀。
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柴胡疏肝散加减治之。
药用:柴胡15g 、香附10g 、陈皮10g 、枳壳10g 、炙甘草6g 、白芍15g 、茵陈30g 、郁金10g 、天花粉15g 、石斛15g 、枸杞子15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5g 、丹参15g 、三棱15g 、莪术15g 、鸡内金10g 、焦三仙各15g 、藿香10g 、佩兰10g 、炒薏苡仁30g 、贝母10g 。
药进3剂,右胁胀痛减轻,恶心消失,原方去藿香、佩兰、天花粉、石斛,加虎杖15g 、生牡蛎20g ,又进20剂后,右胁疼痛消失,面色由红转成红黄,隐隐有泽,口唇由红转成淡红色。
由于患者加强锻炼,体重亦减轻。
为巩—3—固疗效,上方研末长期服用。
3 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中医认为该病因先天不足,正气虚弱,寒湿之邪侵袭,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痹阻不通所致,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临床表现。
患者可有受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临床多见寒湿阻络,瘀阻脉络,热毒入络,气血两虚等证型。
吾师认为本病症多属虚实夹杂之证,主因营血不足,阳气亏虚而致寒湿痰凝,气血凝滞,应攻补兼施治之。
病案3:胡某,男,37岁,工人,1999年12月20日初诊。
左足趾冷痛2月,患者因嗜烟而致左足趾疼痛,曾到某医院诊治,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因疗效欠佳,而求中医诊治。
现见左足趾冷痛,遇冷加重,左小腿沉重,酸痛、麻木,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畏寒,腰痛,疲乏,饮食尚可,睡眠欠佳,二便正常,扪之左下肢皮肤温度略低,左足趾皮色略青紫,趺阳脉尚存,略有减弱。
舌淡暗,苔白微腻,脉沉细迟无力。
证属营血阳气不足,寒凝痰滞血瘀。
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化瘀,用阳和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之。
药用:桂枝30g、炙麻黄10g、鹿角霜15g、白芥子10g、熟地黄15g、炙甘草10g、鸡血藤30g、川芎10g、黑附片10g、延胡索15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怀牛膝30g、当归10g、黄芪30g、丹参20g、络石藤20g、桑寄生30g、炒薏苡仁30g。
药进10剂,并嘱用药渣进行外敷,让其戒烟。
药后患者左足趾疼痛大减,皮色也趋于正常,下肢皮肤温度正常,原方去炙麻黄、鹿角霜,加炒赤芍20g、川断15g、炒杜仲15g,药进20剂,2天1剂,并用药渣外敷,症状消失。
嘱病人一定要坚持戒烟,注意下肢保暖,适当休息,防止患肢损伤,以防复发。
4 热痹(风湿结节) 热痹属于痹病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言风湿热。
风湿热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以关节和心脏受累最为显著。
急性期或风湿活动期有多发性、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有关节红肿热痛及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表现。
中医认为痹病多因风寒湿三气杂至而致,热痹主因湿热蕴结,阻滞气血运行形成。
吾师认为湿热阻滞气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可致关节红肿疼痛,热蒸湿郁,酿液为痰,痰阻气机,气滞血瘀,凝滞成块而成皮下结节,临床不能一味清热除湿,而应加软坚散结、行气化痰、活血化痰之品,即能提高临床疗效。
病案4:侯某,女,52岁,农民,2001年6月26日初诊。
双下肢皮下红色结节4天,患者素有“风湿热”病史,本次发病因外感而致,双下肢有6个皮下红色结节,其中右小腿伸外侧有一大如鸽蛋结节,右膝窝处有一大如蚕豆结节,视之色红,扪之硬而灼热,压之不褪色且疼痛,伴有全身关节疼痛,疲乏无力,胃中不适,口苦,入睡时感到全身燥热,汗出,腿部不适,二便正常,舌红,边有瘀斑,苔薄黄微腻,脉数略滑。
证属风湿热痹,痰瘀互结。
治宜清热除湿,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之。
药用:桂枝15g、白芍10g、知母10g、生石膏(先煎) 30g、怀牛膝20g、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30g、忍冬藤30g、三棱15g、莪术15g、秦艽15g、威灵仙15g、丹参15g、延胡索15g、玄参10g、生牡蛎30g、生薏苡仁30g、炒黄柏10g、炒苍术10g、生地黄10g、石斛10g、焦三仙各15g、贝母10g。
药进4剂,结节已消大半,色变浅,关节疼痛减轻。
原方去石斛、玄参,加皂角刺10g、柴胡10g、郁金10g,又进8剂,膝窝处结节已消,右小腿伸外侧最大结节已成米粒大,其余结节均退。
为巩固疗效,继服8剂而愈,并嘱其要适寒温,预防感冒,谨防复发。
5 乳癖(乳腺增生症) 乳癖即现代医学所言乳腺囊性增生症,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临床表现,主因情志内伤、冲任失调、痰瘀凝结所致。
吾师认为乳痹主因肝失疏泄,津血失布而致痰瘀互结,凝而成块,治疗以疏肝理气,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为原则,即可获效。
病案5:王某,女,35岁,教师,2000年4月20日初诊。
左侧乳房胀痛3月,加重3天。
患者因心情抑郁而致左侧乳房胀痛,时有刺痛,疼痛放射到左腋下,尤以经前痛甚,并随喜怒而消长,扪之左侧乳房外上象限有一蚕豆大扁平肿块,按之触痛,肿块边界欠清,但与周围组织不粘连,伴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疲乏,五心烦热,饮食尚可,二便正常,月经量多、有血块,舌淡红而暗,苔薄白微腻,脉略弦。
证属肝气郁结,痰瘀—4—交阻。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之。
药用:柴胡10g 、青陈皮各6g 、香附15g 、赤白芍各15g 、川芎10g 、荆芥10g 、牛蒡子10g 、大贝母10g 、夏枯草30g 、山慈菇15g 、三棱15g 、莪术15g 、蒲公英30g 、昆布15g 、海藻15g 、当归15g 、女贞子20g 、旱莲草20g 、皂角刺15g 。
药进6剂,疼痛大减,效不更方,继服10剂,肿块缩小。
原方加焦三仙各15g 、王不留行10g ,4剂,研末冲服。
半年后随访,肿块已消,疼痛消失,月经周期、色、量、质已恢复正常。
体会 吾师从痰瘀入手治疗疾病,除上述5则外,还治疗了咳喘、肺痈、 痹、脊痹、妇女痛经、闭经、瘿瘤,瘰疬、臌胀、颌下淋巴结炎等疾病,由于篇幅所限未能一一列举。
吾师认为痰瘀致病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因为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痰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多视之可见,闻之有声;无形之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其所致病症极其多样。
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指出:“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故有“诸般怪症皆属于痰”,“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瘀血可由气虚、气滞、阳虚、血寒、血热、血虚、湿阻、外伤等所致,在临床上既可见其形,触之有物,也可只见其症,不见其形,因此瘀血所致病症也具有多样性、广泛性、复杂性。
此外痰与瘀又密不可分,二者可成因果关系,可互相转化,痰湿久酿可致瘀血,瘀血又助痰凝,最终导致痰瘀互结而使诸种病症发生,吾师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痰瘀互结致病特点,在治疗过程中,他推崇唐容川《血证论·痰饮篇》所谓:“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其瘀,则痰水自消。
”以及名老中医关幼波:“治血(瘀)必治痰,痰化血易行”的观点,提倡痰瘀同治。
但并非一味去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散结,而是注重四诊合参、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据引发痰瘀的病理机制不同,运用不同治法,或温补阳气,或清热利湿,或温阳补血,或疏肝理气等,但痰瘀同治之法必兼而用之,且组方适宜,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