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总结

医院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总结
医院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总结

医院传染病防治知识培

训总结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xx医院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总结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精神,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法的宣教与培训,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我院精心筹划传染病的报告、监测及防治相关的培训内容,于xxxx年x月xx日开展了对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

全院医务人员共226人,参加培训的226人,培训覆盖率100%。传染病防治知识考试分数统计情况:80分以下16人、80-89分53人、90-99分152人、100分5人,合格率为100%。

通过学习传染病的相关法律、法规、报告制度、流行病学知识及重大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提高医疗护理人员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自身防护的能力、诊断水平及报告处置等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院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尚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人员存在麻痹思想,对传染病形势过于乐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学习,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能力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广大群众健康服务。

xxxx医院

xxxx年xx月xx日

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记录

2016年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人员: 主持人: 内容: 传染病防治的共性知识 (一)基本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感染过程三因素 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构成感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与社会) 1 ?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其致病作用取决于如下几方面。 (1)数量:病原体入侵的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之一。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2)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3)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

(4)变异:可因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变异。 2.人体免疫应答作用:病原体感染多伴随免疫应答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变态反应属于后者。 (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重复感染的作用,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3.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大部分虫媒传染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和季节性。 (2)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行为、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等各方面。生活水平低、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的机会。 (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发生无数次感染,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的溶菌作用 等,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 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总结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总结 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总结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2017年院感科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院感知识了培训,现总结如下。 1、为认真贯彻卫生部行业标准,为提升我院消毒供应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规范我院内镜清洗流程,更为提升自身院感知识,分别于2017年11月29—30日供应室人员参加遂宁市消毒供应专业技术培训班会,院感专职人员分别参加遂宁预防医学年会、四川省等级医院评审新标准培训会。 2、全年进行全院医务人员院感相关知识培训共4次,其中邀请川北医学院附院院感科主任刘永芳来院讲课1次,内容为多耐药菌的管理,通过培训加强了医务人员对多耐菌感染病例的了解,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 3、全年对新上岗人员、来院实习的学生进行了4次院感防控知识培训学习,同时进行了院感知识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

4、全年对工勤人员进行了4次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为:病房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医疗废物管理、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职业防护、手卫生知识。 5、针对院感督查存在的普遍问题,12月16日对门诊医生进行了1次院感知识培训,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考核1次,手卫生知识考核2次,理论考试3次,内容为:院感知识、多耐药管理、职业暴露处理。通过考试考核有效提升了全院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防控意识,避免了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6、各科室每月进行一次院感业务学习,对于学习的内容由医院感染质控人员进行提问并纳入当月质量考核中;2017进行了2次院感知识考试,进行了1次手卫生考核。 院感科 2017年12月30日

传染病培训总结

传染病培训工作总结 为提高我中心人员的传染病专业知识、传染病监测及网络直报素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以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做好公共卫生工作。响应上级要求,我中心的公共卫生科、医务科于4月6日-4月9日对本中心医务人员45人进行了相关业务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精心准备 针对全院医务人员专业多、层次多和在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担负的任务、培训的内容与重点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在培训前我中心强化了组织领导,精心准备了课件和培训资料,在选取资料的时候注意了理论政策和时效性,有丰富了培训内容,为此次培训成功打下了基础。 二、明确目的突出重点 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是再医职务工作者学习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为了使我社区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上一个新台阶,培训是保障。所以在寻配教材选用上,我们既选用了法律法规,又引用了大量的规范文件;既考虑了社区居民的多发病常见病,也准备了重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在培训结束后还采取了书面考核对所学进行了巩固。

三、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此次培训内容我们以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工作以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等,并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演练相结合,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立体式的培训格局,满足了医务人员的学习需要,确保了培训实效。 四、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 此次培训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欢迎和好评,有利于发展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对传染病法,重点传染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培训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训人员基本掌握了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最好的 件报告意识得到了提升。

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doc

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讲话稿)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传染性的疾病。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它们相互联系,同时存在,被称为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发育、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具体地说,就是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二是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经传染源排出,侵入另一易感机体所经过的途径,如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医源性传播、经垂直传播);三是易感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某人群的易感性取决于构成该人群每个个体的易感状态)。 二、常见的传染病 呼吸系统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肺结核。 消化系统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霍乱,手足口病。 接触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简称红膜症),疥疮。 媒介传播传染病: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 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俗称“非典”),甲型流感(H1N1、H7N9)。 三、防控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双手清洁、勤洗手,打喷嚏与咳嗽应用纸巾掩住口鼻、不随地吐痰,出现呼吸道传染性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照顾或接触患者应佩戴口罩。不吃不洁或半生食物,食用餐具要严格消毒,不喝生水,处理食物生熟分开,饭前便后要洗手。患者用过的物品,须清洗并消毒,不共用毛巾及其他人物品,接触患者应戴上手套、勤洗换衣,不要多人同床居住,勤洗换被子、床单。拒绝毒品、不要共用针管和针头,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流行时要减少公共集会及集体娱乐活动。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 重点实现传染病防控的“一控三消”的目标。“一控”既控制法定管理传染病发病率低于500/10万以下,但低于上年水平。“三消”即消除麻风病,使麻风病的患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消除疟疾危害,实现无本土疟疾病例;消除麻疹危害,使麻疹发病率低于1/100万。 一是加强免疫规划工作。以消除麻疹为重点,保持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每例麻疹病例,按要求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加强院感控制,严格医院内传播;强化管理,开展免疫规划接种率“暗访”式调查,落实免疫规划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中的一票否决指标;二是加强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以提高敏感度为核心要求,完善传染病报告制度,做好手足口病、登革热、狂犬病、出血热、布病、鼠疫、流感、人禽流感及不明原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三是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结核病防治,推进新型肺结核防治服务建设,加强结核病患者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和管理,开展病人主动发现试点调查,提高结核病患者的医疗保障水平,扩大结核病诊断技术的运用;推进

传染病防治知识基本培训

2016年传染病知识培训内容 2016年卫生技术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要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重点为乙型肝炎)等12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各科室的卫生技术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制度中管理,将传染病防治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重点考核。与奖金挂钩,各科室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做好培训工作,提出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20学时,直接从事传染病防治的重点人员培训时间适对延长。 一、培训目标 在2016年在岗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鼠疫、霍乱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下列目标: (一)使本院医务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医疗关怀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员,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

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三)使本院卫生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 二、培训对象 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要覆盖各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事与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关的人员。包括:预防保健、临床医药护技、检测检验、管理、宣传教育等。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和与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治有关的专业知识。 (一)法规部分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 (二)专业部分 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结核病、霍乱、鼠疫、手足口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防治现状;病源学和致病机理;诊断程序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传染病相关疾病;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传染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网络报告等相关知识。 四、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授课培训为主,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相关会议时要注意安排甲型H1N1流感等重

医院感染工作心得体会【精选】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医院感染工作心得体会》的,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对网友有用。 在医院的感染科工作,医院感染管理科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提高医院感染防控能力,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培训重点。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医院感染工作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于20XX 年3月27日17:00时在住院部九楼会议室举行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培训。旨在提高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全院有来自临床一线、医技、药技、后勤等的医务人员共人参加。主讲人:控感办主任赵仕凤。培训课题:《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全员培训》。其内容为: 1、概述:什么是医院感染?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2、医院消毒、灭菌; 3、手卫生; 4、医疗废物分类管理; 5、什么是标准预防? 6、职业暴露危害与防护等等……主任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经验,从多层次多方面的精湛讲解,赢得了全院职工的阵阵掌声。通过培训,全院职工掌握了医疗服务中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相关基础知识,尤其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深刻体会到发生医院感染事件对个人、医院、患者、乃至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真真树立“我的安全我负责;病人的安全我有责;医院的安全我尽责”的大局意识,为我院全面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培训后,因要求掌握的知识有所侧重,分别按临床医技组、护理组进行了考试,并在以后的质量督查中随机抽答。 县人民医院控感办 20XX年3月30日 今年我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学习的计划任务基本上已完成,具体情况如下; 一、医生组培训:今年我们以医院感染诊断,职业防护为重点,以培训后考核情况看,对医院感染诊断的认识和了解有所提高。特别是院内感染的暴发和流行的概念能一改过去的模糊概念,到现在每个临床医生能对此定义有一定的理论概念。其他的临床医师对导管评估也有所进行,评估率升高。 二、护士:从考核(考试)和答题情况看,新护士对院感知识了解和熟悉程度较浅薄,所以笔试分数普遍较低,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院感科除了向有关护士长反映,要求各病区加强院感知识的晨间提问,平时我们院感科抽查时,给予口头提问回答。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1.具有传染性。大多数传染病感染而获得并可能传播给他人。2.具有流行性这是传染病最突出的特点。人们之所以对传染病“谈虎色变”,主要就是传染病的这个特点。尤其是“烈性”传染病和一些传染性极强的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损害极大。如霍乱、鼠疫的暴发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艾滋病等。3.发病急、病情重。一些急性传染病,来势凶猛,如在2003年初,我国部分地区暴发的“非典”,甲型H1N1流感,以及现在发生的H7N9禽流感等等4.后果严重。感染了传染病,如未能及早治疗,其预后较差,或残或亡或有后遗症。如流脑,

若不及早治疗,病死率非常高。流行性腮腺炎可并发睾丸炎,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女性怀孕前三月感染风疹病毒,易致胎儿畸形。5.及早治疗。早期治疗是治愈传染病的关键,并且与预后的好坏直接相关。如狂犬病:当被狗咬伤后,及时注射狂犬疫苗或抗狂犬病血清,可以完全避免患病。若未采取措施,一旦发病,其死亡率为100%。6.感染后具有免疫性。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发生要具备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经、易感人群,缺一不可。1.传染源是指体内含病原体并可传染其它个体的人或动物。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常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经空气飞沫传播:当病人呼吸、谈话特别是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可自鼻咽部喷出,漂浮于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都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方案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方案 2013年卫生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要重点抓好手足口病、艾滋病、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重点为乙型肝炎)等12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各科室的卫生技术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将传染病防治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重点考核。与奖金挂钩,各科室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做好培训工作,提出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每人每年不少2次。 一、培训目标 (一)使本院医务人员掌握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医疗关怀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加强对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三)使本院医务人员掌握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 二、培训内容 (一)法律、法规部分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 (二)专业部分 艾滋病、结核病、霍乱、鼠疫、手足口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防治现状;病源学和致病机理;诊断程序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传染病相关疾病;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传染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网络报告等相关知识。 四、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授课培训为主,组织相关会议时要注意安排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内容。 登封市大金店镇中心卫生院 2013年2月18日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总结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总结 篇一:20XX年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总结 20XX年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总结 20XX年在院领导的重视与关心下,我院院内感染做了大量工作。从组织落实开始,到严格管理制度,开展必要的临床监测等,采取多种措施,使我院的院内感染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将以院内感染控制在最低水平。为了今后进一步搞好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现将我院本年度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院领导高度重视语言感染管理工作,院长直接担任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组长,指导院感办开展日常工作。第一,注重依法管理,按照规范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断学习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各项政策法规,院领导强调依法行医,规范管理。由于院领导的重视和院感办主任认真负责的管理,我院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意识不断强化。第二、为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质量,院领导重视重点科室的建设,对产房、手术室、检验科等重点科室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配置基础设施。第三、吧控制高危科室的医院感染工作作为工作重点,经常到临床第一线了

解情况并检查督促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设法解决,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 二、充实卫生院感染组织机构 根据卫生部规范要求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医院按照职责制定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每季度根据考核标准进行质量检查,对质量检查结果组织讨论和考核,同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规范地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根据科室院内感染存在问题组织医务人员讨论;各级院内感染监控人员履行了院内感染管理的相应职能,从而使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在医院感染管理中,规范、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医疗废物管理制度、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的管理制度、院内感染管理检查制度、院内感染管理教育培训制度、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制度等。 三、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意识 结合本院实际,营造氛围,院感办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院内感染培训,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20XX年全年对我院医务人员及后勤人员培训考核4次,实习生培训考核2次。增强大家预防、控制医院感

2016年传染病培训总结

2016年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总结 为提高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能力、传染病监测及网络直报素质、食源性疾病的诊断与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上报处理能力,以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完成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2016年8月25日下午,保健科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精心准备 针对全院医护人员专业多、层次多和在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担负的任务、培训的内容与重点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在培训前强化了组织领导,精心准备了课件和培训资料,在选取资料的时候注意了理论政策和时效性,丰富了培训内容,为培训成功打下了基础。 二、明确目的突出重点 开展医护人员培训是医务工作者学习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为了让传染病报告管理、食源性疾病报告管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上一个新台阶,培训是保障。所以在寻配教材选用上,我科既选用了法律法规,又引用了大量的规范文件;考虑了多发病常见病,准备了重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在培训结束后还采取了书面考核对所学进行了巩固。 三、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此次培训以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及重点传染病防治等为主要内容,采取幻灯片教学形式,图文并茂满足了医护人员的学习需要,确保了培训实效。 四、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

此次培训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欢迎和好评,有利于发展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对传染病法,重点传染疾病、食源性疾病的诊断与上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培训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场参加考试81人,平均得分98.6分;新上岗8人,平均得分98分。参加培训人员基本掌握了传染病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重点传染病的防控知识、食源性疾病的发现与上报。医护人员对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的诊断上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培训图片附后) 保健科2016年8月25日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一.《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严格管理传染病) 3.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

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ν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ν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ν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 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臵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 (2)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皮疹数目愈多,则全身症状亦愈重。呈向心性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躯干皮疹最多,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3)发展过程

2017年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总结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总结 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2017年院感科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院感知识了培训,现总结如下。 1、为认真贯彻卫生部行业标准,为提升我院消毒供应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规范我院内镜清洗流程,更为提升自身院感知识,分别于2017年11月29—30日供应室人员参加遂宁市消毒供应专业技术培训班会,院感专职人员分别参加遂宁预防医学年会、四川省等级医院评审新标准培训会。 2、全年进行全院医务人员院感相关知识培训共4次,其中邀请川北医学院附院院感科主任刘永芳来院讲课1次,内容为多耐药菌的管理,通过培训加强了医务人员对多耐菌感染病例的了解,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 3、全年对新上岗人员、来院实习的学生进行了4次院感防控知识培训学习,同时进行了院感知识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 4、全年对工勤人员进行了4次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为:

病房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医疗废物管理、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职业防护、手卫生知识。 5、针对院感督查存在的普遍问题,12月16日对门诊医生进行了1次院感知识培训,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考核1次,手卫生知识考核2次,理论考试3次,内容为:院感知识、多耐药管理、职业暴露处理。通过考试考核有效提升了全院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防控意识,避免了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6、各科室每月进行一次院感业务学习,对于学习的内容由医院感染质控人员进行提问并纳入当月质量考核中;2017进行了2次院感知识考试,进行了1次手卫生考核。 院感科 2017年12月30日当人生让你碰壁头破血流时,别害怕,没有这些挫折,怎能练就一身钢筋铁骨,当生活给你一百个理由哭泣时,别沮丧,你就拿出一千个理由笑给它看。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培训)

时间:2011.1.10 地点:发热门诊 主讲:翟厚锋 内容: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学习 一.《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严格管理传染病) 3.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ν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ν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 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置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 (2)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2016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2016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细化管理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全年无院感暴发事件发生。现将本年度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新修订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卫计委不断更新和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我院根据实际情况重新修订了《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根据重新修订的制度每月进行严格的督导检查。 二.全面综合性监测完成情况 1、感染病例监测情况 截止10月末监测出院病例 933 例,归档病例覆盖率100%,医院感染病例0例,医院感染率为0,漏报率为0。 2、现患率调查情况 我院8月4日进行了院感横断面的调查,总人数46人,医院感染病例0例,院感现患率为0。我院2015年的院感横断面调查工作进入内蒙古自治区横断面调查优秀名录中,并获得荣誉证书。 三.目标性监测完成情况 1.Ⅰ类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全年监测Ⅰ类手术病例共115例,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抗菌素使用符合要求。 2.多重耐药菌监测 住院患者总数900人次,使用抗菌药物前检验标本送检病例16例,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例数404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44.89%;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3.96%;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10例,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2例,多重耐药菌感

染发现率0.22%;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20%.监测结果显示我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太低,低于30%的目标。 3.三管相关感染监测 本年度留置导尿管总天数0天,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0;患者使用血管内导管留置总天数132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0;患者使用呼吸机总天数0天,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0. 四.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情况 本年度院感管理办公室加强院感采样监测,每季度对手术室、腔镜室、口腔科、血透室、生物安全柜、各病区的治疗室、处置室等高危险区的环境及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监测。共采样147份,其中空气采样培养34份,物体表面采样培养30份,医护人员手采样培养29份,消毒液采样培养41份,消毒灭菌物品采样培养25份,合格率100%。 五.手卫生监测情况 本年度受调查的医务人员实际实施手卫生次数225人次,同期调查中应实施手卫生次数476人次,洗手正确次数444人次,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47.26%,低于80%;洗手正确率93.27%,低于95%。 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情况 加强了员工职业暴露的管理,检验室,血透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重点科室的人员每年进行一次感染四项检查,并指导重点科室进行职业暴露演练,强化了员工职业暴露的防护及处置能力,全年发生职业暴露1例,感染者是护士,感染源是乙肝,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了正确处理,未发生不良后果。 七.强化了院感知识培训及考核 全年进行了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知识集中培训9次,考核9次,合格率100%,深入科室进行有针对性的专科感染知识培训12次。

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培训讲义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特别是在北方,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计划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计 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2019年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计划 2019年我院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重点抓好:???? 1、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规范的培训。???? 2、加强我院新的HIS系统传染病直报系统的培训。 3、加强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培训。 4、加强我院新进职工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工作。 5、加强病手足口、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结核、H7N9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工作。 把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制度中,将传染病防治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考核。计划全年给医务人员培训次数不少于2次。 一、培训目标 在2019年在岗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工作中,重点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下列目标: 1、使医务人员及辅助科室医技人员,掌握相关重点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知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疫情报告程序、基本防护措施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 2、使医务人员掌握传染病法律法规、条例规范的内容,熟练操作传染病直报HIS系统相关功能,熟练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及上报程序。 二、培训对象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要覆盖各科室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事与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关的人员。 三、培训内容 包括有关法律能法规、条例规范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重点传染病防治的有关知识。

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张乐乐 第一节传染病防治法概述 一、传染病防治法的概念 传染病是指由病源性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和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间、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世界上曾出现的3次鼠疫大流行,夺去了1亿多人的生命。我国解放前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为各种死因人数的首位。 我国传染病的特点: 1. 具有传染性; 2. 具有流行性; 3. 具有反复性; 4. 具有死灰复燃,如性病;6. 具有回升趋势;7. 出现新病种,如SARS。 传染病防治法是指调整(高速)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颁布的与传染病有关的法律有: 1. 195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动秋季种痘的指示》; 2. 1955年卫生部制定了《传染病管理办法》; 3.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 4. 1989年2月21日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并于同年9月1日起施行; 5. 1991年12月6日卫生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6. 2003年5月4日卫生部颁布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7. 2003年5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于同年5月9日起施行。上述法律的颁布实施,系统地确立了我国对传染病的

预防、疫情报告与分布、控制和监督的法律制度,标志着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始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 二、传染病防治法的适用范围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有关传染病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并有权检举、控告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一切单位包括我国的一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也包括我国领域内的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等。一切个人即我国领域内的一切自然人,包括中国人、具有外国国籍的人和无国籍人。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和国际惯例,外交人员没有传染病防治方面的豁免权,所有驻中国的外国使、领馆人员也必须遵守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 三、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病种 《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总结范文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总结范文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总结 今年我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学习的计划任务基本上已完成,具体情况如下; 一、医生组培训:今年我们以医院感染诊断,职业防护为重点,以培训后考核情况看,对医院感染诊断的认识和了解有所提高。特别是院内感染的`暴发和流行的概念能一改过去的模糊概念,到现在每个临床医生能对此定义有一定的理论概念。其他的临床医师对导管评估也有所进行,评估率升高。 二、护士:从考核(考试)和答题情况看,新护士对院感知识了解和熟悉程度较浅薄,所以笔试分数普遍较低,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院感科除了向有关护士长反映,要求各病区加强院感知识的晨间提问,平时我们院感科抽查时,给予口头提问回答。 三、工勤人员:今年我们重点以消毒隔离、废物管理、职业防护为重点,从培训情况看,工勤人员对院感知识培训较重视,出勤率最高,几乎无缺勤,考核情况也较好。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培训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我院于20XX年6月5日14:30时在医院二楼会议室举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职业风险与防护、医务人员的手

卫生、医疗废物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旨在提高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全院医务人员全部参加培训。 通过培训,全院职工掌握了相关知识,尤其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深刻体会到发生医院感染事件对个人、医院、患者、乃至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真正树立“我的安全我负责;病人的安全我有责;医院的安全我尽责”的大局意识, 为我院全面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培训后,按要求掌握所有的知识,并组织进行了考试,全院医务人员考试合格,并在以后的质量督查中随机抽答。 培训总结 我我我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此次培训主要就几种较常见的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进行讲解,目的不在于诊断疾病,而在于在疾病早期及时发现异常,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为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 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变皮肤粘膜组织,疱疹液及血液中,可由鼻咽分泌物排出体外,出疹前1天至疱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患水痘学生应在结痂脱落后才返校上课)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患病学生较集中时可采取该班级停课)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水痘主要在儿童,病后免疫力持久,一般不再发生水痘。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临床分为前驱期和出疹期,发病较急,前驱期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进入皮疹期。皮疹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深红色的丘疹,再经数小时后发展为疱疹。疱疹直径3—5mm,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瘙痒。1—2天后疱疹从中间开始

结痂,数日后脱落,一般不留疤痕。皮疹分批出现,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约10天左右自愈,儿童患者全身症状较轻,成人及婴儿病情较重。重症水痘可发生水痘肺炎,水痘脑炎,水痘肝炎,间质香心肌炎及肾炎。 预防:一般水痘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水痘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注意通风换气,避免与急性期病人接触,消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托儿机构应紫外线消毒。接种水痘疫苗,效果可持续10年以上。肌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接触后12小时内使用有效。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传染性较强,多发生于冬季。 流行病学依据: 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对变异后的病毒无效。 临床表现: 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潜伏期1—3天,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战、头痛、肌痛、全身不适,干咳。少数病例可有腹泻水样便。年幼及老年患者,病情可更重,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血痰,呼吸急促,紫绀等。

院感相关知识及手卫生管理知识培训小结

院感相关知识及手卫生管理知识培训小结 时间:2015年12月25日 地点:八楼会议室 主讲人:支淑华张莉王辉 内容:(1)加强医院感染防控保障患者安全 (2)多模式管理全面提升手卫生执行力 (3)消毒技术和医院感染控制新动态 为深入学习安徽省《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进一步贯彻安徽省卫计委关于“加强手卫生管理”活动方案精神,我院定于2015年12月25日(星期五)下午3时在八楼会议室举行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院感相关知识及手卫生管理知识培训。 在会上,纪检书记支淑华总结了2015年我院院感工作,并对来年工作进行部署。强调我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认真分析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就医安全系数。 院感科主任张莉结合安徽省医院感染管理第十一届学术会议内容,进行了多模式管理全面提升手卫生执行力专项讲座,从“系统改变”、“培训与教育”、“评估与反馈”、“工作场所的提醒”、“机构安全氛围”五方面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多模式手卫生改善策略,再次普及了手卫生基础知识,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从不同层面阐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紧迫性与面临新挑战。 院感科副主任王辉进行了“医院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消毒隔离防护技术等等。进一步加强对《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

度及消毒专业知识的讲解。督促医务人员在日常的消毒灭菌工作中争取做到科学规范工作,持续质量改进,加强专科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岗位职责,规范岗位培训,加强科学管理,加大质量控制,保证医疗安全。 培训期间,参训人员认真记录,现场纪律良好。讲座结束就授课内容进行知识 测试,手卫生知识部分:合格(≥95分)167人,不合格6人,合格率97%,消毒隔离部分:合格(≥95分)172人,不合格1人,合格率99%。通过这次培训不仅能增加院感 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能改变临床医务人员对手卫生及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中的抵触情绪,加强医务人员自我职业防范措施,也熟知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流程、规范的行为,增强院感防控意识。 这次培训仍存在不足的地方,时间紧,内容较多,总体来看还是达到了我们预期培训的效果。通过本次培训,使医务人员加强了医院感染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在今后我们更要尽可能多地加大培训次数和力度,以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5年12月2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