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的临床药学 王汝龙

合集下载

抗耐药菌新药利奈唑胺和注射液研究和应用项目公示材料

抗耐药菌新药利奈唑胺和注射液研究和应用项目公示材料

抗耐药菌新药利奈唑胺及注射液的研究和应用项目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抗耐药菌新药利奈唑胺及注射液的研究和应用二、全国工商联提名意见利奈唑胺是全球首个噁唑烷酮类抗菌药,为临床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等难治性耐药菌的重要治疗药物。

项目组通过技术攻关,研制出全新晶型,突破原研专利壁垒;开发出全新合成工艺路线,安全环保;完成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和特定患者的PK研究,指导临床精准用药。

打破了进口药长期垄断,首家实现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确保国内药品供应安全。

项目产品自上市以来,在超1000家医院中广泛应用。

价格低于进口药物,极大地造福了患者,节约了社会成本。

目前的销售数量增长迅速,2017年已占全国市场份额62%,位居第一,促进了“用药难、用药贵"重大民生问题的解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鉴此,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利奈唑胺是全球首个噁唑烷酮类抗菌药,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等难治性耐药菌的重要治疗药物。

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随着抗生素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日趋严重。

1961年出现了对包括β-内酰胺、氨基糖苷、氟喹诺酮、四环素、大环内酯多种抗生素同时耐药的MRSA,MRSA菌血症病死率高达36.4%。

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等耐药菌的主要药物,但万古霉素肾毒性强,且近年已出现万古霉素耐药菌。

利奈唑胺是全新一代抗菌药物,其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作用位点与其他抗生素不同,因此无交叉耐药现象,对于MRSA、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均有抗菌活性,且副作用较小,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最后防线。

由于进口药长期垄断,价格昂贵,每疗程(2周)治疗费用约1万元,极大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严重影响药物可及性,且影响国内抗菌药物供应安全。

因此,实现该药的国产化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项目组针对利奈唑胺存在的晶型专利壁垒、传统工艺路线危险性高且反应立体选择性低等技术难题,成功进行了研发攻关。

昔布类药物临床药学新进展

昔布类药物临床药学新进展

昔布类药物临床药学新进展
郭宗儒;王汝龙
【期刊名称】《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年(卷),期】2008(006)005
【摘要】迄今已知COX有3种亚型: COX-1、COX-2和COX-3, 本文拟就COX-1和COX-2的作用及二者关系, 讨论这类抑制剂的作用特征, 并由此提出研制新型抗炎药物的设想.
【总页数】5页(P1-5)
【作者】郭宗儒;王汝龙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1.1
【相关文献】
1.昔布类药物对于心血管内科的风险评估 [J], 吴敬华;钟炎
2.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早期疼痛和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J], 孙婷婷;尚游
3.静注帕瑞昔布钠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早期疼痛r和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J], 孙桂珍
4.昔布类药物的国内合成专利比较 [J], 何纯丰;赵云德;戴振亚
5.昔布类药物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超前镇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樊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奈唑胺在大鼠血液、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利奈唑胺在大鼠血液、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利奈唑胺在大鼠血液、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利奈唑胺在大鼠血液、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方法:选用清洁型SD大鼠65只,采用利奈唑胺(53 mg/kg)单次注射大鼠尾静脉后,针对大鼠不同时间点相应脑脊液、脑组织及血当中相应利奈唑胺药物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实施测定,并就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给与计算。

结果:注射(0~18)h后,利奈唑胺在大鼠脑组织峰浓度为5.10 μg/ml,血的峰浓度为31.38 μg/m l,脑脊液则为23.96 μg/ml;血的消除半衰期时间为2.66 h,脑组织为2.41 h,脑脊液为1.98 h;血、脑组织及脑脊液在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则为134.54 h?g/ml、28.22h?g/ml和136.42 h?g/ml。

结论:利奈唑胺能在脑脊液较好进入,实现其抑菌效果的有效发挥,其在组织穿透性及药代动力学特征方面均较好。

关键词:利奈唑胺;大鼠;药代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2-0072-02利奈唑胺作为一种抗菌性药物,其实属为砥唑烷酮类,经结合于核糖体50S亚基,对核糖体和mRNA之间连接给与抑制,且对70S起始复合物相应形成进行阻止,进而对细菌蛋白质相应合成予以抑制,就利奈唑胺而言,此种在结构及作用机制方面较为独特药物,其往往和其它抗菌药物在交叉耐药方面不易发生具有决定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用试药分别为利奈唑胺对照品(甲醇和乙腈);仪器为微量进样器、TG16-WS台式高速、WD-9415型超声清洗器、SIL-20A自动进样器及CTO-10ASUP柱温箱等。

所选用实验动物为65只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为(200±14)g。

所选取65只大鼠依据随机方式划分为13组,且对自身对照实验设计予以运用,采用利奈唑胺就实验动物单次尾静脉注射,而后就脑组织、脑脊液及静脉血分别予以采集,以此就利奈唑胺在具体的脑组织、脑脊液及血方面相应动力学过程予以对照研究。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利奈唑胺是一种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等引起的感染。

1、NMPA批准的适应证利奈唑胺用于严重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链球菌、MSSA)、医院获得性肺炎(MSSA、MRSA、肺炎链球菌)、非复杂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MSSA、化脓性链球菌)、复杂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MSSA、MRSA、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VRE)。

2、超说明书用药WHO在2016年的《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中将其归为MDR-TB的核心治疗药物。

2019年的《WHO耐多药或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中,将利奈唑胺调整到治疗耐药结核病A组的核心药物。

3、利奈唑胺作用机制利奈唑胺作用于50S亚基上核糖体23S结合位点(P位点),抑制70S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最终产生抑菌作用。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有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在内毒素或病原体的刺激下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以及免疫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

4、利奈唑胺药动学特点(1)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100%,不受食物、抗酸药物影响。

口服1-2h 可达Cmax,口服峰Cmax约12~21mg/L。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静脉给药Cmax 约13~15 mg/L。

(2)分布:利奈唑胺为亲水性抗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31%,表观分布容积40~50L。

在肺上皮细胞衬液、肺泡巨噬细胞渗透性良好,在皮肤及软组织药物浓度高,同时其脑脊液穿透性较好。

(3)代谢:主要经肝脏代谢(50%~70%),但不通过人体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也不抑制人体细胞色素同工酶活性。

在体内代谢为两个无活性产物(氨基乙氧基乙酸、羟乙基氨基乙酸)。

(4)排泄:利奈唑胺约35%以原型经肾排泄,非肾脏清除率为65%;t1/2为3.5~6h。

5、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1)监测原因:利奈唑胺的药品说明书推荐成人标准剂量为600 mg q12h,说明书建议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须调整剂量。

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进展

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进展

1概述为适应临床抗深部真菌感染的需要,抗深部真菌药逐渐向低毒、广谱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如通过改进两性霉素B的剂型而研制出3种脂质型制剂,减少了肾毒性和发热等即刻反应。

在筛选新的化学结构寻求新靶点方面开发出β-D-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

而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在优化氟康唑等化学结构,研制出第二代三唑类伏立康唑和开发β-环糊精包合型新制剂等两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就(见表1)。

本文仅对抗深部真菌感染的三唑类的临床药学进展进行简介。

2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概况唑类(吡咯类)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按其抗真菌作用可分为3代,而三唑类(第三代唑类)按抗真菌作用分为两代(见表2、表3)。

2.1咪唑类咪唑类抗深部真菌药已逐渐被三唑类所取代。

①咪唑类抗真菌药咪康唑由于抗菌活性低,美国等国家只有局部外用剂型用于浅部真菌病,不再作为全身给药。

全身用药已从2002版我国基本药物中删除。

②由于不良反应严重酮康唑已很少作为全身用药。

酮康唑片剂已从2000版我国基本药物名单中删除。

2.2三唑类唑类抗真菌药是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合成酶抑制剂,即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14α-脱甲基酶而引起羊毛固醇的堆积和麦角固醇的缺乏,导致真菌细胞膜结构和功能障碍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由于人体内普遍存在细胞色素P450酶系,三唑类对P45014α-脱甲基酶的选择性较咪唑类强,所以对肝脏等不良反应较低。

三唑类以氟康唑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在最多见的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防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治疗作用,是全身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而且对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等有极好的抗菌活性。

为了适应近年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和侵袭性曲霉菌病呈增多趋势,对第一代三唑类进行了结构改造,研制出伏立康唑、雷伏康唑、泊沙康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进展文章编号:1672-3384(2007)-01-0001-07【作者】王汝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100050)【中图分类号】R978.5【文献标识码】B作用机理分类代表性类别代表性品种作用于细胞膜作用于细胞壁作用于细胞膜作用于细胞核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麦角固醇结合剂β-1,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固醇14-α-去甲基酶抑制剂抑制RNA、DNA合成多烯类棘白菌素类唑类氟胞嘧啶类表1抗深部真菌药的分类代表性品种咪唑类三唑类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咪康唑(micon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氟康唑(fluconazole)伏立康唑(voriconazole)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化学分类分代表2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第二代氟康唑类伊曲康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雷伏康唑泊沙康唑化学分类第一代表3三唑类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的分类芳环唑等,且研制出环糊精包合型的伊曲康唑注射剂和口服剂型以及伏立康唑的注射剂。

利奈唑胺治疗ICU脓毒症的临床评价

利奈唑胺治疗ICU脓毒症的临床评价

利奈唑胺治疗ICU脓毒症的临床评价陈畅;张彧【摘要】[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ICU脓毒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接受利奈唑胺治疗6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病原学监测情况.[结果]60例脓毒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46/6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有效率75% (24/32),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有效率83.33%( 10/12),屎肠球菌感染患者有效率71.43% (10/14),粪肠球菌感染患者有效率83.33%(5/6),人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有效率100%( 4/4),耳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有效率100%(2/2),微球菌属感染患者有效率100%(2/2),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3%.[结论]利奈唑胺是治疗ICU重症感染有效、安全的药物.%[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nezolid in the treatment of sepsis in ICU.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was conducted for 60 patients with sepsis and treated with linezolid in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EICU).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76.67% (46/60) , 75% (24/32)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the infection of Meticillin -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 MRSA), 83. 33% (10/12)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the inf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71.43% (10/14)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the infection of Enlerococcus faecium, 83.33% (5/6)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the infection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100% (4/4)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the inf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hominis, 100% (2/2)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the inf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icularis, 100% (2/2)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the infection of Micrococcus, the drug - related side effect rate was18.33%. [Conclusion] Linezolid is likely to be an effective and safe treatment for severe infections in ICU.【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4)003【总页数】4页(P270-273)【关键词】利奈唑胺;脓毒症;有效性【作者】陈畅;张彧【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ICU,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ICU,辽宁大连11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革兰阳性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脓毒症最主要的致病菌,临床能用于治疗的药物有限,细菌耐药情况日益严重,治疗难度大,死亡率居高不下。

利奈唑胺药品说明书

利奈唑胺药品说明书

利奈唑胺药品说明书直接开始正文:【适应症】利奈唑胺适用于治疗以下疾病:1:痤疮:利奈唑胺可用于治疗痤疮,包括非炎症性痤疮和炎症性痤疮。

【用法用量】1:用法:将利奈唑胺均匀涂抹于患处,避免接触到眼睛、口腔和黏膜。

使用前应先清洁并干燥患处。

2:用量:一般情况下,每天使用1次,早上或晚上皆可。

具体用量可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禁忌症】利奈唑胺禁用于以下病情:1:对利奈唑胺或该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利奈唑胺期间,注意以下事项:1:避免接触眼睛、口腔和黏膜。

2:如发生过敏反应(例如皮肤瘙痒、疼痛、红肿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3:利奈唑胺仅适用于外用,切勿用于口服。

4:在使用利奈唑胺期间如需使用其他药物,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利奈唑胺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不良反应:1:皮肤瘙痒、刺痛、红肿等局部刺激反应。

2: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目前尚无已知的利奈唑胺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报道。

【药物剂型和规格】利奈唑胺为乳液剂型,每支装有50ml。

【储存条件】1:利奈唑胺应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2:利奈唑胺应远离儿童接触。

【生产企业】利奈唑胺由公司生产。

附件:本药品说明书的附件包括:1:临床试验数据2:包装盒示意图3:相关研究文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适应症:指药物或治疗方法适用于治疗的特定疾病或情况。

2:禁忌症:指禁止使用某种药物的特定疾病或情况。

3:不良反应: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治疗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利奈唑胺治疗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利奈唑胺治疗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ICU科室指针对病情危重患者提供全方位治疗及照护的场所,收治患者多数病情危重。

由于ICU病房的特殊性,部分患者在长期用药治疗期间可能产生耐药性,其中以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率居高,一旦ICU患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后,治疗难度较大。

利奈唑胺是临床常用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药物,属人工合成的烷酮类抗菌药物。

本文对利奈唑胺治疗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进展进行综述。

[Abstract]The ICU ward is the ward of offering the critical patients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s,and most of the patients are in critical condition.Due to the specificity of ICU ward,a few of patients will have the drug resistance during the long-term medication,among them,the infection rate of Gram-positive coccus is high.The difficulty of the clinical treatment will be increased as long as the ICU pati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Gram-positive coccus infection.Linezolid is the artificially synthesized oxazolidinone antibacterial agents,which it is commonly applied in Gram-positive coccus infection.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inezolid in ICU with Gram-positive coccus infection.[Key words]Linezolid;ICU;Gram-positive coccus;Infection;Staphylococcus ICU病房收治对象均病情危重,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产生严重临床症状,生命安全随时受到威胁,需接受医护人员全天候照护,患者入科后因自身免疫力低下,可能产生耐药性菌感染,以革兰阳性球菌多见[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八)注意事项
一、一般情况 使用利奈唑胺过程中,有乳酸性酸中
毒的报道。在报道的病例中,病人反复出 现恶心和呕吐。患者在接受利奈唑胺时, 发生反复恶心或呕吐、有原因不明的酸中 毒或低碳酸血症,需要马上接受医学评价。
39
五、非复杂性的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由金 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 或化脓链球菌引起。
六、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合并有的菌血症, 由肺炎链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 MDRSP),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 西林敏感的菌株)所致。
40
(六)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良好的耐受性
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中发生率 2%的不良事件,并与对照药*比较
6
5
4
3 2
1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用药后时间(小时)
* 健康人药代动力学数据及药物体外抗菌活性不一定与临床疗效有关。
22 24
21
二、分布:
动物与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均证明利奈唑胺能快 速地分布于灌注良好的组织。利奈唑胺的血浆蛋白结 合率约为31%且有浓度依赖性。健康志愿者在稳态时, 利奈唑胺的分布容积平均为40-50L。
9
二、利奈唑胺的化学结构
3’-氟苯-4’-吗啉
恶唑烷酮
5-次甲基乙酰胺
10
目前上市的恶唑烷酮类药其基本结 构是恶唑环并在5位上具有5-次甲基乙酰 胺侧链,3位上具有3’-氟苯基侧链。
11
中文名 利奈唑胺 依哌唑胺
外文名 Linezolid Eperzolid
只有利奈唑胺已上市。
R
1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最常见的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包括:
–腹泻
–恶心
–头痛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可逆性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当患者给予利奈唑胺和<100mg的酪胺时,未 见明显加压反应
–建议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应避免食用酪胺含
量高的食物或饮料
42
(七)警告
一、骨髓抑制
1、在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中有报道出现骨髓抑制的报道 (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症)。在这些已知结果的病例中,停用利奈唑胺后受影响 的血象指标可以上升并回复到治疗前的水平。
33
1、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的主要参数指标是: C max/MIC≥8~10,或AUC/MIC ≥100~125时可或良好疗效,亦可防止在 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突变株。
2、时间依赖型抗菌药主要参数指标是: T>MIC ≥40~50%,即血药浓度达到或超过 MIC 的时间达到两次给药间期的40~50%, 细菌清除率可达85%以上。
发热
利奈唑胺 所有对照药
头晕
皮疹
便秘
失眠
呕吐
恶心
头痛
腹泻
0
2
4
6
8
10
发生率(%)
•对照药包括头孢泊肟酯200mg po q12h、头孢曲松 iv 1g q12h、克拉霉素250mg po q12h、双氯西林
500mg po q6h、 苯唑西林2g iv q6h和万古霉素1g iv q12h
41
良好的安全性
30s核糖体抑制剂 四环族类(包括替加环素) 氨基糖苷类
13
Neu. Science 1992;257:1064.
四、大环内酯类的作用机理
大环内酯类阻止肽基tRNA从受点(A位)向供 点(P位)转运,从而阻止转肽和mRNA位移。
14
五、正常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
甲酰甲硫氨酰tRNA
50S
30S
信使RNA
2、试验证明利奈唑胺不能通过人细胞色素酶P450 代谢,也不能抑制在人类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细 胞色素同工酶(1A2,2C9;2C19,2D6,2E1和 3A4)的活性。
25
Ⅰ相代谢
26
II相酶
其他 磺基转移酶
N-乙酰转移酶 谷胱甘肽 S转移酶
葡糖醛酸转移酶
NATs* GSTs* UGTs* STs* 其它 TPMT*
❖与敏感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结合,阻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细胞膜
喹诺酮类 DNA拓扑异构酶Ⅳ/促旋酶
细胞壁合成 糖肽类 B-内酰胺类 磷霉素类
叶酸代谢 甲氧苄氨嘧啶
磺胺药物
THFA
DNA
DHFA
Ribosomes 核糖体
细胞壁
50s核糖体抑制剂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 链阳性菌素类 恶唑烷酮类
对氨基苯甲酸
2、对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应每周进行全血细胞计数的检查, 尤其是那些用药超过两周,或以前有过骨髓抑制病史的, 和合并使用也能诱导发生骨髓抑制的其他药物的, 或患 慢性感染以前或正在接受其他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对骨髓 抑制进展或严重抑制的患者应考虑停用利奈唑胺治疗。
43
二、伪膜性结肠炎
1、几乎所有抗菌药物包括利奈唑胺,均可引起伪 膜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可为轻度至威胁生命的。 因此对于使用任何抗菌药物后出现腹泻的病人, 诊断时考虑到伪膜性结肠炎是十分重要的。
44
2、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可引起结肠正常菌群的改变, 并可能引起梭状芽胞杆菌的过度生长。研究表明 由难辨梭菌产生的毒素是导致“抗生素相关性结 肠炎”的主要原因。
3、当明确诊断为“伪膜性结肠炎”时,应采取适当 的治疗措施。轻度的伪膜性结肠炎通常停药即可 痊愈。中度至重度患者,应考虑给予补液,补充 电解质和蛋白质,并以临床上对难辨梭菌有效的 抗菌药物治疗。
tRNA(转运RNA)是氨基酸的转运工具,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每一种特异的 tRNA只能转运一种特异的氨基酸。如参与转运起始氨基酸的特异的tRNA, 只能转运甲酰甲硫氨酸,其代表符号为fMet- tRNA 。
15
六、利奈唑胺具有全新的作用机理
tRNA(转运RNA)是氨基酸的转运工具, 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每一种特异的tRNA只能 转运一种特异的氨基酸。如参与转运起始氨 基酸的特异的tRNA,只能转运甲酰甲硫氨酸, 其代表符号为fMet- tRNA 。
硫嘌呤甲基转移酶
27
四、排泄:
1、以利奈唑胺原形药物的形式经肾脏消除约30 %。
2、体内代谢约占利奈唑胺总清除率的65%。 (1)代谢产物B约40%,以及代谢产物A约10%
随尿排泄。 (2)代谢产物B约6%,代谢产物A约3%分别出
现在粪中。
28
肾功能不全
1、在各种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体内,原形药 物利奈唑胺的经肾排泄不发生改变。因此无须对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调整剂量。
肺炎链球菌
1
0.12 - 2
100.0
-溶血性链球菌
1
0.25 - 2
100.0
草绿色链球菌
1
0.12 - 2
100.0
* 体外抗菌活性与临床疗效之间无必然联系
MIC:最低抑菌浓度 36
口服利奈唑胺的T>MIC
口服利奈唑胺600mg的药物浓度曲线
20
(ug/mL)
平 16

浓 度
12
8
4
50S
O O
ON
NO
C
F
N H
CH3
Linezolid
fMet-tRNA
70S 起始复合物
终止
延伸循环
林可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 氯霉素 氨基糖苷类 普那霉素
延长因子
夫西地酸 19
(三)利奈唑胺的临床药动学
一、吸收:
口服给药后,利奈唑胺吸收快速而完全。给 药后约1-2小时达到血浆峰浓度,绝对生物利用 度约为100%。所以,利奈唑胺口服或静脉给药无 需调整剂量。
34
利奈唑胺属于时间依赖性





MIC
大于MIC的时间
时间
T >MIC是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
35
体外抗菌谱*
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 菌 肠球菌
MIC90(g/mL) MIC范围(g/mL)
2
0.12-4
1
0.25-2
2
0.5 - 2
敏感率(% ) 100.0 100.0 100.0
三、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临床 上必须联合用药。
38
四、复杂性的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包括不 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由金黄色 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 菌株)、化脓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 未进行利奈唑胺用于治疗褥疮的研究。如 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临 床上必须进行联合用药。
16
利奈唑胺抑制蛋白质合成,与50S亚基 的23S亚基结合而阻止70S核糖体复合物的 形成而妨碍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因为 它早期的作用是其独特的结合位置为蛋白 质合成的核糖体装配阶段,与其他类别的 药物没有交叉耐药性。
17
18
起始因子 30S
肽类产物
利奈唑胺的作用机理
mRNA
噁唑烷酮类
30S & mRNA
利奈唑胺口服600mg q12h 金黄色葡萄球菌MIC90
肺炎链球菌MIC90
0
0
0.5
1
2
4
6
给药后时间(小时)
8
12
37
(五)适应证和用法
一、 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并发 的菌血症。
二、院内获得性肺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 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引起的或由肺炎链 球菌(包括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引起的。
在研究利奈唑胺多次给药的I期临床研究中,对 有限例数的健康受试者的多种体液中的利奈唑胺浓度 进行了测定。利奈唑胺在唾液与血浆中的比率为1.2 比1;在汗液与血浆中的比率为0.55比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