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工程

“十个全覆盖”工程

内蒙古西部部分牧区旱情严重

7月25日,几头

牛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

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境内

的草原上吃草。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今年入夏以来,内蒙古中

西部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发展迅速。特别是自治区西部部分牧区受旱

严重,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旱情主要发生在阿拉

善盟大部、鄂尔多斯市西部及达拉特旗梁外地区、巴彦淖尔市山旱牧区、包头市

北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乌兰察布市北部以及锡林郭勒盟西

7月25日,一名牧民骑

着摩托车在内蒙古自治

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

旗境内的草原上放羊。

苏尼特右旗人畜饮水难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地处干旱、荒漠草原,无水区占全旗总面积的86%,

属旱灾频发地区。今年入春以来,受大气环流影响,该旗前期降雨较多,土地

墒情略好于往年,5月份降水量19.4毫米,较历年同期多8 %,0 -20厘米平均

土壤相对湿度为35 %,高于去年同期19 %。进入6月份以后整体降雨偏少,降

雨量19.3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37%,土壤墒情低于2013年同期值,0 -20厘

米平均土壤相对湿度为25 %,低于去年同期34 %,土壤水分不能满足牧草生长,

致使部分返青草场枯萎,全旗范围内不同程度出现旱情,并呈继续发展态势。

截止到目前,旱情依然没有减轻迹象,全旗共58个嘎查的2950万亩草场旱

情严重,占全旗草场总面积的88%,农作物严重受旱受灾面积1.1万亩,农牧民

5832户,占全旗农牧户总数的84%,受灾牲畜136.9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近

200万元。严重的旱情,也给农牧业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部分嘎查村水位

下降明显,农牧区人畜饮水困难,全旗因干旱造成出水量不足的机电井有400眼,1252户3941人、65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部分牧户已逐渐开始走场,全旗因旱灾走场牧户359户,走场牲畜17万多头只,其中旗内走场337户、16

万头只牲畜,旗外走场22户、1万多头只牲畜,全旗范围抗旱救灾形势严峻。

积极减灾降低损失

针对当前旱情形势,内蒙古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巴利平说,面对严峻旱情,各地已积极开展抗旱服务救助工作,认真筹措落实抗旱资金和物资,全力做好抗旱减灾和人畜饮水安全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农牧业损失。

另据记者了解,针对旱情,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召开全盟防汛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当前的防汛抗旱工作,派出督查组对防汛抗旱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抗灾自救,尽量减少灾区群众损失。积极采取各种抗旱措施,全力做好抗旱保民生工作。通过抗旱打井设备和拉水送水车辆,积极为牧民新打抗旱应急水源井,为边远地区用水困难的牧民拉水送水。以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大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安排5700万元,计划新打机电井375眼,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同时,苏尼特右旗在摸清严重缺水地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抗旱服务救助工作,认真筹措落实抗旱资金和物资,全力做好抗旱减灾和人畜饮水安全工作。截至目前,全旗已累计投入抗旱资金990多万元,先后出动抗旱服务队15个、水利工程技术人员150人,新建水源井75眼、安装节水灌溉1.2万亩,维修水利工程设施200台(套),投入抗旱拉水车辆400辆,抗旱浇灌面积9.6万亩(次),

临时解决0.5万人、3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一定程度上缓减了苏尼特右旗农牧区人畜饮水困难。

内蒙古将用3年时间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的城乡差距,很大程度是公共服务的差距。目前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尚有22%的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为此,自治区决定,用3年时间,在全区实现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

十个工程包括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十个全覆盖”。这“十个全覆盖”,涵盖了公共服务的主要方面,统筹兼顾了当前和长远,充分考虑了需求和可能,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着重承诺。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各级都要拿出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高度重视,立即行动,尽快摸清底数,制定规划方案,明确建设标准加强协调配合,抓紧组织实施,确保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前全面实现“十个全覆盖”的目标。

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

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正在全区农村牧区逐步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自治区自2014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区统一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生动实践,更是

向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工程。工程着眼于改善农村牧区居住环境、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涵盖了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电力村村通和农网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和通讯、校舍建设和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文化室建设、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十个方面内容。

锡林郭勒盟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有着地理的特殊性和国防的重要性。做好“十个全覆盖”工程就要锁定重点、精准发力,通过叠加新农村新区建设、扶贫攻坚、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等各项工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投入到重点建设嘎查村,分批实施、分步骤推进,推动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步,最终形成以锡林浩特为中心,县域为重点、乡镇为带动、美丽乡村为基础的梯次分明的城镇体系。

1. 房是民生之要。实施危房改造事关民生、牵动民心、反映民意。全盟要利用三时间,基本消除农牧民群众住房安全隐患。各旗县要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将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集镇建设、生态移民、村庄整治等工作紧密结合,全面做好危房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和帮助农牧民建造抗灾减灾能力强、功能完备、特色实用的住房。要切实抓好工程质量监管,严把工程质量关,为广大农牧民建起“暖心房”,打造居住环境美丽、基础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嘎查村。

2.饮水安全是民生之本。饮水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件大事。全盟要利用三年时间,让广大农牧民喝上放心水。各旗区要对具备实施条件的嘎查村全部通自来水,对由于水源水量不足、水质变化、机电设备老化失修、管网老

化、政策性移民等原因导致无法正常运行的已建自来水工程进行扩建、升级、改造;对不具备实施自来水工程的嘎查村,通过实施供水基本井、筒井、单户水处理设施、集蓄水窖等其他工程形式,以及与这些工程形式相结合的分散式供水工程解决其饮水安全问题。

3.交通是民生之基。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全盟要利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所有行政村街巷硬化任务。各旗区要根据嘎查村实际情况,将街巷硬化工程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工程,与农牧区绿化、美化、净化,与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对人口密集、规模较大、通沥青水泥路的行政村优先进行街巷硬化,切实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实施工程中要坚持“一事一议”、“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充分听取农牧民意见,兼顾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

4.电力是民生之保。电力保障民生,电力促进民生。自2006年国家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以来,我盟已基本解决无电地区通电问题。但早期实施的通电工程标准低,部分农牧户新能源通电系统已不能满足农牧民的生活需要。今后三年,全盟将通过风光互补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牧民用电质量,为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电力保障。

5.广播电视通讯是民生之需。广播电视宣传具有重复性、便利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具有其他媒体宣传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各部门要切实做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和通讯工作,要严把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竣工验收关,认真做好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