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
长白山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地形分异研究

学支撑。[方法]基于 MODI
SNDVI与 DEM 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长白山区 2000—2020 年植被覆
盖度,运用 Sen+Mann
-Kenda
l
l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及 重 心 迁 移 模 型,结 合 地 形 面 积 差 异 修 正 系 数,
深入解析植被覆盖 度 时 空 演 变 特 征,并 定 量 揭 示 植 被 覆 盖 变 化 在 高 程、坡 度、坡 向 因 子 上 的 分 异 效 应。
ed
i
f
f
e
r
enc
ei
nt
heva
r
i
a
t
i
ont
s wa
sobs
e
r
vedf
o
ro
t
he
ra
spe
c
t
s.[
Conc
l
us
i
on]Thevege
t
a
t
i
on
ype
cond
i
t
i
ono
fChangba
i Moun
t
a
i
nha
sgene
r
a
l
l
r
ovedove
rt
he pa
s
t21 ye
a
r
s.Spa
r
i
od.③I
nt
e
rmso
ft
opog
r
aph
i
cd
i
f
f
e
r
en
t
i
a
t
i
长白山植被类型特征与演替规律的研究

长白山植被类型特征与演替规律的研究作者:徐文铎, 何兴元, 陈玮, 刘常富作者单位:徐文铎,何兴元(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 陈玮,刘常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刊名:生态学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年,卷(期):2004,23(5)被引用次数:12次1.李文华;邓坤枚;李飞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量的研究 19812.翟永华;王庆礼;于振良长白山劲松林场植物群落的分类的排序 1995(03)3.韩麟风东北林业 19824.傅沛云;曹伟;李冀云中国东北部种子植物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1995(03)5.代力民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择伐迹地补植更新的研究 19956.邓坤枚;邵彬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年龄结构及其生长规律的初步分析 19957.王淼;陶大立长白山主要树种耐旱性的研究 1998(01)8.李建东;吴榜华;盛连喜吉林植被 20019.李文华;邓坤枚长白山暗针叶林的基本特征及群落结构的研究 199510.白淑菊;陶大立长白山常绿针叶树越冬其间光合能力的抑制 1995(02)11.СочаваВ БНекоторыепроблемыгеорафиираститегъностибасейнаамура 195812.КоржинскийС ИРасителъностьроссиис 3 картами,энцик,словаръброкгауэаиЕфона 189913.Коматов В ЛФгораманьчжурии 190114.Колесников Б ПКедровыелесадалънегоВостока 195615.Колеснков Б ЛОчеркраститегъностидалънегоВостока195516.森为三白头山所生植物分布ニ就テ 192617.香山信男白头山麓ニ于ケム爆发前ノ森林树种 194318.北川政夫长白山植物调查报告书 1941(05)19.攀俊长白松林 199520.藏润国;郭忠凌;高文韬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更新的研究 1998(04)21.傅沛云;李冀云;曹伟长白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1995(04)22.黄锡畴;刘德生;李祯长白山北侧的自然景观带 1959(06)23.黄淮淦;陈炳浩长白山北部富尔河流域的林型及其经营 196024.曹伟;李冀云长白山植物自然分布 200325.常禹;布仁仓;胡远满长白山森林景观过界动态变化研究[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4(01)26.钱家驹长白山上岳桦林的调查研究 198327.钱家驹如何划分长白山的垂直植被带 198228.钱家驹对长白山松的初步研究 198229.钱家驹长白山北坡各垂直带的典型植被调查报告 198230.钱家驹长白山西侧中部森林植物调查报告 1956(10)31.钱家驹;张文仲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的调查研究简报 198032.钱宏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 199233.钱宏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1990(03)34.钱宏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群落的生态优势度 1990(02)35.钱宏;刘琪景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早春草本层的群落生态学初步研究 199236.徐振邦;代洪才;李昕主要伴生树种树叶对红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199237.徐文铎中国东北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1986(04)38.徐文铎吉良的热量指数及其在中国植被中的应用 1985(03)39.徐文铎东北地带性植被建群种及常见种的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的初步研究 1983(03)40.徐文铎;常禹中国东北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及其预测判别模型 1992(03)41.徐文铎;林长清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取样方法的研究 198342.徐文铎;林长清长白山植被垂直分布与热量指数关系的初步研究 198143.徐文铎;林长清;李俊英长白松林的群落学特征 198544.徐文铎;邹春静;卜军全球变暖对中国东北植被影响及对策 1996(01)45.徐文铎;张旭东;赵广德长白松与长白松林的生态学研究及其营林问题 1989(03)46.郝占庆;陶大立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及次生白桦林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1994(01)47.郝占庆;郭永良;曹同长白山植物多样及其格局 200248.赵大昌长白山火山爆发对植被发展演替关系的初步探讨 198149.王晓春;韩士杰;邹春静长白山岳桦种群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2(07)50.王秀石长白松分布区的土壤特性与林木生长 199051.赵大昌长白山的植被垂直分布带 198052.胡远满;徐文铎;郑元润长白松自然同龄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1996(02)53.姚文章;连友钦长白山森林植物群落及其生长习性 195854.姚瑗长白山牛皮杜鹃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198155.侯治溥长白山林区森林立地条件及落叶松的更新 195956.郎惠卿;李祯长白山的植物地理 195957.周晓峰红松阔叶林的恢复途径 1982(z1)58.周以良中国东北植被地理 199759.周以良;李景文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主要植被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1964(02)60.陈灵芝长白山西南坡鱼鳞云杉林结构的初步研究 1963(1-2)61.陈灵芝;鲍显诚吉林省长白山北坡各垂直带内主要植物群落的某些结构特征 1964(02)62.陈大珂红松阔叶林系统发生评述 1982(z1)63.陈大珂;冯宗炜长白山系高山及亚高山植被 198565.邹春静;韩士杰;周玉梅过渡带中岳桦种群生态特征的研究[期刊论文]-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1(01)66.邹春静;王庆礼;韩士杰长白山暗针叶林建群竟争关系的研究[期刊论文]-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1(02)67.邹春静;卜军;徐文铎长白松种群针叶性状及其变异的研究 1995(02)68.邹春静;卜军;徐文铎长白松人工林群落特点及其经营管理技术 1995(05)69.邵国凡;刘琪景;钱宏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早春草本层生物量初报 199270.谷安根长白松的一种天然木炭的初步解剖观察 1957(02)71.杨永兴;宋海远全新世以来长白山地区火山活动与沼泽形成发育的关系 199272.杨一平;张军丽长白松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991(09)73.杜奎铭;张学曾长白山东北坡森林土壤 195874.李俊清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1986(01)75.张颂云长白山地区次生林演替规律的研究 198376.张旭东长白山生态特性研究 199277.吴征镒中国植被 198078.吴征镒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期刊论文]-云南植物研究 1979(01)79.吴刚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冠空隙树种更新动态研究 1997(05)80.吴刚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冠空隙特征的研究 1997(04)81.吴刚;肖寒;赵景柱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期刊论文]-中国科学C辑 2001(05)82.阳含熙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木种属组成年龄结构和更新策略的研究 1988(01)83.阳含熙;李鼎甲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分布格局 198584.阳含熙;王本楠;韩进轩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的数量分类 198585.延晓冬;赵士洞长白山森林生长和演替的模拟模型研究 199586.孙中伟;赵士洞长白山北坡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木本植物种间联结性与相关性 1996(01)87.孙中伟;赵士洞长白山北坡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特征 1995(05)88.孙中伟;赵士洞长白山北坡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乔木种间关联比较研究 199589.刘慎谔东北植物分布,东北木本植物图志 199590.刘琪景;赵士洞阔叶红松林与杨桦林早春阶段草本植被几种数量特征 199591.刘琪景;王战长白山岳桦林倒木及其与更新的关系 199292.刘琪景;王战长白山近期火山爆发与高山亚高山植被历史 199293.关庆如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区过伐林主要类型的林学特点及其采伐与更新 1966(03)94.伍业纲;韩进轩阔叶红松林红松种群动态的谱分析 1988(01)95.王战;徐振邦长白山北坡主要森林类型及其群落结构特点 198096.于德永;郝占庆;姬兰柱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相异性及其海拔梯度变化[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3(05)97.于振良;赵士洞;王庆礼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内杨桦林动态模拟 1997(05)1.沈海滨.王小德.董立军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区主要植被类型特征[期刊论文]-北方园艺 2011(1)2.林希昊.陈秋波.华元刚.杨礼富.王真辉不同树龄橡胶林土壤水分和细根生物量[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2011(2)3.刘勇黄土高原植被群落演替规律和演替中土壤理化特性变化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山东农业科学 2010(6)4.张永虎祁连山东段植被分布特征及演替规律[期刊论文]-人民黄河 2010(8)5.吴健.沈吉兴凯湖沉积物有机碳和氮及其稳定同位素反映的28kaBP以来区域古气候环境变化[期刊论文]-沉积学报 2010(2)6.采伐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竞争关系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9(27)7.徐文铎.何兴元.陈玮.刘常富.赵桂玲.周园中国东北植被生态区划[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8(11)8.刘勇.上官周平子午岭森林群落土壤水分与生物量关系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农业学报 2007(5)9.刘勇.刘光明黄土高原子午岭群落演替特性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7(18)10.陈玉宝.侯广忠.孟庆礼.艾国.孟庆繁.高文韬长白山尺蛾区系及垂直分布研究[期刊论文]-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11.付为国.李萍萍.吴沿友.卞新民镇江内江湿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小气候日动态[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2006(9)12.方近圻.吴宁.罗鹏.易绍良干扰对高山林线再形成过程的影响[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5(12)本文链接:/Periodical_stxzz200405031.aspx。
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演替动态及恢复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演替动态及恢复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长白山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保护区之一,其中退化云冷杉林覆盖面积较大,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该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和退化。
因此,开展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演替动态及恢复研究,探究恢复这些生态系统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
1.调查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的现状和演替过程:采用样带法和群落分析法对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进行调查,探究其现状和演替过程。
2.分析影响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演替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气候、土壤、植物物种组成、人类干扰等方面的分析,确定影响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演替的主要因素。
3.探究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恢复的途径和方法:基于调查和分析结果提出针对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的恢复途径和方法,为相关环保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样带法、群落分析法、生态学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对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四、预期研究结果及意义
本研究预期得到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的演替规律和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恢复途径和方法,为保护和恢复该区域
生态环境提供可靠依据。
从而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并有利于实现地区经济与环保的协调发展。
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

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阅读相关文献,提出长白山植被演替序列,文献标明出处。
一、长白山植被概述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最高峰白云峰为海拔2619m,由于受海洋湿气团的影响,降雨量较丰富,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生长,种类繁多,又加以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被类型多样性,是目前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长白山是中国北方重要组成最丰富的山区植物区系,从大到小不同尺度上来看,长白山植物分布区属于中国植物分区中的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东北地区中的南部。
长白山植被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具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缩影。
长白山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也比较复杂,以温带性质为主占83%(以北温带分布最多),寒带性质占3.4%,说明本山区与寒带极地有联系。
目前,长白山植被分布存在独特性,表现在不同坡向植被分布差异明显,且植被发育时间较短;植被带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岳桦(Betulaermanii)林带与苔原植被带变化尤为显著[6,7,11]。
对长白山植被分布独有现象的产生,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火山干扰的结果,但究竟是火山干扰的什么过程影响了植被演替没有结论。
二、长白山植被演替规律(一)长白山火山爆发与植被演替关系1、火山爆发年代与爆发前的植被火山爆发不仅对植被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改变成土母质、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间接地对火山喷发破坏后的植被演替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椐杨永兴等[36]研究,全新世以来长白山火山活动至少划分7个时期,尤其晚全新世以来,白头山火山活动次数更多,主要集中在距今1200~1000年,以火山灰喷发为主。
近期的三次活动分别为1597年、1668年、1702年,最近一次距今仅300余年,这3次火山喷发都发生长白山的东侧,规模较小,对长白山植被没有毁灭性的影响[12,56,91]。
许多学者认为在公元450~600年左右时期的火山活动频繁,爆发规模也比较大,可能影响长白山植被最为严重。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两个演替阶段乔木的种间联结性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两个演替阶段乔木的种间联结性长白山是中国东北重要的保护区之一,拥有着独特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分为两个演替阶段:云冷杉 -白桦林和针阔混交林。
在这两个演替阶段中,演替过程中的种间联结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云冷杉 - 白桦林阶段,云冷杉和白桦是两个主要的乔木种类。
云冷杉是长白山地区最主要的树种之一,它能够在高海拔、寒冷的环境中存活并繁衍。
在云冷杉林中,白桦往往生长在云冷杉下层,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种间联结性关系。
云冷杉具有显著的荫蔽效应,能够有效遮挡太阳光线和降低地表温度。
白桦则能够在云冷杉削弱的光线条件下生长,并利用云冷杉根系提供的养分。
同时,白桦的根系也能够增强云冷杉的抗风能力。
因此,在云冷杉 - 白桦林阶段,云冷杉和白桦之间的种间联结性是非常密切的。
在针阔混交林阶段,云杉、红松、白桦和樟子松等树种共同组成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复杂的立地条件和多层次的植被结构。
在这个阶段中,不同树种之间的种间联结性也非常重要。
红松和云杉是本阶段的两个代表性树种,在林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云杉具有比较强的荫蔽能力,可以有效调节林分的光线条件。
同时,云杉的根系也能够为林分提供养分和增强林分的稳定性。
红松则具有较强的灌木层恢复能力,并能够改善林分的生长环境。
除此之外,白桦和樟子松也能够在针阔混交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白桦的根系能够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促进其他树种的生长。
樟子松则能够改善针叶树种之间的生态条件和生长环境。
因此,在针阔混交林阶段,不同树种之间的种间联结性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两个演替阶段中,不同树种之间的种间联结性都非常密切。
树种之间的联结性不仅能够促进林分的稳定生长,还能够增强林分的抗风能力、调节林分的光线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等。
因此,保护长白山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座活火山,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
自然保护区内拥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高山草甸、湖泊和瀑布等自然景观,同时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本文将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
一、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多样,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等。
针叶林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主要由红松、落叶松、白桦等树种组成;阔叶林分布在低海拔山地,主要有榉树、山杨、水曲柳等;针阔混交林则分布在中海拔地带,由针叶树和阔叶树混生而成。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还有大片的高山草甸,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植被以高山草本植物为主,植被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都很高。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带谱特征,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和物种组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垂直分布上,可以明显地划分为森林带、亚高山灌丛带和高山草甸带,每个带谱中都有其独特的植被景观和植物群落。
二、植物物种多样性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据统计,有木本植物219科,1147种次,它们主要分布在森林带和亚高山带,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植物。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蕴藏着许多珍贵的植物资源,如黄连、细辛、西伯利亚衣冠松等,它们对研究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群落结构也相当丰富,主要由中国北方特有的植物种类构成,同时也具有一些北温带植物种类。
在不同的植被类型和地形条件下,植物群落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一些植物群落对研究自然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群落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植物群落能够稳定地保持土壤的结构和水分,减缓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长白山地区火烧迹地植被更新的研究

3 . 1 . 2不 同火烧 强度 对 乔木 更新 的影 响 森林 火灾会形 成大量 不 同强度的火烧 迹地 , 火烧程 度对植 被演替 的影响 主 要 是通过 火后残 存 的繁 殖体对 其产生 影响 。 不 同程 度的火 烧迹地 上残 存的活植 被 繁殖体 的多度 以及 其空间分 布等方 面有 很大的不 同 , 且直接 影响火 后植被 的 初 始演 替格 局 及动 态 。 重度 火烧是 促使 白桦 、 山杨 萌生 的 良好 条件 , 只要有 杨桦母 株 , 就 会产生 大 量 萌生条 。 事 实说 明 , 白桦 、 山杨被烧 的越 重 , 萌生苗 越多且 越好 。 落 叶松 等针 叶 树 种只 能通 过种 子进 行繁殖 , 且 种 子不如 杨桦 的种 子容 易传播 , 在 大多 数重 火 烧 迹地 植被 演替 过程 中 , 将在 很长一 段 时间 内形成 以杨桦 为主 的 阔叶林 。 中度 火 烧后林 冠层大 部分 被破坏 , 林冠 稀疏 , 尚有 一定量母 树存 活 , 在 地表层 中会 有 少 量种 子存 活 。 由于 郁 闭度较 低 , 林 地 内 阳光 充足 , 残 存在土 壤 中 的种 子萌 发 , 同时没有 被烧死 的树木 及灌木 的根茎 开始 萌生新 的枝条 。 另外一 些先锋 物种 的 种 子通 过 风等传 播途 径也 大量侵 入 , 同本 地物 种进 行竞 争 , 因此 出现大 量杨 桦 的萌生枝 条和实 生幼 苗 , 还有 针 叶树种 的实生 幼苗 。 轻度火 烧后林 冠存 活 , 土 壤
阴性 植物 明显 减少 , 阳性 植物 增加 但层 次较少 , 组 成单一 , 种 类减 少 。 落叶松 林
型林地 火烧前 林冠 郁闭度 较大 , 林 内光 照强度 较小 , 湿度较大 , 林 下植物种 类较 少, 且多为 阴性湿 生植物 , 火烧 后 同样 由于郁 闭度 的下降 , 增加光 照和水分 的蒸 发, 湿度急 剧变小 , 使 得苔藓 等阴性湿 生种类 减少 , 而 阳性 湿生或 中生植物 大量
长白山地区灌丛覆被变化对草地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

长白山地区灌丛覆被变化对草地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长白山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长白山地区的灌丛覆被是该地区植被类型的一个显著特征,对草地土地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长白山地区灌丛覆被变化对草地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探讨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灌丛覆被变化的原因长白山地区的灌丛覆被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人类活动对灌丛覆被的改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的放牧等行为导致了草地覆盖率的下降,灌丛植被逐渐代替了原有的草本植被。
同时,气候变化也是引起灌丛覆被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变暖导致了长白山地区温度的升高和降水量的不稳定,这进一步促进了灌丛覆被的扩张。
此外,生物多样性的流失也对灌丛覆被变化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灌丛覆被变化对草地土地利用的影响1. 生物多样性流失:灌丛的扩张导致了原有的草地植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流失程度加重。
许多野生动物和昆虫失去了合适的栖息地和食物源,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2. 土壤侵蚀:灌丛的扩张促使草地植被下降,土壤暴露在空气中导致了土壤侵蚀情况的加重。
土壤侵蚀不仅减少了土地的肥力,还破坏了水源的质量和数量。
3. 水土流失:灌丛植被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
然而,灌丛的扩张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降雨水很难渗透到土壤中,引发了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
三、问题与挑战长白山地区灌丛覆被变化给草地土地利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首先,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造成了威胁。
其次,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导致了草地土地的贫瘠化,直接影响了牧民的生计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灌丛扩张也使得草地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长白山地区灌丛覆被变化对草地土地利用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1. 加强生态保护:加大对长白山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严格监管非法砍伐和过度放牧等破坏环境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