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的作品

合集下载

《纪念刘和珍君》为何不能逐出中学语文课本!

《纪念刘和珍君》为何不能逐出中学语文课本!

《纪念刘和珍君》为何不能逐出中学语文课本!在近期的中学教科书改革中,虽然大的趋势在向着世界文明潮流靠近,但也出现了一些局部的逆流。

比如,上海的新历史教科书因为淡化了革命史而被中止使用,鲁迅脍炙人口的名作《纪念刘和珍君》被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除。

对于《纪念刘和珍君》的消失,在知识界有不同的解读。

近日,杂文家鄢烈山在《重塑鲁迅》一文中,谈及广州一尊新落成的鲁迅塑像,称赞这尊国内惟一的鲁迅和许广平在一起的夫妻塑像,鄢文指出:与以往横眉冷对的鲁迅形象不同,这回的塑像着力凸现了他和蔼、宽厚、坚韧、睿智的文化气质。

这不仅是为了‘缅怀两位先生在广州的情缘’,也表达了时人对鲁迅的新认识或者说新塑造。

用鲁迅之孙周令飞的话来表达其立意,就是‘作为战士的鲁迅已经不合时了’。

紧接着,鄢文谈及当下中学语文课本中课文的更替,鲁迅作品大幅缩减,金庸小说得以入选,鄢文为《纪念刘和珍君》被撤换而叫好:起码将《纪念刘和珍君》换下来还是有道理的。

此文背景说来话长,文章中‘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句表达激愤的话,被剥离了语境,成了一些青年人振振有词的座右铭,将之理解为对人对事心怀猜疑和敌意是一种很可怕的误解,还是暂不出现为妙吧。

我完全不同意鄢烈山的看法。

我不知道他为何如此见不得《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何不愿接受鲁迅对中国人下劣凶残到这地步的评估,为何支持鲁迅的孙子提出的作为战士的鲁迅已经不合时了的论断。

无疑,横眉冷对千夫指和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生命中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此前人们过多地接受其怒发冲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而忽略其温柔谦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如今凸现后者、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鲁迅,确实有必要。

但是,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试图用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来完全地取代其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那样所获得的鲁迅的形象,同样是残缺不全的。

在我看来,《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最好的文章之一,是鲁迅最动感情和最用心血写的文章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是中国现代历史的缩影。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我虽然一直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但却尽可能避免给中小学老师作报告,因此拒绝了许多约请。

因为我深知自己缺乏在第一线进行教学的经验,害怕讲一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让老师们失望,更怕发生误导。

我唯一敢讲的,是鲁迅作品教学,这不仅因为我的专业就是研究鲁迅,更因为我在2004年、2005年在我的母校南师附中和北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开设了“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去年还在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开设了类似的课程。

我在这几所学校上课的讲稿,包括和学生课堂上的讨论,和学生的作业,课程结束后的调查中学生的反映,都已辑为《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有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我就有了点底气,敢在这里讲了。

但我也有自知之明:这不过是个人的一些经验和熟悉,并非具有普遍性,更谈不上示范性,一切都要靠在座的诸位老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姑妄讲之,大家就姑妄听之,参考算了。

我想讲两个问题:熟悉问题和教法问题。

一、如何熟悉鲁迅作品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和地位。

有人问:为何要在中学讲那么多鲁迅作品,少读点,滕出时间,多读点梁实秋、林语堂的作品,不更好吗?我不反对中学生读梁实秋、林语堂的作品,我还主张要读胡适、周作人的文章,此刻的语文教材中把他们两位排除在外,是不该该的。

咱们应该给中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开阔的阅读空间,思想文化空间,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我要强调的,是鲁迅与梁实秋、林语堂他们不同的地方,也就是我在很多场合都谈到的,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

这样的原创性、源泉性作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多,比如英国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德国有哥德,等等,这样的作家在他那个国家、民族里,是众所周知的,人们从小就读他们的作品,而且要读一生,不断地从阅读他们的作品中,取得启迪,取得灵感,取得精神的支撑。

因此,他们的作品,老是成为国民教育的大体教材,他们的作品的教学,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性工作。

2020年最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浅谈-最新教育资料

2020年最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浅谈-最新教育资料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浅谈 美术大师吴冠中说过:“鲁迅先生是我的精神之父。

”作为思想大师和语言大师,鲁迅先生不仅影响着吴冠中这样大师级人物的成长,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的成长。

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共选入鲁迅作品六篇。

这六篇文章分别是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散文诗《雪》。

另外散文集《朝花夕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推荐与阅读”中要求学生阅读的六部名著之一。

一、花芬芳――独到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 鲁迅有驾驭语言的杰出才能,他的语言高度凝练、含蓄、形象和鲜明,经得起推敲、分析、咀嚼。

他善用丰富的形象化的语言对人物的外貌、性格及客观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把对象表达得生动、细致、鲜明。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风景描写:“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肥胖”“轻捷”等形容词、“吟”“伏”“窜”等动词的运用,把这些小动物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作者对闰土、杨二嫂等人肖像的白描手法运用得也极为传神。

他善用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语,其实是精心的构思所成。

《孔乙己》中有这么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又是“大约”,又是“的确”,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用手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喝上一口的。

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再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又未听到任何关于他的消息,人们只能猜测他“大约”死了。

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酒店喝酒时,腿已被打折,几乎失去了活动能力,更不用说谋生了。

他无亲无故,无依无靠,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在当时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只有死亡的必然结局,所以用“的确”。

同样,作者在《藤野先生》中感慨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高中课本还有必要选鲁迅的文章吗

高中课本还有必要选鲁迅的文章吗

高中语文课本还有必要选鲁迅先生的文章吗?(843800)新疆巴楚县第二中学语文组李成林近日,教鲁迅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我突然感觉,我不能把文章蕴含的思想,传达给学生。

因为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表达自己愤怒的同时,还隐藏一种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暴力倾向。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鲁迅先生的思想是很有前瞻性的。

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似乎更需要的是博爱精神,而非流血与仇恨。

因此,我个人认为,高中语文课本没有必要选鲁迅先生这样的文章了。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就这个问题,在网上进行了一番搜索。

令人惊奇的是,有我这种想法的人不再少数。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鲁迅的文章难懂,没有社会阅历的中学生很难理解,难以欣赏,不适合中学生阅读。

但我认为鲁迅的文章不能选入高中课本,不是从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角度,也不是从文学审美和文学价值的角度,而是从学生心灵熏陶的角度。

这是为什么呢?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资源和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人处在物欲横流的环境,很容易失衡。

社会上的仇富心理,就是失衡的一种表现。

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后继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假如学校所培养的,都是愤世嫉俗,怒气冲天的人,那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哪来。

基于此,学生从小就以鲁迅先生的眼光来打量社会,他的心中会存在光明吗?鲁迅的投枪、匕首一旦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扎根,迸发的肯定是愤怒的火焰。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近年来,校园的恶性案件不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学校的人文教育严重缺失。

而鲁迅先生的文章,恕我直言,不是我们学生需要的心灵鸡汤,不能补人文一课。

时代需要宽容,人的心灵需要平静。

虽然调节心理情绪,并不是几篇文章能左右的事。

但人的素质修养,思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鲁迅式的悲愤、激昂、仇恨、失望,是很容易传染学生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学生真的是自以为是的众人皆醉我独醒。

他们错误地认为,全天下的人昏昏噩噩,只有他一个人担忧天下。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鲁迅小说解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鲁迅小说解读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邹立群内容提要鲁迅小说,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由于多年来左的积弊,在鲁迅小说的解读上存在着极大的误区:那就是过份强调其政治思想意义导致的本文意义解读结果的一元论,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同时,由于近年来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文艺批评理论、思潮(如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刻影响,不少语文教师不加扬弃地引入教学,一种无限衍义的反向极端在教学中呈萌芽态势渐渐弥散开来。

本文从文学接受理论出发,提出对鲁迅小学本文意义的解读应持有多元的开放意识;同时,又以“文本互涉”理论为观照,反对本文意义解读中无限衍义的极端观点。

关键词鲁迅小说解读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鲁迅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最早为中国现代文学获取国际声誉便是从它开始。

“尤其是阿Q这一典型的创造,使鲁迅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伟大作家。

可与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塞万提斯、肖伯纳、罗曼罗兰等艺术大师媲美”(1),以致于罗曼罗兰也感慨他永远也忘不了阿Q那张忧愁的面孔。

可以说,鲁迅小说,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一笔珍贵的文化思想财富。

因而,江泽民同志在《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鲁迅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作为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进行百折不挠斗争的伟大代表之一。

鲁迅是不朽的战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活动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

”鲁迅小说,作为共时态下的对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巨大的社会历史功用:鲁迅小说,作为历时态下的对象,在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更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出现的篇次最为频密,这也直接印证了它的本体存在的意义。

但是,毋庸置疑,在鲁迅小学的教学中,有着重大的疏漏和误区,这直接降低了它的思想价值和存在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语文教育观转型时期,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进行鲁迅小学的教学呢?本文拟从鲁迅小说本文意义解读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作为经典教材被广泛使用。

本篇文章将围绕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一、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鲁迅的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既具有文学价值,又有思想价值;而且因为他的作品涉及广泛,适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鲁迅的著作中几乎囊括了现代中国的各个方面,既有关于民生的抨击,也有关于思想启迪的示范。

例如,《药》、《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都是中学生接触到的鲁迅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个体面对民族的角色和尊严问题。

二、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一)注重语言和文学形式的解读鲁迅的作品语言简练、有力,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其语言的魅力。

另外,鲁迅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文学形式,如白话小说、小品文等,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解析。

(二)注重情感教育鲁迅的作品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十分有益。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三)注重思想启迪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不容小觑,因此,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重点讲解其思想内涵。

学生的思想和世界观也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和熏陶。

(四)注重情境解读鲁迅作品的背景是社会现象、文化变迁等,学生应该把作品放入情境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其内涵。

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是当时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阿Q的生活环境、民族问题等背景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读作品。

总之,在教学鲁迅作品时,老师们应该注重启示性、思考性、启发性和魅力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育目的。

教鲁迅作品应注意什么?从鲁迅作品中学什么

教鲁迅作品应注意什么?从鲁迅作品中学什么

教鲁迅作品应注意什么?从鲁迅作品中学什么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内容。

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独立思考和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鲁迅已经积淀为现代最重要的精神资源,所以让中学生接触了解一点鲁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编写必须重视鲁迅。

”改革开放以来,总计有50多篇鲁迅作品被选入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

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统编中学语文教材总共收录鲁迅作品12篇,总的看来,这些作品有这样几个特点:01入选的都是“最经典”的篇目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7篇鲁迅作品,包括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选入5篇,包括小说《祝福》《阿Q 正传》、杂文《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些作品堪称“最经典”的课文,每一篇都曾入选十套以上的语文教科书,都是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篇目。

这些文章无论从思想主旨还是语言形式,都极其适合学生学习。

02根据文本难度和学生理解水平有序排布统编语文教科书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文本内容的难度和“双线组元”的指导思想等,对鲁迅作品进行了有序排布。

七年级以散文为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都写了鲁迅对童年的回忆,富有童真童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到八、九年级,以小说为主。

在《故乡》《社戏》《孔乙己》中,闰土、杨二嫂、孔乙己,鲁镇、咸亨酒店……许多人物和场景成为一代代读者的集体回忆,成为象征性的符号,从中可了解作品折射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

理解作品中饱含的那份爱与痛、热烈与冷峻,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人生形成更深刻的体认和理解。

高中教材除了选入小说《祝福》《阿Q正传》,杂文数量大幅增加,思辨要求明显增强。

“拿来主义”的观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其深刻的针对性,阅读《拿来主义》,学生还能学习鲁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会发现问题,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分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分析

2021年5 期 总第 610 期新一代New Generation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分析王博(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摘要:鲁迅的作品教学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文章内涵,但是鲁迅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比例一直很大,此次更是有七篇作品入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本文就将主要以这七篇文章为例,详细分析其内容与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人文素养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也是反抗封建旧思想的文学家。

鲁迅作品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更是在思想方面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他的作品很受欢迎,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作品最多的作家,足有七篇文章。

一、入选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内容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鲁迅作品七篇文章是: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的《藤野先生》与《社戏》、九年级的《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与《孔乙己》。

这七篇作品由浅入深,前后勾连,有针对性的构建学习层次,使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就将主要以这七篇文章为例进行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都是作者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体散文。

前者描写了鲁迅先生的童年求学生活,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的对比衬托关系,表现了一个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另一个妨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从而对封建旧教育进行批判。

后者是作者怀念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一篇文章,刻画了即封建愚昧又善良朴实的长妈妈,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长妈妈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恩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在《藤野先生》中,记述了鲁迅先生在日本求学的具体经历,阐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情感变动,蕴含着着浓厚的爱国之心,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于藤野先生的思念之情,对他为人正直、不狭隘、没有民族偏见的崇高品格的敬佩之情。

《社戏》叙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同伙伴们看社戏的经历,塑造了乡村人民性格淳朴、善良好客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乡村之中自由欢乐的画卷,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的作品972362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并不难懂现在有几句流传很广的顺口溜,说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就是说中学生怕学鲁迅的作品,不喜欢鲁迅作品,我认为,这不是事实,这个说法没有根据的。

它扰乱了视听,应当澄清。

顺口溜把鲁迅作品和文言文、写作文放在一起来说,无非是认为鲁迅的作品难懂、难学。

实际上,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并不难懂。

就上海现行的范守纲先生主编的初中教材来说,鲁迅的诗文共七篇,依次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故乡》、《孔乙己》、《自题小像》、《自嘲》。

前五篇,都用孩子的眼光,把孩子的心理、情感,他们的欢乐、苦恼和向往,写得细致入微,生动有味,充满童心童趣。

而且都是用纯净的白话写的。

现在的初中生是完全能够感受和理解的。

其中比较深的思想内涵以至哲理,如“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也是可以深浅不同地领悟的。

有个别的用词、句式(如“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与现在的普通话的习惯不大一样,学生读起来会感到有点晦涩,但实际上构不成多大障碍。

后两首旧体诗,与教材中的许多古代诗文相比,也不算难,而且这两首诗,脍炙人口,不少初中生原先已有印象,听到过“风雨如磐闇故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因此并不难接受。

初中的教材没有选鲁迅的杂文,高中的教材中选了几篇,如《未有天才之前》、《拿来主义》和富于杂文色彩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

鲁迅的杂文由于写作背景比较复杂,语言表达曲折、含蓄,思辨性强,观点深刻,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但是我们不能把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估计太低。

我从2001年以来,一直在编上海的高中语文教材,听过一些课,开过一些座谈会。

我亲耳听到有一位高中生说,鲁迅的文章好像是在写现在,好像是针对现在说的,认为鲁迅的文章有预见性、前瞻性。

例如《未有天才之前》中关于如何对待“国学”的问题、如何对待幼稚的青年的问题,认为鲁迅说得好,今天也适用。

学习能力强又很敏感的高中生,希望读到像鲁迅这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他们并不是只喜欢文化快餐、游戏娱乐,他们希望自己也能深刻起来。

反过来说,我没有听说过有多少学生反感,一点也学不进去。

当然也有中学生觉得鲁迅的作品难懂。

但我相信,由于鲁迅的作品,都出自真情真意,不讲假话,许多描写和议论,亲切而又犀利,直抵人性的深处,而且至今仍具有时代感,因而,只要教师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深入浅出地讲解,循循善诱地与学生讨论,都会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不能因为有的中学生说鲁迅作品难懂,而泛指一般中学生怕读鲁迅的作品。

中学生“怕周树人”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我认为,根据现在的中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关于中学语文的主要特征和教学目标的规定,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不能或缺,还应当适当增加。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鲁迅,他的许多作品,在很高层次上达到了这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无论是全国还是上海的中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并且大家公认,在高中阶段,更需要在这种统一的前提下,注意教材的人文含量,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怎样体现“工具性”?是要让学生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手法等语言和形式方面,获得实际的运用能力;怎样体现“人文性”?就是要引导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提高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此外,上海还强调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了解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而鲁迅,他的许多作品,在很高层次上达到了这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国其他现代作家没有能够达到他那样高的水准。

我编写高中语文教材,必须广泛阅读各家作品,反复进行比较,选择,我在这个过程中,更具体地、深切地体会到,鲁迅作品的语言准确、精炼、生动,篇章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写作手法多样、新颖;鲁迅作品的思想情感博大、深刻、丰富、意味深长,这些都明显地在众人之上。

当然,任何作家都有局限性,鲁迅在题材、社会视野上也有其局限(如曹聚仁说鲁迅主要接触“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文人,主要熟悉他原来所属的阶层);而且,艺术风格没有高下之分,选课文需要尽可能多选不同的作家作品,呈现多种风格,以利于学生发展各自的个性。

但是,就鲁迅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来说,就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总是涉及重要的人文主题而且非常深刻来说,语文教材决不能排除鲁迅的作品,并且必须有一定的数量。

否则,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就不能很好实现。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都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

探索和追求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道德情操和审美境界,是人文性的基本内涵,而它又包含一系列人们公认的具体的内容。

现在编写中学语文教材,为了体现人文性,一般都选择一些重要的人文性内容,概括成主题,用几篇课文组合成单元,来加以体现。

这样,如果一个单元中没有具有代表性的有分量的文章,这个人文内容主题就无法得到比较全面和深刻的体现。

为了体现一些单元的主题,往往就不能不选鲁迅的作品。

例如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为理想而斗争”,我们选了三篇: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第一和第三篇是各代表一个时代的外国人的文章,但应当有我们现代中国的代表作,我们觉得上世纪30年代鲁迅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是最合适的文章了。

当然,中国现代有不少能体现这个主题的文章,但它同时应当在“工具性”方面有示范意义,而这很不容易找。

再如有一个单元叫“文化的制约与创造”,意思是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反过来制约人类,人需要在制约中创造。

比较复杂。

我们选了鲁迅的《拿来主义》、汪增祺的《胡同文化》、葛兆光的《唐诗过后是宋词》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沛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

这些文章都是好不容易选出来的。

而很明显,鲁迅这篇是最主要的,如果去掉后面三篇的任何一篇,这个单元还是摆得住的,鲁迅的这篇不能去掉。

因为鲁迅是讲比较广阔的文化领域中,中国人应当怎样对待文化制约、怎样进行文化创造,使自己成为新人,讲得十分全面、深刻。

他说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古代文化遗产丰富而自傲,欣欣然躺在它身上,没有改变、发展。

对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化成果,不必拿来炫耀,而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有的还有养料,可以像萝卜白菜那样吃掉;有的像鸦片,避免它有害的一面,取它有用的一点,用来治病;有的可以用来认识历史,送进博物馆;有的则要毁灭,如用来抽鸦片的烟枪、烟灯和娶姨太太的腐朽生活方式。

尽量摆脱它们对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制约。

文章提出,我们要生存、发展、前进,必须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进行改革、创造,从而使自己成为新人。

他讲得很深刻,并且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文章又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尖锐,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许多主题相关的文章,包括于沛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是写当下的,说的面也宽,但不如鲁迅这一篇思想深刻、观点鲜明、表达生动。

如果去掉这一篇,这个单元就好像倒了顶梁柱,撑不住。

课本中有的单元,是由体裁或某一重要的美学范畴来组合的,更须兼备人文性和工具性。

在这方面,有时候也少不了鲁迅。

如我们编写的教材中有一个单元叫“书话与书评”,我们选了三篇,把鲁迅的《白莽作〈孩儿塔〉序》放在第一。

书评,粗粗一想,是容易找的,但大多写得平板、落套,尤其是中国人写的书评。

而《白莽作〈孩儿塔〉序》,篇幅短小,却感情洋溢,行文波澜起伏,评价的语言如诗如歌,却又完整地包含书序的要素:交代出写序的缘由、与作者的关系,写作的背景和作品的主要内容、价值与意义。

选了这一篇,“书话与书评”单元就有了光亮,就对学生有了吸引力。

还有一个单元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我们选了三篇:鲁迅的《阿Q正传》节选(《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节选(第三幕的第一场和第四场)和契诃夫的《套中人》。

“典型”原是西方文艺理论里的概念,在西方文学中著名的典型人物较多,要让学生们了解,选了两篇西方作品是很必要的。

但中国就没有成功塑造了典型人物的作品吗?我们选了《阿Q正传》,大概谁都会承认,在典型创造上,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无出其右。

就是说,不能不选这一篇。

拓展型课本侧重于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在我主编的一套拓展型课本中,其中一本是《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

在这本教材中的小说部分,我们选了中外优秀短篇四篇,第一篇也是鲁迅的作品:《祝福》。

因为我们觉得在这篇小说中,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相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呈现出一般小说的审美特征,具有典范性。

这也是根据语文教学的目标,而不是故意为之,硬要突出鲁迅。

不是鲁迅需要我们宣传,而是我们需要鲁迅支撑我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强调中学语文的特征和教学目标,要这样具体地叙述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实际状况?我是要回答现在一些人对鲁迅的成见。

现在社会上、文化界有一股贬低甚至反对鲁迅的思潮,有一种对“文革”利用鲁迅的文章宣扬极左观点的逆反心理,他们认为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较多,一定是因为编写者还没有摆脱“文革”政治的影响。

这完全是凭空想象。

譬如,我们选入小说《祝福》,根本不是因为“文革”中有的分析文章说它印证了毛泽东关于封建社会“四大绳索”的论述,而着眼于它对一般短篇小说美学特征的完美呈现。

中学语文的特征和教学目标,决定了中学教材中势必会有一定数量的鲁迅作品。

而中学语文的特征和教学目标的确立,是经过众多专家科学的论证的,是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规律的,因此选入一定数量鲁迅的作品,完全是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需要。

也就是说,不是鲁迅需要我们宣传,而是我们需要鲁迅支撑。

以上对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实际的很具体的叙述,可以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地证明,鲁迅在我国以至世界上,是无法贬低的。

鲁迅的精神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人的人文素养的提高、现代性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而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

鲁迅当然不是至善至美,但他是一个文化伟人,是一个具有深刻的现代意识的思想家。

有些人抓住并夸大他的什么“脾气”进行攻击,希望以此出名或抬高自己,实在非常无聊。

在中学语文方面,有些人不断传播中学生“怕周树人”的顺口溜,除了存在鲁迅作品比较难懂的真实想法之外,与社会上贬低和反对鲁迅的思潮也是相关的。

人文性的体现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我认为,我们民族的有两个文化传统,一个是古代文化传统,一个是五四开始的现代优秀文化传统。

这两个传统有历史的联系,但也有很大的区别。

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化传统,是以民主、科学、人权为核心观念,以人的解放为终极目标的新的文化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