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引言探究性学习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自主、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提问、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探索性和发现性: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导。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

2.问题导向: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解决问题来推动学生的学习。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和进行验证,从而深入理解知识。

3.合作与交流: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这样有助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分享观点和经验。

4.积极性与努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通过实践和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付出努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来达到更好的效果:1. 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

这些问题可以是故事中的悬念、问题或是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困惑。

通过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创设情境和任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和任务。

情境可以是一段文字故事、一张图片或一个视频,任务可以是学生在情境中的角色扮演、问题解决或是观察和描述。

通过创设情境和任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摘要】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阐述了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提出问题、探索答案、构建知识体系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解释了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结论部分探讨了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旨在启发小学语文教师重视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引言、正文、结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定义、重要性、实施方式、学生影响、案例分析、价值、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机会。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探究性学习逐渐受到重视并被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实践验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字感知能力和语文素养。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积累词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自主地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更加乐于投入到学习中。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促进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一、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问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

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既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相比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潜能,提高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探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背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探究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语言知识,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下面将结合具体实践谈谈一些方法和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提供所有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在阅读文章、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通过实践和探究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仅要通过阅读文本来学习,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汉字时,可以通过实际写字来感受笔画的形态和结构,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字的形体特征和结构规律。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及策略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及策略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及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及策略。

一、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实践、探索和发现来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究和实践来培养,因此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篇课文,并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提出更多的问题。

通过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从而促进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

2. 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学习资源,如图书、课外阅读材料、多媒体资料等,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和实践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通过这些学习资源的利用,学生可以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处于合作学习的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通过讨论和合作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写作课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一篇作文。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学习、进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能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师生互动、实践体验、探究问题
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和语言运用规律的学习方式。

语文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发挥引导
和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
用情景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实践、
反思等环节,不断探索和发现语文知识和规律。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
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多种不同形式的探究性
活动,如拓展阅读、小组合作、个人研究、跨学科探究等,从而让
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运用技能。

总之,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1. 引言1.1 探究性学习的定义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分析和总结结果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利用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能力培养,是一种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操作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参与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学习方法。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的探究者,更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探究性学习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2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并积极推动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2. 正文2.1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和思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能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及策略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及策略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及策略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学习兴趣。

本文将从探究性学习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研究、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从而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索来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二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进行的;三是学生要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效。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探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主动探索语言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

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探究性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为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探究性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安排。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通过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持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例如通过电子白板、电子教材等方式呈现知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探索和学习。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及策略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及策略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及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它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而探究性学习则是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境、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点,然后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

这样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策略。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批判思维等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古诗》时,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古人为什么要写诗?”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古人写诗的目的和作用,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思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多元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学习《小萝莉的烦恼》这篇作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小主人公的烦恼,找出产生烦恼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策略及方法1. 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 提供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书、实物、多媒体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

3. 组织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促进,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
摘要: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要目标具体、方法切实可行、时间充足,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目标;方法;时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中心的新型课程探究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从课堂、教材和社会生活中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探究,获得亲身参加,实践认知能力的体验。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将探究性学习融入课堂教学中,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尝试。

一、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

我们教师心目中始终要有三类探究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

这三类目标当然要视课文的具体情况而定,虽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有,但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

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我们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

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

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如一位教师上《西门豹》一课,就引导学生把“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作为探究目标。

有时,阅读理解中能统率全篇的问题(往往是课文题目),也成为探究目标。

如《亲人》一课,统率全篇的问题就是“谁把谁当作亲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为了便于探究,围绕这一大的目标,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它分解成小目标:你怎么体会出——妈妈把老奶奶当作亲人?老奶奶把我和妈妈当作亲人?我把老奶奶当作
亲人?
有时,文中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成为探究目标。

如《草船借箭》一课,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就是“神机妙算”。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以后,教师就引导学生直入探究主题,“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具有探究价值?”“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用心体会”。

集中了这一探究目标,辐射全文,以一当十,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施探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探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有时,文中最具探究价值的字也能成为探究的目标。

如《会摇尾巴的狼》中的“装”,围绕“装”这一探究目标,我们可以分解成小目标——1、不会摇尾巴的狼为什么要装会摇尾巴的狗?(除了陷阱很深,自己像狗,不容易被老山羊识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山羊和狗是好朋友,这一点学生不仅从本课的文字中得知,而且早在一年级时读《小山羊》就知道了。

会摇尾巴的狼“装”狗
的目的就是使出浑身解数蒙骗老山羊,让老山羊认为自己就是狗,从而救他。


2、狼怎样装狗?(学生从1、2两个问题的探究中认识到狼的狡猾)
3、狼装狗结果怎样?为什么?(学生从探究中认识到老山羊的机警聪明、善于识别善恶和狼的凶恶本性。


经过如此的探究,寓言的寓意也就水到渠成了——像狼一样的坏人往往善于伪装蒙骗,我们要像老山羊那样保持高度的警惕,不听信甜言蜜语,不被伪装所迷惑,善于识别,勇于揭露。

二、要有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

这个探究的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指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

这些方法,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点下逐渐掌握。

“切实可行”是指探究的方法要针对语言文字的具体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具体实际。

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不单是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问题上,还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方法上。

如一位教师上《少年闰土》时,就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相信学生能使用学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主学习,他对学生说:“同学们,怎么理解‘闰土来了,给我带来了哪些希奇的事’,大家出出点子,好吗?”于是,学生就纷纷提出探究的方法,有的说图示法,有的说朗读法,有的说讨论法,还有的说列小标题法。

教师就让学生自己选择探究的方法组成协作小组去理解这个问题。

在展示学习成果时,有一个协作小组是用图示法、讨论法学习“雪地捕鸟”这一段的,他们出示的是一幅画,画中的“我”拉着一根长长的绳子,躲在一块石头后面。

老师问他们:“为什么要把绳子画得这么长?文章里也没有提到石头呀?”一位学生回答:“课文中写的是‘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所以,绳子一定是很长的;为了不让鸟发现,‘我’应该躲在一块石头的后面。

”还有的协作小组则分角色绘声绘色地朗读了“瓜地刺猹”这一段……通过交流,学生对“希奇事”有了体验,对课文描写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得当然也更主动了。

三、要有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

这一点不用讲道理,哪位教师都懂,他们个个都知道,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去进行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性学习就流于形式。

可是在目前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常常表现得不够大气,做不到这一点,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

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观念没改变,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学到什么?二是怕被人视为无能,学生一分组探究,还要给那么多的时间,教室里岂不是乱套了吗?领导同事看到课堂纪律这么差,还以为教师太缺少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三是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学生只是个孩子,天生就有依赖性,他们在生活上依赖家长,
在学习上依赖老师,都已经习惯了依赖,他们有多大能耐去探究?给他们那么多时间,岂不是浪费了吗?四是教学评价制度没跟上,仍是一卷定乾坤,给足够的时间学生探究,学生探究能力是上去了,可考试也不考探究能力呀。

总之,在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开发他们的探究能力,使他们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成功心理和良好的求知习惯,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

为了让教师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时,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除了教师自身要更新观念以外,我们的教育也要来一场深刻的革命,自上而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教学方略.小学语文./王锦萍主编.—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7
3、甘肃教育期刊,甘肃教育社主办,200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