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成语故事

本文是关于愚公移山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

愚公移山

【拼音】:

yúgōngyíshān

【解释】:

比喻有毅力,有恒心,做事坚持不懈,不怕难。迎难而上,不退缩。

【出处】:

《列子·汤问》

【举例造句】:

们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把学习搞好。

【成语故事】: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无法改变,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岸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 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 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 ‘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 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 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愚公移山(成语故事)_小学作文

愚公移山(成语故事)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愚公移山(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从前,有一个老人叫愚公,他家门的对面有两座大山,叫王屋和太行。人们要出去办事,必须绕很远很远的路,很不方便。于是他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愚公说:“这两座大山,拦住了我们出去的路,我们齐心合力一起移走这两座大山,好不好?” 愚公的老伴对丈夫说:“你这把老骨头,恐怕连一个小山丘都削不平,怎么移得了这两座大山呢?再说,你每天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又往哪儿放呢?儿孙们听后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一个从远方回来的儿子说:“这个不难,把那些泥土和石块都扔到渤海边上去,不就行了吗!”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 于是,他们一家开始挖山了,邻居们也来帮忙,他们挖啊,挑啊,运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子子孙孙一代一代传下去,坚持不懈地挖。一直挖到了2000年,他们才挖掉了一座大山。 一天,愚公的第182代孙子,一个叫做智慧的人,他召集了他的子孙们开会。他说:“我们的祖先愚公,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地挖了几千年,才挖掉了一座山,如今已经进入了21世纪,科学技术那么发达,我们还用肩挑手挖的,还要再挖多少年,才能挖掉另一座山呢?我们为什么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挖山呢?”大家都说好。 于是,他们有的买挖土机,有的买炸药,有的买大卡车......,开始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他们用炸药把山炸开,用挖土机把泥土装上车,用大卡车把泥土运走。就这样,他们只挖了十年,终于把另一座大山也给挖掉了。 从此,愚公的家门前再也没有大山挡路了。他们还做了一条笔直的又宽又长

的柏油马路。坐上汽车几十分钟就可以直达豫州了。 我想:如果愚公出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就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地移山了,愚公可真是生不逢时啊!

带拼音成语故事-按图索骥

按àn 图t ú 索su ǒ 骥j ì 【典故】 孙s ūn 阳y áng ,春ch ūn 秋qi ū 时sh í 秦q ín 国gu ó 人r én ,相xi āng 传chu án 是sh ì 我w ǒ 国gu ó 古g ǔ 代d ài 最zu ì 著zh ù 名m íng 的de 相xi āng 马m ǎ 专zhu ān 家ji ā,他t ā 一y ī 眼y ǎn 就ji ù 能n éng 看k àn 出ch ū 一y ī 匹p ǐ 马m ǎ 的de 好h ǎo 坏hu ài 。因y īn 为w éi 传chu án 说shu ō 伯b ó 乐l è 是sh ì 负f ù 责z é 管gu ǎn 理l ǐ 天ti ān 上sh àng 马m ǎ 匹p ǐ 的de 神sh én ,因y īn 此c ǐ 人r én 们men 都d ōu 把b ǎ 孙s ūn 阳y áng 叫ji ào 做zu ò 伯b ó 乐l è。 据j ù 说shu ō,伯b ó 乐l è 把b ǎ 自z ì 已y ǐ 丰f ēng 富f ù 的de 识sh í 马m ǎ 经j īng 验y àn ,编bi ān 写xi ě 成ch éng 一y ī本b ěn 《 相 马经 》xi āngm ǎj īng ,在z ài 书sh ū 上sh àng ,他t ā 写xi ě 了le 各g è 种zh ǒng 各g è 样y àng 的de 千qi ān 里l ǐ 马m ǎ 的de 特t è 征zh ēng ,并b ìng 画hu à 了le 不b ù少sh ǎo 插ch ā 图t ú,供g òng 人r én 们men 作zu ò 识sh í 马m ǎ 的de 参c ān 考k ǎo 。伯b ó 乐l è 有y ǒu 个g è 儿ér 子z ǐ,智zh ì 质zh ì 很h ěn 差ch à,他t ā 看k àn 了le 父f ù 亲q īn 的de 《 相 马 经 》xi āngm ǎj īng ,也y ě 很h ěn 想xi ǎng 出ch ū 去q ù 找zh ǎo 千qi ān 里l ǐ 马m ǎ。他t ā 看k àn 到d ào 《 相 马 经 》xi āngm ǎj īng 上sh àng 说shu ō:“千qi ān 里l ǐ 马m ǎ 的de 主zh ǔ 要y ào 特t è 征zh ēng 是sh ì ,高g āo 脑n ǎo 门m én ,大d à 眼y ǎn 睛j īng ,蹄t í 子z ǐ 像xi àng 摞lu ò 起q ǐ 来l ái 的de 酒ji ǔ 曲q ǔ 块ku ài ”,便bi àn 拿n á 看k àn 书sh ū,往w ǎng 外w ài 走z ǒu 去q ù,想xi ǎng 试sh ì 试sh ì 自z ì 己j ǐ 的de 眼y ǎn 力l ì。 走z ǒu 了le 不b ù 远yu ǎn ,他t ā 看k àn 到d ào 一y ī 只zh ī 大d à 癞l ài 蛤h á 蟆m á,忙m áng 捉zhu ō 回hu í 去q ù 告g ào 诉s ù 他t ā 父f ù 亲q īn 说shu ō:“ 我w ǒ 找zh ǎo 到d ào 了le 匹p ǐ 好h ǎo 马m ǎ,和h é 你n ǐ 那n à 本b ěn 《 相 马 经 》xi āngm ǎj īng 上sh àng 说shu ō 的de 差ch à 不b ù 多du ō,只zh ī 是sh ì 蹄t í 子z ǐ 不b ù 像xi àng 摞lu ò 起q ǐ 来l ái 的de 酒ji ǔ 曲q ǔ 块ku ài !”伯b ó 乐l è 看k àn 了le 看k àn 儿ér 子z ǐ 手sh ǒu 里l ǐ 的de 大d à 癞l ài 蛤h á 蟆m á,不b ù 由y óu

简短的成语故事大全1:愚公移山

简短的成语故事大全1:愚公移山 简短的成语故事大全1:愚公移山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将近90岁了。由于被两座大山阻隔,所以,愚公每次出门,都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意见如何?”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更何况,就算是能搬移掉它们,我们把那些清理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清晨,朝阳初上,愚公便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跑来劝说愚公:“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玉帝报告了这件事。玉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于是,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简短的成语故事大全2:五十步笑百步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办法,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 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想方设法地救灾。看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像我这样做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逃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这种做法对吗?” 梁惠王马上回答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怎么能够希望您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 简短的成语故事大全3:韦编三绝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

完璧归赵的故事资料讲解

完璧归赵的故事

完璧归赵的故事 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蔺相如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心里知道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坏宝玉,因此一点都不敢轻举妄动。后来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知道自己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璧的来历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

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完璧归赵的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读书心得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读书心得 今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位老人叫愚公,他看见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阻挡了人们的去路,便带领全家人去移动那两座大山。他 们又是凿石头,又是挖石块。有一位人称“智叟”的老头,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 “你怎么会傻到这个地步呀!就凭你的这些力气,能搬动这两座大山吗?”愚公却说:“你 才傻呢!我虽然搬不动这两座大山,但我还有无穷无尽的子子孙孙!他们可以继承我搬山的 精神呀!而这两座大山却不会增高。”终于有一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玉 帝派人把这两座大山给移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愚公能移山。而我们在学习时往往对不会做的题不动脑筋,不认 真做,面对困难就低头,见了困难就逃避。和老愚公比起来,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老愚 公那下定决心、不畏困难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从今往后,我要向老愚公学习,面对困难不低头、不逃避,树立敢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学好每一门功课,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最近我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纪差不多有九十岁的老人,名叫愚公。他家 对面有两座大山,愚公他们每次出门很不方便。有一天,愚公召集家里的人商议,要把大 山铲平。全家人听了愚公的话都点头表示赞成。于是,他们在愚公的带领下积极地干了起来。愚公邻居看见了说:“你年纪那么大了,拿一块小小的石头都很费力,还想搬动整座 大山,你太自不量力了!”愚公回答说:“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后代,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山不会在长高了,还怕挖不平吗?”就这样愚公他们干了很多年。天帝听了非常感动,就派了两个力气很大的神把山背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要不然 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寓言故事,使我受益匪浅。这 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寓公的人,想把每前的两座给乡亲们带来麻烦的 山移走,遭到了智叟的反对,但是经过了他的努力,感动了上帝,山地帮助寓公把这两座 挡路的山移走了。 移走两座大山,着在常人眼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寓公做到了,折实多么惊人 的毅力啊!寓公遇到困难并没退缩,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感动了上帝。在这里,我要说:“寓公并不‘愚’。他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了后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给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树起了里程碑!”

精卫填海成语故事

精卫填海成语故事 精卫填海成语故事 远古时,有个可爱的小仙女,名叫女娃。疼爱她的父亲炎帝,为了百姓每天操劳奔波。女娃很小的时候,就想到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海去看一看,她一次次地央求父亲。可是,父亲实在太忙了,总是不能带她去。 这一天,女娃悄悄地离开家,独自驾着一条小船,向着东海的深处划去。距离陆地越来越远,海上的波涛越来越大。原本晴朗的天空上,渐渐地布满了乌云。一声霹雳,狂风伴着暴雨向女娃袭来。滔天的大浪,把女娃和她的小船一起吞没了…… 听到女娃遇难的消息,乡亲们十分悲痛。他们来到海边,含着眼泪,一次次地呼喊着女娃的名字。这时,海上飞来了一只小鸟,长着花脑壳、白色的小嘴、红红的脚。小鸟在乡亲们的头上盘旋着,不断地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好像在呼喊,又好像在哭泣。小鸟转身飞向树林,不一会儿,又叼着一根树枝飞向大海。她将树枝投在海里,又飞回树林、叼回树枝、投进大海。 原来,这只小鸟就是女娃变成的。她不想看到别的小朋友被凶恶大海吞没,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大海填平。 大海嘲笑她:“一只小鸟,休想把我填平!”小鸟坚决

地答道:“就算一千年、一万年,总有把你填平的'一天!”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鸟从来不知道疲倦。乡亲们给她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叫“精卫鸟”。 这一天,飞来一只海燕。听了精卫鸟的经历,海燕十分感动,就和精卫鸟结为夫妻。他们生下了很多宝宝。孩子们和妈妈一起,每天叼着树枝去填大海,直到今天,精卫鸟们还在不停地忙碌着。 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帝王,远不如后来帝王那么阔气,享有许多特权;而是纯粹的人民公仆,只有尽义务的份儿。帝王的子女也没有什么太子,公主之类的特殊称呼,身份也尊贵不起来,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样。 炎帝有个女儿,名叫精卫,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精卫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不知羞耻,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大孩子见精卫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精卫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 精卫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英语故事-完璧归赵

英语故事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中文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

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

精卫填海习题

精卫填海习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精卫填海》习题 1.比一比,再组词。 拳()精()觉() 券()请()搅() 逃()衔()决() 桃()街()诀()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1)示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来不及: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抱不平: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炎帝有个女儿,名字叫精卫,喜欢打抱不平() (2)你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 (3)竟敢来管我() (4)我没错,凭什么要我认错() (5)精卫死后,变成了一只红腿白嘴的小鸟()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精卫和谁发生了冲突? (2)精卫死后变成了什么? (3)精卫鸟为什么不停地从西山衔来石头和树枝投向大海?

5.相信你也听过不少成语故事,请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写下来并说给同学们听。 【参考答案】 1.拳头、入场券;精彩、请求;睡觉、搅动;逃走、桃子;衔着、街道;决定、口诀。 2.(1)解释:表示自己软弱,不敢同对方较量。造句:在罪恶面前,我们决不能示弱! (2)解释:因时间短促,无法顾到或赶上。造句:我忙着写作业,来不及吃饭。 (3)解释: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造句:看到他白白蒙受这样的冤屈,大家都为打他抱不平。 3.句号;感叹号;感叹号;问号;句号。 4.(1)海龙王的儿子。 (2)一只红腿白嘴的小鸟。 (3)因为它决心要把大海填平。 5.略。

成语故事_完璧归赵

【释义】完:完整;璧:玉器。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给原主。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便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以15座城池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将璧送去,但又怕秦王借口派兵来犯。就是连可以派到秦国去答复的人,一时也物色不到。 就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赵王召见了他,听他分析了这件事的性质,认为还是答应秦国的要求为好。赵王很满意他的分析,问他谁可以出使秦国。蔺相如回答说: “想必大王还未找到可以出使的人,我愿意捧着璧出使秦国,并向大王保证:秦国将城池给赵国,我就把璧留给秦王;如若秦国不将城池给赵国,我就定将完整的璧送归赵国。” 于是,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他向秦王献上和氏璧后,秦王满心欢喜,只顾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玉璧而无意交城。蔺相如借口璧上有小白斑点要指给秦王看,取回和氏璧,随即愤怒地指责秦王不提交城之事,显然不是诚心交换。如强行逼迫他,他将让玉璧与自己脑袋一起在柱上撞个粉碎。 秦王怕他真的这样做,马上表示道歉,并当场叫人拿出地图,划出15座城池。但蔺相如料到他只是做做样子,不会真的交城,因此要求秦王必须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最隆重的仪式,方能献璧,秦王被迫同意。 蔺相如估计到,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五天再受璧,但肯定不肯给赵15座城池。因此让一个随从人员换上普通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藏着和氏璧,从小路逃回赵国,从而实现了自己完璧归赵的诺言。 虽然秦王知道蔺相如欺骗了他,他还是没有杀蔺相如,一方面他考虑到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另一方面对于名声也不好,不如把蔺相如放回去,以博得赵国的信任。

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 儿童故事大全

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儿 童故事大全 发布:2016年8月6日%20%20|%20成语故事%20%20|%20人浏览 在《列子.汤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势雄伟,方圆七百余里。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汉,头发胡须都已经白了。他家的大门,正好面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每次都要绕好远的路才行,非常不方便。愚公很是烦恼,他下决心要带领着全家老小,

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于是他们就一起干开了,挖下的泥土石块,他们就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他们干得非常投入,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愚公移山的故事 在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因为他很精明,大家称呼他智叟。愚公移山的故事智叟劝愚公说: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怎么可能搬动这么大的两座山呢? 愚公却说:我看你呀,比我还傻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了,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这两座山却不会增高了,我们总有一天会把它挖平的! 后来,愚公挖山的事让上天知道了,他被愚公的顽强精神所感动,派了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再也没有高山阻挡了。 从此以后,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

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会成功的! 现在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移,移动。 儿童故事发布于2016/11/29 22:00:16 愚公移山的故事: 在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岸,有两座高山叫做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哩,高有数万尺,北山住着一位叫做愚公的老翁,他年纪已经将近九十岁了,他就住在这两座高山的正对面。由于这两座高山阻挡了往北的通道,无论进出都要绕很远的路,愚公对这个情况非常的头痛。 有一天他召集全家人一起商量,他说:”我想和大家一起尽力来铲平这两座山,使这条路一直畅通无阻直到豫州南部,汉水南岸,大家觉得如何?”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但是愚公的妻子有点不以为然地泼冷水,说:”我看以您的力量连

精卫填海儿童成语故事

精卫填海儿童成语故事 精卫填海儿童成语故事你听过吗?要怎么给孩子讲这个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卫填海儿童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精卫填海儿童成语故事【汉字】精卫填海 【拼音】jīng wèi tián hǎi 【释义】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困难。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事。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近义词】矢志不移、移山倒海、愚公移山、坚定不移 【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英文翻译】The mythical bird jingwei trying to fill up the sea with pebbles -- a symbol of dogged determination 【中英互译】 The mythical bird jingwei trying to fill up the sea with pebbles 精卫填海 Once upon a time, the youngest daughter of Yandi went sailing on the East China Sea. While she was enjoying

herself, a strong wind rose and her boat capsized. Just before she was engulfed by the surging waves, her spirit turned into a beautiful bird. Flying over the roaring sea, it cried sadly with the sound "jingwei, jingwei." Thus, people called it "Jingwei bird". 从前,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上划船。正当她划得快乐时,海面上突然升起一阵大风,把她的小船弄翻了。就在她要被汹涌的波浪吞没时,她的灵魂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它飞过那怒吼的海面,伤心的叫着“精卫,精卫”的声音,所以人们就叫它“精卫”鸟。 The bird lived on a mountain near the sea. It hated the sea so much that it decided to fill it up. Every day, it flew to and fro between mountains and sea, carrying a twig or a pebble from the mountain and dropping it into the sea. 精卫鸟住在靠海的一座山上。它非常恨大海,所以决心要把它填平。它每天来回于山海之间,把从山上衔来的小树枝和小石子扔在大海里。 One day, the roaring sea said to the bird, "Poor little bird, stop that meaningless thing! You'll never fill me up." Jingwei bird replied, "No doubt that I'll fill you up! Iwill, even if it takes me thousands of years! I'll fight on until your doomsday!" 一天,怒吼的大海对精卫说:“可怜的小鸟,停止你那无谓的举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

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2、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

愚公移山--成语故事中英文版

愚公移山 Mr. Fool the Mountain Mover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old man named Mr. Fool. Over 90 years old as he was, he was still in good health and enjoying his time in the big family with many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With lovely kids and friendly neighbors, he led a simple happy life. 以前,有一位老人叫愚公,他虽然已经90多岁了,但身体仍然很好,在这个大家庭里和许多孩子和孙子孙女在一起过得很愉快。他有可爱的孩子和友好的邻居,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 Only one thing annoyed him: two big mountains sat right in front of his house and everyone in the family had to walk extra miles to circle around them if they were to go out. 只有一件事让他很恼火:两座大山就在他的房子前面,如果要出去,家里的每个人都得绕着山多走几英里。 One day Mr. Fool said to the rest of the family. "I've been thinking for a long time. I will move the mountains. Are you going to join me?" 有一天,愚公向他的家人说:“我想了很久了,我要移山,你们要和我一起去吗?”” They all nodded, except his wife, who asked, "Where to put the mountain rocks?" 除了他的妻子,家人都点头同意了。妻子问:“山上的石头你要放到那里去?”He answered, "We can dump them in the sea!"

古代成语故事:精卫填海

古代成语故事:精卫填海 【成语】精卫填海 【故事】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 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不过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 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有一天, 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 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 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悲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所以,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 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 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 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 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很多年轻无辜的 生命。:“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 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 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 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 生出很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之填沧海”, 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 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解释】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山海经校注》:“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近义】矢志不移愚公移山 【用法】多用来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般充当谓语、定语。 【例句】有了~、愚公移山的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按图索骥寓言故事

按图索骥寓言故事 导读:按图索骥寓言故事 从前,秦国有个人叫孙阳,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人们把他称作“伯乐”。伯乐把自己认马的经验写成了一本叫《相马经》的书,还画上了各种马的图。 伯乐的儿子很笨,却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于是他把《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 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他想起父亲的《相马经》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他非常高兴,把癞蛤蟆抓回了家,对伯乐说:“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马!”伯乐哭笑不得,只好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 【按图索骥】 释义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出处元·袁桷《清容居士集·示从子瑛》诗:“隔竹引龟心有想;按图索骥术难灵。” 近义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照本宣科: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来,没有发挥,不生动。 生搬硬套: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

的办法。 反义词不落窠臼、无迹可寻 不落窠臼:窠:鸟巢;臼:舂米的石器。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无迹可寻: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指处事为人不着痕迹。 故事点评 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这是寓言作者的夸张。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死背教条,生搬硬套,以至于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经常见到的。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按图索骥寓言故事 1.成语按图索骥的故事 2.按图索骥成语故事 3.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 4.按图索骥的故事 5.按图索骥的历史典故 6.按图索骥扩写作文 7.按图索骥是贬义词吗 8.按图索骥是褒义词吗

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 一、理解性填空:(用原文真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②移山的目的是: ③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 ④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 ⑤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 ⑥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⑦《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 ⑧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 ⑨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 二、解释下边加点词的词义。 1.聚.室而谋. ( ) ( ) 2. 惩.山北之塞() 3.始.一反焉 ( ) 4. 投诸.渤海之尾. ( ) ( ) 5.焉.置土石()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7、年且.九十() 8、如.太行王屋何.() 9、其.如土石何() 10、固不可彻.(.).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始龀(chèn),跳往助之 C.高万仞(rèn) 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 D.河曲智叟(sòu) 一厝(cuò)朔东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下列句中的“之”与另外三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笑而止之 B.跳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之 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至,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5.给下列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 ①帝感其诚( ) A.天地感到了他的诚心 B.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边 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边 6.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7.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8.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9.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完璧归赵成语故事--战国】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 “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 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个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 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 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 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 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 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 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不 过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 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 着挺好,不过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 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 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 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

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 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 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 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不过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 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 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 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 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 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 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 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 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 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 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 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 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 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就叫作“完璧归赵”。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战国】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魏惠王十分 恼火(因卫国原来是魏国的属国),于是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