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内容概括
划粥断齑成语故事的概括

划粥断齑成语故事的概括划粥断齑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开始从事新的工作时,遇到了困难,但是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划粥断齑(huà zhōu duàn jī)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贫苦力学。
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
拓展知识:1、故事梗概故事中,有一位新手医生要为一位大夫做杏仁切骨手术。
他十分紧张,手里拿着的一个瓷碗不断发抖,导致里面的粥和齑混在了一起。
大夫要求他不停地切换手,结果刀也被刃口磨钝了。
最终,新手医生因不断努力,成功完成了手术。
2、寓意与启示这则故事启示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不断尝试、学习、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坚持到底。
只有这样,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工作都需要认真对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家,都需要全力以赴,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3、划粥断齑的来源划粥断齑这个成语的出处,最早可以追溯到《齐民要术》这本书中。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齐国有一位医生做了一次手术,结果因为不够专业,瓷碗里的粥和齑混在了一起,使得手术失败。
后来,这个故事流传开来,逐渐演变成了成语划粥断齑。
4、划粥断齑的应用划粥断齑这个成语,现在被广泛地用于表达人们在面临新工作、新环境或者新挑战时,需要勇于尝试、不断努力的精神。
此外,它也可以用于表达人们在处理事情时,需要细心谨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态度。
因此,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够从划粥断齑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六篇】

【导语】学成语的⽬的是为了⽤成语,想熟练运⽤成语,就要掌握成语的含义,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或者写得更简洁、更准确、更⽣动。
下⾯是分享的经典成语故事简短【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成语故事简短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抱负的⼈。
可他⼩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孩⼦。
进⼊青年时代,他意识到⾃⼰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有长进。
他曾⼏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卧,同被⽽眠,⽽且还有着共同的远⼤理想:建功⽴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次,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好⽂章,⼜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才武略。
故事出⾃《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喻有志之⼠,及时振作。
【篇⼆】经典成语故事简短 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虢国屡次侵犯晋国,晋献公便决定灭掉虢国。
⼤夫荀息想了⼀个计策:“虢国与虞国唇齿相依,我们可以先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等灭了虢国,就能顺道灭掉虞国。
” 晋献公认为虞公未必会答应借道。
荀息说:“虞公很贪婪,如果我们把垂棘的美⽟和屈地的良马送给他,他必然见利忘义,痛快地答应我们的要求。
成语故事概括

成语故事概括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每个成语都有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融入了智慧、哲理和人生经验。
本文将概括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
寅吃卯粮寅吃卯粮是一个描述懒惰不努力工作的成语。
故事出自《战国策》中的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只寅虎来到一只卯兔的家里,每日只吃卯兔准备的粮食,导致卯兔的窘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只依赖他人的努力和付出,而不自己努力工作,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是一个用来形容做了多余或多余不必要的事情的成语。
故事源于《庄子·外物》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位匠人擅长画蛇,但在画好一条蛇后却觉得不够完美,于是用画笔给蛇加上了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否则可能带来反效果。
杞人忧天杞人忧天是一个形容过度担心和忧虑的成语。
故事源于《史记·杞梁传》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了杞国的一位普通人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世界会毁灭,从而过度忧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担心不切实际的事情,要理智对待问题,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一箭双雕是一个形容一举两得的成语。
故事源于《晋书·刘琨传》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了刘琨在战斗中射中了两只飞翔的鸟,一箭射中两雕的情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出奇制胜,可以同时实现多个目标,达到更大的成就。
班门弄斧班门弄斧是一个形容在专业领域里炫耀自己无知的成语。
故事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班的人在大厅前炫耀他懂得如何使用斧头的技巧,但面对众多专业的斧头工人,他的炫耀变得多余又可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谦虚和敬畏他人的专业知识,不可自负和妄自尊大。
鸡犬不宁鸡犬不宁是一个形容喧嚣和混乱的成语。
故事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了项羽攻下彭城后,他的部队过度放纵,鸡鸣犬吠,状况混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带来负面影响。
成语故事简单概括内容

成语故事简单概括内容成语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故事情节,不仅可以让人们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能够提供人们生活中的启示和教益。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概括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智慧和趣味。
成语故事一,画蛇添足。
故事概要,相传古代有个画师,他非常擅长画蛇,但他总觉得画蛇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就在画好的蛇身上加上了四条腿。
有一天,他的朋友看到了他画的蛇,告诉他画蛇添足,因为蛇本来就是没有腿的。
寓意,比喻做事过分,反而弄巧成拙。
成语故事二,杯弓蛇影。
故事概要,有个人在夜晚看见了杯子里的弓影,以为是蛇,吓得不敢动弹,后来才发现原来只是影子而已。
寓意,比喻因多疑而感到恐惧。
成语故事三,亡羊补牢。
故事概要,有个人的羊丢了,他没有及时找回,后来他明白了羊一旦丢了就无法找回,于是他在羊圈的墙上补上了一个洞。
寓意,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成语故事四,掩耳盗铃。
故事概要,有个人偷了别人的铃,他掩上了耳朵,因为他认为只有自己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寓意,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饰事实真相。
成语故事五,狗尾续貂。
故事概要,有个人家里养了一只狗,他觉得狗尾巴不够长,就把狗的尾巴剪短了,后来他又觉得狗的尾巴太短,就用貂的尾巴接了上去。
寓意,比喻拙劣的续接,弄巧成拙。
成语故事六,望洋兴叹。
故事概要,有一个人站在海边,看到对面的大海,觉得自己渺小,无奈地叹息。
寓意,比喻看到了远大的事业或者有志向的人而自愧不如。
成语故事七,画龙点睛。
故事概要,有个画师画了一条龙,但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龙就活灵活现了。
寓意,比喻文章或者作品的关键之处。
以上就是对一些常见成语故事的简单概括,这些故事不仅富含哲理,而且在生动有趣中让人印象深刻。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也能够在生活中有所启发和帮助。
囊萤映雪故事概括

囊萤映雪故事概括
囊萤映雪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故事,它讲述了两个贫困但勤奋好学的年轻人,通过利用自然条件来学习的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车胤的年轻人,他非常喜欢读书,但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灯油,无法在晚上读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车胤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在夏天的晚上,用白色的绢布做成口袋,然后在里面放上萤火虫,这样就可以利用萤火虫的光来看书了。
另一个年轻人叫做孙康,他也非常喜欢读书,但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灯油,无法在晚上读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康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在冬天的晚上,利用雪地反射的月光来看书。
车胤和孙康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都非常勤奋好学,利用自然条件来学习,最终都成为了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环境如何,只要我们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简短概括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闻鸡起舞】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
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
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
”刘琨跟着穿衣起床。
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得陇望蜀成语故事概括

得陇望蜀成语故事概括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刘秀,他在东汉时期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在刘秀还是一个地方官员的时候,他曾经因为战乱而被迫流离失所,历经艰辛。
当他终于回到自己的领地时,他发现自己的领地被一个名叫公孙述的官员所占据。
于是,刘秀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夺回领地的战争。
在战争初期,刘秀的军队并不顺利,多次被公孙述打败。
然而,刘秀并没有放弃,他继续积蓄力量,训练士兵,最终成功地打败了公孙述,夺回了自己的领地。
然而,在战争结束后,刘秀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胜利,他开始了一场新的战争,试图吞并更多的领土。
这就是“得陇望蜀”成语的由来。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获得了一些利益之后,人们往往会想要得到更多,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
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的心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人们应该懂得满足于既得的利益,不要贪求无厌。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想要得到更多,那么他就会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懂得满足,那么他就可以在获得一些利益之后享受自己的生活,不会因为贪婪而失去自己的幸福。
总之,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懂得满足,不要贪求无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不会因为贪婪而失去自己的幸福。
甘拜下风成语故事概括

甘拜下风成语故事概括“甘拜下风”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的春秋时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秦国的宰相甘茂。
甘茂在秦国担任宰相时,与秦国的功臣樗里子之间有些矛盾。
樗里子在秦国很有名气,甘茂担心自己不是樗里子的对手,于是想了一个计策。
他向秦王说:“大王,樗里子有些名不副实,他虽然被称为秦国的功臣,但是实际上他对秦国的贡献并不大。
而且,他常常吹嘘自己的功劳,这使得很多人都对他不满。
我觉得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防止他继续这样下去。
”秦王听了甘茂的话,便开始对樗里子进行调查。
经过调查,秦王发现甘茂所说的情况属实。
于是,秦王便让甘茂担任樗里子的手下,负责管理他的事务。
这样一来,甘茂就成为了樗里子的上级。
然而,甘茂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骄傲自满。
相反,他非常谦虚、低调。
当他与樗里子讨论问题时,他总是非常尊重樗里子的意见,并且认真听取他的建议。
此外,他还经常称赞樗里子的优点和长处,让他感到非常受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樗里子对甘茂的印象逐渐改变。
他开始认为甘茂是一个非常有才华、有品德的人。
于是,他向秦王建议让甘茂回到宰相的位置上。
他说:“大王,甘茂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才,他的品德和才能都是无人能比的。
如果我们能够让他回到宰相的位置上,那么我们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秦王听了樗里子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
于是,他便让甘茂重新回到宰相的位置上。
在甘茂回到宰相的位置之后,他继续表现出色,为秦国做出了许多贡献。
最终,他成为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
“甘拜下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自己认输或服输,表示自己不如别人或者不如对方的能力或实力。
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的春秋时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比自己更加强大的对手时,我们应该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尊重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并且不断学习和进步。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对方的认可和尊重,也才能够让自己更加出色和有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内容概括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成语故事的内容概括是什么?
成语故事内容概括篇一:按图索骥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
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
老马拉着车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渐渐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
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
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
的特征,便快乐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
”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
”接着感慨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规定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成语故事内容概括篇二:布鼓雷门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习题李白墓》。
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
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
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布鼓雷门”,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布鼓雷门”。
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布鼓雷门”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
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成语故事内容概括篇三:伯乐相马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没必要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认真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仿佛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当机立断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
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认真观看。
”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捉弄他,有点不快乐,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
楚王一听,有点半信半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疆场立下不少功绩。
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