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一、绪论

1、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2、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

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3、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4、各环境要素的组成

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声等;

--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

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

5、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6、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7、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

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8、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二、生态学基础

9、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马世俊)在自然界的一定空

间内,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10、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1、---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

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12、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时空分布)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13、生态结构的功能—1)食物链(网):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这

就是食物链。通过食物链,实现能量在生态系统内传递。

14、许多食物链互相交叉,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把许许多多生物包括在内,这种复杂

的捕食关系就是食物网。显然,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食物网越简单,则生态系统越不稳定。

15、

营养级(P25,生物量、生物数量、生产力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整个生态系统的各种营养级按从低级到高级依次迭放便构成了生态

金字塔。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中的物

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1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那么这种状态可称为生态平衡。

12、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

1)生态阈值: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外部冲击或内部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可能遭到破坏,这个限度成为生态阈值。

2)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结构的多样性;功能的完整性 13、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对环境的生物净化(生态自净)

大气污染的生物净化:吸收污染物、滞尘、噪声消减、杀菌等 水体污染的生物净化

土壤污染的生物净化(土地处理系统P49)

阳光、空气

水面藻类

O 好氧微生物废水BOD 5

三、 大气污染及防治

14、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造成危害的现象。 15、大气污染源

1)概念: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2)分类:天然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尘、森林植物释放、海浪飞沫 人为源:燃料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

人为源从其它角度分为:按污染源性状分为: 固定式污染源、移动式污染源

H 2SO 4、SO 42-、NO 3-

重金属元素、多环芳烃

颗粒物

HF 、HCl 、ClFC 3含卤素化合物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

C 1-C 5H n

碳氢化合物(碳氢氧化合物)CO 、CO 2含碳氧化物NO 2、HNO 3、MNO 3

NO 、NH 3含氮化合物SO 3、H 2SO 4、MSO 4SO 2、H 2S 含硫化合物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类别 按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点、线、面源 16、大气污染物及污染类型

1)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2)分类---按存在状态:气态污染物、固体颗粒状污染物

---按形成过程: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分为:反应物和非反应物。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中的反应物与空气组分或反应物之间,或反应物作为催化剂从而产生的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型污染物。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

17、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介绍

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大气中含有的大量固体或液体的悬浮粒子,与承载他们的空气介质一起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2--气溶胶中的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 )、降尘、飘尘/可吸入粒子(IP ) 3--气体污染物:

1)硫氧化物;据估计,天然源(海洋、陆地、海盐、火山活动)和人为源(煤和石油燃烧、

石油炼制、有色金属冶炼等)各半;硫酸烟雾和酸性降水的元凶;世界酸雨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中国,我国以长江以南为主,其中华中、西南部分地区较严重。

2)氮氧化物;据估计,天然源(闪电、NH3氧化、生物质燃烧、土壤排放等)和人为源各半;燃烧过程生成的氮氧化物分两类:热致型(高温、空气过剩)、燃料型;因此汽车等燃油可通过控制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来控制氮氧化物的生成量。;酸雨形成的元凶

3)含碳化合物--碳氧化合物(CO、CO2)

--碳氢化合物(甲烷、非甲烷烃)

--非甲烷烃:包括天然释放和人为释放

--含卤素化合物:卤代烃(六六六、DDT、多氯联苯、氯仿、溴仿、碘仿三氯甲烷、CFC等)

--其他含氯化合物(Cl2、HCl等)

--氟化物(HF、SiF4、H2SiF6、F2等)

--氯仿、溴仿、碘仿三氯甲烷、CFC等为平流层臭氧层破坏的元凶。

4--主要污染类型

1)根据污染物性质

a.还原型(煤炭型):以煤炭为主要燃料,主要污染物为SO2、CO、颗粒物等。形成硫酸烟雾的元凶。

b.氧化型(汽车尾气型):以石油类为主要燃料,主要污染物为NOx、CO、HC 化合物O3、醛类、PAN等。形成光化学烟雾烟雾的元凶。

2)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成分: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硫酸烟雾和洛杉矶烟雾的比较

伦敦烟雾洛杉矶烟雾

概括发生较早(1873年),至今发

生多次

发生较晚(1946年),发生光化学烟雾

污染物SO2颗粒物硫酸雾等CH化合物、NOxO3PAN醛类燃料类型煤石油类

季节冬季夏秋

气温低,<4℃高,>24℃

湿度高低

日光弱强

臭氧浓度低高

出现时间白天夜晚连续白天

毒性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严重时

导致死亡

对眼睛和呼吸道等粘膜有刺激作用,O3等氧化

剂有强氧化作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18、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气象动力学因子:风、大气湍流、气象热力学因子、

大气稳定度

rd ―干绝热递减率

r ―气温垂直递减率

r < rd时,烟气对于大气层来说是稳定的;

r > rd时,烟气对于大气层来说是不稳定的;

r = rd 烟气对于大气层来说处于中性.

影响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地形地物的影响、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19、一)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防)

加强规划管理、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提倡清洁生产、 使用清洁能源

二)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治)

烟尘控制技术:机械式除尘装置、袋式除尘装置、湿式除尘装置、电除尘装置 SO2控制技术:燃料脱硫、燃烧脱硫、烟气脱硫。

NOx 控制技术: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吸收法 汽车尾气的摧化净化:催化转换法、

四、水污染及其防治

20、水质与水质指标

水质--水的品质,指水与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征。杂质包括:悬浮物、溶解物和胶体物质等。

水质指标--物理性水质指标

感官物理性状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混浊度、透明度等

其他物理性状指标: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电导率等

--化学性水质指标

一般的化学性水质指标:pH、硬度、各种阴阳离子、总含盐量等

有毒的化学性水质指标: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等。

有关氧平衡的水质指标:DO、BOD、COD、TOC等

生物性水质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等。

水质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水域的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地面水划分为五类,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五级标准相对应。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其他水质标准

21、水体--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江河沟渠和相对静止的水库、湖泊、沼泽、堰塘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和海洋。在此要要注意几点:水体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水体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悬浮物、溶解物及水生生物。水体还包括底泥部分。

水体自净力--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人们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体污染--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使自身的保持洁净的能力-水体的自净力。当污染物的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时,便产生了水体的污染。

22、水体污染源、污染物与污染类型

污染源--(1)工业废水

含无机物的废水:冶金、建材、化工无机酸碱生产

含有机物的废水:食品、石油化工、炼油、焦化、煤气、农药、塑料、染料等行业

(2)生活污水

悬浮杂质:泥沙、矿物废料、粪便、食物残渣

胶体和高分子物质:淀粉、蛋白质、油、纤维素、肥皂、洗涤剂等

溶解物质:含氮、磷、氯化物、尿素等

(3)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

污染物--无机无毒物:酸、碱、一般无机盐、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

无机有毒物:重金属、砷、氰化物、氟化物等;

有机无毒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

有机有毒物:苯酚、多环芳烃、PCB、有机氯农药等

污染类型

化学性污染:由以下污染物的排放造成的污染

酸碱性废水

含重金属废水

需氧性有机物废水

含营养物质废水

含有机毒物的废水

物理性污染:由以下污染物的排放造成的污染

悬浮性污染物

冷却水

放射性污染物

生物性污染: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带人病原微生物而造成的污染。

23、氮磷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

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水中藻类:蓝绿藻、绿藻、硅藻、有色鞭毛虫

水体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

(一)水体自净

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物理自净)影响废水与河水混合的因素:河水流量与废水流量的比

值、废水排放口的形式、河流水文条件

水体的生化自净:有机物降解、动植物呼吸等耗氧;大气氧向水体溶解、植物光合作用等复

24、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

废水处理技术:(一)物理法:主要分离漂浮、悬浮状态的污染物,前后污染物性质不发生

变化

(二)化学法:加入化学药剂,主要处理溶解污染物或胶体状污染物,前后污染物性质或形

态改变

(三)生物法:运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生化作用),主要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

一、物理法

大的悬浮物,保护后续设备

常用的为格栅和筛网

2--沉淀:工作原理为重力沉降

水处理流程中一般有两个不同的沉淀装置

沉砂池:去除砂粒、煤渣等粗大的(粒径>、比重较大(密度>2560kg/m3)的无机颗粒,在沉淀池前,目的是使之后的污泥具有更好的流动性,且不致磨损后续设备

沉淀池:经常结合生物方法,处理20-100微米以上的悬浮杂质

3—过滤:利用粒状介质层截留水中细小的悬浮物,常用于废水的深度处理和饮用水的处理。工作原理:阻力截留:首先大的颗粒被截留,随着虑料间的空隙逐渐变小,较小的颗粒被截留。重力沉降:滤料提供了巨大的沉降面积,形成无数的小“沉淀池”。接触絮凝:滤料巨大的沉降面积同时对悬浮物进行吸附

4—气浮:工作原理: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为载体,粘附悬浮物,使其随气泡浮升到水面,采用刮油设备将其刮除

处理对象:乳化油及疏水性细小悬浮固体

浮选剂:当污染物为亲水性时采用,将其改变为疏水性污染物

5—离心分离:工作原理:使水高度旋转,利用离心力分离悬浮颗粒

设备多为离心机或水力旋流器,离心机多分离乳化油

6—膜分离:工作原理:利用过滤性膜的选择透过性对水中杂质进行浓缩、分离

据膜孔径大小和过滤动力,可分为:微过滤、超过滤、纳米过滤、电渗析、反渗透等。

常用的有:超过滤、电渗析、反渗透三种

二、化学法

1、混凝:原理:投加混凝剂,破坏胶体和悬浮颗粒在水中形成的稳定分散系,使其聚集为具有沉降性能的絮体。

常用混凝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铝盐、硫酸亚铁、三氯化铁等铁盐。

2、中和:原理:酸碱中和

水中酸碱浓度较高(>3%)时,应先进行酸碱回收

低浓度酸碱废水可互混中和

投加药剂中和

投加石灰、苛性钠、碳酸钠中和酸性废水

投加硫酸、盐酸或通入CO2中和碱性废水

3、氧化还原:常用氧化剂:O2、O3、漂白粉、次氯酸钠、三氯化铁等

常用还原剂:FeSO4、XSO3、FeCl2、铁屑、锌粉、SO2等

4、化学沉淀法:原理:沉淀反应

常用于水处理中去除钙、镁硬度及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5、磁力分离:原理:当废水通过磁场时,磁性物质能被磁场捕获,从水中分离。同时磁场力还能促进絮凝。

主要分离废水中磁性及非磁性悬浮物和重金属离子,对有机物和营养物的去除也有帮助。

6、溶剂萃取:原理:利用有机溶剂与废水充分接触,在物理(溶解)或化学(络合、螯合或离子缔合)作用下使污染物由废水转移到有机相。

有机溶剂密度小于水,且与水互不相溶

污染物在有机相中溶解度大于在水相的溶解度或污染物能与有机溶剂发生络合、螯合或离子缔合反应。此法常用于分离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和酚。

7、吸附:常用吸附剂:活性炭、活化煤、焦炭、煤渣、吸附树脂、木屑等疏松多孔介质。吸附前废水先进行预处理,去除悬浮物和油类,以免堵塞吸附剂

吸附饱和后的吸附剂常利用热再生法、蒸汽吸脱法、溶剂再生法、臭氧氧化法、生物氧化法等进行再生,重复利用

8、离子交换法:此法常用于水质软化、淡化及废水中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的去除。

9、电解法:原理:电解原理,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将废水中污染物去除

三、生物法

活性污泥法-好氧悬浮生长系统

利用此方法进行生物处理的设备有:推流式曝气池、曝气沉淀池、氧化沟等

生物膜法-好氧附着生长系统。原理:生化降解

利用此方法进行生物处理的设备有:生物虑池、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转盘等。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悬浮生长系统。原理:利用厌氧菌将有机物降解。

与好氧生物处理法相比:严格厌氧、最终产物为可燃气体,可被用作能源

利用此原理操作的设备有:污泥消化池和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等

天然的生物净化系统

利用天然条件下微生物活动处理废水,降解有机物。

利用此原理运行的系统有:生物稳定塘、土地处理系统等。例:生物稳定塘中的氧化塘:

环境科学导论09级关键知识点-201012

环境科学导论10级考试题 Ch1绪论 Ch2生态学绪论 Ch3人口问题与环境 Ch4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Ch5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Ch6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Ch7生物安全与外来生物入侵 Ch8能源、粮食与环境 Ch9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与对策 Ch10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 一、选择题: Ch1 1、人类的环境以人类为( A ),就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 A.中心事物B.社会环境C.生物环境D.研究重点 2、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就是通常所称的( D )。A.中心事物B.地质环境C.宇宙环境D.自然界 3、水俣病的成因是人由于食用鱼、贝,而使机体中富集了( D )。 A.镉B.多氯联苯C.砷化合物D.甲基汞 4、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 D )。 A.Zn B.Hg C.Pb D.Cd 5、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B.全球温室效应C.火山喷发D.水旱灾害 6、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环境要素中( C )。 A.环境要素的平均状况B.最优状态的要素C.最差状态的要素D.环境诸要素的总和 Ch2 7、种群是指某特定时间,栖居在某个自然区域内的( C )的组合。 A.不同个体B.生物群落C.同种个体D.生态位 8、群落是指不同种的( B )有规律的集合体。 A.细菌B.种群C.食物链D.动物 9、一个营养级上生存的生物量有一个极限,它取决于( A )的数量。这个事实适用于人类。因而人类应该限制自己的数量。 A.前一个营养级B.下一个营养级C.生态效率D.分解率 10、某些有毒物质在沿( A )传递过程中其毒物沿营养级增高而富集,毒性增强。许多公害病就是这样引起的。 A.食物链B.生态系统C.生态位D.生态金字塔 11、生产者能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制造成( A ),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其他生物类群及人类的需要。

《环境学导论》试题参考答案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专业: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4.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氮、磷浓度、叶绿素α含量、 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 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溶解度、 蒸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 D )情况下。 A、高温、高湿 B、低温、低湿 C、高温、低湿 D、低温、高湿 2. 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3.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 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 污染物 最高允许浓度的大气标准为( A )。 A. B.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75 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 大气警报标准 4.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 C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 变。 A.铅 B.甲基汞 C.镉 D.铬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 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 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 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 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 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 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一、生态学基础 7、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命 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8、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1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

环境学导论重点

环境科学 环境质量:指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指标。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自净:环境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和异化的能力,能通过自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使进入环境的污染物质或污染作用消失。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部分学者认为包括景观多 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存在价值,备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形成超级杂草、超级病 毒; 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对生物链的破坏; 天然物种基因污染 转基因生物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致病性;抗药性;营养结构 失衡;基因武器 景观多样性: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土壤 土壤污染:指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对土壤

动植物造成损害时的状况,称为土壤污染。 光化学降解:指农药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等能流的作用所引起分解的现象。 化学降解:指农药参与的水解和氧化等。 微生物降解:指农药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下所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分解过程。 二恶英污染: 毒性: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毒性极大(包括210种化合物,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具有内分泌毒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损害肝脏和生殖系统。) 来源:生产含氯有机化学品、纸浆漂白、工业冶炼和垃圾焚烧等。 污染途径:通过食物链累积进入人体,其在脂肪中的高度溶解性能在体内蓄积,较难排出。 食品污染控制:要保障食品安全,进行全过程控制与管理,即“从田头到餐桌”。提 倡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要从农业生态环境、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控制。 固体废弃物 定义:日常生活中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危害: (1)占用大量土地:露天堆放或掩埋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是大量土地、农田被 侵占。 (2)对水体污染:严重污染水质,影响和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缩小 江河、湖泊的有效面积,降低其排洪和灌溉的能力。 (3)对大气的污染:随风飘起的扬尘进入大气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堆放和焚 化过程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毒气释放出来。例如,二噁英。 (4)对土壤的污染:固体废弃物及其渗出液和滤沥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性质和 土壤结构,并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影响。 (5)传播疾病:含有有害气体并含有病原体,进入生态系统,传播疾病。 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存在两重性,一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可成为下一生产环节的原料。 物理环境污染 环境噪声污染:指噪声源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并干扰人

环境学导论之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赤潮: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往往使水面呈现红色、棕色、蓝 色等颜色,这种现象发生在海域称为“赤潮”(因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爆发性急剧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异常的现象)(1) 2.水华:上述现象发生在江河湖泊则称为“水华” 3.水资源:一般仅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并逐年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水资源 4.生态用水:从广义上说,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热 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狭义的生态用水主要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而需要的水 5.生化需氧量:简称BOD,是指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氧的量(以mg/L为 单位),生化需氧量越高,表明水中好氧有机物越多(水中有机污染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好氧分解过程中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 6.总需氧量: 7.污水人工处理:即是利用各种人工技术措施将各种形态的污染物从污水中分离、分解 或转化为无害、稳定的物质,从而使污水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的过程 8.污水的二级处理:是污水经一级处理后,再经过具有活性污泥的曝气池及沉淀 池的处理,使污水进一步净化的工艺过程 9.物理处理法:是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去除污水中不溶性的呈悬浮态的污染物的处理方 法 10.化学处理法: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 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污水处理方法 11.生物处理法:即是利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稳定无机物的能力,并采 用一定的人工强化措施,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净化的方法 12.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指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生物系统,利用土壤生 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去除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13.厌氧生物处理:利用兼性厌氧微生物和专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 物,最终产物为甲烷、二氧化碳等 14.好氧生物处理: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将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降解 成二氧化碳和水

环境学导论重点

环境学导论重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环境科学 环境质量:指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指标。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自净:环境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和异化的能力,能通过自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使进入环境的污染物质或污染作 用消失。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部 分学者认为包括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存在价值,备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形成超级杂草、超级病 毒; 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对生物链的破坏;

天然物种基因污染 转基因生物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致病性;抗药性;营养结 构失衡;基因 武器 景观多样性: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反映了景 观的复杂程度。 土壤 土壤污染:指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对土壤动植物造成损害时的状况,称为土壤污染。 光化学降解:指农药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等能流的作用所引起分解的现象。 化学降解:指农药参与的水解和氧化等。 微生物降解:指农药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下所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分解过程。 二恶英污染: 毒性: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毒性极大(包括210种化合物,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具有内分泌毒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抑制 作用,可以损害肝脏和生殖系统。) 来源:生产含氯有机化学品、纸浆漂白、工业冶炼和垃圾焚烧等。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及其组成 1.人类的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 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①环境要素的定义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 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

(2)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 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 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2)地理环境 ①定义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 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 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 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周北海

环境学导论环境学导论周北海 7 专业: 姓名: 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 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 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 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消费生产系统。 4、 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

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 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 ,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 人口数。 得 分 1、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氮、磷浓度、叶绿素α含 量、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 PDF 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 堆肥 和焚烧。

5、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溶解度、蒸 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得分 1、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情况下。 A、高温、高湿 B、低温、低湿 C、高温、低湿 D、低温、高湿 2、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A、海啸 B、全球温室效应 C、火山喷发 D、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水旱灾害 3、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 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 染物 最高允许浓度的大气标准为。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组成结构的一门科学。() 2、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3、环境噪声就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嘈杂声。() 4、环境保护就是防治公害。() 5、生态工艺属于无污染工艺。() 6、逆温有利于大气扩散。() 7、发生逆温时上层的大气温度低于下层空气。() 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磷。() 9、我国工厂、车间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噪声最高不得超过85分贝。() 10、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好状态’的那个要素。() 1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12、采用无过失责任制是环保法中的通行做法。() 13、环境噪声就是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 14、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 15、逆温不利于大气扩散。() 16、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17、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 1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氮。() 19、γ大于γd说明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20、空气污染对环境质量的贡献大于水体污染。() 1 错 2 对 3 错 4 错 5 对 6 错 7 错8 对 9 错10 错 11 对12 对 13 对14 对 15 对16 对 17 对18 对(其实氮磷两个都是关键) 19 错20 对 自己是学环境的,按我们学的基本就是这样了~ 一、填空

2、所谓环境问题是指。 4 6 10 和颗粒物质。 11 12 14、环境问题的发展经历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三个阶段。 16、影响河流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因素有:、、 。温度、压力和水中溶解的盐 17、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可分为、、 、。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化性 /18、我国对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和两种控制方式。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P值控控制 19、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20、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称为 21、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引起的。由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做原生环境问题 22 23 。 24、所谓食物链就是。 25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辅导资料 一、判断题 1.环境是相对人类为中心并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 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同于其他任何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 等。 4.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人力所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5.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人口与环境问题、能源与环境问题和资源与环 境问题。 6.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煤炭是其主要能源。 7.每天看1小时电视,半年时间所受到的剂量就超过核电站一年内的辐射剂量。 8.水电是一种经济、干净、可再生的能源,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9.森林有蓄养水源的功能,故森林有“看不见水的水库”之称。 10.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设在核心区周围,可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发展一些自然 保护区特色的经营性产业或建造当地自然景观地带的人工生态系统。 11.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孑遗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12.光化学烟雾是汽车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类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 形成的一种二次污染物。 13.1956年发生在日本水俣湾地区的汞中毒事件,也称水俣病。 14.通常所说的“三致”问题,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 15.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所产生的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声音都称为环境噪声。 16.分布在河边的污水排放口属于线状污染源。 17.工厂排污口排出的无机汞通过微生物作用转化而成的甲基汞称为一次污染 物。 18.若贮存的蔬菜处在通气不畅的条件下,其体内亚硝酸含量也会有明显增加。

19.辐射逆温是经常发生在无风或小风少云的夜晚,由于强烈的有效辐射使地面 和近地面大气层强烈冷却降温,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20.山谷风是发生在山区,由热力原因引起的夜间由谷地吹向山坡、白天由山坡 吹向谷地的风。 21.全球变暖既可能带来对人类有利的影响,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后果。 22.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是包括水、水中的溶解性物质、非溶解性的微小悬浮 物、水生生物以及底泥等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23.大面积水土流失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属于面源污染。 24.生物化学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容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越低。 25.化学需氧量表示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时所需的氧量。目前常用氧 化剂有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 26.适度的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良好的,有助于提高渔业产量。富 营养化只有超过一定的适度范围后,才会构成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27.污染物向土壤散布的数量不能超过土壤环境容量,否则就会引起明显的污染 问题。 28.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数量大大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特别是一些不能 被分解的重金属大量进入土壤后,只要采取科学方法治理,就容易恢复。 29.噪声污染属于一种化学污染。 30.许多地区的噪声时有时无,时强时弱,为了较准确评价噪声的强弱,被认为 是当前评价噪声最佳的一种方法是A声级。 31.固体废物处置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热、固化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 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32.过去认为是废物的东西,由于技术的发展,现在可能已不再是废物。 3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34.排污收费制度是指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应当依 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费用的制度。 35.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没有必要向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

川农《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方面是要求人类在生产时应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应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3)“三致”问题:即致癌、致突变、致畸。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称为致癌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称为致突变作用;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4)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或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在事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定,为防止和减少这种影响制定最佳行动方案。(5)“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6)环境保护: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 (7)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废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人畜粪便等。 (8)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

环境学考研天津科大何强《环境学导论》考研复习笔记

环境学考研天津科大何强《环境学导论》考研复习笔 记 一、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环境及其组成★★★ 1人类的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 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①环境要素的定义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 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

(2)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 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 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2)地理环境 ①定义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 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

环境学导论整理笔记

环境学导论整理笔记 第一章 1.1环境及其组成 1.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2.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 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3.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单元环境整体 4.环境要素的属性: (1)最小(差)限制率(短板效应)整体环境的质量受环境诸要素的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控制。 (2)等值性(各个环境要素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的限制作用并无差异。)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4)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5.环境质量: 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概念。 6.环境的特性:整体性、有限性、显隐性、灾害放大性、持续反 应性、不可逆性。 有限性

(1)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受害的前提下,环境 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这种作用,称为环境自净。 1.2近代环境科学的产生及发展 1.分化发展阶段(多学科发展阶段) 特点:环境科学分支分别发展,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整体。 2. 整体发展阶段 特点: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做是具有特 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2.1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 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 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次生环境问题 2.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因素,使得某些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破坏

东师城环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环境问题: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种种问题。 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于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与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者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 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输送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他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物质以及反应物的混合物。 大气稳定度: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酸雨:含有酸性物质的降水,其PH值小于5.6。 水质:主要指水相(水和溶于水的化合物)质量。 水体: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除水相外,还包括悬浮物质,底泥,水生生物) 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得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低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水体污染源: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通常也包括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 水体热污染:指天然水体受“热流出物”而使受纳水体的水温升高的现象。 简单河段:指只有一个排放口时的单一河段。 营养化: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1.何谓全球环境问题?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P26)答:(一)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二)有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植被破坏—物种灭绝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等。 2.何谓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试举例你熟知的破坏生 态平衡例子。(P46) 答:(一)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二)因素:1、自然原因2、人为因素 (三)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破坏。 3. 试述当前世界和我国人口状况的特点是什么?(P87) 答:世界:世界人口增长缓慢,各地增长率有很大差别,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大于发达国家,世界人口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率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出生性别比增高,人口质量堪忧,流动人口增长。 4.如何理解粮食安全?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是什么?(P106)答:粮食安全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途径: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为主,以粮食储备调节和粮食进出口调节为辅,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对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援助。 5.如何看待建设大型水电站的利与弊?(P121) 答:根据我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都居世界第一,具有举世无双的优势条件,而水电又是可再生能源,属绿色能源。水利工程的利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雨季蓄水,枯水季放水,库区民众不再为缺水而烦恼。可以灌溉周围田地,水库里可以搞养殖,增加农民收入。再次,水力发电与火电相比,水电清洁无污染,水是可再生资源,能重复利用。我国南方地区水利发电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经济连续30年持续高增长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葛洲坝、三峡等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西电东送是新世纪的大工程之一,填补东部的电力缺口,离开了水力发电是不行的。从这点来说,修筑水坝建设水利工程发电是不可或缺的。 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是为了改造自然,造福人类,虽然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淹没问题、水资源的问题、河流的生态问题、移民问题,甚至会引发某些灾害,但只要采取必要的对策措施就完全能够将这种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就我国现状来说,修建水利工程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不重视环境问题的发展。 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坚持的是对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水坝工程,可以改善环境,应该积极建设。对环境影响利弊相当,但工程的资源、社会效益巨大,综合来看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原则应容许其上马。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坝工程,应该坚决反对。

环境学导论课题

环境学导论课题——有关中国湿地保护的研究 摘要: “中国湿地”指中国境内的湿地。中国拥有湿地面积6600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到2005年2月2日,青海湖的鸟岛、湖南洞庭湖、香港米埔、黑龙江省兴凯湖等30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改革开放开始以后,由于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到1990年代中期,已有50%的滨海滩涂不复存在,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黑龙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七大水系63.1%的河段水质因污染失去了饮用水的功能。 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后,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负责推动湿地保护的规划和执行工作。 Abstracts: "China's wetlands" means wetlands in China. China has awetland area of 6600 million hectares, accounting for the world's wetland area of 10%, ranking first in Asia and fourth in the world. To February 2, 2005, Bird Island in QinghaiLake, Dongting Lake in Hunan, Hong Kong Mai Po,Heilongjiang Province, Xingkaihu other 30 wetlands havebeen included in the List of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China is the world's wetlands is complete, the number ofrich countries. Howeve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due to irrational use and destruction ofwetlands area sharply reduced. The mid-1990s, more than 50% of the coastal beach no longer exists, nearly 1,000 dieof natural lakes, 78% of the Sanjiang Plain in Heilongjiangnatural wetlands loss, 63.1% of the river seven major river systems water lost due to pollution of drinking waterfunction. In 1992,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Convention on Wetlands, and actively carry out wetland conservationwork.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has set up a"Convention on Wetlands Compliance Office", responsible for promoting wetland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关键词:中国湿地,分布,破坏与保护,白洋淀,北海湿地,扎龙自然保护区 引言: 湿地的重要性很晚才被社会所认识。1989年版的《辞海》中沼泽的条目中曾有如下记载“……水分长期饱和,通气不良。为防止沼泽化的发展,必须进行排水”;《地理学词典》这样定义河流:“流动在条状地槽中的水体”,完全忽略了河流两岸密不可分的湿地存在。这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学术机构及社会对湿地保护意识的浅薄。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湿地的现状以及保护措施。 正文: 城市区域的扩展,将很多城市湿地变成了居住区。地名中留下一串与水相关的名称,例如北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解析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我们称之为。 2、所谓环境问题是指。 3、生态系统是由下列基本部分组成的、、 、。 4、生态系统中信息联系的主要形式有、、、 。 6、污染系数玫瑰图中污染系数的含义是。 7、化学需氧量(COD)是指。 8、在风向频率玫瑰图中共有个方位。 9、在基本建设中执行的“三同时”原则是、、 。 10、比较重要的空气污染物有、、 、、。 11、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方式大气污染源分为、、 。 12、能源消费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可将其分为 和。 13、与环境污染较为密切的物质循环主要是、、 、。 14、环境问题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阶段。 15人口年龄构成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6、影响河流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因素有:、、 。 17、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可分为、、 、。

18、我国对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和两种控制方式。 19、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 20、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称为。 21、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引起的。 22、环境科学可分三大部分、、。 23、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命环境的综合体就是 。 24、所谓食物链就是。 25、系统的无序性,称为,也叫。 26、温度层结的含义是。 27、水体的污染源有两种形式即和。 28、生化需氧量(BOD)是指。 29、所谓风向频率就是。 30、控制噪声的途径:、 。 31、影响大气扩散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为,一个为。 32、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大气污染源分为、、 。 33、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在于。 34、重金属在水体中迁移转化主要是下列物理化学作用、 和。 3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如下两个途径实现的:、 。 36、我国的能源构成现阶段还是以为主。 37、通常所谓的空气污染发生在大气圈的层中。 38、食物链的各个环节称之为。 39、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水体是指。 40、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是指、、、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