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重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环境学导论是环境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的是自然环境、人类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下面将介绍环境学导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环境概念: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界和人文社会的总体。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如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等;人文环境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组织形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2.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所引发的各种问题。
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都属于环境问题。
3.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组成部分和非生物组成部分。
其中,生物组成部分包括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光、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要素。
4.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是环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认识环境问题、评估环境影响以及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5.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环境保护的目标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6.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保证未来世代也能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协调和平衡。
7. 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伦理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人类应如何对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8. 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指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生活方式包括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减少废物产生、鼓励徒步和骑行等。
9. 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意识、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公众的环境素养。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环境学导论备考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备考知识点1.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广义的环境:就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一事物的环境)2.环境要素:又称为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3.环境要素属性(:(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4.环境功能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4)隐显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性5.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研究其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6.环境问题:广义:由于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7.环境问题的分类:?8.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实质:①性质:a.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特性b.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c.环境问题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是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d.可控性②实质:环境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9.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依靠控制人口,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的进步。
10.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成为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则称群落,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
11.食物链与食物网及其意义: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一时无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意义:1.有很大的经济价值2.有生物富集作用12.能量流动及其特点:(1)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2)能量只朝单一方向流动(3)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也不高(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完整版)环境学导论重点

环境科学环境质量:指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指标。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自净:环境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和异化的能力,能通过自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使进入环境的污染物质或污染作用消失。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部分学者认为包括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存在价值,备择价值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形成超级杂草、超级病毒;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对生物链的破坏;天然物种基因污染转基因生物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致病性;抗药性;营养结构失衡;基因武器景观多样性: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土壤土壤污染:指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对土壤动植物造成损害时的状况,称为土壤污染。
光化学降解:指农药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等能流的作用所引起分解的现象。
化学降解:指农药参与的水解和氧化等。
微生物降解:指农药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下所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分解过程。
二恶英污染:毒性: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毒性极大(包括210种化合物,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具有内分泌毒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损害肝脏和生殖系统。
)来源:生产含氯有机化学品、纸浆漂白、工业冶炼和垃圾焚烧等。
污染途径:通过食物链累积进入人体,其在脂肪中的高度溶解性能在体内蓄积,较难排出。
食品污染控制:要保障食品安全,进行全过程控制与管理,即“从田头到餐桌”。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1.何谓全球环境问题?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P26)答:(一)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二)有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植被破坏—物种灭绝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等。
2.何谓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试举例你熟知的破坏生态平衡例子。
(P46)答:(一)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二)因素:1、自然原因2、人为因素(三)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破坏。
3. 试述当前世界和我国人口状况的特点是什么?(P87)答:世界:世界人口增长缓慢,各地增长率有很大差别,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大于发达国家,世界人口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率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出生性别比增高,人口质量堪忧,流动人口增长。
4.如何理解粮食安全?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是什么?(P106)答:粮食安全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途径: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为主,以粮食储备调节和粮食进出口调节为辅,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对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援助。
5.如何看待建设大型水电站的利与弊?(P121)答:根据我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都居世界第一,具有举世无双的优势条件,而水电又是可再生能源,属绿色能源。
水利工程的利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雨季蓄水,枯水季放水,库区民众不再为缺水而烦恼。
可以灌溉周围田地,水库里可以搞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再次,水力发电与火电相比,水电清洁无污染,水是可再生资源,能重复利用。
我国南方地区水利发电占据了主导地位。
我国经济连续30年持续高增长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葛洲坝、三峡等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环境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1.环境:人类周围事物(生物与非生物)的总称。
2.环境问题:广义上,由自然力或是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
从狭义上,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3.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上层建筑。
4.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索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5.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6.能源:是指乐意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
7.粮食安全:是主要品种粮食的产销、供求、丰歉动态平衡关系的总和,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8.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水体原有的用途。
9.海洋污染: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海洋的原来状态,使人类和生物在海洋中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利的影响。
10.大气污染: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变化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成分和向大气中排放有毒害物质,以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工农业生产,以及度建筑物和设备财产等构成损害。
11.一次污染物:是指从各类污染源排出的物质。
12.二次污染物:由各种化学反应的结果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污染物。
二、判断题1.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的标志物: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分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两类。
一次污染物是指从各类污染源排出的物质,可以分为反应性污染物和非反应性污染物两类;二次污染物是指由化学反应的结果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污染物。
污染物名称标志物来源危害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燃烧不完全。
氧气不足,火焰温度不够高,二氧化碳与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在高温下停留的时间长,以及燃烧室有湍流发生等,都能碳氢化合物燃烧不完全。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概述一、大气的成分1、N2、O2等气体2、水滴(如云滴、雾滴)3、冰晶和固体微粒(如尘埃、花粉)(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二、大气的分层1对流层,(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湍流运动、风、温度的垂直分布)2平流层,(主要成分;臭氧范围;对流层顶50-55km主要特点;○1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有利于飞机飞行。
○3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3中间层 4暖层(电离层, ) 5外层(散逸层, )在对流层下部靠近下垫面的1.2-1.5公里范围内的薄层大气由于贴近地面,空气运动受到地面摩擦作用影响又称摩擦层。
三、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恒定组分:O2、N2和稀有气体。
(二)大气的可变组分:主要指CO2和H2O(g),这些气体组分受不同地区气候、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正常状况下,H2O(g)约占0-4%,CO2约占0.033%。
由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所组成的大气称为洁净大气。
(三)大气的不定组分:大气中的尘埃、硫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是大气中的不定组分,当它们进入大气后,可能造成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一、大气污染的定义起源于对有害影响的观察,即若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植物、材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就是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类型:大气污染按影响范围可分为:1)局部地区大气污染 2)区域性大气污染 3)广域性大气污染 4)全球性大气污染:指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二、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A按发生类型分:(一)工业污染源:共同的特点是:排放源集中、浓度高、局地污染强度高,是城市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二)农业污染源:主要是不当施用农药、化肥、有机粪肥等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挥发扩散,以及施用后期NOX、CH4、挥发性农药成分从土壤中逸散进入大气等形成的污染源。
(三)生活污染源: 是指居民日常烧饭、取暖、沐浴等活动,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烟尘、SO2 、NOX等污染物。
环境学导论整理笔记

环境学导论整理笔记第一章1.1环境及其组成1.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2.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3.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单元环境整体4.环境要素的属性:(1)最小(差)限制率(短板效应)整体环境的质量受环境诸要素的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控制。
(2)等值性(各个环境要素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的限制作用并无差异。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4)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5.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概念。
6.环境的特性:整体性、有限性、显隐性、灾害放大性、持续反应性、不可逆性。
有限性(1)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受害的前提下,环境 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
这种作用,称为环境自净。
1.2近代环境科学的产生及发展1.分化发展阶段(多学科发展阶段)特点:环境科学分支分别发展,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整体。
2. 整体发展阶段特点: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做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
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次生环境问题 2.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因素,使得某些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学导论重点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环境科学环境质量:指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指标。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自净:环境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和异化的能力,能通过自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使进入环境的污染物质或污染作用消失。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部分学者认为包括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存在价值,备择价值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形成超级杂草、超级病毒;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对生物链的破坏;天然物种基因污染转基因生物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致病性;抗药性;营养结构失衡;基因武器景观多样性: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土壤土壤污染:指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对土壤动植物造成损害时的状况,称为土壤污染。
光化学降解:指农药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等能流的作用所引起分解的现象。
化学降解:指农药参与的水解和氧化等。
微生物降解:指农药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下所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分解过程。
二恶英污染:毒性: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毒性极大(包括210种化合物,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具有内分泌毒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损害肝脏和生殖系统。
)来源:生产含氯有机化学品、纸浆漂白、工业冶炼和垃圾焚烧等。
污染途径:通过食物链累积进入人体,其在脂肪中的高度溶解性能在体内蓄积,较难排出。
食品污染控制:要保障食品安全,进行全过程控制与管理,即“从田头到餐桌”。
提倡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
要从农业生态环境、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控制。
固体废弃物定义:日常生活中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危害:(1)占用大量土地:露天堆放或掩埋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是大量土地、农田被侵占。
(2)对水体污染:严重污染水质,影响和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缩小江河、湖泊的有效面积,降低其排洪和灌溉的能力。
(3)对大气的污染:随风飘起的扬尘进入大气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堆放和焚化过程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毒气释放出来。
例如,二恶英。
(4)对土壤的污染:固体废弃物及其渗出液和滤沥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性质和土壤结构,并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影响。
(5)传播疾病:含有有害气体并含有病原体,进入生态系统,传播疾病。
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存在两重性,一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可成为下一生产环节的原料。
物理环境污染环境噪声污染:指噪声源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并干扰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现象。
噪声的危害:一、对人体的生理影响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会耳聋;心脏病的发展和恶化;消化系统的疾病和神经衰弱症;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噪声中儿童的血压比在安静环境中的儿童要高,智力发育略微迟缓;振动与噪声相伴而生,有双重性伤害。
二、对人体的心理影响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使人疲劳;易造成工伤事故。
三、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其妊娠呕吐的发生率和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发生率都更高,引起子宫血管收缩,影响胎儿养料和氧气。
(体重偏轻)四、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心情烦躁,容易疲劳,反应迟钝,工作效率下降,工伤事故增多。
五、对动物的影响听觉器官、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
120~130分贝能引起动物听觉器官的病理性变化。
130~150分贝能引起听觉和其他器官的病变。
150分贝以上能造成动物内脏损伤,甚至死亡。
六、对物质结构的影响一块的铝板,在168分贝的无规则噪声作用下,只要15分钟就会断裂。
150分贝以上,可使墙震裂、门窗破坏,甚至使老建筑物发生坍塌,高精密度仪表失灵。
电磁污染: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仪器设备所能容许的限度时,即产生了电磁污染。
水环境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水华: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往往使水面呈现红色、棕色、蓝色等,现象在江河湖泊称“水华”,在海域称为“赤潮”。
水污染污染源: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场所、设备、装置和途径统称水体污染源。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1、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大;废水成分复杂且不易净化;带有颜色或异味;废水水量和水质变化大)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家庭、商业、学校等公用设施,包括厕所冲洗水、厨房洗涤水、洗衣机排水、沐浴排水等)2、面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城市径流污染)水污染控制基本控制模式——三级控制物理处理法:去除物质——不溶性的、呈悬浮状态。
主要工艺——筛滤截留、重力分离、离心分离等。
处理设备——格栅和筛网、沉砂池和沉淀池、气浮装置、离心机、旋流分离器等。
化学处理法:去除物质——呈溶解、胶体状态。
主要工艺——中和、混凝、化学沉淀、氧化还原、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
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作用处理有机污染物。
好氧生物处理—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
厌氧生物处理—有厌氧污泥床、厌氧流化床、厌氧滤池等。
水污染的危害:1、酸、碱及一些无机盐类①PH值发生变化,破坏其自然缓冲作用,消灭或抑制细菌及微生物的生长,腐蚀船舶。
②能增加水的渗透压,对淡水生物和植物生长不利。
③造成水的硬度增加,对地下水的影响显着。
2.重金属污染物:Ⅰ、Hg:无机汞化合物不易溶解;有机汞化合物有很强的脂溶性,易进入生物组织,并有很高的蓄积作用。
Ⅱ、Cd:储存在肝、肾中,使肾脏吸收能力不全,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及导致骨质疏松、软化,出现骨萎缩、变形、骨折等。
Ⅲ、Cr:六价铬具强氧化性,对皮肤、粘膜有强烈腐蚀性;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Ⅳ、As:砷会引起神经衰弱、腹痛、呕吐肝痛,增高皮肤癌、肝癌、肾癌、肺癌等发病率。
3.有机污染物(1)无毒的有机污染物(耗氧有机物):指由生活污水、食品加工、造纸等产生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
(2)有毒的有机污染物Ⅰ、酚类化合物Ⅱ、石油类污染物:在水表面形成油膜,阻碍水体的复氧作用;粘在鱼鳃上,使鱼窒息;黏附在藻类、浮游生物上,致其死亡;抑制水鸟的产卵和孵化……Ⅲ、有机农药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容易降解,不易积累有机氯农药:毒性大,不易降解,脂溶性高。
Ⅳ、多氯联苯:不易降解,脂溶性高,易富集Ⅴ、致癌物质4.病原体污染物指生活、禽畜污水以及制革、洗毛、屠宰业、医院等废水,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等。
数量大,分布广,存活时间长,繁殖速度快。
5.植物营养物水体富营养化:指过多的营养物质(N、P)排入水体,刺激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中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大气环境大气污染源的定义: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及装置。
大气污染(ISO)定义: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物定义: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大气污染源:按照污染源的性状特点:固定源和移动源;按照污染物的排放方式:点源、线源和面源;按照污染物的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
大气污染的危害:(进入人体方式:呼吸道吸入;随食物和饮水摄入;体表接触侵入。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污染物危害大气颗粒物颗粒物的大小决定其沉积于呼吸道中的位置;化学组成有不同影响。
二氧化硫损害肝脏。
且由于SO2与多种污染物共存,产生的复合作用危害更大。
一氧化碳所有大气污染物中散布最广的一种,严重阻碍血液输氧,引起缺氧中毒。
氮氧化物NO2对呼吸器官有刺激性,可引起肺水肿、慢性支气管炎等,若与SO2共存,则危害更重。
光化学氧化剂臭氧:对鼻子、咽喉、肺等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三、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使建筑物、桥梁、文物古迹和金属制品及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性质的变化造成经济损失。
四、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危害导致降水的增加或减少,它会引起酸性化合物的输入,即出现酸雨。
CO2使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
氟氯烃化合物等导致的臭氧层耗竭等。
大气环境规划的综合防治措施(一)减少污染物排放量1、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使用新能源;改变现有燃料结构;改变煤的燃烧方式(脱硫)2、集中供热3、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控制颗粒物排放;控制气体污染物排放4、实施清洁生产5、控制移动源的排放(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1、大气污染源合理布局2、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三)植物绿化1、植物净化2、合理设置绿化隔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