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近代思想史结课论文

中国古近代思想史结课论文
中国古近代思想史结课论文

中国古近代思想史结课论文

前言

中国古近代思想史这一门课,笔者认为是历史、政治和哲学的一个结合,古近代是一个囊括中华五千年的大的范围,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想自然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本篇论文笔者计划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浅显地阐释一下中国思想的内容及其相应的历史背景。

思想从古至今既是统治者亦或是统治集团巩固政权的手段,也是民族进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拜上帝说到鲁迅思想,思想是一个民族在发展时的人文爆发,在屈辱时的艰难探索,拿破仑用事实告诉我们武力只能征服一个民族一时,但如果一个民族,没有独立的思想,结果只会是毁灭或是被奴役。从曾经的智者贤者到近现代的学士文人,不论他们的地位是怎样的改变,他们的思想始终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下去的根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也是我对中华民族的一次重新认识,对自我的一次自我反思。

正文

Part1:总论

社会的动乱使各家的思想有了产生和发展的空间,而各家思想的发展又密切的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到了汉武帝时期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各家思想的发展有了不同的境遇。儒家以外的各种思想逐渐没落,而儒家思想得到了中国正统思想的地位。由此可见统治者的选择与各家思想的兴盛和没落有着很大的关系。得到统治地位的思想又影响着统治者的选择继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影响着正统思想的发展,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平心而论,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各有优缺点,同时并存于一个社会,有取长补短的作用,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利。这种局面在中国的汉武帝时期宣告结束,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遗憾。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在儒家思想的约束下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无力培养出知识面比较宽广的社会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在速度上打了一个打折扣。在新的世界前,中国盛世的辉煌神话,已成昨日的故事,从十二世纪起步发展的欧洲,到十九世纪时超出了中国,中国需要为他当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错误决定付出代价。百年近代史,百年耻辱,教训不可谓不大。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洋务运动在中国呼风唤雨,风光一时。但是,在李鸿章等人轰轰烈烈地搞了三十多年“洋务”之后,在北洋水师已经建成当时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之后,中国还是在甲午海战中败于日本,不得不再次签订屈辱条约,割地赔款。甲午海战失败及随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真正强大。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在内外交困下所采取的一种自保性质的改革。时,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在这种情况下,清廷的一部分当权官僚决定首

先把“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镇压下去,而后再设法抵御被认为是“肢体之患”的外国侵略。为此,他们开始实行所谓的“自强新政”。但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经营管理大权都被其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或提调等把持,他们经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洋务运动以它的失败告诉后人,没有体制变革的足够配合,单纯的技术变革和实业发展是走不远的。

Part2:思想列举

孔孟(生生不已、自强有为、尚义崇公、包容存异、关怀济世等五大精神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墨子(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完全的博爱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

(1、平等兼爱的天赋人权思想。2、民主选举的社会契约思想。3、墨子非攻赞诛的共和革命思想。4、立法为公的依法治国思想5、墨家公开议政的言论自由思想6、墨家民富国俭的强本节用思想。7、墨家强调逻辑的科学理性思想和工程师精神8、墨家借鉴创新的实用主义思想)

孙老韩(道家无为而治法家中央集权兵家推崇战争)

荀易庸

(1)孔孟荀一脉相承,“一是以修身为本”,都注意了社会规范(外)与个体心理(内)的关系即人性问题。孟强调内(“仁”),荀强调外(“礼”)。(2)荀子对“礼”所作的历史主义的理性解释,从入的族类特征的高度来论证,是极为卓越的见解。

(3)“隆礼”、“性伪”、“劝学”和“天人之分”,构成了以改造主客观世界为根本精神的思想体系,比孟子更具有物质实践性格和以人类为主体的博大气概。

(4)荀子的“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并不矛盾。苟子思想与“顺天”的农业生产或有关系。

(5)《易传》建构起儒家的世界观,赋予“天”以品德情感色彩,把自然与历史贯串起来。既理性又情感,既是世界观又是人生观。

(6)动态过程的(《易传》辩证法与静态描述的《老子》辩证法的异同。

(7)《中庸))的内在论。

董黄

(1)与完成大一统专制帝国适应,各家学说逐渐合流,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为主干。儒家有深厚的农业小生产基础上的血缘宗法纽带为依据,它对各家的吸取改造。

(2)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天”)同王道政治(“人”)作异质同构的类比联系,建构起宇宙论系统图式;以强调自然一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的动态平衡与和谐秩序。

(3)中国文官政教体制的建立。

(4)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说是天人宇宙论建构在科学思想中的表现。中医迄今保持其生命力,乃世界文化史的奇迹。

(5)秦汉不但在物质文明而且也在整个文化心理结构上为中国后代形成了模式和基础,是原典儒学的真正落实。

(6)阴阳五行宇宙图式长久渗入社会生活.给文化心理带来了各种优缺点,如乐观坚韧的整体精神、封闭顺从的奴隶性格和经验论的思辨水平,等等。

庄禅(“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1)庄子是最早的反异化的思想家,反对人为物役,要求个体身心的绝对自由。

(2)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人格,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3)道似无情却有情:对生命、个体、感性的注意。

(4)玄学提出人格本体论。玄学三宗,各有特色。

(5)禅是中国产物,要求彻底破除任何对语言、概念、思辨、修养、权威的执著,才能“悟道”。

(6)瞬刻中得永恒,刹那间可终古.超越一切时空因果,“我即佛”。所以,不是什么理想人格而是这种人生境界才是“本体”所在。

(7)庄禅对中国艺术有重要影响,它的直观思维方式值得注意。

理学

(1)奠基、成熟和瓦解三时期。张载、朱熹、王阳明为代表,各以“气”、“理”、“心”为中心范畴,也是理学三派。

(2)由宇宙论到伦理学的内向理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的讨论都是为了重建以伦常秩序为本体轴心的“孔孟之道”。

(3)从而,“人性”问题构成“天”“人”关键。追求个体心性超越自身的有限感性存在,以达到“参天地”的不朽形上本体。这个本体是伦理又超伦理的。

(4)“义利之分乃人禽之异”,理性伦常与感性欲求的截然二分和尖锐对立。强调伦理律令非功利、非感性的立法普遍性。朱熹与康德。

(5)康德只讲“义”,理学又讲“仁”;但由于从本体上对感性存在的承认和肯定,使天入、理欲之分变得模糊。“仁”、“天”、“心”诸基本范畴既是先验理性的又是经验感性的。(6)这个矛盾突出表现在“心统性情”命题中,“道心”与“人心”既对立又依存。(7)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将由伦理走向宗教?

(8)王学发展的两条路线:自然人性论与宗教禁欲主义。

经世

(1)政治化为道德,准宗教性的理学统治构成中国式的政教合一,使官僚体制和中国社会更趋虚伪和腐朽。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政治的依附性。

(2)陈、叶主功利,黄宗羲提“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王船山发现历史与伦理的矛盾,都意味与传统命题相背离,但由于没有进入近代社会,缺乏全新的哲学建树。

(3)戴震用认识论、章学诚用历史学来反理学,展示了同一方向。

(4)主要不是宋明理学而是“经世致用”,给中国近代改革者以思想的传统力量。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洪秀全:引进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发动革命;并力主以绝对平均主义改造中国社会。)

十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研究(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

(1)中国近代分为四期(1840—1864,1864~1894,1894~19ll,191l一1919):两个革命高潮,两个革命低潮。

(2)自立军运动和拒俄义勇队是革命派发展中的两个关键环节。

(3)由爱国而革命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基本线索,不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而是国家的独立富强,成为出发点和首要问题,它为以后几代革命者所不断重复。

(4)兴中、华兴、光复三会有不同特色。

(5)陈天华的反帝救国,章太炎、朱执信的主观社会主义是具有代表性和有社会根源的思想。

(6)邹容呐喊的人权、民主、自由最终被淹没在上述两种思潮之中。

(7)反帝、反满遮盖了反封,对封建主义以新形式或旧形式继续统治估计不足,这是严重的历史教训。

孙中山思想(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在此基础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鲁迅思想(鲁迅精神,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三是“他的牺牲精神”。)

儒学专讲

儒家的创始者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主张仁爱,提倡入世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教育传播的是知识,传播的是思想,它也受到社会思想的约束,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在儒家思想的约束下,偏重儒学教育,在政治、经济、科学各方面的教育是它的缺陷,无力培养出社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这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所在。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这种伦理思想上升到中华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掌握及创造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功。当前苏联的解体给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震惊,当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面临危机和矛盾让世人困惑迷茫时,智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胡锦涛已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全世界社会发展在理论上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方向---和谐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的创建和社会实践在构键和谐社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是儒家思想精髓的发展是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意识。它是东西方人类最进步思想意识的结晶。它的诞生和实践应用不仅仅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发展保证,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上的革命,更是全世界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引。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社会意识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上的成功应用。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

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中国近代史论文纲要

近代史论文】最新文章
?
中华文明近代史结课论文
?
人类文明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多年中,一些文明成为了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被湮没在历史的 长河中,一些文明经历了冲突与融合后,在变革中存续下来。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华文明近代史 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华 ...
? ?
中国近代音乐史论文
?
中国近代音乐史 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要求,通过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针对作品 的艺术表现,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音乐史论文, 供大家参考。 中 国近代音乐史论文范文一:中国 ...
? ?
中国近代外交史论文
?
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兴起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 ,经过晚清、民国初年两阶段的缓慢发展 ,到 20 世纪 30、 40 年代,迅速壮大,而初具规模。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外交史论文, 供大家参考。 中 国近代外交史论文范文一:中国 ...
? ?
中国近代史实践论文
?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 的中国近代史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近代史实践论文范文一: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李宗仁先 生(1891 年~1969 年),著名爱国人 ...
? ?
中国近代汽车发展史论文
?
汽车的诞生和发展是科技的发展史,也是人类进步的足迹。从马车到汽车,从交通工具到艺术品,正是因 为一个个 意外 带来了伟大的创意,一次次的变革造福了全世界,汽车这个会自己 行走 的机器才会变成今 天的模样,使 无马之车 成为马路 ...
? ?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学生姓名:贾智翔 学号:00904002 所在院系:哲学学院 所在年级:2009级 任课老师:侯馥中 完成时间:2010年6月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 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1]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Baron.J.B.L.Gros)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参考题目 1、试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 后的总根源——以政治侵略为例(经济、文化)。 2、浅议租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据点——以法 租界为例(英租界、日租界)。 3、不平等条约是勒在近代中国人民脖子上的一条绞索—以 “南京条约”为例(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 4、紫荆花下话回归—小议香港的前世今生。 5、关于社会制度腐败导致经济技术落后的几点思考—以近代 中国为例。 6、从《四洲志》到《海国图志》—小议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的历程。 7、浅论洪秀全理想天国的破灭—以《天朝田亩制》为例(圣 库制度)。 8、试论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9、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新式学堂的开办为 例(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 10、试论戊戌维新的爱国意义。 11、关于戊戌维新思想启蒙意义的几点分析。(政治改革意义) 12、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对帝 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13、小议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4、试论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以思想解放为例。(社会经济、社会风俗) 15、试论“民主”与“科学”乃是救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 16、试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 为例。 17、浅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8、试论毛泽东武装斗争思想的极端重要性——读《中国的红 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9、浅论“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以“立三路 线”为例。(秋白路线、王明路线) 20、对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点分析——以“凇沪 会战”为例(忻口、徐州、武汉)。 21、试论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的坚强阵地。 22、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几点思考——读《〈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23、浅论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4、试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5、试论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积极意义——以“民盟”为例。 26、浅议统一战线是中共克敌制胜的法宝。(武装斗争、根据地 建设)

中国思想史论文题目

《中国思想史》课程论文题目 1.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思想形成影响的研究 2. 原初社会结构对中国古代文化形成影响的研究 3.“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和价值的研究 4.星占历算之学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5.祭祀仪轨之学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6.医药方技之学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7.殷商西周青铜器皿铭文之思想演进的研究 8.汉字象形与中国思维具体感性的研究 9.汉字分类与中国思维分类原则的研究 10.汉字句法与中国思维逻辑特征的研究 11.宇宙观念在殷周仪式中的体现的研究 12.数字:世界秩序神秘化的研究 13.“阴阳”、“五行”与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 14、“士”的崛起与中国古代思想变异的研究 15.儒家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的研究 16.墨家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的研究 17.道家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的研究 18.战国时代方术及其思想意味的研究 19.“宇宙时空”话题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20.“社会秩序”话题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21.“个人存在”话题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22.“名辩之学”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研究 23.“百家争鸣”与中国古代思想世界形成的研究 24.作为秦汉思想普遍知识背景的马王堆帛书帛画的研究 25.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思想和信仰的研究 26.《吕氏春秋》与秦汉思想哲理综合的研究 27.《淮南子》与秦汉思想发展哲理综合的研究 28.《春秋繁露》与秦汉思想国家意识的研究 29.《白虎通》与秦汉思想国家意识的研究 30.“经学与纬学”与秦汉思想发展阶段结果的研究 31.固有思想和学术的改变与魏晋思想发展的研究 32.魏晋玄学与中国古代思想史转折的研究 33.道教宗教化过程与魏晋思想发展的研究 34.佛教东传的中国古代思想史意义的研究 35.佛教的渗透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36.大唐盛世的平庸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37.佛教转型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38.禅宗思想确立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39.九世纪重建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研究 40.会昌灭佛、道教复兴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41.文化与政治重心分离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42.理学及其延续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43.宋代中国生活伦理同一性确立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研究

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体会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拼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中国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 18世纪,工业革命过后的英国在与闭关锁国的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时,经常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人向中国销售鸦片。林则徐禁烟之后,英国政府以此为由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同时也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中国也从此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发展重工业。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事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本质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于是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于是他们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换观念到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上来。于是,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发动了“戊戌变法”。但是最终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抵制,最终没能成功实行,但是其积极意义仍然很重大。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流动的星星活着 姓名:郭蕾 学号:00904143 院系:语言与传媒系 班级:新闻三班

流动的星星活着 [摘要]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但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周恩来总理曾经将中日关系交往史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关键词] 核心与外缘逆转差异铭记历史互惠互利 中日两国有着2000 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不仅对两国,而且对东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由于两国文化存在着异质性,因而在文化友好交流主旋律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和谐音,交织着文化摩擦与冲突。它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构成了今天东亚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困境。 ○1 一、“核心”与“外缘”的关系 中国和日本“内核与外缘”的文化关系贯穿了整个古代历史,是古代中日文化关系的重要特征。从有史记载的公元57 年倭国向汉代派出的第一次使节,到盛唐时期日本大规模的遣唐使,及至明朝时期日本的朝贡船,日本都没有停下向中国的这一核心国家学习的脚步。正是由于学习了中国,日本才建立了各种典章制度,产生了文字,加速了从蒙昧向文明进步的步伐。从这一点说,古代日本文明离不开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居于中国文明的次要地位,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 但是,外缘国家在不断吸取核心国家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加以消化和改造,培育酝酿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此同时,为了肯定自己的民族文化,要么在统一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要么表现出脱离核心的渴望。日本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地带,距离中心相对较远,又被海洋隔离,因而脱核心化表现得更加明显。 日本人的日常起居受中国隋唐时代文化影响甚大,日本女子至今仍在穿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论文要求 期中论文的形式可以选择“读书笔记”或“主题论文”,其中之一即可。 一、读书笔记 原则上,所选书目必须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以老师在课程PPT或课堂上推荐过的书籍为准。但若自己另有感兴趣的书籍,想撰写相应的读书笔记,则事先一定要与老师商量,在得到赞同之后[因为不是所有书籍都有价值],再行撰写。否则,未经与老师商量,自行撰写的读书笔记,将不被看作是有效的作业,将一律不算作成绩。 读书笔记的形式大致有两种。其一是正规论文的形式,在简述书籍内容与总体思路之后,针对书中的基本观点或材料,在赞同或质疑的基础上,或进行拓展,或进行评议,将自己的感受与反思表述出来;其二是思想片段的形式,无须有正规格式与系统思路,将自己在阅读所选书籍过程之中,深受启发或激起的思想火花,以言之成理的通达形式,记录下来。各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此两种形式中自由选择。 具体要求:1、字数在3000字— 3500字之间;2、不能大段摘抄著作原文,尤其是不要以摘抄原文的形式,冒充论文的字数;3、将上课时段(如周五3、4 节或周五5、6节)、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等联系信息,置于文章标题下;4、请尽量以doc格式保存原文;5、请在邮件中留下你的尊姓大名;6、作为期中论文的读书笔记,请在11月8日或之前,提交纸质版,并将电子版发至 wtao@https://www.360docs.net/doc/bf12797396.html,,逾期提交的论文,也一律不算作成绩。 二、论文 本课程的论文主要是:1、主题论文;2、随堂小论文。主题论文是正式的学术论文,需要有主标题、副标题、内容摘要、关键字、脚注,作者的论点要清楚明确,论证要有层次,论述思路要合乎逻辑。随堂小论文形式灵活,在课堂上完成,题材不限。 主题论文的具体要求:1、切勿抄袭,如若有抄袭行为,哪怕是抄袭一句话,论文也算作废,平时成绩中论文部分为零分;2、字数在3000字—3500字之间;3、不能大段摘抄著作原文,尤其是不要以摘抄著作原文的形式,冒充论文的字数; 4、将上课时段(如周五3、4节或周五 5、6节)、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等联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论文-1

李约瑟难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 1、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1]。根据他的研究, 在18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非常发达, 很多传向了西方, 像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等, 但在18 世纪中叶以后却落后于西方,由此李约瑟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公元前1 世纪到公元15 世纪之间, 中国文明在把人类自然知识运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为什么近代科学只有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 中产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李约瑟难题"一提出,就引发了中外学者持续不断的研究热情,关于求解"李约瑟难题"的各种观点层出不穷。 3、李约瑟难题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受本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前进。因此可以从不同地域的文化角度来对不同地域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研究。 意大利成为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策源地、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科技活动中心, 是文艺复兴文化思潮涌动迭起所推动的必然结果; 英国工业文化的悄然兴起,促使英国从1660-1730 年连续70 年成为世界科技活动的中心; 正是法国启蒙文化思潮的推动和唯物主义哲学思维的指导, 使法国科学技术迅速赶上并超过英国, 并从1770-1870 年连续100年成为新的世界科技活动中心; 德国积极吸取了法国技术教育文化和英国工业文化的精华, 导致其1810-920年连续110 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 本世纪20年代, 正是美国"融合文化"的聚优性, 指导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致使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到50 年代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至今仍似有不可动摇之势。由此可见, 科学发展与地域文化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 然而,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 这是辩证法的普遍规律。一个地域的文化可以推动科技技术的发展,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产生消极作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与古代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同样,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成长, 也有相应的文化方面原因。可以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本身就包含了一些不利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因素。它们表现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思想导致经验科学发达而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先秦诸家为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前景出路而授徒立说, 使从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理性文化, 没有走向闲暇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 如希腊) ,也没有沉入厌弃入世的追求解脱之路( 如印度) , 而是执着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李泽厚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分析了中国的实用理性, 他认为, 中国实用理性主要与中国四大实用文化即兵、农、医、艺有密切联系。"它们与天文、历数、制造、炼丹等等还有所不同, 兵、农、医、艺涉及极为广 泛的社会民众性和生死攸关的严重实用性, 并与中国民族的生存保持直接的关系。"在面临较严峻自然环境的中国古代社会, 压倒一切的问题是如何维护氏族与国家的社会秩序以生存下去。围绕这个主题产生了诸子百家学说。后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经典, 主要是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用伦理学和政治学,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道出了它的实用性。儒家学说之外也多是实用理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玄学, 其虽然也有天地万物的哲学思辨, 但在价值观上却是非常实用的: 它的目的并非要人脱离现实生活, 寻求那种"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而是教导人们"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回归那种朴实无华、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专业:车辆工程姓名:;李壮壮班级:1416052 学号:141605209 摘要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战争,在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后,中国人名面临主要的任务,就是进一步推动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也是为了推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一切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 前言 中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正如邓小平说,“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会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这时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度性质的社会了。 正文 首先应谈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度的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民主革命胜利后产生的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因此,我们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主要途径。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论文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内容摘要: 20世纪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在苦苦挣扎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极大的刺激了爱国人士。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关键词:近代史,耻辱,爱国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有识之士的心头。 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

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成为了每个爱国者的信念。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题目

201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题目 材料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过程,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进入全面加速阶段,作为多边体制的受益者,美国不愿再维持既有的多边规则体系,而转向对自身更有益的跨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三是重塑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全球化。美国主导的TPP 和TTIP谈判,目的就是用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高标准规则限制和约束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将退出以TPP为代表的高标准贸易规则谈判,但其遵循的高标准理念不会就此废弃。相反,一些新协议可能将以更加有利于美国的方式进行“建设性的重新定义”,未来新制度的塑造权之争仍然是大国博弈的焦点。 材料二: 从特朗普竞选中所持的主张来看,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主张废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近日,“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投资6亿美元的汽车玻璃厂正式投产,不少国人将这种海外建厂行为理解为“跑路”;曹德旺本人接受采访时,除了正面澄清“跑路”一说,还就中美企业税负、经营成本等话题谈了看法,其中“死亡税率”等概念瞬间戳中公众槽点,引起热议。 曹德旺美国建厂,指出中美制造业成本差距已经不大,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原因在于,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成本不断抬高,已然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困扰。此前,舆论就非常关注越南、印尼、印度这些国家制造业崛起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如今,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又大张旗鼓地提出“制造业回流”,更是引发大家对中国制造业前景的担忧。 材料三: 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正式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卡梅伦承诺,如果他赢得预定于2015年举行的大选,会在一年内批准所需法律,制定与欧盟关系的新原则,然后就脱欧问题举行全民公投,让人民有机会选择继续留在或退出欧盟。卡梅伦称,如果欧盟不采取措施解决核心问题,英国将有可能退出该组织。公投预计在2017至2018年间举行。 2015年1月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有可能,将原计划于2017年进行公投提前举行。公投必须在2017年年底前举行。如果能早点进行更好。越快履行重新谈判的承诺举行公投越好。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公投,决定是否继续留在欧盟,投票结果预计当地时间24日清晨出炉。2016年6月24日公布结果:脱欧阵营锁定最终胜利。 题目要求:根据以上材料,思考逆全球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题目自拟,字数1000字以上,统一A4纸打印,在题目下方写上班级学号姓名。16周课上统一提交,过时不候。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文

元代道教的重生思想 摘要:道家哲学以重生为特色,重生观念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元代道教的重生思想,既有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有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既有对人类生命的关爱,也有对动植物等生命体的爱护,较前世道教的重生思想要丰富的多。 关键词:元代道教重生 老子思想中国的“道”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之道,老子对“道”的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命崇拜(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道教是热爱生命的宗教,我们从道教经典中可以找到很多有关重生的论述。《太平经》云:“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又云:“要当重生,生为第一”。《道藏》第一部经典《度人经》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思想。这些重生贵生的思想,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最有特色之处,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态度,也促进了道教对所有生命体价值的认知。 一、对自身生命的注重 道教自创立以来,就十分强调个人现实人生的重要性,其独特的养生术、修仙术都是围绕着个体生命的健康长寿、不死成仙而展开的。早期道教借用神仙家、道家和医家的养生修炼方法,形成了一套众术合修的修道方法,诸如行气、辟谷、胎气等,不一而足。《仙鉴》计述的众多仙真,大多长于养生,精通各种各样的延年保命之术。其中,外丹服食也好,内丹修炼也罢,都是为了自身肉体的延续或精神的永恒,都能体现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力图把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可贵思想和探索精神。 道教“调和四气凭烧炼,修炼千方只要安”(《太华希夷志》卷上。《道藏第五册》),直言千般调气修炼道术,唯一的目的就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道教的种种道术是建立在重视个体生命的基础上的。《睡歌》是陈抟答太宗问养生之道时作,此歌一气呵成,音韵铿锵,节奏明朗,在陈抟眼里,历代帝王将相纷争时的智慧谋略、刀光剑影,只不过是两三个君子“争些小闲气”,不足称道。此歌虽然隐含着悲观厌世的情绪,也有淡化社会治安问题的倾向,但其中显示出的道教中人的独立人格,以及尊重个体生命价值,视现实生命高于一切的独特思想,还是十分难得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 2015年12月20日星期日

中国近代史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摘要: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组成部分,中国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进程是迟缓的,从文化学视角、社会结构、政治学视角,历史地、 动态地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迟缓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原因;分析 如果把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开始得并不算晚。从时间上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于I860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德国于1862年实现国家统一,日本于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三国都是在大体同一时期开始了现代化的起步,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所以,在时间上中国具有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或者说中国是有时间优势来赶上西方国家的。另一方面,直到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强行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还主要限于自由贸易和外交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地位还没有受到根本的动摇,政府仍然保持一定的机能和效率。因此,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成功是有可能的。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步履艰难,一再延误。为什么一个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古典农业文明大国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叠起,前路漫漫? 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予动态的、综合的分析。 1从文化学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制约性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它不仅在历史上有过灿烂的鼎盛时期,而且有着任何其他文明都无法比拟的文化积累过程,其系统性和完善性以及对这种文化成就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2009级1班姓名:陈亚东 学号:20090718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论文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进一步了解,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

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 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 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 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 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 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 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

侯外庐的史学思想

侯外庐的史学思想 【摘要】: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在当时的史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文章试图分析一下其社会与思想研究,试图以一个个案去了解其思想的精髓。 【关键词】:侯外庐;社会思想;洋务运动 一、侯外庐与马克思主义史学 侯外庐,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有不可磨灭的成就。是我国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学者之一,和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并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五老”。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中国古典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上、下册、《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下册(主编)、《中国思想通史》5卷、《宋明学史》、《中国近代哲学史》、《封建社会史论》、《中国思想史纲》上、下册等。他主编的五卷本《中国思想通史》,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总结几千年思想遗产的巨著”。 侯外庐先生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早在学生时代,侯先生就在李大钊同志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立志要翻译出人类历史上光辉的著作《资本论》,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留学法国,通过自学的方式,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著作,为翻译《资本论》做准备,在求学的时间,他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凭着这股韧劲,在十年的时间里,终于翻译出了恢宏巨著。在他一辈的史学家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已成一种风气,但是,在学习、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侯老无疑又是最用功的一个,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取得超出前人的成就。 白寿彝先生曾把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与李大钊的《史学理论》、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相提并论,认为三部著作分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标志。还特别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方面,在抓住中国历史的特点方面,侯先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可见,侯外庐先生在马克思史学界的地位。 二、侯外庐的社会与思想研究 现阶段,在研究思想史的过程中,大多学者提出了思想史和社会史的结合。即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特点去研究当时的思想。侯外庐先生在他的研究中也是这样要求的,由此可以看出侯外庐在研究思想史时,都是以社会史的研究为前提和基础的,也即是贯彻其把思想史和社会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按照此原则,我们在研究中国近代的思想史时与当时的社会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近代史论文——抗日战争

广石化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谈中华民主之抗日战争 前言:在日益严峻的国际大环境底下,我们更应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让后 日铭记着我们先辈的共荣历史,从而警醒后人。 一、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恶性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 军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 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然而,日本就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发动九一 八事变、制造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各种各种都是日本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 故意制造的虚假事件。日本的残暴的殖民统治对我们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 难。它不仅将宝岛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还在东北扶持了“满洲国”,企图将东北从祖国怀抱分割出去,最后还诱降汉奸汪精卫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 政府”。然而,最令人发指的就是日本对中的大规模侵略对中华人民造成了无法 弥补的伤害。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慰安妇”,这些词语真是无声地控 诉着日本侵略者得无耻的面孔。 除此之外,日本侵略中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了“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满洲重工业股份公司”两大垄断企业,独占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肆意掠夺矿产资源。在关内就由日本“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和“华中振兴股份公司”分别主管对华北和华 中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他们还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制和垄断,强迫农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

廉价出卖给伪政府,除保证侵华日军的需求外,大部分粮食被运往日本国内,为了它那对外扩张的野心作准备。 二、中华民主抗战的转变 众所周知,在反侵略战争的开始,作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国民党,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这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热情。这时,中国共产党率 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又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参加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共中央以及东北党组织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中共 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东北抗联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 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 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 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伟大目标,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进行“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依然实行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紧接着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成为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中国内部矛盾有了初步的缓解,开始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是 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积极投入抗日洪流。民族工商业者踊跃为前线捐赠钱物,一些人还不避艰险,把工厂迁往大后方。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一致拥护国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