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当代大学生如何建设或维护生态环境教学文稿

最新当代大学生如何建设或维护生态环境教学文稿
最新当代大学生如何建设或维护生态环境教学文稿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1】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须完成的四项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的新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生态养殖,扩大规模,加工产销配套连接,让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实现山绿人富。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

对于当前的发展趋势,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入到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做如下:

(一)积极宣传维护生态文明建设。

宣传是传播生态文明重要的环节,没有大力的宣传,就没有推行动力。所以宣传是重要环节之一。积极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宣传环保主题活动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养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检举揭发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同时宣传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履行计划生育、保护资源环境的义务,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宣传提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

(二)敲响警钟,加强环保意识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命脉,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发展我们应当敲响警钟,加强环保意识。举办有关环境保护的讲座,帮助大家了解中国环境现状,认清基本事实,为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首先在思想觉悟上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的“环保”。更重要的是,将环保的理念与知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三)水滴石穿,从小事开始,从你我开始

大学生的环保活动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不要过多的追求回报,只有自己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端正热忱的环保心,才能更多的去要求别人。大学生首先要转换自己还比较传统的环保观念和意识,意识到环保不仅仅是不污染环境,还包括“不浪费资源”,等等。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将每一件与环保相关的事都落到实处,并非简单喊喊口号。比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践踏草坪;节省用纸,废纸再利用;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等。环保是个积累量,需要我们共同去一点

点积累。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态文明才会更加美好。

(四)志愿服务,有你有我,更光荣。

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成为一名光荣的环保志愿者。环保志愿者也是大学生可以实现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不需要你是否具有专业的环境知识,也不必看重你是否有国人的环保技能,只要你拥有一颗热忱的环保之心,有一份无私的奉献精神。作为志愿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环境保护节日,参加义务植树、环保宣传、环保下乡实践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环保理念,从实践中履行青年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承诺。环保不仅是宣传,更重要的是深入人心。应当进入中小学以及高等教育课堂里。一点点深入人心,提高全民认识高度。更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五)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的世界观

生态文明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生态科学基础上的绿色文明,绿色是生态系统的“标志”,绿色代表着青春、生命、美好和希望,一种文明只有尊重“绿色”、发展绿色、保护“绿色”,才会有旺盛生命力。工业文明剥夺了人们享受绿色的权利,生态文明要求重新建立绿色世界,走绿色发展之路,让人们生活于生机盎然的绿色生命世界之中。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要积极宣传,并亲力亲为。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为下一代做出榜样,为我国生态文明做贡献。运

动会随想

山西省太原市志达中学志5班张瑗竹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如期举行,而这也是我们初中生涯中最后一次参加运动会。但相比上一次的运动会,我发现了许多不一样的东西。

运动会的第一项便是班级代表在场地上走方队。我和我们班的同学一直在教学楼前等待着入场的那一刻。等待之余,我们也欣赏了一下其他班的阵势。可不久,我便感到了乏味,每个班的阵势都大同小异,只不过手中的道具不一样而已。我不禁对走方队产生了一丝反感。

就在我已经很不耐烦的那一刻,突然,一个班的服装使我眼前一亮:鲜艳的粉色长袍,富有野性的外套,这一定是藏族同学!他们在场地上自信而坚定地走着,秋天的朝阳为他们披上一道闪亮的金光。他们的眼里分明闪烁着一种民族自豪感,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好,

独特的民族服装是运动场上的一大亮点。当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到主席台前时,运动员进行曲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是动听的藏族民族乐曲。藏族同学在富有节奏感的乐曲中轻快地舞动,他们瞬间将我们带到了富有野性的西藏,那种自然的舞步引得台上阵阵热烈的掌声。他们将自己的民族精神用舞动的方式展现出来,那是一种我无法想象的至高的境界。

之后的十几分钟,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藏族同学的表现使我对这一个民族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是的,一个人对民族的热爱不在于他那多少华丽的豪言壮语,一颗赤诚之心足矣。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原湿地)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上游。该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首。下图为若尔盖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列举若尔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试分析若尔盖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区位于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

布最集中的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省及周边地区略图 (1)分析三江源湿地形成的原因。 (2)简述三江源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 (3)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高纬湿地)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 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 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 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 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 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 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 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炭是由很多年前沼泽地中的各种植物(其多数是蕨类植物)死亡后,堆积变化而成的,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泥炭资源的开发有近百种产品,但主要应用于制作各种泥炭肥料,应用于园艺、饲料、土壤改良剂等方面。 (1)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2)泥炭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但当地市场需求量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一地理必修(3)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基本概念:①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②实质是土地退化;③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④主要变现为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理解) 2、我国西北地区范围:①地形区划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②行政区划分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③气候划分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了解) 3整体性和本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记忆)地形地貌:东部为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沙漠和戈壁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大 水文: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内流湖 生物: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以贺兰山为界;200mm年降水量线) 土壤;土壤发育差,质地疏松,水分含量少,含沙质沉积物质多 干旱是本区最大的自然特征,成因: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地形(山脉、高原)阻挡4、★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重点记忆) ——气候干旱少雨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薪柴、药材、发菜等—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放牧(超载、掘井等—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半干旱的旱作农垦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5、古代荒漠化的原因是: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战争、瘟疫;清代的原因是:“移民实边、开放蒙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原因是: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旱作地区、草原牧区(了解) 6、次生盐渍化形成原因: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不合理的灌溉)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记忆) 7(重点记忆) ⑴内容:预防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 ..已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恢复自然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成功的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沙坡头为了保护包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收稿日期:2004-03-23;修订日期:2004-05-18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与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 作者简介:王礼先(193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林业生态工程研究。 E mail:Wanglx@https://www.360docs.net/doc/bf14811244.html,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王礼先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该文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指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 质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全国生态环境 建设规划?划分的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配置的 必要性。并以黄河流域上中游为例,重点探讨了其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方法与成果。作者采用综合的生 态经济指标,以县为单元,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生态环境建设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生 态经济目标及相应的措施配置模式。针对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流域为单元进 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因地制宜建设主攻方向;积极稳步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 ;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 道;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水要求。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模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2004)07-0026-08 1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在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要 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出发,该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以便端正认识,统一行动。 1 1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具有同一性。自然资源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能够创造财富的自然环境要素。环境具有资源性,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自然环境要素将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1 2 生态环境问题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包括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分 26卷增刊2004年8月资 源 科 学RESOURCES SCIENCE Vol.26,Supplement Aug.,2004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完整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回答1~2题。 1.②③④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 A.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 B.过度放牧,土壤侵蚀严重 C.过度樵采,土壤侵蚀严重 D.多雨,土壤侵蚀严重 2.下列关于我国荒漠化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化土地多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区 B.荒漠化地区气候干旱少雨 C.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易发生石漠化现象 D.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 答案1.A 2.B第1题,②③④分别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第2题,②④地区气候湿润多雨。 读我国某时段雾霾分布图,完成8~9题。

8.雾霾的分布特征为() A.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B.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带 C.西部地区无重霾分布 D.地势越低,雾霾越严重 9.重霾天,人们期盼冷空气来临,是因为() A.降温能消霾 B.大风能消霾 C.高压能消霾 D.干冷能消霾 答案8.A9.B第8题,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可知,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的东南部为东部季风区,图中的重霾和轻霾区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也有重霾;由图可知,雾霾的分布并非地势越低越严重。第9题,重霾天主要是由大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而形成的;冷空气来临时会带来大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霾的消散。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 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读表回答10~11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水位(m) 42.1 41.9 41.7 41.5 41 42.1 45 46 44 42.9 42.5 42.2 TSS(106kg) - 200 - 150 - 100 - 60 - 40 200 1 300 2 350 820 - 300 - 360 - 310 ★★10.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⑤湖泊周围局地气候有所改善 A.①②④ B.①④⑤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讲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1.如何理解“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关系,为什么说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论? 在人类面临的千千万万问题和复杂纷纭的矛盾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环境问题看作是人类面对的两太基本问题之一,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异化现象,高度概括指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根本任务,即实现“两个和解”,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创新和最高价值追求。 首先,“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也就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和解”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即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自然界中人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表现为“人向自然界的融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实践基础是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这一“和解”,要求“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物质变换”的概念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 其次,“人类本身的和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看穿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另一部分民族、国家和阶级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分裂和对抗,阻碍着世界性普遍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建立起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把人自身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束缚中、从资本主义悲惨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人类本身的和解”昭示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关系,其实践基础是物质交往活动,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或体制的建构与完善过程。一句话,就是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再次,“两个和解”是内在统一的。“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是“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物质基础,“人类本身的和解”则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社会前提。诚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和解”将成为真正的现实,到那个时候,“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

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规划 徐慧萍

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规划徐慧萍 发表时间:2019-11-07T14:06:58.5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作者:徐慧萍[导读] 摘要: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正常生活和生产下的生态水资源协调发展,达到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正常生活和生产下的生态水资源协调发展,达到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目的。该研究结合流域生态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满足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要求,使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为生态水文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依据。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环境;规划引言 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对过去施行的水资源配置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把节水因素充分考虑到配置方案当中,是使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需求。但以往的配置过程极大的弱化了对节水方面的关注,导致水资源的配置和社会建设与发展脱节。对此,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发展现状,在做好需水预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项节水指标,对节水潜力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出适宜的新配置模式。我国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使得人们把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这方面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还没有明确,还在逐步探索之中,但其作用已经十分明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带来的发展的恶果也越来越明显,生态环境建设是着手对于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重新建设。《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就我国陆地部分而言,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采用的手段不同也可分为两种:①植被建设,借助生物措施;②工程建设,使用工程措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努力,其中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水土保持以及沙漠化防治。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由生态过程和生产过程所决定的总需水量和总耗水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差额就是所谓的缺水量。当前我国主要存在3种缺水类型,一是水源性缺水,虽然国内水系较为发达,但水资源季节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均衡。从时间分布来看,夏秋多、冬春少;从空间分布来看,南丰北缺,尤其是华北、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南方四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二是工程性缺水,某些地区有一定的水资源供给条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水资源工程和供水工程而造成供水短缺。这种情况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也较为突出,为了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必须加大政府对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三是水质性缺水,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受到污染后致使水质无法达到饮用标准而引起的缺水,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较为普遍,当前部分农村饮用水质仍然无法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2.2水资源保护任务艰巨 (1)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耕垦历史,但是我国却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分布广、强度大、危害严重。据统计,当前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不足15%,有些地方甚至不足2%,水蚀风蚀均较严重。 (2)次级河流污染严重。对次级河流污染的治理既是全国性的难题,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高增长、高效率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产型企业将废水废料不加治理直接排放到城市中的次级河流,再加上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惯性思维,导致城市次级河流污染日益严重。 三、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3.1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经济环境建设中的乱砍乱伐、污染等都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大气污染、植被破坏、水文破坏等,这其中植被破坏尤其是关键,植被与其他几方面息息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植被恢复。植被建设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森林植被至关重要,其适应性和稳定性都极强,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关系重大。 1)森林植被储备能力较强。森林植被可以对各个层级的水分进行拦截、吸收和锁住。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四个气候带中的森林对降水的储蓄能力最高可达约170mm。 2)森林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森林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可以将地表径流的水分锁住转为地下水,在暴雨或洪峰来临之时,起到延缓和削弱的作用,地下水也可以帮助渡过枯水期,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很大作用。 3)森林能保护水质,改善流域水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可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过滤污染,达到保护水资源的目标。这一成果已经被证明,因此许多国家都使用森林来对水进行清洁。 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水土保持工作来应对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土保持工作要高度关注被水侵蚀的对象,进行防治工作,因此对水资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蓄水能力,提高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更好的拦截降水,缓解农村人用水困难等问题,增强土壤的含水量,可有效抵御干旱。此外,水土保持的植被面积在不断增大,可有效锁住水分,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2)减洪增枯,提高河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水土保持工作增加了植被的面积,其对地表水流的拦截更加显著。这可以有效减缓或者延迟洪峰的到来,避免造成破坏,同时,在枯水期,植被可以使用地下水来补充水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改善水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改善水质的作用与植被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处。水土保持工作有效锁水、调节水流、改善水质等都能为农业建设提高更多的良田,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成功的事例多不胜数。因此,水土保持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南京市江宁区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南京市江宁区 “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规划文本) 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总体形势 (1)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回顾 (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5) (三)“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面临形势 (11)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总体目标 (13) (三)指标体系 (14) 三、“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任务 (17) (一)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17) (二)推进水体质量改善 (18) (三)深化大气污染治理 (22) (四)加强土壤环境保护 (25) (五)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27) (六)强化固废、噪声、辐射污染防治 (30) (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33) (八)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34) 四、重点工程 (36) 五、保障措施 (36)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目标责任 (36) (二)实施跟踪评估,做好规划衔接 (37) (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38) (四)深化公众参与,强化环保宣教 (38) (五)夯实技术保障,加强环保培训 (39) 附件1 规划指标说明 (40) 附件2 重点工程汇总表 (46)

附图 附图1地理区位图 附图2水系图 附图3行政区划图 附图4重点产业园区分布图 附图5供水及热电基础设施现状图 附图6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现状图 附图7固体废物末端处理基础设施现状图 附图8“3个500平方公里”布局图 附图9省级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2013年版) 附图10区级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 附图11省级生态红线拟调整区域分布图(2015年上报)附图12土地利用演变图 附图13江宁开发区、江宁高新园片区“优二进三”规划图附图14莱茵达路工业片区“优二进三”规划图 附图15“3+3+4”生态网络格局规划图

浅谈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 其解决方法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105km2,占国土面积的%;戈壁面积×105km2,占国土面积的%。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汇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三册[人教版]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 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土 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 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东 西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贺兰山以西贺 兰 山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200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自然景观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 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 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 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 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 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3.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中国当代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中国当代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中国当代生态坏境现状 1.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正确建设中国当代生态文明 1.生态经济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各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a.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c.实施清洁生产。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使采用清洁能源,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d.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2.生态政治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 转载日期:2012-3-23 22:54:00 来源: 甘肃省是我国唯一占有三大自然区的省份,省域内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属东部季风区,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属西北干旱区,甘南和祁连山地属青藏高原区,这种自然地理特性使甘肃在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肃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流入黄河,陇南地区泥石流多发,加大了长江泥沙含量,河西地区的风沙危害十分严重,沙尘暴频发,毁坏农田和建筑,由河西和阿拉善高原刮起的沙尘已影响到整个华北甚至江淮地区。甘肃在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留下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隐患。为大规模地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整治国土,协调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结合甘肃实际,特编制《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 一、甘肃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况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造林种草,治山治水,为改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97年底,全省发展农田灌溉面积115.8万公顷,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38.05%,森林总面积达到382.6万公顷,其中用材林达到80万公顷,经济林达到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7.5%提高到9.04%。草地保留面积约85万公顷。累计改良草地23.3万公顷。 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治理建设使得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一些局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因人口的增多对食物、燃料需求的迅速增长引起了滥垦滥牧和林草植被的破坏,资源环境的负担日益加重,生态大环境趋于恶化。 --全省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9.66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7.43%。由于侵蚀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6.44亿吨,其中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有水土流失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年输沙5.18亿吨,占黄河输沙总量的三分之一。甘肃境内的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19万平方公里,年输沙约0.5亿吨,占长江上游输沙总量的10%。近些年在艰苦治理的同时,一些地区仍在陡坡地开荒,掠取燃料,抵消了部分治理成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止住。目前黄河流域水土治理率仅为39%。还有1600多万亩坡耕地尚待治理。 --沙漠戈壁和受风沙危害的土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由于人为地过度开荒垦种,铲柴挖药,超载过牧,超采地下水,使荒漠植被遭受破坏,沙漠延伸,加剧了土地的荒漠化发展。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超载过牧引起了草场的退化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每年退化的草场有6万公顷左右。 --城镇附近的生活垃圾、工矿附近的工业“三废”引起的污染,农药、地膜引起的农业化学污染都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珍贵动物的栖息环境不断恶化,有些国家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引起的不良后果,加剧了社会的贫困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群众生活困难。据统计,全省285万贫困人口,90%以上都生活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当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生产力的日益扩大使得人类对自然界的资源利用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些自然资源在促进人类向前发展,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破坏。无限制的物质需求增长,已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自然界正在以一种报复式的反馈方式警告人类,各种自然灾害不断侵蚀人类生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如何维护好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现今乃至将来都必须重视的事情。 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1)国土资源安全方面。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国土面积全球第三,但是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2)水资源安全问题。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向国人敲响了警钟。 (3)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排放、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工具尾气等。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