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说课稿

秋兴八首说课稿
秋兴八首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萧县中学语文组:段静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秋兴八首》(其一),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

一、说教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杜甫寓居夔州时所写的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真挚的一组七言律诗。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从命意上说,有领起的作用,为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为第二联蓄势。颔联承上展开: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巫山巫峡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全都笼罩在一片萧森的气象之中。第三联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他日泪”指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了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促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住,余意绵绵。

二、说学情。

学生初中时学过杜甫的《望岳》、《石壕吏》、《春望》等诗,对杜甫其人及其诗作并不陌生,因此在介绍作者时完全可以由学生来完成。比较阅读环节的设计也是基于温故知新的考虑。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诗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伤时势、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是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四、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老师的角色不应该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时候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更多的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地对诗作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当然诗歌的教学也不能离开诵读,我鼓励学生带着情感诵读诗歌,让他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音律美、情感美。我还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杜甫不同时期诗作的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进入诗歌所描述的情境,我由宋玉的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和曹丕的《燕歌行》中的名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复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看诗题想作者通诗意明手法品情感。

(四)鉴赏诗歌。

解题可由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来完成,作者介绍可由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储备来完成,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鼓励,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通诗意的过程由学生的诵读与分组讨论组成,这时可以用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歌的主要内容。“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要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这些意象的作用。如:首联颔联中的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等意象表现了巫山巫峡一片萧瑟凄凉的景象,江上波涛滚滚,塞上风云万千,不正是作者内心翻腾起伏的忧思吗?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已到人生之秋的感伤、对国家处于动乱之秋的担忧。又如颈联写作者见菊开而落泪,系孤舟而生故园心,借意象丛菊、孤舟传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尾联表面是在写景,实际上借“刀尺声”和“急暮砧”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焦急。为何时能返故乡焦急,为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焦急。这样,自然而然引出了本诗的表现手法:触景生情、融情入景。也引出了本诗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五)个性化解读

当然这首诗歌的精彩之处远不止这些,为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我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你最欣赏诗歌的哪一句?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优美的音律、练达传神的语言、奇妙严谨的构思等。

(六)、对比阅读

为了让学生对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有较全面的把握,我引导学生比较《望岳》、《月夜》和本诗,发现不同时期杜甫诗作的风格。读书漫游时期杜甫颇有政治的野心,所以自抒抱负的作品最多。困居长安时期,国家遭遇空前之大难,自己也历尽艰辛,流离迁徙,因此作品中更多的表现自己对人民的同情、对国家的担忧。西南漂泊,杜甫已进入人生的暮年,他历尽了人生一切的艰苦,所表现的风格有感伤的意味,因此怀思古人,追悼亡友,回忆往昔的作品特多,创作的艺术也进入了更为精醇的境界。他曾这样评价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他自己何尝不是呢?

(七)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更进一步,同时提高他们写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我设计了一个仿写题来结束本课的学习。

爱国是诗歌永远的主题。爱国诗人屈原虽遭放逐,仍低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浪漫诗仙李白虽遭流放,仍表达“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情怀;北宋文豪苏轼虽多次遭贬,仍高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爱的同学们,新时代的我们该怎样做呢?

(八)作业设计

背诵默写本诗预习下面两首诗歌。

(九)板书设计

突出诗歌内容,突出表达技巧,突出作者情感。

以上是我的不成熟的一节课,希望各位多多指教,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12.06.01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高中语文精彩教案

《杜甫诗三首》 第1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封面)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 一》优秀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教案 一、说教材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 政治意义的事。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 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 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 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 渼陂诸名胜。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花萼隔 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 没有原因的。前人曾经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可以当得庾信的《哀江 南赋》(王梦楼语)。而其实,《秋兴》这组诗也正可以与屈原的《哀郢》相比拟。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的怀念和对战乱的忧伤,确有其胎息 相同之处。 无可讳言,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诗人,他们的思想大都有一定程度的 局限。这在杜甫也不例外。《秋兴八首》虽然描写的着重在当时政治中 心的长安,显示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情绪,但是他的眼光总是超越不出那 个腐朽的朝廷。如第二首所提到的“画省④香炉违伏枕”,第五首所提 到的“几回青琐⑤点朝班”,都表示着对自己的过去经历和现在的仕宦 前途未能忘怀。而“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⑥,更不免眷 恋着那个封建统治者——皇帝的尊严形象,流露了思想的庸俗的一面。 这组诗从夔州写到长安,又从长安写到夔州,回环往复而章法井然。从表面上看,每首诗都是独立的,而实际上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人教必修三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湖南省省示范性中学隆回二中罗志辉撰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 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2.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秋兴八首 其一教案 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WTT精心为大家整理了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篇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3、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公元前500年之前,我国就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前几天呢,我们已经通过《蜀道难》、通过《琵琶行》了解了唐代古体诗的创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诗三首》,来感受唐代近体诗的创作。 2、介绍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作,因多涉及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作“诗史”。 杜甫20岁以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5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陷贼为官时期(45岁~48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8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创作背景: 唐代社会: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水深火热 杜甫自身: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 身体——“牙齿半落左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 3、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学生单独读 4、具体赏析 (1)好,大家已经反复读过这首诗了,那么我想请问大家在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景的,哪些句子是由景入情的呢?(提问) 着重写景:前两联由景入情:后两联 (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首联都写了那些景物呢?(提问)(板书记录) 提示: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 为什么诗人要用凋伤而不用凋落呢?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 一、重点难点 1.重点: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 2.难点:七言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 二、背景材料 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寄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天宝五年杜甫赴长安,次年应试仍未第。从此困居长安近十年,终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安史乱起,历经离乱,备尝艰辛,曾陷贼中。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投奔肃宗,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建草堂,人又称“杜浣花”。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的举荐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依靠,率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因贫病在云安、夔州滞留两年多,于大历三年(768)出蜀,在荆、湘一带过了三年的飘泊生活。大历五年(770)冬,诗人病故于长沙与岳阳之间的湘江舟上,终年59岁。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大都着眼于唐代的社会现实,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作品。在艺术上,杜甫转益多师,兼融并蓄,进行了多种形式和风格的不懈探索和创造,尤其在近体诗格律声韵的推敲和诗歌语言的锤炼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2.《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三、作品串讲 秋兴八首(其一)[1]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2]。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方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方案 宣汉中学向秋香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基本技能: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教学重难点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他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学过《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他被困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那么,当杜甫步入晚年,流落他乡,又对暮逢秋之时,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秋兴八首(其一)》,去感悟他此时的情怀吧!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 前面赏析了《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已对作者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此,就不再介绍作者,只是对此首诗的写作背景作简单介绍。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并反复朗读。在此过程中确立感情基调

(愁:悲伤凄凉) 2.找出文中的主旨句或诗眼,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主要情感。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羁旅之苦,思乡之情) 四、赏析诗歌:品味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味诗歌情感。 从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画面,感知写作的技巧,体味诗歌的情感: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颈联: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 尾联:写了哪些意象?其用意何在? (思路:意象——画面——意境——情感) 1.首联:写了哪些意象 (白露枫林巫山巫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是不是与眼前之景不协调呢?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2)、情感与素质目标: 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2.进一步领略杜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课堂讨论等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 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颂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结合题目“秋兴”二字,让学生说说对秋的感触,进而走进杜诗《秋兴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入文本前有个预热环节,为学生生活感悟与所学诗歌寻找一个连接点,告诉学生赏析诗歌要明白“人心与人心相通、人性与人性照面,尽心尽情的精神”。 (二)创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达到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设计意图】有关杜甫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做适当补充;创作背景是不可少的部分,理解古诗,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若不介绍背景,学生的理解是浅显的,古诗歌是具有时代性的,是言志的载体,学生读懂古诗的途径之一就是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这样更能接近诗歌的主题,这种背景意识是必须的。 (三)古诗的相关知识 1.古诗介绍。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 第1课时 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杜甫江阁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

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二)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三)知识点梳理(词语理解)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⑦接地阴:风云盖地。 ⑧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⑨系(jì):系舟上岸。 ⑩寒衣:冬天的衣服。 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zhēn),捣衣石。杜甫像 (四)生平及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节课。……走进120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去感受一下诗人在长江畔日千万思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鉴赏一下《秋兴八首》其一。(板书课题) 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首先,请大家听一下一位艺术家对于这首诗的朗诵。听的时候请认真体味朗诵者的感情。(放录音) 师:录音出了一点问题,那么就由我来朗诵,也许没有这位艺术家朗诵得那么到位,但也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 (师朗诵) 师:我已经读完了,接下来就请各位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了一分钟的时间) 师:大家都读完了。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赵勇:诗中的意象大多是很凄凉的。 师:你抓住了一点:意象都是很凄凉的。还有吗?具体讲讲哪些意象给你这种“凄凉”的感受? 赵勇:“孤舟”、“寒衣”等等。 师:所以说,整首诗通过这些意象带给你的就是一种凄凉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赵勇:还有题目是《秋兴》。(学生将“兴”读作第一声) 师:应该读作“秋兴”(xìng) 赵勇:诗的后面好像抒发了一种情怀,一种思念故乡的情感。 师:哪里体现了出来? 赵勇:“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一句。 师:很好,请坐。你认为这一首诗的整体是凄凉的,抒发了诗人想念故乡的情感。再请一位同学讲讲看,还有什么发现?林杰? 林杰:我赞同他的观点。(学生齐笑) 师:可见赵勇的看法深得你心。只是你有自己的另外的一些看法吗? 林杰:萧瑟阴凉的气氛。通过对自然界一些意象的把握,来体现自己思念故乡的心情。师:好的。请坐。那么自然界的意象是怎样和这种思念故乡的心情结合起来的呢?我们上个学期学过诗歌,是不是?鉴赏诗歌必须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大家还记得吗?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是怎样结合起来的呢?有人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板书) 诗之胚是什么意思?是指诗的核心和主旨之所在。刚才林杰说了这首诗是通过自然界的万物抒发思念故乡的心情,可见景物都带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 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3、整体感知,感受诗人情感; 4、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5、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 2、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 1、整体感知,感受诗人情感; 2、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设想 通过本诗的学习,重点了解杜甫人生经历和他的诗歌风格之间的密切关系,学生学完本课,在今后鉴赏杜甫诗时,可以联系背景知识独立思考,完成任务。

《秋兴八首》其一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应该都听过“雅厨”这个名字吧!所谓“雅厨”,既是优雅之意,就是不仅把菜做得漂亮,而且把名字取得漂亮的。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关“雅厨”的小故事: 江南一地有家颇有名气的“唐诗菜馆”,一天有位客官傲气十足而至,仅以八文钱和两个鸡蛋,苛求要按杜甫的七言绝句做三菜一汤,厨师明知客官出难题,硬是知难而上,欣然同意。不一会,只见厨师端上三菜一汤放在桌上:第一道菜是两个蒸蛋黄,伴以几根小葱,象征“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是青菜叶上铺着一丝蛋白,意为“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菜是清炒白蛋花,连根葱儿都没有,寓为“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更简单,是一大碗清水,上面只漂着几片雪亮的蛋壳,酷似“门泊东吴万里船”。客官见此“三菜一汤”,连声赞口不绝,后来这位厨师被誉为“诗厨”。 杜甫的这首诗小学也都学过了,关于这首诗还有许多好玩的故事,有兴趣回去可以去查一下。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杜甫的另外一首风格迥异的诗《秋兴八首》其一。 二、知人论世 (一)杜甫其人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把握景与情的联系,品味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入 杜甫的忧国忧民 (二)自主学习 学生诵读课文 初读:读准字音 再读:感受情感 (三)研读诗歌的意象情感 1、解题:秋兴八首秋:季节景物(萧瑟) 兴:托物起兴情感(悲凉) (借景抒情) 2、自主学习诗歌 (1)知人论世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人称“诗圣”,文为“诗史”。 创作背景: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2)研读诗歌的景物描写,感悟诗歌的感情 3、重难点突破: 意象:写了什么:意象? 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 情感: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①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②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问题:哪一联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表达技巧:怎么写?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 鉴赏本诗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借分析意象来体悟诗歌情感的诗歌鉴赏方法,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理解杜甫深沉的悲秋情怀。 过程与方法借文字和视频对”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鉴赏诗歌,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再通过对“秋”的进一步认识,了解诗人的认知层次,从而理解杜甫深沉的悲秋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加深对“秋”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诗人的飘零之悲、离乱之苦、故国之忧,从而树立爱国爱民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借分析意象来体悟诗歌情感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深沉的悲秋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说:“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所以,中外文学作品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请看多媒体的这些诗句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喜悦喜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昂扬奋发)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相思怀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漂泊凄苦)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伤逝失意) 为什么这样连?有什么依据吗?(学生谈想法) 老师总结:当秋风遇上明月,浓浓的相思怀远就流淌出来;当身在天涯,西风起,羁旅漂泊之凄苦就显得特别浓烈;当眼见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时间易逝人生易老之失意就传递出来……不同的诗人面对相似的秋景,竟能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由诗人的经历,诗人此时的心境决定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心语”。现在,我们借助于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来谈谈诗人的“悲秋”情怀。 2、文体知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意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

2014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2014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面试指导: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f15484576.html,/html/jiaoshi/yueduziliao/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 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f15484576.html,/html/jiaoshi/yueduziliao/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 教学目标 .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生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首。 《秋兴》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三、赏析 .理解词语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

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 秋兴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体现(引出“沉郁顿挫”)。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老师泛读。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 几个问题探讨: “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

死的松不开。孤舟系留在夔州不得前行,杜甫思念故园的情绪顿起。尾联杜甫看到人家有新的寒衣穿,而自己却没有,于是更觉悲凄。也可从家园意识角度做的解说,这种思念演绎成被放逐的孤舟对精神家园的渴求。 【篇二:秋兴八首教案很棒】 【篇三: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课型:讲读课文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颈联,领悟诗意。 3、体会诗中抒发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体味杜甫律诗的音韵美。 2.感悟杜甫悲天悯人的人生态度。 3.赏析杜甫律诗中“情”“景”“事”自然融合的艺术手法。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人的人生经历有过耳闻,但缺少整体了解,对杜甫诗歌创作也是如此。许多学生对诗人的理解,会局限在忧国忧民的定式上,只是机械贴标签,缺少真正的感知和触动。学生对杜甫七律创作成就没有相应的学习经验,对其诗歌写法的理解,多限于借景抒情,不太注意借事抒怀。 重点难点: 重点:悟杜甫悲天悯人的人生态度。 难点:析杜甫七律诗中“情”“景”“事”自然融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环节一:导入 回顾《你好,杜甫》四个阶段的专题学习概况。引出对“诗圣”的理解。 活动2【活动】环节二:品读诗歌,揣摩情感评论 设问:请同学朗读,熟悉三首七律的内容,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设问: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活动3【活动】环节三:品读鉴赏,借景抒情 讨论:三首七律诗歌如何借景抒情? 设问:引导学生联系杜甫以前的七律写景诗歌,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曲江二首》等比较,分析景致不同预示着心境会有什么变化。 杜甫夔州诗描写的自然景观在写作手法和意蕴底气上与以前比已发生巨大变化,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心中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活动4【活动】环节四:深入体会,借事抒情 讨论:三首七律诗歌如何借事抒情? 设问:与《羌村三首》《石壕吏》,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句子比较。看看同样的事这时期的杜甫用七律怎么写出来

的? 活动5【讲授】环节五:小结 杜诗开阔博大与众不同,别人的诗能写出自己的悲哀就很好了,而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可杜甫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那种对时世的关怀并不是有心安排的,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叶嘉莹《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 喻性》 活动6【作业】环节六:巩固训练,能力拓展 1.鉴赏《曲江二首(其一)》,由情景事三者关系入手看杜甫七律之成就。 2.创作一首绝句或律诗,或者选择一首律诗绝句把它改写成现代诗,班级展示,交流创作感受,将诗歌原创作品汇编成诗集《少年情怀都是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