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3.6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3.6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3.6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科学概念:1、知道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 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会看懂地形图。 教学难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准备: 含有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地形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科学课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究一节科学课好吗? 2、认识地形地球仪:今天科学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生:地球仪)这个地球仪就是人类生存的浓缩的地球。、 (板书地球)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引导学生发现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要珍惜陆地资源。) 3、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们一起来观察世界地形图。这张图片给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生:这张图片是凹凸不平的。)地球表面是平整的吗?(不是,是凹凸不平的。) 4、提示课题:在我们地球的陆地表面这种凹凸不平的状态就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什么?(生:地形)(板书:地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进行探究,认识地形

1、地球表面到底有哪些地形呢,我们先仔细观察一组图片,看看你发现地球表面的哪些地形? 2、学生观察发现(看ppt上的图片) 学生汇报,其他小组同学根据教师课件演示的图片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及时归纳。(板书学生的内容) 3、这些是我们刚刚从图片中发现的地形,当然,地球表面的地形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地球表面常见的五种典型地形。(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 4、认识五种地形。 通过看中国地形图,你认为中国有哪些地形? ①盆地盆地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几长图片。看清楚了盆地吗?盆地有什么特点? 中国大型的盆地有那么些?(课件演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你认为盆地是怎样的? 盆地的四周怎样? ②高原(回到中国地形图)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图片。你认为高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高原地势较高?你都知道哪些高原?(课件演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③平原(回到中国地形图) 我们来看几张平原地图片。平原有什么特点?我国有那几大平原呢?(课件演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山地(回到中国地形图) 山地延伸形脉状就是山脉,找一找我国的山脉。最有名的是什么山脉?(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峰它叫什么?(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是8844..43米)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山地的图片。山地是怎样的? ⑤丘陵(回到中国地形图) 还有什么地形?下面我们来看几张丘陵的图片。丘陵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哪些丘陵?(课件演示:辽东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 除了这五种主要的地形外,还有很多地形。比如:峡谷、湖泊等。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word教案

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

【推进】那么怎样判断向斜和背斜呢?图2-14 ,我们发现背斜顶部被侵蚀后,露出的岩层比较(老),越往两边,岩层越新,我们尝试用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向斜和背斜,请大家用纸巾岩层探究一下,看看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我们用这个规律来判断一下刚才看到的这座山(多媒体演示),刚 才提的“为什么背斜成谷,向斜反而成山?”可以解决了吧? 解决问题一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一一地形倒置 C2地质构造的类型一一断层 【承接导入】我们看到这个视频。观察岩层出现了什么情况?震动一断裂一错位。 为什么会产生断层?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如果地层比较脆弱,受力发生了断裂错位,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这种情 况叫做“断层”。 想一想,断层和褶皱的受力有何异同?(褶皱是水平受挤压力,断层则拉力和挤压力都 可以形成。) (2)断层 【合作探究】如果两侧岩石移动幅度很大,上升部分会形成?(块状山、高地)下降部 分会形成?(谷地、低地) (动画演示)地垒、地堑,实例。 (板书)断层

【解决问题1】为什么甲村打不到 地下水?村民们找到了地质专家一一我们班的同学们, 大家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来帮甲村回答这个问题。拿到这个案例我们想要知道什么?(地 质剖面图)如果有含水层,那么水会在向斜集聚还是在背斜集聚?如果有含油层呢?原 因是什么?你能得出结论吗? 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 向斜良好的储水构造 是不是背斜一定有石油?(不一定,前提是有含油层。 【学以致用1】 假设你是工程师,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 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呢?(提示: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加 以考虑)背斜一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学以致用2】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示方案中,最适宜建大坝的是 沟谷,有时出现泉水和湖泊,所以断层对寻找地下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断层处还经常 有断层瀑布和构造湖泊出现。) 【小试牛刀】 读图回答 (1 )该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质图,图中所 的构造为 ,理由是 (2 )该地区的地形为 地堑 中间相对下沉 盆地、谷地 渭河谷地、东非大地堑 D 地质构造的应用 ③ 建设大坝要考虑地质构造,不能建在断层和地壳不稳定地 发生断裂,不宜建大坝;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地壳稳定,有利于建大坝。 【学以致用3】 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带。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断层线上岩石抗侵蚀强度如何?侵蚀后形成? (解释:断层地带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发育 ,形成原因是 ①③ ④ ② 示地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 (2)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的形成过程,知道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陆漂移说”的建立,初步认识科学假说的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假说的建立以及在新的证据出现的情况下对原有假说不断解释、修正,感受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螺旋式发展。通过科学家研究过程史料的学习,逐步养成严谨、执着的科学研究态度。 2学情分析 本课时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6节,着重讲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的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等。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组成地壳的岩石以及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初步形成了地球表面处于不断变动的抽象思维。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到地理的知识,对地理整个体系的建构并不是非常的清晰,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应用的转变,学会从假说的建立到对未知自然世界的推测中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应用科学知识,为后继学习打下一个基础。 3重点难点 重点 1、“大陆漂移说”的形成过程,知道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发生的原因。 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四位初中阶段认识的科学家及其重要研究成果图片。 刚刚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走近了进入初中来我们认识的科学发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你从一个细节出发的科学研究都有可能载入科学史册。 展示魏格纳的图片,让学生指认 解读图片信息,初步认识魏格纳。 有一天魏格纳躺在病床上,望着世界地图,突然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而正是这一个小小的发现,拉开了人们认识地壳运动序幕。 地球表面的板块 (展示世界地图)指导学生思考这位科学家发现了什么现象。 通过阅读图片信息,提出可能的猜测:地球可以分为七大洲、南美洲的西海岸和非洲东海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 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2、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3、 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清洁的水资源却很有限。教学重点:认识地球表面生活着各种生物,分布着陆地和海洋。教学难点: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又极其有限的矛盾性。教学准备:、充气地球仪、纸盒、一瓶水、泥土、量筒等教具。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活动一生命之盒1、观察:生命之盒里有什么?2、交流:看到的东西。*教师提示生命之盒里装着地球万物生活、生存离不开的四种物质。活动二看图说一说1、观察:四幅不同的图片。2、 思考:这是地球上的哪种自然景观?3、 讨论:在这些地方生活着哪些动物?生长着哪些植物?4、 朗读儿歌: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类、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就是我们的地球。*课前搜集准备各种地貌图片,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地球表面自然景物的多样性。活动三海洋>陆地1、观察:充气地球仪。2、思考: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3、游戏:看看右手

拇指在哪里?(教师抛给学生充气地球仪,接住地球仪时学生观察自己的右手拇指位于海洋还是陆地,并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记录游戏过程。)4、观察:从游戏结果发现了什么? 5、讨论:这样的游戏结果是巧合,还是有原因的? 6、交流:地球表面海洋大于陆地。*教师出示地球仪辅助学生观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的是右手拇指所在的位置。活动四我们真的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吗?1、 观察:世界上水资源的图片和世界上缺水地区的图片。2、 讨论:地球上的水资源那么丰富,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国家缺水呢?3、 交流:缺水的原因。(主要原因:绝大部分的水在海里是咸水,我们使用的是淡水。)4、 小结:地球上水资源很丰富但是人类能够使用的水资源却是很有限的。5、 观看:云南干旱的视频。6、 设计:节水小标语。*教师出示装有一定量的不同大小的量筒帮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有限。课前收集云南干旱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地球的表面1、 水、土、空气、阳光2、 海洋>陆地教学反思:上完课后,随即进行了评课活动,听了专家和组内有经验的老师给出的建议和要求后,收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课件展示各地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 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说说你喜欢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3、进一步探究地形特点(1)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2)课件出示相应地形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4、了解家乡的地形。 (1)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填表。 地名地形特点(3)汇报,小结,补充完成统计表 5、初步观察地形图。(1)引入刚才我们这几张图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图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襄樊五中地理组饶青莹 一、教材所对应的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课程标准解读对上述课标的阐述: 第1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2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 三、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如何体现上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对于地表形态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宏观形态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编写了三节书,这三节书的内容要点及对应的课标要求列表如下: 从以上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三节书中,都包含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这一条要求。但在每一节书中对这条标准的学习侧重点是不同的。 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所以在第一节的教学中不应该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教材第二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2017版新教材)

2017教科版新教材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画出地貌特征并分析交流地貌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课前准备: PPT课件、地行模型组件、各色彩泥、透明塑料板、网格纸、白纸、水彩笔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各种各样的地貌风景图,让学生猜猜图片中的风景都位于哪里。老师做简单介绍:这些美丽的景色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 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结合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地貌的概括。 3.多媒体出示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图片。地球呈现出风度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初步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二、授新 1.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大气构成了地球上的气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固体,水构成了地球上的液体。 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经过了45.4亿年,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分组讨论 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地形地貌,请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 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指导学生进行地形地貌的归纳总结:平原、高原、山地、盆地、湖泊等。 三、地形模型 1.模型概念 依地形资料制成的实地模仿造型或按立体效应制成的有立体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谈话引入】 1.师:我们这节课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同学们知道地形指的是什么? 2.生:地表的形状。 3.师:你们有去过一些地形特别的地方吗? 4.生:我去过青藏高原,我去过莲花山……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形的兴趣,并聚焦本节课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学习判断地形的方法】 1.出示四幅不同的地形图。 2.师:这里有四种地形,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我们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的? 3.小组讨论。 4.生:第一幅有雪山,说明很高,下面有湖,说明是大平地。第二幅两侧有山,中间有水,山很高。第三幅中间很平,周围有山。第四幅有突起,不高,顶部不尖。 5.生:从高低、外形、周围的地形观察。 【设计意图】 1. 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判断地形的方法、地形的特点。 【认识各种地形】 1.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典型地形的图片,看看你能否准确描述它们的地形特点。 2.播放图片,学生练习描述。 3.交流汇报,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找出相对应的简图。 4.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坡度陡峻,峰峦高耸; 平原:低平而广阔;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

峡谷: 两侧夹峙,深度大于宽度; 盆地:周围山地、丘陵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5.师:除了上面的地形,地球表面还有湖泊、河流、海洋等地形。 【设计意图】 1.概括地形主要特点,通过对比简图,学生对不同的地形特点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了解深圳的地形】 1.出示深圳地形图。 2.师:这是我们深圳的地形图,从地形图里,同学们能看出什么吗? 3.生:深圳东边有山,其他地方是丘陵和平原…… 4.师:同学们看得很仔细,深圳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深圳的地势是东南较高,西北较低。 【设计意图】 1.学习所在城市的地形图贴合学生实际,应用学到的知识,由浅入深。 【了解中国地形】 1.出示中国地形图。 2.师:这是我们中国的地形,从地形图里,同学们能看出什么吗? 3.生:有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东部有平原,西部有高原和高山。有四个明显的盆地…… 4.师: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①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②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③有四个明显的盆地…… 【设计意图】 1.学习中国地形图,了解中国的广阔国土和多样地形,培养爱国情怀。 【了解世界地形】 1.出示世界地形图。 2.师:这是我们地球的地形,从地形图里,同学们能看出什么吗? 3.生:海洋很大,陆地很小。有白色的大陆。每个陆地都有平原和高山…… 4.师: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①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②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设计意图】 1.学习世界地形图,了解地球地形的复杂,开阔视野。 【习题巩固】 1.做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 【设计意图】 1.习题巩固。 1.师:同学们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对千姿百态的地形成因的“设问”入题,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的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然后从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加以展开,最后教材把人类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通过活动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昨晚朦胧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从哈尔滨乘坐飞机飞往海南三亚。飞机在云层上飞行,我顺窗俯视,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先后我看到了略微起伏的东北平原,烟波浩渺的渤海湾,接着又看到山东半岛,飞越长江、东南丘陵,越过琼州海峡抵达三亚。整个旅行过程中,领略了平原、海湾、半岛、河流、丘陵和海峡等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突然心有疑问,这些地形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地形地貌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生朗读,教师解读)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时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力来源与表现形式;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 析; 4、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5、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思; 3、通过对一些内外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欣赏美、鉴赏美得能力; 4、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案

2、地球的表面 设计理念: 本课是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材给出了一些典型的地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特点介绍认识到地球的不同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课中将地貌画出来,让学生经历地图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绘制地形图,将学生的绘图能力推进到更高的一个水平。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2、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资料。 2、托盘、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 地貌特点;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教师简单介绍。 2、提问: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 3、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只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4、小结: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做出来呢? 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3、分组做地表模型。 4、讲述: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材料就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到各组去参观。 5、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地形图。 1、谈话:我想请大家把你们制作的地表模型描在这张透明胶片上,你们愿意吗? 2、讲解:这个透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得准确些。 3、学生描图,上色。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4、谈话:现在,让我们在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 5、学生讨论、交流。 6、汇报,教师总结。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要完全照地面的大小画,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低如或是做成地球仪。让我们来看一看,地球仪上,哪些地方是海洋,哪些地方是陆地。 2、学生观察、指出。 五、看图说地表特征并用平面图记录。 1、谈话:地图和地球仪可以表现地形变化和地形特征,你们不但要学会看图、看地球仪,还要学会看地形照片,并用平面图把它记录下来。 2、指导学生看地表航拍照片,提问:在这张照片上,地表有什么特征吗? 3、学生观看照片,发言交流。 4、讨论:怎样把这张照片转化为平面地形图。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画出平面地形图。 六、认识测绘技术的发展。 1、谈话: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图片。 2、出示几张航空照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性。 3、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4、教师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2、地球的表面 地表模型——画地形图 教后记: 主备人:周远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word教案 一、重点和考点 (一)课程标准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明白得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状的要紧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刻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进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状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状的阻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状的观点。 6、明白得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阻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把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二)考试说明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主干知识梳理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要紧是。它要紧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要紧是。它对地表形状的塑造要紧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阻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势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岩石能够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那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一 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现在,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 A.多1个 B.多2个 C.少1个 D.少2个 例二 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 结合图例,推断甲处岩石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沙漠 B.沼泽 C.海洋 D.苔原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 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 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 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网络课名师教案 教科版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案背景:本课是“地球表面”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主要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通过网络教学,把科学课堂的大量知识延伸到网络的海量资料中去,增加科学课堂的容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题: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材分析:“地形”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什么是地形呢,这就是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上专题网浏览资料和图片,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地貌,并丰富对其含义的认识。从学生网络浏览,扩大到观察更大范围的地形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地球表面的形态。通过相关的网络图文资料收集信息,通过观察地形图上的颜色和符号标志,让学生了解到,整个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陆地分成的几大板块,以及陆地上的主要地形地貌。 教学方法: 1.高山、平原等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具有自己的特点。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3.按要求课前收集相关图片,并了解所收集的图片的地形特点,简单描述高山、平原、盆地等典型地形的特点。 4.会看简单的地形图,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盆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5.通过地形图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地貌的相关信息,对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的知识充满兴趣,能主动关注和了解所去过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地形。 6.通过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总结归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大致情况。 难点: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电子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2013年沈阳四校联考)右图表示岩石圈循环模式,图中序号表示风化与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岩浆。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有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是() A.①B.②C.④D.⑤ 2.能反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成因的序号是() A.① B.②C.④ D.⑥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裂成许多块,这些大块岩石称为板块。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甲地与丙地分别形成()

A.海沟和岛弧 B.海沟和褶皱山 C.海岭与岛弧 D.海岭与褶皱山4.甲、乙、丙、丁四地形成最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的是()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 (2013年百校联盟模拟)读某地质剖面图,其中③表示石灰岩,完成6~7题。 6.下列有关图中岩石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属于沉积岩 B.③属于变质岩C.④属于变质岩 D.⑤属于沉积岩7.图中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⑤①②③④C.③①②④⑤ D.③⑤①②④(2013年潍坊三县市期中联考)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8~9

8.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9.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该地岩层应为()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回答10--12题。 10.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表形态,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最新(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地球教案

地球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地球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表现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幼儿保护地球环境的情感,在掌握有关地球表面的知识上,尝试用添画的方式表现地球的面貌,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地球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表现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幼儿保护地球环境的情感。 2、在掌握有关地球表面的知识上,尝试用添画的方式表现地球的面貌。 3、合理地运用鲜明的对比色彩进行渲染,注意颜色搭配协调、饱满。 4、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5、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地球表面知识的基础上,尝试用添画的方式表现地球的面貌。 难点:合理运用鲜明的对比色彩,颜色搭配协调、饱满。 活动准备:

教学欣赏VCD《地球是我家》、《幼儿欣赏册》、彩色卡纸、油画棒、黑色水彩笔、教师范画《我们的地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引导幼儿提问:我们住在那个星球上呀?(地球) 2、感受地球的形状和不同地域的环境特点。 播放教学欣赏VCD《地球是我家》引导幼儿欣赏在太空中的和鸟瞰下的地球,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美丽的生物以及人类现代生活的环境等。(提问:地球上都有些什么?不同地方有什么特点?) 3、启发幼儿发现地球的颜色与不同地域的关系。 4、引导幼儿欣赏教学欣赏VCD中的作品《韦雷德里克斯的牧场》感受作品中不规则的分割线和丰富的色彩。(提问: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画面中的线条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画家要用这些颜色?这些色块代表着什么?丰富的色彩给你怎样的感受?)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范画《我们的地球》,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感受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方式,引导幼儿说说小画家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提问:画中用了

小学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设计:成大洲(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盘龙第一小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课件展示各地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 说说你喜欢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3、进一步探究地形特点 (1)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 (2)课件出示相应地形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4、了解家乡的地形。 (1)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填表。

(3)汇报,小结,补充完成统计表 5、初步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这几张图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图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示课件小结)中国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都存在,并重点说明我国各种地形的位置所在;地球地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及陆地上各种地貌的组成说明。 6、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7、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