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分析与探讨

城市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分析与探讨
城市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分析与探讨

城市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分析与探讨

【摘要】结合浙江省1990~2015年房地产统计数据,使用HP滤波、CF滤波对浙江省城市房地产经济周期分析,HP和CF滤波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城市房地产经历了三个周期:1990~1998年衰退、萧条期;1999~2008年复苏期;2008~2015年持续复数期。根据城市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情况,需要从保持政策稳定性、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以及保持政策之

间的一致性入手,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调节与控制。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周期;滤波分析

0.引言

房地产市场周期是指房地产市场在由房地产市场紧缩阶段和扩张阶段循周期性循环往复的波动现象[1]。不同区域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同国家的城市房地产经济周期、周期波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当前国外对城市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理论

体系。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时间短,对城市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研究少,且研究方法单一。而

且多数研究从全国整体范围对房地产经济周期进行分析,而对省级层面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

分析较少。房地产经济周期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与不同省份之间。从省级

层面分析房地产经济周期更有利于政府对辖区内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式作出判断,从而制定更

具针对性的应对政策。本文利用滤波分析法对浙江省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情况进行分析,并

提出应对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对策。

1.浙江省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滤波分析

1.1指标选择

不同的指标可以得出不同的房地产经济周期,参照国外学者研究成果,房地产经济周期指标应符合全面、稳定、直观和易得四个要求[2]。因而本文选取6个评价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分别为增加值(T1)、投资额(T2)、施工面积(T3)、竣工面积(T4)、销售面积(T5)、价格(T6),并根据以上6个指标收集1990~2013年浙江省城市房地产数据。

1.2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的作用在于降低信息数据的位数,从而使用更少的独立综合变量表达原有变脸的多大部分信息,并且主成分分析可以减少信息流失。本研究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以方差贡献率高于85%作为提取主成分指标,建立指标体系。

标准化处理数据并进行KMO测量、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688,Bartlett

球体检验结果显著,提示6个评价指标可以归纳成1个因子,并可用于表示原有变量的98.5%信息量。各个因子的荷载矩阵系数分别为0.984、0.954、0.993、0.927、0.927、0.986,主成

分分析公式如下:

公式前后两个部分分别用于计算波动成分及趋势项的“平滑程度”。λ为惩罚因子,公式的关

键在于惩罚因子的取值。根据数据时间差异,需要结合具体数据选择λ值。当前国内对房地

产经济周期分析的季度数据多参照国外提出的标准,但是年度和月度数据取值方面存在不同

看法。许多研究的年度和阅读λ取值分别为100、14400[3]。但是根据最新研究,λ取值应该为观测数据的4次方,因而年度数据和月度数据应分别取6.25、129600,该结论也在诸多实证研究中被证实。本文λ取6.25。进行HP滤波分析前,首先要了解序列的平稳特点,因而

需要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Y1属于一阶单整序列,详见表1。HP滤波分析得到一节差分

d(Y1)周期波动图。将复苏——繁荣——衰退作为一个周期,对HP滤波图分析可以看到,

浙江省1990~2013年城市房地产可分为1990~1998、1999`2008~2009~2013年三个周期,且

第三个周期持续至今。

经济周期分析

一、宏观经济周期分析判断 我想通过分析经济指标来对宏观经济周期作出判断。宏观经济分析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和对比来进行。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一系列数据和比例关系。通过对经济指标分析可以判断出经济周期。 一是先行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等,这类指标对将来的经济提供预示性的信息。从实践来看,先行指标可以对经济的高峰和低谷做出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的时间可以比实际高峰和低谷出现时间大约提前半年。 二是同步指标,主要包括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生产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这类指标计算出的国民经济转折点大致与总的经济活动的转变时间同时发生。 三是滞后指标,主要有银行。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并不预示将来的变动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制造产品单位劳动成本等。这类指标反映出的国民经济的转折点一般比实际晚半年。 由于这里是进行宏观经济周期的判断,所以滞后指标就不用分析了,主要看先行指标和同步指标。 1,先行指标分析: ①货币供应量: 2012年2月15日,中央银行发布消息:央行在《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前期物价涨幅总体保持回稳态势,但对未来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仍有必要防范未来物价出现反弹,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报告中还表示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初步预期增长14%左右。2011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9.0万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上年末低13.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低2.9个百分点。2011年现金净投放6161亿元,同比少投放214亿元。所以货币的供应量虽在增加,但较前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放缓。货币供应量增长总体回落的趋势。 ②股票价格指数: 下面借助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来分析我国的股票价格指数。 从周K线图来看,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都处在下跌的过程之中,而未来的两周走势将决定MACD指标中的DIFF线是否会下穿DEA线,如果一旦有效下穿,则股市将会迎来至少两三个月的下跌之势。所以这个六月对未来半年股市走势来说注定不平凡。而股市一般能提前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所以从今年的股市走势来看,经济还处在波动之中,11年末开始的 上升通道在今年6月已被突破,不知是否还能反弹回来,不然对未来第三季度持不看好观点,若6月DIFF没能有效下穿DEA则后市看好。但是从月线上看,经济在慢慢转好,DIFF有上穿DEA的势头,但是很无力的样子。 2,同步指标分析: ①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般用来衡量经济的增长速率,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班级:国贸114 姓名:申屠瑶波学号:2011010493 摘要:自中国建国以来,赶超成为近代中国所追求的梦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赶超中不断创出奇迹。本文将对建国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周期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且探究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改革开放高速发展 正文:一、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描述分析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实践表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从1952至1977年,人均GDP从100元左右增长到340元,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赶超后劲不足是几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要远晚于东欧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进行的改革。但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无疑中国的改革对社会福利改进效应最明显,取得了改革与发展的双赢。 1949年至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经济处于停滞或者倒退状态,市场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大大降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这种市场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没多大变化。其中1958-1978年的年增长速度为5.4%,但是起伏波动大,GDP基本呈负增长,1961年GDP负增长27.3%,而且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1978年至2000年,即改革开放后十年,有些受灾地区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部分城市居民住房还比较拥挤;由于物价上升,部分没有奖金或奖金很少的职工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有些地区任意扩大农产品议价、加价范围,有些单位滥发奖金和补贴,影响物价上涨,反过来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1995年GDP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1997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 2000年至今,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世界经济周期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f17095111.html, 世界经济周期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作者:王俊 来源:《商情》2020年第16期 【摘要】受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已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经过十几年政策调整,经济增速已慢慢稳定在6%左右,一定程度上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减速阀”作用,减弱了经济周期振动幅度。因此,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实行逆周期经济政策是目前需考虑的现实。 【关键词】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世界经济周期是指受某些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活动总体上表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回升的周期性的运行态势,且从长期来看,这种趋势循环重复。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已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我国政府抗住经济压力,并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經济渐渐复苏,但目前经济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尝试从世界经济周期角度来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梳理过去20多年不同阶段施行的经济政策,并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探讨政府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展望未来经济发展态势。 一、世界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 (一)康波理论 19世纪末,帕尔乌斯首次提出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着50~60年的长期波动,一战后,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研究战后世界经济波动态势,并提出了长波假设,其具体表现为价格波动,这奠定了康波理论的基础。一般认为,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回升四阶段,繁荣和衰退是康波的上升期,而萧条和回升则是康波的下降期。从历史发展来看,资本市场共经历了四次周期波动,每周期总是伴随新兴技术革命。第一波是纺织和蒸汽技术发展,历时63年,第二波是钢铁和铁路技术发展,历时47年,第三波是电气和重工业领域发展,历时56年,第四波标志是汽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时43年,现阶段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五轮康波周期中。 (二)金融周期说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共同作用影响世界经济,金融本身具有独立性,但同样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因此,宏观经济研究应当将金融因素置于核心地位。“金融周期说”是经济危机发生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凯恩斯时期,后来信贷理论的发展正式拉开了金融周期理论研究。“金融周期说”认为金融是经济周期的重要传导渠道,并根据金融运行现状,模拟了

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研究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股票市场波动的关系分析 张贺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2010级金融学 200920520 摘要:在成熟资本市场,股市周期和经济周期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即“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股市的波动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并不完全一致,其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在主周期波动过程中又嵌套多个次波动周期,并且股市和经济周期的主波动周期长度也并不一致,这与西方成熟市场不完全吻合。本文简要分析了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相关性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股市周期;经济周期;一致性 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经济从衰退、萧条、复苏到繁荣的周期性变化,是形成股市周期的最基本原因,而股市的周期变化也反映了经济周期。这个结论在美国、日本等成熟资本市场已得验证[1]。但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指数(主要是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和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观察,发现我国股市的波动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并不完全一致。这可以从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的季度数据与我国季度GDP数据比较中看出,如图1和图2所示。1 由图1、图2可知,我国股票市场波动较为剧烈,且并不与宏观经济波动走向完全一致,有些时间段内出现严重的阶段性背离,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尚未完全显现。本文旨在对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检验宏观经济是否对股票市场造成影响。 一、我国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互动关系的分析思路 在经济研究方面,谱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确定经济变量的固定周期长度和研究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若要从整体把握我国股市周期和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可使用谱分析法来实证。 (一)实证分析的方法的选择 由于选取了时间序列数据,因此使用谱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谱分析方法包括单谱分析和交叉谱分析两种具体形式,它们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作用。本文主要 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7)、国家统计局(www. stats. gov. cn)、大智慧操作系统。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二阶段模式”(或“纯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是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分析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经济从繁荣转入衰退。如此循环往复。 在“四阶段模式”分析中,熊彼特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浪潮不止一次,“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和银行信贷的扩张,同时引起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增产。这时一般又会伴随着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出现许多投资机会,出现了投机。此即,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扩张只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活动提供资金。因此,“第二次浪潮”中就已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它不可能有自动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不能直接导致新的均衡阶段——“萧条”,这个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引起破坏。“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并不是平稳进行的,同时各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经济周期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

我国经济周期分析

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波峰(peak)和波谷 trough 是周期的转折点;或者划分为四个阶段: 繁荣 prosperity 、 衰退 recession 、 萧条 depression 、 复苏 recovery或revival 。 本文要研究的经济周期阶段就是指经济位于以上哪一个阶段 phase 。经济周期阶段分析其实就是研究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其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与收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四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周期:1977—1981年为第一周期;1981—1986年为第二周期;1986—1990年为第三周期;1990—2002年为第四周期。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又

进入了新一轮周期。下面以第四轮周期为例来谈一谈我国经济周期的现状和特点。 自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14.2%,达到第四轮周期的顶峰后,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速度,但近来年徘徊在7%~8%左右。与前几轮相比,本轮周期主要有以下特点:1.波动幅度大大减小。在前几轮周期中,有三轮表现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绝对下降。从1990年到2002年的第四轮周期波动中,主要经济指标都未出现绝对下降,而仅表现为增长率的减缓。现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已经开始,2003年的GDP增长率为9.1%,经济增长平缓。 2.一个短扩张(扩张期为2年),长收缩(近10年)的周期。前几轮每当经济由扩张转为收缩时,随着政府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一般来说,经济都能迅速走出低谷,本轮周期的扩张时间仅仅持续了2年,在第三年就转为收缩,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 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邱颖明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到底会有多深?还会延续多长时间?这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不少学者乐观地认为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中国经济将会复苏。然而笔者根据对世界经济周期的观察和思考,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对未来几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并不持乐观态度。 历史总是有很多相似之处 众所周知,在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一场波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人们见面时就谈股票,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到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向公众保证经济的繁荣景象会继续下去。然而,“黑色的星期四”却让美国的金融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成千上万家银行倒闭,近十万家企业破产,千百万人多年的辛苦劳动得来的积蓄付诸东流,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出现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美国GNP(国民生产总值)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 虽然,在1933年,罗斯福总统开始实行“新政”,使失业率有所下降,但还处于相当高的位置,在1941年还是维持在10%的水平。二战才使失业率急剧下降。战后20多年,美国政府采用凯恩斯理论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使美国失业率长时间维持在5%左右,但却造成后来10余年相当严重的通货膨胀。在上世纪70年代农产品、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升,带动通货膨胀率的上扬。与此同时,实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这就是有名的“滞胀”现象。到1985年美国失业率才回落下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率。 “9·11”事件之后,为避免美国陷入衰退,格林斯潘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和利用刺激房地产市场来刺激经济。到了2007年,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濒临破产,美国股市大跌,道琼斯指数跌2%,开始了一系列投资银行的破产浪潮,到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美联储长期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纵容房地产泡沫是此次次贷危机的根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但却消除不了经济的波动,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它的作用相当有限。 对经济周期的重新认识 对经济周期的解释有很多理论,最出名的是汉森-萨谬尔森模型,它从经济内生的角度,运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说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实际上,笔者认为也可以根据动态总需求和动态总供给的理论来解释经济的波动,它可以说明物价水平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短期中,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的同时增加,如果总需求的增加是由货币增长率的增加引起的,则有一部分货币存量的增加作用在产量的增加上,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将小于货币供给量的上升;同样,短期中,总供给的变动也会影响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比如由于技术进步引起,将降低通货膨胀率,增加产量,反之亦然。如果总供给曲线的左移是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引起的,这将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低的产量。而且通货膨胀具有惯性,这也是为什么当通胀来临时要消除人们对通胀的预期的原因。 在长期的均衡中,通货膨胀率将等于货币供给量,产量将位于潜在水平上。当然,在现实中,经济常常没能处在长期均衡的状态上,当产量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降低,而当产量高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如果经济处在产量和通货膨胀率都增加的“过热”时期,经济体系自行调整的结果是,当通货膨胀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将减少,这时表现为“滞胀”,也即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滞胀”停留一段时间后,当产量降到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将降低,通货膨胀率将跟产量一起下降,这时经济表现为萧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产量将回升,经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预测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预测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预测 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由前几年的7%以上至8%以下,回升到8.3%,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可从2000年算起。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均为9.5%。2005年全年,预计为9%或略高。这样,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了三年9%~9.5%的适度高位平稳增长,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我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是:中国经济正按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运行。预期目的就是:适当地控速降温,使经济保持既较快又平稳的运行。进一步具体地说,中国经济正由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的局部过热和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9.6%~9.9%),正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平稳地、合理地回归。从季度数据看,2003年第1季度到2004年第2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9%、6.7%、9.6%、9.9%、9.8%和9.6%。除去2003年第2季度抗击“非典”时为6.7%之外,其余均在9.6%~9.9% 之间,这是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而2004年第3季度到2005年第2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1%、9.5%、9.4%和9.5%,这是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平稳地、合理地回归。 二对未来经济周期波动分析的理论起点 克服经济的大幅起落,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是人们一

直所盼望的。那么,在未来5~8年的中期内,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将会出现什么新特点呢?根据我们的研究,总的看法是:未来5~8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可能出现两个新特点:一是在波动的位势上,有可能实现持续多年的适度高位运行,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在9%左右;二是在波动的幅度上,有可能实现进一步的平滑化,使经济波动保持在8%~10%的适度增长区间内。以上两个特点之所以说是“有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客观因素,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是因为未来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要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 为展开分析未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我们先确立分析的理论起点。 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在商品经济中,卖与买的脱节“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在马克思所说“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中,具有物质性和本源性的,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把“经济周期”称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他指出:“现代工业这种独特的生活过程,我们在人类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幼年时期也不可能出现。”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133、694页。马克思分析说,所使用的固定资本的价值量和寿命,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每个特殊的投资部门的产业和产业资本的寿命,会发展为持续多年的寿命,“可以认为,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这个生命周期现在平均为十年。但是这里的问题不在于确定的数字。”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207页。马克思还说:“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

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分析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4.10 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 关于经济周期,作者认为熊彼特的解释是对的。关于经济危机,很多情况都会引起经济危机,比如房地产危机引起经济危机,货币政策错误引起经济危机等,经济危机都是正反馈的作用引起的。如果稍有偏差就会自动调整,达到新的均衡的负反馈,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影响。 我们以房地产危机导致经济危机的例子说起。假设某国的房地产由于国家政策或某种原因导致房屋价格上涨,而投机者开始进入这个市场炒作。投机者主流趋势和购房自用者认为房子价格会上涨,增加了购房的数量,而房屋的供应速度则要需要较长时间,导致需求量大于供应量,进一步促进房屋价格上涨,房屋价格上涨验证了主流投机者的房屋价格上涨的判断,为了逐利,主流投机者会增加在房地产上的资金投入,而购房自用者怕房屋价格继续上涨,也开始提前购买房屋,这样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正反馈就开始了。而由于炒作房子获利较多,社会上的资金开始流入房地产,实体经济的资金也开始流入房地产,会有众多大房地产开发商和更多的买房和投机者,使房地产行业欣欣向荣。当房子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主流趋势和购房自用者开始认为房子会降价,购房自用者减少了购买量,投机者开始抛售房子,导致房子的价格下降,验证了主流投机者和购房自用者的判断,所以他们加速抛售房子,导致房价和购买量进一步下降,逆转的正反馈开始了。逆转正反馈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会导致经济危机。 并不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就一定意味着会有房地产危机,各国为了防止房地产危机的发生,采用了各种方式来阻止房地产投机。 1

经济周期是不可避免的,但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的。经济危机一般都是由错误的货币政策或者某个行业的下逆转的正反馈引起的,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各国的房地产危机。货币的流通数量是衡量经济运行的一个指标,但它并不是总能正确的反应经济的运行状态。GDP是反应经济运行的一个指标,但并不总是能真实反应真实的经济运行情况,有时会有偏差。1922—1923年间的德国最高通货膨胀率甚至达到29000%,此时如果只看GDP数值,那么GDP可能是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增长,而真实情况却是经济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

经济周期理论 学派观点总结 经济波动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

中国经济周期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周期趋势分析 蒋明桓 2012年二季度GDP增速为7.6%,目前各类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已见底。主流观点在各类媒体讨论较多,在此不做复述,仅列部分不认同二季度见底的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供参考。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从数据来看,经济下滑的幅度已有收窄迹象,三季度经济将朝着趋稳方向迈进,预计三季度GDP增速为7.5%或7.6%,高于7.6%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三季度未必是经济的底部。因为从2007年开始算,已经是连续5年下行。虽然2009年-2010年的增长率回升,但并不是内生性动力推动的,而是政府大力度宏观刺激政策推动的。所以一旦来自政府的推动力放松,由内部因素决定的增长下行趋势就又会回归。原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认为,周五公布的二季度GDP 增速滑落至7.6%,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速面临的下行压力,三季度经济增速显着回升的概率不高,二季度难言底部。从现有信息来看,国内经济增速可在四季度重新走高,也就是说能在三季度见底就非常不错。不过,一旦GDP增速转头向上,则有可能开始一轮新的增长周期。“这是因为,7-7.5%的GDP增速基本上是底线,而二季度数据已接近区间上限。” 从本人的分析体系上看,7.6%恰恰不多不少落在底部通道的上轨。我以为,一波二年多的季度级别的调整,力度不能算小,如果底部通道都没进,实在不合逻辑,起码要至少一次小于等于7.2%(标

准宽点也要7.5%),才算入过底有个交代。三季度可能不可能是底呢?有可能,但不是标准的底部区域所产生的底,标准的底部区域在四季度及以后的明年一季度。从全年水平看,偏差7.2-7.4%、中性7.5-7.8%、较乐观7.9-8.1%,乐观8.2%及以上。纯技术上看,如果全年四个季度依次为8.1%、7.6%、7.2%和7%,全年平均约等于7.5%,完成预期目标。如果三季度跌破6.9-7%,则形势不乐观,全年实现7.5%预期目标有难度。目前对全年GDP增长率按中性判断,也就是全年增长率7.5-7.8%。 事实上,年度GDP周期调整趋势已成,理论上没个三五年难见底,就是个回调幅度问题,按2011年价格GDP回调至44-45万亿左右属中性,悲观的话幅度相当大。这种情况下,如果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经济增长质量无明显改善,底部蓄势整理不充分,按乐观的走法,季度GDP过早入底并且展开一波新的上升走势,会造成季度GDP后期数据过高,由于上方下降趋势线强力压制,弹的快,后期上行压力大,见顶也快,过不了多久又重回下行周期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可能加重年度GDP调整的压力,不利于新旧经济周期换档与新周期启动。比较理想的走势是,较长时期(起码整个十二五期间)将年GDP增长率主波动区间保持在7-8%左右,有利转型,但能不能实现,国际形势变数甚大,不好说,所以局部时期要有低于7%的思想准备。 行文至此,从新闻报道得知,7月13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四川省成都市就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调研,并在成都主持召开河南、湖南、广西、四川、陕西五省区经济形

名词解释:经济周期理论详解

名词解释: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编辑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表现在图形上叫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更为形象,也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名称。 中文名经济周期外文名Business cycle别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特点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图形表现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目录1研究意义2阶段定义?两阶段法 ?四阶段法 3成因?外因论?内因论 ?综合论 4类型?短周期 ?中周期 ?长周期?建筑周期 ?综合周期 5争论6相关影响1研究意义编辑 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经济大气候”的变化。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作为企业家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2阶段定义编辑经济周期阶段定义按照阶段数量划分可分为两阶段法和四 阶段法。 两阶段法 经济

经济周期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到10年。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企业生存法则。 四阶段法 将经济周期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经济周期A-B为衰退, B-C为萧条,,C-D为复苏,D-E为繁荣 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 经济衰退(Recession),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但是这个定义并未被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比如,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将经济衰退定义成更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经济衰退的普遍特征: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 经济萧条指规模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其明显特征是需求严重不足,生产相对严重过剩,销售量下降,价格低落,企业盈利水平极低,生产萎缩,出现大量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大。 3成因编辑外因论 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1、太阳黑子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

CH 10 经济周期理论 一、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回顾 1.太阳黑子理论:杰文斯(英)

2.雨量说:亨利·穆尔(美国) 3.政治周期说:卡莱斯基(波)政治力量的对比、竞选周期等 4.创新理论:熊彼特(奥)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 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纯模式”或“二阶段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的分析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实际产出波动性的动态模式与成因分析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实际产出波动性的 动态模式与成因分析3 刘金全 刘志刚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130012) 内容提要:本文度量了我国经济周期中的条件波动性,并检验了导致实际产出波动性 降低的主要原因。我们发现,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性与价格和货币等名义经济波动性之间 存在密切关系;从产出波动性的成分分解来看,产出波动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源于投资波动 性、政府支出波动性和净出口波动性的降低,而消费波动性继续保持平稳态势。这意味着 宏观经济调控在短期内仍然需要采用需求管理的政策工具,但长期内应该注重以市场机 制为基础的供给管理政策,并适当激活名义经济和实际经济活性,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 和稳定增长。 关键词:经济周期 产出波动性 投资波动性 消费波动性 经济政策 一、引 言 、持续时间的长短、扩张和收缩的转变点等特征来刻画经济周期,一直是经典的经济周期分析模式(Burns and Mitchell,1946)。但随着古典经济周期(正增长和负增长交替出现)波动的逐渐消失,增长型经济周期(保持正的增长水平,但是水平高低出现周期变化)逐渐成为了经济周期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核心。增长型经济周期的出现带来了经济周期理论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如何在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中分离出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并通过经济波动幅度对经济周期阶段性进行描述和刻画,由此引出了经济周期非对称性模式和成因的大量经验研究(C over, 1992;刘金全、范剑青,2001);二是如何分析经济周期波动性对经济增长水平,即经济增长过程中风险程度对增长水平的影响,这样的研究不仅涉及到经济周期波动性和价格水平波动性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也出现了检验经济周期波动性之间是否具有“溢出效应”或“杠杆效应”等实证问题(S ola,Fabio and Nicola,2002;刘金全、张鹤,2003)。 随着增长型经济周期的出现和持续,一些能够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国家,大都出现了产出波动性显著降低的现象,研究者们由此推断经济周期稳定性的增加是导致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条件(Ramsey and Ramsey,1995)。一些经验研究甚至还对经济周期波动性的降低原因以及产出增长率的周期性分解进行了研究。Barro(1995)认为实际产出波动的稳定主要来源于价格水平的稳定性,并认为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的负相关性,通货膨胀率的降低和稳定导致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和稳定;Blanchard等人(2001)利用产出时间序列的样本分段均值和标准差的方法,分析了美国产出增长率序列中出现显著波动性下降的原因,并认为产出波动性的显著下降既不是源于显著的需求冲击,也不是源于显著的供给冲击,而是由市场投资和消费的平稳性导致的。McC onnell等人(2000)比较了美国1980年以后的产出波动模式,也发现了出现在波动模式上的变 3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1016)、教育部重大项目(02JAZ JD790007)和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精品项目(2003JP005)资助。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分析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分析 黄涛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高波动”的运行态势,并先后经历了四轮完整的周期。尽管不同周期的波动特征不尽相同,但动态地看,四轮周期之间存在着明显而一致的演进规律: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逐渐增强,经济平均增速呈下降趋势,经济运行的平稳性明显提高,经济波动的不对称有所减弱,以及经济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初始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较之前几轮周期发生了较大变化,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周期规律,把握新周期下经济运行的阶段性特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动态演进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持续改善,顺利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的转型,并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社会结构明显优化,科教文卫事业获得蓬勃发展;顺利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的前两步,国际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然而,不同年份间,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中国经济也呈现出了典型的高波动特征:经济大起大落,有着较大的波幅;起伏频繁,波动的频度高;“过热”易而“降温”难,扩张与收缩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由于经济剧烈波动不仅会损害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也会危害一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对经济波动给予密切的关注。本文通过考察改革开放①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总结此期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和不同周期间的动态演进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自2010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运行态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就如何促进“十二五”时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出建议。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两大基本特征——高增长和高波动。 1979-2010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了年均9.9%的高增速;相应地,此期间国民总收入增长了19.7倍,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了9.6倍。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以汇率法计算,1978年,我国GDP位居世界第十位,至2010年,我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也呈现出了高波动的特征。这种高波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大起大落,有着较大的波幅。

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状况描述分析

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状况描述分析 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波峰和波谷是周期的转折点。 1、1976年前急剧动荡型经济周期,1976年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突出表现为强烈的上下急剧波动,特点为:峰谷落差大;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绝对相关;周期更迭频繁且年份很短。由于这五轮经济周期中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为纯粹的政府投资,经济增长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极大。经济周期波动和政府投资周期波动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经济波动幅度强烈且周期年数较短根本上归因于政府投资的多变性。 2、文革后,我国经济得以缓慢恢复发展,GDP 增长率从1977 年的7.6%增长到1978 年的11.7%。1978 年改革开放初,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调整措施,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小小的调整阶段,之后GDP 出现下滑,到1990 年经济周期走入谷,谷值为5.2%,从而完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经济周期。经分析,1977—1990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可概括如下:一方面,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准市场经济有效规避了经济波动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前期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业格局不合理问题继续存在且日显突出以及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导致资源不能自由流通造成的供需矛盾,引起了我国经济的短周期波动。 3、1991-1999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在l991—1999年第九轮经济周期中,我国经济周期保持了三年的持续上升,随后出现拐点并稳步下降,经济周期表现出短扩张、长收缩的特点,经济运行进一步趋向平稳。由于这一阶段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价格机制转变增强了经济运

行的抗衰力。2O世纪90年代后期,波动较小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防止了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1978—1990年间,物价被冻结,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主要随供给面变化,供需矛盾引起了经济的强幅波动。1990年后随着价格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价格信息逐步成为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参考,减缓了经济周期的强烈波动 I。在此期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入和长期对外贸易发展,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加强,世界经济的波动同时引起了中国经济周期的相应波动。 4、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和展望,2000年至今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判断拐点出现时间尚难确定。应该看到,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受大规模出口影响和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保证的事实仍未改变,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依然很不稳定。近年来,受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导致出口下降和国内频发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出,内需拉动、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对经济长期健康增长贡献不大。中国经济结构的区域性差异为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创造了便利,城镇化、农业人口的减少将不断推动消费需求增加,以房地产和汽车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给中国经济保持长期适度高位增长带来了机遇,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这些积极因素十分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周期的稳定性。但另方面,收入分配不合理,城乡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现实问题又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良性发展的瓶颈。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周期正在向周期拉长、振幅减弱、谷位上升、峰位下降和微波化趋势发展,这受益于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稳定率和抗衰力作用增强的结果。但同时造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部分不合理因素却加大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成本。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重点

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西斯蒙第认为,经济危机是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后才出现的特有现象,其原因是生产脱离消费后导致的消费不足。具体而言,就是:一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生产摧毁了小生产,导致消费能力降低;二是资本家采取了薄利多销等措施,导致进一步降低工资,导致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总是导致今年的生产大于去年的生产,但工人的消费有限,最终是个人消费不足。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说”。杰文斯认为,任何一年收获的成功肯定依存于天气,特别是夏季和秋季各月的天气;如果天气在某种程度上依存于太阳周期,那就可以说,谷物的价格和收获将或多或少地依存于太阳时期,并经历周期性的波动,其时期等于太阳黑子出现的时期。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特定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经济危机既不存在可能性,也不存在现实性。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后经济危机具有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必然性,还“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3页。),而这“一系列关系”就寓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中”。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对价值增值的无休止追逐导致的资本积累规模螺旋式上升、生产能力无限扩张。第二,大工业生产方式与资本积累规律的共同作用。第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第四,固定资本的周转周期。第五,资本主义对抗性分配关系。第六,信用制度的发展。马克思对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其最终结论是“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8页。)米契尔的“自然发生论”。在经济周期内的经济过程里,米契尔强调的是成本和价格发展的不平衡。当经济活动开始扩张时,生产成本开始比价格更快地上升。这会降低利润率,使人们对未来利润的前景感到悲观,反过来这又会使投资削减,导致销售、产出和就业量减少。当衰退产生时,成本和价格一样减慢增长或者开始降低,但成本的减低不久就开始超过价格的降低,于是改善了利润的前景和刺激了投资。这反过来又有助于结束衰退和开始复苏。熊彼特的“创新周期说”。熊彼特认为,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