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2(异位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

合集下载

心律失常PPT课件

心律失常PPT课件
特征: 1.提前出现的正常的QRS波群,其前面有逆行P'波,P'-R 间期<0.12秒 2.其后代偿间歇不完全
室性期前收缩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特征: 1.提前出现的增宽变形的QRS波群,其前无提前的P波 2.呈二联律
期前收缩的治疗
▪ 房性期前收缩:常无需治疗。去除诱发 因素,可应用镇静药物,有症状者用β阻 断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 一般针对原发病及诱因治疗
窦性心动过速 (sinus tachycardia)
特征: 窦性P波规律出现, 频率为101~160次/分
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
▪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和自律性增高性房性心动过 速,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 常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部疾病 及各种代谢障碍
▪ 按发生部位分类 室上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分类(一)
一、冲动的形成异常
(一)窦房结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心律不齐、停搏 (二)异位心律
1. 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2. 主动性异位心律: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阵 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性、房室折返性、室性)与非阵发 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颤动;心室扑动、颤动
期前收缩 (premature contraction)
▪ 房性期前收缩
▪ 交界性期前收缩
▪ 室性期前收缩
房性前期收缩 (atrial premature beats)
特征: 1.于Ⅱ导联可见一提前出现的P'波,P'-R间期>0.12秒 2.P'后QRS波群正常 3.其后代偿间歇不完全

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和处理ppt课件

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和处理ppt课件

治 疗 一般不需治疗
首先针对病因,寻找和去除诱因,并予对症处理 必要时可酌予镇静剂,或ß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等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 Sick Sinus Syndrome, SSS )
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窦房结起搏
及传导功能减退,引起一系列心律失常的综合症
按心电图分为:
心动过缓型 双结病变型 慢—快综合症型 全传导系统障碍型
房扑 (Atrial flutter)
ECG : P波消失,代之以240~350次/分、形态、间隔、振幅
绝对规则的 F 波; QRS波群多为室上型,房室传导比例多为 2 :1 ~ 4 :1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
ECG : P波消失,代之以350~600次/分、形态、间隔及振幅
期 前 收缩
又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提早出现的异位 心搏
➢ 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和室性早搏
房性期前收缩
房室交界区 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冲动 起源
窦房结以外心房
房室交界区 可前向或逆向传导
心室
常见 60%正常人 人群 器质性心脏病
正常人可有
最常见
正常人 各种心脏病患者
房性 期前收缩
➢ 少数患者在恢复窦律即刻有发生血栓栓塞的可能
房颤பைடு நூலகம்---治疗
(一)急性房颤
包括初次发作 、 24 ~ 48小时内
➢ 治疗目标:减慢快速的心室率 (1)静脉注射 II、IV 类;必要时加用洋地黄 (2)心衰与低血压者忌用II、IV类 (3)合并WPW者:禁用洋地黄、II、IV类,用III类胺碘酮 (4)药复律无效者:用电复律
房室交界区 期前收缩

心律失常ppt课件

心律失常ppt课件
67
68
69
70
治疗
治疗原发病、控制诱发因素 ➢急性房颤
特点:初次房颤且在24~48小时内,通常自 行终止;症状显著者迅速给予治疗。
71
急性房颤
治疗: ➢ 最初目标-减慢心室率,心衰与预激综合征时有
禁忌 (静注洋地黄,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 心率:安静时60~80次/分,轻微运动<100次/分
31
7.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主要特征: 窦性心动过缓; 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
时称为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32
SSS心电图特点
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 /分,并非药物引起; 窦性停搏和(或)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同时存在 -双结病变;
33
SSS心电图特点
57
3.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
临床表现
不稳定倾向:可恢复窦律或转为房颤;持 续数月或数年;
颈动脉窦按摩心室率突然成比例减慢,停 止按摩恢复原先 心率;
运动使心室率成倍增加;
58
心房扑动心电图特点:
1. P波消失、代以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规则 大 锯齿状的扑动波(F波);
2. F波间无等电位线,频率250~300次/分; 3. F波以固定房室比例(2:1或4:1)下传,心室 律多规则;有时房室传导比例不恒定,引起心室律 不规则; 4. QRS波群形态正常。
则最终可发展为房颤。
54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治疗: ① 治疗原发病; ② 停用加快心率药物; ③ 维拉帕米与胺碘酮可能有效; ④ 补钾、补镁可抑制心动过速发作。
55
56
3.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

心律失常及护理

心律失常及护理

严重心律失常的处理
(1)嘱病人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对交 嘱病人卧床休息, 感神经的刺激。 感神经的刺激。 吸氧, 4L/min, (2)吸氧,2-4L/min,改善因心律失常造成血 液动力学改变而引起机体缺氧。 液动力学改变而引起机体缺氧。 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材, (3)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材,对突然发生 室速或室颤的病人,即使当时没有医生在场, 室速或室颤的病人,即使当时没有医生在场, 护士也有权独立使用除颤器立即为病人施行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2、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的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的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严 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心律失常多急性发作, 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心律失常多急性发作, 严重者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房扑、 严重者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房扑、房 甚至导致猝死,注意观察血压, 颤,甚至导致猝死,注意观察血压,如收缩 压低于80mmHg 脉搏细速、面色苍白、 80mmHg, 压低于80mmHg,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 发凉,烦躁等,应按休克处理, 发凉,烦躁等,应按休克处理,一旦意识丧 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到, 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到, 室颤或心脏骤停等表现,应立即抢救。 室颤或心脏骤停等表现,应立即抢救。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休息与活动:充足的休息, (1)休息与活动:充足的休息,严重心律失 常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 常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避 免左侧卧位,患者避免单独外出, 免左侧卧位,患者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 外。 饮食护理: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 (2)饮食护理: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 低钠饮食,少量多餐,每餐不宜过饱, 脂、低钠饮食,少量多餐,每餐不宜过饱,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心律失常疾病详解

心律失常疾病详解

疾病名:心律失常英文名:arrhythmia缩写:别名:心律紊乱;cardiac arrhythmia;cardiac dysrhythmia疾病代码:ICD:I49.8概述:心律失常的发展与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密切相关。

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

通过心脏传导系统,按一定的频率、顺序及速度播散,使心脏进行收缩和舒张活动,称为正常窦性心律;如果心脏激动的形成、频率或传导不正常,均可形成心律失常(arrhythmia)。

流行病学:近年来,由于心电图检查的广泛应用,诊断技术的改进,心脏监护的推广以及心内手术的发展,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及诊断率均明显增高。

病因:1.心律失常的解剖生理基础(1)心肌细胞的生理性能:心肌细胞具有两种:一种是工作心肌细胞,具有收缩功能;另一种是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接区、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顷野纤维(图 1)。

心脏传导系统有形成心脏激动的功能,即自律性。

两种心肌细胞均有接受及传播心脏激动的功能,分别称为应激性及传导性。

工作心肌细胞在生理情况下无自律性,但在病理条件下,也可形成激动。

心肌的自律性、应激性及传导性的改变,均可导致心律失常。

①自律性:自律性来源于心脏传导系统的起搏细胞,其电生理特性与一般心肌细胞不同,静息电位不稳定,发生自动缓慢除极,一旦达到阈电位,即可发生自发的除极过程而产生激动。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产生激动的频率最高,控制整个心脏活动,为心脏的起搏点,形成窦性心律。

当窦房结起搏功能发生障碍时,则下一级的传导系统,通常是交接区可代替窦房结作为心脏的起搏点,以维持心脏收缩和舒张活动,形成逸搏或逸搏心律。

如窦房结以外的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超过了窦房结而控制部分或整个心脏活动,即形成过早搏动或异位心动过速。

近年来心肌电生理的研究,房室交接区自上而下可分为3 部分:房结区、结区及结束区。

结区无自律性。

②应激性:心肌对一定强度的刺激能引起反应,表现为电活动及机械性收缩。

心律失常PPT课件

心律失常PPT课件
9
2.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的频 率低于60次/ 分。
老人及运动员正常心率可较缓,颅内压增 高、甲状腺功能低下或 β-受体阻滞剂可引 起。心率低于40次/分者少见。
10
窦性心动过缓 ( sinus bradycardia )
ECG: 窦性心律, 频率 < 60 次/分(少见低于40次/分)。
临床原因: 老年人,运动员;颅内压、迷走神经张力高, 甲减,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4
一、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5
(一)正常窦性心律
诊断要点
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 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 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 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 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频发早搏 6个/min(或30个/h)以上的早搏 偶发早搏 低于频发标准 二联律 一个窦性激动后跟一个早搏,规律
的出现 三联律 两个窦性激动后跟一个早搏,规律
的出现
24
(一)室性过早搏动
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异位节律点的过 早搏动,称为室性过早搏动(premature ventricular beat)
S-A
A-V V
PVC
26
单源、多源性 PVC
单源性 PVC:
起源于同一个 起搏点;
形态、联律间 距相同。
多源性 PVC:
同一导联,2 种以上形态,联 律间距不等。
多形性PVC:
联律间距相同, 形态不同。
联律间距—— 指异位搏动与其前的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
27
PVC 二联律( bigeminy )
13

第十八讲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第十八讲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1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

又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

属常见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是慢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而又具有严重危害的异位心律。

房颤的危害:1)不论是持续性或是阵发性房颤,由于心房搏动与心室搏动不同步及心室搏动极不规则,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表现为心慌、乏力。

2)房颤时心房丧失泵血作用,可以降低排血量的至少15%以上(一般30%)。

这也是引起乏力的主要原因!3)心房不规则收缩,收缩力降低,排空不彻底,残留血量大,容易生成附壁血栓。

这就有随时血栓脱落危险,产生体循环的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比无房颤高5-15倍。

而体循环栓塞以脑栓塞为主,造成较高的致残率。

潜在的血栓栓塞,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为主,还有急性心肌梗死、肺梗塞等!4)极速型房颤(指平均心室率大于180次/分者)有可能诱发室颤。

房颤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依次为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及甲亢等疾病,仅有5%的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心房颤动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以前有4种学说:①环行运动学说。

②多发性折返学说。

③单源快速激动学说。

④多源快速激动学说。

目前认为多个折返回路(核心折返与随意折返)、快速兴奋灶是主要的机制。

此外最新的肺静脉学说---诱发肌袖性的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成功得到证实。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不均齐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在V1导联最为清楚,其次是II、III、aVF导联。

也可以描述成形态、波幅、时距三不等的,波间无等电位线的”f”波2)QRS波群为室上性,但形态可略有变异,心室率多大于80次/分。

形态可略有变异---有的书本描述成电压变异较大!即电压高矮差别较大!3)R-R间期绝对不规则。

但心率过快,R-R差别程度可以不大,f波也可以不清晰。

一些“老房颤”患者,长时间心房颤动,心房缺血,心房肌纤维化,心肌除极是产生的电动力极小,f波很小。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 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 临床听诊有心律绝对不齐。 心电图:窦性P 波消失,代之以频率350~600次/分f 波,RR间期 绝对不等。最常见的急性心律失常之一,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或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后者称为孤立性房颤。
2014年房颤分类: 1)阵发性AF: 持续<7d,常<48h,多为自限性。 2)持续性AF:持续>7d,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 较低,常需要电复律。 3)持久性AF:房颤持续时间>12月。 4)永久性AF:房颤已经为患者和医师所接受,从而不在考虑节 律控制的类型。 5)非瓣膜疾病相关的AF:指除外风心病的二尖瓣狭窄、生物瓣、 机械瓣置换手术后的房颤患者。
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

常见的心律失常
概念: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脏
兴奋起源及节律性异常,激动
的传导障碍或三者兼而有之所 造成正常节律或速率的失调。
心律失常病变部位分类
1.窦性心律失常
2.房性心律失常
3.房室结性心律失常
4.室性心律失常
5.传导障碍
6.预激综合征
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激动起源异常 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 异位心律 期前收缩
二、期前收缩
概念: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
种类:①房性期前收缩
②交界性期前收缩
③室性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
特点:提早出现的P波与窦性不同;P-R>0.12S,QRS与窦 性相同,代偿间期为不完全性
交界性期前收缩:
特点:提早出现的QRS波群与窦性相同,逆行P波可在QRS 波前、中、后,则P’- R<0.12S,=0 或R-P’<0.20S, 代偿间期多为不完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激动传导速度减慢 ③心房肌的不应期缩短 ④有足够长的环形径路
当激动从另一方向环行一圈又返回原处 (阻滞区)时,适逢脱离不应期→再次激动 其前方心肌,因此使激动周而复始
2.多发折返学说:一个/多个异位节律点过早激动时,因心房肌各部复极程 度不同,致传导错综复杂,房内出现局部微小折返激动,它能快速传导激 动,故得以持久下去,直到心肌不应期延长而中断。 若各部折返有规律出现则为房扑,不规律为房颤
心室率:214次/分
四、异位性心动过速
2. 室性心动过速
发生机理:1.心室自律灶的自律性↑:心室内具有自律功能的浦肯野 纤维,固有频率约30——40bpm,当其超过高位主导节律点的频率, 主宰心脏节律,成为室性心动过速。2.心室肌内的折返
心电图特点: (1)频率140~200次/min,节律可稍不齐; (2)QRS波宽大畸形,时限> 0.12s; (3)房室分离:P波与QRS波群无关(即PR无固定关系), 且其频率P< QRS; (4)偶尔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 心室夺获:心房激动下传,偶尔控制几次心室搏动
四、异位性心动过速
3.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定义:可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心室, 又称加速性房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
机理: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多发生于器质病变 心电图特点: 1.多渐起渐止 2.频率比逸搏心率快,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慢 3.交界性多70-130次/分,室性60-100次/分 4.因心动过速频率≈ 窦性频率,易发生干扰性房室脱节 并出现融合波/夺获 加速性自搏心律的建立过程,频率稍增快,称温醒现象
五、扑动与颤动
1、心房扑动
概述: 是心房内大折返环行激动所致,大多短阵。 不如房颤稳定,常转为房颤/窦律
心电图特点: 1.P波消失,代之大小相等、形态相同、间距一致的连续锯齿状波 (F波)。Ⅱ、 Ⅲ、aVF表现明显 2.心房率250~350次/min 3. QRS波群呈室上性。 4.心室率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节律可整齐或不整齐 房室传导比值仍为2:1,4:1或3:1传导 不纯型/非典型: F波的大小和间距有差异,且频率> 350次/min
1.常由一个早搏诱发 2.心房、心室室折返环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3.激动心房下传,经房室结缓慢传导, 下传心室,然后旁路逆传回心房,完成一次折返, 若周而复始,则为折返性心动过速
四、异位性心动过速
(2)、心电图特点: (1)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房性或房室交界性早搏; (2)频率160——250次/min; (3)心律绝对整齐。
四、异位性心动过速
4.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概述: 它是一种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机制: 1.Dessertenne认为有≥ 2的心室自律灶,以稍不同的频率激动心室; 2.后来有人提出:心室复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离散,导致冲动折返。 心电图特点:
1.可见一些列增宽变形的QRS波群 2.室速每隔3~10个心搏,QRS波群便围绕基线扭转其主波方向 3.持续时间数秒—数十秒,自行终止,极易复发或变为室颤 4.发作间歇基本心律常出现显著Q-T延长伴T波高耸。
室性融合波:不同激动同时控制心室时出现,形态介于两者之间
鉴别诊断:
室上速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伴束支阻滞、房颤等,亦可 表现出QRS波宽大畸形 室内差异性传导:传导障碍的一种表现,可使QRS波形态变异
四、异位性心动过速
室速心电图表现:
(1)频率140——200次/min,节律可稍不齐; (2)QRS波宽大畸形,时限> 0.12s; (3)房室分离:P波与QRS波群无关(即PR无固定关系), 且其频率P< QRS;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分为:房性、交界性,P’不易辨认,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
心电图特点: 1.突发突停。 2.节律快而规则,160-250次/分。 3.QRS形态一般正常。(伴束支阻滞/室内差异传导时,可呈宽QRS) 机理: 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为 (多不具有器质性病变):
心律失常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心电图室
四、异位性心动过速
定义:
指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引起的快速异 位心律(期前收缩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异位节律点的部位 分为:房性、交界性、室性
预激旁路引发(AVRT)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双径路引发(AVNRT) 2.室性心动过速 3.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 4.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一种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快径路:传导快,有效不应期长;慢径路:传导慢,有效不应期短
1.适时的房早遇到快径不应期,只能改慢径传 2.激动传到两径路共同下端,快径恢复应激, 经快径逆行传回心房 3.同时,慢径恢复应激,能使激动再次下传,如此周而复始
旁路折返引发:
正向折返:传到系统下传,旁路逆传(室上速) 逆向折返:传旁路下传,传导系统逆传(预激综合征)
1.预激旁路引发(AVRT) 2.房室结双径路引发(AVNRT)
治疗:由于解剖定位较明确,可通过射频消融根治 房性心动过速(多为器质性):自律性、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四、异位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机理
折返形成条件: 1.折返路径:折返环(1.解剖决定型2.功能决定型) 2.诱因:常有基础搏动/异位搏动诱发(早搏) 房室结双径路引发:
四、异位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表现: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五、扑动与颤动
1.扑动与颤动概述:
概述:是一种频率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更快的自身性房性或室性异位节律 ,根据发生部位及机制的不同,可分为房扑、房颤;室扑、室颤 机理:主要的电生理基础为心肌的兴奋性增高,不应期缩短,同时伴有 一定的传导障碍,形成环行激动及多发微折返。 相关学说:1.环形激动学说:指激动在环形径路中呈连续性传导,循环不已。 需具备4条件: ①心房肌内局部传导阻滞(不应期异常延长) → 便不能通过此处(单项阻滞)
治疗:射频消融。
五、扑动与颤动
房颤心电图表现:
五、扑动与颤动
3.心室扑动
概述: 多数认为:心室肌产生环形激动的结果。 一般具备两个条件: 1.心肌明显受损;2.异位激动落在易颤期
心电图特点: 1.P-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快速连续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 2.室性频率约为 频率为200~500次/min。
治疗:射频消融。
五、扑动与颤动
房扑心电图表现:
五、扑动与颤动
2.心房颤动
概述: 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 大多在器质病变基础上发生:心房扩大、心肌损伤、心衰 少数无明显器质病变。 危害:心排量降低,附壁血栓。 心电图特点: 1.P波消失,代之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颤动波 (f波)。V1表现最明显 2.心房率350~600次/min 3. QRS波群呈室上性。 4. RR间期绝对不整 室内差异传导:传导障碍的一种表现,可使QRS波形态变异。 长RR后接一增宽变形的QRS波,且相距较近
临床:极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五、扑动与颤动
心室颤动心电图表现:
1.P-QRS-T波群消失,代之为大小不等、形态不同、 间距均不一致的极不规则的颤动波; 2.频率为200—500次/min。
临床:严重的心律失常,不能持久,常来不及恢复便转为室颤而死亡
五、扑动与颤动
心室扑动心电图表现 • 1.P-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快速连续和相 对规则的大振幅波; • 2.室性频率约为250次/min。
五、扑动与颤动
4.心室颤动
概述: 常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 可因急性心肌缺血/心电紊乱而发生, 几乎完全失去排血功能 心电图特点: 1.P-QRS-T波群消失,代之为大小不等、形态不同、间距 均不一致的极不规则的颤动波; 2.频率为200~500次/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