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_桑晓鹏
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空前增加。
环境保护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与政府的环境政策和执法有关,也与公众对环境问题参与决策的能力和机会有关。
因此,建立公众参与制度,使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决策,不仅有助于增加信息透明度和决策的合理性,还能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探讨其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公众参与制度的发展。
一、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现状1.公众参与制度的法律基础2.公众参与决策的途径公众可以通过官方公告、听证会等形式参与环境保护决策。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便利,可以通过在线调查、网络论坛等方式发表意见和建议。
3.公众参与制度的实施效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政府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不够,公众参与活动往往变成形式主义的过程。
其次,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有限,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难以真正参与决策过程。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信息不对称在环境保护决策过程中,公众缺乏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无法全面了解环境问题和政府的决策依据,从而难以做出合理的参与。
2.参与决策的限制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重点是在项目决策阶段,而在政策制定和落实过程中的参与较少。
公众参与的层次和范围有限,难以真正影响决策结果。
3.公众参与的影响力不足即便公众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但政府并不一定会采纳,民众的参与往往只能起到象征性的作用。
4.公众参与能力的不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支持,但很多公众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难以有效参与。
三、促进公众参与制度发展的建议1.加强信息公开政府应加强对环境信息的公开,提供更加全面、及时和易于理解的环境报告和决策依据,方便公众了解和参与环境保护决策。
2.建立多元平台3.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培养加强公众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提高参与决策的水平。
试论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济 与管 理 学 院 在 读 本科 生 , 研 究 方 向 为公 众 参 与 制 度 。 且进一步 需要公 众参与 , 这是毋庸置疑的。而 问题 的关键
义。一般 认 , 公众参 与是公 民试 图影 响公 共政策和公 民 的决 策 , 参 与 的发生往往 由某个学者 或公 民发 起 , 律 师或 各种 媒 体 或 网 络 轰 炸 性 报 道 , 从而 引 生活 的一切活动 , 包括 投票、 竞选 、 公决 、 结社 、 请愿 、 集会、 权威 专家起来支持 ,
・
3 0 0・
价值工程
试 论环境法 中的公 众参与制度
The Pu bl i c Pa r t i c i pa t i o n Sy s t e m i n Env i r o n me nt a l La w
桑 晓鹏 S A NG X i a o — p e n g
中图分类号 : D 9 2 2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3 1 1 ( 2 0 1 3 ) 3 3 — 0 3 0 0 — 0 2
1 什么是公众参与
Hale Waihona Puke 特点 : 第一, 外力推动性 , 不少是 自下 而上、 由外 而 内的压
公众参与( P u b l i c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 , 在 理 论 界 有 不 同 的 定 力 推 动 型 : 第二 , 媒体 传 动性 , 当某 一 种 力 量 很 难 改 变 政府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引言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的作用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公众参与可以促进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通过公开信息,公众可以了解到环境问题的真实情况,进而对环境问题产生认识和关注。
公众参与可以增强政策制定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公众的参与,环境政策可以更加符合公众的期望和利益,从而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公众参与还可以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
公众的参与可以拓宽环境保护的思路和方法,并且增加环境保护活动的力量和支持。
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中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渠道不够多样化。
目前主要以听证会、公众咨询和社区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公众参与,但是这些方式存在参与门槛高、覆盖范围窄等问题。
公众参与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一些案例中,公众参与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对于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不够重视和采纳。
公众参与制度的法律保障还不够完善,在一些情况下,公众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和维护。
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制度的改进方向为了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进。
应该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方式。
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提供在线公众参与平台,降低参与门槛,并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
应该加强公众参与的实质性意义。
在决策过程中要真正倾听公众的声音,充分尊重和采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应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法律保障。
通过法律的明确规定和有效执行,保障公众在参与过程中的权益和利益。
结论公众参与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信息公开、增强政策可持续性和提高环境保护效果的作用。
当前的公众参与制度存在多样性不足、效果不佳和法律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为改进公众参与制度,我们应该拓宽参与渠道、加强实质性意义和完善法律保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公众参与是一种涉及公众在政策制定、项目实施和决策过程中有话语权和参与权的方式。
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制度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首先,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公众参与的机会有限。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要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但在实践中,公众获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的机会仍然相对较少。
二是参与的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
公众在参与环境保护决策时,往往缺乏对信息的了解和理解,并且决策结果很难向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解释。
三是公众的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很多人对环境保护事务存在漠视和忽视的态度,缺乏积极参与的意愿和行动。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来完善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首先,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制定更为明确和具体的公众参与的政策法规,并加强对其执行的监督和检查。
同时,鼓励公众提起环境诉讼,并加大对环境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以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
其次,需要提高公众参与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主动向公众提供环境保护决策相关的信息,采用广泛的宣传手段传播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
同时,加强公众意见的征集和反馈,确保决策过程的公开和透明,促进公众对决策结果的认同和接受。
第三,应加强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通过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敏感度。
引导公众形成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和行为,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
最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时,应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论我国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制度

论我国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制度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公民的环境利益诉求不断提升。
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让公民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公众的切身利益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公众参与制度;缺陷;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是我国环境法的重要原则之一,起源于古希腊雅典。
1969年美国颁布了《国家环境政策法》,首次将公众参与制度引进环境管理工作中。
此后,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都增进了对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研究,并逐步将其纳入法律法规之中。
但由于我国环境法的理论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在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经验尚有欠缺,使得公众参与制度实际落实程度低。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理解与分析,提出一些完善制度建议。
1.环境法的公众参与的内涵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普遍被认为是在环境保护领域里,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
这一制度体现了环境管理的双重品格,即就环境管理而言,其中涉及复杂高深的科技知识,需要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家来治理;但就环境问题而言,由于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并且每个利益团体的利益均不相同,因此这就决定了要解决利益上的冲突就必须要采用民主的管理模式,由公众参与管理。
公众参与制度是民主主义理论在环境管理活动中的拓展,它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协调多元化主体的利益冲突,是公众参与国家民主管理的体现,也是将公众权利意识纳入规范化轨道的重要途径。
2.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缺陷2.1法律规定过于抽象化原则化关于公众参与制度,我国各类法律法规中都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未对该制度的执行、救济途径、法律责任以及对于如何实施公众参制度的细则作出相关的具体规定。
再者,我国大多数公众参与的模式大多是政府引导组织公众参与,公众则是被动参加。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过程中,公众可以参与和影响相关事务的决策过程。
公众参与的目的是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保护公众利益、促进民主参与、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环境信息公开: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要求相关环境信息应向公众公开,公众有权知情、参与和监督环境决策和管理过程。
2.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要求,要求在环境敏感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公众公开评价报告,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
3. 环境保护专家的聘任和参与: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保护专家的聘任条件和参与程序,要求在环境决策和环境争议解决中征求环境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4. 环境公益诉讼: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的适用条件和程序,允许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代表公众利益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维护环境权益。
5. 公众参与的土地征收和环境保护: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征地补偿和征地手续中应当听取公众意见的要求,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要求,用于保护受影响公众的权益。
以上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一些公众参与机制和内容,通过公众的参与,可以促进环境决策的公正性、科学性和透明度,保护公众权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制度

成绩:论我国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制度一、公众参与原则的概念在法的意义上,公众特指对决策所涉及的特定的利益作出反应、或与决策的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一定数量的人群或团体。
它不仅包括不特定的公民个人,也包括与特定利益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
环境法上的公众参与原则,是指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公众环境权益相关的开发决策活动,并有权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救济以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
在我国,公众参与原则通常也被表述为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有的人将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定义为环境保护领域里,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与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的制度。
或者环境法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保护他们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的制度。
二、我国公众参与的现状分析(一)我国公众参与的立法现状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恶化以及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的生命健康以及正常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加重。
国家和社会开始关注和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法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法律体系,公众参与制度也随着立法的完善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二)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缺陷与问题我国尚没有一部法律对公众参与的范围进行全面规定,在个别领域里做出明确规定。
以政府为主导,公众参与对政府依赖程度高。
我国的环境立法长期以来都是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公众的环境参与亦是如此。
很多人都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当然应该由政府作主,所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
常常是政府制定出某项政策或者发动某种号召,公众才开始被动响应和行动。
因此,我国的公众在参与环境保护方面是典型的“依赖政府型”,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在环保方面应付更多的责任因而对自身的环保要求不高。
(三)公众参与形式单一,缺乏激励机制。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
然而,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多方参与,而公众参与制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公众参与制度的设立旨在确保环境保护政策的公正、科学和民主,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的意义、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公众参与制度的有效实施。
公众参与制度的意义与作用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公众参与制度的设立可以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使决策更加科学、全面。
通过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专家观点,可以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和局部利益的偏颇,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提高环境决策的民主性公众参与制度确保了民众对环境决策的直接参与权利,使环境保护不再是政府或特定利益集团的单方面决策。
公众参与不仅仅是听取公众的意见,更是给予公众选择的机会,使公众的意见能够真正被反映和采纳,提高决策的民主性。
增强环境保护的合法性公众参与制度的设立可以使环境保护工作更加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环境保护的合法性和公众认可度。
通过公开透明的环境决策程序,公众可以了解决策的合法性,并监督决策的执行情况,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缺乏公众参与意识和主动性目前环境保护中,部分公众缺乏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意识,对公众参与制度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同时,一些公众对环境问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知识,难以有效地参与环境决策。
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公众参与制度的宣传和引导方面也存在不足,缺乏对公众参与的有效引导和动员。
公众参与意见缺乏反馈和采纳在一些环境决策中,公众的意见往往只是得到表面的听取,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反馈和采纳。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公众对公众参与制度的质疑和失去信心,影响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众参与意见的反馈和采纳应该是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要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工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试论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in Environmental Law
桑晓鹏 SANG Xiao-peng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 211100)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1100,China)
每周的需求量服从以均值 μ=495,均方差 σ=72 的正态分
燮 燮 布,故有 覫
r-μ σ
=0.95,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得 r-μ =1.645[3], σ
即有 r-495 =1.645,求得 r=613.4,取整后 r=614,安全储备 72
量为 r-495=614-495=119。
在这样的存储策略下,有 95%的概率在通知配货但还
2.2《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分析 我国 《环境影响评价法》 对公众参与制度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规 定,使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其中第 5 条、第 11 条、第 14 条第 2 款等规定对于有关部门在审批环境专项规划草案 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至于使得环境影响报告书只是成 为一种摆设,如果其不采纳,需要说明理由。第 21 条对于 公众参与的范围、程序及方式作出了规定。
义。一般认为,公众参与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民 的决策,参与的发生往往由某个学者或公民发起,律师或
生活的一切活动,包括投票、竞选、公决、结社、请愿、集会、 权威专家起来支持,各种媒体或网络轰炸性报道,从而引
抗议、游行、示威、反抗、宣传、动员、串联、检举、对话、辩 起政府的高度重视;第三,政府公众参与议题形式化,目前
为模型的优化和求解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以后的研究中数
据有待于进一步精确,模型也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以便为
基础医疗服务提供更实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韩伯棠.管理运筹学(第 2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83-310.
[2]杨景祥,孙凤芹.考虑运输批量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J].中
国商贸,2009(13):151-152.
civic activism also revealed imperfect of legislation. This article will attempt to put forward perfect measures from 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right, the procedural norm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rising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sociation etc.
注释: ①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 ——案例与模式[M].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代序第 4 页. ②蔡定剑.公众参与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团结,2009(4). 参考文献: [1]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 ——案例与模式[M].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代序第 4 页. [2]王锡锌主编.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M].中国法 制出版社 2008 年版:2. [3]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年版:182-183. [4]张晓文.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J].华东政法 大学学报,2007(3). [5]张千帆.中国宪政的路径与局限[J].法学,2011(1).
平均的存储量为 Q [2]。我们根据平均单位疫苗一年的保存 2
费用 c1=0.35,得到一年的存管费为:Q2 *c1。另外,假设每年
的疫苗总需求量为 D=495*12,则每年的疫苗配送次数为
D Q
,再根据每次送货的成本
c3=220,得出一年的送货成本
为:DQ *c3。
总成本
TC=:
Q 2
*c1+
D Q
2.3 环境决策中的公民维权行动分析 2007 年,厦门 发生了针对“PX”项目的公民集体“散步”的维权行动,抗 议在离市中心不到 7 公里的海沧建造 PX 化工厂的决定。 厦门 PX 事件是在环境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的表现,但与听 证会、论证会等法律规定形式不同的是,其通过“集体散 步”的无奈之举才使得政府放弃工程计划,而不是政府主 动就 PX 项目决策开放公众参与。事实上,它的成功带有 侥幸成分。更为根本的是,既然现有制度对其成功没有任 何保证,厦门模式不可避免地缺乏可预期性和可复制性。 厦门事件一年之后,成都居民模仿厦门“集体散步”,结果 却截然相反,不仅没有说服成都市政府回心转意,而且组 织者受到拘捕甚至定罪。
摘要: 目前,我国的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规定内容较少且抽象,缺少具体详细的规定,一些公民维权行动也暴露出了立法的不完
善。本文将试图从公众环境权、公众参与的程序性规范及环保社团的兴起与发展等角度提出完善的措施。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t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law is less and abstract, and lack of detailed rules, and some
姨 姨 每次最优的 配 送 量 为 Q*= 2Dc3 = 2×5940×220 ≈
c1
0.35
2733,由此,该卫生站每年配送该疫苗的次数为
D Q*
=
5940 2733
≈2.2。
根据服务水平的要求,α=0.05,取 m=7,P(一个星期的
需求量燮r)=1-α=1-0.05=0.95,由于这种疫苗在此卫生站
值得肯定的是,《环境影响评价法》与其他相关的环境 法相比,对于公众参与作出的规定更加具体细致,为公众 参与环境制度建设提供了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方案。然而, 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公众参与的方 式主要是论证会、听证会,而对于如何举行没有作出更加 详细的规定。我国《行政处罚法》第 42 条,对于听证的范围 及程序的规定较为详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听证会制度, 近年来被众多学者视为公众参与较好的方式,对于限制行 政机关滥用权力,促进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起到 重要的作用。笔者赞同听证会制度在民主化中发挥的应有 的作用,但要通过进一步的制度设计细化听证会的程序与 制约作用,不使其流于形式。
[3]盛骤,谢式千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 4 版)[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0.
Value Engineering
· 301 ·
是,在环境法中公众凭什么参与或者参与的法律依据是什 么,以及如何更好地参与。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的环境立法 及实践作出分析,从公民的环境权、公众参与的方式等角 度展开。
公众参与作为现代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
作者简介:桑晓鹏(1990-),男,河南林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 行政决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法中已经存在并
济与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公众参与制度。 且进一步需要公众参与,这是毋庸置疑的。而问题的关键
然后又配送 Q,再继续使用……如此循环,在整个过程中,
由此可见,环境决策中的公民维权行动具有偶然性, 因缺少制度的确认与保障而变得不可预期,其最终并不是
解决环境冲突问题,促进环境决策的科学化的方式。更多 的还是需要立法等制度建设赋予公民环境权,使其能够真 正地参与到环境立法与决策中,体现民意,汇集民智。
3 完善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公众参与对于环境制度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 不言而喻的。要实现其价值,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并赋予公 众参与的法律依据,这是公众行使权利,参与决策,监督执 法的基础;其次,需要在权利的实施方面完善程序规定,让 公众真正地参与并影响行政决策;最后,鼓励环保组织的 兴起与发展,成为公众参与的一个主体,弥补普通民众的 不足,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1 明确公众环境权 公众环境权的内容,大致包括 三个方面,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环境决策参与权以及公 众诉权。我国尚未在环境法中确立公众环境权,使得公众 参与缺少法律依据,这不利于公众参与环境制度建设,参 与并监督环境行政决策。相反,我国在法律中规定了公众 的检举与控告的权利,笔者认为这不应该是公众参与的首 选方式,而是环境制度建设等出现了问题之后的事后补救 的公众监督方式。我们首先应该从源头上就赋予公众参与 环境行政决策的权利,构建起一整套的公众参与的权利, 包括知情权、决策参与权、诉权等。 3.2 细化程序立法保障公众参与 一方面,我们需要 进一步细化已有的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除了规定政府行 政的一般性程序外,还应当包括环境行政主管机关在进行 环境管理中所遵循的程序,以及公众在参与环境管理、监 督时应遵循的程序和违反相关程序所带来的法律责任等。 另一方面,通过出台与修改其他法律来增加对公众参与的 立法规定。建议尽快出台《行政程序法》或《行政程序实施 条例》。如果条件尚不具备,可以先出台一部《行政程序实 施条例》以规范行政程序的实施,保障公众参与。同时,制 定《新闻法》等相关法律,通过赋予和保障新闻工作者的采 访报道来实现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并促进信息公开。 3.3 促进环保社团的兴起与发展 环保社团的兴起与 发展使得可能同致污者进行平等对话,维护受到损害的环 境权益。在英国,环保 NGO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政府和 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除此之外,环保社团还可以利 用自身的优势,开展环境保护宣传,进行环境科学学术交 流,推广环保科技成果,举办环境科学知识咨询等活动,从 而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并为政府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参谋。
关键词: 公众参与;立法缺陷;公众环境权;程序立法;环保社团
Key words: public participation;legislative defects;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right;procedure legislativ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