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

合集下载

环境法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

环境法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

环境法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环境法是维护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其基本理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公益性、预防原则、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协调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首先,环境法的基本理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子孙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环境法立足于保护环境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现在环境法的各个层面,如资源利用与回收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与治理等方面都有相关法律规定,保护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公益性原则、预防原则、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协调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公益性原则是环境法的核心原则,指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环境资源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公共财富,各国家和个人有责任保护、遵守环境法规,确保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预防原则强调事前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即采取合理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尽早预防和防止环境问题比事后弥补和修复环境问题更经济、更有效。

优先原则是指保护环境资源的优先性。

在决策和规划中,环境保护应优先于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

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协调各种利益的关系,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环境法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环境法中体现为保护和优化环境,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统筹协调原则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

既要保护环境,又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了实现统筹协调,需要建立科学的环境评估和决策机制,确保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公众参与原则是指公众对环境事务的参与和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公众有权了解环境信息、参与环境决策,并对环境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行性,增强公众对环境事物的认同和支持。

最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全文

最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全文

最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全文最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全文《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已于2015年7月2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有关最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全文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条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畅通参与渠道,促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依法有序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制定政策法规、实施行政许可或者行政处罚、监督违法行为、开展宣传教育等环境保护公共事务的活动。

第三条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应当遵循依法、有序、自愿、便利的原则。

第四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组织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环境保护相关事项或者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电话、信函、传真、网络等方式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五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征求意见时,应当公布以下信息:(一)相关事项或者活动的背景资料;(二)征求意见的起止时间;(三)公众提交意见和建议的方式;(四)联系部门和联系方式。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在征求意见的时限内提交书面意见和建议。

第六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拟组织问卷调查征求意见的,应当对相关事项的基本情况进行说明。

调查问卷所设问题应当简单明确、通俗易懂。

调查的人数及其范围应当综合考虑相关事项或者活动的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社会关注程度、组织公众参与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等因素。

第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拟组织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征求意见的,应当提前将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议程等事项通知参会人员,必要时可以通过政府的网站、主要媒体等途径予以公告。

参加专家论证会的参会人员应当以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环保社会组织中的专业人士为主,同时应当邀请可能受相关事项或者活动直接影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代表参加。

浅谈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

浅谈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

浅谈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浅谈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作者徐琪钧系别法学专业法学年级10级学号 102111240指导教师落志筠导师职称浅谈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我国 1989 年《环境保护法》第6 条中规定: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是本法中公众参与原则的规定和体现,研究并完善这一原则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营造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公众参与原则是民主主义理念在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延伸,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法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民主法律制度。

其含义是指在环境活动中,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以使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

“国外环境保护的实践己经证明,公众参与制度是符合环境管理特点的富有成效的制度,其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①由于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性事业因此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就是作好环境保护工作重要的一环。

综观国内外环境保护实践中公众参与的情况可以看到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如何用法律的手段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在环保的效果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实践证明,公众参与原则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深入研究公众参与问题,对其法理依据及立法实践作进一步的考察,探寻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路径,对于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众参与原则的涵义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环境利益相关的一切决策活动,使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自身利益,且有利于环境保护。

从性质上看,它是一项重要的程序性权利,也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基本制度;从目的上看,“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限政府的自由裁量权,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从司法过程看,它是将环境保护自力救济纳入法制化轨道的主要途径。

”②它有利于解决和处理广泛存在的普遍环境问题,实现对环境问题的全过程及全方位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一、背景介绍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各类建设项目在环境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预防的一种制度性管理措施。

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有权利参与、表达意见和建议的一种民主参与方式。

公众参与的目的是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确保公众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现。

二、公众参与的原则1. 透明公开: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结果应向公众公开,社会各界有权查阅相关文件、数据和资料。

2. 公正公平:公众参与应平等、公正、公平,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每个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得到平等对待。

3. 信息对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信息应准确、全面地向公众提供,确保公众可以充分了解项目的背景、目标和可能的环境影响。

4. 及时回应:公众参与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及时进行回应,并及时公布反馈结果。

5. 独立专业:公众参与的专家评审团队应具备独立性和专业性,不受任何影响,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科学。

三、公众参与的程序1. 建立信息公示制度: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项目申请单位应及时向社会公众公示相关信息,包括项目的背景、目标、可能的环境影响等。

2. 征集公众意见:项目申请单位应通过多种形式征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听取公众意见、开展听证会等。

征集的意见应及时记录、整理和归纳,确保每个意见都得到适当的关注和回应。

3. 公开并回应意见和建议:项目申请单位应将征集到的公众意见和建议及时公开,并对每条意见和建议进行回应,表明接受与否以及后续处理措施。

4. 公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项目申请单位应向公众公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提供相应的解读说明。

公众有权对报告提出异议,并要求相关部门进行重新评估和处理。

5. 可行性研究前期公示:对于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项目申请单位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前向社会公众公示,接受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四、公众参与的机制1. 建立公众参与专门委员会:由各方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公众参与专门委员会应定期组织会议,讨论和研究公众参与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环境法的的基本制度

环境法的的基本制度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一、引言环境法是指国家为保护环境而制定的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

本文将从环境法的基本制度入手,探讨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法律责任、监管体制以及国际环境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执行环境法律法规的根本准则,它们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常见的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1. 预防原则:环境法主张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即通过预防性的环境管理措施,防止环境污染的发生,尽量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

2. 公众参与原则:环境法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过程,保障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社会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3. 优先原则:环境法强调对环境保护的优先考虑,即在发展与环境之间,环境保护应优先考虑。

4. 合作原则:环境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因此环境法倡导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5. 责任原则:环境法明确规定了各方对环境保护应承担的责任,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的责任。

三、环境法的法律责任环境法的法律责任是环境法的核心部分,通过法律责任的设定和强制执行,实现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罚和赔偿。

环境法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政责任:指国家机关对违法行为采取行政惩罚措施,例如罚款、责令改正等。

2. 刑事责任:对故意或过失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行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例如刑罚的判决。

3. 民事责任:侵害他人环境权益的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例如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

4. 行政过错责任:对于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有关部门和个人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过错责任。

四、环境法的监管体制环境法的监管体制是指对环境保护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机构和程序。

一个健全的监管体制是有效实施环境法的保障。

主要的监管机构包括:1. 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制定环境保护政策、规划和标准,对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结合我国实际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结合我国实际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结合我国实际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预防原则:强调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要求采取预防措施,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

2. 保护优先原则:强调对环境优质区域和脆弱环境的保护,重点保护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

3. 公众参与原则:强调公众对环境事务的参与,加强公众监督和环境信息公开,促进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参与。

4. 环境利用均衡原则:要求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监管加强原则:要求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保障环境法律的有效实施,加大环境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

6. 责任追究原则:要求追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责任,加强对责任人的惩处和给予适当的赔偿。

7. 公平原则:要求在环境保护中坚持公平原则,促使各方平等参与环境治理,防止环境不均衡问题的出现。

8. 分级管理原则:将环境保护工作划分为国家、省级、市级等多个层级,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和职责。

总之,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旨在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些原则在实践中指导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论我国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

论我国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

论我国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p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自我调控的、对发展后果负责的发展,它要求赋予法律主体以多种权利、自由及相应的义务以保障其实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价值观与要求的体现。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认为“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团体的真正介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方向,它包含了人与环境的和谐、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和谐。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有些地区只有长期居住才会掌握真实情况。

因此,信息成本相当高昂,如果决策错误影响面又非常之深广,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1.2公众参与有利于政府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是对国家环境管理活动实现监督的有效途径。

由于环境资源的价值多元性,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目标也是多元的,任何国家都还没有可以将环境资源管理的所有方面囊括至一个公共权力机构的作法。

在公共权力设置过程中,如将同一类权力分散于多个公共权力机构时,极易造成机构之间的竞争,其负面效应是各个部门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追求短期效益,无法实现其权力的真正目的,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或不计效率。

正因如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为自身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的制约机制尤为重要。

通过公众参与建立起来的公众监督机制,是防止因行政机关的违法或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防止因行政主体权力竞争而导致的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悲剧的良好方式。

二、公众参与原则在我国存在的问题2.1公众参与的范围较窄,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公众参与的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展是当代环境立法的趋势。

如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任何机关,只要它的行为属于对人类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联邦行为,公众就可以参与到其中去,对其进行评价和监督。

法国的《环境法典》也规定,国家、地区、省、市镇、公有机构、合资企业在从事涉及全国利益的大型公共治理项目时,在该项目的制定阶段,必须组织相关的公众审议,让公众充分了解该项目的影响,并参与到其决策中去。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第一,预防为主原则。

环境保护法明确强调,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这意味着,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应尽量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通过科学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前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减少环境风险。

第二,限度为标准原则。

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该在一定的限度内。

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生产活动中,要坚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处理废弃物、排放污水和废气,确保环境质量不受严重损害,并且要在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公众参与原则。

环境保护法规定,在环境保护决策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听取和尊重公众的意见。

这意味着公众有权利参与环境决策,并要求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信息和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

这样可以增加环境保护的公正性和公众的参与感,促进社会的环保共治。

第四,源头控制原则。

环境保护法提出,应通过源头控制和减量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这需要各类企事业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污染物的减排措施,优先考虑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第五,责任追究原则。

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对环境违法行为,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这意味着,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个人,都要承担对环境的保护责任,对违法行为要进行严肃的处罚和追责,为环境保护事件的发生设立强有力的法律壁垒。

第六,公开透明原则。

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信息应当公开透明。

这就要求政府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应主动公开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包括环评报告、环境监测数据等,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加强政府和企业的监督和问责。

总之,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保护环境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摘要】: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日益严重,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该问题源于上世纪60年代,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总结出来的。

随着《人类环境宣言》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等全球性法律文件的相继出台,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问题引起了我国学者的研究兴趣。

目前,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不仅在概念上表述不一,而且在参与主体及内容的界定上也存在分歧,尤其缺乏对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的理论剖析。

由此,本文的第一部分就该问题的概念进行说明。

公众作为推动环保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的兴起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建构,市民社会的孕育有助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民间社会团体的形成,从而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思想观念上的重要准备,为公众参与成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提供了理论前提。

再次确立公众参与原则也是保护环境权这一基本人权的必然要求,在探讨公众参与原则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本文分析了我国环境保护法对公众参与的相关规定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的立法建议。

本文在肯定公众参与原则是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环境法参与原则的立法现状,对公众参与原则的立法体现与实施机制上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弥补缺憾的完善设想。

以及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原则的实施机制。

【关键词】:环境法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原则【Summary】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amage is serious, environmental laws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matters of principle i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he problem lies in the sixties, the last century is constantly developed in practice, to sum up. As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environment and the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f global legal document, environmental laws i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matters of principle was a scholar's study interest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china's scholars to this study is much thinking, not only in conceptual terms, and in the body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divisions, especially the principles of the theory. it also Thu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roblem of concept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ublic as an important force, its rise from the public social constructionism, which helps people of the concepts of liberation,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provide ideas in preparation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laws have become a theoretical basis. To establish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the same principle i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o the basic human rights of the natural requirement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iscussing the principle of basic theories of this paper analysed our environments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relevant provisions and problem and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rinciple of legislation. this proposal in principle is that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laws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which combines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laws in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the status quo, To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inciple of legislation and enforcement mechanism reflects the inadequate and made some support the idea of perfection. and to improv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Keywords】Environmental law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rinciple目录一、摘要………………………………………………………………………………………1一、目录………………………………………………………………………………………2一、公众参与原则之理论基础………………………………………………………………3(一)环境权…………………………………………………………………………………3(二)公共信托………………………………………………………………………………3(三)公众参与原则…………………………………………………………………………4二、发达国家国内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4(一)美国……………………………………………………………………………………4(二)日本……………………………………………………………………………………4(三)英国…………………………………………………………………………………4(四)其它国家……………………………………………………………………………4三、我国公众参与原则的立法现状…………………………………………………………5四、公众参与原则存在的问题………………………………………………………………5五、如何有效推进公众参与原则……………………………………………………………6(一)立法建议………………………………………………………………………………61、明确公众的权利和义务………………………………………………………………62、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73、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7(二)奖励建议………………………………………………………………………………7(三)公开建议………………………………………………………………………………8(四)教育建议………………………………………………………………………………8参考文献………………………………………………………………………………………9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愈来愈严重,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的加速、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等。

而治理的速度似乎愈来愈赶不上破坏的速度,除了人口过多、资源匮乏、环境容量太小、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太落后等多种原因以外,从更深层次上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众参与程度太低。

参与的主体是公众,一般意义上的“公众”是众多分散个人的集合,是政府为之服务的主体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

但凡涉及到社会经济活动的事情,真正的主体就应该是个体的人。

因而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也不应该是抽象概念下的公众,其应该强调个体。

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解决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共实。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人类环境意识觉醒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和保护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一切社会现象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拥有广泛的影响都必须依靠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一、公众参与原则之理论基础(一)环境权环境权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权,是人的一项应有权利。

环境权的提出反映了新的社会价值观和生态理念。

目前,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在其宪法或相关环境立法中都规定了环境权,但是,由于环境权概念的内涵模糊,对其概念的确定性国际社会及法学界并未达成共识。

李步云先生曾论述过人权的三种形态,即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

应有权利是权利的初始状态,它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基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而产生出来的权利需要和权利需求,是主体认为或被承认应当享有的权利。

此种权利是天赋人权,即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它是一种绝对的,不可转让的权利。

环境权就是这样的一种权利,它产生于人类保护环境实际需要中,源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它是人的应有权利。

法定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的制定或认可,使应有权利法律化、制度化,使其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

只有存在应有权利,才能产生应不应该以及如何去保护它的问题,否认应有权利的存在,法定权利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公众参与权的实现将有助于环境权逐步地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的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