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黄原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工艺研究

合集下载

黄原胶生产工艺1

黄原胶生产工艺1

黄原胶生产工艺1黄原胶生产工艺黄原胶是由D 一葡萄糖、D 一甘露糖、D 一葡萄糖醛酸、乙酸和丙酮酸组成“五糖重复单元”, 结构聚合体, 分子摩尔比为28 : 3 : 2 : 17: 0 .5 1 一0. 63 。

黄原胶分子一级结构由p 一1, 4 键连接的D 一葡萄糖基主链与三糖单位侧链组成, 其侧链由D 一甘露糖和D 一葡萄糖醛酸交替连接而成。

黄原胶分子侧末端含有丙酮酸, 其含量对黄原胶性能有很大影响, 在不同溶氧条件下发酵所得黄原胶, 其丙酮酸含量有明显差异。

一般,溶氧速率小, 其丙酮酸含量低生产工艺工艺流程为: 菌种摇瓶扩大培养发酵罐发酵提取干燥粉碎成品包装1. 1 生产菌株黄原胶生产菌株为黄单抱菌属几个种, 目前工业化生产用菌株主要是甘蓝黑腐病黄单孢杆菌(亦名野油菜黄单胞菌) , 直杆状,宽0. 4 林n l ~ 0. 7 林m ,有单个鞭毛, 可移动,革兰氏阴性, 好氧。

19 61 年Je an e S 等首先从甘蓝黑腐病斑中分离出甘蓝黑腐病黄单抱杆菌, 赵大建等在19 8 6 年也得到编号为N . K 一01 甘蓝黑腐病黄单抱杆菌。

此外, 菜豆黄单胞菌、锦葵黄单胞菌和胡萝卜黄单胞菌亦可作为发酵菌种。

1. 2 培养基组成及优化1.2.1 培养基固体培养基:蔗糖2g,蛋白胨0.5g,酵母粉0.2g,琼脂2g,水100mL。

种子培养基:蔗糖2g,蛋白胨0.5g,酵母粉0.2g,水100mL。

发酵培养液:蔗糖5g,蛋白胨0.5g,0.3g,碳酸钙0.3g,磷酸二氢钾0.5g,硫酸镁0.25g,硫酸亚铁0.025g,柠檬酸0.025g,水100mL。

1.3 试验方法1.3.1 平皿培养取Φ9cm的培养皿,倒入25mL固体培养基,30℃培养4d~8d。

1.3.2 啤酒糟处理啤酒糟(取自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啤酒实训中心)用自来水洗涤2次,烘干后备用。

1.3.3 发酵条件研究培养基组成的研究:分别以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和淀粉代替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进行发酵培养,并做空白对照,确定最佳的碳源。

甘蔗糖蜜发酵产黄原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甘蔗糖蜜发酵产黄原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Y zo ,G a gi hn ) i u u nx ,C ia h
Ab t a t sr c :Xa h n g m sp o u e y u ig s g rc n ls e ,at rt e sn l a t ra d ot o o a e i n e — mt a u wa r d c d b sn u a — a e moa s s f i ge f co n r g n ld sg x e h h p r n s te o t lc mb n t n r o f me s fl w n s t e c n e t o u a — a e moa s s wa 1 。 x, ei me t , h p i o i ai s wee c n i d a o l i g : h o t n f s g rc n ls e s 2 B ma o r o
122 种 子扩 大培养 .. 取一 环斜 面 种 于种 子 培 养 液 ,装 液 量 1mL 5 / 5m 0 L三角 瓶 ,2 q 8C、10/ i 床培 养 4 h 8 rmn摇 8 ,做 种 子扩 大培 养 。
1 2 3 摇 瓶 发酵 ..

基 装液 量 10 L20 0 m /5 mL三 角瓶 ,接
8 4
9 1 6 08
培 养时间 ( h)

如 加 m 图 培养时间对黄原胶产量的影响 3

如 嬲

实验 结果 表 明 ,随 着 培 养 时 间延 长 ,黄 原 胶
6 5

血I l
产量显著增加 ,8 h 4 后达最大值 ,此后呈现下降 趋势 ,这 可能 与培 养 液 中养 料被 耗 尽 ,副产 物 累
蛋 白胨 浓 度 ( / gL)

黄原胶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黄原胶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黄原胶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闫德冉;胡元森;闫振丽;马明;吴瑞阁;张聪玲;周季涛
【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1(035)0Z1
【摘要】以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ZZ-1(Xanthomonas campestris ZZ-1)为生产菌株,进行了摇瓶条件下黄原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得到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pH 7.2,CaCO3 0.30%,培养温度30 ℃,装料量为20%,最终成品粘度可达1 400 cp,较基本培养条件提高了16.53%.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闫德冉;胡元森;闫振丽;马明;吴瑞阁;张聪玲;周季涛
【作者单位】河南天冠集团,河南南阳,473000;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天冠集团,河南南阳,473000;河南天冠集团,河南南阳,473000;河南天冠集团,河南南阳,473000;河南天冠集团,河南南阳,473000;河南天冠集团,河南南阳,4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920.6
【相关文献】
1.黄原胶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J], 闫德冉;胡元森;闫振丽;马明;吴瑞阁;张聪玲;周季涛
2.一株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J], 冯霞;程金权;王玲;艾丽华
3.强聚硒酵母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J], 罗世炜
4.重组凝乳酶摇瓶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研究 [J], 张桂芝;武彬;黄保华;刘雪兰;石天虹;井庆川;魏祥法
5.产脂肪酶黑曲霉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J], 张谦;贾佳;林智;杨晓锋;郭宏涛;王剑英;Carol Sze Ki Lin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固态发酵生产黄原胶的研究

固态发酵生产黄原胶的研究

固态发酵生产黄原胶的研究
朱斌;颜延宁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利用琼脂和啤酒糟为基质,加入营养液培养野油菜黄单胞菌生产黄原胶.研究了培养基组分、基质含水率、培养时间及培养基厚度对黄原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琼脂表面培养生产黄原胶的浓度3%~3.5%,与液体深层培养相当.蔗糖和黄豆饼粉分别是生产黄原胶最适碳源和氮源.基质含水率达到75%时,培养基厚度为
6cm时发酵5d,黄原胶产量最大,为35.3g/kg.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朱斌;颜延宁
【作者单位】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929
【相关文献】
1.一株产高黏度耐酸性黄原胶生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工艺研究 [J], 李元鑫;尹丽华;亓烨
2.黄原胶发酵生产培养基优化研究 [J], 李娟;王君高;杨婷婷
3.在SM型发酵罐中生产黄原胶的工艺研究 [J], 常春;张世涛;徐桂转;马晓建
4.以甘蔗糖蜜为碳源发酵生产黄原胶的研究 [J], 王玉香;王金华;陈平;全雪萍;牛淑
敏;赵大健;索陇宁
5.黄原胶生产菌无色素黄单胞菌的选育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J], 宋玉丽;钟良进;司书锋;袁长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原胶发酵生产工艺研究

黄原胶发酵生产工艺研究

黄原胶发酵生产工艺研究黄原胶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具有浓稠、透明、稳定性好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黄原胶的生产工艺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优化。

本文将从黄原胶的发酵生产工艺入手,探讨其工艺流程、微生物菌种及其优化、反应条件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一、工艺流程黄原胶的发酵生产主要分为前处理、发酵、分离和纯化四个步骤。

前处理:将黄原胶原料(通常为玉米淀粉或葡萄糖)进行预处理,以保证后续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预处理包括原料清洗、破碎、蒸煮等步骤,以提高原料的可利用性和发酵效率。

发酵:将预处理好的原料加入发酵罐中,加入微生物菌种(通常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并控制好反应条件(温度、pH 值、氧气供应等),进行发酵反应。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分解原料中的糖分,产生黄原胶。

分离:将发酵液中的黄原胶与微生物菌体分离,通常采用离心分离或滤纸分离等方式。

纯化:将分离得到的黄原胶进行纯化,以去除不纯物质和微生物残留。

纯化的方法包括溶剂沉淀、离子交换、凝胶过滤等。

二、微生物菌种及其优化黄原胶的发酵生产过程中,微生物菌种的选择和优化是关键。

目前,常用的微生物菌种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其优点是生长快、黄原胶产量高、适应性强等。

但是,Xanthomonas campestris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对温度和pH值的敏感性较强,易受到污染等。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研究人员对微生物菌种进行了改良和优化。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黄原胶合成酶(Xanthan synthase)的基因从Xanthomonas campestris中分离出来,转移到了其他微生物菌株中,如Escherichia coli、Bacillus subtilis 等。

这些改良后的微生物菌株不仅具有较高的黄原胶产量,而且对反应条件的适应性也更强。

三、反应条件控制反应条件的控制对黄原胶的发酵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黄原胶降解酶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其降解产物活性的研究

黄原胶降解酶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其降解产物活性的研究
糖 的生 物活 性 。
13 黄原 胶 降 解酶 活 力 测定 .
将 0 mL发酵上清液与等体积溶 于 1 o . 4 0 mM磷 酸缓 冲溶
液 (H70 p . )的 05 . %黄 原 胶 溶 液 混 合 后 ,于 4 ℃ 水 浴 中 反 应 0
4 m n 沸水浴加热 5 n 0 i, mi 终止反应, 测定反应液粘度 t 将发酵 。 。 上清液沸水浴 中煮沸 5 n mi 使酶失活,重复上述实验并记 录为
211 碳 源 的 确 定 ..
黄原胶 降解菌 Mirb ceims. 由大连工业大学李 c0 atr u pxT, 宪臻老师实验室从土壤 中分离纯化并保存。
基 础 培 养 基 组 成 : 5 mg a 1 2 0mg 2 P 4 0 — 2 O C: 5 KH O, 0 C , 4 mg N C 2 mg S 3 Om K 3 H70 1 0 m1 a 1 5 Mg 0 ,5 g NO , . ,0 0 蒸馏 水 。 1 p 种 子 培 养 基 组 成 :g 原 胶 ,g 萄糖 ,.g酵 母 浸 粉 , 2黄 1葡 0 5 1 0 基 础 培养 基 。 00 ml 生 产 培 养基 组 成 :g黄原 胶 ,g 母 浸 粉 ,o 0 基 础 培 3 2酵 1 0 ml 养基 。
t 两次实验的粘度差值 △t 。t用于计算酶活力。酶活力单 。 , =t 。 一
位定义为 : 在上述酶反应 条件下, 使黄原胶 溶液 的粘 度每下降

个粘度单位所需要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力单位 ) 。
2 结果 与讨论
1 材 料与方 法
11 黄原 胶 降解 菌 与 培 养 方 法 .
21 黄 原 胶 降解 菌最 适 发 酵 条件 的 优 化 .

黄原胶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

黄原胶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
摘 要 : 目的 优 化黄 原 胶 的 发酵 工 艺 以提 高 黄 原胶 的产 量 及 黏度 。 方法 采用摇 瓶发 酵 ,改变实验 条件 ,包括
培 养 基 中碳 源 、 氮源 的 种类 和浓 度 ,复 合 氮源 的 组成 及含 量 , 无机 盐的 组 成 及 含量 ,柠 檬 酸 和 碳 酸钙 的 含 量 等 。 通 过 测 定 发 酵液 黏 度 、粗胶 含 量 来 确定 较 为 适 合 的发 酵 工 艺 。结 果 通 过实验 得到 最佳培 养基 组成 为 :蔗糖 4% , 硫酸 铵 0 1 ,豆 饼 粉 03 ,柠檬 酸 0 1 .% .% . %,硫 酸镁 0 0 % ,碳酸 钙 00 %;培 养条件 为 :5 0 mL摇 瓶发 酵 装液 .1 .2 0 量 1 0 mL,转 速 2 0 rmi 0 2 / n,发酵温 度 2 . ℃ ,培 养 7 85 2 h。进 行 了发 酵罐 发酵实 验 ,黄原 胶 的发 酵产量 可 以达
St yo i u r e a o n to s f nt nGu ud nOpt m m Fe m nt t n Co di n i i o Xa ha m
YA N e , U i , Zh n W Jn ZHU iq a g , X — i n GU O e pig. N G ix e Xu — n LI Pe— u

y ed we ed tr n d An o tma e e t to t d wa c i v d by atrn a b o r e ni o e o c , i l r e e mi e . p i l r n a i n meho sa h e e le i g c r on s u c fm r t g n s ure
p o e sofx nt n g m . e ho n s a n fa k c t e t ev s o iy o e m e t to r t c d a t a m r c s a ha u M t ds I h ke s ul l ur , h ic st ff r n ai n b o h r e x n h ngu u

黄原胶生产与应用研究

黄原胶生产与应用研究
黄原胶生产与应用研究
因此,下游加工过程直接决定黄原胶的质量 和生产成本,下游加工技术已成为黄原胶生产的 关键工序。
下游加工工艺流程如下: 黄原胶发酵液 预处理(调pH值、加热、稀
释等) 固-液分离(过滤、超滤、分离等) 初步纯化(超滤、沉淀、分离等) 高度纯化 (溶解、超滤、沉淀、分离等) 制成成品(干 燥、粉碎等)。
黄原胶生产与应用研究
1.4.1 发酵液除菌体
黄原胶发酵液是复杂的多相系统。发 酵液中除有黄原胶外,还有菌体细胞、尚 未耗尽的各种培养基成分和色素等。 一般地,黄原胶发酵液下游加工可分 为四个阶段:发酵液预处理;固-液分离; 初步纯化;高度纯化;制成成品。
黄原胶生产与应用研究
发酵液预处理、除菌体是下游加工的第 一步,预处理时可先用水稀释,再加硅藻土 过滤除去菌体; 或调pH值6.3-6.9、加热至80-130℃、 时间10-20min杀死菌体,再用中性蛋白酶分 解菌体。
黄原胶生产与应用研究
gumD基因与菌株色素合成有关,如能切 除该基因,则可得到无色黄原胶。 研究野油菜黄单胞菌重组克隆子PIXU 9278对黄原胶合成的影响,并构建了一株基 因工程菌XCCNAU9278,其黄原胶产量比亲 本增加了7.14%。
黄原胶生产与应用研究
1.2 培养基优化
培养基对黄单胞菌合成黄原胶的影响是巨大 的,探索黄单胞菌的最适培养基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正交试验,分别考察碳源、氮源、CaCO3、 KH2PO4+MgSO4和接种量等因素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黄原胶生产与应用研究
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开 始用定向育种——基因工程来育种。它将所 需要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受体菌,然后 筛选出目的基因能够表达的菌株。
Pollock等将与黄原胶分泌和乙酰基、丙酮酸、多聚 体等合成有关的基因导入不同种属的黄原胶生产菌中,所 产黄原胶的特性与原菌株基本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黄原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工艺研究杨健,姚笛,王颖,于长青,王长远,高玉荣(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9)摘要:本实验研究不同培养基成分及不同添加量的碳源、氮源等营养物质对黄原胶产量及其黏度的影响。

在其他营养物质一定的情况下,利用单因素实验分别对培养基中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进行了初步筛选,得到的最佳碳源是玉米淀粉,氮源是豆饼粉,加入磷盐、镁盐、钙盐等有利于黄单胞菌的生长及其代谢产物-黄原胶的分泌。

最后利用正交实验确定了碳源、氮源、碳酸钙的最佳添加量。

结果表明:玉米淀粉5%,豆饼粉0.5 %,碳酸钙0.4%时,黄原胶产率可达3.44 %,黏度达19.26 mm2/s。

关键词:黄原胶;发酵;培养基;优化文章篇号:1673-9078(2011)8-935-937Optimization of the Fermentation Medium for Producting Xanthan GumYANG Jian, YAO Di, WANG Ying, YU Chang-qing, WANG Chang-yuan, GAO Yu-rong(College of Food Science,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163319,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edia composition and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nitrogen and other nutrients on the production of xanthan gum and viscosity were studied. The best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were corn starch and soybean powder, respectively. The addition of phosphate, magnesium and calcium enhanced the growth of Xanthomonas and the secretion of its metabolite-xanthan gum. The addition contents of carbon, nitrogen and CaCO3 were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 cornstarch 5%, soybean powder 0.5%, CaCO3 0.4.%, under these conditions, Xanthan gum yield was 3.45 % and viscosity of fermentation broth was 19.26 mm2/s.Key words: xanthan gum;fermentation; culture medium; Optimization;黄原胶(Xanthan gum)又称黄胶、汉生胶,是一种自然多糖和重要的生物高聚物,它是由五糖单位重复构成,主链与纤维素相同,即以β-1,4糖苷键相连的葡萄糖构成,三个相连的单糖组成其侧链[1,2]。

黄原胶具有良好的增粘性和悬浮能力,有很高的稳定性,耐酸碱、高盐环境,抗高温、低温冷冻,易生物降解,抗污染能力强;可同多种物质(酸、碱、盐、表面活性剂、生物胶等)互配,具有令人满意的兼性,并有良好的触变性和假塑性;有良好的分散作用和乳化稳定作用[2]。

黄原胶已广泛用于食品、石油、陶瓷、纺织、印染、医药、造纸、地矿、灭火、涂料、牙膏、化妆品等20多个行业,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且用途极为广泛的微生物多糖[4~5]。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农业部北部研究中心Jeanne等人发现了黄原胶,它的生产菌是野油菜黄单胞杆菌NRRLB-1459,此后研究发现甘蓝黑腐病黄单胞杆菌、锦葵黄单胞杆菌、胡萝卜黄单胞杆菌、木薯萎蔫病黄胞菌、美人蕉枯叶黄单胞杆菌等都能产黄原胶。

我国收稿日期:2011-04-20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研究项目(11551324)通讯作者:姚笛(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 黄原胶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黄原胶工业化生产技术日趋完善,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使黄原胶的发酵产率、发酵液胶浓度等指标大大提高,发酵周期大大缩短。

随着人们对黄原胶功效的深入了解,寻求有利于黄单胞菌生产高产量、高黏度黄原胶的培养基,就显得尤为重要[6]。

黄原胶在工业上主要是以淀粉为碳源,以鱼粉、豆饼粉为氮源,由野油菜黄单胞杆菌经好氧深层发酵而得到含黄原胶的发酵液,发酵液可通过酶降解和硅藻土吸附提纯,用超滤技术浓缩提纯发酵液,然后用乙醇析出浓缩液中的黄原胶[7]。

发酵培养基不仅影响黄原胶的产量而且对产物的质量也有一定的作用[8]。

本实验目的是确定产黄原胶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因素,然后优化各项营养物质的添加量以达到对产黄原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通过小规模的发酵试验,以期达到对黄原胶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1.1.1 菌种野油菜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10258),购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9359361.1.2 主要试剂牛肉膏、蛋白胨、酵母粉等购自青岛海博有限公司;玉米淀粉购自大庆展华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蔗糖、95%乙醇、KH 2PO 4、MgSO 4、CaCO 3等为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分析纯。

1.1.3 主要仪器电子分析天平:JD100-3B ,沈阳龙腾电子有限公司;电热恒温培养箱:RP-9082型,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电热手提式压力灭菌锅:YXCE.SG41.280A 型,上海医用核子仪器厂;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DGG-9070A 型,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恒温震荡培养箱:HGCE-F160型,哈尔滨市东联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黏度计:DV-E ,欣锐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1.2.1 培养基[9,10]配制(1)斜面培养基:蔗糖20 g ,牛肉膏5 g ,蛋白胨3 g ,酵母粉1 g ,琼脂20 g ,蒸馏水1 L 。

(2)种子培养基:蔗糖20 g ,牛肉膏05 g ,蛋白胨3 g ,酵母粉1 g ,蒸馏水1 L 。

(3)摇瓶发酵培养基:玉米淀粉45 g ,豆饼粉3 g ,碳酸钙3 g ,磷酸二氢钾5 g ,硫酸镁2.5 g ,硫酸亚铁0.25 g ,柠檬酸0.25 g ,蒸馏水1 L ,pH 值7.0。

1.2.2 菌种培养 1.2.2.1 斜面培养[11]将保存的野油菜黄单胞杆菌转接到斜面培养基上进行活化,30 ℃恒温培养28 h ,取出后4 ℃冰箱保存。

1.2.2.2 液体种子培养将活化的野油菜黄单胞杆菌接入装有50 mL 种子培养基的250 mL 摇瓶中,28 ℃、180 r/min 培养24 h ,刚起黏即停止,颜色黄棕色,无异味。

1.2.2.3 摇瓶发酵将种子液以5 % (V/V )的接种量接入装有50 mL 发酵培养基的250 mL 三角瓶中,28 ℃、180 r/min ,发酵周期为72 h 。

1.2.3 单因素实验分别选择不同的碳源(蔗糖、葡萄糖、淀粉),氮源(豆饼粉、蛋白胨、鱼粉蛋白胨)和无机盐作为变量因素,配制不同的摇瓶发酵培养基,将野油菜黄单胞杆菌的种子液接种于摇瓶发酵培养基中,28 ℃、180 r/min 发酵72 h 。

测定各组发酵液粘度,提取黄原胶并称重,计算黄原胶产率,进行比较分析,初步筛选最优组分。

1.2.4 正交试验在上述单因素法所得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黄原胶发酵培养基配方。

以优化的碳源(玉米淀粉)、氮源(豆饼粉)、无机盐(碳酸钙)三个因素为发酵因素,每因素选3个水平,按照表1设计9组摇瓶发酵培养实验,分别测定该9种不同培养基条件下黄原胶的产率和发酵液的粘度。

正交试验的因素水平表见表1。

表1 因素水平编码表Table 1 The code table of factor and level水平因素A 玉米淀粉/%B 豆饼粉/%C 碳酸钙/%1 4 0.4 0.2 2 5 0.5 0.33 60.6 0.41.2.5 黄原胶的提取[12]及产量的测定取发酵液50 mL ,加入2倍体积的95%乙醇,室温下搅拌30 min ,使二者充分混匀,过滤去除乙醇,再加入发酵液1倍体积的乙醇搅拌过滤,将得到的黄原胶置于烘箱中60 ℃烘至恒重,精密天平称量,得黄原胶的质量(g)。

黄原胶产量的计算公式如下:黄原胶产量=黄原胶质量(g)/发酵液体积(mL)×100%1.2.6 黏度的测定采用涂氏黏度计进行粘度的测定,测定发酵液流出的时间,其粘度计算公式为:t = 0.154 μ+11 (t<23s)式中:t-液体流出时间(s );μ-运动粘度(mm 2/s )2 结果与分析 2.1单因素实验结果2.1.1 最佳碳源的选择图1 不同碳源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Fig.1 Effect of different carbon source on xanthan gumfermentation不同碳源对黄原胶产率和粘度的影响如图1,由图1可知,该菌利用玉米淀粉的能力优于蔗糖和葡萄糖,产率达2.82%,粘度达16.96 mm 2/s 。

以淀粉为碳源时,黏度与以蔗糖为碳源时发酵液的黏度相差不大,但以玉米淀粉为碳源时产率最高,对粘度和产率二项指标综合考虑,加之玉米淀粉来源广且价格低初步选择的玉米淀粉为最佳碳源。

2.1.2 最佳氮源的选择图2 不同氮源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Fig.2 Effect of different nitrogen source on xanthan gumfermentation不同氮源对黄原胶产率和粘度的影响如图2,由图2可知,当氮源为豆饼粉时,摇瓶培养液的黏度和黄原胶的产率均高于其它两种氮源,产率达2.63%,粘度达16.24%。

因此,该菌利用豆饼粉的能力高于蛋白胨和鱼粉蛋白胨,初步确定豆饼粉作为该菌的最优氮源。

2.1.3 无机盐对黄原胶生产的影响图3 不同CaCO3含量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Fig.3 Effect of different CaCO3 contents on xanthan gumfermentation将菌液分别接种于不加或添加0.5% KH2PO3及0.25%的MgSO4培养基中发酵,观察到黄原胶产率自2.03%提高到2.53%,发酵液粘度从13.78 mm2/s增至15.24 mm2/s,说明加入磷盐和镁盐有利于黄单胞菌的生长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