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组成的表示专题复习》教案和学案

《物质组成的表示专题复习》教案和学案
《物质组成的表示专题复习》教案和学案

专题复习:物质组成的表示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2、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教学重点:化学用语的意义和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化学式。

教学过程

一、元素及元素符号(简单概述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1、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金属元素是 ;空气中含量最多元素是 。

(3)物质的分类(简单概述物质的分类情况)

提问:1、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

2、元素符号:

(1)书写:

(2)意义:① ② ③

提问:1、N 可表示的意义有: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2、用化学用语表示“2个镁原子”______________

(通过讨论得出哪些元素符号只能表示一种元素和一个原子,哪些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二、离子符号(简单概述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1、书写:

2、意义:(1) ;(2)

提问:1、Mg 2+可表示哪两种意义;(强调:离子符号只表示微观意义)

2、用化学用语表示两个镁离子___________

【学海泛舟】根据投影在学案上写出原子或离子的符号

三、化学式

1、定义:用 表示 的式子。

2、说一说:你从化学式CO 2中能获取的信息有:

2、化学式的意义:说一说:你从化学式H 2O 中能获取的信息有:

(1) ;(2) ;(3) ;(4) 。 练习:用化学式填空

1.最常见的金属 ,氩气 。最轻的气体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 找规律:从上面的练习中,你能总结出书写化学式时有哪些规律 ?

( ) 种类 ( ) ( ) 元素种类 ( ) ( )

3、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

(1)单质的化学式

(2)化合物的化学式

规则: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四、化合价

1、定义:表示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简要介绍)

2、要求;回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通过讨论找出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异同

化合价: -1 +2 -2

Cl Mg SO4

离子符号: Cl- Mg2+ SO42-

思考:1、化合价与离子符号写法有什么不同?

2、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么?

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练一练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4个二氧化碳分子(2)7个铁原子(3)1个氧分子(4)5个硫原子

五、粒子结构示意图:(画出几个粒子结构示意图并作简单分析)

简要归纳:1、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可以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合价(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

思考:1、2、(见投影)

检测题:(以下都是2009年有关化学用语的中考题)

1.钛铁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FeTiOx,其中铁元素和钛元素的化合价均显+3价。则x为:A.2 B.3 C.4 D.6

2.虾青素(C40H52O4)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抗肿瘤、抗氧化性能的物质,可增强动物免疫力。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虾青素是由96个原子构成B.虾青素是一种氧化物

C.虾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96 D.虾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13:1 3.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离子的是:

4.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H B.O2C.He D.Fe

5.请将下列短文中带点的部分,用恰当的化学用语填写在横线上:

太阳镜具有保护眼睛的功能。它的镜脚一般是由塑料(其中含有碳.元素

..)制成的,

玻璃镜片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铜制镜框使

....,且变色玻璃中含有银离子

用时间过长会生成铜绿[Cu2(OH)2CO3],铜绿中氢氧根离子的化合价显

.............—.1.价.。

《物质组成的表示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设计执教:孙 建

教 材:鲁教版第三单元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

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2、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教学重点:化学用语的意义和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化学式。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内容:化学用语的意义及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言:物质组成的表示是化学的重点,化学用语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必备知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一下物质组成的表示有关化学用语的知识。

屏显并板书:初中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粒子结构示意图。

一、元素及元素符号(简单概述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1、元素:

(1)定义

(2)分布

(3)物质的分类(简单概述物质的分类情况)

提问:1、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

2、元素符号:(1)书写:一大二小 N H Cl Ca Cu

(2)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有的还可表示一种物质

物质 种类 混合物

纯净物 元素种类 单质 化合物

提问:1、N可表示的意义有: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2、用化学用语表示“2个镁原子”______________

(通过讨论得出哪些元素符号只能表示一种元素和一个原子,哪些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二、离子符号(简单概述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1、书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电荷数及电性,电荷数为1时不写。如Cu2+、CO32- 、H+、OH-

2、意义:(1)表示一个离子;(2)表示一个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负)电荷

提问:1、Mg 2+可表示哪两种意义;(强调:离子符号只表示微观意义)

2、用化学用语表示两个镁离子___________

三、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的意义:说一说:你从化学式H2O中能获取的信息有:

(1);(2);(3);(4)。概述化学式的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各种元素;(3)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4)表示每一个分子中的原子构成情况。

练习:用化学式填空

1.最常见的金属,氩气。最轻的气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找规律:从上面的练习中,你能总结出书写化学式时有哪些规律?

3、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

(1)单质的化学式

(2)化合物的化学式

规则: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四、化合价

1、定义:表示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简要介绍)

2、要求;识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异同

化合价: -1 +2 -2

Cl Mg SO4

离子符号: Cl- Mg2+ SO42-

思考:1、化合价与离子符号写法有什么不同?

2、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么?

相同点:(1)元素符号相同(2)数值、正负相同

不同点:(1)书写位置不同(2)数值与正负顺序不同(3)“1”的省留不同

让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练一练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4个二氧化碳分子(2)7个铁原子(3)1个氧分子(4)5个硫原子

五、粒子结构示意图:(画出几个粒子结构示意图并作简单分析)

简要归纳:1、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可以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合价(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

思考:1、2、(略)

谈收获:

做检测题:(以下都是2009年有关化学用语的中考题)

1.钛铁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FeTiOx,其中铁元素和钛元素的化合价均显+3价。则x为:A.2 B.3 C.4 D.6

2.虾青素(C40H52O4)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抗肿瘤、抗氧化性能的物质,可增强动物免疫力。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虾青素是由96个原子构成B.虾青素是一种氧化物

C.虾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96 D.虾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13:1 3.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离子的是:

4.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H B.O2C.He D.Fe

5.请将下列短文中带点的部分,用恰当的化学用语填写在横线上:

太阳镜具有保护眼睛的功能。它的镜脚一般是由塑料(其中含有碳.元素

..)制成的,

玻璃镜片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铜制镜框使

....,且变色玻璃中含有银离子

用时间过长会生成铜绿[Cu2(OH)2CO3],铜绿中氢氧根离子的化合价显

.............—.1.价.。

板书设计:

课题:物质组成的表示

元素和元素符号

离子符号

化学式

化合价

粒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aR b m+

物质组成的表示 +n

初中物理《内能与热机》复习学案

《内能与热机》复习学案 知识梳理 1.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先观察温度计的和;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待温度计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2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健康人的正常体温是37℃,读作_______________。 3.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 ___和分子之间___ ___. 5.摩擦生热实质是利用改变物体的内能的过程。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是__ __和___ ___ 6.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能的多少叫做。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温度的物体将能量向温度的物体传递,直至各物体间温度。 7.我们发现物质吸热升温的本领是的,若要研究这种不同与物质种类的关系,(一)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相同时间)升高的温度 (二)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不同物质吸热能力是。(三)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水升高的温度,说明水的吸热能力。(1)定义:的某种物质,温度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2)物理意义:c水= 表示 物质的比热容跟密度相似,也是物质的之一。对某种确定的物质来讲,比热容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跟物体质量的大小、温度改变的多少、物体的形状、体积、位置等,它仅与有关。因此,可以用比热容来鉴别。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表

汽油机和柴油机构造及工作过程比较 9.若烧开一壶水需完全燃烧0.2kg煤气,那么完全燃烧0.2kg干草能否烧开这壶水?这说明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 10.在物理上用_______表示燃料燃烧放热情况,定义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__________固、液体燃料单位符号________气体燃料的热值单位符号。计算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公式是______________。 不同的燃料热值一般 12.热机燃料燃烧放出能量只有少部分转化为机械能,物理上用__________表示热机的这种性能,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机的效率能达到100﹪吗? 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手相互摩擦,手发热。B、火炉烧水,水的温度升高C、锯锯木头,锯条发热。D、用砂轮磨菜刀,菜刀的温度升高。 2.关于物体内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晒太阳使身体变暖,是通过做功热传递改变内能的B.热量总是由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C.一块0℃的冰融化成0℃的水,内能增加D.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变大,温度一定升高 3.下面列举的现象中,由于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的是()A.酒精涂在手上觉得凉B.铁钉钉进墙里,铁钉变热C.水被太阳晒热D.烧红的铁放在冷水中,铁块温度降低4、一个物体内能增加了()A)一定吸收了热量,温度升高(B)物体可能对外界做功, 本身温度升高(C)一定有外界力对物体做功,温度升高(D)物体可能是克服摩擦做功,温度升高 5、在以下物理过程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给电饭锅通电使它热起来B、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C、人造成卫星落入大气层被烧毁D、子弹从枪膛射出;6.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各种机械,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从轮船、火车, 到拖拉机、摩托车等,它们的动力大都来源于内燃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燃机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B.内燃机用水冷却,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一《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星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 ⑤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⑥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⑦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①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②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③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④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⑤联系人们对待货币的不同看法,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②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币假钞的意识,增强法治意识 ③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课标导学】 (一)商品 1、含义 商品是用于。 2、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 含义:使用价值是指。 (2)价值 含义:商品的价值就是指。商品交换实质上是。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 2、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中分离出来,地充当的。 3、货币的本质是。 一般等价物的含义: 4、货币的职能 (1)含义: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它是的体现。 (2)根源:在于货币的。

(3)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含义:货币所具有的其他一切商品的职能。B.计量单位: C.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表现出来的。 D.特点: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货币,只需要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A.含义:货币充当的职能。 B.商品流通的含义、公式及对生产者的启示: 含义:以为媒介的。 公式: 启示: C.特点: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用的货币,不能用的货币。(4)其他职能:、、 5、货币流通规律: (三)纸币 1、产生 。 2、含义。 纸币是。 3、纸币的优点 4、纸币发行规律 (1)发行规律: 。 (2)回忆: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合作探究】 1.【思考】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探究】P6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

九年级化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案)

九年级化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案)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初三化学计算的重要组件。《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继上一单元里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它在本单元是联系质量守恒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元素符号,在第四单元学习了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对化学用语有了较好的认识。在知道了化学式的书写,尤其又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很迫切的需要知道用化学方程式来表达化学变化。但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配平”是难点,要通过反复的练习、讨论、归纳总结出“配平”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②、知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③、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④、初步掌握用一些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化学反应的观察、讨论、分析、解决,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五: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六、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化学式写错,没配平,未标明条件,箭头的使用不当或遗漏等。)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的活动探究为主线,结合使用讲授式,情景-探究式,讨论学习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本节课在教学策略上侧重于合作式与支架式。 七、学法分析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去

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溶液得形成 【教材分析】 教材所编位置与作用: 溶液就是九年级第九单元所学习得内容,在继空气等得又一类混合物,在日常生活中与学习生活中,对溶液已经有一些了解。教材最后两个单元得学习中又将大量涉及到溶液与溶液中得有关反应。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得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得形成,能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就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得均一体系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得概念,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得特征。 2、了解一些常见得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得不同。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得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探究实验得方法,学会用实验现象总结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现象与生活; 2、通过科学得实验探究方法掌握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得问题 2、通过实验等多种方法了解学习化学得乐趣与体验科学探究得过程;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且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这一宗旨。 【教学重点】 溶液得形成,溶质与溶剂得判断,溶解时得吸热放热,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 溶质与溶剂得判断,对溶液形成得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就是关于溶液得一些初步知识,在前面得学习与生活中学生已接触到溶液,本课就是将学生对溶液得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这就要从微观角度

认识溶液形成得过程,理解溶液得概念。本课比较适合采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比较适合采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得教学方法。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本课主要得指导思想就是将探究得全过程贯穿于实验得始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最终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把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有机得结合起来,即完成了知识点教学,又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科学得探究能力。 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得比较简单,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与阅读教材完成学习,培养学生得自学能力。在生活中得溶液得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得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得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得兴趣,认识到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溶液得世界中。 【教学环节】

内能学案

内能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知道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学习重点:1.理解内能的概念。 2.改变内能的方式。 难点:理解内能的概念,正确区分内能与机械能。 课前预习学案 1.物质是由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和力。 3.物体由于___________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由于___________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由于___________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________能。 4.动能大小与________ ___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___________ _________有关;弹性势能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5.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能与分子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用字母表示。 6.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课内探究学案 一、内能(阅读课本P7前三段内容,并回答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类比图13.2-1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而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运动的分子也具有能。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分子的动能就越。 类比图13.2-2 :弹簧拉伸或压缩时发生形变,从而使弹簧具有弹性势能;而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因此分子也具有能。 1、内能的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能与分子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内能的单位是,用字母表示。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同一个物体,在相同物态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内能越。 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温度降低,内能。 ②质量同一个物体,在相同物态下,质量越大,物体内部分子个数越多,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也越大,所以物体内能也就越。 例如:温度相同的一大桶水比一小杯水内能。 ③物质状态同种物质,当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分子间距、相互作用力的强弱都会变

第一课第一框 国家是什么 导学案-【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课第一框国家是什么导学案 【课标内容】 比较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的区别,说明政体国体是形式内容的关系,理解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学习任务】 1了解国家的性质及国家类型 2.理解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说明说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民主和专政的关系、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难点:国家的含义、民主的阶级性、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的区别 【知识梳理】 一、国家与国家性质 1.国家的本质 (1)国家的含义:国家是是一种是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的产物与表现 (2)国家的性质:国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3)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 2.国家的历史类型

二、国体与政体 1含义: (1)国体,即,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政体,即国家政权的,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 2.关系: (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 (2.)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国体。(反作用) 3.影响政体的因素 (1)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既包括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也包括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迁,在上的不断变化。 (2)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习惯、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 4.现代国家政体的主要形式 (1)代议制的含义: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的制度。 (2)决定因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 地所有国家事务。 (3)意义:代议制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这是现代民主政体的。 二、民主与专政 1.国家职能 国家的根本职能是职能(即专政),国家同时还有职能。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辨证统一的) (1)相互区别 ①含义不同: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是服务于的。专政是指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②适用范围不同:民主只适用于,专政只适用于。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学案:5.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主备人:审核人:九年级化学备课组 班级:;姓名:;类别: 学习目标:1、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原则;2、熟练掌握常见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和方法; 3、熟练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和技巧(重难点)。 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 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学习的如何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呢?我们用的是文字表达式,用文字表达式比较繁琐,而且也不能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二、自主学习:阅读P99—101完成 1、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二是要 2、化学方程式中“△”表示“+”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连接,气体符号用表示,沉淀符号用表示。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物就(标或不标)↑。 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小军书写了以下两个化学方程式:(1)H2+ O2H2O2;(2)H2+ O2H2O。有的同学认为都错了,为什么呢?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是必须以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2)是要遵守,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3、从原子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是如何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 (1)木炭燃烧:C+O2CO2 原子种类:等号两边都有、两种原子; 原子个数:C原子都为个,O原子都为个。 (2)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H2+O2→H2O 原子的种类:等号两边都为、两种原子, 原子的个数:不相等。如O,等号前有个O原子,等号后只有个O原子,而且原子总个数也不相等,等号前共有个原子,等号后共有个原子。 总结:这样的式子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它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要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就需要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这个过程称为。 合作探究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1)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和的化学式,中间写一条,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时用“”连接;P + O2 ─ P2O5 (2)配: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前面配上适当的,使左右两边每一种原子总数相等。( )Al+( )O2---( )Al2O3( )Fe+ O2----Fe3O4 ( )S+( )O2----( )SO2( ) C+ O2 ----CO2 ( )P+( )O2-----( )P2O5( )KClO3 ----KCl + O2 ( )H2O2----( )H2O+( )O2↑ ( )KMnO4----()K2MnO4+()MnO2+()O2 ( )H2+( )O2----( )H2O ( )CH4+( )O2-------( )CO2+( )H2O

中考沪科版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内能与热机》

九年级物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内能与热机》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1.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的物理意义:温度表示物体的程度,生产与生活中,常用摄氏温度表示 温度的高低,该物理量的符号是______,单位叫__________,记为_____。 2.温度与人类息息相关,请你估测一下现在的气温是,人的正常体温是,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3.回想一下,刻度尺使用之前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你认为我们若想正确的使用温度 计,在使用之前要注意哪些问题?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哪些方法是正确的?结合课本图 12-6所示,看看谁总结得又多又全面! 知识点2.物体的内能 4.阅读课本24页关于物体的内能的知识,总结出内能的定义: 5.内能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为_____。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_有 关。如果体积变化不大,同一物体温度高时_____大,温度低时________小。 6.物质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在________着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________,因 此物体的内能不会__________,因此,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知识点3. 改变内能的途径和热量 7.物体温度变化了,其内能就可能发生了改变,通过课本24页的实验探究1中的两 个小实验,你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而探究2中的生活事例说明 ________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所以,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 1 )____ __;( 2 ) ______________。 8.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________,用符号_____来表示,单位是 _______。 9.通过阅读课本25页的“加油站”中的内容,热传递有_________、_______和三 种方式,热传递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4.物质的比热容和热值 10.结合课本28页实验回答,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1)水和煤油的质量 (相等或不相等) (2)选用的加热器有什么特点? (3)要记录什么数据?设计一表格。 (4)这是运用了的研究方法。

高中政治必修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案

1.3.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编写人:梁泽全编写时间: 20140706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目前社会上常见的几种消费心理及其基本特征,; 2,知道怎样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3,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难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的把握;适度消费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问题导学: (二)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这种原则要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____________。要尽量避免____________,避免只重________________忽视______________。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核心是______________。人们形象地把绿色消费概括为5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四,核心知识突破: 1,深刻理解何为“适度消费”。所谓“适度消费”主要是指要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消费,既不抑制消费又不超前消费。由于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所以如果可以去抑制消费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对“超前消费”也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并不是说贷款消费了那就是超前消费。如果收入预期可观,即使贷款消费也不算是超前消费。但如果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收入预期不能承受贷款消费,那就成了超前消费了。注意:“适度消费”的这个“度”一是国民经济这个度,二是个人收入这个度。也就是说适度消费也要考虑国民经济情况。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注意做到三个“避免”,即: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视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特别是要避免最后一条。现在很多人过度追求物质消费而忽略精神文化的消费,这是极不理性的。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要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宗旨: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点评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 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 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 结论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学生乙:可加水。 学生丙:还可加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培养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能力,将理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内能与热机第3节内燃机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内燃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机的概念,了解内燃机是热机的一种。 2、了解汽油机、柴油机的构造。能表述内燃机各冲程的工作状态和能量转化。 3、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2、利用动画、图片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了解现代汽车的一些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 难点: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了解热机效率。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从老师的实验得到什么启示,猜想可能是由于水烧开后,产生大量高温的水蒸气在试管内膨胀对,从而将塞子冲起,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从而导入新课? 【自主预习案】 1、热机是将能转化为能的机械。 2、热机的种类有、、、等。其中是最常见的热机。 3、燃料在燃烧的热机叫内燃机。 4、内燃机的种类有机和机。 5、理解两个名词概念。 (1)什么叫一个冲程;(2)什么叫一个工作循环。 6、内燃机是由、、、四个冲程组成的。 2)、通过汽油机模型,结合自学,小组相互协作探讨认识汽油机 ①构造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知道名称的同时,要能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②工作原理。 观看汽油机的模型,结合书本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均关闭。工作时,活塞向运动,门打开,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的混合物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叫冲程。活塞运动到汽缸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运动。这时门和门都关闭,被强行压缩,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是第二个冲程,叫冲程。该冲程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该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活塞由上向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叫。该冲程结束,活塞继续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4.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第课时)》学案(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4.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第1课时)》学 案(新版)沪教版 【学习目标】 1.记住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 2. 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习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学习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用数字和化学符号来表示: 2个氧分子;3个镁原子;碳酸钙;氧化铝中铝显+3价; 过氧化氢;碳酸;3个亚铁离子;KMnO 4 2、用数字和化学符号来表示下列四辐图片的化学意义 3、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高锰酸钾制氧气 双氧水制氧气 电解水 【新知导学】: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表示叫做化学方程式。 +7

2、化学方程式须遵循原则:、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活动探究:阅读教材p105 (归纳)1、化学方程式须遵循原则:、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左边写化学式,右边写化学式,中间用“等号”相连。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止一种时,则在其间用“+”号相连,读做“和”。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即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各种____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注:注明和生成物的。 观察思考:P99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以电解水为例)? 2.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通常有哪些?如何注明? 3.化学方程式中的“↑”、“↓”有何意义?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活动二、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正确读法:以2H 2 + O 2 2H 2 O为例: 宏观角度读作:。 微观角度读作:。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和含义?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以电解水为例)? 点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1)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介绍一些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质质量分数、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 虽然学生对溶解现象并不陌生,但是将溶解这一宏观现象提升到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就显得比较困难。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模拟,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稳定的、均一的混合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可以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系统且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及其原理,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因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并注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 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复习教学案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温度与内能 1.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定义:表示物体的。单位: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是。国际单位制中,单位是。 (2)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使用方法:A、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或。 B、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 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2.物体的内能 (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而具有的,以及分子之间的总和。 (2)物体的内能与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 (3)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是。 3.热量及热传递 (1)热量:物体通过的方式所改变的。 (2)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内能由向传递。 二.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所吸收的。 (2)单位:,符号:。 2.水的比热容 水的比热容是,物理意义是:1kg的水温度需吸收的热量。3.热量的计算 (1)物体吸收热量公式:。(2)物体放出热量公式:。 三.内燃机热机效率 1.热机: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转化为的装置。

2.内燃机 (1)定义: 直接在发动机 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 (2)分类:常见的内燃机有 和 。 (3)四冲程:是指 , , , 。 (4)能量转化:压缩冲程把 转化为 ,做功冲程把 转化成 。 3.热机效率 (1)热值: 某种燃料 放出的热量,是燃料的一种 。 (2)热机效率:热机转变为 的能量与燃料 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 1、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棉花燃烧起来了。为什么? 2、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数十次,铁丝被弯折处发热。分析其原因。 3、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的物体比热容大 B .吸热多的物体比热容大 C .比热容大的物体吸热多,比热容小的物体吸热少 D .水的比热容比冰的比热容大 4、在城市修建人工湖,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而且能有效调节气温,这是由于水的﹍﹍﹍﹍﹍较大,在同样受热或冷却时,温度变化﹍﹍﹍﹍﹍的缘故。 5、一箱汽油用掉一半后,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 .它的比热容变为原来的一半 C .它的热值变为原来的一半 D .它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 6、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了质量相同的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8所示。根据图线可知:( ) A .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 .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 .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 .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温度升高比乙液体温度升高得多 7、关于四冲程汽油机和柴油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吸气冲程中,吸入气缸的都是空气 B 在压缩冲程柴油机气缸内气体温度比汽油机低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1.3《多彩的消费》word学案

复习学案:1.3 多彩的消费(必修1) 【目标导航】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2)主要因素 ①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其他条件不变,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增加居民收入;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们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调节收入差距。 ②物价总体水平:物价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稳定物价。 商品价格对消费的影响(一般意义上): 2.消费的类型

费 3.消费结构 (1)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 (2)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3)衡量标准: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的意义: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2.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要点名师透析】 区分几种消费心理 例题2 当前,部分中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出现了追求名牌的风气。针对这种现象,你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①摒弃盲目攀比,但不反对名牌;②名牌就是现代、前卫、崇尚名牌合情合理; ③反对盲目攀比,摒弃名牌;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名牌() A.②④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自己的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要考虑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因为,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C 例题3“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已成为都市一大时尚。人们越来越舍得“花钱买健康”。对此,错误的认识是() A、这说明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 一、溶液 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

色的吗? 讨论: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经用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乳浊液: 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3、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探究发现: 【演示实验】活动天地 现象:①5gKNO3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②10gKNO3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KNO3。 【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设疑】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 思考讨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思考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再加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2、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能发生转化。 利用与内容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自然的进入本节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深化探究 【设疑】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 【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

高考数学教案和学案有答案学案

高考数学教案和学案有 答案学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学案11 函数与方程 导学目标: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2.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值. 自主梳理 1.函数零点的定义 (1)对于函数y =f (x ) (x ∈D ),把使y =f (x )的值为____的实数x 叫做函数y =f (x ) (x ∈D )的零点. (2)方程f (x )=0有实根?函数y =f (x )的图象与____有交点?函数y =f (x )有______. 2.函数零点的判定 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的图象是一条不间断的曲线,且____________,那么函数y =f (x )在区间________上有零点. 2 对于区间[a ,b ]上连续不断的,且f (a )·f (b )<0的函数y =f (x ),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 (x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从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自我检测 1.(2010·福建改编)f (x )=?? ? x 2 +2x -3,x ≤0 -2+ln x , x >0 的零点为 ______________. 2.(2010·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函数f (x )=3ax +1-2a ,在区间(-1,1)上存在一个零点,则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与x 轴均有交点,其中不能用二分法求图中交点横坐标的是________(填序号). 4.若函数f (x )唯一的零点在区间(1,3)、(1,4)、(1,5)内,则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________. ①函数f (x )在(1,2)或[2,3)内有零点; ②函数f (x )在(3,5)内无零点; ③函数f (x )在(2,5)内有零点; ④函数f (x )在(2,4)内不一定有零点.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学案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学案) 班级 姓名 【知识梳理】 一.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1.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① 写 ② 配 ③ 等 ④ 标 ⑤ 查 【巩固与练习】 1. ? 2.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Al + O Al 2O 3 (2) H 2 + O H 2O (3) 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 (4) CuO + C Cu + CO 2 2.请正确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细铁丝燃烧 (2)氯酸钾制备氧气 3.(1)、2Fe 2O 3 (2)、S+O 2 SO 2 (3)、H 2O 2H 2O+O 2 (4)、2H 2+O 2 2H 2O (5)、2NaOH+CuSO 4 Cu(OH)2 +Na 2SO 4 (6)、C+O CO 2 - 上述表达: a.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b.没有注明反应条件的是。 c.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的是。 d.“ ”或“ ”使用不当或遗漏的是。 4.根据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1)补血麦片中含有的铁粉与人体胃液中的盐酸(HCl)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起到补血的作用。 ( (2)自来水厂使用氯气消毒,氯气溶于水可生成次氯酸(HClO)和盐酸(HCl)。 (3)黑火药是将木炭,硫酸,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点燃发生爆炸后生成 硫化钾(K2S),氮气和二氧化碳。则黑火药爆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5.请正确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②电解水 ? ③高锰酸钾制氧气 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⑤铝在空气中燃烧 \ ⑥在空气中加热汞 ⑦氧化汞受热分解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复习学案

内能与热机复习学案 专题一:温度、内能与热量 1. 分子动理论 (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 。扩散现象说明: ①分子之间有 ; 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 。 (2)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和 。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之间 有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有 。 跟踪训练:1.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 ) A 盐分子减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B 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C 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快 2. 指出下面两句俗语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破镜不能重圆 墙内开花墙外香 2. 物体的内能 (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 而具有的 ,以及分子之间 的总和。单位是 (2)物体的内能与 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 。 (3)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是 与 。热传递是能量的 ,做功是能量的 。 跟踪训练:1.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下列现象中是用哪一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1)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气筒壁会发热,这是___________使气筒的内能改变 (2)原始人钻木取火,是属于_______________使木头的内能改变 (3)冰块在阳光下熔化成水,是______________使冰块的内能改变 2.汽车紧急刹车时,车轮停止转动,但由于___________汽车还会向前运动,使得车轮在地面上摩攘,轮胎表面温度急剧升高产生冒烟现象,并在地面上留下黑色的痕迹刹车痕),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能· 3.热量及热传递 (1)热量:物体通过 的方式所改变的 。国际单位是:_____. (2)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 ,内能由 向 传递。 跟踪训练:1.铁块和铝块互相接触后没有发生热传递,这是因为它们有相间的( ) A 热量 B 温度 C 内能 D 比热容 2.如图所示把凉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它们的温度随时 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水和牛奶最后温度相同 B .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大 C .牛奶温度变化比水慢 D .甲是牛奶温度变化图像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越大 B 物体的温度越高,物体的热量越大 C 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D 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 4. 对同一物体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