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与性病学五年制教学大纲

皮肤病与性病学五年制教学大纲
皮肤病与性病学五年制教学大纲

皮肤病与性病学-I教学大纲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课程号:50204715 课序号:2

总课时数:24 讲课时数:16 见习时数:8

学分:1.5

内容简介

皮肤性病学(dermatovenereology) 包括皮肤病学(dermatology)和性病学(venereology),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正常皮肤及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皮肤及附属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各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皮肤性病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应用学科。

教学内容

皮肤病学总论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皮肤组织结构:表皮。

熟悉真皮、皮下组织及皮肤附属器官。

(2)了解参与皮肤免疫的各种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3)了解皮肤的主要生理功能。

(4)熟悉皮肤基本病理改变:角化过度,角化不全,三种微脓肿。

了解其他基本病理改变。

(5)掌握皮肤病的症状,特别要求掌握各种皮肤损害的特点。准确观察及描述皮肤损害。(6)掌握皮肤科常用药物:抗组织胺药物、皮质类固醇药物、抗真菌药物

了解免疫抑制剂。

(7)掌握皮肤科外用药物、剂型及治疗原则。

(8)了解皮肤病的护理,尤其是换药方法。

[教学内容]

讲解皮肤的解剖学、组织学:表皮、真皮结构,以及皮肤的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甲。

讲解皮肤的症状学、生理功能。

讲解皮肤治疗学、重点讲解外用疗法。

[教学时数]2学时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荨麻疹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重点掌握药疹的病因、临床表现,各种类型药疹的特点、诊断、预防、治疗原则。

(3)掌握湿疹(包括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预防及治疗原则。

(4)掌握接触性皮炎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治疗原则,斑贴试验。

[教学内容]

讲解荨麻疹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重点讲解药疹定义、原因、类型、尤其是重型药疹的治疗原则。

讲解湿疹(包括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护理、治疗。

讲解接触性皮炎原因,发病机理、诊断、预防、治疗、斑贴试验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病毒性、真菌性皮肤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的病因、临床表现。掌握各种疣的病因、临床表现。

(2)掌握各种头癣的临床表现、头癣的预防、治疗原则。熟悉直接镜检特点。

(3)掌握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真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原则。

(4)了解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防治原则。

(5)熟悉孢子丝菌病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

[教学内容]

讲解浅部真菌病: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真菌病、念珠菌、孢子丝菌病等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内服药的治疗原则治疗进展,外用药物,注意事项。

[教学时数]2学时

麻风、细菌性皮肤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麻风病病因、传染方式、分型。

(2)掌握麻风病的诊断要点。了解瘤型及结核样型的鉴别诊断。

(3)了解麻风治疗原则。

(4)掌握毛囊炎、脓疱疮、疖、丹毒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讲解麻风病病因、传染方式、分型、瘤型及结核样型的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讲解常见的球菌类皮肤病:毛囊炎、脓疱疮、疖、丹毒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教学时数]2学时

银屑病、皮肤附属器疾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银屑病的临床特点、分类、诊断以及治疗原则。

(2)重点掌握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原则。

(3)掌握痤疮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要点、严重程度分类、治疗原则。

(4)掌握脂溢性皮炎、酒渣鼻、斑秃的诊断要点。

(5)了解脂溢性皮炎、酒渣鼻、斑秃的病因、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讲解银屑病病因、临床表现、类型、治疗原则。重点讲解寻常性银屑病。

(2)重点讲解痤疮病因、发病机理、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3)讲解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斑秃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结缔组织病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结缔组织病的一般概况。了解结缔组织病病因、发病机理。

(2)掌握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原则。

(3)掌握皮肌炎、硬皮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教学内容]

讲解结缔组织病的定义、概况。

重点讲解红斑狼疮、突出皮肤(皮损)特点、临床表现,以及免疫学有关检查。

讲解皮肌炎、硬皮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

[教学时数]2学时

大疱性皮肤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天疱疮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类型、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了解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着重讲解天疱疮:病因、病理特点、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大疱性类天疱疮作鉴别诊断提出。

性传播疾病

[目的与要求]

(l)了解性传播疾病概况。

(2)掌握梅毒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血清学检查、治疗预防原则。

(3)重点掌握淋病和非淋性尿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

(4)熟悉AIDS(艾滋病)病因、传播途径、临床分期。

[教学内容]

讲解性传播疾病的概况、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我国主要的性传播疾病。

重点讲解危害较大的疾病:梅毒、AIDS、淋病以及非淋性尿道炎。

[教学时数]2学时

教材:

皮肤性病学第六版,张学军。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7月第六版

主要参考书:

1、《临床皮肤病学》第三版。主编:赵辨。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Andrews' Disease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主编:Odom RB, James WD, Berger TG, Science Press: Harcourt Asia, W. B. Saunders, 2000年第九版

成绩评定:期末理论考核。

皮肤性病学总结

. -. 皮肤性病总结 1.原发性皮损(primary lesions):由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病变。 ①斑疹(macule):局限新皮肤颜色改变,不高起或凹陷皮面 ②斑块(plaque):为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直径>1cm ③丘疹(papule):局限性实质性隆起,直径<1cm ④风团(wheal):暂时性、局限性皮肤水肿型隆起,持续时间<24h ⑤水疱(vedicle)/大疱(bulla):水疱为局限性、隆起型,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直径一般<1cm;大疱>1cm ⑥脓疱(pustule):含有脓液的疱疹;血疱为含有血液的疱疹 ⑦结节(nodule):实质性隆起,侵犯深度与直径大于丘疹 ⑧囊肿(cyst):含有液体或半固体物质的囊性损害,触之有弹性 2.继发性皮损(secondary lesions):由原发损害转变而来,或由于治疗、搔抓等引起。 ①糜烂(erosion):局限性表皮或粘膜上皮缺损形成红色湿润创面,表皮的缺损,预后不留瘢痕 ②溃疡(ulcer):局限性皮肤或粘膜上皮缺损达到真皮或真皮以下,通常预后留疤 ③鳞屑(scale):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程受干扰所致 ④浸渍(maceration):皮肤长时间浸水或处于潮湿状态,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使皮肤变软变白,甚至起皱 ⑤裂隙(fissure):皲裂,线条状的皮肤裂隙,深达真皮 ⑥瘢痕(scar):真皮或深部组织缺损或破坏后,经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瘢痕的表面光滑而无皮嵴、皮沟, 无毛发等附属器 ⑦萎缩(atrophy):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因表皮厚度或皮下结缔组织减少所致 ⑧痂(crust):创面上多种成分混合干燥物 ⑨抓痕(excoriation):搔抓或摩擦所致的表皮或达真皮浅层的缺损,呈线状或断续的线状 ⑩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苔藓化,为皮肤局限性浸润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硬如皮革, 边缘清楚 3.外用药治疗原则【简答】 ①正确选择药物:根据不同的病因、自觉症状、病理变化选择治疗药物 真菌性皮肤病抗真菌剂 化脓性皮肤病抗细菌药物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抗过敏药物及抗炎症药物 瘙痒性皮肤病止痒剂 角化不全角质促成剂 角化过度角质松解剂 渗出性皮肤病收敛剂 ②正确选择剂型:根据病期及皮损特点选择剂型 急性期 红斑、丘疹、散在小水疱洗剂、粉剂丘疹融合、浸润斑块油剂、乳剂水肿、密集水疱、大疱、糜烂溶液冷湿敷 亚急性 散在暗红丘疹洗剂、粉剂浸润斑块、少量渗出油剂、糊剂浸润斑块、干燥、脱屑乳剂大片厚结痂软膏(加冷湿敷) 慢性期肥厚皮革化、苔藓样变硬膏、乳剂、酊剂角化皲裂、浸润脱屑软膏、硬膏、乳剂溃疡疮面软膏或冷湿敷

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临床能力

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临床能力 考核内容和要求 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申请人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应在本学科从事临床工作至少三年,完成皮肤病与性病基础培训,掌握其基础理论知识和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临床处理技能。 (一)理论知识 1、掌握 (1)皮肤病与性病学临床知识包括临床皮肤病学、性病学、职业性皮肤病、皮肤病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 (2)本专业常见病和多发病,包括浅部真菌感染、疣、带状疱疹、脓疱病、药疹、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玫瑰糠疹、银屑病、痤疮、脱发、疥疮、白癜风、色素痣以及性传播疾病(尖锐湿疣、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抱疹、霉素)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 (3)皮肤病常见皮损诊断与鉴别诊断。 (4)皮肤病常用治疗原则。 2、熟悉 (1)皮肤病理学、皮肤免疫学、皮肤真菌学和皮肤生理学。 (2)重症药疹、湿疹、红斑狼疮、寻常型和特殊类型银屑病、大包性皮肤病、硬皮病、皮肌炎、皮肤恶性肿瘤、皮肤血管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软下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 (3)皮肤病的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3、了解 (1)皮肤病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2)本专科一些少见病和疑难病诊治原则。 (3)艾滋病的诊治原则。 (4)典型麻风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临床技能 1、掌握 (1)斑贴试验、皮内过敏试验方法及诊断意义。 (2)疥螨检查、真菌检查、淋球菌检查方法。 (3)皮肤活检术。 (4)换药、湿敷、皮损内注射、刮疣等治疗方法。 (5)常用的皮肤理疗方法:熟悉紫外线、二氧化碳激光、激光、微波、氖氖激光、PUVA疗法等的适应症、禁忌证和操作方法。 2、熟悉 (1)真菌培养及常见菌的鉴定技术。 (2)了解免疫组化染色体等实验技术的原则及临床应用。

(完整版)内外科疾患康复学教学大纲1.7

内外科疾患康复学教学大纲Rehabilitation of Internal Medical and Surgical Disorders (供四年制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使用) 前言 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是以内外科疾病和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为中心,以残疾预防为准绳、以康复评定为依据、以康复治疗为手段,以改善和消除内外科疾病引起的身体功能和结构障碍、提高个体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社会参与能力、使其早日回归社会为目标的一门学问,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应用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有关内外科疾病所引起的功能障碍,结合内外科疾病特点、进行康复评定、综合治疗、残疾预防以及健康教育。在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内外科疾患临床特点、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和健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式以及临床基本程序的运用,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需要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口腔科学、皮肤性病学及康复医学相关知识作基础;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将康复医学中的康复评定、康复治疗运用于内外科疾病和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打下基础。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何成奇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配套使用,适用于四年制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等方式进行教学。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他为一般熟悉和一般了解内容。总学时为54学时。 本课程为校考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 教学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理论学时数实验(见习)学时数 概论 1 1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康复 5 2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康复 3 3 风湿免疫性疾病康复 3 3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康复 4 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康复 2 1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康复 3 2 常见恶性肿瘤康复 1.5 2 感染性疾病康复 1.5 1 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疾病康复 1 3 皮肤科常见疾病康复 2 3 慢性疼痛康复其他疾病康复2 1 合计30 24 总计 54 概论

皮肤性病学问答题(有答案)

4、试述皮肌炎的皮肤表现: (1)双上眼睑紫红色水肿性红斑(Heliotrope征):具有特征性,此外面部、头皮、前胸V 字区等曝光部位也可有红斑; (2)Gottron丘疹:即指指关节、掌指关节伸侧的扁平紫红色丘疹,表面附着糠状鳞屑,约见1/3患者; (3)皮肤异色症(poikeloderma):在同一部位同时存在色素沉着、点状色素脱失、点状角化、毛细血管扩张等,自觉瘙痒,多见于面、颈和躯干部; 其他表现还可有甲皱襞发红、毛细血管迂曲扩张、甲小皮角化、光敏感、血管炎性损害、脱发等。部分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可在皮肤、皮下组织、关节附近发生软组织钙化。 5、试述皮肤科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1)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应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可选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等。(2)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应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进行选择,原则为: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3)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处方外用药后,应当向患者详细解释使用方法、使用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等。 6、以急性湿疹为例,如何选用外用药的剂型 答:应根据皮损特点选择外用药的剂型,(3分) 原则为: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2分) 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3分) 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2分) 7、试述红斑狼疮的皮肤表现 答:(1)典型面部蝶形红斑:分布于面颊和鼻梁部的蝶形对称性水肿性红斑,光敏感,日晒后常加重。 (2)盘状红斑:见于5-15%SLE患者。 (3) 口腔、鼻粘膜溃疡。 (4)甲周红斑:(50-58%)指尖红斑或出血点。指尖点状萎缩。 (5)脱发:常为弥漫性休止期脱发;1/3-1/2前额发际毛发干燥参差不齐无光泽,细碎易 折断,形成毛刷样外观,称为狼疮发。 (6)皮肤血管炎:常表现为紫癜样皮损: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青斑;荨麻疹样血管炎; 血栓栓塞性静脉炎;大疱性皮损;雷诺现象;慢性溃疡等。 (7)其他尚可有皮下结节等非特异性损害。 8、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1)蝶形红斑 (2)盘状红斑 (3)光敏感 (4)口腔溃疡 (5)关节炎 (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7)肾病表现:尿蛋白>0.5g/d(或尿蛋白>+++)或有细胞管型 (8)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除外由药物、代谢病引起) (9)血液病变:溶血性贫血、白细胞<4000/μl、淋巴细胞<1500/μl或血小板<100000/μl (10)免疫学异常: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或抗心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或持续至少6个月的梅毒血清假阳性反应,三者中具备1项) (11)ANA阳性:除外药物性狼疮所致。 (11项中具备四项即可以诊断SLE)。

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遵纪守法,服从组织,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 应掌握皮肤病和性病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处理皮肤病性病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处理急重症和某些疑难病,具有对本专业本科生带教能力,掌握有关研究技术,写出有一定新见解的学位论文,毕业后达到住院医师水平。 3.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皮肤病与性病专业的外文文献,并能较好地撰写论文的外文摘要。 4. 注意体育锻炼,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1.变应性皮肤病 2.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3. 红斑银屑性皮肤病 4. 麻风性病防治研究 5. 皮肤组织病理学研究 6. 遗传性皮肤病基因研究 三、学习年限与时间安排 1. 学习年限:三年 2. 学习时间安排: 第一学年学习学位课程,第二至第三学年学习专业课和专业外语,临床实践,必要环节的培养和学位论文研究。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1.公共必修课学时学分 (1)自然辩证法 40 2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0 1.5

(3)英语 180 6 (4)专业英语 40 2 2. 科研方法课 (1)计算机医学应用基础(必修) 40 2 (2)医学统计学(必修) 80 4 (3)医学文献检索(必修) 30 1.5 (4)临床流行病学(必修) 30 1.5 (5)免疫学实验 15 1 (6)基因工程学试验 15 1 (7)生物芯片与蛋白纯化实验 15 1 3.基础理论课 (1)医学免疫学(必修) 30 1.5 (2)基因工程学 30 1.5 (3)分子生物学概论(必修) 30 1.5 (4)医学实验动物学 30 1.5 (5)细胞生物学 30 1.5 (6)分子遗传学 30 1.5 (7)病理生理学 30 1.5 4.专业课(专业英语)(第四学期完成) 专业课学习教学内容为:①以张学军主编的《皮肤性病学》(教辅教材,2004年人卫出版社)为基本教材;以第九版《Andrew临床皮肤病》中导师指定的章节作为辅助教材;②皮肤组织病理学;③皮肤真菌学;④麻风病学;⑤药剂学(外用药);⑥病理学;⑦病原微生物学。学习方式为: ①对指定学习内容,要求硕士生应以自学为主;②安排专家指导硕士生的门诊和病房临床实践, 要求硕士生能规范地书写门诊和住院病历至少5份;③组织导师和专家,针对本专业在基础理论和临床诊疗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讲座,每学期至少5次;考核应达到的要求:①应较全面地掌握皮肤病和性病的基础知识及目前进展概况;②能较熟练地掌握常见皮肤病和性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治疗原则;③掌握常见皮肤病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某些皮肤病的免疫病理特点; 考试方式为:①书面考试;②对门诊和查房时提问的问题回答正确率;③对病历(住院病历)的规范化程度的评价;④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考核成绩合格者可获5学分。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高等医学院校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中西医结合、预防、口腔医学等专业用) 川北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2016 年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学时:39 适用对象:五年制临床、中西医结合、预防及口腔医学等专业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第8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皮肤性病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两部分。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的科学,其内容包括皮肤及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皮肤及附属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各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常见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原则,使其具备基本诊疗能力和健康教育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常见皮肤病、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 2 、熟悉常见重症皮肤病,尤其是与临床其他学科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原则。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总论 皮肤性病学导论、皮肤的结构与功能、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 【教学要求】 1 .了解皮肤性病的定义和范畴、发展简史、发展现状、学科特点及学习路径 2 .熟悉皮肤和附属器的结构 2 .了解皮肤的脉管、肌肉和神经 3 .熟悉皮肤的功能 4 .掌握皮肤病、性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 .皮肤性病学导论 (1 )皮肤性病的定义和范畴

2 )发展简史 3 )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现状 4 )学科特点 5 )学习路径 2 .皮肤的结构 (1)表皮 (2)真皮 (3 )皮下组织 (4 )皮肤附属器 (5 )皮肤的脉管、肌肉和神经 3 .皮肤的功能 (1 )屏障功能 (2 )吸收功能 (3 )感觉功能 (4 )分泌和排泄功能 (5 )体温调节功能 (6 )代谢功能 (7 )免疫功能 4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 (1 )症状:瘙痒、疼痛等 ( 2 )体征:原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 皮肤性病的诊断、皮肤组织病理学、其他常用实验技术 【教学要求】 1 .掌握皮肤性病的诊断 2 .熟悉皮肤病的组织病理 3. 熟悉皮肤性病其他常用实验技术 【教学内容】

皮肤性病学总结

皮肤性病总结 1.原发性皮损(primary lesions):由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病变。 ①斑疹(macule):局限新皮肤颜色改变,不高起或凹陷皮面 ②斑块(plaque):为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直径>1cm ③丘疹(papule):局限性实质性隆起,直径<1cm ④风团(wheal):暂时性、局限性皮肤水肿型隆起,持续时间<24h ⑤水疱(vedicle)/大疱(bulla):水疱为局限性、隆起型,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直径一般<1cm;大疱>1cm ⑥脓疱(pustule):含有脓液的疱疹;血疱为含有血液的疱疹 ⑦结节(nodule):实质性隆起,侵犯深度与直径大于丘疹 ⑧囊肿(cyst):含有液体或半固体物质的囊性损害,触之有弹性 2.继发性皮损(secondary lesions):由原发损害转变而来,或由于治疗、搔抓等引起。 ①糜烂(erosion):局限性表皮或粘膜上皮缺损形成红色湿润创面,表皮的缺损,预后不留瘢痕 ②溃疡(ulcer):局限性皮肤或粘膜上皮缺损达到真皮或真皮以下,通常预后留疤 ③鳞屑(scale):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程受干扰所致 ④浸渍(maceration):皮肤长时间浸水或处于潮湿状态,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使皮肤变软变白,甚至起皱 ⑤裂隙(fissure):皲裂,线条状的皮肤裂隙,深达真皮 ⑥瘢痕(scar):真皮或深部组织缺损或破坏后,经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瘢痕的表面光滑而无皮嵴、皮沟,无毛发等附属器 ⑦萎缩(atrophy):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因表皮厚度或皮下结缔组织减少所致 ⑧痂(crust):创面上多种成分混合干燥物 ⑨抓痕(excoriation):搔抓或摩擦所致的表皮或达真皮浅层的缺损,呈线状或断续的线状 ⑩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苔藓化,为皮肤局限性浸润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硬如皮革,边缘清楚 3.外用药治疗原则【简答】 ①正确选择药物:根据不同的病因、自觉症状、病理变化选择治疗药物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 pathology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 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 (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 (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1)变性 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 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 1.再生 (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 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 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 (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 (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 局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 3、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皮肤性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皮肤性病学总论 皮肤的结构:表皮层、真皮层、皮下层 1、表皮在组织学上发球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黑素细胞(含 黑素,可遮挡和反射紫处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朗格汉斯细胞(免疫活性细胞,消化细胞外物质)和梅克尔细胞(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感觉作用)等构成。角质形成细胞分五层,分别为:基低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2、真皮:由浅到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主)、基质和细胞成分构成。胶原纤维、 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和细胞。 3、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 4、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 5、皮肤的功能:皮肤的屏障功能(物质性损伤防护、化学刺激、微生物防防御、防止营养物质 丢失)、皮肤的吸收功能、皮肤的感觉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皮肤的代谢功能(糖代、蛋白质代、脂类代、水和电角质代)、皮肤的免疫功能。 6、皮损:皮肤性病临床表现的体征称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包 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和囊肿;继发性皮损包括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和苔藓样变。 7、斑疹(macule):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 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8、斑块(plaque):为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 凹陷。见于银屑病等。 9、丘疹(papule):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10、风团(wheal):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11、鳞屑(scale):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的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程 受干扰所致。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秕状(花斑糠疹)、蛎壳状(银屑病)或大片状(剥脱性皮炎)。 12、浸渍(maceration):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常见于长时间浸水 或出于潮湿状态下的皮肤部位。 13、结节(nodule) 为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位置可深达真皮或皮下,可由炎性浸润 (如结节性红斑)或代谢产物沉积(如结节性黄色瘤)所致。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于皮面,亦可不隆起,需触诊方可查出,触之有一定硬度或浸润感。结节可吸收消退,亦可破溃成溃疡,愈后形成瘢痕。 14、糜烂:表皮或粘膜的浅表性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糜烂的基底达表皮下层或真皮乳头层。 愈合快,愈后不留疤痕 15、溃疡:皮肤粘膜局限性缺损,病变累及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愈合后有瘢痕 16、鳞屑表皮角质层脱落(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大小、厚薄不一:糠秕状、蛎壳状、油腻 性 17、浸渍角质层吸收水份过多、致松软变白,起皱,浸水过久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好发 皮肤皱褶部位 18、裂隙皮肤线形裂口,可深达真皮面有瘙痒或出血;好发于掌跖、指趾及口角;原因:炎症、 角质层增厚或干燥 19、瘢痕真皮或深部组损伤或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分类:萎缩性瘢痕,增生 性瘢痕 20、萎缩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皮肤任何一个成分。表皮:皮肤变薄,似皱纹纸样外观; 真皮:皮肤凹陷,皮纹正常;皮下:皮肤显著凹陷 21、痂:皮疹损害渗出的浆液、脓液、血液与坏死组织以及微生物等混合干涸的附着物。组成差 别:(1)浆液痂(淡黄色) :带状疱疹(2)脓痂(深黄色) :脓疱疮(3)血痂(棕红色) :过敏性紫癜 22、抓痕:表皮剥脱,系搔抓引起的线条状损伤 23、皮肤划痕试验(dermatographictest) (三联反应) (triple responses)(1)红色线条(3〃~15〃) ;(2)红晕(15 〃~4 5 〃):麻风不出现(3)风团状线条(1~3 〃):荨麻疹 24、滤过紫外线检查 320-400nm长波紫外线特殊荧光(1)亮绿色--白癣(2)暗绿色 --黄癣(3)珊瑚红色--红癣 25、棘层松解征又称尼氏征,是某些皮肤病(如天疱疮)发生棘层松解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 阳性表现: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26、血管性水肿好发生于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口唇、舌、外生殖器、手足等)。皮损为 局限性肿胀,边界不清,呈肤色或淡红色,表面光亮,触之有弹性感,多为单发,偶见多发。痒感不明显,偶有轻度肿胀不适。一般持续1~3天可逐渐消退,但也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1、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2、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原则为: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3、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 皮肤性病学各论 病毒性皮肤病: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粘膜病变 机制:一、直接侵犯皮肤、粘膜。二、免疫介导引起皮肤粘膜变态反应 病毒性皮肤病的分类 据临床表现分: 疱疹型: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

中医皮肤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皮肤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

《中医皮肤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皮肤病学 学时:36(20/16)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医皮肤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皮肤及附属器疾病及性传播疾病规律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医学专业学科。中医皮肤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虽然疾病大部分发生在体表,但“有诸内,必形诸外”,“治外必本诸内”,故中医皮肤科学是用中医的整体观念结合皮损辩证去认识皮肤病的发生和演变规律,用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疾病。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是学生系统掌握中医皮肤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多发病的辨证论治及预防知识;了解某些疑难杂症的诊治要点,达到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篇总论(4学时) 皮肤的结构 了解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生理功能 了解皮肤的生理功能 3皮肤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了解脏腑经络与皮肤的关系 4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皮肤病的内外致病因素,以及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 皮肤病的症状辩证 熟悉瘙痒的辩证,掌握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中医辩证。 内治法 熟悉常用内治法的适应症,掌握常用方剂。 外治法 了解各种外用药剂型,熟悉各种剂型的适应症,掌握外用药使用原则。 难点:皮损辩证,外用药使用原则。 下篇各论 热疮(学时) 熟悉本病的定义、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辩证论治,了解本病的预防措施。 蛇串疮(学时) 熟悉本病的定义、洗衣病名和病因病机,掌握临床表现】与热疮的鉴别诊断及辩证论治。 难点:蛇串疮与热疮的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疣(1学时) 了解疣的定义及不同疣(如疣目、牛程蹇、扁瘊、鼠乳等)的西医病名。掌握各种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了解疣的防护。 难点:各种疣的诊断。

皮肤病与性病学-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皮肤病与性病学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专业代码100206) Ⅰ. 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有志从事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临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学风严谨,身心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事业而献身。 2.要求硕士生具有坚实的皮肤性病学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进行科学研究。 3.要求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典型疑难病例能熟练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作出正确诊断处理,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应用第一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二、学习年限和总体时间安排 学习时限一般为3年。第一学期课程学习,第二至三学期上半年临床训练,选题,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准备开题,下半年临床训练,做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并请同行专家评议,进行课题预实验、实验,第五至六学年上半年课题实验,参加专业英语、专业课考试;下半年撰写科研论文、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 三、研究方向 1.接触性皮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 2.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3.皮肤肿瘤研究 4.性传播感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艾滋病的防治)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 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部分(见课程设置表)

皮肤性病教学大纲

《皮肤病与性病学》教学大纲 【教学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和要求】 总论6学时 目的和要求 重点讲授皮肤的解剖和组织学特点及其生理功能。使学生能认识到皮肤是机体上的一个重要器官,了解它与整体的密切关系。了解皮肤病的病因,掌握皮肤病的症状、诊断原则和步骤。掌握外用药物的剂型、作用、使用方法及治疗原则。为学习皮肤病打好基础。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1.25学时) 讲授内容 皮肤包括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 表皮:表皮的来源及其组织学特点。 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表皮各层细胞的演变过程、主要特点及其功能。 黑色素细胞和郎格罕细胞。 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

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纤维细胞、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和白细胞等。 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及其功能。 附属器: (一)汗腺:小汗腺和大汗腺的分布,组织解剖特点及功能。 (二)毛发:毛囊的组织解剖,长毛、短毛和毳毛的解剖及其生长周期。 (三)皮脂腺:皮脂腺与毛囊的解剖关系,结构及其功能。 (四)甲。 血管:浅部和深部血管网的解剖及其功能。 淋巴管:浅部和深部淋巴管的解剖及其功能。 神经:感觉神经和植物神经及其功能。 肌肉:平滑肌和横纹肌及其功能。 皮肤的生理(0.25学时) 讲授内容 一、皮肤的保护作用: (一)对物理性刺激的防护作用。 (二)对化学物质的防护作用。 (三)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的防护作用。 二、调节体温作用:皮肤表面热的对流、传导、辐射。汗液的蒸发。血管运动神经对调节体温的作用。 三、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汗腺分泌及其对生理影响。皮肤排泄及其作用。 四、皮肤的吸收作用:皮肤吸收的途径。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 五、皮肤的感觉作用。 六、皮肤的代谢作用。 皮肤病的病因(0.25学时) 自学内容 一般因素:年龄、性别、职业、季节、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和社会制度等。 外因: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等致病因素。 内因:饮食、内分泌障碍、代谢障碍、全身性疾病、病灶、精神和神经因素及遗传等。 皮肤病的症状(1.5学时) 讲授内容 一、皮肤病的自觉症状:瘙痒、疼痛及感觉障碍等。 二、重点讲授皮肤病的基本损害的形态和特点:斑疹、丘疹、水疱、大疱、脓疱、结节、风团、囊肿、鳞屑、糜烂、溃疡、痂、皲裂(裂隙)、皮肤抓破、瘢痕、萎缩、苔藓样变等。并简单介绍其主要病理改变。 某些皮肤病科伴有全身症状:发热、消瘦、食欲障碍、贫血、蛋白尿等,或伴有某些系统病及全身病等。 皮肤病的诊断(0.25学时) 讲授内容 皮肤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一、病史: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工作情况与发病的关系等。 二、体格检查:须注意皮损的形态、颜色、表面形状、基底、边缘、排列和分布、对称与否。皮疹触诊的深度、硬度、波动感、温度、压痛及感觉。 三、其它检查:包括玻片压诊、皮肤划痕试验、斑贴试验。必要时可进一步作其它实验室检查。

皮肤性病学考试重点

?皮肤的结构:表皮层、真皮层、皮下层★表皮在组织学上发球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角质形成细胞分五层,分别为:基低层、棘层、颗粒层、透 明层和角质层。★真皮:由浅到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主)、基质和细胞成分构成。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 质和细胞。★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 ?皮肤的功能:皮肤的屏障功能(物质性损伤防护、化学刺激、微生物防防御、防止营养物质丢失)、皮肤的吸收功能、皮肤的感觉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皮肤的代谢功能(糖代、蛋白质代、脂类代、水和电角质代)、皮肤的免疫功能。 ?皮损:皮肤性病临床表现的体征称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包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和囊肿;继发性皮损包括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和苔莓样变。 ▲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为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见于银屑病等。 ▲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风团: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鳞屑: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的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 或正常角化过程受干扰所致。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和匕状(花斑糠疹)、蛎壳状(银屑病)或大片状(剥脱性皮炎)。 ▲浸渍: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常见于长时间浸水或出于潮湿状态下的皮肤部位。 ▲糜烂:表皮或粘膜的浅表性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糜烂的基底达表皮下层或真皮乳头层。愈合快,愈后不留疤痕 ▲溃疡:皮肤粘膜局限性缺损,病变累及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愈合后有瘢痕 ▲浸渍:角质层吸收水份过多、致松软变白,起皱,浸水过久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好发皮肤皱褶部位 ▲裂隙:皮肤线形裂口,可深达真皮面有瘙痒或出血;好发于掌跖、指趾及口角;原因:炎症、角质层增厚或干燥 ▲瘢痕:真皮或深部组损伤或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 分类: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 ▲萎缩: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皮肤任何一个成分。表皮:皮肤变薄,似皱纹纸样外观;真皮:皮肤凹陷,皮纹正常;皮下:皮肤显著凹陷 ▲痂:皮疹损害渗出的浆液、脓液、血液与坏死组织以及微生物等混合干涸的附着物。组成差别:(1)浆液痂(淡黄色):带状疱疹(2)脓痂(深黄色):脓疱疮(3)血痂(棕红色):过敏性紫瘢

《皮肤与性病学》课程标准

《皮肤与性病学》课程标准 第一篇皮肤性病学总论 第一章皮肤性病学导论 [教学目标] 了解: 1. 皮肤病学的定义和范畴。 2. 皮肤的层次、结构及组织构成。 3. 皮肤的功能。 4. 皮肤与机体其他系统的生理及病理联系。 理解: 1.表皮的层次及主要细胞类型(角质形成细胞及树突状细胞)。 2.概念及术语:桥粒;半桥粒;基底膜带(BMZ);Langerhans细胞;皮肤免疫系统(SIS) 3. 掌握英文单词或术语:dermatology;venereology;epidermis;dermis;keratinocyte;Langerhans cell;melanocyte;fibroblast 应用:解释皮肤的功能。 [重点难点] 重点:表皮的层次及主要细胞类型(角质形成细胞及树突状细胞)。 难点: 1.皮肤的结构。 2.皮肤的功能。 [学时分配] 0.5学时 第二章皮肤病与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教学目标] 了解: 1. 皮肤病与性病的主观症状:痒、痛、灼热、感觉异常及全身症状。 2. 皮肤病与性病的诊断步骤:根据病史、系统检查、皮肤检查(视诊、触诊、压诊、刮诊、嗅诊、某些特殊试验如皮肤划痕试验等)、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 理解: 1. 皮肤病与性病的体征——皮肤损害 ①原发损害(原发疹):斑疹、丘疹、斑块、结节或肿块(包块)、风团、水疱(大疱)、脓疱及囊肿。 ②继发损害(继发疹):鳞屑、痂、抓痕、皲裂、浸渍、糜烂、溃疡、瘢痕、萎缩、苔藓样变及硬化。 2. 皮肤损害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视诊:皮损的部位、性质、大小、数目、颜色、形状、边缘与界限、表面及基底情况、疱壁及内容物情况、分布与排列等。 ②触诊:皮温、出汗与皮脂情况,皮损的质地或浸润感,皮损的活动度或与周围组织的

最新 口腔粘膜病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

《口腔粘膜病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口腔医学院牙周粘膜教研室编写

前言 口腔粘膜病是指发生于口腔粘膜及口腔软组织的疾病。主要分为口腔粘膜固有病、粘膜-皮肤病及全身病在口腔粘膜的表征三类。其临床表现多样,病因较复杂。其发病往往与全身关系密切,某些为癌前病变,某些则为全身系统疾病在口腔粘膜上的表征。因此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能对口腔粘膜的固有病及常见病具备诊断及治疗能力,对粘膜皮肤病及某些全身系统病的口腔表征具有基本知识,遇到疑难病例通过查阅资料设计诊断步骤,写出正确详细的病历,并能掌握口腔粘膜病的一般治疗原则及本大纲所讲授各种常见病的常用外文名词。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教学以讲授大课的方式为主,总学时28学时,系统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时8学时。 本大纲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口腔粘膜病学》第三版制定,是指导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在口腔粘膜病学的教学过程起提纲挈领作用。

参考书目 1.《口腔粘膜病学》李秉琦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2.《现代口腔科诊疗手册》第二版,俞光岩,王嘉德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3.《实用口腔科学》郑麟蕃,张震康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华口腔科学》(上中下),王翰章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Pindborg JJ.Alatas of diseases of the oral mucosa. Munksgaard, Copenhagen 5th ed.1992. 6.Malcolm A.Lyhch. Burket's oral medicin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9thed,J.B.Lippinocott,1994. 7.Samaranayake LP and MacFarlance TW.Oral candidosis. Bristol:Wright,1990.

皮肤性病学重点总结考试必过版

皮炎、湿疹课后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选题) 1.接触性皮炎的诊断包括哪项:( E ) A 接触史 B 接触部位发病 C 皮疹呈单一性 D 病程有自限性E以上都是 2.湿疹的诊断不包括那项:( E ) A 皮损呈多形性 B 皮损对称分布C易反复发作 D 剧烈瘙痒 E 斑贴试验阳性 3.接触性皮炎最好发于:( D ) A 遮盖部位 B 暴露部位 C 掌跖 D 接触部位 E 臀部 5. 钱币性湿疹好发部位:( C ) A 躯干 B 头面部 C 四肢 D 外生殖器 E 手掌 6. 接触性致敏反应的两个阶段为:( A ) A 诱导期与激发期 B 初期与终末期 C 急性期与慢性期 D 首发期与复发期 E 致敏期与变态反应期 6. 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两大类物质:( B ) A 食物与衣物B原发性刺激与接触性致敏物C变态反应物与变质性物质 D 药物与化学物质 E 以上都不是 7.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是:( D ) A Ⅰ型变态反应 B Ⅱ型变态反应 C Ⅲ型变态反应 D Ⅳ型变态反应 E 非变态反应 8. 慢性湿疹皮损主要表现为:( D ) A 糜烂 B 水疱 C 渗液 D 苔藓样变 E 丘疱疹 二、填空题 1.接触性致敏反应的两个阶段为诱导期和激发期。 2.接触性皮炎为典型Ⅳ型的变态反应。 3.诊断接触性皮炎最简单可靠的方法是斑贴试验。 4.接触性皮炎的治疗原则为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并积极对症处理。 5.接触性皮炎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某种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一种急性 或慢性炎症反应性皮肤病。 6. 局限性湿疹包括手部湿疹、乳房湿疹、外阴湿疹、肛门湿疹、钱币样湿疹。

皮肤性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四年制本科护理学等专业使用) I前言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较强的临床二级学科,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的科学,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本大纲教学内容包括皮肤性病学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系统介绍皮肤结构、皮肤性病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各论部分详细介绍常见皮肤性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适当介绍一些有关皮肤性病的新进展。学习皮肤性病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或)熟悉皮肤性病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原则,为从事临床皮肤性病学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卓越医师班)、预防医学及四年制本科护理 学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 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20学时,其中理论课20学时。 四教材:《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张学军8版,2013年。 II 正文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 一教学目的 认识皮肤的组织结构,学习表皮各层、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表皮各层、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

皮肤病与性病学就业前景解读

皮肤病与性病学 专业介绍 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属于临床医学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是一门以形态学教学为主的临床学科。“皮肤病与性病学”学科在银屑病、遗传性皮肤病、性传播性疾病、皮肤激光医学、麻风病等的诊治和发病机理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应用学科,同时又与其他临床学科之间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就实践工作的性质而言,皮肤性病学研究的范畴又可分为专业基础性研究和临床应用性研究,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近年来,皮肤性病学发展非常迅速,皮肤组织病理学、皮肤生理学、皮肤病原生物学、皮肤遗传学、皮肤流行病学等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皮肤性病学与其他各基础学科互相渗透和交叉的态势已经形成,学科发展正逐步走向均衡和协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皮肤健康的要求不仅仅限于没有疾病,而是逐步扩展到对皮肤的美学要求,这些要求也促进了其分支包括皮肤美容学、皮肤外科、激光医学、光生物医学等学科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内容涵盖丰富、研究领域宽广、技术手段先进、发展潜力巨大的临床医学分支学科。我国皮肤性病学工作者与其他基础科学研究人员一起,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紧密跟踪世界研究热点并力求有所创新,研究水平迅速提高,在皮肤遗传学、皮肤免疫学、性传播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最近中国皮肤性病学工作者发现毛发上皮瘤和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因等),大大推动了中国皮肤性病学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渐与皮肤性病学融合,不仅为皮肤性病学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研究手段,而且促使一批非医学科学

家投身到皮肤性病学研究中,这无疑大大推动了皮肤性病学相关研究工作的进程。 分数线 从分数线的图片可以看得出来,皮肤病与性病学的分数线近几年以来一直稳定在320分上下,相对来说比较平稳,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分数线,甚至可以说可用意义不大,因为是否能参加复试还是要看各个院校的分数线或自划线。再跟大家具体阐述一下国家线的概念。考研国家线是教育部依据硕士生培养目标,结合年度招生计划、生源情况及总体初试成绩情况,确定报考统考、MBA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要求标准。 对于真正想拿到一个不错成绩的我们来说,国家线只是作为我们用来调剂的一个工具,理论上来说,过国家线就可以调剂。因此国家线是考研人调剂时候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必须要过线否则调剂不会成功,所以学弟学妹们定目标要高一些,不要止步于过线或者压线及格,要努力加油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