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用药护理

糖尿病的用药护理
糖尿病的用药护理

糖尿病的用药护理

文章目录*一、糖尿病的用药护理1. 糖尿病的用药护理2. 糖尿病的用药原则3. 糖尿病用药要注意什么*二、糖尿病的用药时间*三、糖尿病的用药配伍禁忌

糖尿病的用药护理

1、糖尿病的用药护理 1.1、如果能靠控制饮食和运动将血糖降至正常,就不要盲目用药。

临床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患者:刚诊断为糖尿病,血糖并不很高,就打上了胰岛素,结果体重猛增。事实上病人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不用药,血糖也能降下来。靠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是最好的。

1.2、越传统的药物越安全。

如今控糖的药物五花八门,但是针对每一个患者,并非都适用。任何药物、任何治疗都不是完美的,都各有利弊。事实上,用的时间越长,越传统的药物越安全。因为经过了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大浪淘沙,药物的正副作用都已经被掌握,比如二甲双胍、磺脲类等。而且,传统的药物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便宜。糖友不要盲目追求新药、贵药,能降糖的药就是好药。

1.3、选择中医药治疗要注意副作用。

实践证明,西药降糖的效果是最好的,而且使用起来简便、副作用清楚。糖友可以选择去正规医院看中医,但不要认为中药没

有副作用。

2、糖尿病的用药原则 2.1、按糖尿病类型选择药物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视网膜病变、尿毒症等应激状态(严重感染、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大中型手术围手术期及围孕产期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除上述情况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2.2、按高血糖类型选择药物

如果是单纯的餐后血糖高,而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则首选

糖苷酶抑制剂;如果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应首先考虑苯甲酸衍生物;如果空腹血糖、餐前2小时血糖高,不管是否有餐后血糖高,都应考虑用磺脲类、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

2.3、按年龄大小选择药物

对于老年患者,因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物,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物,

如诺合龙。对于儿童来讲,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2 型糖尿病,目前只有二甲双胍被FDA批准用于儿童。

3、糖尿病用药要注意什么 3.1、长期服用某一制剂时,可渐见无效,则须及时换用另一制剂。

3.2、口服降糖药,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单纯饮食控制后血糖水平仍较高时,不能用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免

因无效而贻误病情。

3.3、应定时、定量遵医嘱服用,且须作服药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药名、剂量及增减情况、服法、服药后反应、血糖及尿糖检查结果、饮食情况。

3.4、各种制剂,均宜从较小剂量开始,每晨服1次,然后按病情及疗效逐渐酌增剂量较为稳妥。

3.5、如有胃肠不适、皮肤过敏、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或低血糖反应时,应及时找医生处理。

3.6、注意患者肝、肾功能。口服降糖药(糖肾平除外)在肝脏内代谢,由肾脏排泄,在伴有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病人中不宜使用。

糖尿病的用药时间1、双胍类

普通剂型可在进餐时或餐后服用,以减轻胃胀、消化不良、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缓释剂型可在晚餐进餐时或餐后服用。肠溶片,胃肠道反应比较轻,应餐前半小时服用,每日剂量较大时,可随餐分次服用,以更好耐受。须注意:肠溶片和缓释片禁止嚼碎口服。

2、磺脲类

短效制剂(格列喹酮片、格列吡嗪片),此类药物起效时间需要半小时,降糖作用的高峰一般在服药后2-3小时。餐前半小时服药,进餐时正好药物发挥作用,随着食物消化吸收,降糖作用也逐渐加大,有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中长效制剂(控释片、缓释片),可明显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建议每日1次、于早餐时服用。

3、格列奈类

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瑞格列奈,在服药后30分钟内即出现胰岛素分泌,通常要求在餐前15分钟内服用;那格列奈,起效更迅速,一般餐前 10分钟内服用。

这类药物应切记“不进餐不服药”的原则,如提前服用或服药后未按时进餐或忘记进餐,容易出现低血糖。

糖尿病的用药配伍禁忌抗生素。如四环素、土霉素、庆大霉素等,这些药物与苯乙双胍(降糖灵)同时服用,易发生乳酸性酸

中毒。氯霉素能抑制肝内药酶的活性,使口服降糖药代谢减慢,

易引起低血糖。

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呋塞米(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等,都能抑制胰岛素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使甲苯磺丁

脲无法发挥降糖作用,导致血糖升高,少数病人甚至会发生糖尿

病性昏迷。

抗凝血药。如双香豆素、华法林可延长甲苯磺丁脲的半衰期,并抑止其代谢,导致患者出现高血糖症。

浅谈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护理

浅谈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护理 发表时间:2018-05-10T13:36:25.9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4期作者:贾锦绣 [导读] 通过对病人的用药护理,使其能够掌握用药的知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提高健康意识 贾锦绣 (甘肃省古浪县人民医院甘肃武威 733100) 【摘要】目的:通过对病人的用药护理,使其能够掌握用药的知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提高健康意识。方法:采用住院护理及出院回访的形式。结果:通过对319名住院患者的护理,得到了病人及其家属的极大满意,有效的控制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结论:糖尿病药物的护理对病人有着切实可行的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用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297-02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需要终生持续性治疗。药物治疗是关键,部分患者受药物治疗片面性的影响,拒绝在疾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个别患者难以接受药物治疗,导致用药不按时、不规范,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是影响血糖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1]。胰岛素治疗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延缓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胰岛素注射在非内分泌科广泛使用,由于非专科护理人员对胰岛素使用的相关知识不熟悉、操作不熟练,导致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在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的基础上,按医嘱正确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可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的水平,避免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共收住糖尿病患者319例,男151例,女168例,病程4~17天,年龄18~79岁,其中合并糖尿病肾病26例,高血压42例,冠心病1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4美国糖尿病指南标准[3],并明确诊断,空腹血糖>7.0mol/L,餐后2h血糖> 11.1mol/L。 2.口服降糖药的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为II型糖尿病,常常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但多数患者不了解降糖药的作用机理及服药时间。护理人员应准确掌握各类药物的药理及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剂量、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 口服降糖药有4大类,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分别是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非磺脲类)、α-葡萄糖干酶抑制剂及噻唑烷二酮类。 2.1 双胍类降糖药物 双胍类降糖药物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糖。常用的有二甲双胍缓释片。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口干苦,金属味、恶心、腹泻等,应于进餐时或进餐后马上服用,或从小剂量开始.可减轻胃肠道反应,每天的服药尽可能固定。单独用药不引起低血糖,与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合用时,则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2.2 噻唑烷二酮类 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促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常用的有吡格列酮。此药每天服一次,可于餐前、餐中或进餐后服,服药的时间尽可能固定,有心力衰竭倾向者慎用。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2.3 促胰岛素分泌剂 2.3.1磺脲类降糖药物常用的有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亚莫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紊水平而发挥降糖作用。此类药应严格按医嘱服用,每日多次服用的磺脲类药物应在餐前30分钟服用,如美吡达、格列美脲一般一天一次顿服,服药时间为早餐前不久或早餐中服用;注意低血糖反应,尤其是优降糖,因为他的降糖作用强而持久,更容易引起低血糖,尤其在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使用时要特别小心。 2.3.2非磺脲类降糖药物常用的有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此类的特点为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应在餐前0~30分钟口服;服药后要按时按量进餐,以防低血糖发生。平时要随身常备糖果以备使用,进餐时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2.4 α-葡萄糖干酶抑制剂 常用阿卡波糖(拜糖平、卡博平)。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胀气、腹痛、恶心、食欲减退等。α-葡萄糖干酶抑制剂是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此药应于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从小剂量开始服药,逐渐增加剂量有助于减轻胃肠道反应;单独服用这类药不会引起低血糖,与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索合用时,则会引起低血糖。发生低血糖时切记应使用单糖治疗,如葡萄糖。 3.胰岛素注射的护理 胰岛素注射技术会影响胰岛素剂量的准确性及胰岛素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血糖控制情况[4],规范而正确的注射技术是保证胰岛素发挥疗效的重要措施之一[5]。 3.1 注射部位 可选择上臂侧面及稍向后面,大腿前侧及外侧、臀部及腹部,应有计划的交替使用注射部位,注射间距2.5厘米,约两手指宽,有硬结、瘢痕、脐周5厘米不能注射,以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注射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 3.2 临床常用的胰岛素注射工具 胰岛素专用注射器,胰岛素笔、胰岛素泵。注射工具应与胰岛素剂型相匹配,切忌混用。特别是胰岛素笔芯只用于胰岛素笔(或胰岛素泵),决不能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抽取笔芯,因为笔芯的剂量是300U/3ml/瓶(即100u/m1),而普通胰岛索的剂量是400u/10ml/瓶(即 40u/m1)。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及胰岛素笔针头均一次性使用。 3.3 用法用量 按医嘱按时注射,剂量准确,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如早餐前注射常规(短效)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制剂时,首先

糖尿病护理查房

糖尿病护理查房 一、查房目的:1.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要点。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概念。 3.糖尿病的健康指导。 重点解决问题:针对该病人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 二、查房内容 (一)病情汇报 1.基本资料: 患者姓名:刘XX 性别:男年龄:60岁 主要诊断: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现病史:患者因“体检发现血糖偏高8年,乏力20天”于2014-5-14收住入院治疗。患者8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偏高予饮食控制,2~3年前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明显曾在当地医院就诊予口服药物降糖治疗,症状改善后即自行停药。平素正常劳作,偶有肢体麻木。20天前自觉乏力明显,且肢体麻木感。稍感口干多饮,多食不明显。来院就诊收住入院。体重下降约10Kg。 3.既往病史:前列腺手术病史。 4.入院查体:神清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律齐。腹平软无压痛。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四肢浅表感觉减退,足背动脉搏动可。 5.实验室检查: 入院前血生化:空腹血糖21.64mmol/L

5.15生化:总蛋白5 6.4g/L 钾3.17 mmol/L 果糖胺 507umol/L 尿常规:潜血弱阳性糖阳性酮体阴性 糖化血红蛋白12.2% 5.18监测血糖:早餐后mmol/L 中餐前mmol/L 中餐后mmol/L晚 餐前mmol/L 晚餐后mmol/L 晚10点mmol/L 凌晨3点mmol/L 空腹血糖mmol/L 6.治疗:医嘱予常规及中效优泌林降糖,苦碟子前列地尔活血扩血管 改善循环等治疗。 7.现患者精神尚可,视物清晰,乏力感明显好转,无明显的口干多饮 多食情况,肢体麻木感改善。 (二)讨论 制定护理目标: 1.患者体重恢复正常水平并保持稳定,血糖控制良好。 2.使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饮食,运动,药 物或者胰岛素的注射,主动定时复查。 3.尽可能不发生感染或发生感染时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4.未发生酮症酸中毒,如发生酮症酸中毒时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学会 足部护理的方法,保持皮肤完整性。 讨论(护理诊断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问题: 1、电解质紊乱与胃纳下降,长期服用降糖药物有关。 护理措施:①②

糖尿病护理常规

糖尿病的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询问既往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和进食情况及生活方式、休息状况、排泄状况、有无特 殊嗜好。 2.有无糖尿病家族史,泌尿道、皮肤、肺部等感染。 3.观察有无低血糖表现。 4.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人,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神经系统异常。 【症状护理】 1.感染的护理:指导病人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全身和局部清洁,加强口腔、皮肤和阴部的清洁,做到勤换内衣。 2.肢体麻木、疼痛的护理:注意保护足部,鞋袜不宜过紧,保持趾间干燥、清洁。经常 检查有无外伤、鸡眼、水泡、趾甲异常等,并及时处理。剪趾甲时注意剪平,不要修剪过短。应禁烟限酒,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3.眼部病变的护理:出现视物模糊,应减少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排便。视力下降时,加强日常生活的协助和安全护理。 【主要护理措施】 1维持营养平衡 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饮食计划并指导患者正确进食,具体计划因人而异。饮食治疗原则为在满足机体需要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搭配营养素以及合理安排饮食。 2 运动治疗 运动原则强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适可而止、持之以恒。据个人喜好选择轻、中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等。运动时间一般坚持30-60 分钟,每周至少运动3天。不宜空腹运动,每次运动宜选择餐后1小时。运动强度 因人而异,以运动后脉率应达(170-年龄)、且不感到疲劳为宜。 3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有效手段。 采用便携式血糖仪检测,检测频率取决于治疗目标和方式。

4 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按医嘱使用降血糖药,不可随意加减剂量,定时定量进餐,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密切监测用药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 (1)?注射胰岛素病人护理 *胰岛素需置于0-5 C冰箱存放。 *抽吸胰岛素剂量必须准确,抽吸时摇匀并避免剧烈振荡。 *观察和预防胰岛素不良反应,如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及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两种胰岛素合用时,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后抽吸中效及长效胰岛素。 (2).胰岛素使用法: *指导所使用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及注意事项。 *指导低血糖反应的紧急处理,食用糖水、高糖等。 5健康教育 a.向患者解释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说明糖尿病是一种需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能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使用降血糖药得到控制,其预后取决于血糖是否得到控制和有无并发症。 b.解释严格控制饮食的重要性,知道患者进行饮食疗法;每日定时定量进餐,饮食搭配均 匀,分配一般为1/5、2/5、2/ 5 或1/3、1/3、I/ 3。 c.教会患者及家属测尿糖、血糖,胰岛素的抽吸、注射技术及饮食量、降血糖药物的剂量 的调整方法。了解糖尿病控制良好的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饭后2h血糖< 1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ATC詣%。 d.按时测体重,必要时记录出人量。 e?每日起居应有规律,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f.病人易产生焦虑,应鼓励病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坚持控制血糖,可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g.足部护理: (1)定期检查足部皮肤,以早期发现病变。 (2)促进足部血液循环,以温水浸泡双脚,时间不可过长,5分钟左右,冬季应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中。 (3)以润滑剂按摩足部,避免穿过紧的长裤、袜、鞋。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措施与健康指导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措施与健康指导 主讲人:赵米米 主要的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糖代谢障碍、蛋白质过多分解消耗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血糖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4.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反应 5.知识缺乏——缺乏糖尿病的有关饮食、活 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①三餐热量分配②食物的选择 2.运动治疗的护理 (1)要求病人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2)采取的锻炼形 式应为需氧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及家务劳动等。(3)作用及其预防:1)常见副作用:包括低血糖、高血糖和酮症、心血管意外和运动系统损伤。副作用的发生主要与活动强度、时间、活动前进餐时间、食品种类、活动前血糖水平及用药情况有关。 2)副作用的预防: 1 型糖尿病人在活动前须卫人网原创少量补充额外食物或减少胰岛素用量。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min为宜。 此外,为避免活动时受伤,应注意活动时的环境。活动时最好随 身携带甜点心及病卡以备急需。 3.药物护理 (1)口服降糖药物护理 1)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2)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评价药物疗效。口服磺脲类药物应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和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低血糖多见于 1 型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出现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一旦发生,应及时检测血糖,并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或静脉推注50% 葡萄糖。胰岛素过敏的表现以注射部位局部瘙痒、荨麻疹为主。为避免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改

糖尿病的护理措施

糖尿病的护理措施 (一)主要的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糖代谢障碍、蛋白质过多分解消耗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血糖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4.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反应。 5.知识缺乏——缺乏糖尿病的有关饮食、活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 (二)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 ①三餐热量分配②食物的选择 2.运动治疗的护理 (1)要求病人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2)采取的锻炼形式应为需氧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及家务劳动等。 (3)作用及其预防: 1)常见副作用:包括低血糖、高血糖和酮症、心血管意外和运动系统损伤。副作用的发生主要与活动强度、时间、活动前进餐时间、 食品种类、活动前血糖水平及用药情况有关。 2)副作用的预防:1型糖尿病人在活动前须少量补充额外食物或减少胰岛素用量。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l5~30min为宜。此外,为避免活动时受伤,应注意活动时的环境。活动时最好随身携带甜点心及病情卡,以备急需。 3.药物护理(1)口服降糖药物护理 1)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2)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评价药物疗效。口服磺脲类药物应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和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低血糖多见于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出现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一旦发生,应及时检测血糖,并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或静脉推注50%葡萄糖。胰岛素过 敏的表现以注射部位局部瘙痒、荨麻疹为主。为避免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改变而导致胰岛素吸收不良,应有计划地改换注射部位。 4.预防感染 (1)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2)进行皮下注射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伤口感染。(3)预防糖尿病足关键是预防皮肤损伤和感染。 5.并发症的护理 (1)酮症酸中毒的护理:护士应准确执行医嘱,以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况,每l~2h留取标本送检尿糖、尿酮体及血糖、血酮体等。 (2)低血糖护理:当病人出现强烈饥饿感,伴软弱无力、恶心、心悸甚至意识障碍时,或于睡眠中突然觉醒伴皮肤潮湿多汗时,均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发生低血糖时,采取的措施包括:有条件应先做血糖测定,然后进食含糖食物,静脉推注50%葡萄糖和肌注胰高血 糖素。 2016年7月26日

糖尿病护理病例

护理病例 xx 48床女性71岁 诊断:1,2型糖尿病 2,高血压2级极高危 3,骨质疏松症 病情概述: 患者因“发现血糖高3+年,乏力,体重渐下降1+年”于2013年8月4日收入我科。 现病史:3年前,患者检查发现血糖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二甲双胍缓释片0.5qd治疗。血糖控制好,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乏力症状,食欲下降,体重渐下降,阵性觉多个关节疼痛,全身不适,无头昏不适,不伴视力下降,视力模糊,无肢体麻木感及针刺感,无咳嗽咳痰,无畏寒发热等症状,未予以诊治。症状持续,逐日加重,,近一周出现解黄色稀便,每日约2次,有里急后重感。无黏液脓血,无腹痛,无发热。今为进一步治疗,遂入我院。病来,体重下降约10kg。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有反复全身疼痛史。两年前诊断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体增生性息肉,治疗后复查好转。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疫区生活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久居本地,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疫区生活史

及疫水接触史,否认放射性物质及化学毒物接触史,适龄结婚,G2P2育有一女一子,丈夫与子女身体康健。 家族史:其大哥和侄子均有“糖尿病”。 体格检查:T:37度,P:68次/分,R:18次/分,BP:112/71。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自主体位,步入病室,神志清,检查配合,对答切题,全身皮肤黏膜未见瘀斑、瘀点、红肿、结节、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外形正常,毛发分布均匀,双侧瞳孔等大且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部未见异常分泌物,口唇未见发绀,口腔黏膜未见溃疡,扁桃体未见肿大,颈软、对称,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外形对称,未见畸胸、桶状胸,未触及胸膜摩檫感,叩诊清音,各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于左锁中线与第五肋间交点以内1.0cm可见心尖搏动,未触及心包摩檫感及心前区抬举样搏动,相对浊音界不大,各瓣膜区未闻及心脏杂音及额外心音,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未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正常。脊柱及四肢外形正常,未见畸形,活动度可,四肢肌力及肌紧张可,双下肢未见水肿。 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或高于机体需要量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有关 护理措施: (1)改善病人饮食结构,少量多餐,饮食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宜消化补充营养为主

糖尿病的护理常规

糖尿病的护理常规 糖尿病的护理 一、概念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的。 二、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低血糖/高血糖与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稳或突发事件有关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或感染、创伤等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高于机体需要量 3、有感染、受伤的危险与糖尿病病人组织中糖含量高及免疫功能受损有关与糖尿病患者末梢感觉功能障碍有关 4、活动无耐力与糖尿病患者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有关 5、知识缺乏与糖尿病缺发相关知识及保健措施有关 6、焦虑与血糖控制不稳定及需长期治疗有关

三、护理措施 1、患者血糖控制基本平稳的情况下可进行日常活动和工作,避免过度疲劳.如果出现任何症状加重或感觉不适,应适当休息. 2、严格饮食管理,给予糖尿病饮食. 3、遵医嘱糖尿病治疗,观察降糖药的副作用,及时处理低血糖.如出现心慌、脉速、出汗、饥饿感,甚至昏迷等低血糖反应时,及时报告医师并抢救处理。其处理:一旦确诊低血糖发生,立即口服能快速升高血糖的物品,如一杯饮料(雪碧、可乐、果汁等)、糖果(水果糖、奶糖、巧克力糖)、糖水(温开水冲白糖或葡萄糖25~50g)、口服葡萄糖片、一勺蜂蜜或果酱等,如果5分钟内症状仍无改善,应再服糖1次,若10分钟仍无改善,考虑静脉输注葡萄糖溶液。切不可用低热量饮料或甜味剂食品治疗低血糖。......感谢聆听 4、评估病情变化,注意监测生命体征、血糖、血酮、尿酮、电解质及体重等情况,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若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 5、指导患者进行运动疗法,注意运动安全.如患者出现下列情况,应禁止运动:血糖> 16. 7mmol/l.或空腹血糖<4. 5mmol/l(应适当加餐后再运动);尿中有

2018年糖尿病护理习题

十二月份理论考试 一、选择题 1. 反映近两三个月糖尿病控制情况最理想的指标为() A.空腹血糖B.餐后血糖C.尿糖D.糖化血红蛋白 2.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范围是() A. 2.8-4.4mmol/L B. 4.4-6.1mmol/L C. 6.1-7.0mmol/L D. 7.0-7.8mmol/L 3. 下列哪项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B. 糖尿病足 C. 糖尿病肾病 D. 眼底出血 4. 下列哪一项属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A.冠心病 B.眼底病变 C.糖尿病肾病 D.神经病变 5. 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 A.血肌酐水平升高B.伴有糖尿病眼底病变 C.浮肿 D.尿中有微量白蛋白 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最典型的早期临床表现为() A.头晕、乏力B.恶心、呕吐C.视物模糊D.意识改变 7. 为了解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应多长时间检查一次眼底()A.两年一次 B.一年一次C.每次体检时都要查D.出现眼部症状后检查 8. 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B.周围神经病变常以下肢最先出现 C.发生糖尿病足溃疡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血管病变 D.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为手术 9.关于糖尿病饮食治疗以下哪项正确() A.病情轻者可不需饮食治疗 B.有并发症者不宜控制饮食 C.使用胰岛素者要给高热量饮食 D.有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蛋白摄入 10.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首要的和关键的措施是() A 防治诱因 B使用小剂量胰岛素C补液 D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E纠正脑水肿 11.I型糖尿病人的主要死因为() A酮症酸中毒B严重感染C心血管病变D糖尿病肾病E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12.育龄妇女,停经38天,自测尿妊娠试验阳性,早上进食昨天的剩菜后出现 恶心、呕吐,无瞍痛,无阴道流血,无腹泻。即往无胃肠疾病史。目前诊断 考虑诊断( ) A、妊娠剧吐 B、急性肠胃炎 C、慢性浅表性胃炎 D、急性胃扩张 13.妊娠剧吐患者常规制图方案无效时可选用() A、多西拉敏 B、苯海拉明 C、异丙摩『 D、地塞米松 14.整个孕期都可以使用的止吐用药为() A、维生素B6 B、地塞米松 C、异丙嗪 D、甲氧氯普 15.妊娠剧吐住院治疗的治疗计划包括( ) A、括静脉补液 B、补充多种维生素 C、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素乱 D、合理使用 止吐药物,防治并发症 16.妊娠剧吐的体征包括() A.孕妇体质量下降,下降幅度甚至超过发病前的5%B、出现明显消瘦、极度 度乏C、口唇干裂、皮肤干燥、眼球回陷D、尿量减少等 17.妊娠剧吐终止妊娠指征()

糖尿病的用药护理

糖尿病的用药护理 文章目录*一、糖尿病的用药护理1. 糖尿病的用药护理2. 糖尿病的用药原则3. 糖尿病用药要注意什么*二、糖尿病的用药时间*三、糖尿病的用药配伍禁忌 糖尿病的用药护理 1、糖尿病的用药护理 1.1、如果能靠控制饮食和运动将血糖降至正常,就不要盲目用药。 临床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患者:刚诊断为糖尿病,血糖并不很高,就打上了胰岛素,结果体重猛增。事实上病人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不用药,血糖也能降下来。靠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是最好的。 1.2、越传统的药物越安全。 如今控糖的药物五花八门,但是针对每一个患者,并非都适用。任何药物、任何治疗都不是完美的,都各有利弊。事实上,用的时间越长,越传统的药物越安全。因为经过了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大浪淘沙,药物的正副作用都已经被掌握,比如二甲双胍、磺脲类等。而且,传统的药物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便宜。糖友不要盲目追求新药、贵药,能降糖的药就是好药。 1.3、选择中医药治疗要注意副作用。 实践证明,西药降糖的效果是最好的,而且使用起来简便、副作用清楚。糖友可以选择去正规医院看中医,但不要认为中药没

有副作用。 2、糖尿病的用药原则 2.1、按糖尿病类型选择药物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视网膜病变、尿毒症等应激状态(严重感染、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大中型手术围手术期及围孕产期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除上述情况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2.2、按高血糖类型选择药物 如果是单纯的餐后血糖高,而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则首选 糖苷酶抑制剂;如果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应首先考虑苯甲酸衍生物;如果空腹血糖、餐前2小时血糖高,不管是否有餐后血糖高,都应考虑用磺脲类、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 2.3、按年龄大小选择药物 对于老年患者,因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物,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物, 如诺合龙。对于儿童来讲,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2 型糖尿病,目前只有二甲双胍被FDA批准用于儿童。 3、糖尿病用药要注意什么 3.1、长期服用某一制剂时,可渐见无效,则须及时换用另一制剂。

糖尿病护理要点

糖尿病护理常规 一、观察要点 1.无症状期观察:多为中年以上Ⅱ型糖尿病患者,食欲好、体胖,精神体力如常人。常在查体或诊疗其他疾病时发现尿糖阳性,空腹血糖正常或高于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高于正常,糖耐量试验显示耐量减低。 2.症状期观察:糖尿病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 ①多尿、烦渴、多饮由于血糖浓度增高,超过肾糖阈值,导致尿糖、尿渗透压升高,而肾小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和尿次数增多,一昼夜可20余次,总量达2~3升。由于多尿,患者口渴多饮。 ②多食善饥由于大量糖尿,糖未能充分利用,加之血糖增高后刺激机体分泌胰岛素,因此食欲亢进,有饥饿感,每日进食5~6次,每顿可达l~2斤。但有时仍不能满足。 ③体重减轻、疲乏无力由于糖代谢失常,能量利用减少,负氮平衡,失水等,患者感疲乏、虚弱无力。 ④其他皮肤瘙痒,尤其多见女性外阴,由于尿糖刺激局部而引起,或可并发真菌感染,此时瘙痒更严重。另外,四肢麻木、腰痛腹泻、月经失调、性功能障碍也常见。 二、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或高于机体需要量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有关。 2、潜在并有感染的危险:与血糖增高,脂代谢紊乱,营养不良,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 3、潜在并发症:糖尿病足。 4、潜在并发症:低血糖。 5、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 6、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血糖升高、尿渗透压增高有关。 7、活动无耐力与严重代谢紊乱、蛋白质分解增加有关。 8、自理缺陷与视力障碍有关。 9、焦虑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长期治疗导致经济负担加重有关。 10、知识缺乏与缺乏糖尿病的预防和自我护理知识。 三、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

糖尿病护理病例

护理病例 xx 48床女性71岁 诊断:1,2型糖尿病 2,高血压2级极高危 3,骨质疏松症 病情概述: 患者因“发现血糖高3+年,乏力,体重渐下降1+年”于2013年8月4日收入我科。 现病史:3年前,患者检查发现血糖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二甲双胍缓释片0.5qd治疗。血糖控制好,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乏力症状,食欲下降,体重渐下降,阵性觉多个关节疼痛,全身不适,无头昏不适,不伴视力下降,视力模糊,无肢体麻木感及针刺感,无咳嗽咳痰,无畏寒发热等症状,未予以诊治。症状持续,逐日加重,,近一周出现解黄色稀便,每日约2次,有里急后重感。无黏液脓血,无腹痛,无发热。今为进一步治疗,遂入我院。病来,体重下降约10kg。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有反复全身疼痛史。两年前诊断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体增生性息肉,治疗后复查好转。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疫区生活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久居本地,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疫区生活史及疫水接触史,否认放射性物质及化学毒物接触史,适龄结婚,G2P2育有一女一子,丈夫与子女身体康健。 家族史:其大哥和侄子均有“糖尿病”。 体格检查:T:37度,P:68次/分,R:18次/分,BP:112/71。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自主体位,步入病室,神志清,检查配合,对答切题,全身皮肤黏膜未见瘀斑、瘀点、红肿、结节、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外形正常,毛发分布均匀,双侧瞳孔等大且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部未见异常分泌物,口唇未见发绀,口腔黏膜未见溃疡,扁桃体未见肿大,颈软、对称,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外形对称,未见畸胸、桶状胸,未触及胸膜摩檫感,叩诊清音,各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于左锁中线与第五肋间交点以内1.0cm可见心尖搏动,未触及心包摩檫感及心前区抬举样搏动,相对浊音界不大,各瓣膜区未闻及心脏杂音及额外心音,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未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正常。脊柱及四肢外形正常,未见畸形,活动度可,四肢肌力及肌紧张可,双下肢未见水肿。 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或高于机体需要量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有关 护理措施: (1)改善病人饮食结构,少量多餐,饮食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宜消化补充营养为主 (2)机体消耗增多,告知病人摄取足够饮食保证热量,能吃则吃 (3)遵医嘱用药,改善胃口、增进食欲

糖尿病的护理措施完整版

糖尿病的护理措施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糖尿病的护理措施 (一)主要的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糖代谢障碍、蛋白质过多分解消耗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血糖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4.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反应。 5.知识缺乏——缺乏糖尿病的有关饮食、活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 (二)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 ①三餐热量分配②食物的选择2.运动治疗的护理 (1)要求病人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2)采取的锻炼形式应为需氧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及家务劳动等。 (3)作用及其预防:1)常见副作用:包括低血糖、高血糖和酮症、心血管意外和运动系统损伤。副作用的发生主要与活动强度、时间、活动前进餐时间、 食品种类、活动前血糖水平及用药情况有关。2)副作用的预防:1型糖尿病人在活动前须少量补充额外食物或减少胰岛素用量。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l5~30min为宜。此外,为避免活动时受伤,应注意活动时的环境。活动时最好随身携带甜点心及病情卡,以备急需。 3.药物护理(1)口服降糖药物护理 1)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2)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评价药物疗效。口服磺脲类药物应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和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低血糖多见于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出现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一旦发生,应及时检测血糖,并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或静脉推注50%葡萄糖。胰岛素过 敏的表现以注射部位局部瘙痒、荨麻疹为主。为避免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改变而导致胰岛素吸收不良,应有计划地改换注射部位。 4.预防感染 (1)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糖尿病护理个案

护理个案 一例围产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科室:急诊ICU 姓名:黄会平

一例围产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黄会平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ICU) [摘要]总结通过一例特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报道,告诫医务人员多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一定要提高警惕有胸痛症状的孕妇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关键词]围产期;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 One case of perinatal car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bstract] Summary Through a special case of reported cas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rn medical personnel acquire the relevant knowledge and mor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re must be vigilant to the possibility of pregnant women with chest pain symptom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Keyword] Perinat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first symptom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所致。此病例为一例围产期28岁年轻女性,以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本病例的突出特点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于患者分娩后3天,围产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_措施与健康指导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措施与健康指导 2013-3-7 16:30 主讲人:赵米米 主要的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糖代谢障碍、蛋白质过多分解消耗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血糖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4.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反应 5.知识缺乏——缺乏糖尿病的有关饮食、活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①三餐热量分配②食物的选择 2.运动治疗的护理(1)要求病人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2)采取的锻炼形式应为需氧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及家务劳动等。(3)作用及其预防: 1)常见副作用:包括低血糖、高血糖和酮症、心血管意外和运动系统损伤。副作用的发生主要与活动强度、时间、活动前进餐时间、食品种类、活动前血糖水平及用药情况有关。 2)副作用的预防:1型糖尿病人在活动前须卫人网原创少量补充额外食物或减少胰岛素用量。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 l5~30min为宜。

此外,为避免活动时受伤,应注意活动时的环境。活动时最好随 身携带甜点心及病卡以备急需。 3.药物护理(1)口服降糖药物护理 1)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2)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评价药物疗效。口服磺脲类药物应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和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低血糖多见于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出现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一旦发生,应及时检测血糖,并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或静脉推注50%葡萄糖。胰岛素过敏的表现以注射部位局部瘙痒、荨麻疹为主。为避免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改变而导致胰岛素吸收不良,应有计划地改换注射部位。 4.预防感染(1)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2)进行皮下注射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伤口感染。 (3)预防糖尿病足关键是预防皮肤损伤和感染。 5.并发症的护理(1)酮症酸中毒的护理:护士应准确执行医嘱,以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况,每l~2h留取标本送检尿糖、尿酮体及血糖、血酮体等。(2)低血糖护理:当病人出现强烈饥饿感,伴软弱无力、恶心、心悸甚至意识障碍时,或于睡眠中突然觉醒伴皮肤潮湿多汗时,均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