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新课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激趣】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回答】闻到了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讲解】原来花中有香味物质的微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品红是由许多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扩散到水中去了,品红看不见了,但水变红了。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板书】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一杯水是由成千上亿个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所以我们就能看得见了。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10-26 kg,一滴水中约有×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的数水分子例子。

【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演示】课本p49的探究。

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讨论】结合品红扩散实验讨论。

【结论】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

【提问】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干得快?

【回答】温度高的地方。太阳下。

【板书】2、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问】50 mL水+50 mL酒精=100 mL液体,正确吗?

【演示】实验:50 mL水+50 mL酒精。

【提问】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

【板书】3、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温度升高,间隔增大,压强增大,间隔减小。

【活动】

实验①: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松开手。观察现象。

实验②: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松开手。观察现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结论】气体分子间隔大,易被压缩,液体和固体分子间个小,不易被压缩。

【板书】气体分子间隔大,易被压缩,液体和固体分子间个小,不易被压缩。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

1、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先进的

科学仪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分子具有三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3、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布置作业】1、习题2、基础训练

2、亲自做一做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将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所得体积是否

等于这两体积之和?

教学反思: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提问】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投影】几种分子的模型图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2、讲授新课:

【板书】二、分子可分为原子

【提问】从分子的角度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不同? 【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演示】水蒸发的动画。

【提问】这是什么变化?这个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板书】1、从分子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提问】什么是化学变化?

【演示】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的微观动画。 【提问】在这个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呢?

【回答】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 【思考】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讲解】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物质种类就不会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会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了,

物质种类就会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会发生变化。举例木条折断和木条燃烧两种变化。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即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板书】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展示】氧化汞分解示意图。

【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板书】4、化学变化的实质: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提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

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讨论】从分子角度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有什么区别?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讨论】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板书】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可分为原子。

课堂小结:学生叙述

[布置作业] 习题1、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重新组合 分解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16)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你能说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什么吗?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提问】既然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那么原子可分吗?

【多媒体展示】这是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的图片。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原子弹有那么大的威力是因为原子在爆炸时发生了分裂,那么原子内部究竟有些什么奥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原子的结构”。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过渡】原子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观看原子的构成动画。

【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演示原子的构成

【投影展示】

粒子种类电性质量

质子1上单位正电荷1.6726×10-27 kg

中子不带电1.6749×10-27 kg

电子1个单位负电荷质子质量的1/1836

【提问】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板书】

(投影展示)教材p53表3-1(提示:核电荷数就是原子核带的电荷数。)

【讨论】1.同一原子,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有什么关系?

2.为何原子不显电性?

3.你还能得到了哪些信息?

【小结】1、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但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投影】原子与与乒乓球比较的图片。

【讲述】原子的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但其质量可测定出来。

【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几种原子的实际质量。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0-27 kg 即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67 kg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10-26 kg 即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93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10-26 kg 即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57 kg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约为:×10-26 kg 即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9288 kg

【提问】若让大家记忆很多原子的质量,大家能记住吗?

【回答】记不住。

【讲解】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麦的质量一样。

【提问】联想生病时,医生会告诉我们每次服用用药丸的质量大小吗?

【回答】不会

【提问】那么你还记得医生是如何告诉你服药的量?

【回答】药丸的粒数。

【讲解】可见运用中并不一定需要知道实际质量质量,我们可选用一种跟原子质量相近的“砝码”来表示原子的质量,这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提问】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呢?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大小的?

【阅读】学生阅读P71相对原子质量一段内容,阅读完毕后,学生齐读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提问】能否用“相对原子质量=()/( )”的形式表示出来?

【讲解】这里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它的质量的

1/12等于1.66×10-27 kg。

【讲解】可见,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它并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它是原子的真实质量与作为标准的碳原子质量的1/12相比较所得的比值。

【教师】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具体的来计算一下氢和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如何计算呢?

(可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小结】经过这样的计算得到的数字都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

【讲解】其实,相对原子质量已经被科学家们测定好了,我国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为之做出卓越的贡献。今后用到相对原子质量时,我们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这里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活动】下面我们举行一项比赛,看看哪位同学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既快又准。我们查阅下表中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填在表格中:

【提问】相对原子质量≈数+数

【思考讨论】1Kg铁球(Fe—56)与1Kg铜球(Cu—64)中,哪一个里含原子总数多一些?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认识了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

现在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且还知道,由于原子非常小,它的质量也很小,书写、记忆、计算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课堂小结:略。

布置作业: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1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2.了解原子结构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观察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认识水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其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的表象形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设问】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比原子的体积小得多,如果我们把原子抽象放大为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只占中间蚂蚁大的地方,其余的很大空间是电子在那里运动,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下面我们大家先一起阅读课文54页。

【回答】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板书】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投影】p54图3-10

【讲解】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而核外电子的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但核外电子的运动也有自己的特点,即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往外第二层、第三层……,到目前为止,发现最多的为七层。

【提问】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比如,氧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这8个电子在氧原子核外是怎样分层运动的呢?边讲解边画出大致的氧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示意图。

【过渡】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呢?

【展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

【板书】2、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

【提问】学生说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阅读】课本中p54图3-12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找一找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规律?

【投影】p54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小结】3、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提问】阅读p54原子结构示意图,找一找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4、最外电子排布的特点: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时8个,He为2个。

【讲解】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不活泼。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根本原因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化学上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为2个)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由此可见院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板书】5、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1)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为2个)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2)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投影)

原子的类别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化学性质

金属一般小于4 易失去电子

易发生化学反应

非金属一般大于4 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

8个

(He为2个)

难于得失电子

(为稳定结构)

极难发生

化学反应

课堂练习: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2.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 )

3.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与其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

课堂小结:略。

布置作业: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三课时)(1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离子概念和形成过程;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明确物质与其粒子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认识水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初步形成“物质的粒子性”认识。

【教学重点】

离子的形成及离子符号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符号的书写。

【课时安排】3课时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过渡】由于原子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得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那么,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原子得失电子后的情况,以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例。

【板书】三、离子的形成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板书】画出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写出离子符号。

【讲解】刚才我们了解了原子失电子和得电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原子得电子,电子数多于质子数,而电子带负电荷,所以离子带负电荷,叫阳离子;原子失电子,电子数少于质子数,而电子带正电荷,所以离子带正电荷,叫阴离子。这样的结构示意图叫离子结构示意图。

【板书】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2、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板书】3、离子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板书】1)书写:

阳离子:H+Na+ Mg2+ Al3+ NH4+

阴离子:Cl-、O2-、S2-、OH-、SO42-、CO32-、NO3-

2)意义:(数字2的意义)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2 Mg2

表示两个镁离子

【讨论】原子和离子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小结板书】1.不同点:

1)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2)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3)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3、联系:

【讨论】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如何区分呢?

【小结】

1)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2)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3)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投影】练习:

1.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B、C (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A、D ;

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A、D、E ;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B 。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 C )

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B )

课堂小结:略。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1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

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从过去的吃饱已转向吃好。因此,补铁、补钙、补锌的广告随处可见。这里的所说的“铁”、“钙”、“锌”指的是什么呢?

【讲解】指的是“铁元素”、“钙元素”、“锌元素”。

【设问】元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课题2:元素

【讲解】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经过长期的研究,终于知道了自然界千千万万的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过度】大家先来看看几种原子的结构。(投影)

质子数6,中子数6 质子数8,中子数8

碳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8 氧原子质子数8,中子数9

质子数6,中子数7 质子数8,中子数10

【提问】上述两组原子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三种不同的碳原子中子数不同,但质子数都相同,都是6个,是同一类原子,都叫碳元素。三种不同的氧原子中子数不同,但质子数都相同,都是8个,是同一类原子,都叫氧元素。

【投影】在上述投影的基础上,在两组原子的右侧写上“碳元素”、“氧元素”

质子数6,中子数6 质子数8,中子数8

碳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8 碳元素氧原子质子数8,中子数9 氧元素

质子数6,中子数7 质子数8,中子数10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那么元素的种类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投影)

【提问】它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什么?

【板书】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讨论】根据P59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小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过渡】现在返现的100多种元素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分布的呢? 【板书】自然界中元素的含量:

地壳中:氧、硅、铝、铁、钙、钠 生物体内:氧、碳、氢、氮 趣味记忆:“养闺女,帖该拿” ;“氧探氢,带鸡蛋”

【讨论】原子和元素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投影展示:)

【讲解】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而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用于描述物质的微

观构成,以及分子的构成。

【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也可以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也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组成的”。 可以说,“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也可以说,“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但不能说,“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也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的。”

【过度】那么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归纳】

宏观 微观

分子 铁、汞、金刚石、氦气、氖气等 原子

离子 1、二氧化碳由 组成;二氧化碳由 构成。

2、二氧化碳分子由 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 和 构成。

3、氧气是由 组成;氧气是由 构成。

4、铜是由 组成;铜是由 构成的。

课堂小结:略。 布置作业: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课题3 元素(第二课时)(2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构成

构成

构成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

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中国人用中文给元素起名,外国人不认识,怎么办?为了书写和交流方便,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

【投影】观察不同文字的元素写法:

【阅读】阅读课本P61~P62,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的?

2.识记课本P62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写一写记住了几个。

3.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

4.一个元素符号能表示几种涵义?

5.元素可分为几类?你能通过元素名称确定氧、铁、硫、氦四种元素分别属于哪一类吗?

【板书】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1)书写:“一大二小”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2)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果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这种物质。

1、O ①表示一个氧原子;②表示氧元素;

2、①Fe表示铁元素;②也可以表示一个铁原子③还可以表示铁。

注意: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

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金属元素(“金”旁,除汞以外)如铁、铜、镁、钠。

2.元素分类:非金属元素(“石”“气”“氵”等偏旁)如氧、氯、碳、硫。

稀有气体元。如氦、氖、氩。

【练习】N、P、5P、n Fe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过渡】超市里的商品有成百上千种,为了便于顾客选购,所有商品均分类、有序进行摆放,同样物质世界中的100多种元素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二、元素周期表

1、展示元素周期表挂图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

【提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所含有的信息有哪些?

【回答】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板书】1、周期:每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2、族:每个纵行称为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位一族)

3、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记忆:横是周期,纵是族)

【思考】元素周期表上有几种颜色?不同颜色表示的元素有什么区别?【回答】共有两种颜色,一种颜色表示的全部为金属,另一种颜色表示的元素全部为非金属。

【讨论】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是什么类型的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什么规律性的联

系?“元素周期表”这一名称与这个规律有什么关系?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与p54图3-12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什么

关系?

【结论】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这说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

的性质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周期数= 电子层数”,“同一纵行的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同一横行原子的质子数(最外层电子

数)从左至右依次增加”。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

的名称的来源,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结】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

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

体材料等)。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那些收获?跟大家说一说。

布置作业: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教科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下册)知识汇总 一、金属 1、金属的物理特性 金属光泽、导电性(如:铜丝做导线)、导热性(铁锅)、延展性、常温下是固体(汞除外) 2、合金 (1)合金是混合物。(2)合金比组成合金的各金属硬度大、熔点低。 (3)合金是金属材料,具有金属特性。 (4)日常生活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是合金,如:生铁、钢、不锈钢、硬铝、黄铜、青铜等。 3、金属化学性质 (1) 金属活动性顺序: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巧记口诀:捡个大美女,身体细纤轻,统共一百斤。) (2)排在H 前面的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H 2。 (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4、铁锈 (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 2O 3(红棕色)。 (2)铁生绣原理:铁与空气(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3)防锈原理:使铁与空气(氧气)或水隔绝。 (4)防锈具体方法措施:涂油、喷漆、搪瓷、电镀。 (5)除铁锈常用试剂:稀盐酸、稀硫酸。 (6)稀盐酸除铁锈:Fe 2O 3 + 6HCl === 2FeCl 3 + 3H 2O 稀硫酸除铁锈:Fe 2O 3 + 3H 2SO 4 === Fe 2(SO 4)3 + 3H 2O 5、铝比铁活泼,但是通常铝锅比铁锅耐腐蚀,原因是: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与氧气进一步反应。 6、人类开发利用金属单质的顺序与金属活动性顺序刚好相反。 7、比较两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两种最简单方法: ○1两种金属和稀盐酸(或稀硫酸) ○2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 8、比较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两种最简单方法:(先排序) ○1“两金夹一盐” ○2“两盐夹一金” 9、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炼铁 (1)用于冶炼铁的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 2O 3。炼铁原料是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炼 铁设备是高炉。 (2)反应原理:3CO+ Fe 2O 3 高温 2Fe + 3CO 2( (3)现象:硬质玻璃管中的红棕色粉末(Fe 2O 3 )逐渐变为黑色(Fe 粉末);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反应条件为高温,所以用酒精喷灯加热。 (5)通入一氧化碳一会后再点燃酒精灯。(防止爆炸) (6)尾气处理:用酒精灯点燃或用气球收集。(防止污染空气) 10、回收利用废铁的意义是保护金属资源。 11、做金属性质实验时,要先将金属打磨的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和污垢。 12、绝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都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铂 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二、溶液 1、溶液是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 NaOH 溶解时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NH 4NO 3溶解时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 NaCl 溶解时温度变化不大。 3、洗洁精洗餐具是乳化作用;汽油洗油污是溶解现象;食醋除水垢是化学反应。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两者之间的转化 ①减少溶剂②冷却③增加溶质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①增加容剂②升温 巧记:不变饱,减剂冷却加溶质( 例外:Ca(OH)2 对温度相反) (2)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同一温度下,同种溶剂中,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六-九章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全一册)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 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1课时 铁的冶炼(教学设计)

第八章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 2.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3.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获得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炼铁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生产中的作用,树立合理利用化学物质的观念,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重点 1.工业炼铁原理。 2.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三、教学难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视频 五、教学过程 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只有金、银等少 数金属以单质形式存在,大部分的 金属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那么 我们在生产、生活中用到最多的金 学生倾听。思考。 回答炼铁需要铁矿石、需要还原剂。 激发学生的学习 欲望。

2分钟属——铁是怎样炼成的? 展示图片:各种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黄铁矿图片 如果你是炼铁厂的厂长,你会选择哪种铁矿石? 我们学过的还原剂有碳、一氧化碳,选择哪种还原剂呢? 炼铁的设备是什么?在炼铁时主要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学生思考、讨论选择合适的铁矿石。 思考、讨论选择碳、氢气、一氧化碳中的哪种物质做还原剂。 思考、讨论高炉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图片,播放视频《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提出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讨论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先通CO ,再加热,目的是将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 2.实验完毕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CO 至冷却,目的防止石灰水倒吸。3.用酒精灯点燃尾气的作用是: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几个化学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Fe 2O 3+3CO 2Fe +3CO 2 CO 2+Ca(OH)2=CaCO 3↓+H 2O 2CO+O 2 2CO 2 体会科学的方法在实验中的作用。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新课教学2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工业炼铁和实验室炼铁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1.产物不同。工业炼铁得到的是生铁,实验室得到的是纯铁。 2.设备不同。工业炼铁设备是高炉,实验室用玻璃管。 3.温度不同。高炉内温度高,玻璃管内温度较低。 4.对环境影响不同。高炉炼铁对环境影响大,实验室对环境影响小 5.操作难易程度不同。高炉炼铁工艺复杂,实验室操作简单。等等。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化工生产与实验室生产的不同。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5.1 金属的性质 教案

《金属的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不同现象,认识金属所具有的化学性质,也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2、以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为例,初步认识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反应。 3、认识置换反应的特点,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对比及区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研究,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实验的对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金属性质的探究性学习,深化了解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重点:金属与算反应的化学性质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设计: 旧知回顾: 【教师活动】在上一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认识了化学里的一个新的小伙伴——金属,学习了金属所具有的物理性质,以及人类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在不同的领域里对金属的应用;也通过铁、镁、铝、铜四种金属在氧气中的变化,学习了金属能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性质,知道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反应的剧烈程度也不相同。 【多媒体展示】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汞除外,汞是液体) 2.有金属光泽 3.金属都能导电、导热 4.有延展性 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利用家里的各种资源,查找和金属有关的新闻事件或者化学小故事,相信大家肯定都完成得很好,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他们查找到的金属的小故事。 【学生活动】学生甲、乙、丙分享自己所查找的与金属相关的新闻事件或者化学小故事。【教师活动】大家查找得都非常的好,非常的认真。当然老师自己回去也做了功课,也查找了几个和金属有关的事件,我发现这几个事件特别的吸引我的眼球。 【多媒体展示】金属的遭遇 著名的美国纽约港自由女神像,钢筋混凝土外包的薄金属片因酸雨而变得疏松,一触即掉(而在1932年检查时还是完好的),因此不得不进行大修(已于1986年女神像建立100周年时修复完毕)。 波兰的托卡维兹因酸雨腐蚀铁轨,火车每小时开不到40公里,而且还显得相当危险。 【教师活动】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活动】金属会受到酸雨的腐蚀! 【教师活动】很好,大家抓住了关键字眼!金属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但是人类的活动引发的“酸雨”,却使得金属“伤痕累累”。那么,金属能与酸反应吗? 新课讲授:金属的性质——金属与酸的反应 【教师活动】实验室检验猜想的唯一标准,要解决刚才大家产生的猜想,还得是实验来说话。【演示实验】探究实验: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1、分别取镁、锌、铁、铜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对比观察反应现象。 2、分别取镁、锌、铁、铜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对比观察反应现象。 【学生活动】思考:几种金属药品的取用方法,稀盐酸、稀硫酸的倾倒方法。 【教师活动】强调实验的正确操作,引导学生注意实验安全问题。 【教师活动】演示第一组实验,用实物展台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第二组实验。 【学生活动】根据反应的实验现象,思考以下问题: (1) 哪些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酸发生反应? (2)铁、镁、锌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剧烈程度不同。____反应最剧烈,其次是_____,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 沪教版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沪教版 教材分析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常州国际学校穆楠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几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将带领学生从“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三方面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认识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知道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境污染的治理均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 *******************************************************************************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共分三节, 1、化学在能源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几种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装置。重点了解氢能源的特 点,能在实验室里自行制备氢气。 2、化学对材料科学的发展作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以及材料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3、了解环境污染的种类、成因以及防治方法。 [重点、难点]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 1. 化学在能源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几种能量(化学能与电能、热能、光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装置。重点了解氢能源的特点,能在实验室里自行制备氢气。 2. 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自然资源及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3. 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 1.知道常见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3.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在材料科学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三节,化学与环境 1.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2.了解酸雨的形成原理和危害;污染水体净化的基本方法; 认识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危害,知道垃圾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 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的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导学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 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 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与比较,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学习难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预习导航: 1、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古代我国()的制造,()的冶炼与应用,()的发明,()的烧制都是举世文明的。 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为工业的发

展提供了更多的( )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3、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的发展。 4、你能说出那些自然资源。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从而带领学生从此刻起真正进入化学的学科殿堂, 展现化学的独有魅力。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 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 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2、讨论结束有小组共同展示讨论结果 3、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 实验知识。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实 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 如何保存它? 4、有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5、学生一个人为单位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 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然后再组内进行交流 学习任务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播放录像: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 染的影片剪辑。老师小结强调水、环保的相关知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 染?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2、由指定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色的 实验。 4、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 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请你提出解决思路。 学习任务三: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 知识。 2、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 材料性能特点 (三)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备注 学生刚接触化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并且在他人展示过程中学会倾听 这是第一个实验,要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此过程中体现集思广益 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实验的乐趣

九年级化学第8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教案沪教版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学习目标: 认识目标:认识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能力目标:1、能够说出一些食物中的重要营养物质(如大米中含有淀粉,水果中含有维生素等) 2、知道怎样判断食品中有无淀粉、葡萄糖。 3、了解蛋白质特性。了解消毒的一些常识。了解科学地摄入维生素。 4、了解误食重金属盐后的一些急救的措施。 情感目标: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营养摄入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第一节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千百万种,正是这千百万种物质构成了洵丽多彩的世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将会了解到: 1、什么样的物质称为有机化合物; 2、食品中含有哪些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有何重要作用; 3、淀粉、蛋白质等重要营养物质有哪些性质特点,人们怎样正确摄入这些营养 物质。 [引入]在千百万种物质中,有机化合物质占绝大多数。哪么,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它的组成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已经知道什么?”){你已经知道什么?}葡萄糖、面粉、棉布在空气中会烧焦,煤油、石蜡等物质经点燃后有黑烟冒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些黑色物质是炭,说明这些物质中含有碳元素。 [引出概念,并板书]1、有机化合物:把葡萄糖这类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2、无机化合物:组成中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般叫做无机化合物。 说明:(1)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碳酸盐等极少数含碳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与性质与无机化合物很相似,归入无机化合物来研究。(引导学生看书) (2)有机化合物的一些特性: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都难溶于水,熔点低,受热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 (3)有机物除含有碳元素以外,还可能含有氢、氧、氮、磷、硫、氯等元素。 有机物分子中可能含有1个或若干个碳原子,碳原子间可以相互连接成链状或环状,碳原子还可以与其他元素的原子连接,碳原子的连接顺序和方

上海教育版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A、是一种氧化物 B、由三种元素组成 C、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D、中、、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2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3、下列化学符号①2CO ②③④⑤中的数字“2”表示(填序号) (1)离子个数的是________;(2)离子所带电荷数值的是________。 (3)分子个数的是________;(4)元素化合价数值的是________。 14、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能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_______; ④具有优良导电性的非金属单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产量最多的金属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15、(3分)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右图,则该元素 的质子数为_________,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它在化 合物中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16、(3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 体现性质。”根据这一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酒精能在空气中燃烧,所以酒精可用作__________________; (2)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褪色,这一事实体现了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CO分子和分子的_________不同,导致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17、把一定质量的纯净物A和40g的纯净物B在一定条件下按下图所示充分反应, 当B物质反应完时,可生成44gC物质和9gD物质。 ①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 ②c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8分) (7分)18.钢铁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建造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子“鸟巢”,就是用了大量的钢铁。 (1)钢铁属于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钢铁厂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3)为了防止钢铁锈蚀,人们常采用在其表面涂刷矿物油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防止锈蚀的共同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炼铁厂常以焦炭、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空气等为主要原料炼铁,反应过程如下 请写出第③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后反思: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列举实验的注意事项; 3、说出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概述操作要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说出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遵守实验室规则的良好意识; 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仪器的识记; 2、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教学难点】 滴管的使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附: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中国科学家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新闻片段。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一、认识我们的化学实验室 带领大家认识我们的化学实验室。 【播放视频】憨豆先生的故事。 【总结】遵守实验呈规则是成功实验的关键。 【简介】实验室规则: 1. 了解实验要求,熟悉实验步骤; 2. 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如实记录; 3.严禁在实验室喧哗、打闹; 4.严禁在实验室吃食物或尝药品味道; 5.废液不能倒入水池,应倒入废液缸。 【简介】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注意事项】1、酒精灯失火:立即用湿布扑灭。 2、割伤:用3%的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

九年级化学 第八章教案 沪教版

第8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教学目标: 1、从组成上知道什么是有机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对有机物存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有所认识。通过具体事例认识有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了解淀粉的营养价值,植物体内淀粉的来源,通过实验学习淀粉和葡萄糖的简单检验方法。知道淀粉可以转化为酒精。知道油、脂的元素组成、自然界中的来源、营养价值 3、知道蛋白质在食品和动物体内的存在、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通过实验活动了解蛋白质的溶解性、灼烧现象、显色反应及其与重金属盐的反应; 4、知道各种维生素也是有机物,它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知道在饮食和烹调中要根据维生素的性质特点,进行正确地操作,以保证维生素的正常摄入; 5、知道食品中混入某些霉菌、甲醛、甲醇等物质的危害性,知道防范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机物、无机物的概念,从组成上区分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又叫糖类); 3、淀粉、葡萄糖、油脂等物质的组成,性质特征以及物质间的相互转变关系。 教学难点: 1、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物理、化学特性; 2、淀粉、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8、1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1 §8、2 淀粉和油脂 1 §8、3 蛋白质和维生素 2 复习测试 2 共6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8、1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性质; 2、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 3、知道食物中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是有机物 4、能够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 5、能用某些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教学重点: 从物质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和无机物,掌握最简单的有机物。 教学难点: 理解有机物和无机化合物在组成上并没有严格区分标准。 教具准备: 糖、面粉、棉布、燃烧匙、酒精灯、火柴、洗涤剂、醋酸、多种有机物的结构、NaCl、塑料、淀粉、化纤、橡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P210,提前板书 [老师提问]:通过阅读,有收获的同学(不论多少)请举手,(选择基础差的同学回答)一、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特点:不完全燃烧时,大都有黑色的炭析出。[演示实验]:糖、面粉在燃烧匙中烧后均产生黑色物质,食盐在燃烧匙中烧后却无明显变黑现象发生,煤油、石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若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出现清变浑现象,不完全燃烧则有黑烟冒出。 [提问]在CO、CO2、金刚石、石墨、纳米碳管,碳酸钙、酒精、醋酸、塑料、面粉等物质中哪些是有机物。 [学生活动]参考教与学P15,并以塑料、面粉为例发现有机物的一般共性。 大多数有机物都有难溶于水,熔点低,受热容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3.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简单讲解结构式,化学式,出示结构模型。 物性:通常为无色、无味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 化性:易燃。写化学方程式 自然界的形成:植物殊体在隔绝空气情况下分解而成。存在于:地下深处(天然气)煤矿矿坑(瓦斯气)池沼底部(沼气) 沼气的生产和应用的意义: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环境卫生,提高肥料的质量。 矿井安全:通风,严禁烟火,经常检测瓦斯浓度,确保不在爆炸极限内。 4.生活中常见的其它简单有机物 酒精:结构式,化学式,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那么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热机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1. 热机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物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准备器材:仪器:铁架台、试管、胶塞、酒精灯、水。汽油机实物模型软件: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课件、 二、预习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利用挂图或模型讲解。利用挂图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阅读“科学世界现代汽车” 了解汽车的一些常识。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的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科学世界现代汽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1. 三、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通过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主要结构;大致了解内燃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情况;了解内燃机在现代生活,特别是交通方面的应用。通过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燃料内能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内能转化和转移到其他方面,因此要建立热机效率的概念,并与机械效率作联系和类比。“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发展对人类进步起到的作用,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它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 教学重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 教学难点: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了解热机的效率。 教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热机》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热机的课件,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等

2021年九年级化学《第八章》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第八章》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部分识记 1、溶液的导电性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在溶液中存在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但整个溶液不显电性,因为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量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量相等。 2、酸、碱、盐的概念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如:HCl H 2SO 4 HNO 3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如:NaOH Ca(OH) 2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盐,如:CuSO 4 NaCl Na 2 CO 3 ·10H 2 O NH 4 Cl等。 3、盐酸、硫酸的主要物理性质 (1)纯净的浓盐酸是没有颜色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工业品浓盐酸常因含有杂质(铁离子)而带黄色,打开盛浓盐酸的瓶盖,在瓶口上方能形成白雾,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而形成盐酸小液滴。 (2)纯净的浓硫酸是没有颜色、粘稠、油状的液体,不易挥发。浓硫酸有吸水性,能用作 某些气体(如:H 2、O 2 、N 2 、CO、CH 4 )的干燥剂。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 地注入水中,并不断地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4、酸的通性(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

(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起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氢气。 Zn+H 2SO 4====ZnSO 4+H 2↑ Fe+2HCl====FeCl 2+H 2↑ (3)酸能跟金属氧化物起反应,生成盐和水。 Fe 2O 3+6 HCl==== FeCl 3+3 H 2O CuO+ H 2SO 4==== CuSO 4+ H 2O 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如:CaO Fe 2O 3 K 2O MgO CuO 等。 (4)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Al(OH)3+3HCl==AlCl 3+3H 2O Mg(OH)2+2HNO 3====Mg(NO 3)2+2H 2O (5)酸能与某些盐作用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 2HCl+CaCO 3==CaCl 2+H 2O+CO 2↑(检验碳酸根离子,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HCl+AgNO 3===AgCl ↓+HNO 3(检验氯离子) H 2SO 4+BaCl 2==BaSO 4↓+2HCl(检验硫酸根离子) 5、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物理性质 (1)纯净的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而潮解,因此氢氧化钠可以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如:可用来干燥H 2 O 2 CO N 2 CH 4等。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因此俗称为苛性钠、火碱、烧碱。 (2)氢氧化钙是白色粉末,俗称为熟石灰、消石灰。微溶于水,水溶液称为石灰水。 氧化钙与水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钙:CaO+H 2O==Ca(OH)2 6、碱的通性(碱在溶液中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各章节知识点科教版

第1章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 , 以及 的基础科学。 2、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5、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克。)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 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 ①;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 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沪教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学习重点及难点: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溶液的性质 学习难点:从微观上来认识溶解、乳化、溶解热效应以及溶液的导电性 探究活动: 1.几种物质在水中分散情况,探究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共同点及其区别2.物质溶解至水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3.通过溶液的形成,探究导电性的原因 知识预备: 知识整理: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