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验报告单8:设计制作一个开关,并接入简单电路中

学生实验报告单8:设计制作一个开关,并接入简单电路中

单管共射极放大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单管共射极分压式放大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 测量法。 3.熟悉简单放大电路的计算及电路调试。 4.能够设计较为简单的对温度稳定的具有一定放大倍数的放大电路。 二、实验要求:输入信号Ai=5 mv, 频率f=20KHz, 输出电阻R0=3kΩ, 放大倍数Au=60,直 流电源V cc=6v,负载R L=20 kΩ,Ri≥5k,Ro≤3k,电容C1=C2=C3=10uf。三、实验原理: (一)双极型三极管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 1.单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1)基本电路组成。如下图所示: (2)静态分析。I BQ=(V cc-U BEQ)/R B (V CC为图中RC(1)) I=βI BQ

U CEQ=V CC-I CQ R C (3)动态分析。A U=-β(R C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极跟随器)。 (1)基本电路组成。如下图所示: (2)静态分析。I BQ=(V cc-U BEQ)/(R b +(1+β)R e)(V CC为图中Q1(C)) I CQ=βI BQ U CEQ=V CC-I EQ R e≈V CC-I CQ R e (3)动态分析。A U=(1+β)(R e管共基极放大电路。 (1)基本电路组成。如下图所示:

(2)静态分析。I EQ=(U BQ-U BEQ)/R e≈I CQ (V CC为图中RB2(2)) I BQ=I EQ/(1+β) U CEQ=V CC-I CQ R C-I EQ R e≈V CC-I QC(R C+R e) (3)动态分析。AU=β(R C极管将输入信号放大。 2.两电阻给三极管基极提供一个不受温度影响的偏置电流。 3.采用单管分压式共射极电流负反馈式工作点稳定电路。 四、实验步骤: 1.选用2N1711型三极管,测出其β值。 (1)接好如图所示测定电路。为使ib达到毫安级,设定滑动变阻器Rv1的最大阻值是 1000kΩ,又R1=3 kΩ。

电脑组装实验报告

实 验 报 告 册 课程名称:电脑组装与维护 姓名:_______aaaaaaaaa_______ 班级:_____ 111030600______ 学号:______11103060100___ 日期:_______2012.03.18___ 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实验一模拟攒机 实验题目电脑基本配置日期2012.03.18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2.了解一些电脑选购常识; 3.了解如何选购零部件; 4.根据需求配置一台自己的电脑。 实验内容: 配件类型配件情况 CPU 英特尔赛扬处理器2.0GHz 主板昂达P4D2主板 硬盘希捷40GB 硬盘(7200转)内存HY 256MB DDR 内存 显卡艾尔莎517SED显卡 显示器飞利浦107S5 显示器 移动存储爱国者32M迷你王 键盘明基超薄 鼠标双飞燕3D 机箱八达e家机箱 声卡 2.1 声卡 光驱明基16速DVD 音箱轻骑兵B2288音箱 实验步骤: 1.明确该为自己组装一台什么样的电脑; 2.向高手学习攒机经验; 3.选择合适的零部件; 4.根据用途确定电脑的基本配置。 实验心得: 1.配置电脑时,一定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配置; 2.明白电脑的保修期; 3.要识别水货和假货; 4.不要花钱买频率,全面考虑电脑的整体性能才是正确选购电脑的关键; 5.关注售后服务。

实验二硬件拆装 实验题目组装电脑日期 实验目的: 1.熟悉各电脑配件; 2.了解主板结构; 3.熟悉内部连线; 4.学会进行硬件的拆装。 实验内容: 1.认识计算机各部件; 2.拆卸外设; 3.拆卸主机; 4.重新组装电脑。 实验步骤: 1.断开电源; 2.准备工具; 3.拆卸外设; 4.拆卸主机; 5.组装电脑:(1)打开机箱盖;(2)安装电源;(3)安装主板;(4)安装CPU和风扇; (5)安装内存条;(6)安装显卡;(7)安装声卡;(8)安装驱动器; (9)连接线缆;(10)装上机箱盖;(11)连接鼠标和键盘; (12)连接显示器;(13)连接音箱;(14)连接电源。 实验心得: 1.注意首先要断开电源; 2.实验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3.实验中要做到尽然有序,各配件要放在制定的位置; 4.各连线要正确连接; 5.连接好线后,要梳理内部连线,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故障。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章简单电路第二节学生实验:组装电路说课稿北师大版.doc

《组装电路》说课稿 大家好! 我是龙白初中的____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组装电路》,这是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组装电路》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辨识简单的串并联电路,会组装简单的串并联电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设计意图是通过实物电路建构串并电路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性”的铺垫,是整个电学电路分析的核心骨架。学好本节将会对后面的电阻串并联、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以及家庭电路等重点章节产生积极影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串联电路的概念,理解串联电路元件是顺次连接的,识记串联电路只有一条电流路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特点; (2)知道并联电路的概念,理解并联电路各元件是并列连接的,识记并联电路有多条电流路径,支路开关控制本条支路、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特点; (3)会辨识常规的串并联电路; (4)能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5)能规范地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实物图; 过程和方法: 在感性认识串并联电路的基础上,经历探究串并联电路特点的实验,归纳得出串并联电路的概念和电路特点,学会观察、分析、归纳、定义、类比、推理等科学研究方法和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生活中串并联电路,体验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2)激发物理探索的兴趣,增进科学素养;养成合作协助的团队习惯。3.教学重点难点:

实验2.1直流电路分析和仿真 实验报告

实验2.1直流电路分析和仿真实验报告实验题目:直流电路分析和仿真 实验目的: 1.学习Multisim建立电路,分析直流电路的方法。 2.熟悉Multisim分析仿真模式中输出结果的常用后处理方法。 3.熟悉伏安特性的仿真测量。 4.通过实验加深对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的理解。 实验内容: 1.测量二极管伏安特性 (1)建立如图所示仿真电路。 (2)通过操作的到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

2.验证叠加定理 (1)建立如图所示仿真电路。 (2)仿真开关后分别在每种电源单独作用和共同作用时,用电压表测量个支路电压,记录在表格中,验证叠加定理。

可以发现,理论值与实际值十分接近,仿真模拟十分准确。 3.求戴维南等效电路 (1)建立如图所示仿真电路。

(3)用直流扫描分析方法求出a,b做端口的戴维南等效电路参数。让测试电流源从0变化到10mA,测量得到的扫描曲线,得到a,b端口的开路电压和等效电阻。 直流扫描分析: 导入excel,做出函数图像,求出其函数表达式为y=708.5x+8.25 则仿真结果的开路电压为8.25v,等效电阻为708.5Ω。 理论计算值为 V=15*330/(270+330)=8.25,R=560+270*330/(270+330)=708.5Ω。 两者相符。 4.验证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1)建立如图所示仿真电路。

(2)选择simulate/analyses/parameter meter,设定R4阻值从500Ω变化到1.6k,步长为0.5,输出选择为R4的功率。启动分析仿真后得到R4功率随其阻值变化的曲线。 (3)打开测量游标,查找曲线最大值,得到最大功率值及其对应的负载电阻值。 其中最大功率值为24.016mW,对应的负载电阻为708.333Ω 思考:如何让软件自动寻找曲线的最大值? 答:得到参数扫描分析图像后,点击曲线图中的属性,选择光标开,在点击选择数值,仅勾选max y,点击确定做出有光标的图像,再讲光标移到max y出,此时x的坐标即为所对饮的负载电阻值。 思考:在验证最大功率传输定理时,如何同时显示R4消耗功率和V1输出功率的曲线? 答:在进行参数扫描时,在输出选项中,同时勾选p(v1)和p(R4)再进行仿真即可。

电力电子电路分析与仿真实验报告模板

电力电子电路分析与仿真 实验报告 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年月日 实验1降压变换器 一、实验目的: 设计一个降压变换器,输入电压为220V,输出电压为50V,纹波电压为输出电压的0.2%,负载电阻为20欧,工作频率分别为220kHz。 二、实验内容: 1、设计参数。 2、建立仿真模型。 3、仿真结果与分析。 三、实验用设备仪器及材料: MATLAB仿真软件 四、实验原理图: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建立一个仿真模型的新文件。在MATLAB的菜单栏上点击File,选择New,再在弹出菜单中选择Model,这时出现一个空白的仿真平台,在这个

平台上可以绘制电路的仿真模型。 2.提取电路元器件模块。在仿真模型窗口的菜单上点击Simulink调出模型库浏览器,在模型库中提取所需的模块放到仿真窗口。 3.仿真模型如图所示。 六、参数设置 七、仿真结果分析

实验2升压变换器 一、实验目的: 将一个输入电压在3~6V的不稳定电源升压到稳定的15V,纹波电压低于0.2%,负载电阻10欧,开关管选择MOSFET,开关频率为40kHz,要求电感电流连续。 二、实验内容: 1、设计参数。 2、建立仿真模型。 3、仿真结果与分析。 三、实验用设备仪器及材料: MATLAB仿真软件 五、实验原理图: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建立一个仿真模型的新文件。在MATLAB的菜单栏上点击File,选择New,再在弹出菜单中选择Model,这时出现一个空白的仿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绘制电路的仿真模型。 2.提取电路元器件模块。在仿真模型窗口的菜单上点击Simulink调出模型库浏览器,在模型库中提取所需的模块放到仿真窗口。 3.仿真模型如图所示。 六、参数设置 七、仿真结果分析

计算机组装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报告 学号:09123226 学生姓名:阮少聪 合作作者:

一.实验所属课程名称: 《微机组装与维修使用教程》 二.实验日期与实验地点: 5月10号~5月14号,在于学生宿舍区5号楼二楼组装实验室二。时间:上午8:30—11:30 下午2:30—5:30 三.实验环境和器材: 环境:通风透气,干燥………. 器材: 计算机配件:CPU、主板、内存、硬盘、光驱、显卡、声卡、显示器、音箱、机箱电源、键盘鼠标,十字螺丝刀等…… 四.实验目的: 计算机整机组装的原则、各主要部件装拆要领及整机组装的过程等。整机组装的好坏是计算机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一些硬件故障往往是组装不当所造成的,能够独立的完成一台电脑的组装至系统的安装直至一台电脑能够正常运行和使用。 五.实验内容: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台计算机的完全拆卸,和完全还原的组装拆卸训练.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够完成。 五.实验步骤 一、准备工作 1、准备好一个装机工作台 2、准备好装机工具:十字螺丝刀 3、准备好所需的计算机配件:CPU、主板、内存、硬盘、光驱、显卡、

声卡、显示器、音箱、机箱电源、键盘鼠标等。 4、消除静电:人体在穿着某些布料制成的衣服时,与布料摩擦后易产生静电,如果不注意的话有可能对电脑配件造成损害。 方法①:洗一下手 方法②:用手摸一下自来水管 二、计算机组装过程 1、拆卸机箱 拧下机箱后面的4颗固定螺丝,然后用手扣住机箱侧面板的凹处往外拉就可以打开机箱的侧面板。打开机箱侧面板后可看到机箱的内部结构,包括光驱固定架、硬盘固定架、电源固定架、机箱底板、机箱与主板间的连线等。 2、安装电源 ?目前的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机箱厂商是搭配了电源出售的,也就是说已经将电源安装在了机箱的相应位置,但也有机箱和电源是分离的。主机电源一般安装在主机箱的上端靠后的预留位置上。?打开电源包装盒,取出电源。 ?将电源安装到机箱内的预留位置。 ?用螺丝刀拧紧螺丝,将电源固定在主机机箱内。 ?、将CPU安装在主板上 ?把主板的CPU插座旁杠杆抬起; ?把CPU的针脚与插座针脚一一对应,一般处理器的一个角或几个角是少针的;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电压源、电流源的概念。 2、掌握电源外特性的测试方法。 二、原理及说明 1、电压源是有源元件,可分为理想电压源与实际电压源。理想电压源在一定的电流 范围内,具有很小的电阻,它的输出电压不因负载而改变。而实际电压源的端电压随着电流变化而变化,即它具有一定的内阻值。理想电压源与实际电压源以及它们的伏安特性如图4-1所示(参阅实验一内容)。 2、电流源也分为理想电流源和实际电流源。 理想电流源的电流是恒定的,不因外电路不同而改变。实际电流源的电流与所联接的电路有关。当其端电压增高时,通过外电路的电流要降低,端压越低通过外电路的电 并联来表示。图4-2为两种电流越大。实际电流源可以用一个理想电流源和一个内阻R S 流源的伏安特性。

3、电源的等效变换 一个实际电源,尤其外部特性来讲,可以看成为一个电压源,也可看成为一个电流源。两者是等效的,其中I S=U S/R S或 U S=I S R S 图4-3为等效变换电路,由式中可以看出它可以很方便地把一个参数为U s 和R s 的 电压源变换为一个参数为I s 和R S 的等效电流源。同时可知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两者 之间不存在等效变换的条件。 三、仪器设备 电工实验装置: DG011、 DG053 、 DY04 、 DYO31 四、实验内容 1、理想电流源的伏安特性 1)按图4-4(a)接线,毫安表接线使用电流插孔,R L 使用1KΩ电位器。 2)调节恒流源输出,使I S 为10mA。, 3)按表4-1调整R L 值,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电压表读数变化。将测试结果填入表4-1中。 2、实际电流源的伏安特性 按照图4-4(b)接线,按表4-1调整R L 值,将测试的结果填入表4-1中。

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独立式键盘与LED显示示例 例4—17: 功能:数码管的数据端与P0口引脚采用正序,试编写程序,分别实现功能:上电后数码管显示“P”,按下任何键后,显示从“0”开始每隔1秒加1,加至“F”后,数码管显示“P”,进入等待按键状态。 Keil编程: 电路图: 初始状态时:

3 秒后:程序: TEMP EQU 30H ORG 0000H JMP START ORG 0100H START:MOV SP,#5FH MOV P0,#8CH MOV P3,#0FFH NOKEY:MOV A,P3 CPL A JZ NOKEY MOV TEMP,P3 CALL D10ms MOV A,P3 CJNE A,TEMP,NOKEY MOV R7,#16 MOV R2,#0 LOOP:MOV A,R2 MOV DPTR,#CODE_P0 MOVC A,@A+DPTR MOV P0,A INC R2 SETB RS0 CALL D_1S CLR RS0 DJNZ R7,LOOP JMP START D_1S:MOV R6,#100 D10:CALL D10ms DJNZ R6,D10 RET D10ms:MOV R5,#10 D1ms:MOV R4,#249 DL:NOP NOP DJNZ R4,DL DJNZ R5,D1ms RET CODE_P0:DB 0C0H,0F9H,0A4H,0B0H,99H, 92H,82H,0F8H DB 80H,90H,88H,83H,0C6H,0A1 H,86H,8EH END 例4—18: 功能:执行程序时,先显示“P” 1、按键K0按下后,数码管显示拨动开关S3~S0对应的十进制值; 2、按键K1按下后,P0口数码管显示拨动开关S3~S0对应的十六进制值; 3、按键K2按下后,P2口数码管显示拨动开关S3~S0对应的十六制值;

11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11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篇一:电路分析基础实验 实验一:基尔霍夫定理与电阻串并联 一、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workbench软件,学习组建简单直流电路并使用仿真测量仪 表测量电压、电流。 二、实验原理 1、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理的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至少包括两个回路和两个节点, 测量节点的电流代数和与回路电压代数和,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 定理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2、电阻串并联分压和分流关系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三个以上的电阻,有串联电 阻和并联电阻,测量电阻上的电压和电流,验证电阻串并联分压和分 流关系,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三、实验数据分析 1、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理的验证。

测量值验证 (1)对于最左边的外围网孔,取逆时针为参考方向得:U1-U2-U3?20V-8.889V-11.111V?0故满足KVL。 (2)对于最大的外围网孔,取逆时针为参考方向得: U1?I5?R3-U2?20V?(-0.111?100)V-8.889V?0 (3)对于节点4,取流进节点的电流方向为正得: -I1?I2?I3?(--0.444)A?(-0.222)A?(-0.222)A?0 (4)对于节点7,取流进节点的电流方向为正得: -I3?I4?I5?(--0.222)A?(-0.111)A?(-0.111)A?0 理论计算值 U1?I1?(R1?R2//R3//R4) IU1204 1?(R?A?A 1?R2//R3//R4)459 I3//R4 2?R RR?I?1?4A?2 1A 2?R3//4299 I(I422 3?1-I2)?(9-9)A?9A IR1 312

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电路仿真

实验1 叠加定理的验证 1.原理图编辑: 分别调出接地符、电阻R1、R2、R3、R4,直流电压源、直流电流源,电流表电压表(Group:Indicators, Family:VOLTMETER 或AMMETER)注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参考方向),并按上图连接; 2. 设置电路参数: 电阻R1=R2=R3=R4=1Ω,直流电压源V1为12V,直流电流源I1为10A。 3.实验步骤: 1)、点击运行按钮记录电压表电流表的值U1和I1; 2)、点击停止按钮记录,将直流电压源的电压值设置为0V,再次点击运行按钮记录电压表电流表的值U2和I2; 3)、点击停止按钮记录,将直流电压源的电压值设置为12V,

将直流电流源的电流值设置为0A,再次点击运行按钮记录电压表电流表的值U3和I3; 4.根据叠加电路分析原理,每一元件的电流或电压可以看成是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于电路时,在该元件上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所以,正常情况下应有U1=U2+U3,I1=I2+I3; 经实验仿真: 当电压源和电流源共同作用时,U1=-1.6V I1=6.8A. 当电压源短路即设为0V,电流源作用时,U2=-4V I2=2A 当电压源作用,电流源断路即设为0A时,U3=2.4V I3=4.8A

所以有U1=U2+U3=-4+2.4=-1.6V I1=I2+I3=2+4.8=6.8A 验证了原理 实验2 并联谐振电路仿真 2.原理图编辑: 分别调出接地符、电阻R1、R2,电容C1,电感L1,信号源V1,按上图连接并修改按照例如修改电路的网络标号; 3.设置电路参数: 电阻R1=10Ω,电阻R2=2KΩ,电感L1=2.5mH,电容C1=40uF。信号源V1设置为AC=5v,Voff=0,Freqence=500Hz。 4.分析参数设置: AC分析:频率范围1HZ—100MHZ,纵坐标为10倍频程,扫描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报告计算机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报告计算机实验报告 实验一微机组装 一、实训目标 通过学习本实训内容,掌握微机组装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微机硬件系统的认识,具备微机硬件维护的基本功能。 二、实训内容 分组练习微机硬件组装,学习常用工具的使用、常用消除静电的方法,掌握组装电脑的技巧和组装组装注意事项,牢记拆装过程中的禁忌法则。 三、实训要点 拆、装是两个相反的操作。拆、装操作没有特定的顺序,要因时制宜,随机应变。一般原则为:先装靠里边的、固定的,如电源、主板等,再装靠外边的、浮动的、不影响其他硬件安装的小配件,如板卡、数据线等。 四、实训准备 1、常用组装工具 十字螺丝刀、一字螺丝刀、镊子、尖嘴钳、万能表、并口—Debug卡、防静电腕带及佩戴位置、防静电手表 2、组装操作技巧 3、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五、操作步骤 1、组装前的准备工作 A、准备一张足够宽敞的工作台,将市电插排引到工作台上备用,准备好组装工具。 B、把从市场采购来的主板、CPU、内存、硬盘、光驱、显卡、电源、机箱、键盘、鼠标等摆放到台面上。 C、把所有硬件从包装盒中逐一取出,将包装物衬垫在器件下方,按照安装顺序排列好。 2、安装主板

3、安装AGP显卡和各种PCI卡 4、硬盘机光驱的安装 5、连接电源 6、连接电源线 7、连接机箱面板信号线 8、连接外设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试验,我掌握了微机组装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微机硬件系统的认识,具备微机硬件维护的基本功能。 实验二BIOS设置及应用 一、实验目标 通过学习本实训内容,熟练掌握BIOS的设置,学会通过设置BIOS优化机器性能,分析由于BIOS设置不当引起的微机故障,并能通过调整BIOS设置解决这些问题。 二、实验内容 以Award BIOS为例,介绍开机进入BIOS设置界面的方法;介绍各个选项的内容和作用,并对微机的BIOS进行一些必要的设置和优化;总结和掌握典型BIOS的基本设置,举一反三对其他类型的BIOS进行设置和优化;解决几种常见的有BIOS设置不当引起的微机故障。 三、实验要点 BIOS是开机后最先加载的程序,所以对它的设置和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准确配置硬盘,合理设置驱动器引导系统的顺序,快速有效地进行系统优化设置,都是系统维护人员的重要技能。 四、知识准备 1、BIOS芯片与CMOS BIOS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的简写,他是被固定化到计算机中的一组程序,位计算机提供最低级、最直接的硬件控制。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第一次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二、三) 一、实验名称实验二KCL与KVL的验证 二、实验目的 1.熟悉Multisim软件的使用; 2.学习实验Multisim软件测量电路中电流电压; 3.验证基尔霍夫定理的正确性。 三、实验原理 KCL为任一时刻,流出某个节点的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流入任一封闭面的电流代数和总等于零。且规定规定:流出节点的电流为正,流入节点的电流为负。 KVL为任一时刻,沿任意回路巡行,所有支路电压降之和为零。且各元件取号按照遇电压降取“+”,遇电压升取“-”的方式。沿顺时针方向绕行电压总和为0。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压等于两点间任一条路径经过的各元件电压降的代数和。 四、实验内容 电路图截图:

1.验证KCL: 以节点2为研究节点,电流表1、3、5的运行结果截图如下: 由截图可知,流入节点2的电流为2.25A,流出节点2 的电流分别为750mA和1.5A。2.25=0.75+1.5。所以,可验证KCL成立。 2.验证KVL: 以左侧的回路为研究对象,运行结果的截图如下:

由截图可知,R3两端电压为22.5V,R1两端电压为7.5V,电压源电压为30V。22.5+7.5-30=0。所以,回路电压为0,所以,可验证KVL成立。 一、实验名称实验三回路法或网孔法求支路电流(电压) 二、实验目的 1.熟悉Multisim软件的使用; 2.学习实验Multisim软件测量电路中电流电压; 3.验证网孔分析法的正确性。 三、实验原理 为减少未知量(方程)的个数,可以假想每个回路中有一个回路电流。若回路电流已求得,则各支路电流可用回路电流线性组合表示。这样即可求得电路的解。回路电流法就是以回路电流为未知量列写电路方程分析电路的方法。网孔电流法就是对平面电路,若以网孔为独立回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晶闸管触发电路的调试步骤与方法; 2.掌握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在电阻负载和阻感负载时的工作; 3.掌握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MATLAB的仿真方法,会设置各个模块的参数。 二、实验模型和参数设置 1. 总模型图: 有效值子系统模型图: 平均值子系统模型图:

2.参数设置 晶闸管:Ron=1e-3,Lon=1e-5,Vf=,Ic=0,Rs=500, Cs=250e-9.电源:Up=100*, f=50Hz. 脉冲发生器:Amplitude=5, period=, Pulse Width=2 情况一:R=1Ω,L=10mH; a=0°or a=60°; 情况二:L=10mH; a=0°or a=60°; 三、波形记录和实验结果分析 (1)R=1Ω,L=10mH; a=0°时的波形图: (2)R=1Ω,L=10mH; a=60°时的波形图:

(3)L=10mH; a=0°时的波形图: (4)L=10mH; a=60°时的波形图:

在波形图中,从上到下依次代表电源电压、脉冲发生器电压、晶闸管的电流,、晶闸管两端电压、负载电流和负载两端电压。 分析对比这四张图可以知道,由于负载中有电感,因此晶闸管截止的时刻并不在电压源为负值的时刻,而是在流过晶闸管的电流为零的时刻;同时,在对比中可以发现在电感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负载的存在会使关断时间提前。 1.计算负载电流、负载电压的平均值: 以R=1Ω,L=10mH时 o α = 负载电压的平均值为如下: o α 60 = 负载电压的平均值为如下:

万用表的设计与组装实验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 设计性实验 实验题目:万用表的设计与组装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首次实验时间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字

万用表的设计及组装实验报告 ●实验任务 分析研究万用表电路,设计并组装一个万用表。 ●实验要求 1、分析常用万用表电路,说明各档的功能和设计原理。、 2、设计组装并校验具有下列四档功能的万用表: (1)直流电流档;量程; (2)以自制的的电流表为基础的直流电压档:量程; (3)以自制的的电流表为基础的交流电压档:量程; (4)以自制的的电流表为基础的欧姆档(×100):电源使用一节; (5)给出将×100电阻挡改造成的×10电阻挡的电路(不进行实际组装)。 ●实验方案 (一)直流电流档(): 1、电路图: 2、实验步骤: (1)用数字万用表测量灵敏电流表内阻Rg。 (2)连接如图所示的电路。 (3)调节R2使得(R1+R2)等于Rg,调节R1使灵敏电流表达到满偏。(4)通过调节变压器读出几组不同的数据,进行校验。 (二)直流电压档() 1、电路图: 2、实验步骤; (1)连接如图所示的电路图。 (2)通过计算得自制电流表需串联电阻R3. (3)调节R1灵敏电流表达到满偏,数字万用表读数为。 (4)调节变压器读出几组两表的读数记录在原始数据记录纸上;画出校验图。

(三)交流电压档(): 1、电路图: 2、实验步骤; (1)连接如图所示的电路。 (2)通过计算得R4阻值。 (3)调节R1使灵敏电流表达到满偏,数字万用表的读数为。 (4)调节变压器读出几组不同的读数并记录在原始数据记录表上。 (四)电阻挡(×100): 1、电路图; 2、实验步骤; (1)连接如图所示的电路。 (2)通过计算得到灵敏电流表满偏时的R5阻值。 (3)将正负表笔接到电阻箱上,通过改变电阻箱电阻大笑记录灵敏电流表上的读 数。 (五)电阻档(×10)设计方案 1、电路图 ●注意事项 1、注意交流直流档的选择(AC交流,DC直流); 2、注意二极管的方向不能接反,否则容易造成短路或断路; 3、检查完电路正确后再打开电源。 ●参考文献

湖南大学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HUNAN UNIVERSITY 电路分析实验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实验二KCL与KVL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EWB软件的使用 2. 学习实验EWB软件测量电路中电流电压 3. 验证基尔霍夫定理的正确性 二、实验原理 KCL:对于任意一个总电路中的任一节点,在任一时刻,流进(或流出)该节点的所有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 KVL:对于任意一个总电路中的任一回路,在任一时刻,沿着该回路的所有支路电压降的代数和为零。 三、实验内容 1. 验证KCL,电路图如下所示: 2. 验证KVL,电路图如下所示:

四、实验体会 本次实验针对基尔霍夫定律进行了验证,分别验证了kcl与kvl定律。由上图实验内容可知,对kcl的验证中,流入上节点的电流XMM3与XMM1的和为13.548+3.871=17.419mA,正好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XMM2的电流值17.419mA,kcl定律得证;在对kvl的验证中,取最外一层环路,计算电压降之和:-V1+U2+U3+V2+U4+U5=-12+3+(-3)+12+3+(-3)=0,kvl得证。 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到了电路分析软件的基本使用流程,自己真正意义上地动手操作完成电路实验,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基尔霍夫定律的含义。起初使用Workbench,由于与电脑不太兼容,就换了Multisim,期间遇到少许麻烦,都是自己和同伴一起解决,在这之中学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实验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完成过程中没有其他问题。

实验三回路法或网孔法求支路电流(电压)一、实验目的 1.熟悉EWB软件的使用 2.学习实验EWB软件测量电路中电流电压 3.验证网孔分析法的正确性 二、实验原理 网孔分析是以网孔电流作为第一步求解的对象,又称为网孔电流法。所谓网孔电流是一种沿着网孔边界流动的假想电流,列出KVL和支路的VCR从而解得各个支路电流电压的方法。其公式可以用如下表示: 四、实验内容 电路图如下所示,验证网孔分析法的正确性:

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电路仿真 实验1 叠加定理的验证 1.原理图编辑: 分别调出接地符、电阻R1、R2、R3、R4,直流电压源、直流电流源,电流表电压表(Group:Indicators, Family:VOLTMETER 或

AMMETER)注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参考方向),并按上图连接; 2. 设置电路参数: 电阻R1=R2=R3=R4=1Ω,直流电压源V1为12V,直流电流源 I1为10A。 3.实验步骤: 1)、点击运行按钮记录电压表电流表的值U1和I1; 2)、点击停止按钮记录,将直流电压源的电压值设置为0V,再次点击运行按钮记录电压表电流表的值U2和I2; 3)、点击停止按钮记录,将直流电压源的电压值设置为12V,将直流电流源的电流值设置为0A,再次点击运行按钮记录电压表电流表的值U3和I3; 4.根据叠加电路分析原理,每一元件的电流或电压可以看成是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于电路时,在该元件上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所以,正常情况下应有U1=U2+U3,I1=I2+I3; 经实验仿真: 当电压源和电流源共同作用时,U1=-1.6V I1=6.8A. 当电压源短路即设为0V,电流源作用时,U2=-4V I2=2A 当电压源作用,电流源断路即设为0A时,U3=2.4V I3=4.8A

所以有U1=U2+U3=-4+2.4=-1.6V I1=I2+I3=2+4.8=6.8A 验证了原理 实验2 并联谐振电路仿真 2.原理图编辑: 分别调出接地符、电阻R1、R2,电容C1,电感L1,信号源V1,按上图连接并修改按照例如修改电路的网络标号; 3.设置电路参数: 电阻R1=10Ω,电阻R2=2KΩ,电感L1=2.5mH,电容C1=40uF。信号源V1设置为AC=5v,Voff=0,Freqence=500Hz。 4.分析参数设置: AC分析:频率范围1HZ—100MHZ,纵坐标为10倍频程,扫描点数为10,观察输出节点为Vout响应。 TRAN分析:分析5个周期输出节点为Vout的时域响应。 实验结果: 要求将实验分析的数据保存 (包括图形和数据),并验证结果是否正确,最后提交实验报告时需要将实验结果附在实验报告后。 根据并联谐振电路原理,谐振时节点out电压最大且谐振频率为w0=1/LC=1000 10,f0=w0/2 =503.29Hz 谐振时节点out电压 * 理论值由分压公式得u=2000/(2000+10)*5=4.9751V.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名称: 实验一了解微型机基本硬件系统 实验目的 1.了解微型机系统的硬件组成 2.培养对微型机硬件各组成部件的识别能力 3.为实验二(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奠定基础 实验内容 开机观察机箱内的计算机硬件配置 实验步骤 了解认识、CPU、系统主板、内存、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与光盘、显示卡与显示器、键盘与鼠标器、机箱与电源、其他外设介绍和连接方式。 实验报告: 一台小小的计算机,不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人们,还可发展成让世界都、系统主板、内存、软盘CPU注目的机器。那么一台厉害的机器,却只是主要由.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与光盘、显示卡与显示器、键盘与鼠标器、机箱与电源组成。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惊叹不已的事啊! 微型机基本硬件系统虽然都只是有很小的体积,可是,它却拥有着无穷的 可能性。那么一个小的软件却是几百万甚至是几千万的微型小电脑组成,就只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我感到无比的神奇。我不由得的发出感叹:科学真是厉害,拥有

着超高的技术含量。 一个小小的CPU内部的一切都是高科技的技术组成,他是中央处理器,同时它 又是很小体积的看似一块铁板,既不起眼又在电脑内部像似要隐藏起来一般的,但是无可否认,CPU是组成主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再例如显示卡,人人都知道这是一张长长的铁片,但是我们也更清楚它是由无数多的微型电脑组成的,没有了那么一张“铁片”,尽管你的主机是多么的优秀,系统是多么的完美,它们都无法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还有…… 总之,微型机基本硬件的世界是无穷广大的,它也是一个奥妙无穷的神奇海洋,只能让人深迷其中。 实验二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装 实验目的 1.了解微型机硬件配置、组装一般流程和注意事项。 2.学会自己动手配置、组装一台微型机。 实验内容 1.了解微型机硬件配置、组装一般流程和注意事项 2.自己动手配置、组装一台微型机 实验准备 1.磁性的平口、十字螺丝刀各一把 2.尖嘴钳子一个 3.困扎电缆线用的困扎线 4.组成微型机的各部件及设备 实验步骤 1、安装主机:主板、电源、CPU、内存条、显卡、声卡、网卡 2、外围设备:显示器、键盘、鼠标、网线 3、检查各部件是否正确安装。 4、接通电源。 实验报告: 经过一轮对主机的认识后,就要马上组装电脑了。对于电脑并不是太熟悉的我来说可是一番的困难。但是我又有一种期待的感觉,真想要试一下组装,心中满怀着兴奋。以下是一些零件的图片: 首先是拆开电脑主机,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花费了我一段很长的时“那么间,终于打开了。一眼看到的是很多不同的部件,让人眼花缭乱,心想: 一台厉害的机器就是由这些零件组成的啊!”心中有一股惊叹不已的感觉。我们这一小组也都兴奋起来了,一起动手把显卡、网卡、内存卡一一拆下来,把电源、硬盘也都顺利的拆下了。说时迟那时快,一下子就把主机都拆开了,我们都满脸大汗的笑着。 可是……,到了要重新组装的时候,却遇到了更大的难题。那是因为我拆开的时候并没记清楚位置,使得组装所用的时间是拆开时用的时间的几倍。组装需要的是细心,技巧,而恰这两样都是我们所欠缺的。就例如我们第一次组装好啦,当我们接上电脑电源的时候,我们都兴奋的看着显示器,等着,等着,等着……最终还是不见显示器有任何的反映,这时,我们都失望了,着急了。在毫无办法的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南昌理工学院实验报告(样本) 二OO 年月日 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实验名称电位、电压的测定 班级姓名同组人 指导教师评定签名 【一、实验名称】电位、电压的测定 【二、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电路中各点电位和电压的方法,理解电位的相对性和电压的绝对性; 2、学会电路电位图的测量、绘制方法; 3、掌握使用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内容和原理】 (一)实验内容 1、测量电路中各点电位; 2、测量电路中相邻两点之间的电压值。 (二)实验原理 在一个闭合电路中,各点电位的高低视所选的电位参考点的不同而异,但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压(即两点之间的电位差)则是不变的,这一性质称为电位的相对性和电压的绝对性。据此性质,我们可用一只电压表来测量出电路中各点的电位及任意两点间的电压。 若以电路中的电位值作纵坐标,电路中各点位置(电阻或电源)作横坐标,将测量到的各点电位在该坐标平面中标出,并把标出点按顺序用直线条相连接,就可得到电路的电位图,每一段直线段即表示该两点电位的变化情况。而且,任意两点的电位变化,即为该两点之间的电压。在电路中,电位参考点可任意选定,对于不同的参考点,所绘出的电位图形是不同,但其各点电位变化的规律却是一样的。 【四、实验条件】

【五、实验过程】 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按图接线。图中的电源U S1用恒压源中的+6V(+5V)输出端,U S2用0~+30V可调电源输出端,并将输出电压调到+12V。 1、测量电路中各点电位 以图1-1中的A点作为电位参考点,分别测量B、C、D、E、F各点的电位。用电压表的黑笔端插入A点,红笔端分别插入B、C、D、E、F各点进行测量,数据记入表1-1中。以D点作为电位参考点,重复上述步骤,测得数据记入表1-1中。 图1-1 2、测量电路中相邻两点之间的电压值 在图1-1中,测量电压U AB:将电压表的红笔端插入A点,黑笔端插入B点,读电压表读数,记入表1-1中。按同样方法测量U BC、U CD、U DE、U EF及U FA,测量数据记入表1-1中。 【六、实验结果】 表1-1电路中各点电位和电压数据(单位:V)

单管放大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 单管放大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放大电路支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量方法。 2、掌握放大电流主要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3、了解支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动态特性的影响。 4、掌握发射极负反馈电阻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5、了解信号源内阻Rs 对放大电路频带(上限截止频率f H )的影响。 二、实验电路与实验原理图

2、直流通路 VCC 12V 将基极偏置电路用戴维南定理等效成电压源,得到支流通路。开路电压:V BB = V CC*R B2/(R B1 + R B2) 电源内阻:R B = R B1 // R B2 三、实验内容 1、静态工作点的调整 ※预习计算

直流工作点的调整 I CQ =1.0mA 时 3.3c R C CQ V R I V ==, 1.95BQ E CQ BE V R I V V ≈+= 12 '11 75.4//55.4CC BQ B CQ BQ B W B B V V R K I V R R R R K β-= =Ω +=-=Ω -7.5C CEQ CC BQ R BE V V V V V V =-+= I CQ =2.0mA 时 6.6c R C CQ V R I V ==, 3.15BQ E CQ BE V R I V V ≈+= 12 ' 1140.8, //20.8CC BQ B CQ BQ B W B B V V R K I V R R R R K β-= =Ω+=-=Ω -3C CEQ CC BQ R BE V V V V V V =-+= 由此可以得到扫描参数时的大致范围 要求:调节RW ,在ICQ=1mA 和2mA 时,测量VCEQ 的值,并记录RB1的值。 操作:对R W 进行参数扫描,通过观察Rc 上的电压变化 可以得到 CQ I ( c CQ c U I R = ), Uc 可以通过V (Vcc )-V(4)得到,从而可以在扫描参数设备时通过跟踪Uc 得到CQ I 为一 定值时对应的V CEQ 以及相应的R W 。 仿真结果(设备参数扫描):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实验报告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 实验时间:3月30日晚6:00-9:00 学号:姓名: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了解计算机的主要部件,理解各部件的功能,了解微型机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参数。 3.能掌握现代计算机组成结构、内部部件的连接和装机步骤 4.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装技巧。 二、实验内容 1、了解计算机主要器件、外部设备的种类和发展情况; 2、掌握计算机主要器件、外部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 3、知道如何选购计算机的主要器件和外部设备; 4、根据了解的知识,动手实践组装一台微型计算机系统; 5、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系统的调试、维护方法。 三、实验步骤 (一)计算机主要器件及外部设备 1、计算机系统硬件组成:微处理器、主板、内存、外存储器、输入系统设备、显示系统设备、机箱与电源。 2、计算机的结构构成和功能 ⑴.主板:主板是一块方形的电路板,在其上面分布着众多电子 元件和各种设备的插槽等。

⑵.主板的插座:主板上的插座主要是指主板上的CPU插座和电源插座。 ⑶. 主板的插槽 ⑷. 主板的芯片组:主板的芯片组是整个主板的核心,主板上各个部件的运行都是通过主板芯片组来控制的。 ⑸.CPU:CPU由控制器和运算器这两个主要部件组成。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指挥中心。控制器的指挥控制下,运算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部件协同工作,构成了一台完整的通用计算机。运算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实现数据加工处理等功能的部件,它接受控制器的命令,负责完成对操作数据的加工处理任务,其核心部件是算术逻辑单元。 ⑹.内存:内存主要由内存颗粒、PCB电路板、金手指等部分组成。内存的作用是和CPU进行数据交换的,用于直接提供CPU要处理的数据,同时内存容量有限,它需要不断的从外存调入当前操作需要的数据以备CPU使用。 3.计算机的拆装 工具︰螺丝刀 ⑴.拆卸部件操作步骤: 关闭电源,用螺丝刀拆下螺丝,拆卸机箱。 观察主机各部件的连接线(电源和信号线),各部件的固定位置和方式(固定点、螺钉类型),并登记。拆除电源和信号线、板卡、内存、硬盘和软驱。(不要拆除CPU、风扇、主板) ⑵.安装计算机部件的操作步骤: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第一次完整版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第一 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二、三) 一、实验名称实验二 KCL与KVL的验证 二、实验目的 1.熟悉Multisim软件的使用; 2.学习实验Multisim软件测量电路中电流电压; 3.验证基尔霍夫定理的正确性。 三、实验原理 KCL为任一时刻,流出某个节点的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流入任一封闭面的电流代数和总等于零。且规定规定:流出节点的电流为正,流入节点的电流为负。 KVL为任一时刻,沿任意回路巡行,所有支路电压降之和为零。且各元件取号按照遇电压降取“+”,遇电压升取“-”的方式。沿顺时针方向绕行电压总和为0。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压等于两点间任一条路径经过的各元件电压降的代数和。 四、实验内容 电路图截图: 1.验证KCL: 以节点2为研究节点,电流表1、3、5的运行结果截图如下: 由截图可知,流入节点2的电流为2.25A,流出节点2 的电流分别为750mA和1.5A。2.25=0.75+1.5。所以,可验证KCL成立。2.验证KVL:

以左侧的回路为研究对象,运行结果的截图如下: 由截图可知,R3两端电压为22.5V,R1两端电压为7.5V,电压源电压为30V。22.5+7.5-30=0。所以,回路电压为0,所以,可验证KVL成立。 一、实验名称实验三回路法或网孔法求支路电流(电压) 二、实验目的 1.熟悉Multisim软件的使用; 2.学习实验Multisim软件测量电路中电流电压; 3.验证网孔分析法的正确性。 三、实验原理 为减少未知量(方程)的个数,可以假想每个回路中有一个回路电流。若回路电流已求得,则各支路电流可用回路电流线性组合表示。这样即可求得电路的解。回路电流法就是以回路电流为未知量列写电路方程分析电路的方法。网孔电流法就是对平面电路,若以网孔为独立回路,此时回路电流也称为网孔电流,对应的分析方法称为网孔电流法。 四、实验内容 实验电路截图: 如图所示,i1,i2,i3分别为三个网孔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均为顺时针。 网孔一中含有一个电流源,而且电流源仅在网孔一中,所以,网孔一的电流就是电流源电流2A。设电流源两端电压为U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