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美国记者在重庆
中共南方局外事工作研究

中共南方局外事工作研究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派驻在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的秘密代表机关。
在这一时期,其中以外国记者、国际友人、各国驻华使馆官员、援华组织和团体等为主要对象的外事工作,在抗战的不同阶段,因外事工作内容不同,南方局采取了不同的工作策略,出色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的艰巨任务,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新中国储备和锻炼了大量优秀外交人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标签:南方局;外事工作;抗日战争一、南方局外事工作阶段划分及内容(一)1939年4月至皖南事变爆发前,南方局的外事工作以对外宣传和联络为主,主要开展民间交往这一时期外事工作主要以联络国外记者、友好人士和国际援华团体,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主张为工作内容。
南方局积极展开对外联络活动,不仅结交了一些外国朋友并同他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如斯诺、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而且还初步结识了一批在华的外国官员,如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海军陆战队上校卡尔逊、英国驻华大使卡尔等。
此外,他们还成功接待了来华采访或参加援华工作的一些友好人士和民间团体。
南方局一方面通过《新华日报》和《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敌后根据地的业绩,另一方面,通过公开演讲、发表文章及八路军办事处等公开合法机构,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
南方局进行的对外宣传和争取工作,虽然没能制止此后皖南事变的发生,但加深了外国对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等政策的了解,为以后动员国际社会和国际舆论向国民政府施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皖南事变爆发——1943年第三次反共高潮被制止,南方局外事工作由民间外交走向官方外交这一时期南方局外事工作主要是联络苏美英政府,牵制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
皖南事变发生后,南方局根据中共中央总的方针,配合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顽固派发起了猛烈的政治和舆论攻势。
首先,充分发挥外国记者和舆论的宣传作用。
不仅通过在港的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及时揭露了皖南事变真相,还把印有《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相》的传单散发到中外各界人士、普通群众,以至国民党军政要员手中,甚至邮寄到欧美、东南亚各国朋友和广大侨胞手中,一些在国外出版的华侨报刊也大量刊载了有关皖南事变的消息和文章。
“第一先贤”俞大维

“第一先贤”俞大维彭劲秀共识网赐稿责任编辑胡斐 2015-12-28抗战期间的俞大维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摘要:唯一非黄埔系出身的国民党防长,始终未加入国民党,也从未对任何人谈及个中缘由。
俞大维,何许人也?当下的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知道其人其事的恐怕不多。
俞大维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21岁时到哈佛大学攻读数理逻辑,拿到博士学位后又到德国大学攻读数学及德国哲学。
取得第二个博士学位后俞大维便留在德国进行兵器及战略研究。
后来,他婉言谢绝美、德等国的高薪聘用,毅然回国,要为中华民族效力。
俞大维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又是一位深有造诣的兵器弹道专家。
他于1933年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1946年初任交通部长,1949年赴台,1954年在台湾出任“国防部长”。
1993年7月8日因病于台北辞世,享年96岁。
科研前辈,“第一先贤”由于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绝,信息阻断,对大陆人来说,俞大维确实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在介绍此公生平事迹之前,我想援引1999年9月18日下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的表彰研制“二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二十三位科技专家大会上代表受奖人员所致的答谢词及感言中的一段话,相信读者朋友看了钱学森对他的高度评价,就会对俞大维这位“第一先贤”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了解。
钱学森说:“今天受奖者大都是七十岁以上的第一代科学家,在座者有第二代梯队及第三代梯队,我们第一代梯队对国防科技发展的成就交出了一张成绩单,算是对国家的期望有了一点交代。
在此我要特别告诉大家,有三位先贤前辈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感恩与怀念的,由于他们三位的远大眼光,以及培育人才的宽宏胸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才有今日的开花结果,以丰硕的成就呈显在国人面前。
”“今天我们能交出这样一张成绩单,要特别感恩和怀念三位先贤前辈,第一位就是俞大维先生。
例如在场的受奖人任新民、屠守锷、姚相斌、孙家栋、黄纬禄、徐兰如、沈正功及谢光选均系在俞大维的兵工厂及研究机构工作或资送出国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听到这里,在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均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老照片:再现大后方抗战烽火

坦 福大 学胡佛 研 究 院档案 馆
馆 藏 。拍摄 于 重 庆 中印缅 司 令 部 。入 伍 的 士兵 们 向公 共 关 系部提 出请求 , 希望与史 迪
威 将军 见 面交谈 。史 迪 威将 军与士兵见 面交流 , 并分别 与 每个士兵拍照。
飞虎 队在 中国
▲ 各 国领 导人在 开罗会 议 上
1 9 4 3 年l 1 月2 2 日至2 6 日, 中国、美国、 英国三国政 府首脑在开罗举行 国际会 议。宋美龄直接从华盛顿特 区全 程出席会议 , 但 她并不是相关官员, 也没有全权证书, 并不具备谈判 的资格。她在开罗会 议上主要 以蒋委 员长妻子 的身份 , 扮演私 人英语秘 书与翻译的角色。
中国空 军美 国 志愿 援华 航空 队 ( A V G) 在1 9 4 1 年 由美
国退役 陆军航 空上校 陈 纳德 在美 国招 募 的美 军 飞行 员、
机 械 师 及 后勤 人 员 组 成 ,陈
央南方局所在地 、 抗 日民族 统一战线 重 图书馆 和 哈佛 大学 燕京 图书馆 等 一批
一
道 历 经 劫难 , 烽 火 涅 禁 的壮 丽 史诗 。
要 政 治 舞 台, 是 那 些重 要 历史 的 当事 史料收藏单位 , 搜集 到有关抗 战大后 方
这里, 我 们 精 选 一小 部分 予 以刊
S P E C I A L P L A N N I N G 特别策划 ) 美丽重庆
老照片: 再现大后方抗 战烽火
【 文/ 本刊首席记者 蔡春丽
在6 0 多 年 前 的二 战风 云 中 , 重 庆 与
此 次 ,“ 重 庆 中国 抗 战 大 后 方 研 究 活 动、美国陆军 妇女军团在中国参 战、
才女外交家龚澎的重庆往事

电视剧《外交风云》里有这样一组镜头,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讲了这样一番话:“早在抗战时期,在重庆,龚澎就作为我们的新闻发言人,是一位风采、气度、学识兼备的外交人才。
当时她在重庆比我的名气还要大呀!”龚澎是外交部第一任新闻(情报)司司长、第一位新闻发言人。
她的外交生涯始于重庆,在重庆对外交往的平台上,她绽放芳华、施展才华、挥洒魅力,被誉为“美与革命结合的化身”。
脱颖而出龚澎于1914年出生,原名龚维航,其父龚镇洲是辛亥时期著名的革命党人。
1933年6月,她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是公认的“校花”,也是燕大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之一。
作为骨干,她参加了1935年北平“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夏,她从燕大毕业后,回到母校上海圣玛利亚女中任教。
1938年春毅然奔赴延安,因景仰革命烈士彭湃,将名字改为龚澎。
龚澎在延安的陕北公学、马列学院受训3个月后,1938年9月随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东渡黄河,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
1940年8月,设在重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对外称八织部点名龚澎前往。
龚澎被分配到南方局外事组当外事秘书,是周恩来与外国使节、外国记者打交道的联络员和新闻发布员,公开身份是《新华日报》记者。
她脱下军装,换上旗袍,蓄起长发,还烫成雅致的发型,显得格外端庄秀丽、光彩照人。
外事组组长王炳南的夫人王安娜(德国人)形容龚澎“像是画中描绘的美人”。
龚澎经常随周恩来出入涉外场合。
名记者赵浩生的描述颇具现场感:“紧跟在他(周恩来)后面步入会场的,是大家早已熟知的周恩来的秘书龚澎女士。
龚女士不仅年轻貌美,而且很有风度。
她当时穿着一件旗袍,坐在椅子上,露出两条漂亮的腿,引得在场的中外记者不住地打量着她;加上龚能说一口地道的英文,交相辉映,是典型的美与革命完美结合的化身。
按照国民党的说法,她是一个‘女匪’,这样的‘女匪’实在是可敬可爱,充满魅力。
毛泽东词赏析

诗人毛泽东及其诗词二首赏析湖北当阳祖铨一、毛泽东简介1、伟人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诗人毛泽东据说远古时代,勤政爱民的虞舜从北方一路南下巡游,途经现在湖南湘潭和湘乡交界的山峰时,在这里建起了一座行宫。
人们在行宫里载歌载舞,还演奏了当时的流行乐曲——韶乐。
不久,虞舜南去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则留在了这里——韶山、韶峰。
钟灵毓秀的韶山终究没有留住虞舜的脚步和动人的音乐,郁郁葱葱的韶峰和缭绕的白云,寂寞相伴了无数个春秋。
直到1893年,韶山终于诞生了她的文曲星---毛泽东。
这位创造性的诗人来到世上的第一声啼哭,和平常的孩子并没有两样。
但当他的母亲抱着他第一次走出家门,越过坪坝下面的一方池塘,眼前呈现的那一脉诗乐之山——韶山亮了。
再过一百年,1993年,在毛泽东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绿荫掩映的韶峰半腰却长了一片占地二十五亩的诗词碑林,上面用花岗岩精心雕刻着诗人毛泽东的作品。
一条蜿蜒小道伸进这灌木丛生的山坡,正是他小时候经常放牛或玩耍的地方。
那时的乡村少年毛泽东绝不会想到,在传说中曾演奏韶乐的地方,将会长出自己的诗林。
毛泽东少年时代是在私塾里度过的,他主要学的是“四书五经”,他对此有一种排斥心理,但是迫于压力,他不得不去学习,因为在当时孔夫子仍然是权威。
他的另外一个兴趣是看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喜欢“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十七岁那年,即将出外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改写了日本一个叫月性的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的来龙去脉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的来龙去脉■ 杨明伟【期刊名称】党史博览【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6抗战初期,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制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句话的教育方针之前,还于1937年10月为抗大制定了八个字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这八个字的校训,从1938年开始,就赫然写在了抗大颁发的《组织条令》中。
自毛泽东提出以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个字四个方面的要求,也很快成为抗大的校风。
1939年6月1日,在抗大成立3周年纪念大会上,全体学生一致通过的《抗大誓约》中写道:我们坚决执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抗大根据毛泽东制定的校训所形成的这一校风,既熏陶和锤炼抗日军政干部的优秀品格风范,养成了他们良好的精神状态,也因他们的传播和感染,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
“不到延安,不懂中国”就在毛泽东为抗大题写校训的1937年10月前后,延安军民之间那种团结而活泼的气氛,显得尤为突出,一改中国社会的旧面貌。
1938年夏,一位在上海以至全国摄影界知名的人士辗转来到延安后,感受极深。
这位叫吴印咸的摄影家一走进延安,立刻看到一个与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新天地,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真挚和平等,一股清新的社会风气扑面而来!吴印咸后来回忆道:这里的人们个个显得十分愉快、质朴,人们之间的关系又是那么融洽。
我看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人身穿粗布制服出现在延安街头,和战士、老乡唠家常,谈笑风生。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觉得我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所在。
吴印咸感受到的这种社会气象,其他来延安的人,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也无论是友方的还是敌方的,都深深地感受到了。
在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总部驻扎延安期间,整个延安基本上是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1944年7月28日,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给美国军方和美国国务院发去了他到延安后所写的第一份报告,其中写道:我们来到陕北后,发现这里是中国具有许多现代事物的地方……我们的全体成员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好像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国度和遇见了不同的人民。
抗战时期重庆新闻事业的发展及重庆新闻界在战争中的作用(第二次修改)

抗战时期重庆新闻事业的发展及重庆新闻界在战争中的作用王旭丽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抗战时期,重庆不仅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了全国的新闻传播中心,新闻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战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为重庆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决定了战时新闻事业具有与一定的特殊性,为抗战服务是战时重庆新闻界的最高宗旨,战时重庆的新闻界为争取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新闻1938年,武汉沦陷,国民政府拟迁重庆,僻居四陲的重庆,一跃成为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和社会活动中心。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发布《还都令》,称,“回念在此八年,敌寇深入,损失重大,若非依恃我西部广大之民众与凭借其丰沃之地力,何以能莫今日胜利之弘基?而四川古称天府,尤为国力之根源,重庆襟带双江,控驭南北,占战略之形胜,故能安度艰危,获致胜利。
对其国家贡献之伟大,自将永光史册,奕叶不磨灭。
”[1]这彰显了重庆在抗战史上的卓著地位。
新闻事业向来为一国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关系都极为密切,随着“陪都”地位的确立和巩固,重庆的新闻事业蒸蒸日上,发展迅速,重庆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内陆小城,一跃成为当时全国的新闻中心,领导和影响着全国的新闻舆论。
重庆新闻界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前人专门叙写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事业的著作主要有:杨钟岫、文世昌主编的《风雨传媒——重庆旧闻录(1937-1945)》,重庆日报社编著的《抗战时期的重庆新闻界》;部分章节论及抗战时期重庆新闻事业的著作有:张国镛,陈一容编著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国抗战重庆历史地位研究》,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重庆分会编著的《重庆抗战文化史》等;相关论文有《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新闻事业发展综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抗战时期中国广播事业在重庆的传播特点与历史贡献》(史学研究),《重庆抗战时期新闻研究活动及其贡献》(江西社会科学,2005.5)等。
5万多抗日国民党军在河南被老百姓缴械活埋真相

5汤恩伯部向豫西撤退时,“历史性一幕”发生了:豫西山地的农民举着猎枪、菜刀、铁耙,到处截击这些散兵游勇,后来甚至整连整连的解除他们的武装,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高射炮、无线电台,甚至枪杀、活埋部队官兵。
5万多国军士兵,就这样束手就擒。
媒体对1942年发生在河南灾荒的披露,打破了蒋介石的全盘布局,他对三千万子民生命的漠视,最终失去了所有人民。
1943年,在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看来,这是他人生中的转折之年,也是“所有记忆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一年。
此前,他是蒋介石忠实的拥趸,称其为“团结的象征,人民的偶像”,他认为“中国想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必须在极权统治下再坚持一段时期才能成熟地步人民主社会”,并为此不遗余力地高调赞扬中国军队,呼吁美国对华援助;此后,他对蒋介石的评价变为:“这畜生……牺牲了无数个中国生命,我为此痛惜不已。
”这一年,心灵遭受重击,导致巨大转变的绝不止自修德一个人。
这一切源于此年二月重庆《大公报》刊载的一篇报道。
回忆起这篇报道,晚年自修德说:“1942年是大旱之年,我们在重庆得知,河南的农民正在濒临死亡。
”“饥饿的河南”1942年冬,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4岁的天津小伙张高峰,刚从武汉大学政治系毕业,就被《大公报》派往河南担任战地记者。
从陕西入河南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陇海路上河南灾民成千成万逃亡陕西……火车载着男男女女像人山一样,沿途遗弃子女者日有所闻,失足毙命,更为常事……”到了昔日繁华的洛阳街头,跃人张高峰眼帘的是更加悲惨的景象,到处都是“苍老而无生气的乞丐”,“他们伸出来的手,尽是一根根的血管;你再看他们全身,会误以为是一张生理骨干挂图”,这些苍老的乞丐“一个个迈着踉跄步子,叫不应,哭无泪,无声无响的饿毙街头”。
离开洛阳继续南行,“一路上的村庄,十室九空了”,饿狗畏缩着尾巴,“在村口绕来绕去找不到食物……吃起了自己主人的饿殍”。
在叶县,他看到当地老百姓吃的是花生皮、榆树皮、一种毒性很强的野草“霉花”、甚至是干柴……所有人的脸都是浮肿的,鼻孔与眼角发黑,手脚麻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4 The World And Chongqing
抗战时期,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上百名,分别来自合众社、塔斯社、路透社、美联社、德新社、哈瓦斯社、海通社、北美联合通讯社、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著名国际新闻通讯机构。
为防轰炸,外国记者公寓设在南岸南山,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惯,每日午后用车接到城内两路口原巴县中学校园内。
那里是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驻地,操场上建了一排棚屋式简易房,供中外记者使用。
国民党中宣部发言人在此发布信息,外国记者在此速记并转发世界各地。
外国记者以美国记者最多,人数达40余名,包括有名的斯特朗、史沫特莱、爱泼斯坦等。
本文谨简介其中几位在重庆的故事。
抗战时期
美国记者在重庆
□ 文/杨耀健
American Journalist in Chongqing
白修德
本名叫西奥多·怀特,因热爱中国,改名白修德。
他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得意门生,1939年到重庆,先任国民党中宣部国际新闻处顾问,不久辞职担任《时代》周刊驻渝记者。
他同情中国抗战,在亲身经历重庆“五三”、“五四”大轰炸后,他在家信中写道:“但愿我在临死之前能看到东京被炸毁。
我想知道,我在重庆见到的那些脑浆进裂的婴孩能够以某种方式讨回这笔血债。
我想让那些坐在东京郊外某座山上的日本记者看到成千上万的难民
往事
狂奔乱跑,血流满地,哭声震天。
”
1940年白修德结婚,宋美龄、宋子文向他赠送象牙佛像、宋代古画等贺礼,使他心存感激。
他对国民政府的报道多有溢美之词,称蒋介石为“团结的象征,人民的偶像”。
1942年,《时代》杂志老板亨利·卢斯到重庆观光,对白修德大为赞赏,任命他为《时代》远东版主编。
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外出逃荒。
重庆《大公报》驻河南战地记者张高峰作了如实报道,结果被国民党中宣部勒令停刊三天。
白修德得知,
决心深入灾区,查明真相。
在那里,他见到的是:“到处是死人……沿途的狗都吃得很肥壮,毛色油亮。
我们停下来,给几只正在从沙土堆往外刨死尸的狗照相,有些尸体已被吃得只剩下一半。
”更令人气愤的是,国民政府下拨的两亿元救灾专款,被地方官员中饱私囊,存进银行获取利息,灾民却在饥饿中挣扎。
白修德以事实为根据,写好一篇特稿,未经重庆方面审阅,直接发往纽约。
《时代》周刊随即刊登该文,使美国民众初次了解到国民党的腐败,感到无比震惊。
不仅如此,回到重庆后,他
▲ 斯蒂芬在南岸文峰塔
往事
又先后向史迪威将军、美国驻华使馆、宋庆龄、孔祥熙反映情况。
军政部长何应钦约见白修德,指责他的报道失实,他当面与之大吵。
在请求五天之后,蒋介石接见他20分钟,听完汇报后,从不相信到亲笔记下白修德采访的地点、时间,表示要调查惩处。
但至此,白修德对国民党政权的印象完全改变。
1944年,他为促成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又与中宣部长梁寒操、外交部政务次长吴国桢当面争执。
在促使美国最终放弃国民党的决策中,白修德和其它美国记者的报道,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而被中共看成老朋友,国民党当局则将他划入异类。
芭芭拉·斯蒂芬
最近网上出现多幅这位漂亮女郎的照片,但无人能说出她的姓名和根底,讹传她是某位美军军官的女友。
其实她的芳名叫芭芭拉·斯蒂芬,到重庆时年方21岁,任美国新闻处秘书。
《生活》杂志摄影师杰克·威尔克斯见她充满活力,便以她为模特儿,虚构了一对美国恋人在重庆相遇的浪漫故事。
这组照片标题为“《生活》在重庆的约会中”,见刊后很受读者欢迎,也留下战时陪都的前尘旧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利用采访机会,斯蒂芬与共产党人有了交往,她结认识了周恩来,并与其外交秘书兼翻译及中共新闻发言人龚澎成为好朋友。
每天下午14点,龚澎雷打不动准时到达两路口国际宣传处,一方面与外国记者接触,搜集信息;另一方面发布中共方面的最新消息。
斯蒂芬也是那里的常客,很快与龚澎建立起公谊私交。
1944年龚澎儿子乔宗淮在渝出生,拜托斯蒂芬将的孩子带到上海,送到龚澎父母家中。
斯蒂芬在给好朋友兰德的信中写道:“我有不少机会见到许多共产党人,和他们交谈。
……我在他们那里吃过几次晚餐,他们到我们的地方来参加过两次聚会。
我对周(恩来)将军个人有相当深刻的印象,他很有魅力。
有好几
个晚上,我和他,和叶(剑英)将军及其
他人一起谈话,他们的声音不是太大,
因为他们的英语不太流利。
他们总是把
我看做‘把龚澎的孩子带到上海去的
姑娘’来热情欢迎我。
”
抗战胜利后,斯蒂芬作为自由撰稿
人,前往新疆调查国民党当局镇压对当
地少数民族的情况,返回南京时死于原
因不明的飞机失事,葬于南京。
格拉姆·佩克
1940年到重庆,供职于美国新
闻处。
佩克是一位中国通,擅长绘画,
1936年初作为旅行者来华,从此留恋
这块黄土地,一住将近两年。
抗战爆发
后,他在北平目睹日本侵略军入城,义
愤填膺。
当美国驻华大使馆招聘职员
时,他毅然申请来渝,自愿与中国人民
同甘共苦,抗击日军。
在渝期间,佩克不仅写过多篇报
道,还创作了多幅漫画和素描。
如《遭
受轰炸的重庆》、《废墟中的广告》、
《空袭警报》、《滑竿上的乘客》、《市
民在美国新闻处宣传栏前阅读消息》
等,惟妙惟肖,生动传神,1950年结集
出版,畅销一时。
佩克在报道中,描写了大轰炸期间
重庆市民的众生相:“在我到达公共汽
车站之前,警报架上的三角灯已被拽下
来换上了圆形红灯,这说明敌人的轰炸
机已从汉口机场起飞了。
尽管半小时已
过,可街上依然拥塞着车辆,人们依然
那么肆无忌惮地互相碰撞。
家庭主妇
们边聊天边从市场住家走,这一位手拿
一包活鳝鱼,那一位篮子里提的是猪耳
朵,还有一位的银色网兜里装的满是大
蒜。
大批佩戴证章的小职员夹着公事
包,头上戴着已度过了最寒冷的冬季的
帽子,各自奔赴自己的办公室。
”
哈里逊·福尔曼
1930年首次来中国,三次进入西
藏高原采访,于1935年出版了《被禁止
通行的西藏》一书,成为美国有名的摄
影家和记者。
受埃德加·斯诺的影响,
他对陕甘宁边区十分向往。
“七七”事
变前夕第一次抵达陕北,采访了彭德
怀、贺龙等红军将领。
1940年,福尔曼作为《纽约时报》
和英国《泰晤士报》、国家广播公司
记者,来到重庆,写有不少战时报道。
1943年2月,福尔曼与白修德一道去河
南采访,拍摄了多幅灾区、灾民的照片,
其中包括母亲煮食自己婴儿的地方,骇
人听闻,成为国民党腐败的铁证。
1943年11月,福尔曼率先向国民党
当局提出去延安采访的要求,各国驻华
记者纷纷响应。
经过多方努力,国民党
中宣部被迫于1944年4月同意组团,随
即组成共21人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
同年5月,福尔曼随团出发,从重庆乘飞
机抵达宝鸡,然后坐火车至西安。
根据
国民党必须先访问非中共地区的命令,
记者团先后参观了西安、山西等地,5月
31日终于进入陕甘宁边区。
在边区期间,福尔曼等人先后采访
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
龙、聂荣臻、陈毅等领导人,还同边区
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秘书长李维汉,边
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以及边府有关
部门负责人。
参观了延安市容及附近地
区的工厂、机关、学校、医院,对边区各
方面的情况作了较全面的了解。
8月底,福尔曼和部分记者东渡黄
河,进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访问。
10月
下旬从延安返回重庆。
在五个月的采访
中,除发通讯外,福尔曼拍摄了1000多
张照片。
后来,他撰写了《来自红色中国
的报告》一书,详述在边区数月的见闻
和八路军英勇战斗的故事,以自拍的65
张照片做插图。
史沫特莱对此书作了高
度评价,将它称之为斯诺《西行漫记》
的续篇。
(作者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
市历史学会、党史学会常务理事。
重庆电
视台“重庆掌故”栏目主讲人。
)
The World And Chongqing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