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之少阳病病案分析
《伤寒论》少阳病

《伤寒论》少阳病少阳病是《伤寒论》中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对于少阳病位,历来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此,小强说《伤寒》的故事,先从少阳开始。
一、少阳病的概念: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气由表及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性总体属热属实,其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又不在阳明之里,而在半表半里之位(故禁汗、禁下、禁吐)。
随着后世将六经辨证用于指导各科疾病的辨治,临床对于少阳病内涵的认识不断扩大,约略而言,大致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少阳中风。
表现为寒热往来,寒热如疟,或发热伴呕恶等消化道症状,或发热伴口苦、咽干、目弦、耳聋等胆火上攻症状;(2)胆腑郁滞。
表现为胸胁苦满,胁胀或痛,或胁下硬满,或心中痞硬等,常伴厌油、呕恶、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症状;(3)气机不畅。
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或四肢厥逆、但冷不过肘膝;(4)少阳经络病变。
经络所过部位的酸麻胀痛、皮肤改变或痞块痰结,或发梅核气,或生瘿瘤瘰疬等。
对于少阳的病位,多认为系在半表半里,涉及胆腑。
但对其确切内涵,除了仲景本人所言的“结于胁下”、“心下痞硬”等论述,后世存在诸多争议。
笔者认为,少阳为三焦和胆所寄,居人体表里之间,外连太阳,內接阳明、太阴,凡邪不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皆为少阳地界,故其范围最广。
具体而言,大致包括眼、耳、口、鼻、咽、喉等内外相通、表里出入之窍道,少阳经经络所过部位,皮肤之里、胃肠之外的胸腹腔及其附属结构(五脏六腑除外),三焦,肝胆。
二、少阳病的诊断:如上所言,少阳病临床常见四类证候:(1)少阳中风。
表现为寒热往来,寒热如疟,或发热伴呕恶等消化道症状,或发热伴口苦、咽干、目弦、耳聋等胆火上攻症状;(2)胆腑郁滞。
表现为胸胁苦满,胁胀或痛,或胁下硬满,或心中痞硬等,常伴厌油、呕恶、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症状;(3)气机不畅。
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或四肢厥逆、但冷不过肘膝;(4)少阳经络病变。
解读少阳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症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附:常用的加味方 (1)小柴胡加生石膏汤 (2)小柴胡加桔梗汤 (3)小柴胡加陈皮汤 (4)小胡加芍药汤 (5)小柴胡加吴茱萸汤 (6)小柴胡加苓术汤 (7)小柴胡加丹参茵陈汤
解读少阳病
目录
壹 什么叫少阳病 贰 怎么判定少阳病 叁 少阳病病机与治则 肆 少阳病传变合并证 伍 少阳病的治疗概述
壹
什么叫少阳病
1、少阳病是属经方六经证之一
《伤寒论》以六经名篇(即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少阳 病篇、太阴病篇、少阴病篇、厥阴病篇),只是分论六种 类型的证,而不是经络、脏腑发出来的病,因王叔和以 《内经》释《伤寒论》,造成误读传统,认为六者是《内经》 的六条经络,是经络发的病,实属大错。
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2.阴阳转变:属于病情、病性的变化。 病本是阳证,而后转变为阴证、或病本是阴证,而后转变为阳证,此
谓为阴阳转变。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本是表阳证因发汗太多而转变为表阴证少阴病。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 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 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 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浅议刘绍武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辨析

浅议刘绍武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辨析少阳病篇在《伤寒论》中所占篇幅较少,但在临床上发病很多,是六经病中的重点病。
山西已故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提出,《伤寒论》的整理研究工作不在于条文的注释,关键在于解决原书纲不系目问题。
他认为六经病的纲领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高度概括性,代表本病的共性;第二,严格的特异性,区别于他病的个性,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他通过对《伤寒论》少阳病篇条文的研究,提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不足以充当少阳病提纲条文,少阳病的提纲应为:“少阳之为病,胸满烦热,身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苦,小便黄赤。
”并提出,少阳病属于半表半里的阳性病,当以黄芩柴胡汤治疗。
在临证过程中,更要根据少阳病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鉴别诊断,灵活运用清法。
标签:伤寒论;少阳病;刘绍武;三部六病1 少阳病的提纲《伤寒论》第263条素被称为少阳病的提纲条文,其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刘绍武先生创立的三部六病学说,在对《伤寒论》进行立纲、归类、正误、补缺的基础上,提出少阳病的提纲应为:“少阳之为病,胸满烦热,身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苦,小便黄赤。
”刘绍武先生认为,《伤寒论》第263条不足以充当少阳病之提纲。
首先参照《伤寒论》第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伤寒论》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这样看来,口苦、咽干非独少阳之症,乃少阳、阳明之共有症状。
“口苦”为胆汁上溢所致,胆属半表半里,胆汁进入胃中,胃气和则顺降,不和则上逆而口苦;“咽干”为三阳病之共有症,咽部属三阳,热伤津液则咽干,另外一些阴证也出现咽干,如五苓散之消渴证;“目眩”在《伤寒论》中也有多处,如《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六经辨证:少阳病】【少阳病表里寒热虚实】

【六经辨证:少阳病】【少阳病表里寒热虚实】少阳病是半表半里的证候。
少阳病的发生可山它经传来,也可由本经自受发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
其主要脉证并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
其病机为病人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而导致脾胃功能失常之故。
少阳为枢,故少阳病常有兼表、兼里两种病况。
如证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即少阳兼表未解之证。
证见往来寒热、热结在里,或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兼潮热、不大便等,即少阳兼里热实证。
若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是少阳病表里相兼、虚实错杂之证。
又有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者,则是少阳病兼寒饮内结之证等等。
少阳病表里寒热虚实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少阳病表里证(1)少阳病表证:少阳为半表半里,位居两胁,然从经腑而分,亦有表里之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
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胁痛而耳聋。
”成无己注:“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壅而不利也。
”而《伤寒论》第264条亦记载了“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等的少阳经证。
(2)少阳病里证:指的是少阳腑证。
《伤寒论》第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为邪热入于胆腑,迫使胆汁上溢则口苦,故称为少阳病的里证。
少阳病寒热证(1)少阳病寒证:其证胸胁满闷,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腹中胀,大便溏,脉弦迟等证。
(2)少阳病热证:其证口苦、心烦、咽干、目眩为主。
少阳病虚实(1)少阳病虚证:少阳病的虚证,如《伤寒论》第100条的“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病,脉本弦,今浮取而涩,沉取而弦,与太阳病的“尺脉迟”意义相同,反映了少阳病挟虚而气血不足之象。
少阳病精解!

少阳病精解!根据少阳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少阳病大致可分为气郁证、水郁证和气水同郁证。
由于气郁的程度和时间的不同,气郁证还可分为气郁证、气滞证和气结证。
少阳气郁证少阳气郁轻者如小柴胡汤证,其成因是人体气血虚弱,正气不能卫外,外邪乘虚侵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而成。
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而不畅。
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故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往来寒热是少阳病典型的寒热症状,具体表现为发热与恶寒间歇出现,一往一来,交替发作,一日数次,无一定时间规律,是气郁不畅,营卫不调,正邪分争所致。
胸胁为少阳经脉循行部位,邪陷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滞,经络不畅故胸胁苦满。
木郁不舒,乘脾犯胃,使脾胃气机不畅,胃气上逆,故嘿嘿不欲饮食;“嘿嘿”指气逆而言,是指体内气机逆乱而非神情默默。
气机郁而不畅,胆火内扰,胆胃气逆,故心烦喜呕。
从其症状机理分析,小柴胡汤证的病机以枢机郁而不利为主,各种症状均是在气机失常的病理基础上产生的。
“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等或然证的产生显示少阳气机在病理变化中的重要性,说明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经络相连,生理相辅,病理相通,小柴胡汤证重在气郁,然也有水郁,足少阳胆经气郁不畅的同时,手少阳三焦水道也因气机的不畅而郁,水道不畅,水停为患,既可凌心犯肺,又致气化失常,故“咳、呕、小便不利”等在所难免。
少阳气滞证少阳气郁重而成气滞者如大柴胡汤证,太阳表邪传入少阳,表证已罢,此时治疗应当以和解少阳为主,但医者反复使用攻下之法,不仅气机不能通畅,反而由于正气的损伤,邪气郁阻更重,在原有气郁的基础上,由少阳气郁证发展成为少阳气滞证。
主症为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甚至心中痞鞕、呕吐下利。
邪犯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滞,里气不通,故表现为心下急甚至心下痞鞕。
少阳气滞,腑气不通,胆气横逆犯胃,故呕不止,甚至呕吐下利。
木郁不舒,升降反作,呕利不止,故郁郁微烦。
少阳病的分析

少阳病的分析少阳病变主要涉及到足少阳胆经。
六气的说法其实应该是太阳—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阳明—阳气稍微有降;少阳—阳气很弱;太阴---阴气最盛;少阴---阴和阳都少;厥阴---阴尽阳复。
按照这个顺序,从太阳到少阳,其阳气是一步步的减弱,阴气是一步步的增加的;然后就到了太阴,从太阴到厥阴,其阴是一步步的减少的。
厥阴的时候就是阴尽阳复的一个转机。
少阳则是从阳入阴的一个门户。
阳分受病,一般稍微轻一点,主要是经络和腹受病;而阴病相对来说就比较严重,什么是阴病呢,就是内脏的疾病。
中医就讲脏腑,其中脏属于阴,腑属于阳。
少阳产生了病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掉,就很有可能转入内脏,这就会变成比较严重的疾病了。
所以少阳病变的来源有三种,一种是风寒直接伤到了少阳经,算是比较正规一点的感冒,一般是发烧、头两侧疼,耳朵听力下降,一会冷一会热,打摆子等等现象。
另外一种就是疾病从阳分转入少阳,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是太阳受到外界疾病因素的侵犯,但是人体正气不足,不能抵抗原来的病邪,就象国民党抵抗日本侵略一样,节节败退,没有办法,日本人就进入到内陆了,这个比喻非常恰当,也就是说致病性的因素往人体内部侵犯。
第三种就是内脏的疾病本来很严重,可是遇到了一个好的中医,医生就一步步的巩固人体的正气,正气强了的时候,开始反攻,把病气一步步的往外赶。
也等于是中国人民经历八年的抗战,然后一步步的把敌人从中国大陆上赶出去。
所以这一点上看就可西医有很大的不一样了,西医内脏有病,也不外呼抗菌、抗病毒等治疗方式,再不就是手术;结果好多癌证手术以后扩散了好多的部位,这就是虽然把生病的实体器官手术割掉了,但是病气没有散,病气就会转移阵地,这一点,目前西医还无法预料和控制。
而中医看待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病气的发展与消退也证明了一个规律,就是疾病的传变过程。
所以好多医生治疗比较严重的疾病,比如肝炎的时候,治疗到一定的程度,病人会出现感冒的症状。
这个时候如果病人当感冒用抗菌消炎的思路来治疗那就错了,本来这个时候是病气将要从体表外散的过程,一降温退烧,结果病又回去了。
肺炎,疑似少阳病案!

肺炎,疑似少阳病案!
疑似少阳病案!
某男64岁,得了肺炎,在东北某中医院输液效果不佳;后来找史同学中医治疗,他因此邀请我会诊治疗。
下边介绍一下这个患者情况:发热有汗,活动后呼吸困难,口干口苦纳差,体瘦,眠可多梦,胃不适,大便可,尿黄。
舌照如下:
本案乍看属于少阳病,因为有口苦纳差,比较典型;根据伤寒论提示,但见一证不必息据;但是这个患者虽然症状像,可是舌苔中间剥脱,舌红偏绛有伤阴迹象。
另外还有气短,口干等,综合考虑应该属于气阴不足,痰热未尽。
考虑再三给与清燥救肺汤加减:桑叶15克,杏仁10克,太子参15克,石膏30克,半夏10克,麦冬15克,阿胶10克烊化,火麻仁10克,枇杷叶15克,炙甘草6克,三剂日一剂,
二诊:发热治愈,少汗,乏力大减,活动后呼吸困难减轻,口干口苦也减,纳差好转,大便可,尿黄。
舌苔也退,嘴唇干燥也消失;守方加五味子再进五剂。
按:药后来看,效果显著,说明对症。
其中口苦考虑属于阳明热邪波及少阳,不能算作主证。
《伤寒论》189条: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
这条典型说明口苦阳明病也是常见。
所以对于一些疑难杂病不能常规思维考虑。
本案就是根据舌象,嘴唇干燥等,再结合考虑发病秋季,应该属于秋燥,兼有气阴不足痰热未尽;给与清燥救肺汤加半夏化痰加减奏效。
伤寒病例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抓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阳病病案
1.李××,男,28岁,
主诉:发热两天。
现病史:感冒发烧持续两日不退,并与恶寒交替出现,其状如疟,伴头痛,眩晕,口苦,咽
干而微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
检查:舌稍红苔淡黄,脉弦略数,体温38.9℃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病
证型:少阳伤寒(寒风郁火,半表半里证)
证候分析:邪客少阳表里之半,正拒邪入则发热,邪进正退则恶寒,正邪分争则往来寒
热、发作如疟;邪阻少阳经脉,经络不通则头痛、胸胁满闷;胆火内郁,上扰清窍则眩晕,
灼伤津液则口苦、咽干而微渴;胆气失舒,逆而犯胃则呕恶不欲食;舌稍红苔淡黄,脉弦略
数也为少阳内郁火热之象。
治法:调达枢机,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如口渴加天花粉之类)。
2.赵某,男,32岁。
主诉:高热后遗双目复视一月余。
现病史:患温病发高热,后遗双目复视,曾用过不少中西药,治疗无佳,疑有脑部疾患,情
绪焦虑。就诊时问得,常伴有头晕、口干、耳鸣。
检查:舌稍红苔少,脉弦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病
证型:少阳风火证(风火上扰后遗证)
证候分析:邪热久羁于少阳之经,引动肝胆风火上扰于清窍,则致头晕、复视、耳鸣,
损伤其阴液,则口干苔少;舌红脉弦数也为少阳风火有余之象。
治法:疏透风火,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如去半夏、生姜,加菊花、麦冬之类)
3.郑某,女,30岁。
主诉:反复高热20余天。
现病史:因发热入院,曾拟诊为传染性疾病,但作伤寒、疟疾、肝炎等相关检查,均未发现
异常,曾先后进行若干种西医试验性治疗21天,也未能取效。中医会诊:患者寒战高热,
先寒后热,热后寒战虽减,但仍喜多裹衣被,伴有头痛,全身关节疼痛,心下胀满,纳呆,
小便偏黄,大便如常。
检查:舌淡红苔白淡黄,脉弦数,体温39.6℃。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太阳病
证型:寒风郁热,少阳兼表证
证候分析: 本病为太阳伤寒不解,兼及少阳,致成太少并病之势。正邪交争于少阳之
半,故热型呈现先寒后热交替之象,同时太阳表证尚在,故战寒罢后,发热仍伴微恶风寒(喜
多裹衣被);头痛,全身关节疼痛,示外有邪滞太阳经脉之表;心下胀满,纳呆(不欲食),
示内有少阳枢机不利之机;小便偏黄,大便如常,说明虽有郁热存在,但热势为甚,里结未
成;舌淡红苔白淡黄,脉弦数,也是寒风郁热,少阳兼表证之征。
治法:辛散太阳之表,和解少阳之半,太少两解。
方药:柴胡桂枝汤加减。
4.庄某,男,34岁
主诉:上腹部胀痛3天。
现病史:三天前清晨开始,忽作乍寒乍热,右胁下胀痛,连及心下胃脘,掣痛而不可忍。诊
时伴有口苦呕逆,不欲食,大便3日未解,。自述素喜食辛辣。
检查:体胖,面部潮红,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有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兼阳明病
证型:热郁气滞兼里实
证候分析: 患者体胖、喜食辛辣,素有腑中积热,忽因风寒外加,胆火内郁,少阳内
外转枢之机不利则乍寒乍热,外受之邪与内生积热相搏,阻于心下,胆胃气机闭阻,则右胁
下胀痛,连及心下胃脘,掣痛而不可忍;胆胃气逆,则口苦呕逆,不欲食;热聚成实,殃及
阳明、腑气不降则面部潮红、小便黄赤、大便数日不解;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有力也均热壅
里实之象。
治法:疏利少阳,通降阳明,和解兼下。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如重用大黄,加延胡索、木香理气止痛等)。
5.王××,男,30岁。
主诉:发热4并胸痛3天。
现病史:4天前因着凉,出现恶寒发热,次日又并发胸胁疼痛,口苦而干,食欲不振,时有
恶心欲呕,至就诊时,汗出而热不解,午后更甚,体温可达39.1℃,大便三日未行。
检查:舌质正常,苔薄白微黄而干,脉弦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兼阳明病
证型:郁热兼燥结
证候分析: 患者初因着凉而续发恶寒发热,为寒伤太阳之表;次日又并发胸胁疼痛,
口苦而干,食欲不振,时有恶心欲呕,为病传少阳之半;就诊时,汗出而热不解,午后更甚
(即潮热),大便已三日未解,为太阳表寒已罢,而转从阳明燥化,形成少阳郁热与阳明燥
结相兼之势。舌质正常,苔薄白微黄而干,脉弦数,说明郁热燥结虽有而不剧,病势较轻。
治法:和解兼下,缓剂轻用。
方药:柴胡加芒硝汤加减。
6.周××,男,27岁。
主诉:发热六天,胁胀脘痞两天。
现病史:发热六日,恶风寒,服西药未效,昨日转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微痞,伴口
苦、咽干、心烦、小便不利。
检查:舌淡红、苔白滑,脉弦细,按诊上腹部揉按有水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兼太阴病。
证型:少阳兼饮结证。
证候分析: 患者始病太阳伤寒而现寒热并作;虽服西药,但失于解表,后即转入少阳,
故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伴口苦、咽干、心烦等典型表现;或因素体偏阴、或因过用苦寒消
炎,以致病偏寒化,而兼有水饮内停;饮停中焦,不得下达,则心下微痞,小便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兼以温化。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如加泽泻之类利水)。
7.张××,男,42岁。
主诉:发热不解一周余。
现病史:感冒发热、胸闷不食一周,曾与疏散消导之剂,其证不解,继见大便不通,小便不
利,身重汗少,心悸易惊,间发谵语。
检查:舌淡红苔淡黄,脉弦缓。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兼厥阴病
证型:少阳之邪,弥漫三焦
证候分析:外感之邪,郁阻少阳,枢机不利则发热、胸闷不食,误以发散消导,以致邪
气内陷,弥漫三焦,逆扰气机,水火失调,故气滞于外则身重汗少,气阻于内则大便不通,
火逆于上则悸惊谵语,水阻于下则小便不利,舌淡红苔淡黄,脉弦缓乃是寒热虚实夹杂之象。
治法:和解少阳,通利兼镇(通阳泄热,镇惊安神)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8.梁××,女,21岁.
主诉:发热5天,腹痛1天。
现病史:5天前开始发热畏寒,微有咳嗽咽痛,自行购服感冒药不解,两日适值经期血行,
继转乍冷乍热,口苦咽干,昨日经行忽止,下腹作痛,伴心神不安,夜烦不寐。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兼厥阴病
证型:热入血室寒热如疟证
证候分析: 妇人外感风寒,初尚在表,故发热畏寒,咳嗽咽痛,恰逢经水适来,气血
暂虚,邪气乘陷少阳之半,则乍冷乍热,口苦咽干,近而下阻胞脉,热扰血室,则经水适断,
下腹作痛,心烦不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寒风郁热,血热未盛之象。
治法:和解少阳枢机,透达血热外出。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如去半夏,加丹皮桃仁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