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本题共计 20 分)

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使用过程中()

A、能够转移自身的价值

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能够创造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D、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资本积聚是指()

A、个别资本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扩大资本规模

B、个别资本靠吞并其它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

C、个别资本靠剥夺小生产者来扩大资本规模

D、个别资本靠组织股份公司来扩大资本规模

3、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可变资本是()

A、资本家腰包里掏出来的

B、工人活劳动的吸收器

C、工人前一生产过程所创造的

D、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

4、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品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流通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预付资本

5、假定出现Ⅰ(1600V+1600m)>Ⅱ3000C,这时社会资本()

A、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

B、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C、既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也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D、再生产只能在萎缩状态中进行

6、资本流通的公式是()

A、G—G

B、W—W

C、W—G—W

D、G—W—G′

7、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在于()

A、劳动者

B、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C、劳动对象

D、生产什么

8、在几个社会制度中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

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按劳分配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9、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因为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

B、是劳动的价值

C、是劳动力的价值

D、是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10、在资本的各种具体形态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农业资本

11、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

A、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

B、年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

C、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

D、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1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是()

A、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B、不变资本的产物

C、可变资本的产物

D、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1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提高为条件

A、个别劳动生产率

B、社会劳动生产率

C、部门劳动生产率

D、资本有机构成

14、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C、土地的等级差别

D、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15、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

A、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

B、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

C、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实现的剩余价值

D、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实现的价值

16、《资本论》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在()

A、第一卷

B、第四卷

C、第三卷

D、第二卷

17、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商品价值等于()

A、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劳动力价值

B、旧价值+新价值

C、旧价值+剩余价值

D、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剩余价值

18、下述论断哪个是正确的?()

A、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有价值

B、有价值的东西都有使用价值

C、有价格的东西都必然有价值

D、价格的变化都反映价值的变化

19、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A、不能比较

B、在创造价值的数量上没有区别

C、前者可以还原为多倍的后者

D、后者可以还原为多倍的前者

20、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是指()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工作日

D、个别劳动时间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本题共计 10 分)

1、《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2、教室讲台前摆放的桌子是商品。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技术前提是整个社会技术水平提高。

4、平均利润与利润相比,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5、资本周转时间是劳动时间与流通时间之和。

6、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总公式矛盾解决的关键。

8、在农业生产中耕牛的劳动创造了价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义中的“平均”是经济学上的“大致”之意。

10、自然条件是剩余价值的社会基础。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本题共计15 分)

1、一般等价物:

2、资本

3、土地价格

4、资本积累

5、超额利润

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本题共计18 分)

1、简述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2、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3、简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五、计算题(第1小题5分,第2小题 8 分,本题共计13 分)

1、假定某纱厂的工人一天的工资6元,劳动8小时可纺棉纱40斤,由此消耗棉花40斤,价值40元,消耗纱锭、纺纱机等劳动资料价值8元,每小时创造的新价值3元。棉纱按价值出售。计算:

(1)每小时劳动平均转移的旧价值是多少?(1分)

(2)每斤棉纱的价值是多少(1分)

(3)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分别是多少?(3分)

2、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预付总资本均为100万元,甲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80%,使用寿命为10年;乙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40%,使用寿命为5年;甲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0次,乙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5次,资本有机构成为9:1,剩余价值率为100%。计算:

(1)两个企业的年剩余价值率分别是多少?(4分)

(2)两个企业的预付资本每年分别周转多少次?(4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 12 分,本题共计24 分)

1、试述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2、试述货币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内容和质、量关系。

B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本题共计 20 分)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

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

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

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

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

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

4、x量商品A=y量商品B,是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

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

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

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

A.无关

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

C.成正比

D.成反比

7、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

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

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

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8、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

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9、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0、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

A.剩余价值

B.社会进步

C.增加就业

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11、相对过剩人口是

A.资本积累的产物

B.工资提高的产物

C.工资降低的产物

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

12、“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

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

B.股份制

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

D.个体私有制

13、商品的成本价格是

A.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 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C. 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

14、利息是

A. 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B. 企业利润的一部分;

C. 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

D. 超额利润的一部分

15、股票价格是

A. 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B. 等于股票票面额;

C. 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D. 股权收入。

16、经营优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

A. 只须缴纳级差地租

B. 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

C. 拥有土地所有权

D. 不须拥有土地经营权垄断。

17、产业资本的最根本特征是()

A. 能够给它的持有者带来利润

B.创造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C. 通过买卖活动获得利润

D.雇用工人来创造剩余价值

18、产业资本的循环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 借贷资本、商业资本、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C.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D.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

19、社会资本是

A.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B. 许多个别资本的总和

C.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总和

D. 各生产和流通部门资本的总和

20、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说明

A .剩余价值的来源 B.个别资本循环所必需的内部条件

C .剩余价值率怎样才能提高

D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本题共计 10 分)

1、在商品的价格形式中,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存在商品拜物教。

3、每一次卖同时就是买,因此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卖的平衡。

4、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5、资本家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而致力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6、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就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

7、工资是劳动的价格。

8、资本就是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

9、工资是自变量,资本积累是因变量。

10、资本规模的扩大只取决于剩余价值分割为收入与资本的比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本题共计15 分)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剩余价值

3、借贷资本

4、市场价值

5、商业利润

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本题共计18 分)

1、为什么W到G的转化对资本家来说是最困难的?

2、简述资本集中的内涵、手段。

3、成本价格对资本主义企业有何实际意义?

五、计算题(第1小题5分,第2小题 8 分,本题共计 13 分)

1、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互相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0亿元。根据经验统计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0亿元。试计算:

(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2)纸币每元贬值了多少?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2、设:产业部门预付的不变资本为19,200万元,其中固定资本15,250万元,使用年限为5年;可变资本2,000万元;剩余价值率200%。

设:商业部门所用资本与所耗资本相等,剥削生产工人的剩余价值率也为200%,预付资本的情况是:购进商品资本1,200万元;保管费用400万元(其中:300c,100v);运输费用500万元(其中:400c,100v);纯粹流通费用200万元。试计算:

(1)平均利润率是多少?

(2)产业资本家集团获得的平均利润是多少?

(3)商业资本家集团获得的平均利润是多少?

(4)商业部门售卖商品的生产价格是多少?

六、论述题(每小题 12 分,本题共计24 分)

1、阐述第二卷第三篇第十八章关于货币资本是新开办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

续的动力以及在预付货币资本量一定的情况下扩大再生产能力的理论。

2、试述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A卷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本题共计15 分)

1、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

2、资本:能够在运动中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土地价格:土地出售时的价格,实质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4、资本积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5、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超额利润也是由工人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本题共计18 分)

1、(1)从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看,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相同时间长度内生产的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都不变;(3分)(2)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看,劳动生产率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二者成反比。(3分)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分)(2)不同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2分)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分)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Ⅰ(v+△v+m/x)=Ⅱ(c+△c);(2分)(2)Ⅰ(c+v+m)=Ⅰ(c+△c)+Ⅱ(c+△c);(2分)(3)Ⅱ(c+v+m)=Ⅰ(v+△v+m/x)+Ⅱ(v+△v+m/x)。(2分)

五、计算题(第1小题5分,第2小题 8 分,本题共计 13分)

1、解:

(1)每小时劳动平均转移的旧价值=(40+8)÷8=6(元)(1分)

(2)每斤棉纱的价值=(40+8+3×8)÷40=1.8(元)(1分)

(3)由: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可得: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新价值×劳动时间=(3×8-6)÷(3×8)×8=6(小时)(2分)

必要劳动时间=8-6=2(小时)(1分)

2、解:

(1)甲企业的M′= M÷v×100% = 〔100%×(100×1/10)×10〕÷(100×1/10)×100% = 1000%(2分)

乙企业的M′= M÷v×100% =〔100%×(100×1/10)×15〕÷(100×1/10)×100% = 1500%(2分)

(2)甲企业的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100×80%÷10+100×20%×10)÷100 = 2.08(次)(2分)

乙企业的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 (100×40%÷5+100×60%×15)÷100 = 9.08(次)(2分)

评分说明:只有得数,没有计算步骤不得分;步骤正确,得数错误给一半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 12 分,本题共计24 分)

1、答:

①由于各部门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客观因素不同,其利润率的高低也各不相同。(1分)

②由于各部门的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总是把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高的部门转投。(2分)其结果: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减少,生产能力下降,会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率上升;利润率高的部门,则由于资本增加,生产能力增强,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直至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投才会暂停。可见,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3分)

③平均利润率(Pˊ )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预付总资本之间的比率,其公式为:Pˊ= 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2分)

④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利润也就转化为平均利润(P),即各部门预付总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2分)

⑤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获得的利润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不一定相等,从而使利润是资本产生的假象最终完成,利润的本质和真正源泉被进一

步掩盖。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实质上是各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和要求,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2分)

2、答:

(1)G-W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即购买阶段。

(2)G-W阶段购买的内容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主客观条件。

(3)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质的区别:

第一、它们属于不同的生产要素;

第二、它们属于不同的市场。

(4)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量的比例关系

第一、首先取决于剩余劳动量。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必要劳动量以及它所能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是一定的,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量确是可变化的。因此,劳动者提供的剩余劳动量越多,吸收剩余劳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数量也就越多。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量的比例要适当。如果生产资料数量多于劳动者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所需要的,就会出现生产资料闲置;反之则会出现劳动力闲置。

B卷参考答案

1、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分)

2、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补偿价值的价值余额,体现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3分)

3、指借贷资本家或银行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3分)

4、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3分)

5、指通过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而获得的平均利润。(3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本题共计18分)

1、一般地说,在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2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进一步加大了卖的困难(1分);能够实现多少,能够以什么价格卖出都取决于市场状况(2分);关系到剩余价值的实现和预付资本的收回问题(1分)

2、内涵:资本集中,是指资本吸引资本的规律,是已经形成的各资本个体独立性的消灭,是许多小资本转化为少数大资本。(3分)手段: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它们随着资本积累的进程而发展。(3分)

3、成本价格对资本家的经营活动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它的补偿是实现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保证;(2分)它是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资本家经营盈亏的分界线;(2分)它的高低是资本家竞争成败的关键。(2分)

五、计算题(第1小题5分,第2小题 8 分,本题共计 13分)

1、解:根据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1分)

当年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14000+4000-3500-2500)÷8=1500亿元(2分)

纸币贬值后每元值=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发行货币量

1500亿元÷2000亿元=0.75元(1分)

1元-0.75元=0.25元(1分)

2、解:(1) 平均利润率=(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部门生产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纯粹流通费用)/(产业予付资本总额+商业予付资本总额)(1分)

=[2,000×200%+(100+100)×200%-200]/(19,200+2,000+1,200+400+500+200)=17.87%(1分)

(2) 产业平均利润=(19,200+2,000)×17.87%=3,789万元(2分)

(3) 商业平均利润=(1,200+400+500+200)×17.87%=411万元(2分)

(4) 出厂价格=(19,200-15,250)+15,250×1/5+2,000+3,789=12,789万元

商业售卖商品生产价格=出厂价格+商业利润+保管费+运输费+纯粹流通费用=12,789+411+400+500+200=14,300万元(2分)评分说明:按步骤给分,没步骤,只有得数不给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 12 分,本题共计24 分)

1、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答:(1)自然条件与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第一、一定程度的(自然)劳动生产率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2分)

第二、劳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首先要受自然条件优劣的影响。自然条件包括:人本身的自然(人种)和人周围的自然,即: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这两类自然富源在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2分)第三、一般来说,自然条件越好,劳动生产率越高,剩余劳动量越多。但是自然条件不能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2分)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剩余价值生产(2分)

第一、自然条件只提供剩余价值生产的可能性。因为自然条件的优越只能使劳动者具有闲暇时间。(2分)

第二、剩余价值生产的现实性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为只有具备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后,资本家才能把劳动者的闲暇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从而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2分)

2、答:(1)货币资本是新开办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这是因为,由于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商品流通又以货币流通为前提,所以在社会总资本运动中,货币仍起着“新开办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2分)

(2)在预付货币资本量一定的情况下扩大再生产能力的途径有以下几种:(10分)第一,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加强对劳动力的剥削,可以扩大再生产;第二,通过对自然物进行充分合理的使用,可以扩大生产规模;第三,通过更加有效地利用劳动资料,提高设备利用率或延长设备使用时间,可以扩大生产规模;第四,通过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可以扩大生产规模;第五,通过劳动的社会结合和提高劳动力的熟练程度,可以扩大再生产;第六,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扩大生产规模;第七,通过加强资本的集中,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第八,通过缩短周转时间,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以上“这一切显然和真正货币资本问题无关,这只是表明,预付资本在转化为生产资本之后,包含着生产的潜力,这些潜力的界限,不是由这个预付资本的价值界限规定的,这些潜力能够在一定的活动范围之内,在外延方面或内含方面按不同程度发挥作用。”

评分说明:第1题按要点赋分;第2题“在预付货币资本量一定的情况下扩大再生产能力的途径”答出5点即可给10分。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花费大量心血整理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在英、法等国占据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1825年开始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而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的需要而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是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的是法律。1842年至1843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就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或哲学转向经济问题。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作了新的说明。此后又出版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1857-1858年,写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即《资本论》第一稿。1861-1863年,又写了《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1864-1865年,又重新写了《资本论》第三稿。在此基础上,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包括马克思写的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七篇共二十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三大学说:一是劳动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一篇的内容;二是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二至第六篇的内容;三是资本积累学说,主要是第七篇的内容。第一卷从生产过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劳动价值学说 阐明价值的质、价值的量、价值形式和价值规律,构成了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因此,《资本论》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体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被物的关系 所掩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价值的二重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人的劳动可以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表现为倍加的简单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已经发展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 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 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

《资本论》第3卷导读 第一篇至三篇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引言 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也是分配理论和竞争理论。剩余价值相对说来是看不见的,在现象上,可以看见的是利润。利润又是与资本成比例的。这似乎是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也是“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 因此,应当进一步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格的直接基础不再是价值而是含有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因此,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同时要说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作用的特殊方式。 与剩余价值和价值相比,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更加具体的东西,也是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意识中、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形式。这样,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从理论上再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或层次。这个环节所在的层次正好是或直接操作的经济运行层次,以颠倒的方式表现的内在关系与范畴,在这个层次中成为可操作的对象,同时具有与内在关系不同的规律或机制。 因此,研究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不仅要注意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平均价格,注意分配关系的制度特征,而且要注意利润、平均利润对资本的调节作用,资本如何在

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即资源是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进行有效配置的。实际上,从运行层次看,利润、平利润提供了一种关于效率标准的尺度。 1.方法与结构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数量方法、动态方法 2.重点阅读范围:《资本论》第3卷第1——5.1章,第8——10章,第12章。 一、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P30.2——41.2) [1.)(v c +→k ,m k m v c w +=++= 2.成本价格的两重意义。 3.成本价格掩盖了价值生产的真象。 x w m v x c +=+++)(,w x m x v c =-+++)()(]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41.3——45.3) [1.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和所用资本的一个超过额。 2.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m k w +=→π+=k w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必然性。 4.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不一致的可能及其意义。,π+==k w p ,若w p ≠,则m ≠π]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P49——57) [1.转化是一个客观过程。 2.)v c m +='π。 3. 4.利润率和利润使资本关系神秘化。] 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第3章) 5.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第4章)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花费大量心血整理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在英、法等国占据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1825年开始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而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的需要而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是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的是法律。1842年至1843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就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或哲学转向经济问题。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作了新的说明。此后又出版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1857-1858年,写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即《资本论》第一稿。1861-1863年,又写了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1864-1865年,又重新写了《资本论》第三稿。在此基础上,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包括马克思写的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七篇共二十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三大学说:一是劳动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一篇的内容;二是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二至第六篇的内容;三是资本积累学说,主要是第七篇的内容。第一卷从生产过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劳动价值学说 阐明价值的质、价值的量、价值形式和价值规律,构成了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因此,《资本论》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体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价值的二重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资本论导读复习题(优.选)

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拜物教、货币、货币流通、货币的支付手段、劳动力商品、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 选择 1. 《资本论》第一卷是以下哪部马克思著作的续篇?B A 《政治经济学批判》B《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D 《共产党宣言》 2. 列宁指出,在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时,“他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的铭刻上去了”,这里的“他”指的是谁?B A 列宁 B 恩格斯 C 法拉格 D 马克思 3.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B A.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研究生产关系 D.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 4.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这说明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C) A、抽象法 B、分析综合法 C、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D归纳演绎法 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像是(C) A.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B.社会生产方式 C.揭示人类各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D.生产资料所有制 6.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A) A 物质承担者 B 实体 C 对象 D 本质 7.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使用价值同(D)交换的量的关系 A 价值 B 效用 C 劳动 D 使用价值 8. 生产某商品的劳动生产力越高,该商品的价值就(C) A 不变 B 无法判断C越小D 越大 9. 将少量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以下选项错误的是(D) A 自乘的 B 多量的 C 多倍的 D 等时间的 10. 因为“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也没有”,所以我们研究商品价值要从(A)入手 A 使用价值 B 有用性 C 交换关系 D 等价物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探讨价值关系或价值形式,目的是研究(B) A 分工 B 劳动生产力 C 资本家的心理 D 货币之谜 12. 商品交换双方让渡彼此的商品时,必须首先承认对方是私有者,关于这种共识以下描述错误的是(C) A 契约关系B意志关系C 法权关系D 买卖关系 13.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句话指的是(A) A 商品可以与其他一切商品交换 B 商品的规格是一样的 C 商品拥有人格 D 商品的质量是一样的 14. 马克思在论述交换过程时指出,“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是因为(C) A 不转手会造成商品变质B不转手会造成商品贬值C商品所有者需要交换各种其他商品D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15. 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x量商品A=y量货币商品——是商品的(A) A 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格 D 使用价值 16. 表示商品的价值,仅仅需要想象中的金,这是货币在执行(A)的职能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世界货币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

浅读《资本论第一卷》 怀着对马克思的崇拜,选读课选课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资本论这部著作作为我研读的对象,可谓是欣欣然而心向往之。可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地无知,资本论这部耗费了马克思毕生心血的传世之作岂是我这样的泛泛之辈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之内所能参悟领受的?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之大,坎坷之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转眼间,交读书报告的时间就要到了,而我,虽把第一卷勉勉强强通读了下来,可迷惑不通之处却实在为数众多,现在,仅把我对第一卷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一些浅陋见解拿出来说说,不敬之处,还请老师海涵。 第七篇共有五个章节,主要阐述的是资本从剩余价值中产生的方式和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说明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从第二十一章到第二十五章,由研究预付资本价值的产生,到分析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再到发掘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再到探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原始积累模式,到最后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次全面而客观的体检和评价。 在第二十二章,马克思提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的一句话:“勤劳提供物资,而节俭把它积累起来。”所谓节俭,就是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重新转化为资本。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这是古典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生产所列的公式。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无产者不过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而资本家则是把这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的机器。凭着对资本家历史职能的严肃态度,为了使资本家的内心摆脱挥霍和积累的冲突,马尔萨斯提出这样一种分工:让实际从事生产的资本家承担积累的任务,让另外一些不从事实际生产但参加剩余价值分配的人,如土地贵族、领受国家俸禄和教会俸禄的人等承担挥霍的任务。马尔萨斯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把支出欲和积累欲分开”。但是,不得不承认,马尔萨斯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了,资本家李嘉图就曾说:“用吸掉工业资本家汤里的油水这种方法来刺激工业资本家去积累是不公正的,要使工人勤勉地劳动,必须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到最低限度,生财之道就在于占有无偿劳动。”马尔萨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剥夺资本家的挥霍欲,李嘉图为了资本家的利益提出要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低到最低限度,大家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积极斗争着,然而,有谁在乎过旁人的生活境遇?也许,他们的做法能够带来资本的大积累,带来世界的大繁荣,但这个大繁荣却使苦难的无产阶级更加贫困,使业已众多的无业无产者日益膨大。少数人的享受,却使大部分人受难;小世界的繁荣,却让大世界萧条。从此,世界失去了平衡,向着两个极端发展,试问:如此世界,怎能不毁灭? 在后面的第二十四章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他们采取暴力手段,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他们沦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早期的大批雇佣工人都是通过这样的暴力手段创造出来的。”资产阶级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盗用国有土地,盗窃公共用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手段,把封建财产变成现代私有资产。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对直接生产者、劳动者进行剥夺的历史,已被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个伟大的历史性进步,但同样的,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资本主义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个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就可以看出。 最后,第二十五章,马克思思考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确定,劳动将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公共生产资料,社会财富的资本将进一步集中在少数几个巨头手里,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受剥削程度也将不断加深,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的反抗力量也不断增长。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

资本论(资本论导读)

资本论(资本论导读) 资本论(资本论导读) 课程编号: 306020414 英文名称: THE CAPITAL 授课对象: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开课单位: 商学院 邰丽华教师姓名: 周学时: 4 总学时: 72 学分: 4 课程简介: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主线,逻辑严密、生动科学地论证和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产生、成长、发展直至解决的历史必然性,以充分的事实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这一过程的决定性力量。《资本论》不仅从制度层面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还从运行机制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作为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实现方式和运行特点,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其中主要包括狭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的积累理论等。 教材: 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 参考书: 1.资本运行论析——《资本论》与市场经济弓孟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张燕喜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5月版。教师简历: 自1994年3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历任:?94年——95年:任助教,主讲政治经济学课程;?95年——2001年:任讲师,从事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原理两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01年——至今,任副教授,主讲政治经济学、会计学、经济学原理、市场经济原理等几门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时还承担了硕士研究生“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部分授课任务;?2003年任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日常工作;?从教以来,共发表教材、合著、论文等多部(篇),累计60余万字。其中2001年至今,在《当代经济研究》、《政法论坛》等核心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5篇,曾作为与会代表参加2002年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六次会议。 财政学 课程编号: 306020173 英文名称: PUBLIC FINANCE 先修课程: 经济学原理 授课对象: 本科生

《资本论》历届考试题及答案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经济管理专业《〈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闭卷— A卷)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掌握商品二因素有何实践意义? 2、解析“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含义。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2、生产价格是由商品价值转化来的。 3、土地价格决定于土地价值,土地价格的变动没有规律可循。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这一问题的实践意义。 2、论股份公司理论的实践意义。 A卷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答:掌握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加强商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一方面在使用价值上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价值上做到价廉,从而以物美价廉的商品,得以销售,实现效益。(5分)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7-10;参考书P28-29) 2、答: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分)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性。货币的数量少则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2分)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43;参考书P61-62)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答:对。(1分)第一,商品价值决定的商品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上升;(5分)第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下降。(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73-274;参考书P76) 2、答:对。(1分)第一,在平均利润率的前提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在平均利润的前提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6分)第二,商品价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67;参考书P146) 3、答:错。(1分)第一,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由劳动形成价值,从而也就没有由价值决定的价格。但是,地租作为一定的货币收入而资本化时,即把地租作为一定量的资本所带来的利息时,这一定量的资本就表现为土地价格。(6分)第二,土地价格的变动有其规律性。一是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二是土地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三是土地理环境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395、426;参考书P170-171)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参考答案要点: 第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一是简单劳动的含义。(3分)二是复杂劳动的含义。(3分)三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相互关系。(4分)第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一是启发我们深刻认识个人收入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倒挂”的不合理性,彻底破除“读书无用论”。(5分)二是正确处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关系,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学习、力争深造的导向。(4分)三是从复杂劳动形式的变化,启发我们重视当代的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深化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4分)四是启发我们分析研究不同国家的工资差别。(4分) (本题可参考原著P14、60;参考书P43-46)

《资本论》选读-试题合集(附答案)-练习题(1)

《〈资本论〉选读》题型与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10.一般等价物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当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成为货币。 13.商品的形态变化商品内在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即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再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的过程,公式为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由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决定。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如果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不变,则流通中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5.人格的物化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即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关系,从而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16.物的人格化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以物化形式表现为商品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这就是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和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与物的关系与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于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不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物化与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商品拜物教。可见,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商品拜物教。 19.劳动力商品作为买卖对对象的劳动力,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只有在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具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才不得不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20.不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改变其原的有价值量,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资本论 第一卷 第三章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 中心:通过货币的职能来说明货币的本质 第一节价值尺度 第二节流通手段 第三节货币 提问:为什么货币五个职能分为三节 1货币五个职能的重要性不同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基本职能 2 货币五个职能代表不同发展阶段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最早就有的职能 3后三个职能必须真实的货币 作为价值尺度,只要求观念上的货币 行作为流通手段,可以是货币的符号 1 (第一节)价值尺度 中心:说明什么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以及怎样执行此职能 包括21个自然段内容分四方面: (第P41~1段)说明假定条件 (第2-3段)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 (第4-12段)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第13-21段)商品的价格形式。 一什么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一)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 货币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材料 货币本身是商品,是人类劳动的凝结。() (二)商品的价格用货币名称来表现就会掩盖商品的价值关系。 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思考:作为价值尺度,需要真实的货币吗? (三)商品的价格形式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要规定它的计量单位,指定它的价格标准。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关系 价值尺度 1内容:表现人类劳动的凝结状况 2 作用:通过价格来衡量商品价值 量 3 计量对象: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 4变动条件:作为金属本身价值量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价格标准 表现金属货币本身重量 计算金属货币本身的数量 计量金属货币本身 计量金属货币重量单位不经国家的调整不会变化 (四)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不会妨碍它执行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的职能 (五)货币执行价值职能时,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对商品价格有一定影响。 二商品的价格形式(P43第13段~结束)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 篇一:《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由卡尔?马克思著作,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始人,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晚年,他继续撰写《资本论》。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病逝。《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为了它,马克思倾注了毕生心血。 《资本论》共四卷。马克思把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把第四卷称为历史批判部分。因为第四卷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故通常所说的《资本论》指前三卷。第一卷从简单的商品入手,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卷共分三篇,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内在的深刻矛盾。第三卷探讨剩余价值如何在资产阶级内部分配的问题。《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全人类的进

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人类思想体系。《资本论》这部“稿费甚至不够支付写作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的伟大著作,不仅深刻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诸多方面,而且使人类世界的一半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有限,所以我只读了《资本论》的第一卷。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商品和货币 ①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就不能成为商品。 ② 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其中,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 ③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四川大学《资本论》导读第1卷(第7篇)

《资本论》第1卷导读 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主义 第一节资本积累理论 引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资本积累过程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或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资本不仅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要生产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这就需要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积累起来,形成资本。本篇就是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是怎样以不断增大的规模被再生产出来的。 资本积累的研究要解决资本本身的来源问题,包括现实资本的来源和最初的资本来源。最初的资本来源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是与第二篇的分析相对应的。第二篇的分析解决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本篇则说明在历史上劳动力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商品的,从而解决了资本的最初来源问题。同时,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又以历史的辨证观点,指明了资本主义积累发展的最终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在第二至第六篇,马克思把这个过程当作直接生产过程来考察,并且是当作孤立的一次的过程来考察的。当这种考察完成以后,逻辑进程必然要求把积累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问题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逻辑的进程应当如何展开,即如何处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关系:是把积累首先作为生产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还是首先作为流通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这实际上是在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所要解决的一个逻辑结构问题。 毫无疑问,要积累就必须先经过流通使剩余价值实现,再通过流通使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但是,剩余价值一经实现并转化为资本,过程就又进入直接生产过程。这是以积累为前提的直接生产过程,它必然具有直接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过程时所不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据此,马克思把扩大再生产和积累的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方面和属于流通过程的方面在理论上十分清晰地区别开,首尾一贯地坚持首先考察直接生产过程,然后再考察流通过程的逻辑顺序。马克思首先在《资本论》第1卷,集中分析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各种现象,然后在《资本论》第2卷再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在对流通过程的分析中,马克思又是把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积累首先从个别资本流通的角度加以分析,然后再从社会总资本流通的角度加以分析。 因此,虽然这一篇与《资本论》第2卷都是研究再生产,但本篇是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研究再生产,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第2卷则是从流通过程来研究再生产所须必须遵循的实现条件。 从直接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积累,不仅可以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而且可以清楚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为了能够从直接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积累,在高度概述了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全过程、从而明确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的相互相关系之后,马克思做出了两个基本假定:第一,流通条件正常,剩余价值实现问题存而不论;第二,剩余价值全部被产业资本占有,剩余价值分配问题存而不论。这样,资本积累就可以当成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来考察。马克思指出:“对积累的纯粹的分析,就要求我们暂时抛开掩盖它的机构的内部作用的一切现象。”就是说,为了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积累,就必须把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方面的影响,也就是把生产过程以外的一切影响暂时抛开,抽象地考察积累。当积累过程被阐述清楚以后,再在第2卷、第3卷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问题。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在本篇的具体运用。 资本积累过程也就是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过程。本篇已经涉及到资本的一些较为具体的形式,通过对这些较为具体的形式的分析与综合,能够揭示和说明资本的许多新的重要规定和特征。这决定了本篇在方法上的丰富性,包括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分析与综合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实证方法、数学方法。

马克思原著选读期末考试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 一、概念 1.物的异化:←(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产品与它的创造族(工人阶级)相分离。实际上,工人首先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即工人从属于商品相互交换的规律,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在生产中普遍使用,所以说劳动普遍减少,从而产生竞争,竞争必然导致失业,出现工人生产的产品与工人相对抗,即产生了异化。 2.劳动的自我化异:←(劳动活动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 ①劳动者本身的异化只是劳动异化的一个方面,劳动异化的本质不在于物的异化,不在于工人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所占有,实际上说不在于分配领域,而在于劳动生产过程中,在于劳动者与生产的关系。先有主体的异化,后才有劳动产品的异化(客体异化)。劳动应该是人最基本的活动,应该是人生命活动的表现,应该是人的内在本质,应当在劳动中自由发挥人的体力和智力,应在劳动中肯定自己的本质,应当感到幸福和满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劳动是受资本家支配,生产劳动不属于工人支配。 ②在私有制下的劳动者不能支配自己,而受资本家强制是被迫的,从事生产劳动时自己是一种非人劳动。所以马克思强调异化不是物,而是工人的体力和智力,即工人的个人生命不属于他自己,反过来又反对他自己,实际上孕育着劳动力是商品的思想,这样一种商品,资本家占有别人劳动本身就是异化,资本就是占有和支配他人本质的劳动。 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①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4.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基础。 ②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或者说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二.语句解释 1、“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化;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构造。”(三个层面) ⑴动物也生产,但只是片面的生产,与人的生产完全不同,动物只是按照它的肉体、族群进行生产的,这种生产完全是本能的适应行为。动物只生产自身,只能通过改变自身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它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如果从客观效益讲,动物有时候也会破坏周围的环境并调节,并留下相应的痕迹。动物活动是无意识,不理会行动所带来的意义和后果。它的活动是一种不自觉的本能活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为考察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按照《资本论》体系,教学大纲分为三个单元,十个讲题。 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和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一、商品 二、货币 三、价值规律 四、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第二讲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二至六篇的主要内容。恩格斯曾说过,《资本论》的整部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而作为剩余价值流通、分配理论基础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无疑在《资本论》中有着重要地位。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四、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三讲资本积累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主要内容。这一理论从再生产的角度,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的实质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四讲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二卷第一至二篇的主要内容。从微观经济的层面研究资本运动的规律性。 一、资本的循环 二、资本的周转 第五讲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主要内容。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及其规律。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第六讲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一至三篇的主要内容。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三、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七讲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主要内容。 一、商品经营资本 二、商业利润 三、商业资本周转 四、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